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的分水岭,也是唐玄宗人生的分水岭。为什么他在安史之乱后要让出皇位呢?其实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众将士将安史之乱的错,归罪于无辜的杨贵妃。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安禄山的大军长驱直入,直奔长安和洛阳而来。唐玄宗无奈之下,只能带着护卫军还有朝廷一干人等逃跑。可是逃跑到了半路上,那些士兵们都不愿意再跑了,因为他们的家人都留在长安遭到安禄山的伤害,所以士兵们都没有什么心情跟着唐玄宗走。但是唐玄宗是皇帝,需要有人保护,大家看着唐玄宗能够拖家带口,毫发无损地逃出来,可是自己的家人却陷落在了长安,他们心里很不爽。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馀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资治通鉴》

因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就是唐玄宗本人,可是他的结局却是最好的。为什么大家需要拿家人的性命为唐玄宗犯下错误付出代价呢?所以士兵们差点就激起了哗变,认为唐玄宗身边的杨贵妃是妖女,她哥哥杨国忠更是奸臣,要不是他们俩,安史之乱是不会爆发的。其实他们是不敢责备唐玄宗,只能找这两个替死鬼。结果宰相杨国忠被士兵们强行杀掉,杨贵妃也被唐玄宗赐死。

事情并没有这么容易结束,因为唐玄宗的儿子李亨的目的尚未达到。

李亨是唐玄宗的太子,唐玄宗之前也是立过太子的,但是被他本人给杀掉了。所以李亨作为太子,其实是战战兢兢的。摊上一个会杀儿子的老爸,做事不小心也难以活下来。这个时候的李亨其实是这次兵变的幕后主使者,他最理想的状态是,这次的哗变直接导致唐玄宗被士兵杀害,那么他便可以顺理成章地以太子之位登基为帝,再号召众人起兵平叛。

可是事情的发展似乎出乎了李亨的预料,这帮士兵还不敢直接对唐玄宗本人发难,他们只是拿杨国忠和杨贵妃来撒气了。李亨这个时候也比较郁闷,如果唐玄宗在位一天,那他就不可能掌权。如果没有权力,那么他想要指挥国家的军队,想要一呼百应,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必须要采取强制措施才行,当然这个时候是不能弑君的,否则他会完全丧失民心。

唐玄宗也不是傻瓜,他看得出自己的儿子急匆匆想要登基。但是他不想放权,因为现在他执意要入蜀避祸,再在成都指挥天下兵马平叛。所以李亨的背叛让唐玄宗十分恼怒,但是他手里又没有足够的权力,两人在马嵬坡分道扬镳。

李亨北上灵武继位,强行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李亨不可能在唐玄宗大营杀掉唐玄宗,所以他只能选择分兵离开。其实这是一次非常勇敢的行为,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安安史之乱的贼兵,李亨想要安全到达灵武的朔方大营本身就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随时都会遭到贼兵的袭击。不过幸运的是,他还是安全抵达了朔方军大营。

到了灵武以后,在诸将的拥护之下,李亨登基为帝,便是后来的唐肃宗。所以李亨登基是没有经过唐玄宗允许的,而且当时唐玄宗还活得好好的,甚至还能再活6年时间。可是李亨直接让使者进入成都,向唐玄宗报告了这件事,并且尊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唐玄宗本人也无可奈何。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唐玄宗现在压根就没有权力阻止这件事。因为李亨登基是大势所趋,天下想要太平,绝不是靠一个躲在成都避难的皇帝就能做到的。

李亨登基后,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只能接受太上皇的事实。

唐肃宗李亨还是比较给力的,因为他联合了回纥大军加上朔方军一共二十万兵力,开始收复中原。战争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安禄山内部的内讧,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掉了自己的老爸,自立为王。结果没多久就被唐肃宗给击败了,那些时候都是什么人啊。

唐玄宗不傻啊,虽然他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却还是痴迷于权力。他不仅时常给唐肃宗下诏书,而且还给唐肃宗派遣宰相等官员。唐玄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收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唐肃宗也不是呆子,他名义上确实任用了唐玄宗派来的人,因为当时是战乱,不能内讧。等到他收复了长安以后,这帮人就都被唐肃宗给废掉了。而且唐玄宗也被唐肃宗接回了长安软禁了起来,从此唐玄宗再也无力收回权力。

总结:唐朝的父子似乎都是冤家,还要多谢唐太宗开了个好头。

我发现唐朝的父子都是冤家,在唐玄宗这一代体现的十分明显。唐玄宗之前的太子李瑛罪状尚未查清楚,就被唐玄宗给咔嚓了。

唐肃宗架空唐玄宗的行为,其实也是仿造唐玄宗年轻时期的作为。当年唐睿宗李旦在位的时候,就被唐玄宗给强行奉为太上皇,李亨只是如法炮制而已。

这种事情要追溯原因的话,我认为是在唐太宗时期。唐太宗开了个头杀掉了自己的兄弟,逼老爸退位为太上皇,从此唐朝俨然成了父子仇杀的王朝。可见先人的所作所为,对后代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大唐在历经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政企开元后,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终于达到大唐盛世的巅峰。此时唐朝威震四海,使得天下尽皆臣服!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却在经历了一次叛乱之后,迅速地走向了下坡路。在这次叛乱中唐玄宗李隆基让出皇位,最后郁郁而终,其中缘由听笔者娓娓道来!

年轻时候的玄宗可谓是英明神武,使得盛唐一片繁华。但是到了中年的他就开始宠爱杨贵妃,沉沦酒色,任用宦官不理朝政。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他还沉醉于春宵苦短之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怀中的这个美人即将带给他一份“亡国”的厚礼。在安禄山的大军即将到达长安城的时候,梦中的玄宗这才意识到大难将至。

匆忙中玄宗带着自己宠爱的妃子以及数千禁卫军悄悄的离开了京城逃往四川。直到半个月后,留守在京城中的人才意识到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早已开溜了。一路之上玄宗前所未有的狼狈,让身边的将士们深感羞耻与愤怒。他们将怒火都出在了杨贵妃的身上,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女人的话,自己所效忠的那位皇帝不至于如此。而他们也不至于遭受如此之罪。

杨国忠被处死后,玄宗被迫交出杨贵妃,无能为力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贵妃死去。就这样平息了身边最大的风波,继续踏上了入蜀的道路。而就在他继续艰难地走在蜀中的道路上的时候,他的儿子却称帝了。当玄宗知道儿子继位的消息的时候,他已经到达了成都那个时候,在天下将士们的帮助下肃宗已经将叛乱渐渐的平息了。而玄宗也不再逃亡身边并无危险,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对儿子称帝的事情表示反对。

原因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首先他并没有选择,自己在没有通知百官群臣的情况下,带领一众近臣侍卫逃出京城。当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放弃了皇位。而儿子继位不只将自己剩下的烂摊子给稳住了,并且逐渐的镇压了叛军,所以说没有选择只能认命。

其次他的经历告诉他,唐朝现在已经经不起任何变动了。玄宗年轻的时候,唐朝就处在风雨飘摇当中,武后乱政唐朝经历了无数的血雨腥风,而从这血雨腥风中走出来的李隆基深深地知道,现在掀起政变会给本就摇摇欲坠的唐朝带来很大的变数,更何况外面还有一个安禄山虎视眈眈。

再有便是他那年迈的身体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玄宗已经高达72岁了,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能够活到这个岁数的帝王还真的不多了。所以72岁的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能够稳定一切的时候,他便选择了放手。

最后一点就是他的自信心已经被毁灭,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锐气。年轻时他无所不能,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迎来了几百年来的巅峰,那是多么的繁荣。而此时一个小小的安禄山就将大唐搅得混乱不堪,而自己也被这根棍子从京城中搅了出来,对于一生拥有无数辉煌政绩的玄宗来说,这怎么可能不是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争夺皇位实在是失去了信心。

综上所诉,唐肃宗即位已成事实,安史之乱渐渐平息,年迈的玄宗也没有了再夺皇位了决心和理由,这样坦然接受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出逃。但是潼关失守了,安禄山的大军即将兵临城下,唐玄宗就带着心爱的妃子、皇子皇孙、近身宦官、宠臣以及禁卫军悄悄地南下了,舍弃了京师、舍弃了百官、舍弃了子民。在他离开长安的那一刻,实际上他已经放弃了自己做为大唐皇帝的责任,他已经72岁,他太老了,老到已经没有了雄心壮志,老到只想安稳过完一生。但是,即便如此,唐玄宗也并没有主动让出皇位,而是太子在灵武僭越称帝,唐玄宗只是很痛快的承认了唐肃宗继位的合法性。

756年六月,在杨国忠的乱指挥下,潼关失守了,长安即将无险可守,很多人已经逃走了,而大唐的皇帝唐玄宗第一次感觉到了害怕,他在杨国忠的撺掇下决定逃到四川去,这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中,等十三日的早上,一小部分官员去上朝的时候,才知道他们的皇帝抛弃了他们已经逃跑了。于是长安城乱了,天子出逃击垮了长安城。

唐玄宗派宦官走在前面,到各个地方通知地方官准备接驾,只是大部分的父母官早已经不知去向,唐玄宗不得不亲自问自己的子民要食物吃,一路上的狼狈与不堪让禁卫军们的情绪空前的灰暗,他们不能恨皇帝只能将这种恨意转投到杨国忠和杨贵妃身上,于是当他们到达马嵬驿的时候,禁卫军哗变,在未经唐玄宗允许的情况下,他们认定杨国忠谋反,将其杀死,然后又逼着唐玄宗将杨贵妃交出来,唐玄宗试图说服众人杨贵妃对杨国忠的谋反一无所知,但激动的人群怎么可能轻易地散去,于是唐玄宗不得不让高力士去把杨贵妃给弄死了。

之后大家开始重新研究应该去往何方,毕竟四川是杨国忠的老巢,那里有忠于杨国忠的部队。有人建议去西北,有人说去太原,还有人建议回到长安(当时长安还没有沦陷)。但唐玄宗显然已经放弃了继续抵抗,所以他还是继续南下,而不顾百姓的苦苦挽留,后来百姓又把太子李亨拦住,唐玄宗命令李亨安抚百姓而他先行,后来知道李亨决定留下来抵抗,唐玄宗就拨给了李亨两千人马。李亨带着这些人北上灵武,到了朔方军的地盘。在这里他们决定组织对安禄山的抵抗。

然后在七月十二日的这一天,李亨在官员们的劝说下僭越称帝,即唐肃宗,而此时的唐玄宗正在往四川走,期间有不少人已经离开,陈玄礼对这种情况无能为力,而唐玄宗也尽量劝说他们各回各家,他自己会带着皇室成员继续入蜀。不过最后还是有誓死效忠的人一直跟随在唐玄宗身边。七月二十八日,唐玄宗一行到达了成都,此时,他的身边还有1300名随从以及24名宫女。

到了八月十二日,唐肃宗派去通知唐玄宗他已经称帝的使者到达了成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唐玄宗对于唐肃宗的僭越称帝并没有表示不满,而是痛快的承认了唐肃宗的合法性,并在六天后让自己身边的大臣将皇权的象征物送往灵武。

那么。唐玄宗为何如此痛快呢?要知道从前的唐玄宗将权力看得极重。四姑娘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唐肃宗已经称帝,这说明他得到了民心、军心,唐玄宗不同意也不能改变什么。唐玄宗当初放弃抵抗,选择逃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放弃了皇位。这样的他,已经没有心力再去计较自己还是不是皇帝了。

其二、唐玄宗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这让他再也没有自信去做大唐的皇帝。他在极短的时间内遭遇了安史之乱、士兵哗变、杨贵妃被士兵逼死。而他什么都改变不了。尤其是杨贵妃的去世,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其三、他自觉对不起列祖列宗。毕竟,大唐曾强盛如斯,长安城曾繁华无比。而因为他的昏庸,两京失守了,他如何有脸继续做这个皇帝?

其四、他虽然昏庸,却知道倘若自己认为唐肃宗是僭越的,是违法的,那么内乱就会发生,到时候安禄山更有机可乘。说不定大唐真就在他和儿子手中灭亡了,所以他不能反对唐肃宗。

其五、他老了,不想再折腾了,也折腾不起了。他若还执着于皇位,那么这场叛乱就由不得他袖手旁观,而且远离战场是最错误的做法。但他已经安逸太久了,所以必须借助于唐肃宗来平定这场叛乱。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没有让出皇位,在太子灵武称帝后也没有让出。直到太子部队收复两京,巨大的功劳与威望让唐玄宗不得不让出权力,乖乖做太上皇。1、安史之乱与皇威、中央权威下降

开元盛世的时候,唐朝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唐玄宗的威望特别高。虽然有杀儿子、娶儿媳等行为,都没法影响他的威望。

但“渔阳鼙鼓动起来”,安史之乱爆发后,来自幽云的骑兵迅速的踏遍华北进入中原,洛阳丢了,天命自然受到影响;潼关决战失败,唐玄宗在长安仓促东逃,权威自然受到影响。

在长安出逃的路上,玄宗准备宗室出镇,以代替军将担任各地统帅。《命三王制》就在此时下发。

(安史之乱)

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仍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

永王李璘担任山南东路、黔中与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江陵大都督;

盛王李琦担任广陵大都督,统领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

丰王李珙担任武威大都督,统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

到这时候玄宗皇帝威望下降,中央权威下降,但玄宗还能掌握局面,所以定了诸王出镇的计划,并没有退位的意思。

2、马嵬驿兵变与皇威下降

虽然诸王出镇,但各王出发时间并不一样。太子就与玄宗一起向四川行进。不料马嵬驿发生兵变,军将杀了杨国忠、杨贵妃。关于马嵬驿事件的说法很多,纷纷扰扰。但可以确定的是,对唐玄宗的威望影响很大。

(唐玄宗)

3、收复两京的功劳

太子也在之后选择北上,在7月9日到达灵武,7月12日登基,尊唐玄宗为太上皇。之后一年多里与叛军拉锯作战。在757年9月,来自西部各地军队与回纥部队集结完毕,两个月的时间收复了长安与洛阳。这时候唐玄宗与唐肃宗的争议就告一段落了,毕竟乱世军功是最大的政绩。

到了这个时候,唐玄宗的权威彻底没有了。

(唐肃宗)

玄宗退位是一系列事件造成威望下降的结果,唐肃宗的成功关键在于两京收复,再造大唐。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一个觊觎皇位已久的太子,一个谋划缜密的政变,一场激愤已久的行动。一场蒙蔽皇帝的计划。最终让登基四十余载的唐玄宗退位。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英明神武半世的李隆基最终还是退位,向儿子代宗服软。大唐荣耀与盛世就此彻底落下帷幕。

唐玄宗一手把大唐推向了繁华的巅峰,同样又一手把唐朝打推向深渊,只能怨唐玄宗死的太晚,如果死于开元盛世,必是一代明君。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各种矛盾总激化。李隆基为人寡恩。当年能够一连诛杀三个儿子,足见在皇权问题上的独断专行,不容置疑。李亨当太子的时候,更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而宰相杨国忠因为太子不是其所立为由,对太子诸般打压,意图让李隆基废掉李亨,另立太子。而李隆基出于宰相和太子的相互制衡,也乐见于此。但就此导致太子李亨和杨国忠势同水火。朝堂之上也是百官对立。无视安禄做大。

当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名义起兵造反。就用了一个月就攻克洛阳。潼关失手。年近古稀之年的李隆基已经没有了当年诛杀太平公主的魄力。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一干人等前往成都。但在刚刚离开长安一百多里的时候禁军兵哗变。诛杀杨国忠满门,进而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唐玄宗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这就是马嵬坡之变。随即李亨在灵武继位。唐玄宗彻底失去权力掌控。

马嵬坡的事情,看似仓促。实则是有预谋的,幕后黑手就是太子李亨与部分朝臣。安史之乱是唐玄宗一手造成,已经是威信丧失。此时如果李亨能够鼓动禁军哗变,诛杀杨国忠可以提高政治威望,也易于李亨自己掌控军队。而一些太子死党也知道这是李亨登基的最大机遇和时机。利用禁军对杨国忠的不满。联合了所有的反对派共同,‘’导演‘’了这次军事政变,而杨贵妃的死,则是进一步打击唐玄宗的威望。你唐玄宗即既无法控制军队,也无法掌控朝局。更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让唐玄宗彻底丧失权威是李亨的必然行为。

而此时唐玄宗知道不知道幕后黑手已经不重要了,。执载天下四十年他,比谁都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已经永远失去了,要杨贵妃去死,就是让他失去最后的一丝威严。皇帝的威信荡然无存,如果自己不答应。自己完全有可能就此丧命。唐玄宗深知,自己已经是极度危险了。他只有答应,为了活命。其他就不重要了。至于皇位的让出也是必然的,早晚而已,从马嵬坡兵变那一刻起,唐玄宗就已经不是皇帝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我们先来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首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大唐,盛世大唐正式宣告安史之乱爆发。

---其次:安禄山带领燕北军团横扫河北、洛阳之地,在洛阳称帝,是为大燕皇帝。

---再其次:高仙芝、封常青被玄宗斩首之后,新的行军统帅哥舒翰负责镇守潼关,挡住了安禄山的大军。

---然后:玄宗皇帝强行让哥舒翰带领二十万大军征讨陕郡(位于洛阳西部),结果二十万大军溃败,潼关丢失。

---最后:玄宗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弃城而逃,长安城易主。

通过以上的大体事件我们也能大抵能够感受出来:

这曾经通过政变上台、铁腕执政的玄宗皇帝在一瞬间变为了一个草包皇帝,弃天下黎民百姓于不顾,仓惶出逃长安,准备逃往川蜀之地。

玄宗皇帝刚刚出长安不久,好家伙!到了马嵬驿将士们突然哗变,这一哗变---

宰相杨国忠死了、宠妃杨贵妃死了!!!

玄宗皇帝于是带领着为数不多的皇家子弟继续西逃,刚刚准备南下入川,走到扶风的时候,老百姓跪在地上跪求这位大唐天子能够留下来。

“您留下来吧!您可是长安城百姓的希望啊!”

玄宗皇帝听了之后瞬间泪如雨下,说了句:

“好好好!”

随后,拍拍了太子李亨的肩膀,还使了使眼色。

哎!那什么?赶紧给父皇安抚一下百姓啊!父皇还要继续逃亡呢!!!

太子李亨明白了,他这个父皇老爹现在是铁了心的想要逃到蜀地去啊!或者说在将士哗变、宰相惨死、爱妃缢死之后,玄宗皇帝的心里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开始渐渐害怕面对这个山河破碎的江山,他开始渐渐害怕面对如今的现实。

太子在安抚百姓之后,其实是想着追上自己的老爸一块去成都避难的。可是,身边的大臣及时阻拦了他,希望他能够北上灵武,在朔方之地扯起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不仅是李唐的王朝的旗帜,更为重要的是李唐王朝的脸面。

于是,太子和一帮大臣一溜烟的逃往了灵武之地。

逃到灵武之地的太子李亨仅仅在三个月之后就悍然称帝,美名其曰是大臣强行让他当这个皇帝的,他这纯粹是无奈之举。

我们不得不说,太子的这番说词,戏劲儿够足,甚至有点演的过火了。

可是,这皇位玄宗还没说让出来啊?太子李亨你这是当得哪门子皇帝啊?

---先斩后奏???

没错!!!

就是先斩后奏!

在太子李亨当皇帝后不久,就叫人去给在川蜀之地的唐玄宗传话了,传话的内容无非就是:

“大唐江山疲敝!我这也是迫不得已啊,还请老爸谅解!”

恩!对了,那个。。。

---对对对!玉玺还是给我一下吧!!!

唐玄宗听到使者的这番话直接傻眼了!!!

我是皇帝啊!!!你个瘪犊子李亨!!!

话说这么说,但是鉴于唐朝当时的破败不堪的局面,唐玄宗还是乖乖的将玉玺交给了使者,并且昭告天下:

“以后,李亨这丫就是你们的大唐帝王,我喜欢做太上皇!”

以后有什么事情也不要问我,问肃宗皇帝李亨,我辞职不干了!!!

说完了这些话,唐玄宗悄悄留下了眼泪。

没有人知道,玄宗皇帝的这点点滴滴的眼泪中充满了多少的不甘和无奈,纵使他是流亡川蜀之地的帝王,可是他曾经却是万民眼中的那么缔造盛世的帝王啊。

可是如今太子李亨如此强行夺权,他的心中有多少的怒火也无处发泄,他只能叹几口气,然后装出一副无奈的样子。

所以,玄宗皇帝的让位其实是无奈之举,可能说的虚伪一点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李亨能够挽救大唐的万里江山,可是如果说的实在点的话,那就是:

“我特么也不想啊!我是被逼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