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忌与臣服,皇帝害怕实权将领造反,该如何消除皇权的警惕心?
皇帝害怕皇权旁落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当皇帝拥有权力的时候,他就特别害怕被人家夺走。皇帝所害怕的对象正是权臣,那么权臣该如何让皇帝放心,则成了封建社会官场上的一种政治智慧了。
办法一,自毁形象。萧何假意贪腐,以此躲过刘邦的猜忌。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刘邦钦定的大汉开国第一功臣,也是大汉朝的第一任宰相。所以萧何在刘邦创立的大汉朝确实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此出众的人才,刘邦自然是要重用,但是萧何这位宰相的职权过大,刘邦也有些猜忌,不过刘邦不会直接言明。
萧何不是傻瓜,他意识到自己没有上战场杀敌,就能够获得封地和地位,所以主动找到刘邦,把自己的封地都献给国家,还拿出了大部分财产给国库,刘邦一时间也有些高兴,认为萧何确实忠心。
但是回头一想,这家伙是不是有谋反的心思呢?什么都捐给国家,难道他自己就这么无私?所以对萧何更加怀疑了。当刘邦出去征战的时候,留萧何在家里镇守,每次送粮草的官员来刘邦这里,刘邦都要问一问萧何的情况。
得知萧何严明纪律,治理国家井井有条以后,刘邦更加不高兴了。这个时候萧何反应了过来,连忙想办法做了一些圈地,强抢民宅的事情,搞得老百姓对他十分不满。
刘邦知道这件事后,只是哈哈一笑,终于对萧何释然。在刘邦的世界观当中,萧何如果什么都不贪图,就想着要名声,那是对皇权最大的威胁,一旦他对物质的贪念起来后,其实对皇权的威胁就不大了。
办法二,功成身退。王翦说什么都不肯再带兵,秦始皇终于放心让他养老。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帮助秦始皇平定了赵韩燕三国,随后又带兵六十万,平定了楚国,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最重要的猛将。
当王翦将赵韩燕平定以后,他意识到自己身居高位,手握重兵,自己儿子王贲也是手握军权,所以他主动提出辞职,说什么都不肯再带兵了。
这就是一种策略,可是秦始皇派遣李信将军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失败以后,再次前来请求王翦出山。王翦推脱不开只能出山,不过这次出山的条件是,平定了楚国以后,坚决不再带兵。
结果王翦消灭了楚国以后,立刻交出了所有兵权给秦始皇,从此在家养老。秦始皇由此对王翦特别放心,王翦的儿子王贲和孙子王离都在秦王朝任重要职位,可见王翦这一招功成身退玩的确实不错。
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范蠡也是帮助勾践灭吴后便泛舟太湖,从此做生意去了,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人物,这也是功成身退的典型。
办法三,遁入空门。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后,再次回到寺庙做和尚。姚广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和尚,他虽然是和尚,却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在朱棣犹豫不决的时候,主动要求朱棣起兵造反,并且一路追随,帮助朱棣打到南京城,这才有了后来的明成祖。
完成所有工作以后,朱棣打算封姚广孝为实质上的宰相,可是姚广孝说什么都不答应,他决定回到寺庙继续做和尚。他这一招就十分高明了,不是因为他不想做宰相,他不入朝为官,就不会结党营私,也不会手握重权。
但是他依旧可以为朱棣出谋划策,比如《永乐大典》编纂出现问题的时候,姚广孝就主动承担了这个责任,花了三年时间将这套书编纂完成。姚广孝一边做和尚,一边帮助朱棣治理国家。既打消了朱棣的怀疑,又实现了自己治国的理念,实在是高明!
办法四:自废武功。曾国藩为了避免被慈禧猜疑,主动裁撤湘军。曾国藩为了大清朝可谓是尽心尽力,他自己会家乡筹募湘军,以此来对抗强大太平天国。历时14年时间,终于将太平军完全瓦解。
就在他即将拜相封侯的时候,慈禧太后这边却有些卡壳了。倒不是慈禧不愿意给曾国藩封赏,而是慈禧担心曾国藩的湘军势力庞大,将来会是大清朝最大的威胁。
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做了一个十分明智的举动,既然他没有谋反之心,那就只能乖乖交出权力。这么多汉人的军队,不管交给谁都是烫手的山芋,所以他索性就裁撤了整个湘军。
这是将自己一辈子的努力付之一炬的行为,但是为了避免遭到皇权的猜忌,他只能选择这么做,这么做也是最合适的办法。结果曾国藩被慈禧太后拜相封侯,安享晚年。
总结:遇到威胁皇权的时候,权臣们只有选择退让才是最好的办法。- 萧何选择自毁形象的办法,将自己刻意抹黑,其实没有明摆着挑明皇帝在怀疑自己这件事,却已经将事情完美解决。
- 王翦在灭亡楚国以后,选择功成身退,不管秦始皇怎么劝他,他都不愿意再带兵了,他将军权主动叫出来,使得子孙获得重用。
- 姚广孝帮助朱棣篡位成功后,主动回到佛门,一边做和尚,一边治理国家,消除了朱棣的怀疑。
- 曾国藩在灭亡太平天国以后,选择自废武功的办法,将一生最大的心血湘军主动裁撤,最终慈禧喜笑颜开,曾国藩也因此得以终老。
猜忌与臣服,皇帝害怕实权将领造反,该如何消除皇权的警惕心?
在中外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发生了无数次,也是专制集权国家里始终无法解决或规避的顽疾。
作为相对弱势的将领、臣属一方,能够让皇权势力对自己放心、甚至信任,自是上策。而一般而言,也只有两个方法:
其一,即始终注意君臣之道。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摆正位置,即使处于天高皇帝远的一方大员时,依然要保持战战兢兢的谨慎之态,因为你不知道身边部属中,有哪些人是皇权或政敌们的眼线,因此平时的任何失态或任性,都可能是致命的。所以说,忧谗畏讥是专制社会里手握权力的臣属们的常态。
其二,则是自污,以求得皇权放心。这里举两个大家或许都知道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战国末年,秦始皇被迫以全国主力部队,交付于大将王翦统帅以伐楚,王翦一路上不断派人向秦始皇讨赏,田产、府宅、金银、美女,无一不要,显得贪婪而低俗,部下有人疑惑、鄙视,王翦却坦然自若,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对其重兵在握已生猜忌之心的皇帝放心,认为自己不过是贪财好货之徒,并无大志。这招很成功,最终保全了君臣之间的情义。
第二个例子,则是五代时期,晋王李存勖在与后梁大军屡次搏杀时,其统帅精锐骑兵的部将李建及屡屡建功破敌,晋王很赏识他的勇猛,遂每每在战后给予其大量赏赐。但李建及为人轻财好爽,总是把君王的赏赐均分给了部下,因此甚得部下拥护。但晋王李存勖得知后,却深深为之忧虑,一个对金钱美色均不动心的猛将,他的意图是什么? 最终,晋王下了决心,将李建及调离军队,委任为后方一个不重要的地方官,终身不再启用为将,这位曾经的军中悍将,之后也就只能郁郁终生了。
猜忌与臣服,皇帝害怕实权将领造反,该如何消除皇权的警惕心?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你有太大实权,就会对皇上构成威胁,就必然要被除掉,岳飞就坏在这一点上,就算他再忠,也会被除掉。
后来为何又给岳飞平反?
因为都死了,已经没有威胁了,那就可以平反了
所以要么加强实权到皇上除不掉的地步,例如曹操
要么完全放弃实权,金钱美女享乐,例如石守信
猜忌与臣服,皇帝害怕实权将领造反,该如何消除皇权的警惕心?
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一直困扰着封建王朝皇帝和将军们。开国皇帝推翻一个旧王朝,建立一个新国家,主要依靠强大的军队。而军队不能由皇帝亲自带领,必须要依赖手下的将军带领。但如果控制不好,将军实力过大,就会架空皇帝,然后取而代之。
这样的故事反复在历史的长河中上演着,终于在五代十国的时候频率达到顶峰。梁唐晋汉周,短短五十几年,有枪便是草头王,中原大地王朝走马灯似的换了五个。
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吸取教训而后通过一套杯酒释兵权的政治组合拳,将军权收归于手,同时实行更戍法,规定军队定期更换驻地,而将帅不随军转移,因此出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再加上武将一旦出战,却不能掌握军事主官该有的权力,反而要受到随行文官的压制,不得不说宋朝的武将是真的憋屈。除了压制武官外赵匡胤还制定了一些未写入制度中的规矩来巩固赵氏的统治。这样虽然让北宋延续了百余年,但这样的军队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确不堪一击。
自此以后一千多年,好像再没有因为武将造反而导致王朝覆灭。直到袁世凯的出现。貌似赵匡胤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么难的问题都解决了。
当然做为带兵的将领,为了消除皇帝的疑心,也可以采取很多办法。如请求卸甲归田,实在要出征时,把自己妻儿老小放在皇帝身边当边。可以适当的贪财,好色,显得胸无大志。忌拉帮结派,笼络人心,招兵买马。总之,伴君如伴虎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