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和岳飞都是抗金名将,为何结局大不相同?

谢邀!韩世忠和岳飞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两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岳飞被赵构杀了,而韩世忠善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跟岳飞一样,韩世忠对南宋也很忠心。

我们都知道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对南宋忠心耿耿。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当时还有好几个,比如韩世忠就是其中一个。早年方腊叛乱的时候,韩世忠就屡立战功,而且他还亲自擒获了方腊本人,可谓大功一件。

苗傅、刘正彦叛乱的时候,逼迫宋高宗退位,最终韩世忠带人平定叛乱,收拾残局。而且他对抗金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是著名的抗金将领。所以说韩世忠跟岳飞在功绩上是旗鼓相当的,甚至可以说比岳飞还要高一些,毕竟韩世忠的资历老,是军中老将。

苗傅、刘正彦的叛乱给宋高宗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所以宋高宗对解救自己的韩世忠感恩戴德,这也是韩世忠能善终的一个原因。

韦太后对韩世忠信任,认为韩世忠的存在,那是对金国最大的震慑。

在宋金议和以后,韦太后被金人送回南宋。赵构连忙带着一干大臣前去迎接。韦太后见到韩世忠以后,立刻询问,这位是不是韩相公。其实韩世忠在金国的名声比任何人都要响亮,在韦太后的潜意识里,韩世忠的存在,那就是对金人的震慑。

所以她一定会将这种思想灌输到宋高宗赵构的耳朵里。所以不管秦桧等人如何污蔑韩世忠,想要惩治韩世忠,在赵构心里,韩世忠就是自己最后一道长城,是绝对不能拆毁的。可以说韩世忠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主要是因为韦太后对他的态度非常好,有太后撑腰,秦桧再想陷害也难了。

岳飞被杀后,韩世忠便交出了军权,游戏人间。

韩世忠是想得很开的一个人,他看到岳飞这样的英雄都被杀了,自己满腔热血想要北伐,也被阻止了。光靠韩世忠一个人,压根不可能北伐成功。当时奸相秦桧称霸朝野,正在打击报复那些违逆他的人,可是韩世忠还是正直地质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也正是因为他的质疑,才留下了“莫须有”这千古奇冤。

在这之后,韩世忠知道北伐没有希望了,有秦桧拦路,一切军事行动不可能被实行,所以韩世忠主动向赵构交出了军权。他明白就算自己一直都在朝廷,也没什么大用处了,而且交出兵权以后,韩世忠对赵构也没有任何威胁了,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在这之后,他便时常泛舟西湖,不问世事。

秦桧本人对韩世忠还比较敬重,这倒是救了他的命。

秦桧虽然害死了忠臣岳飞,可是他对韩世忠却十分崇敬。秦桧还没出道的时候,韩世忠就已经在位北宋建功立业了。等到秦桧上台以后,韩世忠的韩家军,俨然已经成为南宋存在的必要条件。宋金议和的大前提是,宋朝有一定的战斗力,不一定可以北伐,但是一定要自保。

秦桧认为,南宋只需要保证能够自保就行了,绝对不能有北伐的实力,因为他是金人的奸细嘛!所以秦桧杀掉岳飞,是斩断了南宋北伐的翅膀,留下韩世忠,是保证了南宋有自保的能力。不管韩世忠有没有带兵,至少他的存在,对金人来说那就是一个威慑力。可以告诉金人,能打的将军南宋还有,别轻举妄动。

总结:韩世忠资历老,对皇帝忠心,且及早交出了兵权。
  1. 韩世忠是北宋时期就闻名的战将,他对宋高宗赵构是非常忠心的,曾经帮助宋高宗平定了苗傅、刘正彦的叛乱,救了赵构一命。
  2. 韦太后早在金国的时候就听闻韩世忠的威名,所以认定韩世忠就是保卫南宋的必要条件,在太后的影响下,赵构自然也不能动韩世忠。
  3. 岳飞被秦桧诬陷随后被杀,这让韩世忠伤透了心,他认为南宋已经不具备北伐的能力了,所以他主动交出了兵权,选择泛舟西湖,过逍遥自在的日子。
  4. 令人出奇的是,秦桧对韩世忠也非常敬重,认为韩世忠在,可以保证金人不敢南下,所以韩世忠成了南宋的一块金字招牌,谁会拆了自家的金字招牌呢?

韩世忠和岳飞都是抗金名将,为何结局大不相同?

岳飞和韩世忠都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都是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屡立大功,从这一点上,两个人极度相似。但是在最终的结局上两个人的差别却如此之大,产生差别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政治立场的站队问题。

岳飞为何被杀?

一、迎二帝回归和拥立新太子。

岳飞的政治口号是直捣黄龙府,迎二帝回归,从这一点上犯了赵构的大忌。无论岳飞立下多少战功,赵构都认为是目的不纯。1137年,赵构召见了岳飞,准备将刘光世的五万人马归属岳飞管辖,岳飞很高兴,也不再提起迎接徽钦二帝的事情,但仍然把宋钦宗列入迎接回归的人员之一。

后来赵构答应将刘光世兵马移交岳飞一事又黄了,岳飞很不高兴。岳飞又打算向金国要回宋钦宗的太子赵谌,因为宋高宗赵构没有子嗣继承。而赵构属意立赵瑗(将来的宋孝宗),这让赵构很不愉快,斥责了岳飞。(赵构和岳飞剧照)

从岳飞的政治立场来看,几乎没有认可赵构皇帝的正统性,不管是迎回徽钦二帝,还是立宋钦宗的太子即位,这都犯了赵构的政治大忌。

徽钦二帝曾经让赵构数次进入金军进行议和,这是掉脑袋的事情,因为赵构机智才脱逃,他对自己父亲和哥哥心里早就不顺气了,父子之情、兄弟之情早就烟消云散了!

二、军队控制权问题。

迫于南宋初期建立的形势需要,出现了很多中兴将领,除了岳飞外,还有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这些人都拥有众多兵马。拥兵的将领们严重威胁着南宋的皇权。

岳飞这个人特别清廉,没有特别的爱好,不喜欢女色、钱财、房产,一门心思扑在军队建设上,这种人让很多人感觉害怕,赵构也不例外。

岳飞的军队在取得郾城大捷后,南宋朝廷忧心忡忡,担心岳飞的势力进一步壮大,真的能迎接回徽钦二帝。其次担心岳飞的部队会有离心倾向,作战能力强,军队数量大,一旦反叛,南宋就被终结了。并且岳飞部队有抗命的先例,1140年,金军进犯江淮地区,赵构紧急调派岳飞增援,岳飞迟迟不肯发兵,这也为以后被杀留下祸根。

三、南宋财政问题和议和

岳飞克复中原的想法是不错,但是南宋负担不起高昂的军费开支,南宋财政捉襟见肘。赵构希望通过议和获得喘息的时间,南宋朝廷内部形成了主和派和主战派。主和派最终占据了上风,先议和,然后削弱内部的掌握军队的大佬,尤其是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之前的刘光世已经被削去了兵权。

在签订议和条件时,金国提出要先杀了岳飞才能议和,岳飞及其岳家军的威胁太大了,金国也担心岳飞直捣黄龙府,灭了金国。两个国家合谋就决定了岳飞的命运,最终以“莫须有”的名义杀害于风波亭。(秦桧是杀岳飞的忠实执行者)

其实绍兴议和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迎接回赵构的亲生母亲韦太后等人,让赵构尽到孝道,杀岳飞是一种交换的方式。

韩世忠为何没有被杀?

韩世忠几乎和岳飞差不多,战绩卓著,有自己的“韩家军”,赵构对他为啥这么放心呐?

原来韩世忠根红苗正,1129年,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一路逃跑到杭州,身边的大将都出征抗击金国军队,身边只有苗傅刘正彦率军护卫,他们趁机发动兵变,斥责宋高宗赵构得帝位不正,宠幸宦官,逼迫他退位,拥立他的儿子即位,改元明受,迁都金陵。(韩世忠剧照)

张逡、韩世忠等人知道消息后急忙勤王,在勤王成功上韩世忠得到首功,成为赵构的铁杆亲信,掌握了南宋的一支劲旅,秦桧等人都不敢轻易动韩世忠。此外,韩世忠还学了很多小毛病,好色、贪财、置办房产,这些让赵构更放心了。

当韩世忠取得大义镇大捷和岳飞取得郾城大捷时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韩世忠得到朝廷上下的首肯,而岳飞的大捷让大臣们(文官)忧心忡忡。

当岳飞被处死后,韩世忠气冲冲来到秦桧府上大闹,结果秦桧一番话就让韩世忠偃旗息鼓了。

韩世忠知趣的辞去军权,乐的逍遥自在。在宋高宗、宋孝宗、宋宁宗时期屡获封赏(有的是追封),赵构还经常召见他和他的家人到宫中饮酒作乐,忠心、知进退深得皇帝的宠爱,虽然没有实权,但谁又敢冒犯韩世忠呐!

韩世忠和岳飞都是抗金名将,为何结局大不相同?

说起岳飞和韩世忠,二人与张浚、刘光世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将”,他们都是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都是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一步步成长为南宋的高级将领。不同的是,在正史记载中,岳飞战绩更为突出,洞庭湖一战,岳飞灭了杨幺,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1140年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收复故土指日可待,但是以宋高宗和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撤军,岳飞在万般无奈之下,被迫退军,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之后秦桧奉宋高宗的旨意与金国签署了“绍兴合议”,合议达成之后,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被斩首,可怜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岳飞作为中兴四大将中下场最悲惨的一个,究其原因,除了宋高宗和秦桧的苟且偷安,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他自身的一些原因也是促使宋高宗对他下毒手的重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性格过于刚直,近乎于愚,做事情太过主观,对朝廷的政策不满意就撂挑子,辞官回家,不会变通,成了小人诬陷他的借口。

二、岳飞辞官后,军队由部将张宪统领,这支有着强悍战斗力的军队,只听从岳飞的指挥,朝廷根本没人能指挥的动,这才是宋高宗最害怕的事情。加上秦桧等人的诬陷,宋高宗想起他的祖宗宋太祖当年跟岳飞的情况何其相似,拥兵自重,自古是为将者之大忌,岳飞不可能不明白,他的军队英勇善战,被称为岳家军,事实上让外人看来这支军队就是岳飞的私人军队,宋高宗他能不怕岳飞造反吗?当年的苗刘兵变仍然令他心有余悸,若是岳飞的军队造起反来,整个朝廷恐怕没有一个人有能力镇压,于是宋高宗对岳飞下了杀心。

三、史学界流传说是岳飞干预立储之事引起了宋高宗的反感,二人彻底决裂,大飞哥不这么认为,岳飞之所以被杀,真正原因就是朝廷对他的忌惮,“绍兴合议”签署后,宋高宗和秦桧也看到了金国人的战斗力,他们吃不了南宋,现在双方势均力敌,有岳飞在就打破了这种平衡,所以为了维持这一种相对的平衡,岳飞必须死。

至于韩世忠,比岳飞年长,也是战功卓著,早年在陕西镇守,“靖康之变”发生时韩世忠已经是一名高级军官,后来苗刘兵变时,韩世忠主动出击,救宋高宗于水火之中,深得宋高宗信任和赏识,被视为心腹之臣。后来在黄天荡差点活捉金兀术,因战功被封为三镇节度使。韩世忠为人正直、性格平和,虽然对朝廷合议有意见,但是久经官场的他还是选择隐忍,知道皇帝的意思不可改变,后来岳飞被杀后,韩世忠为岳飞鸣冤,最终换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韩世忠看到岳飞惨死,大好形势被放弃,他辞官回家,闭门谢客,至此不再过问政事,被封咸安郡王,得以善终。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世忠相对于岳飞来说,他的性格刚直处又带着平和,久经宦海,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这也是韩世忠即可以善终又可以名扬天下的原因。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韩世忠和岳飞都是抗金名将,为何结局大不相同?

同为抗金名将,岳飞中年被赵构赐死,韩世忠却得善终——年老病故于临安。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造就了二人的人生结局大不相同。

第一点、岳飞四次北伐,屡立战功,受到了朝中同僚们的妒忌。以至于他身陷囹圄之时,少有人替他开脱说话。

第二点、 岳飞性格耿直,三番五次提及要收复失地,直捣黄龙,迎取徽、钦二帝还朝,这让时任皇帝赵构很恼火。壮志未酬时,岳飞还屡次上书朝廷恳请解除其军职,归田而居,这让还想利用他的赵构很伤心。君臣二人可谓矛盾重重,不可调和。

第三点、 金朝统治阶层视岳飞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暗中勾结南宋“议和派”,伺机报复一心抗金的岳飞。

第四点、 岳家军内部生有间隙,让人利用,岳飞被牵连其中,不得脱身。

第五点、 虽然韩世忠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他因对赵构有救驾之功,宋高宗对他网开一面,不加计较。晚年,韩世忠口不谈兵,辞官悠游西湖自乐。

第六点、 韩世忠比岳飞年长13岁,在朝中威望比岳飞要高。就连秦桧都对赵构说:“臣尝语世忠、俊,陛下倚此二大将,譬如两虎,固当各守藩篱,使寇不敢近。”可见韩世忠在朝中之地位。

韩世忠和岳飞都是抗金名将,为何结局大不相同?

韩世忠和宋高宗有救命之情,两人关系不错。韩世忠在和议开始后,觉察出局势的变化。于是韩世忠就搞起了明哲保身的一套。他交出军队,干一些强占人妻,购买田宅,经营求利的行为,让宋高宗对他放心。在秦桧要整他的时候,他跑到宋高宗那里痛哭诉冤,表达忠心,结果宋高宗放过了他。

岳飞则不同。岳飞因为主战和宋高宗和秦桧一伙势同水火。参与立嗣,指责上峰,顶抗谕旨,这一切再加上他握有一支当时最强大的岳家军,成了宋高宗的心头之患。而岳飞又注意名节,不搞自污的那一套。种种情况交织在一起,加上当时金军已无力威胁南宋的安危,和议必成,岳飞已经失去利用的价值。宋高宗就下决心杀了岳飞。后人评价,南宋诸将,唯岳飞最有才,而唯岳飞最橫。宋高宗和岳飞的矛盾也是因此不可调和。

韩世忠和岳飞都是抗金名将,为何结局大不相同?

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宋史·岳飞列传》

在金宋和谈的过程中,金提出的首要条件就是除掉爱国将领岳飞,可见岳飞的地位,在金统治者的心目中要远远高于韩世忠,这也是为岳飞被害埋下的伏笔,很简单因为岳飞

———军事才能更强、岳家军更厉害

岳飞这位爱国将领对金造成的伤害要比韩世忠多的多,这也是导致两人结局大不相同的最大原因,和所谓的政治智慧没太大关系。

在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中,韩世忠的军事才能、战功、影响力、处理人际关系和政治智慧的能力都远不如岳飞,也不如吴玠和吴璘兄弟。之所以名声大,看他的谥号就明白了“忠武”,至始至终韩世忠都是强硬的主战派,爱国将领。史书也评价韩世忠:性戆直,勇敢忠义,事关庙社,必流涕极言”。我给大家一一分析:

  • 军事才能

岳飞从绍兴五年后已经是十万大军的统帅,所率军队无论数量质量都为南宋诸屯驻大军之最。在岳飞坐镇荆襄的数年中,岳家军驻防的战区不但自守有余,而且东能够进援淮西,西可以助力川陕,南足以屏障荆湖,北则能够先后发动三次北伐震动中原两河。纵观岳飞一生中的战斗,以少胜多占很大部分,牛首山伏击、平曹成、颖昌堰城等胜利都有许多精彩的计策,战术也相当成功,尤其大破铁浮屠,留下“撼天易,撼岳家军难”的威名,岳飞的军事水平可见一斑,能做到进退自如,指挥如一。

再看看韩世忠,绍兴十一年他所率人马也只有六万,实际上只有三万,三万人韩世忠是虚报的人头,自然是为了骗取朝廷更多经费支持,这也是赵构坚持削弱武将权柄的最大原因之一,朝廷不堪重负,还的担心其作大威胁皇权。 而与此对应的则是韩世忠所部在绍兴六年、绍兴十年的两次北伐中,韩世忠也是很坚定抗金,但是实际上进展不大。韩世忠拿的出手的战役也就是黄天荡战役,凭借自己地利优势,以弱胜强,一定意义上保住了大宋的半壁江山,但是这次战役却存在很多诟病,金宋两国的史书记载都过于夸大。

  • 政治智慧

提到政治智慧,很多人立刻拿“迎二圣”和“立皇储”说事,请弄明白“迎二圣”的口号是赵构自己先提出来的,为自己证明的虚假诺言,而岳飞已经看透赵构的心思,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赵构,其间曾与高宗作《良马对》,在确认北伐之事后,岳飞亲手写成一道《乞出师札子》报告了自己恢复中原的规划,此文中只字不提“迎二圣”等敏感词汇,只是用“天眷”(只皇亲国戚)来替代,岳飞在此之后一度受到赵构重用,至于“立储”一说实际上是岳飞对赵构的愚忠表现,因为“立储”更能确定赵构皇位的合法地位,当时提出“立储”的大臣多了去了,结果只有岳飞的提议成了昏君攻击他的口实。

在看看韩世忠,这就应接了史书对其的评价,得知赵构已有议和的心思后,韩世忠在抗金事件上的态度一直很激烈,譬如:绍兴八年韩世忠曾上书十余封反对议和,反对无效后, 韩世忠尽然派兵士伪装成土匪截杀议和的金使者,关键韩世忠干的明目张胆,最后这件事被朝廷知道降罪。再比如绍兴十一年韩世忠罢免兵权之后依然带三余十亲兵上朝,最后让赵构不得不亲自下诏遣发这三十余亲兵。种种表现看来韩世忠在政治上的头脑用两个字就可以囊括:单一,不忌讳、不避嫌、不搪塞,简单粗暴很给力,这种行为是性格使然,但是在庙堂使性子就显得有点幼稚了,所以从始至终秦桧一直看韩世忠不顺眼,这也是在秦桧掌握主动权后第一个拿韩世忠开刀的原因。

  • 为人处世

岳飞是一个情商非常高,又极具政治智慧的人,岳飞一开始,投奔宗泽部将张所,张所让他跟着王彦到河北去打游击。 王彦这人脾气不好,能力一般,岳飞也看出跟着他没什么前途。他确实想抗金,不然就学刘光世去千里迢迢投奔赵构了,但是他也不想埋没自己。于是岳飞就找了个由头把王彦得罪了一下,同时立下一些功劳后回来了。宗泽一看,这个年轻人不错啊,得罪了王彦就得罪了吧。于是把他当嫡系。等到宗泽死后,岳飞很又很快依附上赵构的心腹杜充,随后一直做到深得赵构信任。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岳飞的情商很高,而且在身局高位后和朝廷官员们的关系也很不错,至于和秦桧结仇,除了自己报国的理想和他们相冲突,也因替韩世忠仗义执言受牵连。

韩世忠的做人和他的政治智慧如同一辙,在人品上有些问题,比如韩世忠去属下家里去吃饭,必须叫属下小妾出来作陪,为这事他有个属下叫呼延通的和他闹翻天,最后呼延通想不通跳河自杀。再从他谎报人头说起,多余的军饷不用想,都被其装进自己腰包。在朝廷同事之间,他和同为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矛盾大到双方直接领兵开干,最后不得不劳动高宗亲自出来劝架,劝好了以后还要赵鼎领着一帮文官向皇帝祝贺,而张俊虽然和他是双重的儿女亲家,但最后投靠秦桧一起下手准备谋害他的时候,连眼都没眨一下,还一个劲儿撺掇岳飞和自己一起干。可以看得出韩世忠的为人小节不留,在民族大义上还是杠杠的。最后在赵构和秦桧的阴谋中,以一句“莫须有”把岳飞害死,可怜这位民族英雄,一直坚持己见,临死还在感叹:天日昭昭!遥想当时壮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片拳拳报国之心换来的是头发未白,却空悲切!

而年迈的韩世忠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的价值,完全不能和岳飞同日而语,等到韩世忠卸甲归田,秦桧和赵构也彻底放弃对其的打压和迫害,最后抑郁而终。随着两位名将的落幕,结束了南宋中兴最大的契机,南宋边防荒废,士气低迷,再无抗敌决心!天怨,人也怒!

陆游写过一首《感事》: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等到岳飞死后二十年,金又南下侵宋,此时国家危矣,良将和在?不知道赵构会不会反省自己尽然昏庸至此?自吞苦果!

参考资料:《宋史•岳飞传》、《宋史•高宗本纪》、陆游《感事》、《岳飞传》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