如果秦献公不立嬴渠梁为国君而立公子赢虔秦国会如何?
嬴渠梁和嬴虔最大区别就是,嬴渠梁善于治国,而嬴虔则更加善于打仗。所以秦献公将秦国交给嬴渠梁是对秦国百姓负责,如果交给嬴虔的话,我认为有这么几点缺陷。
首先嬴虔是喜好打仗的将领,但是秦国那个时候适合打仗吗?我们知道,秦国在秦献公登基之前,遭受了重大挫折,被魏武侯的大军几乎吊打。5万魏武卒击败了秦国50万大军。将三百里河西之地收入魏国囊中,秦国被魏武侯赶入深山老林,几乎亡国。
秦献公上台以后,虽然暂时缓和了秦国的不利地位,并且在战事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秦国的失地并没有拿回来,秦国的国力依旧十分脆弱。这个时候的秦国适合战争吗?
当然不适合,一旦战事接踵而至,秦国所面对的将是没顶之灾。所以嬴虔上台以后,必然穷兵黩武,可是当时秦国的国力压根不支持他这么做,他带兵出征的次数越多,秦国就越衰弱,最终一定会将秦国带入灭亡的深渊。
而嬴渠梁上台以后,并不是对外作战,而是发展国内的实力。只有国内实力增加了,才有资本跟人家打仗。这就好比打架一样,打架其实打的就是钱,到最后大家都要赔钱。汉朝文景之治,之所以没有对匈奴动手,其实就是为后来的汉武帝积攒了跟匈奴叫板的实力。
嬴虔不反对变法,但是绝对不会同意商鞅雷厉风行的手段。我们都知道,嬴虔本人是被商鞅处以劓刑的,也就是鼻子被商鞅给割掉了。那么他是反对商鞅变法的吗?并不是。他知道商鞅变法可以提升秦国的国力,所以就算遭受这样的酷刑,他依旧支持商鞅变法。
但是嬴虔如果真正上位的话,绝对不会让商鞅如此大胆变法。商鞅的步子实在是太快,大刀阔斧之下几乎将秦国过去的旧习全部摒弃,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要改变秦国几百年来的习惯,这件事对老秦人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秦人有秦人自己的习俗,所以商鞅的到来势必会遭到当地人的反对。我们知道秦孝公是百分之百支持商鞅的,所以商鞅这才挺住了。如果是嬴虔上台的话,他只要稍微犹豫一下,那些旧势力的贵族们,一定会疯狂反对变法。
结果很有可能是变法失败,即使没有失败,那变法的速度也绝不会有秦孝公时期那么快。商鞅毕生所愿就是希望严格实行变法的章程,一旦速度减缓以后,秦国发展之路也会变缓慢。这对当时的秦国不利。
嬴虔上台以后,应该会收复河西之地,但是也会迎来秦国的灭亡。老秦人最大的耻辱就是三百里河西之地被魏国所吞并,所以他们日思夜想都想着要收复失地。可惜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君主下定决心收复失地。
以嬴虔的性格,上台以后,必然要将这件事提上议程。结果就是嬴虔倾全国之力,与魏国开战。当时的魏国号称第一强国,这可不是盖的,经历了魏文侯和魏武侯的发展,到了魏惠王初期,魏国的确非常强盛。
魏国有李悝变法和吴起练兵,所以国力军力都不是弱小的秦国所能相比。嬴虔就算是一位天才将领,在河西之战中取得了胜利,难道魏国会白白吃瘪吗?
他们一定会倾巢而出,甚至会联合其他诸侯国,同时向秦国发起进攻。嬴虔可以暂时击败魏国,难道可以永远战无不胜吗?再说了,秦国吃得消打吗?打一次河西之战都够呛的,更别说多次与魏武卒对敌了。
所以秦国在收复河西之地后,不久就会迎来灭亡。灭亡秦国的其实就是嬴虔本人,毕竟他只想着收复失地,不会去考虑后备力量是否充足。
总结:秦国有了秦孝公支持下的商鞅变法,才算是彻底翻身了。其实秦国可不是一直都是西方大国,在秦孝公之前的秦国,只能算是国力一般,而且人丁稀少。在诸侯国当中秦国是排不上名号的,可是在秦孝公以后,尤其是秦惠文王上台后的秦国,逐渐开始以强大闻名于诸侯。
到底是什么力量,导致秦国有如此蜕变呢?那就是商鞅变法。不过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其实商鞅变法可贵的,并不是商鞅所提出的那些变法策略,可贵的是执行力。这份执行力在秦孝公绝对的支持下,才能实现的。
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即使商鞅本人被杀了,变法依旧延续了下去。这就证明了强大的执行力之下,秦国变得逐渐强大。没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想要变法成功是不可能的,所以换成了嬴虔,变法是不可能如此彻底的。
如果秦献公不立嬴渠梁为国君而立公子赢虔秦国会如何?
公子虔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相当“拧巴”的人物!从骨子里讲,他是支持秦孝公变法的,后来秦惠文王清理旧世族时,他也坚定地站在了侄子一边。但是,因为商鞅严苛执法、削去了他的鼻子,他对秦孝公变法的具体执行人商鞅又痛恨至极!公子虔的后半生一直都在这样的“拧巴”中纠结着……
为了避免在朝堂上面对商鞅、与商鞅发生直接矛盾冲突,也为了不给弟弟秦孝公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在被削掉鼻子之后,公子虔选择了闭门谢客、“自我放逐”,变相把自己给“软禁”了起来。直到秦孝公去世之后,公子虔才再次跳上了前台。他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杀了商鞅!对于政治,这位老者早已看开了,但削鼻之仇却始终未能释怀。
秦惠文王正是看准了自己大爷的这个“拧巴”性格,才最终决定牺牲商鞅以换取公子虔的支持。对于彼时的秦惠文王而言,秦国变法已经初成、各项制度也已经基本建立并在不断完善,作为变法的具体执行人,商鞅的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秦惠文王需要的不是继续变法,而是维护变法的成果。说白了,其实就是防止旧世族的反攻倒算。而在这一点上,商鞅是帮不上秦惠文王什么忙的,唯有游走于两股势力之间、又威望颇高的公子虔能够帮得上忙。
当然,公子虔对秦孝公的态度才是最关键的,为了不给秦孝公添乱、不与商鞅发生直接矛盾冲突,公子虔选择了“自我放逐”“自我软禁”,远离了权力和朝堂。这至少说明,公子虔对秦公大位是没有野心的,而这正是秦惠文王最需要的,这也是这笔政治交易的底线!公子虔要的是商鞅的命,给他就是了;可公子虔如果想要的是秦公大位呢?秦惠文王还敢用他吗?还愿意牺牲商鞅来换取公子虔的支持吗?那恐怕就很难说了……
综合以上总总,我们能够看得出,公子虔这个人在政治上的格局还是相当大的。他理应地认识到了秦国的强大需要变法,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支持弟弟秦孝公变法的洪流之中。同时,也使得秦国多年以来庶公子篡位的历史得以终结,没有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搞乱刚刚开始恢复元气的秦国。但是,这个人的性格还是很刚强的,尤其是面对私仇之时。他可以支持秦孝公-商鞅变法,但对商鞅削掉了自己的鼻子却始终无法释怀,非要取商鞅的性命不可!再说通俗一点,这是个有脑子的、睚眦必报之人。他可以为了秦国的未来、把对商鞅的仇恨延后到商鞅为秦国做完应做的事情之后,而不是急于报仇,但他又始终没有放弃报仇的念头!
这样一个人成为秦公,从政治上而言、未见得就一定比他弟弟秦孝公差多少。但是,这种睚眦必报的性格是有缺陷的,尤其是在帝王身上。政治充满着着妥协,甚至是与曾经的世仇握手言和,而这一点公子虔恐怕很难做到。即便是刻意去克制,也难保不被对手或有心之人利用。在那个强敌环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他国所灭的时代,国君的性格缺陷是要命的!这或许也是秦献公最终放弃公子虔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公子虔的出身,他是庶长子!秦献公本身就是秦国庶公子篡位的受害者之一,所以他一直在努力结束秦国的乱像,坚定地执行“嫡长子继承制”无疑是最佳选择!由嫡出的公子渠梁来继承秦公大位,可以为后世树立一个标杆,是结束秦国庶公子篡位的关键一步!就算公子虔能力远强于秦孝公,恐怕秦献公也不会选择他。所以,公子虔成为秦公完全就是一种假设,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年他老爹秦献公就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如果秦献公不立嬴渠梁为国君而立公子赢虔秦国会如何?
根据当时秦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赢虔的性格,我认为如果传位给赢虔,以下三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一、赢虔屈服于老贵族的压力,缓慢变法,秦国继续走老路赢虔与秦国老贵族交往颇深,骨子里的骁勇善战颇合秦国老贵族的心意。秦献公病危期间,上大夫甘龙就代表老贵族向秦献公提议,希望有公子虔出来主政。所以说如果赢虔继位,很有可能屈服于老贵族的求情压力,取消一部分秦献公时期的新政,以缓解国内旧贵族与新型地主阶级的矛盾。
当然,也要看到,甘龙等旧贵族并不完全反对变法,秦国可能也会逐步改进措施,进行缓慢的变法。但像商鞅那样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几无可能。
二、赢虔主抓军事,嬴渠梁主抓内政,兄弟一心,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秦孝公继位后,赢虔对嬴渠梁的各项政策都比较支持,嬴渠梁也很信任赢虔,说明两兄弟关系很好,那就有可能出现奋发、友好的局面:
赢虔主抓军事,继续对魏国作战,收复失地;
嬴渠梁主抓内政,继续摸索变法事宜
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如果真能实现的话,秦国国力会有极大的提升。政治、军事两不误,秦国国内稳定,老百姓收入增加,国库丰盈;战场上节节获胜,收复失地,参与中原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
三、赢虔继续发动战争,在与魏国的消耗战中,榨干秦国国力,秦国亡国这是一种最悲观的设想。赢虔继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倾全国之力,继续与魏国作战。依据当时情形,魏国想快速打垮秦国,不太现实。那就陷入拉锯战之中了,双方拼经济、拼国力。很明显,落后的秦国不是中原霸主魏国的对手,秦国就会越打越穷。赢虔继续征发兵丁、增收税负,等收无可收、榨干国力之时,秦国也就崩溃了。
以上是假设立赢虔为秦国君主,可能会出现的三种设想。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一起讨论。
如果秦献公不立嬴渠梁为国君而立公子赢虔秦国会如何?
秦国注定会灭亡!!!这个是绝对的!
赢虔和老世族走得近,是希望老世族们多支持他,可老世族们为什么愿意支持他?老世族首领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因为赢虔是个“直肠子”的人,好糊弄,以后想要扳倒他也是易如反掌。
秦献公对这一点的见解可谓入木三分,绝不能让老大继位,更不能让老世族的首领们得逞,他已经受够了老世族首领的制约,再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以后也受人管制和威胁。
两人的表现差异
嬴渠梁从国家和各国形势上来考虑,抛开私人恩怨,放走了公叔痤。在启用人才方面,嬴渠梁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商鞅从魏国而来,他依然不计前嫌重用他,从客卿一跃成为左庶长,最后还让他当上了秦国大良造,这可都是拥有绝对实权的大臣,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赢虔为了报私仇,抓住魏国相国公孙痤就想立马杀了他泄愤。在商鞅变法方面,赢虔也是多次极力反对,其实他已经成为了老世族们反对秦孝公的一枚棋子。
赢虔被施劓刑,就是因为他多次反对变法。
“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表面上看来,割赢虔鼻子的人是商鞅,其实也很可能是秦孝公嬴渠梁的授意,就是要告诫赢虔和老世族们,不要再一意孤行,这里还是本君王说了算!
赢虔在被施劓后,便从此闭门不出,但依然背地里和商鞅作对,秦孝公死后,赢虔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商鞅,并将其车裂,他还是念念不忘的要报私仇,而没看到秦国已经从贫穷落后变成了实力强大的大秦帝国。
经过历史时间的检验,事实证明秦献公的判断和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如果秦献公不立嬴渠梁为国君而立公子赢虔秦国会如何?
只能是穷兵默武称霸一时
如果秦献公不立嬴渠梁为国君而立公子赢虔秦国会如何?
并非完全如此。
一、秦是不是法家?不完全是。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二、法家商鞅。
曾读过《商君书》原著。
作为法家学派,《商君书》的确是一本很多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文献。
然而,《商君书》已经被人曲解过多,以讹传讹,以至于偏离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网上流传甚广的“驭民五术”。
在《商君书》中,商鞅从未有此表述。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某些人拿着商鞅的大旗四处招摇撞骗。此人无耻与龌蹉至极,非我族类,其心必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