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人才济济,秦王嬴政为何选择李信担任第一次灭楚之战的统帅?

成本问题,因为李信灭楚,只需要二十万人,而王翦灭楚,却需要六十万人。这也是一场赌博,因为李信如果打赢了,秦始皇所消耗的成本就超级低,就算是打输了,秦始皇也不至于一夜回到解放前。我认为秦始皇选择李信,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的。

李信家族世代都是贵族或者将领。

李信本人是秦始皇时期著名的将领,他的祖先们在魏国做过官,祖父和父亲都是秦国太守级别的大官,到了李信这一代,成为秦始皇所倚重的大将。所以说李信的家族背景还是十分强大的,按照后来的说法,那就是知根知底。

秦始皇不可能将数十万人马交给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人,李信在这方面的优势就十分明显了。虽然在史书中对李信的记载不多,但是从他的经历中,就可以看得出,秦始皇是重用李信的。甚至觉得当时攻打楚国,只有李信和王翦这两个人有资格做到,所以才会先后询问这两个人的想法。

李信在灭燕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李信本人是立下不少战功的,当年攻打赵国的时候,李信就与王翦打配合,分兵两路包围赵国,最终灭亡赵国。这个时候的李信已经得到了秦始皇的重视,在对燕国作战的过程中,秦始皇遭到了燕国太子丹派来的此刻荆轲的行刺,所以秦始皇对太子丹十分怨恨。李信作为先头部队,重挫太子丹的人马,使得太子丹只能退守蓟城。

而此刻王翦大军已经前来,攻破蓟城。李信一马当先,率先追赶燕王喜和太子丹,最终逼迫燕王喜将太子丹的首级送到了秦始皇跟前,李信在这一战中的功劳最大,是灭亡燕国最重要的将领。在灭亡赵国和燕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发现了李信的作战能力,从而开始提拔他。

秦始皇想要培养新一代将领,李信属于年轻派。

秦始皇本人是从上一辈人的手里接过权柄,那些老将都是吕不韦这些人留给他的。所以他一直想要培植属于自己的力量。后来的蒙恬就是很好的例子,蒙恬此刻还不足以跟李信相比,在灭楚战争中,蒙恬是李信的部下。秦始皇看中了李信的作战能力,也看中李信是年轻派的领袖,所以在灭楚之战中,秦始皇才会任用李信这样的青年将领。而王翦虽然是一代名将,岁数却不小了,而且是上一代人留给秦始皇的将领,并不属于秦始皇的嫡系力量,所以秦始皇自然有所顾虑。

李信要的兵少,不影响秦始皇对整体局面的规划。

李信只要二十万人马,就能够灭亡楚国。这是他自己开口说的,秦始皇对他的作战能力也是充分信任,所以一口答应了这件事。二十万人马只占用了秦始皇四分之一的兵力,这并不足以影响秦始皇对大局的把控。在北方他还要一个强劲的对手齐国,如果李信这一战灭楚成功,那么秦始皇必然会对齐国下手。六十万大军对付齐国,那是绰绰有余了。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史记》

这么一来秦始皇这边可以一统北方地区,而李信的二十万大军能够消灭楚国。可以提前实现一统天下的任务,这是秦始皇所希望看到的。如果按照后来的方案,王翦带了六十万大军消灭楚国的话,那么齐国这边可就麻烦了,一来齐国有可能主动攻击秦国的军队,因为秦国只剩下二十万大军作为防守。二来灭齐的计划将会往后搁置,延缓了一统天下的时间。

总结:李信战功卓著,而且他去灭楚成本低。
  1. 李信家族世代都是贵族或者将领,秦始皇对李信知根知底,十分放心将二十万大军交给李信带领。
  2. 李信在灭赵和灭燕的行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灭亡燕国的过程中,他一路紧追不舍,逼得燕王喜将太子丹的人头送到了秦始皇跟前。
  3. 秦始皇想要培养下一代军事将领,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嫡系人马,李信就是青年将领中的佼佼者。
  4. 李信灭楚之战要的兵马少,这让秦始皇有足够的人马可以收拾北方山河,尤其是对齐国的战争,可以提前提上议程,加速一统天下的计划。

所以秦始皇选择李信,其实是从这四个方面去考虑的,秦始皇想的是非常不错,可惜李信并不是楚国项燕的对手,毕竟劳师远征,楚国又那么强大。

秦国人才济济,秦王嬴政为何选择李信担任第一次灭楚之战的统帅?

因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王翦灭楚要兵马六十万!这几乎是整个秦国全部的可战之兵。而李信表示只需要二十万。

这两个人的战术不是简简单单的人数区别,而是在于灭国思路的不同。从李信后来的出兵路线来看,李信的打算是以蒙恬的分兵向东,自己领兵自西北向东南迂回,希望通过一两场战略决战,直接歼灭楚军的主力。

然而,设想很好,实践起来却遭遇到意外,当李信军主力抵达颍邑时,后方陈地的却为楚军攻占(有说法是秦军吸收的楚国人叛乱),导致后勤线受到威胁,于是李信率军回击陈地,结果楚国名将项燕衔尾追击,大败秦军。

李信的这个思路属于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不需要花费太多军力,只要一两场决战歼灭楚军主力,那么秦军就会摧枯拉朽,灭掉楚国。

在此之前,由于秦军无敌于天下的时间太久了,所以秦始皇很可能忽略了其中的风险,出于节省成本的原因,最终选择了李信。

而王翦拿到六十万大军后,是这么做的。

他不出去,就用六十万大军在里秦国不远的地方驻扎,然后也不出战,就骂人,整天大喊:“楚国人你🐴没了。”然后楚国人来攻就守住不战。要知道,秦国后方有关中,巴蜀,还有中原等产粮地,而且离国境不远,楚国此时又穷又弱,战线还远离本土,项燕大军的后勤很快就跟不上了!

于是项燕领兵东撤,这是王翦就像脱缰的野狗一样,衔尾追击(颠倒过来了),大败楚军,歼灭楚军主力。

我们可以看到,王翦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以本压人,我比你有钱,我不断加码,赌的就是你跟不起!秦国的国力强于楚国,我就赌你后勤跟不上,楚不动,秦不动,两边拼消耗,一旦楚国坚持不住后撤,秦军立刻追击。

所以,王翦的办法就是人民币玩家砸钱玩法,拿国力把人堆死。

对于秦始皇而言,王翦这种手段,很稳,但是六十万大军一天光吃饭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他自然得考虑考虑。

而且,六十万大军倾国出动,对皇帝而言风险很大,所以王翦出发前不停的索要土地封赏,目的就是打消始皇帝的疑心,表明自己没有野心。

秦国人才济济,秦王嬴政为何选择李信担任第一次灭楚之战的统帅?

当时想制衡,王家一家独大,蒙家紧随其后,而李信年轻,派系不深也有将才,所以想到要去多面开花,相互制衡,其次,成本问题,李信要20万,王翦要60万,加上后勤,承受的压力太大,不是每场战争都得像长平之战那样,打一仗需要休养很多年,能减轻压力自然是好的。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李信败了,损兵折将,不得已还是用的王翦的策略,当时也是统一的心战胜了制衡的心。

秦国人才济济,秦王嬴政为何选择李信担任第一次灭楚之战的统帅?

李信,字有成,其先祖李宗,为魏国大夫,至李信历十代,均为大臣或将领。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

首先有家族背景,虎父无犬子,李家代代大成或将领,秦又是军功爵制,所以能力是肯定的。然后灭燕有大功,让秦王看见了他的能力,如此还有什么理由不用他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