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还要传位于孙权?孙策之死的幕后黑手是谁?
孙策确实是一位猛将,不过却是一位忘恩负义的猛将。当时的孙家素来都是背信弃义居多,从后来孙权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略知一二。 他父亲是当年十八路诸侯当中,唯一堪称大将的孙坚,所以他家基因很好,到了他这一代依旧是猛将,人称小霸王。
孙策本是袁术帐下猛将。可惜他老爸孙坚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财产,唯一留下的就是传国玉玺。孙策不得已之下,只能跟着堂兄孙贲投靠当时实力强大的袁术。袁术跟孙坚是有交情的,看孙策如此勇猛,不忍心抛弃,所以就让他在自己这里做将领。
孙策得到袁术的资助,终于有了发展壮大机会,不得不说他的作战能力是非常强悍的,所以当时他几乎是战无不胜。袁术为此也十分欣赏孙策,一直想要收孙策做干儿子。可是孙策要凭本事挣钱,所以他表示拒绝,而且袁术一再承诺孙策,会讲庐江太守的职位留给孙策,可是从来都没有兑现过。那孙策肯定比较郁闷了,他就想着自立门户。
在袁术最困难的时候,孙策果断反叛。袁术最辉煌的时刻就是孙策为他打下了扬州大部分地区,这个时候的袁术拥有淮南扬州地区,手里的钞票是诸侯中最多的。为什么曹操南下的时候,怎么样都要占领南阳,其实就是因为南阳人口多,赋税也就多了。
谁占领这里,谁就有钱,而且它身处北方,所以这块地盘不可能留给荆州的刘表。当年诸葛亮、徐庶这些名士,全都避难于此。所以狂妄自大的袁术,终于还是选择登基做了皇帝。对于他们集团内部来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遭到了天下诸侯们的反对。
其实当时的诸侯哪个不想做皇帝呢?但是他们心中有韬略,没有哪个是跟袁术一样耿直的。群雄反对的情况下,袁术并不畏惧,因为他兵多将广,完全可以抵挡。可惜这个时候孙策背叛了袁术,这也是袁术必败的原因。
孙策的家当都是袁术那儿骗来的,最后却让袁术吃不了兜着走。可以说孙策的老爸孙坚压根就没什么财产留给儿子,那些个曾经跟随他的老将到可以算作一二,但是人家现在在袁术这里混得还可以,至少衣食无忧,凭什么要跟着你出去风餐露宿呢?孙策为了让这些老将们跟随,主动向袁术提出借兵之事。
我认为借兵之事不是真的,袁术又不傻,带走这么多老将,摆明了他不会回来了,所以不可能借三千人马给孙策。我认为孙策是向袁术讨要了数万人马,许诺袁术会打下整个江东给袁术。
袁术一听自然是答应了,但是他一定也派遣了不少自己的将领随军出征。结果这些将领应该都被孙策给杀掉了。有了袁术这数万人马,孙策自然可以打下江东地盘,可是袁术却因为他的背叛而落败。江东落户安家从来就不是孙坚的计划,而是袁术提出的计划,只是孙策偷用了而已。
孙策被许贡门人射伤,不久伤重而亡。许贡是吴郡太守,孙策统领大军前来的时候,许贡意识到了吴郡的安危,所以他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来收拾孙策。结果这封信落在了孙策手里。孙策便杀掉了许贡,可是江东人都比较喜欢养门客,许贡手底下恰好就有那么几个死士。
这几个人趁着孙策落单打猎的时候,行刺孙策,将其面部射穿。重伤之下,孙策只好安排后事。他认为自己的儿子岁数太小,最大的也才不过八岁,可是江东才刚刚平定,一切都还没有根基。所以孙策认为这个时候必须要选择一位年长的孙家人来继承大位才行,孙权必然就成为了孙策心目中的人选。
江东基业是块烫手的山芋,不存在孙权暗杀孙策的可能。江东这地方说好是挺好,可是孙策死的时候才26岁,打下这里才两年时间。这里大多数人都还不服气孙家的统治。而且他也没有称王称霸,所以没有世袭的合法性。等到孙策死了以后,果然有不少人起兵造反。
孙权才19岁,压根就没有这个资历和能力镇压这些叛乱。所以他必须要依靠周瑜和张昭,这么一来大权还是落在了权臣的手里。那他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哥哥多活几年呢?
孙策去世以后,江东集团基本分崩离析,没有张昭和周瑜的努力,孙权这个少年君主根本就坐不稳大位。所以他绝对不是杀害孙策的凶手,许贡的门人既然都是死士,他们自然是有办法查找到孙策的去向,在半路偷袭孙策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总结:孙策忘恩负义背叛袁术,独占江东被仇家暗杀。- 孙策原本就是依靠袁术起家的,他老爸孙坚其实没有为江东产业打下过什么基础。孙策一直为袁术卖命,可惜从来没有得到该有的赏赐。
- 所以孙策选择在袁术称帝以后,将袁术大量兵马带走,自己去江东开创事业了。
- 没有袁术的帮助,江东孙家根本就不可能起家,可惜他们向来都是忘恩负义,把打下来的江东占为己有,还认为都是孙策自己的功劳。
- 孙策亏心事做多了,结果在杀害吴郡太守许贡以后,被许贡的门人射伤,不治而亡。他临死前将大位传给孙权,主要因为江东基业不稳,孙权已经有19岁了,是完全可以接替自己的。
- 孙权是没有理由杀掉自己的哥哥的,正是因为哥哥孙策的努力,孙权才拥有了幸福的生活,他没有能力镇压江东即将出现的叛乱,所以他也没有理由杀掉孙策。
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还要传位于孙权?孙策之死的幕后黑手是谁?
孙策,字伯符,江东人称孙郎和周瑜周郎并称。证明此人有才华有能力而且仪表不凡,是个帅哥级别的人物,而且是名气很大,类似于现在的明星。但是遗憾的是在他二十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孙策托孤传位给他弟弟孙权,而并不是他年幼的儿子孙绍。看似这样很奇怪,但是如果了解孙策其人的话,他这样的决定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孙坚的死时有幕后黑手,而孙策的死完全没有什么幕后黑手,下面就给大家一一讲解孙策托孤的缘由和他的死因。
孙策深知当时的利益争夺,看透了世态炎凉,不能让自己家的人再重蹈覆辙。孙策在十七岁时随父孙坚为报劫玉玺之仇,随军进攻荆州刘表,孙坚和黄祖大战襄阳,其间引孙坚孤军深入,中了吕公的埋伏,孙坚中矢石而亡,当时的孙坚才三十七岁。孙策带领江东诸将葬父曲阿,引军江都。
孙坚是当年讨伐董卓时十八路诸侯之一的长沙太守,孙坚在世时为一方诸侯,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能够自主的发动战争,为什么孙坚死后,孙策反而到了袁术的阵营呢?因为之前的孙坚和袁术属于微妙的关系,虽然都是同为一方诸侯,但是孙坚需要袁术的富庶钱粮,袁术需要孙坚的军队勇猛。在讨伐董卓的时候,袁术断了孙坚的粮草,孙坚就作战失利了。
孙坚死后,袁术也就顺理成章的收编了孙坚的军队,就是欺负当时孙策年幼,在军队当中没有号召力。没有军队的孙策再勇猛也是孤将一个,和先父有交情的诸侯就是袁术了,所以只有投靠袁术再谋发展,毕竟曾经跟随孙坚的江东诸将也都在袁术那里。孙策也是一个有远见的人,想象自己惨痛的经历,如果传位于一个小孩子的话,自己创下的基业,必然会引来其他诸侯的觊觎,自己年少时走过的弯路,难道也让自己的儿子重新走一遍吗?孙策肯定不会!
孙策打下江东的六郡八十一州,全是白手起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作战换来的,也是白手起家自主创业的典范,他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孙策跟随袁术征战多年,因为作战勇猛,袁术对他也是非常的喜爱,常常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意思就说:如果让我袁术有个儿子和孙策一样的话,就哪怕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虽然孙策在袁术手下不断的建功立业,但是并没有受到袁术的重用,袁术还常常的给孙策开空头支票,这让胸怀大志的孙策很郁闷,其实就是袁术控制孙策的一种手段。
孙策常常怀念父亲当年的雄心壮志而自己只能寄人篱下,通过玉玺借的袁术三千兵马,名义上是去保护家人,其实是去开创大业。因为跟着别人干,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只有自己干才能出人头地。一路上遇到周瑜,收太史慈,大战吴郡严白虎,通过数年时间,尽得江东地面。孙策打下的江山,都是实打实的自己通过武力获得的,其间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艰难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而且他知道现在的基业并非是很稳定的,还有很多被他打败的敌人逃到了别的地方伺机报复。所以他对于能守住基业的人选,肯定要慎重的选择,他年幼的儿子是肯定不能胜任。
孙策传位于孙权,其实对于江东诸臣也算是众望所归吧,孙策儿子还很年幼,孙权在当时已经是闻名遐迩了。孙权面相是方脸大嘴,绿色的眼睛紫色的胡子,当时的人认为如果哪个人面相奇特,肯定不是一般人。当时的刘备就是一个典型,刘备大耳异于常人,胳膊很长能过膝盖。当时有个叫刘琬的评价过孙权:我看你们孙氏的兄弟,都是都才能而且相貌不俗,但是虽能受富贵之命但是很少能有长命的。只有你孙权面相奇特,有富贵的外表,还能有高寿,其他的人都不如你。按说这样的话孙策肯定知道,如果他回想一下,他父亲孙坚死的时候三十七岁,自己二十六岁就不行了,这不是正中了刘琬的预言吗?让孙权掌管江东而且他还能长寿,这对于固守基业那真是太好了。
孙策了解自己长处也了解孙权长处,知道孙权的能力对于管理江东是很适用的。在孙策托孤之时,召唤张昭等人和孙权到身边。先对张昭说的是,江东之地有长江天险,可以有一番大的作为,你好好辅佐我弟弟孙权。接着有对孙权说:攻城打仗两阵对决,你不如我,但是管理人才,领导事务的能力我不如你。别忘了父亲和大哥创业是很艰难的,你好自为之吧。意思就是说,江山给你打下来了,你好好的守住能有一番作为,不要让别人夺了。
其间的意思有对孙权勉励的成分,也有给孙权压力的成分。后来孙权通过一系列的作为,招贤纳士,得鲁肃,诸葛瑾、张纮、顾雍等一班贤能,对于管理江东是有很大的帮助。曹操又封孙权为大将军,孙权自此威震江东深得民心。所以说孙策的眼光很不错,对于传位于孙权是非常明智和正确的选择,吴国的灭亡是在蜀国灭亡司马炎称帝后,最后才灭亡的,其间少不了孙权治国有方的功劳。
孙策之死,并不存在什么幕后黑手,只是许贡的门客复仇和他杀了于吉之后,在伤势严重之时产生的幻象导致的。
对孙策下手的三个门客,是吴郡太守许贡的手下。许贡因为给曹操上书建议,说孙策勇猛和项羽相似,朝廷应该哄着他让他到京城做官,不能让他在自己的地盘上,怕以后强大了之类的话。不巧的是书信被孙策截获,孙策大怒杀了许贡。许贡的三个门客就开始酝酿为许贡报仇的事情了,正巧有一天孙策去打猎,三门客正好有了报仇的机会。打斗中孙策脸上中箭,身上也受伤,被抬回去后找到华佗的徒弟医治,徒弟说箭头有毒,已经进入骨头了,只有静养不要动怒,才能痊愈。但是孙策也偏偏就是不能谨遵医嘱的人,非要找点事,于是于吉就进入了孙策的视线了。
孙策性子急躁,时不时的动怒,又听说了一个叫于吉的道人,救死扶伤很受老百姓的欢迎,于吉走到哪里,百姓都紧随其后趋之若鹜。孙策的感觉是可能这个人会威胁自己的统治,又大怒一番不听左右的劝告杀了于吉。后来有人说孙策的死时因为于吉还魂索命,我个人认为不算是靠谱的答案吧,正确一点的来说应该是孙策在受伤之后,没有听从医嘱,多次大怒急火攻心,伤不但没好反而更加的严重了,在加上箭头有毒,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很难彻底的治愈。在伤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孙策可能是产生了幻觉,孙策一生杀人很多,大多都是在疆场之上或者是杀的是想害自己的人,而他杀于吉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心有愧疚之感,病重之时产生幻象也很正常的。
综上所述:孙策死时,他的儿子还太小,史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孙策从袁术帐下到江东之首,走的路很艰辛。传位的人选一定要最适合的,稳固基业是第一考虑,传位给孙权也是很明智的一个选择,孙权是一个有能力的人选。至于孙策之死,只能说是一个历史事件吧,因为意外的事情有很多,遇到了报仇的刺客谁也没办法,并不存在什么幕后黑手,三个门客是自主性的为主报仇。
以上所述,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评论指正,有了您的参与,我们可以共同提高。
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还要传位于孙权?孙策之死的幕后黑手是谁?
“操与绍相持于官渡,或传孙策将袭许,嘉曰‘策勇而无备,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策果为许贡客所杀。”——《郭嘉传》
鬼才郭嘉曾经说过:孙策只是个匹夫,有勇无谋,如果被有心人刺杀,死是在预料之中。
建安5年4月初,孙策死了,应了郭嘉的预言,尸体孤零零的摆在灵堂上,该哭的明着哭,该笑的暗地里笑。
(孙策被射死)
周瑜、张昭、吕范、程普、韩当、黄盖、朱治和孙权等满堂文武,围着看丢在地上的三个烂得不能再烂的尸首,冰冷的目光盯着跪趴地上的孙策随从护卫们。
护卫们交代,刺杀孙策的是这三个人,经查系许贡的门客。
许贡系吴郡太守,当初孙策打下江东,投降了孙策后又做反骨仔,心怀不轨,偷偷向曹操递纸条上表,想加害孙策,被关卡小吏截获了书信,献给孙策。
孙策遂将许贡杀死。可惜斩草未除根,许贡畜养的门客们却未被杀绝,散落民间。这三人刺杀孙策就是为许贡报仇的。
(许贡及三门客)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致当夜死。——《三国志吴书一》问题来了:这三个人是如何知道孙策出门打猎的具体路线,等待在那里的?
难道有人作为内应,将孙策的行踪泄露出去的?
张昭用询问的目光看向顾雍,只见顾微不可察的摇了摇头,用眼角余光瞄了下孙权。谁知道这时周瑜的凌厉目光刺过来,吓得两人收起了小心思。
周瑜狠声道:“广陵太守陈登,向来窥视我江东,多次派人联络江东山贼,企图颠覆主公政权。这次刺杀事件与陈登脱不了关系!”
(周瑜)
孙权面无表情,嘴里只是机械般的喃了一下:“陈登?杀兄之仇不共戴天!”
谁都知道,那些护卫们回来后说的话不可信呐,但是苦于没证据,可惜当时没有一个人提出严刑拷打护卫,整个孙氏朝廷集体沉默了,要不然,真相有可能出现。为何?且看被古人质疑的史料记载:
东晋人孙盛异同评曰:凡此数书,各有所失。孙策虽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黄祖乘其上流,陈登间其心腹,且深险强宗,未尽归复,曹、袁虎争,势倾山海,策岂暇远师汝、颍,而迁帝於吴、越哉?斯盖庸人之所鉴见,况策达於事势者乎?又案袁绍以建安五年至黎阳,而策以四月遇害,而志云策闻曹公与绍相拒於官渡,谬矣。伐登之言,为有证也。又江表传说策悉识韩当军士,疑此为诈,便射杀一人。夫三军将士或有新附,策为大将,何能悉识?以所不识,便射杀之,非其论也,又策见杀在五年,柳城之役在十二年,九州春秋乖错尤甚矣。——《三国志裴松之注》什么意思呢?翻译大概就是:孙策刚刚征服江东六郡,外有黄祖强敌,内有陈登派遣的奸细联络山贼,企图颠覆孙氏政权,而且江东的很多偏僻地方并未归附孙氏统治,包括大大小小的世家士族并未坚心拥护孙氏政权。
(江东基业)
在这个时候劳师远征,就算孙策再无脑,他的连襟周瑜也不至于跟着无脑。
《江表传》记载,孙策对韩当部下的士兵个个都认识,古人就会有疑问,难道韩当带的是几十个士兵?
就像一个高中班的学生人数那样少?就算是校长,也不敢说全部认识全校每个学生。孙策怎么可能全部记得韩当手下的士兵,新参军的呢,怎么认识?
而且因为不认识就直接射杀一个,这孙策未免也太无脑了吧。
由于《江表传》、《九州春秋》错漏百出,其中的记载就不可信了。
那么朝堂君臣,在孙策出事后,并无追责,一切都怪罪到死去的许贡头上。但是那个疑惑依然萦绕在心头,孙策临时起意的打猎路线是谁透露出去的?要说是巧遇,鬼才会信!
能最快知道孙策行踪的只能是他的护卫们,而能最快时间把消息传出去的,这个幕后人的能量就极大了。(东吴大帝孙权)
陈登,是不可能把间谍渗透到孙策护卫这边的。所以只能是孙策这边的自己人,而要瞒过周瑜的,甚至事后令周瑜无言的,答案呼之欲出了:孙权!
只有他有这个能力,虽然历史的迷案早已不可考察,但是孙权自己称帝后把自己老爹封了武烈皇帝,传位给他的兄长,为他打下整个江东基业的兄长孙策,却封了个长沙桓王,这很耐人寻味啊。
至于孙策的儿子,长子孙绍,在孙策死时才一岁大。那时江东并未稳定,想靠这一岁的婴儿去治理江东?大权会旁落在谁手?
周瑜?他始终不是孙家人。四大家族代言人张、朱、陆、顾?孙策死前不可能把权力交到婴儿手中,被外人抢到大权。
所以,孙策唯一能选择的只能是孙权,不论孙策知不知道是谁暗算他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既成事实,后事安排最重要。
所以孙权理所当然的笑纳了孙策的劳动果实——江东基业。
赤壁江边的江水涌动,似乎在赞美孙权的大战胜利,而孙策却静静的长眠地下,似乎在注视着这个英明的弟弟。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梁生
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还要传位于孙权?孙策之死的幕后黑手是谁?
首先,绝不可能孙权杀死自己的兄长。要知道,孙权没有即位前自己是畏惧的,也想不到自己将来能干好。而且当时天下大乱,要是孙策死了,孙权也担心自己是否能善终。孙策深知,儿子太小,在权力上几乎为真空。不是沦为别人傀儡,就是导致诸方势力大乱,导致东吴动乱甚至亡国。这与司马师传位给司马昭一个道理。都是危机感造成的。如果是个平稳的统一王朝,一般不会传位给弟弟。
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还要传位于孙权?孙策之死的幕后黑手是谁?
孙策被称为小霸王,孙策用了不到六年时间就拿下江东六郡。袁术曾评价: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年仅二十六岁。辛苦打下的基业就需要继承人孙策有个儿子叫孙绍。
我认为孙策传位孙权不传位于儿子,原因的:
第一儿子年幼
史书上虽然没有记录孙绍年龄,但我猜测年龄应该很小。孙权这时也就十八岁。算孙策十六岁生儿子,孙绍也才十岁。如果是天下一统太平或者建国稳定时,也许能选几个辅政大臣辅佐。但这时是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选如此年幼的儿子,怎么能保住基业。
孙策的江东政权是靠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的支持才得以站稳脚跟。如果选择年幼的儿子,那什么以周瑜为首的淮泗将领和以张昭为首的流亡北士。会支持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
第二内忧外患,恩信未立,人心未归附
孙策此时建立的江东政权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江东人不服统治,六郡有的地方还未完成征服。例如山越人,四十年后才平定。据三国志: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外患:北有曹操,西有刘表。
孙策的江东是完全靠武力打下来的,而且杀了不少人。孙盛评价: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孙权继位初情况不容乐观。据三国志: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就是说地方豪强蠢蠢欲动。流亡北士很多准备逃离江东。当时庐江太守就反了。据江表传: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多纳其亡叛就是讲收容那些不服孙氏统治的人。
这些问题孙绍如何能处理?孙策的部下除了父亲留给他的那些人,剩下的人跟他也不过几年。在江东也不过待了五六年。
第三孙权有才能
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讲: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这是孙策选择孙权最重要的原因。孙权一继位就做了两件事:1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2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孙策的江东政权是靠流亡北士和淮泗将领。据三国志: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换成孙绍,张周还会如此吗?其他人还会来投靠效命吗?
例如鲁肃觉得袁术不能成事,于是跑到江东。这时孙策刚死。周瑜对鲁肃讲: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后面就是一些夸孙权的词。于是鲁肃决定为孙权效命。如果换了孙绍,鲁肃还会来吗?还是就是诸葛瑾很早就来江东了,但没有投孙策。而是在孙策死后才投孙权。
孙策之死并没有所谓的幕后黑手
他的死前因是许贡的部下刺杀,最重要是他自己心态。
孙策兼并江东过程中,打败了吴郡太守许贡。许贡跑了,但他一直想夺回地盘。于是向汉献帝(实际是曹操)上表建议把孙策召到许昌去。这份上表到了孙策手里。于是让人把许贡抓起来了,许贡不承认。孙策把许贡杀了。
许贡收养的门客不忘故主恩,时时准备为许贡报仇。有次孙策外出打猎,许贡门客三人趁机行刺。孙策脸颊中箭,未死。大夫讲好好的养着就能好,并且百日勿动。孙策有天去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面貌讲:脸变成这样了,还会么建功立业。因此大怒推翻桌子,导致伤口开裂,当夜就死了。
有人认为幕后黑手是:曹操、刘表、孙权。因为对他们有利?
曹操:当时在官渡跟袁绍开战,孙策阴谋偷袭许昌。郭嘉就曾讲:孙策迟早死于刺客之手。
我认为:曹操一生看的上的人也就刘备、孙权,曹操也没派人刺杀。何况当时的大敌是袁绍。
刘表:孙坚死于刘表部下黄祖之手。孙刘结下深仇大恨。
我认为:刘表是汉宗室,天下名士。是不会做这样的事。张济进攻荆州,中流矢死了。荆州官员皆贺。据三国志: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
孙策死后刘表也没进攻过江东,反倒是孙权屡屡攻荆州。曹操就曾评价刘表自守之贼。刘表根本没有扩土称霸之心。
孙权:只有孙策死了,他才接班才能实现抱负。孙策此时才二十六岁,将来肯定传位给儿子。
我认为:孙权如果要这样做必须先得到众大臣的支持。如果大臣不支持呢?那他这样做有什么用?
据三国志裴: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就是说当时众大臣推举的是孙翊,而孙策选择孙权。那么孙翊的动机不更大。
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还要传位于孙权?孙策之死的幕后黑手是谁?
历史已经证明了孙策“传位”给孙权是正确的选择,正是孙权这位雄主真正开创了吴国鼎立魏蜀的局面。这里所说传位更确切的讲是传孙氏家业,江东四大家族并起的局面下,家业的传承当然以能者胜之,这与国家继承人的选择还有些不同,毕竟是以家创国的阶段,孙氏集团是江东门阀利益的代言人,而这个代言人必须是能者居之,否则家业不保,何谈立国?孙策之死的幕后黑手?受益者曹操也,刘表也,孙权也!
传位经过孙伯符,是江东猛虎孙坚长子,孙权兄长,公元191年孙坚阵亡后,他子承父业,继续发展孙氏基业,当时孙策年仅17岁,不得已屈膝于袁术,后因袁术屡屡失信与他,孙策认为袁术难成大业,加之胸怀大志,于是在好友周瑜的帮助下自立门户,并很快于江东站稳脚跟。“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三国志.吴主传》可惜好景不长,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在行猎过程中被刺客射伤,不久便伤重不治去世了,死时年仅26岁。临终前,孙策把未尽之业传给了他的弟弟孙权,将吴侯的印绶交给孙权,对心腹大臣做下重托,在做完了接班人的安排之后,当天夜里他就去世了。
传位孙权而非孙绍的原因- 稚子太过年幼
孙绍是出生在东汉建安四年己卯,即公历199年10月20日,孙策去世的时候他还不过是六个月大的襁褓婴儿,又如何承继江东基业呢?再者单凭他是先主公之子不仅身无尺寸之功,辈分又极小,在程普、韩当、周泰这些老将面前说他是孙子辈也不为过,又如何服众呢?
- 保住江东基业不坏
孙策弥留之际对孙权得一席话,很明显地道出了他传位于孙权的用意就是为了保住自己与父亲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江东基业,不至于落入他人之手。此时的江东门阀皆蠢蠢欲动,吴氏江东的统治基础便是门阀士族,若非一位才贤并举的代言人主持大局,恐怕江东内乱以致孙氏家业不保。
- 孙权天资聪颖
孙权为人足智多谋,遇事果决,因此孙策经常让他在旁参与许多重大事务的决策,其展现出来的才能经常让孙策都自愧不如,这也难改精明睿智的枭雄曹操后来也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了。
- 兄弟关系不错
虽没有史料记载二人如何的手足情深,但是父亲孙坚去世后,顿失依靠年仅9岁的孙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跟随的都是孙策,正所谓长兄如父,孙策这个年长7岁的哥哥想必在幼弟孙权的眼里既是兄长,亦似慈父一般,二人感情如何能不好呢?
孙策之死- 《三国志》版——遇刺伤重而亡
正史中记载,孙策打猎的时候撞上了仇人许贡的儿子和宾客,被他们给射伤,最终不治而亡。这个许贡本是吴郡太守,孙策离开袁术创业时夺得吴郡,许贡便投奔严白虎,随后严白虎再被孙策战败,许贡如丧家之犬流离失所,故而上表曹操“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也就是所要借曹操之手为自己报仇,但此计被孙策发现,于是先下手为强,除掉了许贡,这从逻辑上才符合许贡门客刺杀孙策的事件。
但在这件事情上还存在一些蹊跷,一则孙策行猎的时间地点为何会被许贡门客摸得如此精准呢?想必江东是有内奸的,这在诸多传言中,受益者最大的是孙权,故而有孙权为主谋的说法,但我并不认同此说,毕竟兄弟二人为手足情深。故而江东门阀任高官者出了内奸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江东门阀势力盘根错节,孙策为创业之主,难免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埋下恩怨也在所难免,遇刺身亡或许就是这些人透露的消息。
关于此事,北方的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夕便已有谈论,曹操担心孙策会趁许都空虚之际偷袭其根基后方,此时郭嘉认为孙策为人过于跋扈,自身多灾,恐难保性命,不必顾虑。这个预测可谓是胆大心细,或许孙策之死,曹操谋士郭嘉难逃干系,否则怎有这一席话。又或者郭嘉早已看出孙氏集团在江东没能够权衡各方势力,终究会惹祸上身,但无论如何,曹操成为了间接的受益者。
- 《吴历》版——作死而亡
这里说的是本来孙策遇刺后,医官同他说伤情不是特别严重,只要细心调理还是可以慢慢康复的,只不过短时间内不能剧烈运动,更不能妄动肝火。却不料后来孙策拿着镜子过来一照,发现自己面目全非,原来“英俊”的面孔早已不在,于是怒火中烧,仰天大吼了几声,结果没想到创口由此崩裂,伤情顿时恶化,他也因此当夜就去世了。
- 《搜神记》版——于吉致亡
书中记载孙策因事杀了一个名为于吉的术士,于吉阴魂不散一直跟在身旁。此次受了箭伤本来将养的好,伤情刚有些许起色,万不料孙策照镜自视时猛地一看,突然发现于吉出现在了镜子里,回首一望却没有发现他的踪影,如此重复了数次,孙策不堪其扰,于是愤然大怒,又是一顿怒吼,最终伤口破裂,而后不治去世。
历史的结果已经证明,孙策把江山传给孙权还算是个比较英明的决定,毕竟孙权不仅仅守住了他们孙氏两代三人的基业,并且发展了江南之地的经济,还建立了吴国当上了皇帝,让孙家也过了一回天子瘾。但是孙策之死其说法太多,且大多离奇,可信度不高,也许就真像《三国志》记载的那样,他是被仇人所暗害,重伤而后不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