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雄霸中原,孙权握有江东,诸葛亮为何却只能投靠刘备?
曹操雄霸中原地区,孙权手里拥有江东地区,这两家都是大集团。刘备兵马不过三千,战将不过关张赵,地盘也是借的刘表的新野小县城,俨然是农村小作坊。为什么自负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会选择刘备呢?
曹操和孙权盘子太大,他去了也没有施展空间。曹操和孙权的确拥有强大的集团力量,他们的业务涉及了三分之二的天下。所以但凡是个人才都会往那边去,因为待遇好啊,五险一金足额缴纳,还分房子给你住。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即使去了,也未必能够施展才华。
人才太多的情况下,只有论资排辈,早先他们弱小的时候,你没有加入,那个时候是有股票分红可以分的。现在加入的话,也只能排到第二梯队,就算是做到了管理层,也不可能给你分红。
而刘备就是下一个曹操或者孙权,诸葛亮认为,刘备胸有大志,只要好好经营荆州之地,必然可以把公司做大做强,从而上市。他这个时候来这里,那就是原始股东,虽然困难大了许多,但是创业型的公司,更有动力啊。
刘备三顾茅庐,下手太早。其实当刘备第一次来的时候,诸葛亮是表示拒绝的。他倒是是不是真的不在家?刘备连诸葛亮的家门都没能进去,可能是诸葛亮的书童刻意说诸葛亮不在家,好让刘备知难而退。因为在诸葛亮的计划当中,甚至没有刘备的名字。
他最次也应该辅佐刘表才对,没想到半路杀出个刘备来。第二次刘备再次登门,诸葛亮稍微有些心动了,所以开始在暗地里调查刘备的出身和这些年的经历,简直一塌糊涂。所以第二次即使诸葛亮有些感动还是没有见刘备。
如果刘备没有来第三次,可能这段君臣际遇就此终了了。没想到刘备第三次又来了,诸葛亮深受感动,觉得刘备真的是一位礼贤下士之人,而且他是有潜力成为一方霸主的,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刘备。
诸葛亮心系大汉,传统观念让他只能选择刘备。当时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俨然是要篡汉的模样,跟着他最后的结局肯定是篡汉自理。而孙权本来就是反贼,他们整个集团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不断兼并大汉的土地,杀害大汉的皇族,所以跟着他们只会让孙权造反得以成功。
刘备可就不同了,他的思想理念跟诸葛亮是一样,那就是匡扶大汉,不管这个大汉是不是原来的大汉,只要打着大汉的旗号就行。刘秀的大汉跟刘邦的大汉还不一样呢!而且刘备还是汉室宗亲,虽然血缘关系已经出了七服,但是这就是乱世时期的一杆大旗。
只要刘备利用好这杆大旗,那些心系大汉的能人必然会誓死跟随,诸葛亮与刘备不谋而合,自然是要选择刘备了。
诸葛亮选择最难的一条路,想要凸显自己的能力。是真名士自风流,诸葛亮是真正的名士,他不拘泥于现实的条件落差。当年他在朋友之间闲谈时,自比管仲乐毅,其实就是说自己文武兼备,是匡扶社稷之才。要怎么去证明这一点呢?如果像他哥哥一样投奔东吴,或许得熬个二三十年才稍微有些成绩。去曹操那边,七嘴八舌的人又太多,即使熬出头来,曹魏的盘子那么大,他本人功劳微乎其微,所以也当不得这种评价。
只有选择最艰难的那条路,才能将他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他喜欢挑战高难度,而刘备就是老天爷给他最高难度的挑战。如果能够把一穷二白的刘备,辅佐成为天子,那么后世又该如何评价他呢?自然是比管仲乐毅还要出色了。
总结:诸葛亮主动选择了刘备,不是只能选择刘备。- 曹操和孙权的集团太大,诸葛亮就算去了,也很难熬出头。刘备这边刚创业,正是加入的好时候。
- 即使刘备一穷二白,但是刘备有雄心壮志,而且礼贤下士,让诸葛亮深受感动,所以决心辅佐刘备打天下。
- 诸葛亮和刘备一样,都是希望匡扶大汉的人,而且刘备还是汉室宗亲,这就是一面旗帜。
- 诸葛亮选择了三条路中最艰难的那一条,或许是为了体现出自己的能力非同一般,去曹魏和孙权,成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选择刘备如果成功了,那能力可就无法言喻了。
曹操雄霸中原,孙权握有江东,诸葛亮为何却只能投靠刘备?
正因为“曹操雄霸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其手下文臣武将、能人志士众多,诸葛亮自己兄弟诸葛瑾也在孙权姐夫弘咨推荐下出仕东吴。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却能洞悉天下群雄割据势力、强弱对比,在知己好友徐庶推荐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皇族后裔刘备亲自三顾茅庐隆中拜访诸葛亮,两人隆中沟通交流后,得到彼此认可,所以诸葛亮出山为其出谋划策,终成一番霸业。
这当中还因为诸葛亮本身就在刘表势力范围下,父亲诸葛珪去世后,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被取代;因诸葛玄和刘表有故,所以带诸葛亮兄弟投奔刘表,诸葛玄在刘表处谋得一官半职,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躬耕南阳;而刘备在兵败后辗转寄于刘表帐下,年近半百、时感赘肉横生,不忘为兴复汉室、建功立业的目标招贤纳士,天时地利人和,最终促成了这一对君臣走到一起。
曹操雄霸中原,孙权握有江东,诸葛亮为何却只能投靠刘备?
诸葛亮三兄弟,大哥奔吴,堂弟投魏,诸葛亮为何只等着刘皇叔?一切答案尽在"隆中对"。
隆冬时节赴隆中,三顾茅庐得卧龙。
江东天险北强曹,欲效光武汉一统。
刘备好不容易得来的军师徐庶被曹操强行拆散,徐庶临别之时,将好友诸葛亮的藏身之处告诉了刘备:"此人自比管仲乐毅,非匡扶汉室不可。"
刘备想起相马大师司马徽所讲一句话:"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得天下。"
刘备从此就以寻找诸葛亮为目标,先后三次到卧龙岗。
诸葛亮世代汉官,从小跟随当官的叔父,叔父最后一任死在荆州刘表处。诸葛亮深受祖上儒家思想
影响,从小就有忠君报国之抱负,天下大乱时,隐居隆中推演光武中兴大棋局。假以时日,刘备不顾茅庐,诸葛亮都会出山寻找雄主明君,犹如张良辅佐刘邦一样。
刘备和诸葛亮,情投意合,一拍两响。诸葛亮不同张良的是,刘皇叔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如鱼得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不会像张良功成身退,云游四方。而是注定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魂断五丈原!
曹操雄霸中原,孙权握有江东,诸葛亮为何却只能投靠刘备?
谢谢邀请。这是诸葛亮的理想、信念、志向决定的,也跟刘备“三顾茅庐”有关。荆州大部分人士投顺了曹操,诸葛亮哥哥诸葛谨投顺了孙权,在江东担任高官要职。诸葛亮知道曹操势力难与征锋,知道孙氏三代占据江东稳固,但是在曹操、孙权集团,诸葛亮实现不了理想抱负。诸葛亮和曹操、孙权不是一路人。“道不同,不相为谋。”“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举”诸葛亮是古今杰出人物,鞠耕陇上,常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不是随邦唱影之人,是少有大志之人,有自己信仰追求。诸葛亮是儒生,讲究忠君爱国爱民平天下。诸葛亮知道汉室衰微,但是东汉正统观念在诸葛亮心里占据重要地位,诸葛亮出身官宦家庭,还是想兴复汉室。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攻打徐州陶谦时候搞屠杀,这些诸葛亮都知道,诸葛亮不会加入曹操集团的。孙坚、孙策、孙权在江东占稳脚跟,孙坚父亲孙钟是瓜农,孙坚、孙策父子杀害许多高官同僚,嗜好杀戮,是想搞割据势力有野心之人,诸葛亮是了解的,不会投顺孙权集团的。诸葛亮投靠刘备有深厚的原因。刘备寄居荆州刘表处,实力和曹操、孙权比不了,但是刘备当时以仁义闻名天下,忠于汉室,想维持东汉政权。这和诸葛亮想法一致。诸葛亮隐居隆中,等待遇到明主,刘备符合明主条件。诸葛亮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在徐庶、司马微建议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自己。有一种观念认为诸葛亮主动上门找刘备的,这个观点占不住脚,不被理论界史学界认可。刘备请出诸葛亮后曾说如鱼得水也。认为诸葛亮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是古今典范。诸葛亮认同刘备。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诸葛亮说刘备出身贵胄,又爱民仁慈,是值得终生跟随辅佐的。
曹操雄霸中原,孙权握有江东,诸葛亮为何却只能投靠刘备?
诸葛亮选择了刘备来实现自己匡扶天下的理想,而没有选择当时看起来更有实力的曹操和孙权,这和诸葛亮自身的理念、客观的环境、主公的信任程度都是有关系的。
首先来说下诸葛亮自身的理念,诸葛亮博学多才、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他也是深得孔孟之道的真传,怀有忠君报国的志向。他所追求的是平定乱世,中兴汉朝的理想。而曹操在他眼里是一个时刻准备篡夺汉室江山的乱臣贼子,他是万万不能追随的。同样孙权名义上只是汉朝的一个臣子,既没有取代汉朝的声望也没有实力,更多的是偏安一隅,这也是不符合诸葛亮的择主标准的。
其次曹操帐下谋士众多,孙权同样如此,诸葛亮在曹操和孙权那里,未必能获得言听计从的待遇。自己的才能如果不能得到施展,势必会自怨自艾,最终不免抱憾终身,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
最后就是诸葛亮也是自视甚高的,那么想要请他出山相助是要展现出足够的诚意才行。刘备就做足了功课,连续三次亲自去请,每次都是毕恭毕敬,这就已经让诸葛亮感受到刘备足够的诚意了。而草庐一番交谈,诸葛亮知道刘备是汉室宗亲,身份正统,有匡扶天下,复兴汉室的理想,这和诸葛亮的理念、志向不谋而合。其次刘备现在一穷二白,武有关张赵,文连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谋士也没有。诸葛亮去了必然就是首席谋士,刘备对他也会言听计从,这让诸葛亮可以施展平生所学,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诸葛亮最后跟随刘备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事实证明诸葛亮的选择没有错,他和刘备一起开创了一番事业,也创造了君臣信任关系的典范,成为后世公认的千古名相。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曹操雄霸中原,孙权握有江东,诸葛亮为何却只能投靠刘备?
诸葛亮为何选刘备,而不是选曹操和孙权?因为这是诸葛亮,甚至是其家族反复权衡过的结果,投刘备要比投其他人好出头。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伯乐如果有了一马圈的千里马,还会不会天天四处奔波,再找千里马呢?恐怕也会懒散许多,喝个酒,谈谈天气,偷得浮生闲的潇洒些时日,享受一下人生吧!
曹操素有求闲之名,四处网罗人才,这是他的立足之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此,曹操手下文臣武将最多,号称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随口就能数上曹营文、武各十名以上。被演义中戏耍、贬低得极为不堪的蒋干,实际也是一名气极大的名士,在人才济济的曹操处,不得重用罢了。
当曹操度过了创业期,各重要岗位都有了经过实践检验的能臣干吏之后,进入了一个人才稳定时段,这时候给新晋人才的机会就不多了,往往都得从最基层干起,见到君主展现才华的机会在减少,能破格提拔的机会更少,远不及创业初期那群人,一句话一个点子就能引起君主重视而被信任,委以重任。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才起家时,与关羽、张飞常食同案、寝同榻,这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后来者再有才,也少了那份情,所以关、张最受刘备信赖,最重要的事,还是会交给他们,比如让关羽镇守老根据地荆州。和诸葛亮年纪差不多的司马懿、杨修,也是这个问题,他们只能去追随曹丕、曹植这些第二代,在曹操处冒头就很难了。
东吴处比曹操处更复杂,孙家占据江东,算是外来者,除了一些创业老臣外,更多依靠当地的世家大族的支持,要给他们留出许多位置,以保证平衡。东吴著名的陆、顾、朱、张四大姓,世代为东吴重臣。这些家族的人出仕,不但占据位置,还有很强的话语权,外来的人想混出头更难。诸葛亮的长兄诸葛瑾就投在东吴,从家族考虑,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可初期也不受孙权重用,后来是诸葛亮在刘备集团青云直上,直至丞相,考虑孙刘外交关系,诸葛瑾才渐受重用,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夹在魏、蜀之间,也是帝王心术很厉害的安排了。
诸葛亮的出身,是琅琊郡的一个小士族,说不上显赫,退战祸而隐居南阳,算得上家道中落。长兄诸葛瑾已出仕江东,考虑四处压宝,让家族立与不败之地,诸葛亮则要另选君主。环顾当世诸侯,曹操已成气候,再去意义不大。刘表处也是荆襄大族把持,刘璋也差不多。而刘表名气虽大,可少谋寡断,诸葛亮居于荆州地界,感受更深。益州偏远,刘璋羸弱,都不是好君主,不值得投效。
再看刘备具备的条件:
一,汉室宗亲,名气很大,走哪儿都有吃有喝,待如上宾。占过徐州,留过许都,投过袁绍,现在在刘表处也算贵客。这在汉朝是极为重要的身份认可,草根是成不了势的,出身和名望的作用巨大。
二,胸怀大志,有颗不安份的心,为世之枭雄。这点也很重要,安于现状的人,怎么能让不安于现状的人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诸葛亮不为稻粱谋,不是混个吃喝不愁,短时的荣华富贵。
三,历经失败,经验丰富。失败是成功他妈,刘备屡败,得到无数教训,更知道缺少什么,只要诸葛亮能给出解决之道,刘备很容易判断价值,这也是仅短短的一个隆中对就能打动刘备的原因。
四,刘备现有人才结构,正缺诸葛亮这种类型。刘备武早有关、张,谋臣却几乎没有,孙乾只能跑腿,糜竺、糜芳算外戚,徐庶又走了,文臣第一把交椅,可以说是虚位以待,去,就是高位,看谁敢赌。
五,投资刘备,性价比极高。刘备公司成立许久,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此时加盟,或创业成功,则还能享受原始股东权益,拿着大份额原始股,这比去曹操、孙权处的收益都高。风险嘛,只要不死于战火,如诸葛这种名士,被杀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还可投奔大哥诸葛瑾处。
有这五条,足够让头脑清醒的诸葛亮作出选择了,结果证明,诸葛亮的选则不错。
写此文的现实意义,在于当今一些自认为有抱负、有能力者提供一些择业的经验参考。是去一个已成规模,体系稳定的大公司(如曹操处),还是去一个关系复杂的大型民企(如孙权处),还是去一个老板无追求,只求平安,岁月静好的公司(如刘表处),还是去一个基础很差,可老板志存高远,有自己发挥空间,能共享共荣的公司。
每一次的选择,造就了现在的自己,选择有时比努力重要!哈哈,就这样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