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为何董卓和曹操给人的观感不一样?

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想做的事情,其实曹操也想做,而且做得比董卓好得多。可以说曹操继承了董卓的遗志,实现了董卓没有完成的梦想。可是给人的感觉这个两个人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董卓不仅挟天子,而且擅自废立天子。

董卓是凉州军统帅,他被袁绍请来以后,不仅烧杀抢掠,而且将原来的汉朝皇帝给废了,改立汉献帝做皇帝。这件事是震动朝野的,因为当时汉朝的形式还在,上次废掉皇帝的是篡位的王莽。

大家都认为汉朝可以延续数千年之久,所以对董卓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把他看成了权臣王莽那种人。一个一眼看上去就要造反的人,大家当然是非常讨厌的。

而曹操给人的感觉就和顺多了,他先是将汉献帝迎接回自己的地盘,随后供奉了汉献帝几十年,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篡位,而且对汉献帝还不错,大家对曹操的感觉自然就好得多。

曹操绝顶聪明,而董卓则显得十分鲁莽。

说曹操聪明大家一定不会反对,因为曹操的确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从起义开始他就打着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号,把汉献帝当祖宗一样供奉着。随后又带兵南征北战,不仅在战场上屡屡获胜,在朝廷当中也能够镇得住那些有反叛意识的大臣。

此外他文韬武略无所不通,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相当高,自然受到众人的青睐。董卓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鲁莽,他将汉朝皇帝玩弄于鼓掌之中,对朝臣采取武力打压手段。

让没有军权的臣子们敢怒不敢言。所以董卓俨然就是一副土军阀的形象,除了手里有军队,其他什么都没有,他拿什么跟文武双全的曹操相比呢?所以说董卓必然是要遭到众人唾弃的。

曹操成绩斐然,是曹魏鼻祖,董卓因为女人被吕布杀了。

两个人最后的成绩也能看出两人的差别。曹操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统整个北方,为曹丕建立曹魏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曹魏是当时三国之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不仅人口众多,而且经济繁荣地盘广袤,这些都是曹操一点点积累下来的。

这些基础也为后来司马家消灭蜀汉和东吴创造了先决条件。而董卓终其一生,不过就是一个凉州兵的领袖,他虽然贵为丞相,可是并没有对皇城以外地方拥有控制权。

也就是说全天下并没有人听从董卓这个丞相的调遣,他只不过是一方军阀而已。为了一个女子,他能跟吕布闹翻,最终惨死在吕布手里,可见董卓本人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在功绩上跟曹操就更加没法比了。

曹操礼贤下士,广纳天下豪杰,董卓只收了个吕布还被反杀。

曹操在当时来看,是真正的英雄人物。他为了能够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对人才十分看重。因为他认为人才是当时最可贵的资源,只有利用好了人才,他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但凡有人才出现的时候,他都会礼贤下士地邀请他来到自己帐下。比如说当年官渡之战的时候,许攸前来投靠,曹操那是光着脚跑出来迎接。关羽投靠曹操以后,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给关羽拜将封侯。

这些都是曹操爱才惜才的体现,这些人才当然对曹操印象好咯。而董卓一辈子没见他怎么招揽过人才,唯一招揽来的吕布,到最后还因为他处理不好关系,最后成为反杀自己的那个人。

总结:董卓哪方面都比不上曹操,两个人的感觉自然不同。
  1. 董卓除了挟天子以外,还擅自废立天子,这件事是汉朝那些老臣们所不能容忍的。而曹操对天子却十分好,一辈子也没有篡位。
  2. 曹操实在是太聪明,文韬武略无所不能,算是当时的一位全才。而董卓除了鲁莽和军阀形象外,什么都没有,然是不受人待见。
  3. 曹操最终的成绩是非常好的,一统整个大北方,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一方,而董卓除了长安城以外,他对天下没有任何控制权,只是一个普通的军阀而已。
  4. 曹操对人才十分看重,为了成就大业,广纳天下英才,而董卓除了招揽了一个吕布,什么人才都没有招揽,高低立见。

同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为何董卓和曹操给人的观感不一样?

的确是这种感觉。

董卓运气好,刚好遇见了天子遇难外逃,也算是护驾有功。

除此之外,董卓就没干一件人事。

01

“汉贼”曹操

曹操的子孙代汉称帝,有人把曹操称作“汉贼”。

是否公允先不说,毕竟曹操也做了几件有益于社会的事。

其一,统一了北方,让社会秩序安定下来,结束了混乱的局势,百姓得到了较为稳定的生活。

其二,平定北方边塞,解除了鲜卑、南匈奴、乌桓等游牧民族的隐患,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其三,唯才是举,提升了士族阶层的地位,打击了豪强世族势力。

其四,施行屯田政策,兴修水利,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土地荒芜与流民生存的问题。

其五,依法治国、治军,改变了封建社会统治的新体验。

其六,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倡导了新的学风、文风,提倡节俭,主导薄葬,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尽管也做了许多令后世诟病的事,虽然存在异议,但毕竟不能令人信服。

不管如何去评价曹操,毕竟那些成就,不可否认。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02

“董贼”

中平六年(189年),大将军何进欲铲除宦官,不料泄露机密反被宦官所杀。

虎贲中郎将袁术带兵诛杀宦官。

张让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在北芒被进京勤王的董卓碰到,然后护驾回宫。

无论如何,这是一件大功劳,国不可一日无君。

除了这件事,从董卓出生,到被点天灯,整个一生,就没干一件人事,真正是“罄竹难书”。

随便说两件事吧。

其一,说三国,总提到汉末豪强势力,那就看一下董卓的经历吧。

不知道董卓家里是不是有矿,但的确很有钱。少年时,董卓唯一的事就是花钱。

董卓祖籍甘肃定远市岷县,与西羌杂居。董卓长得身高马大,凭借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在当地无人敢惹,称王称霸。

当时羌人忍受不了汉朝廷的压迫剥削不断反叛,朝廷又无力平叛,就借助于豪强的势力平定叛乱,董卓因为得到朝廷的征召。

后来,黄巾起义爆发,董卓又镇压起义,逐步得势。

此时的董卓,最多也就是个草莽霸王,就是黑社会老大。

内忧外患的汉朝廷,依靠地方豪强来镇压黄巾起义军,以毒攻毒,无异于饮鸩止渴。

但丧失中央权威的汉室,进一步衰微,致使豪强世族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膨胀,以至于彻底失控。

其二,入京擅政。

擅自废掉少帝改立献帝,把持朝政。

接下来,董卓的所作所为,一句话,就是无恶不作,致使人神共怒。

王允、吕布设计除掉董卓以后,满朝文武和所有的兵士都高呼万岁。

长安百姓高兴地在大街小巷载歌载舞,庆祝国贼董卓被诛。

据说董卓死后,被暴尸东市,守尸吏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脐眼中,点起天灯。

董卓肥胖,“光明达曙,如是积日。”

任何朝代都一样,老百姓不管谁做皇帝,仅仅期望有个安稳的生活就行啦。

不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即便是自己登基做了皇帝,也无不可。

但不可以凭借强权,飞扬跋扈,视人命如草芥。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此言不差。

同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为何董卓和曹操给人的观感不一样?

我是生活问道。

窥一斑而见全豹。同一件事中两个人不同的处理方法是两个人从情商到智商的全方位的比较。这种比较,往往有一个转折点,也就是常说的物极必反。

董卓的大半生都是在世之枭雄的杰出才能中度过,少年时更是白马轻裘、快意恩仇。但是一切都从少帝与献帝的废立发生了转变。

董卓进入长安时,刚刚继位的汉少帝刘辩同陈留王刘协被十常侍余孽挟持,危在旦夕。在关键时刻是董卓挺身相救,可以说,董卓此举不啻于救天之功。如果董卓按部就班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也是汉朝势微的必然结果。

但是董卓董卓长期远离中央政府,同时也远离汉朝统治集团的文化中心。他的理念中看不惯懦弱无能的小皇帝刘辩,而更看好临危不惧的刘协。

这一点很让人怀疑董卓为什么要这么做?既然要把持朝政,一个懦弱无能的皇帝其实更符合他的利益。所以说,董卓的废立只是一块探路石,是在试探政治集团的反应,为他的篡立做准备。

他的行为直接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底线,他的做法直接将他由中兴鼎立功臣打烙印为“人民公敌”。

我们再来看看曹操。

曹操同样是救汉献帝刘协于危难中,而刘协所处环境比当初少帝刘辩还要危急。

少帝刘辩逢难之际,朝廷是宦官与统治阶级的对抗,而到了献帝刘协这里,已经是天下纷争的军阀势力间的武装对抗。这时,但凡一个头脑发热的人都可以置献帝与死地。

可以说汉朝实际上已经亡了。献帝仅仅是因为还具有道德绑架的价值而存在。

尽管如此,曹操依旧依靠自己的睿智将汉献帝刘协重新推到至高无上的那个位置。

即便是名义上的,也是朝代更迭所必须要有的一个过程。

“欲速则不达”,曹操深谙此道。

经过了曹操十几二十年的潜移默化的理念灌输和朝廷老臣的不断消逝,汉朝已经消失在所有人的头脑中的时候,曹魏也顺理成章的建立了。

同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为何董卓和曹操给人的观感不一样?

第一,董卓冒天下大不韪,废旧立新,并任意杀害大臣,放纵亲信侵扰百姓,搞得人心思汉。

189年5月,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主持大权,遂后十常侍为了自保,刺杀大将军何进,中常侍张让劫持小皇帝刘辨出城,到达北邙山时,董卓率领大军救驾成功,迎接小皇帝回洛阳,遂后董卓掌权。

此时,是189年的8月,汉灵帝刚死3个月,虽然184年的黄巾起义对汉政权一沉重的打击,但是,各方刺史太守仍“人心向汉”,没有一个敢起来与朝廷分庭抗礼的。但是,此时的董卓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毒杀何太后,废小皇帝刘辨,立董太后抚养长大的刘协为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献帝。从此,董卓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政生活,他权倾朝野,号称“尚父”。

陈志《董卓传》:(董)卓至西京,为太师,号曰“尚父”。

董卓在这一时期,不论是私生活还是政治生涯都是违背了汉朝的正统思想的。他任意杀害朝中大臣,放纵亲信及士兵侵扰百姓,强奸妇女,搞得人人怨恨,人心思汉。

范书《董卓列传》:时太史望气,言当有大臣戮死者。(董)卓乃使人诬卫尉张温与袁术交通,遂笞温于市,杀之,以塞天变。

在这一时期,他的作为非常像西汉末年的王莽,而并不像被汉武帝授予“周公背子图”的霍光,霍光辅佐汉昭帝被后世传为佳话,他废海昏侯刘贺也是出于刘贺自身不能肩负大任,才行“废立”之举的,而少帝刘辨以及何太后都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董卓就“力排众议”先废掉了少帝刘辨,后又迁都长安,这一“谋逆”而非“匡正”的举动,使天下各路兵马,共计18路诸侯,联合推举盟主共讨董卓。

第二,曹操在196年迎接汉献帝时,已天下大乱,人心思乱。

196年8月,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此时,各方诸侯早已各自为政,正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正因为此,所以袁绍根本没把迎接汉献帝当回事。同时,195年汉献帝特意下诏书,要求徐州的吕布迎接自己,但是吕布却以缺兵少粮为借口回绝了。此时,汉献帝的情况非常尴尬,走到哪里都没人理会。这跟董卓乱政时期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的皇帝,那是天下之主,“一声号令,谁敢不从?”,而现在的皇帝,则成了没人要的主了。

同时,曹操自身水平远高于董卓,曹操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而董卓多信任亲信,排挤外姓,用法严厉,乱杀大臣。

综上所述,大环境下,各方诸侯从“人心思汉”变成了“人心思乱”;小的方面,董卓刚愎自用,不得人心,曹操则雄才大略,唯才是举。所以,两人一暴一杰,给人观感当然不同。

同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为何董卓和曹操给人的观感不一样?

董卓招天下人恨啊,不但对天子打骂,还淫伦后宫,而且对大臣也是说杀便杀!曹操不知比董卓高明多少倍,不但好吃好喝对待天子,而且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天子,曹操实力鼎盛时期也没有继承大统。对待忠心大汉的大臣并没有杀,铜雀台、和天子一起狩猎,只是一再试探大臣们的态度!

同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为何董卓和曹操给人的观感不一样?

其实就是董卓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选择了走不同的路线,董卓是输出流,曹操是技巧流,所以董卓虽然已经成为实际权力统治者,但是他没有发挥出“天子”最大的效应,而曹操则却通过操纵天子完成了自己诸多的政治诉求,使自己合法化。

那么董卓和曹操是如何不同挟持天子的呢?

走残暴输出路线的董卓,上下失心

在“十常侍之乱”中,董卓在何进的号召下准备进入洛阳给何太后施加政治压力,当时这一决策都遭到陈琳和曹操的反对,但何进一意孤行,由此让董卓有了进入洛阳的理由。“十常侍之乱”爆发后,何进死于宦官之手,汉少帝刘辨和刘协被张让等人挟持而去。

驻扎在洛阳城外的董卓于是进京,在北邙山救出了汉少帝刘辨和刘协等人,在这个过程中董卓招收了何进的部下,又吞并了丁原的军队,由此得以掌控洛阳的军政大权。他先是主导汉少帝刘辨被废,又毒杀何太后的戏码,由此掌控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大权。

他甚至自拜相国,封郿侯,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由此显现出董卓已经成为东汉政权的实际掌控人,但董卓并没有充分利用手中的这份权力为自己的将来谋划政治地盘,而是凭借手中的权力尽干一些拉仇恨的事情。

他大肆诛杀朝臣,甚至杀害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又把何苗的尸体拉出来毁坏,更偷偷指使人掘开汉灵帝的陵墓偷盗珠宝,又指使李儒毒杀汉少帝刘辨。这些行径都招致许多人的反对,以袁绍为头的反董联军由此组成。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董卓并不存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实,这句话用来表述他的专权是不准确的,只能说他挟持了天子,但远还没有达到“以令诸侯”的地步,而且他诛杀大臣、操纵政局完全不是以天子的名义。

而是以他自己的名义,譬如董卓迁都挟持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后,他自己乘坐着不符合礼制的青盖金华车,而朝中公卿大臣在董卓面前都需要行跪拜之礼,而董卓不必回礼,朝政政务大事也都由董卓决断,这些种种行径都表明董卓实际上是把自己当成了皇帝。

所以说他走的是很粗暴的权力输出流,他凭借的完全就是自己的军队力量,汉献帝对他的作用实际上是很小的,他并没有充分利用汉献帝的天子身份,反而把自己的身份凌驾于汉献帝之上,所以导致天下诸侯对他都很不满,最终在王允的策划下被吕布刺杀身亡,不仅什么都没有捞着,还给自己留下一个恶名。

曹操走技术流,利用汉献帝完成了自己诸多的政治目的

曹操是玩“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好的玩家,董卓死后,他的部下李傕和郭汜挟持了汉献帝,后因李傕与郭汜发生矛盾决裂,双方在长安大战,汉献帝在杨奉等人的保护下逃离长安,并下诏令天下诸侯勤王。

这时候荀彧趁机向曹操建议说:“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

曹操听从了这一建议,把汉献帝等人迁到了许昌,这时候的汉献帝已经落入曹操手里,所以曹操利用汉献帝干了些什么事呢?

先是以汉献帝的天子身份为名征讨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其实谁都知道汉献帝说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话,但汉献帝毕竟是天子,他的身份始终摆在那儿,天子说你是叛贼,所以首先造成袁绍名声受损。

其后曹操又利用汉献帝的天子身份,让自己成为关中地区名义上的领导人,为什么说是名义上呢?因为这时候的关中有很多割据的军阀,但是曹操让天子命令自己成为关中的领导人,虽然这些军阀不一定听,但这是人家天子册立的,是合法正规的,所以有利于曹操在关中行驶权力。

所以,汉献帝虽然没有了权力,但是人家可以给你一个正式的名分,所以就连吕布就也不得不求曹操让朝廷给自己一个徐州牧的正式名分,这说明汉献帝的官方身份在当时还是比较好使的,譬如吕布自封徐州牧和汉献帝封他为徐州牧,这个意义就不一样了。

就像刘备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卖鞋的,但是后来他不断打着自己“中山靖王之后,汉献帝的叔叔”的官方身份在东汉末年笼络了不少人心,我们常说“出师无名”,一个人你没有名分,没有理由去干一些事,就容易不被人家承认和接受,就算是打仗也得有个理由,唐朝安禄山想要谋反,就是因为找不到理由才耽搁了一段时间,后来杨国忠自己跳出来成为靶子,才让安禄山顺利以讨伐杨国忠为理由造反。

所以,曹操通过利用汉献帝这一天子身份干了很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当时的很多谋士军阀就因为曹操树立起汉献帝这杆天子大旗而依附于他,使他能够“任天下之智力为己用”,而同样是挟天子的董卓却尽干一些惹人骂的事情。

实际上就是因为曹操利用汉献帝这杆大旗让自己很多不法的行为合法化,又假以天子之名让自己始终处于舆论、道德的制高点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