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一统六国两大战神,白起赐死,王翦如何安享晚年?

战国有四大名将,白起和王翦就是这其中两个,两个人还都是秦国人,不过两位战神相隔了几十年的时间,而且白起的死也为王翦提供了经验。白起是被亲昭襄王赐死的,而王翦在秦始皇时期却得以终老,这是为什么呢?

白起居功自傲,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

一说到白起,大家就会想到长平之战。对于赵国来说,这一战几乎就是灭国之战。白起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这对赵国来说是致命的。可是这个时候秦国的丞相范雎心里不高兴了,因为白起如果灭了赵国,一定能够拜将封侯,官位肯定在自己之上。

所以范雎告诉秦昭襄王,现在还不是灭亡赵国的时候,所以秦昭襄王便让白起放弃了攻打赵国的计划。白起知道错过这次机会,下次就很难了。白起知道是范雎使绊子,从此记恨上了范雎。果然等到下次秦军出师对付赵国的时候,赵国人同仇敌忾,将秦军击败。

此刻秦王再次命令白起出征的时候,白起却推辞不去,一连几次都是如此。白起心里清楚,自己出征,赵国人更加怨恨,这一战势必很艰难,所以还不如不去。范雎就进谗言说白起居功自傲,结果就被亲昭襄王给赐死了。

王翦平定三国,说什么也不肯带兵了。

王翦也是战国名将之一,他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在灭亡赵国、燕国时出力最多。立下如此赫赫战功以后,王翦主动退隐。

因为当时他和他儿子王贲手里握有重权,两人都比较荣耀的情况下,绝对会遭到他人的妒忌。为了不重蹈白起的覆辙,王翦选择主动交出了军权。可惜后来带兵攻打楚国的李信出师不利,二十万大军差点全军覆没。

秦始皇终于还是请王翦出山,于是王翦带着六十万大军,横扫整个楚国。这一战实在是太惊险,战后的王翦立刻交出了军权。秦始皇还希望王翦带兵,可是王翦说什么也不肯了。他的态度让秦始皇非常满意,最终王翦得以善终。

王翦为人处世十分周到,四任丞相对他都比较敬重。

要是说白起命犯小人的话,我觉得不太合适。因为范雎做丞相的时候,王翦也是大将。可是范雎对王翦却十分尊重。不仅范雎如此,后来的吕不韦对王翦也十分尊重。

这就比较奇怪了,难道王翦身份比白起特别一些吗?当然不是,主要还是因为王翦做事有分寸,而且给足了这些丞相们面子。丞相们不懂打仗,但是在秦国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他们也想发挥自己充分的力量。

于是王翦总是会询问丞相们的建议,时不时会在秦王面前提起丞相们的功劳。这下子几任丞相就十分受用了,一个个对王翦十分尊重。至于白起,一直就想着立功,立下大功以后,认为天底下就他最厉害。所以他压根就没打算理睬这些丞相,范雎自然不会给他好果子吃了。

王翦绝不贪功,功成身退这一点比白起要做得周到。

王翦最出色的不是战功,而是不贪图功劳。反正这一仗是自己打赢的,不管怎么篡改历史也不可能抹杀这一点,所以王翦觉得自己该有的全都拥有了,也就没必要去争取更多功劳和虚名了。

早在平定三晋的时候,王翦就已经想要退休了。要不是秦始皇来求他,他也不会再次出山灭楚。灭了楚国以后,王翦什么功劳也不要,主动功成身退,这使得秦国上下对他都佩服得很。秦始皇为此也十分感动,认为王翦不仅是战神,而且十分厚道。

白起就不同了,他是比较贪功的,他为秦国服务了三十年时间,始终都想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等到遭到亲昭襄王冷落以后,他就比较生气,对秦王不理不睬,这才酿成了他最后的结局。

总结:白起贪功自傲,王翦处事周到且不贪功。
  1. 白起位秦国服务了三十年时间,几乎灭亡赵国,却因为范雎在秦王面前进谗言,最终使得白起被秦王赐死。
  2. 王翦平定了三国以后,说什么也不肯带兵了,使得秦始皇对王翦非常放心。
  3. 王翦为人处世要比白起强得多,他对丞相们十分恭敬,从而换来了丞相们对他的恭敬,所以在朝中没有人会说他的闲话。
  4. 王翦不会贪功,打完仗以后,他便想着功成身退,而白起则不是这样,他认为仗他必须要不断建功立业,甚至为此而生秦王的气,最终被赐死也是情有可原的。

白起和王翦,两个人都是秦国不世名将,为秦国一统江山,先后付出了重要的贡献。可惜因为处事风格的不同,导致了白起和王翦的结局差别如此之大。

秦国一统六国两大战神,白起赐死,王翦如何安享晚年?

秦国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贾谊的《过秦论》里这样记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有两大战神为统一过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白起和王翦。但是历史记载,白起和王翦的结局实在是天差地别,白起被赐死,王翦安享晚年。这是为何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位为秦国打下半壁江山的战神。白起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他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同时他本身和秦昭襄王之母秦宣太后交好,和穰侯魏冉的关系也很好。在秦昭襄王当政时期,他辅佐秦昭王,尽心尽力,忠贞不二,屡立战功。几次重大的战役他都有参与,他在伊阕之战中大破魏韩联军,在伐楚之战中攻陷楚都郢城,在长平之战中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来,攻下的城池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然而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被秦王赐死于杜邮。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少时的他尤其喜欢军事,做秦王嬴政的贴身侍从,随侍秦王嬴政。秦始皇十八年(前229),他亲自挂帅,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后又统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捷报声中,他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最大的功臣。

王翦身为四朝元老,从范雎到蔡泽,再到吕不韦,历任多位相国都对他十分尊重。当他攻下燕都之后,立即上表告老还乡,此时的统一大业才完成一半,重头戏都还在后头,但他向秦王推荐由其他将领来完成。当他再度出山灭楚后,无论秦王怎么劝他,他都决定彻底隐退,从而得以善终。

不得不说,功高震主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皇帝的心病之一。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件在历史上发生的并不少。笔者认为白起和王翦的结局不同原因有三。

一来白起一个武将,在长平之战之后,因错失了良机。当昭襄王令他再去攻打邯郸的时候,他称:“邯郸实在不是容易攻下的,况且其他诸侯若援救,发兵后一天就可以到达。诸侯怨恨秦国已经很久了,如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超过半数,且国内粮草实在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此后他便称病在家,秦国屡次换帅都不能攻打下赵国。这让一向优越感十足的秦昭襄王怎能忍受?加之白起在后面还说“当初大王不听我的计谋”云云。这样一来,在秦王心中,自然是白起恃宠而骄,居功自傲。既然不能留在我手中,只能除之而后快了。而王翦就不一样,在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便递交奏疏,称告老还乡,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二来秦昭襄王早期一直是外戚干政,其母秦宣太后、穰侯魏冉在朝中把握大局,而白起就是其母宣太后推荐。当白起有用时,可以做一把利刃切割六国,当白起以病推辞,居功自傲时便是一块随时可以病变的毒瘤。这是秦昭襄王断不能容下的。

三来在白起时期,白起一人独大,受封武安君后还带领着秦军大破赵国,这让范睢怎么能容得下。从范睢忍辱负重来到秦国,替秦昭襄王清除外戚可见这样一个人是多么不简单,白起在这一方面丝毫不是范睢的对手。而王翦当时还有蒙氏兄弟等诸多优秀的将领与他平起平坐,秦始皇丝毫不担心他会谋反或者做出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事。这也是王翦能善终的原因。

在历朝历代中,伴君如伴虎,往往能揣摩出君王心事的人,能急流勇退,对名声浅尝辄止的人才能善终。而白起恰恰遇到了一个成就他的时代,同时葬送他的时代。自身没有在适当的时刻告老、遇到了一个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还有一个阴险的丞相,这些种种原因导致了他和另外一个战神——王翦的结局不同。

秦国一统六国两大战神,白起赐死,王翦如何安享晚年?

白起,以其战国时代无可匹敌的煌煌战绩,“战神”名号名副其实,就连太史公司马迁也不禁赞叹,“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而,白起的最终结局是令人遗憾的——被逼自杀。白起之死,固然有很多其它因素,但它执拗的性格也促使他付出了血的代价,就因秦昭王长平之战后的一次错断而执拗到底,屡拒王命。作为一个君王,如何能忍?以秦昭王杀伐决断之锋锐的性格,他最终断然下书,逼杀了秦国长城一般的天下战神。

而王翦王贲父子,连灭五国,其战绩功绩也不可谓不大,而且王翦用兵稳健持重,强毅坚韧。如果说白起用兵在“奇”,那么王翦的用兵则“正”。关于对王翦的评价,作为战国兵家的最后一个大师,尉缭子曾经备细揣摩了王翦在秦军中的种种举措,深有感喟到:“王翦之将才,与其说在战场制胜,不如说在军中变法也!有度而战,谈何容易!”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相比之下,从史料来看,王翦的最终结局应该是比较好的,至少是死得其所。至于说安享晚年,在一个刀兵绵绵、战火纷争的乱世,作为一代名将,纵然有这个闲情逸致,但又如何安享得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王翦还真有一次回归故里,安享晚年的机会。那就是第一次灭楚之战前夕,秦国庙堂高层召开了一次高级别的军事会议,商讨对楚作战的用兵数量。据《史记.王翦列传》记载,秦王嬴政首先征询了李信的意见,“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现在,我下决心要攻灭楚国了,以将军的谋划,需要多少兵力才足够呢?李信的回答很自信,“不过用二十万人”——不多,二十万人足够了。然后,秦王又问王翦,王翦的回答很平静但很坚定,“非六十万人不可。”显然,这两个基数的差距太大了。于是,显然已经骄傲起来的秦王嬴政,大笑着感慨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王将军已经老了,胆子小了。李将军果然壮勇,他的说法可行!

最终的结果是,秦王启用李信二十万灭楚,而王翦则趁此告老还乡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於频阳。《史记.王翦列传》)。暮年之期,回归故土,过几天散淡的田园生活,何其快哉。然,不久之后,李信战败,王翦在秦军战败的艰危时刻临危受命,一头霜雪而南下万里,最后很有可能客死异乡——病死在南征途中。

史料没有关于王翦去世时间和死因的记载,但是从已有的史料当中,还是能够推测出一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也就是王翦灭楚之后,继续统军南下,降服了越君,平定了会稽,这是王翦最后一次事迹的记载。之后,在秦帝国继续南下征服岭南的进程中,再没有发现王翦的踪迹。同时,在秦始皇二十八年的琅琊刻石上,记载了当时已经由王离承袭了王翦武成侯的爵位,并在刻石文后与其父王贲共同列名的事实。从以上两点看,王翦应当死于秦王二十五年到始皇二十八年之间,很有可能是在平定了会稽之后,不久病逝了。

生于战乱,死于一统,老王翦得其所哉!封侯拜将,子孙满堂,老王翦幸福满满!暮年之期,怀一腔报国之心,南下万里,身负天下安危治乱,最后客死他乡,或许这就是将军们的宿命——驰骋沙场,马革裹尸。

如果说安享晚年,仅仅就是保全性命,王翦自然做得比白起高明,至少不执拗。就第一次灭楚之战的用兵数量,王翦预料到其中的巨大风险,但也没有一力死谏。你可能会说王翦世故、说他明哲保身,说他不尽直臣之道。我倒不觉得,而是他能够洞察朝局大势。就当时的大势而言,其一,王翦王贲父子已连灭三国,启用李信是基于大局考量,战功衡平考量,王翦能说甚?其二,战场事奇正多变,冒险多有,战胜者屡见不鲜;况且楚国确实疲弱,此时,如何能说李信必不能成功?其三,此时的秦王显然是已经膨胀了,况且用李信不是秦王独断,而是征询了很多人的意见,任何执拗反对,那样只会君臣离心。事实上,“世间很多事,只有流血才能明白”,只不过王翦看的比较明白。

当李信果然战败,秦王再次启用王翦时,王翦也没有倚老卖老,也没有像白起一样,拒绝王命,而是弃桑麻之乐,挺身而出,这足见老将军以国事为重的大义之风。

而当王翦奉命出征之后,又不断的向秦王索要田产赏赐,你又可以理解为明哲保身,但这何尝又不是他的洞察大势和高明之处——杜绝天下的非议,以免秦王掣肘大军,对战事不利。

说了这么多,或许一切都是性格使然,白起和王翦不同的个人秉性,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个人命运。

秦国一统六国两大战神,白起赐死,王翦如何安享晚年?

王翦之所以安度晚年,与其情商高有最直接的关系,他摸准了老板——嬴政的心思,极力避免猜忌怀疑,因此在战国四大名将中命运还算最好的。

除了生性残暴外,嬴政还有一个令人可怕的性格缺陷——多疑。

王翦是战国时代名将之一,更是秦始皇灭三晋(韩、赵、魏)、走燕王的领军主帅。

平定三晋,赶跑燕王后,秦始皇把矛头指向了楚国。主帅人选有两位,一是消灭燕国、抓获主谋行刺的燕太子丹的年轻将领李信,二是屡立战功的王翦。

嬴政问李信,破楚需要多少士兵,答曰:二十万。

问王翦,答曰:至少六十万。

嬴政选择了李信,不料李信先胜后败。

嬴政大怒,乘快车来到王翦的老家频阳,亲自登门道歉,请求告病还乡的王翦再次出山。

王翦推辞了半天,无奈答应,但仍旧提出必须出动60万人马,嬴政满口答应,王翦出兵之日,还亲自到灞上饯行。

王翦感激涕零,趁机请求嬴政多多赐予良田、美宅和园林池苑等。嬴政笑了说:“将军快出发吧,还担心家人饿肚子吗?”

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便有大功也很难封侯拜爵,所以趁现在大王您器重我,我要及时请求为子孙后代置办些家产。”

秦始皇哈哈大笑,连连点头。

王翦带兵来到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人跑回朝廷,要求赐封财产。身边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将军您家也不穷啊,这样也太过分了吧?”

王翦看看左右没人说:“你哪里知道其中的奥妙。大王性情粗暴而且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精锐部队都让我带领,我不多多索要财物以显示自己立功心切,一心图财,但没有政治野心,难道让他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不得不说,王翦是个智商和情商都极高的人,所以他得享天年,福泽子孙。

但是,这TMD活得也忒累了。

秦国一统六国两大战神,白起赐死,王翦如何安享晚年?

分享历史知识,解答你的历史问题,洞悉历史背后的精彩,欢迎关注我。

白起被赐死,是他咎由自取。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大局观,置国家危难于不顾,秦昭王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却在旁边看笑话;他的个人修为有限,破坏国家的纪律,不听王命,在组织中已经有了反面作用。

而王翦正好与白起相反,深谙韬晦为臣之道,事情做得让秦王嬴政踏实而放心。

前227年,在荆轲刺秦王之后,嬴政派王翦攻灭燕国,王翦回来之后,立马去主动交出兵权。王翦这是深谙为臣之道,他如果手握兵权不放,又身负灭赵灭燕的大名,这难免让秦王对他不放心。他完成秦王交给的任务就主动交出兵权,显得自己依然是秦王的一把利刃,能保证可用、好用、放心用。

后来,在李信扬言20万兵马灭楚的计划失败后,秦王嬴政又启用王翦。前224年,王翦依然像第一次那样,提出非60万大军不可,秦王答应了。于是,王翦在出征前以及出征路上,开始了一系列精彩的表演。

一开始,王翦就向秦王索要了很多良田美宅,秦王一一答应了,王翦才同意出兵。大军出发没走多远,途中又先后多次派人返回去向秦王索要土地财物,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

王翦这个老戏骨的入戏表演,把他的部下和秦王身边重臣都给迷惑了。秦王身边大臣说他这是对秦王“趁火打劫”,他的部下担心王翦要的太多,会惹怒秦王。

王翦这才向心腹说明自己的用意。原来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王可以说是把全国军队都交给王翦了,万一此时秦王担心王翦拥兵自立,怎么办?有了这个担心之后,日后再有人进几句谗言,后方掣肘,那灭楚之战也没法打了。因此,唯有多要钱财,显得自己胸无大志;同时有了贪财的名声,也不会有什么号召力,想要造反也无人跟随。所以,他这一路上屡次催促要钱要地要秦王保证,就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后来,王翦在攻灭楚国之后,立即交出兵权,而且无论秦王怎么劝他都要彻底隐退,从而得以善终。

功臣与皇帝的“恐惧--猜疑”链,被王翦用恪守为臣之道破解。

后世萧何、郭子仪的为臣之道,可以与王翦媲美。

(完)

秦国一统六国两大战神,白起赐死,王翦如何安享晚年?

很多人把白起之死归咎于性格,这个原因我不反对,但我认为这不是深层次的原因。

白起是秦昭王十三年开始为将的,发现他的伯乐是秦昭王的舅舅——穰侯魏冉,同时魏冉也是白起的靠山,换句话说,白起是魏冉的人。我们知道,秦昭王继位后,由于年幼,秦国的权力一直掌握在其母亲宣太后和他舅舅魏冉的手中,后来即使亲政,也没多少权力。

对此,秦昭王心里是十分不爽的,但他也没办法,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他在范雎的帮助下,才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同时拜范雎为宰相,而这一年秦昭王已经60岁了。

一个憋了41年的君王,对自己政敌的心腹不可能没有意见,但彼时还需要用白起,因此也就隐忍不发。长平之战打赢后,白起在秦国军中的地位可谓到了顶峰,这时候,秦昭王必须想办法解除白起的兵权(未必要杀他)。正好,秦国继续攻打邯郸,而白起认为秦军在长平之战后需要修整,攻下邯郸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不愿意为将。

后来,秦昭王和范睢又屡次请白起出来为将,白起还是拒绝。邯郸之战失败后,赵国联络各国进行反击,等到六国的联军打到函谷关了,白起还是不愿复出,还说“秦王不听我的,看今天结果如何”之类的风凉话来。

本来秦昭王就要找借口除掉白起,他自己还往枪口上撞,因此等着他的结局就是被赐死了。

我认为,假如白起是秦昭王的心腹,即使放肆一点,秦昭王也未必会杀他。比如范睢举荐郑安平为将攻赵,郑安平后来却投降了,秦昭王也没有杀范睢,只是不再用他而已。而正因白起不仅不是自己的心腹,还是政敌魏冉的心腹,且在军中地位这么高,秦昭王也就不得不以起杀心了。

而王翦则不同,王翦本来就是秦始皇的心腹爱将,还把公主嫁给了他(可能是秦始皇的妹妹),加上王翦这人很谦虚低调,手握重兵,心里想着的确实钱财田宅之类的东西,还在灭楚后第一时间交出了兵权,因此也就得以善终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