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我很不能理解的是,就连陈寿都将赵云和关羽张飞写在一个传里,为什么现在这些专家会把赵云变成一个杂牌将军。其实这些专家忽略了一点,所谓杂号将军,指的是刘备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将军名号,那他为什么要自己创造将军封号呢?所以我觉得这些杂号未必就比过去那些老牌将军名号差多少,甚至意义更加重要。
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早在公孙瓒还活着的时候,赵云就已经跟着刘备了。所以是仅次于关羽张飞之后的猛将。在长坂坡之战的时候,赵云单骑保护着刘禅和甘夫人脱险,为刘备保留下了这点骨血,被刘备保举为牙门将军。这是个什么名号呢?不好意思这是刘备自创的名号。后来担任这个牙门将军的还有魏延,也是刘备封的。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三国志》如果你们觉得赵云是杂牌将军,那魏延难道也是杂牌将军吗?他可是蜀汉后期挑大梁的一流武将。要不是他在入川之战中有功,也得不到牙门将军这个称号。而赵云早了十多年时间,便有了这个称号,可见赵云在刘备军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后来魏延被任命为汉中一把手,其实可以看得出,刘备之所以创立这些称号,是要着重培养只属于自己的人。
帮助诸葛亮平定益州后,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在攻打益州时,刘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而且军师庞统也被人家给杀了。所以只好求援诸葛亮,让他带人来平定益州。诸葛亮立刻带着张飞和赵云从荆州而来,从这里大家就可以看得出,赵云此刻的地位是比魏延要高的,毕竟是常年跟在刘备身边,此刻入川又点名张飞和赵云。可见赵云并不比张飞差多少。
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三国志》而且在入川的路上,诸葛亮让赵云单独带一支军队从水路走,这足以说明赵云在军中的地位,至少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角色。那个时候刘备还没有称王,所以赵云这些将领们都没什么太正经的官衔。所以平定益州以后,刘备给了赵云一个翊军将军的称号,看似是杂号将军,因为这是刘备首创的称号,其实我觉得是刘备对赵云的一个特别称呼。因为刘备不仅能打仗,还能保护自己,实在是太特别了。
刘禅登基以后,赵云重获重用,成为征南将军,镇东将军,永昌亭侯。赵云有一段时间是不受刘备重用的,因为赵云公然反对刘备伐吴。如果只是一个杂号将军的话,刘备压根就不用在乎这件事,杀掉就行了。可是刘备没有处罚赵云,而且从此刘备没有重用过赵云。一直等到刘禅上台,诸葛亮掌权以后,赵云才重新得到任用。他被封为征南将军。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三国志》征南将军可就不是之前那些刘备杜撰出来的称号了,是光武帝刘秀时期就有的,属于正牌将军了,曹魏的曹仁就是征南将军。因为诸葛亮用人跟刘备的方式不一样,他保守一些,用人的水平也赶不上刘备。而后来又得了个镇东将军,这个时候赵云的位置已经走到了核心地带,成为了诸葛亮集团重要的军事力量,可见诸葛亮是认可赵云的军事能力的。
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却因箕谷失利被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是十分器重赵云和魏延的,所以每次出征基本都带着他们。尤其是是前期赵云还算年轻的时候,诸葛亮带着赵云镇守汉中,考察地形,准备对曹魏发起进攻。诸葛亮佯攻箕谷,实则出祁山。而曹真率大军前来箕谷抵挡,诸葛亮派遣赵云领着少部分人马对敌曹真,结果抵挡不住,好在他迅速将散兵聚集起来,坚守不出。
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三国志》这才没有酿成大祸,为此赵云被诸葛亮贬为镇军将军。其实这个职位压根就没怎么下降,说是被贬,依旧还是重用赵云。所以赵云一直到去世,都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地位在魏延之上。
我认为赵云的地位和功劳,仅次于关羽、张飞,位列蜀汉名将第三位。赵云原来是公孙瓒的部将,后来因为刘备挖人的手段高明,便跟随刘备,成为刘备身边第三位猛将。此前关羽张飞早就投靠刘备,所以赵云不可能比这两个人地位高。可是跟后来的那些人比起来,赵云的地位可就高多了。刘备活着的时候,一直给赵云自己编纂的将领称号,这就是一个特殊待遇。说明刘备对待赵云跟对待其他将领是不一样的,刘备对赵云更加信任才会给他自己发明的称号。
就像刘备后来信任魏延一样,不仅给他牙门将军的称号,还让他镇守汉中独当一面。后来刘备去世了,赵云的职位也终于变成了正牌将军,主要是诸葛亮用人和刘备不同,诸葛亮循规蹈矩,不喜欢对某些人特别偏私,所以他对众人一视同仁。赵云该是多高的地位,那就给他多高的地位。所以这个时候的赵云是蜀汉的顶梁柱,这是没的说的。在蜀汉所有将领中,赵云应该排名第三,仅次于关羽张飞。
总结:赵云战功赫赫,所以深受刘备和诸葛亮器重。- 赵云在长坂坡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刘备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发明了牙门将军给赵云,可见赵云受重视的程度。
- 帮助诸葛亮从荆州一路平定益州,赵云自己走水路单独带领一军攻打益州,成功后被刘备封为翊军将军,还是刘备自己发明的称号!
-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掌权,给了赵云征南将军、镇东将军这些正牌将军称号,从此成为蜀汉将领中的顶梁柱。
- 其后几年一直跟着诸葛亮在蜀汉内部平定叛乱,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随后跟着诸葛亮入驻汉中,发动对曹真的攻击,因为小败被变为镇军将军,其实地位没什么变化。
- 我认为赵云的地位和功劳始终仅次于关羽张飞,是蜀汉名列第三的将领,超过马超、黄忠和魏延。
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抛开《三国演义》中的神话,让我们通过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看一看历史中,真正的赵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文武兼备,儒将之风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兼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赵云曾经在平定益州时,引用霍去病的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对于赵云的总体评价是: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可以说是一位完美武将和治世能臣的综合体,说其为一代儒将并不为过。和演义中勇冠三军相比,更多了一些智慧,一些谋略。
常山赵云,白马子龙初平二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依附袁绍,怎么只有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至此赵云跟随公孙瓒四处征讨。 当时刘备也依附在公孙瓒处,赵云得以与刘备深交。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时,派刘备前去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 后来赵云的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不会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舍不得分别。赵云说:“终究不能做有违德操的事情。”
同窗之谊,举贤任能建安五年,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到邺城见到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秘密派遣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的部众,而此事袁绍并不知道。 建安七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敦、于禁等领兵进攻刘备,双方战于博望。刘备伏兵击破曹军,赵云于战斗中生擒曹操手下大将夏侯兰。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于是向刘备求情,免夏侯兰一死。而夏侯兰又明于法律,刘备于是用他为军正。
当阳长坂,护主有功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备军势力弱小,不足以抵抗,往江陵败逃,因为荆州十余万百姓相随,致使行军速度非常缓慢。曹操派麾下精奇快马追赶,在当阳长坂附近追上刘备。危急之下刘备丢下妻子、孩子,仅带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逃跑,混乱中不见了赵云。 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往北边曹操那里去了。”刘备直接用手戟打过去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而后赵云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此战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不纳美人,不误国事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个守寡的嫂子姓樊,有倾国的美貌,赵范想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
长江救主,力拒东吴建安十四年,刘备在平定荆南四郡,又得到原属刘表的数万人兵马之后,成为荆州牧,声势渐大。孙权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夫人。两年之后,益州牧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守卫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 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她从东吴带来的侍卫和官吏,也都有不法行为。刘备知晓后特命赵云掌管内事,孙权知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孙夫人趁机将刘禅也一并带走,幸亏赵云与张飞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
攻伐之功,固业之谋建安十八年,刘备与刘璋决裂,从葭萌进攻刘璋,并召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诸葛亮与赵云、张飞等率军一路平定郡县。在攻克江州后,兵分两路,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等郡。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于成都会合,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现在国贼不止像匈奴,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有胆有识,退敌有谋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听从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进攻汉中,汉中守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斩。三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大量军粮运到北山下,有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这些军粮,赵云于是授予黄忠兵力去北山。 在约定的时间之后黄忠仍未回来,赵云便带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黄忠等人的情况,恰巧碰到曹操派出的大军。赵云遭到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刚刚和敌人交手,曹操大军已来到面前,声势逼人。赵云且战且退,退入汉军的营寨,此时部将张著上被曹军包围,赵云又一次突击曹军,并救出张著,将他带回营寨内。 此时曹军已杀到汉军营寨门前,张翼想关闭寨门,赵云让他打开大门,兵士们偃旗息鼓,多备强弓硬弩。曹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出。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以弓弩箭矢射曹军,曹军自相践踏,于汉水中淹死甚多。 次日,刘备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赞叹道:“子龙一身是胆!”于是设宴欢庆直至黄昏,军中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
国恨私仇,立论有据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伐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伐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伐吴并非上策。”但是愤怒的刘备不听赵云忠言,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章武二年,刘备东征大军败于夷陵,刘备逃回永安,赵云进军永安,而吴军已退。 建兴元年,刘备病逝永安宫,后主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封为永昌亭侯。
治军有方,行军有法建兴五年,在平定南中并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随诸葛亮转驻汉中。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兵占领箕谷。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好在赵云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的损失。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损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战场,蜀军主力因其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指示举动失宜,被魏将张郃大败于街亭,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
品高德厚,赏罚有度蜀军退兵时,诸葛亮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时整齐一如出兵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物资没有损失,人员编制整齐。”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将士。 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赤岸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
一门忠烈,蜀汉功臣建兴七年,赵云去世。景耀四年,刘禅下诏追谥赵云为顺平侯。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三国演义》中,赵云白马银枪,位居蜀汉五虎上将,追随刘备辗转南北,战功无数。蜀汉建立后,又跟随诸葛亮数次北伐,以常胜将军的形象展示在人民眼前,那么在正史中,赵子龙又是什么形象呢?
郡国推举,投奔公孙瓒,结识刘备易中天曾在百家讲坛中说,赵云相比于刘关张等人,出身比较清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赵云在历史上的出场,是受常山国推举,率领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
赵云从常山带去的人,极为英勇善战,因此被编入了公孙瓒的精锐骑兵白马义从中。因为常山属于冀州,当时冀州的大部分郡国,都纷纷投靠了袁绍,所以起初公孙瓒对赵云是有点怀疑的。
公孙瓒问赵云,冀州的人大都投靠了袁绍,怎么就你来投奔我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英明的主公,但是我们常山人商量后,认为我们应当追随施行仁政的人,因此我们就来投奔将军了。
赵云的这段对答非常有水平,体现了他的儒将水平,既称赞了公孙瓒,又显得不卑躬屈膝,很有气节,他们是奔着公孙瓒的仁政去的,也没有为了讨好公孙瓒而贬低袁绍。就这样赵云就留下了公孙瓒的帐下,追随公孙瓒四处征战。
当时在涿郡起兵的刘备已经依附在公孙瓒属下,赵云慢慢与刘备熟识并开始深交。从这里就能够看出,其实赵云在公孙瓒帐下其实并没有受到重用,因为不久后,公孙瓒派出刘备协助田楷与袁绍争夺青州。赵云跟随刘备出征,帮助刘备统领骑兵,如果赵云受重用,不可能将赵云派出去的。
在赵云随刘备出征青州后没多久,他的大哥去世了,赵云向刘备和公孙瓒请辞回乡。这时刘备就知道赵云不会再回到公孙瓒的帐下了,与赵云依依惜别,肯定也是交代了不少以后一起成就大事的话,就这样赵云结束了在公孙瓒帐下的短暂经历。
博望坡之战,义救夏侯兰公元200年,刘备第二次占据徐州,被曹操率领大军击败,刘、关、张失散,刘备逃到了河北袁绍那里暂避。这时赵云也来到了邺城,与刘备会合,赵云接受刘备的命令,秘密招募数百士兵,以备将来使用。
袁绍与曹操官渡之战展开后,袁绍部下一团乱麻,吵闹不休,刘备担心受到牵连,于是向袁绍请求前往汝南骚扰曹操的后方,配合袁绍作战,袁绍欣然答应。
就这样赵云跟随刘备脱离了袁绍,在汝南骚扰曹操失败后,来到荆州依附了刘表,刘备被刘表任命屯兵于新野。公园202年,曹操派出夏侯惇、于禁率军攻打驻扎在新野的刘备,双方在博望坡交战。
刘备派出少量军队与夏侯惇交战,假装不敌向后败退,撤退后又烧毁自己的营寨,制造全军溃退的假象。夏侯惇上当,以为刘备无力再做,不听李典的劝阻,与于禁一起追击刘备。
夏侯惇、于禁率领曹军追赶到狭窄的山林的时候,刘备埋伏的军队突然杀出,夏侯惇、于禁应对不及,被打得大败。不久李典的救兵赶到,二人才得以逃走,此战赵云生擒了夏侯惇的部将夏侯兰。 夏侯兰是赵云的同乡,二人从小就认识,赵云了解夏侯兰的才能,向刘备求情,不要杀掉夏侯兰,刘备同意了赵云的求情,任命夏侯兰为军正。
长坂坡之战,杀入曹军,救出刘禅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打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次子刘琮率领荆州众人投降曹操。可恨的是,投降以后,才派人通知驻守在樊城前线的刘备,刘备自知无法抵抗曹操大军,守住樊城。于是带领部下向江陵撤退,企图依靠江陵抵抗曹操。
但是没想到,刘备路过襄阳的时候,数十万百姓自发跟随刘备,就这样原本可以快速行进的军队,因为百姓而行军速度缓慢。
同时曹操担心刘备率先赶到江陵,占据城池难以攻克,于是派遣曹纯率领五千虎豹骑追击刘备。曹纯率领的虎豹骑仅用一天一夜,就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军。
曹纯依靠精锐的骑兵,突入百姓众多,兵员分散的刘备军中,迅速将其击败。刘备因为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无奈之下仅带着赵云、张飞、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丢下了妻子儿女。 刘备等人跑着跑着,发现赵云不见了,当时就有人说,看见赵云往北边去了,应该是投降曹军去了。刘备一听大怒,拿起短戟就打乱说话的人,说“子龙不弃我走也”。
这时的赵云当然不是去投降曹军去了的,而且也不是慌乱中走丢了,而是看到刘备的妻儿都陷在曹军中,杀回去救人去了。赵云转身杀入曹军,根本不惧怕曹军精锐的虎豹骑,在乱军中寻找刘备的妻儿。终于将刘备的儿子刘禅和妻子甘夫人救了出来,杀出重围与刘备会合。
这一幕成了演义中赵云最出彩的经典,塑造出来在曹军中七进七出的传奇战绩。当然可能现实没有那么精彩,但一定比演义要惊险,因为精于骑射的虎豹骑可没有曹操下令的不许放箭的命令。同时这也再次说明了,赵云和刘备之间不亚于关羽、张飞的君臣关系,信任是刘备给追随他多年的同伴最好的回馈。
汉水之战,大破曹军公元219年正月,刘备率领大军进入汉中,发起了与曹操争夺汉中归属权的汉中之战。在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被黄忠阵斩,三月曹操率领大军赶到汉中增援,并携带大量的粮草辎重,屯在北山脚下。
这是黄忠进入赵云营中,认为可以趁机夺取这些粮草,赵云为了安全起见,分兵与黄忠去袭取粮草,同时约定时间进行接应。
但是过了约定的时间,黄忠还是没有返回,于是赵云率领数十骑兵出营,前去查看黄忠的情况。出营没多远,赵云就遇上了曹操派出的大军,赵云一次次冲击曹军阵列,且战且退,退入汉军的营寨中。
这时曹军也尾随杀到,张翼刚准备下令关闭营门,据营坚守,赵云进入后,果断下令大开营门,然后令全军偃旗息鼓。赵云这一手可把曹军给惊到了,担心赵云有埋伏,于是向后退去。 赵云趁势命令全军出击,敲响战鼓,指挥军队向曹军射出弩箭,曹军大乱,自相践踏,中箭而死和坠入汉水中淹死的不计其数。
此战之后,曹操在汉中之战中彻底落入下风,已经无力再与刘备争夺汉中了,于是不久后便下令撤出汉中,汉中之战以刘备胜利告终。
虽勇猛无敌,但不乏智将、儒将的形象首先赵云在蜀汉众多将领中,是难得的有战略和政治眼光的将领,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博望坡之战时,俘虏夏侯兰后,虽然他一心想救他,但是他却没有私自处理,而是充分地向刘备提出申请,由领导来出面解决,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水平。
第二个出任桂阳太守期间,投降的赵范想将他守寡的嫂子樊氏送给赵云,很多人劝赵云接纳,但是赵云坚决拒绝。认为赵范是被迫投降的,这个人不可信,最后赵范果真逃走了,体现了赵云清醒的头脑和看人眼光。
有人用这一点和关羽求秦宜禄的妻子做对比,说明了赵云的洁身自好和高风亮节,从这方面来看,赵云确实强很多。
第三个是刘备占领成都后,有人建议将城中的房屋和城外的桑田赏赐给诸位将领,但是赵云坚决反对,列举了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例子,认为现在大汉的敌人何止是一个,还不到安定下来,种地安居的时候。应该把房屋和田地还给百姓,安定民心为收复中原储备力量。赵云的主张获得了刘备的支持和认可。
第四个是刘备称帝后,准备大举攻打吴国的时候,赵云劝谏刘备,应该先集中精力攻打曹操,打败曹操后,孙权小儿还不是随意拿捏的。
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当时赵云能说出这样一段劝谏的话,显示他极高的战略水平,个人曾一度怀疑这是诸葛亮私底下授意的,可能当时诸葛亮不是很方便劝谏,于是请赵云来说,但是以赵云之前的种种表现,他是有能力说出这些话的。
但是刘备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甚至因此迁怒与赵云,留他都督江州,最后在夷陵战败,更是错过了北伐最好的机会。
最后,很多人因为赵云没有像关羽、张飞那样对阵名将的战绩,已经镇守一方的功绩,认为赵云的水平比较一般,其实这也是一种很不客观的说法。
从刘备对赵云的信任能看出,在蜀汉所有的经历中,能与之比肩的恐怕就只有关羽和张飞了。那么两个都派出去了,不得留一个在身边,万一遇上紧急情况,身边总得有个信任的人啊。刘备在世时,赵云一直都驻守在刘备的周围,基本担任御林军统帅,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这个职位可是不低的哦!
另外,刘备占领成都后,赵云被任命为翊军将军,这个将军的职衔不同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五将军这样的汉朝传统领兵将军。
但是从后世看,也同样位居重号将军,而且不久后赵云也身居四镇将军,正儿八经的蜀汉重量级将军,所以赵云在蜀汉的地位可不像很多网友认为的一介保镖哦!
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子龙还是那个子龙
很多人觉得赵云多亏了《三国演义》的渲染,方才显得英武不俗。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在史书记载中,赵云依旧是英武不俗的。有人可能会立马反对,因为赵云一部分重要事迹记录在裴注《云别传》上,而《云别传》是只记录赵云的孤本史料,无法印证其真伪程度。
但我认为,信也好,不信也罢,史料存续不易,不可无据废弃。像《云别传》这样的野史虽然可信度不如正史,但是有必要列出来参考讨论,大家可以各自取舍,见仁见智。
△赵云
初出茅庐,表现不俗赵云是哪的人全国人民都知道,常山赵子龙嘛!
再具体点说,就是冀州常山郡(国)真定县,也就是现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老乡可以在评论区打一波1了)
赵云早年出道,便是郡中推举出来的义从军首领,可见其人年轻有为,品行受乡人推崇。
当时冀州是袁绍的主场,冀州大部分势力都争相投奔。而赵云身为冀州人,却是选择了袁绍的对手公孙瓒。公孙瓒曾带有嘲讽地问赵云其中缘故,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局势混沌,要遭殃的是老百姓。而大人您的执政策略,在我看来是仁义的,所以才选择了您,绝对不是刻意忽视袁绍而偏私于您。”从这个对话中就可以看出,赵云早年就是一名有崇高政治理想的正派青年,而且这一点将贯穿他的一生。
在此之后,赵云便加入了公孙瓒军。然而公孙瓒并不是很器重赵云,只是作为一般的部将调遣。我推测,上段中赵云话回得大义凛然,但毕竟有些耿直了,让公孙瓒认为赵云是“只认仁义不认主”,再加上赵云又是冀州人,公孙瓒不能以心腹待他倒是合乎逻辑的事。
公孙瓒不重视,没关系!人家刘备重视。刘备曾与公孙瓒共同就读于卢植门下,所以,刘备早期曾依附在同窗公孙瓒处。公孙瓒派刘备去青州支援田楷时,赵云也被派去辅助刘备,负责掌管骑兵。刘备看人眼光很老辣,一眼就相中了赵云,于是便施展起拿手的“亲和大法”,逐渐与赵云熟识结交起来。
△刘备
后来,赵云以兄长去世为由,申请告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不会回来了,便握着赵云的手与其道别。赵云当时对刘备说了一句:“我终究是不会做有违德行的事。”
这次道别看似寥寥数语,实则信息量很大。刘备为何知道赵云请假回家后,将一去不复返?说明赵云根本不是请假回家,而是心灰意冷了,要脱离组织了。从赵云对刘备的忠诚来看,赵云不是那种朝三暮四的人。再结合赵云说的话,说明是公孙瓒变了,变得不守道义了,赵云这样耿直的外人,势必也不会得到公孙瓒的重用,所以赵云才毅然选择离去。而这也与公孙瓒后期的表现对得上,此人失了锐气,变得很是昏庸暴躁。
从龙故旧,信重有加赵云返乡之后,再加入刘备阵营时,已是公元200年了。当时曹操、袁绍正在进行官渡大战。刘备由于之前被曹操击败,正依托在袁绍麾下。
刘备是公元194年下徐州支援陶谦的,那么道别赵云之事至少发生在此前,算起来约有6年的间隔。这期间赵云的活动事迹不详,个人推测可能是回乡隐居了。因为随着公孙瓒的势微,冀州已经全在袁绍的手中,赵云这个公孙氏旧将回到冀州大概率会被冷落。
上文说过,赵云是一个心怀抱负的人,对于天下纷乱不愿意坐视不理。所以,当赵云听说刘备来到了袁绍处,便投奔了过来。他来的理由一方面是刘备的“仁义”旗帜符合他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刘备又十分看重他,可谓是士为知己者死。从这里也能看出,赵云这个人是很重感情的,刘备这位旧日好兄长虽然遭逢低谷,但他仍是毅然追随,颇有一些后世的同志味道。
赵云投奔刘备后,刘备与赵云同床而眠。这其实不是刘备的专利,三国时期人们为表达亲近常会邀友人同床而眠,以方便二人迅速拉近关系,刘备尤其喜欢使用这招。而赵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暗中帮刘备募兵,这支班底后来随着刘备一同入了荆州。以上这两件事都足见刘备对赵云的欣赏和信任,不然是不可能轻易托付的。
蜀汉元勋,顶梁之柱刘备在荆州被刘表防备,一直在新野驻扎,蹉跎了7年之久。赵云始终不离不弃,没有改投阵营,这就叫真金不怕火炼。其中的博望之战,赵云生擒了魏将夏侯兰。此人是赵云同乡,打小就相识,但赵云为了避嫌,将他推荐给刘备做军法官,与他保持距离,而不是自己留用。此事可见赵云为人之谨慎,时时处处能让领导放心。
△赵云
公元208年,曹操发兵大举南下荆州,刘备仓促南撤。由于曹魏精骑追得太急,刘备不得已连老婆孩子都扔了。赵云见状,毅然回马在乱军中救出了甘夫人和刘禅,堪称是“三国夏侯婴”。(夏侯婴曾在逃跑的路上,坚持救下了刘邦的子女)这一段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成“七进七出”的桥段。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赵云传》
虽然“七进七出”是小说的内容,但是在追兵紧追的情况下,大家都在急于逃命,赵云敢回身救人,最后还成功了,那肯定是要经历一番厮杀的,不得不说这是对他“武艺和胆魄”的最好佐证。何况,刘备抛妻弃子那是逼不得已,情况允许的话谁会乐意搞成这样?所以,赵云救回主母和后主那是实实在在的大功一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赵云救幼主
被曹操撵兔子般地追击后,刘备逃到了夏口。此时,刘备和孙权都陷入了事业大危机。好在赌上命运的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打赢了,刘备得以在荆州南部发展,赵云当时就负责攻略并镇守桂阳。赵云与樊氏的绯闻就是在那个时候发生的。樊氏是原桂阳太守赵范的寡嫂,赵范想要为赵云和寡嫂牵红线,被赵云以“同宗嫂夫人,不可不尊重”为由给拒绝了。其实这个理由只是一方面,赵云心中还认定赵范此人有异心,不可信任。后来果然让赵云说中了,赵范找个机会溜掉了,而赵云本人丝毫不受牵连。此事可以看出,赵云为人谨慎、做事有章法、思虑有远见。
到了入川作战时期,赵云前期留守荆州,任留营司马。这期间,东吴来的孙夫人(即传说中的孙尚香)骄横无理,可能是心情不佳,总是纵容手下犯法。刘备安排严肃稳重的赵云当内部纪律官,专门整治这些不法行为。后来孙权派人来接孙夫人回吴,孙夫人还试图带走刘禅,幸好被赵云和张飞截江拦下,否则孙权拿刘禅作人质,也够刘备闹心的。
入川作战中途,庞统突然战死,形势急转直下,赵云等人这才跟着诸葛亮一同入川支援刘备。众人在江州分兵,赵云负责从外水攻略江阳,最后与诸葛亮汇合于成都。成都拿下后,蜀汉基业初成,赵云身为元勋宿旧,自然是劳苦功高。
戎马忠贞,后世敬仰刘备入主成都后,将所得房产田地分赐诸将,赵云见此进谏刘备说,天下还没安定,应该效法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不可贪图安乐,应该还产于民,让百姓安居乐业,以后也好征调。刘备听从了他的建议。此事可再次看出赵云有崇高的政治理想,是一个非常有毅力和追求的人。
△刘备集团入主成都
汉中之战,夏侯渊被黄忠所斩,曹操提兵与刘备直接对决。赵云分兵给黄忠去北山劫粮,结果黄忠失期未归。赵云带着十几骑去查看,恰巧遇到魏军先锋,且战且退地退到了张翼防守的汉军营寨。赵云进入营寨,发现部将张著还在包围圈中挣扎,于是又再度冲杀入阵,救出了张著。此时营外魏军越来越多,张翼准备闭门坚守。赵云却不同意死守,而是要求打开营门,然后偃旗息鼓,装作有埋伏的样子。魏军果然上当,不敢冒进,开始撤退。赵云趁机发动弩箭追击,使得魏军在汉水边死伤颇重。刘备第二日,视察军寨,看到赵云的战绩,不禁赞道:“子龙一身是胆!”
△赵云
夷陵之战时,赵云劝谏刘备无果,在后方镇守江州重镇,随时稳定国内外局势。结果刘备惨败,败走白帝城,东吴众将纷纷踊跃要求进攻白帝,一举拿下刘备。陆逊本来也有犹豫,不过后面一听说赵云前来支援后,自知难以取胜,便果断要求追兵回撤,以防备曹魏偷袭。赵云虽不敢说是古代的顶级将领,但是为人勇烈而又不失稳重,陆逊的态度就说明赵云破绽极少且占据地利,东吴胜算渺茫。
刘备死后,赵云作为元勋宿将始终维护着蜀汉政权的稳定,是所剩不多的栋梁老臣。他最后一战是诸葛亮的一次北伐(228年)。由于错用马谡,一次北伐最终以失利告终。赵云与邓芝作为佯攻部队在箕谷对战曹真率领的魏军主力,实力悬殊下汉军败退。不过赵云亲自断后,撤退有章法,人员和物资几乎没有损失,体现出赵云对军队的控制力之强。
寿终正寝,不负平生北伐败归后的第二年,赵云寿终正寝,追谥顺平侯。
综合史料来看,赵云脱离了《三国演义》依然是一名极为优秀的将领。他有武艺、有抱负、有毅力、有胆识、有操守,虽然不属于战绩旷古之名将,但也算是忠贞勇烈之干臣,这也是他为何广为民间所喜爱的根本原因。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转发,在此感谢。
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赵云是河北人,当时,河北人大都投奔了有四世三公之称的袁绍帐下,张郃,文丑,连山东人颜良都过来投奔。但赵云还是选择了有“白马义从”之称的公孙瓒。
当时,赵子龙也就二十出头,但他有自己的见解,“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之所在。。。。。”可见,赵云不是一个浑浑噩噩,只想找个地方,混口饭吃的人,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想要找一个仁义的主子,干一番匡扶正义的事。可惜,公孙瓒却不是这样的主子。
从史书上看,公孙瓒可能不了解赵子龙是一员猛将,并没有重用他;倒是弃商从戎的刘玄德对赵云一见如故。刘备当时也客居公孙瓒处,“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
公孙瓒没有将赵云带在身边,刘备随田楷征战袁绍时,就向公孙瓒借来赵云,任为主骑。
遗憾的是,赵云因先在公孙集团中,不便就随刘备四处征战。从公元192年到公元199年间,史书对赵云的介绍较少。或曰:赵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应该是离开公孙瓒,自谋出路了。
我倒更相信,赵云并没有离开公孙瓒,否则,这八年间,纵然赵云不去找刘备,刘备也会去请赵云,刘备征战徐州的几年,手下的猛将只有关羽,张飞,正是缺人之时,若赵云无主,刘备定会将他请来。
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前,公孙瓒已经败于袁绍,自焚而死,而刘备因兵败徐州,北投袁绍。正是在此时,“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
时间点完全吻合,这七八年间,赵云在公孙瓒下,因此,没有去投奔刘备,待公孙瓒灭,赵云立刻寻踪来找刘备,正式加入刘备集团,官渡之战后,赵云随着刘备来到荆州,屯于新野。
24-32岁,赵云浪费了七八年时间,为了一个不值得的主公公孙瓒,古人对信义两个字,看得多重,吕布要生于现在,怎么可能得到一个“三姓家奴”的恶名。
刘备为什么这么信任赵云,原因正在于此,一个人若能不因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始终坚守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这种人,为何不能信任?
因此,当刘备兵败当阳之时,有人言,云已北去,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三国演义里写的更通俗易懂: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刘备在袁绍处时,应该是人生非常低谷之时,可以说,前途一片的不光明,相反,袁绍集团正处在蒸蒸日上之时,按常理,怎么也该投奔袁河北而不是刘草席。
然而,赵云却自投罗网,在刘备困窘之时,加入刘备集团。用现代的话说,赵云是在刘备集团快破产倒闭之时,还应聘加入刘备集团,这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勇气和信心?
赵云如此相信刘备,刘备又怎能对赵云心存芥蒂?
但还好,赵云在公孙瓒处,虽没有成绩,也并没有消磨自己的斗志,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公元202年,刘备和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交战于博望,赵子龙则生擒夏侯惇部将夏侯兰。这一年,赵云已经35岁了。
03-207年,曹操忙于统一北方,刘表从性格上,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主公,刘备虽劝他偷袭许都,刘表却为人保守,无四方之志,因此,连刘备都感叹“髀生赘肉”,这几年,若是求田问舍之辈,生活的应该比较滋润,但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一面感叹,一面也没闲着,三聘请来孔明,操练兵马,时刻关注天下之变。
207年,曹操统率数十万精兵,气势汹汹,南向讨伐刘表,刘表正在病中,闻此消息,惊惧而亡,荆州投降派立刻占据主导,新主刘琮年幼,没有主见,举州降曹。
刘备本还在前线准备抗敌,后抓获宋忠,才知荆州之变,无奈下,只得仓促往江陵退却,途中,荆州十数万百姓跟随,延缓了行军速度。曹操知刘备南逃,选五千精兵急追,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双方一场混战,由于曹操此次所带,皆是军中精锐,有曹纯统率的虎豹骑,有许禇统率的虎卫军。
刘备军自然不敌,被曹军杀散,刘备两个女儿被曹纯的虎豹骑俘获。然而,阿斗刘禅和甘夫人却安然无恙,为何,赖有常山赵子龙拼死救护。
史书记载: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不过短短十数字,看似简单,但大家要想想,要在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和虎卫军双重围困下,救出曹军首要打击目标,刘备的家人,这个任务,貌似无法完成,但赵子龙做到了。
有人现在总是诟病,罗贯中将赵云救阿斗之事,描写的太过神化,岂不知,小说本身就应该对人物进行艺术的升华。
但我以为,罗先生并没有神化,什么才叫做神化,比如,罗先生如果描写孙乾或简雍跨战马,持长枪,在万军丛中,将阿斗救出,那的确是神化。让不可能的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那才叫神化。
况且在实战中,刘备军队已经被打散,赵云要带领一队散兵,对抗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和虎卫军,还要救出手无缚鸡之力的阿斗和甘夫人,这需要何等的智慧和果敢?
然而,常山赵子龙做到了。现在有人总喜欢贬低赵云为保镖,赵云做保镖,那也太大材小用了。蜀汉集团里,其实是有一个名副其实的保镖,那就是陈到,字叔至。从公元196年就护卫在刘备身边,然而,陈到确实只有做保镖的才能,观其一生,没有很出采的事迹。甚至到关键时刻,保护刘备家小的事,不是让关羽抢了风头,就是让赵云夺了功劳。所以陈到只能慢慢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开始展露黑马的强劲实力,刘备一口气吞并了荆州南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赵云正在此时领桂阳太守。
从209年到211年,赵云镇守桂阳郡两年,直到211年刘备挥军入蜀,刘备需要一个大将在大本营公安约束骄豪的孙夫人及她手下那帮吴兵吴将。“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大家想想,在外带兵打战,其实简单明了,就是敌我矛盾;然而,要处理主子的家事,这是一项技术工作非常复杂的任务,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胜任,这样的人选,一要是主子的亲信;二要能镇的住场面,大家想想,主子的亲属,加上七大姑八大姨的,没有一个是好伺候的,何况这个孙夫人,身份地位,刘备尚且惧她三分。三不但要镇的住场面,更重要的,还要能很好的协调各方面的感受。
这差事,要交给孔明,可以胜任,但浪费了,孔明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交给关羽,张飞,是亲信和镇场面没问题,就是关张都是心高气傲之人,向来视孙权为“江东鼠辈”,那孙夫人,更不在他们话下。若如此,一语不和,矛盾就会大大激化,后来关羽毁败,就是败在太轻视江东人物。
刘备是一个知人善任的明主,他从卖草鞋和草席而能三分有其一,不可谓不英明,单看他选赵云为留营司马,掌内事,就知道他对赵云有多信任。而赵云又一次在任上立下大功。
当孙夫人欲偷偷将阿斗带回东吴时,赵云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约集火暴脾气的张三哥,勒兵截江,软硬兼施,把阿斗给截了回来。这阿斗要被带到江东,就等于一个人质,放在江东,刘备以后要有什么涉及江东利益的事,就不得不“投鼠忌器”。孙权结好曹丕的时候,文帝要孙权将儿子送到魏都,孙权百般推拖,坚决不送。
可见,截江拦阿斗的意义有多大!
213年,赵云随诸葛亮入蜀,214年,马超归降,成都震怖,刘璋开城投降。益州既定,部分将领时希望能将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立刻站出来反驳这样的言论,洋洋洒洒一番陈述,使“先主即从之”。
赵云是一个先国后家的将领,有些像东汉光武帝手下的“大树将军”冯异。平素不喜“并座论功”。
可惜了,刘备夷陵失败后,陆逊一路追击刘备,刘备撤至白帝城,赵云已率蜀中精锐两万,到达白帝城,而陆逊却突然撤兵,表面上,陆逊有言,是因为要回防魏国偷袭,实际上,陆逊心里也清楚,如果能抓住刘备,功劳何其大?
但是,他更明白,接下来的对手是赵云,权衡利弊,讨不到便宜,无法速战速决。如果和赵云僵在白帝,魏国在东线再发动攻击,那时,想要退兵,恐怕,常山赵子龙是不可能让东吴从容撤兵东去。因此,陆逊退兵也是无奈之举,当他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赵子龙时,他乘胜追击的念头迅速打消。
刘备集团的发展过程,在前二十年(190-208年),是以紧缩性为主,颠沛流离,四处奔走,发展缓慢,而往后十年(209-219年),却呈现井喷式的扩张。十年间,占荆州,夺益州,收马超,争汉中。可以说,刘备集团是以十年的扩张,完成了三十年的累积。
这种发展的速度,要求掌权者必须能很恰当的处理好集团内部各派系的利益,才能保证人心的稳定和事业的继续发展壮大。
当然,自己的嫡系肯定是放第一位的。因此,关羽才位列诸将之首。但是,若好的位置都给嫡系,必然会人心不服,因此,我们看前后左右四将军,分属三派,前荆州帮,荆州帮和凉州帮。
赵云对蜀汉集团的功劳,要稍逊关张,但是绝对高于马黄,之所以不提升赵云,主要就是考虑到内部派系平衡。
而之所以选赵云,刘,诸也衡量了赵云的各个方面,包括心态,赵云是一个先公后私的人,对个人的荣辱看的较轻。
因此,刘备才敢将本应是赵云的位置让于他人。其实,赵云性格上沉稳,严谨,在个人能力上,攻守兼备,守能独镇桂阳二载,于汉中反守为攻,大败曹军,于箕谷,能从容指挥,摆脱曹真大军的追击;攻能生擒夏侯兰,于乱军中勇救张著。这样的名将,可遇而不可求,试问,刘备,诸葛亮能不看重赵云么?
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这首诗说的就是赵云,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基本上是深入人心,一是常胜将军,一生从无败绩;二是完人,道德高尚。
在真实的历史上,对赵云的形象又被理解为另一个极端,刘备的保镖,默默无闻,一生没有什么战绩,然而真是这样吗?
一、赵云出山
赵云是受本郡百姓商议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赵云投奔公孙瓒是郡内百姓民主商议的结果,正是因为在公孙瓒处,赵云结识了同来投奔的刘备,之后赵云因为兄长的去世,回家奔丧。赵云回家前对刘备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终究不能做有违德操的事。
7年后,赵云再次出山,投靠刘备,之后一生就一直跟随刘备。
二、主要战功
1、博望之战:202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领军进攻刘备,双方战于博望。刘备以诱敌之计击败曹军,赵云在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并因夏侯兰知晓法律,又是赵云的同乡,赵云向刘备求情推荐夏侯兰。
2、平定荆南四郡: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赵云因功被刘备任命为偏将军,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
3、平定益州:215年,刘备下令赵云、诸葛亮、张飞等带兵入川协助,赵云与诸葛亮、张飞一起溯江西上,共同攻破江州,之后,赵云独自领兵攻破江阳、犍为等郡,与刘备会合于成都,因功被封为翊军将军。
4、汉水之战:219年正月,汉中之战黄忠杀了夏侯渊之后,曹操亲自领兵来争汉中,赵云在一次带着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情况时,遭到曹军大量先锋部队的攻击,赵云带着数十骑面对数千曹军,毫无惧色,两次冲进曹军阵列,又杀出,边杀边退到营寨,并大开营寨门,使用空城计智退曹军,并且击退曹军,此战,赵云有勇有谋,又因为英勇被军中称为“虎威将军”,表示勇猛的杂号将军,刘备后来听说此事,也称赵云一身是胆。
5、第一次北伐箕谷之战。228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率一支偏军在箕谷设疑兵,被曹真主力击败,赵云力守箕谷,亲自断后,阴挡了曹真军由箕谷进入汉中的通道,有诸葛亮的全身而退创造条件,要不是赵云挡住了曹真,整个汉中及诸葛亮全军都有危险。
三、救幼主之功
1、当阳长阪救幼主。208年曹操南下,刘备南逃,顾不得妻子与儿子逃亡,赵云保护着刘禅和甘夫人,平安回到刘备身边,刘备身边的人曾经提醒刘备,赵云可能逃走了,但刘备非常信任赵云,说赵云不会离开。
2、孙夫人归吴时救幼主。211年,刘备受刘璋邀请进入益州,同年孙权派人接自已的妹妹孙夫人回江东,孙夫人当时把刘备的儿子刘禅也一起带走了,是赵云和张飞两人,截下东吴船队,救下刘禅带回。
四、劝谏刘备
1、成都劝谏刘备:215年,刘备攻下成都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有功诸将。赵云反驳并劝谏刘备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现在国贼不只匈奴一个,还不到可以安定的时候,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2、劝谏刘备不要伐吴。219年,关羽被杀,荆州被东吴占领,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同时也为关羽报仇,龙颜大怒,百官皆不敢劝,只有赵云劝谏刘备: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如果不打曹魏,反而先打东吴。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刘备不听,执意伐吴,结果兵败。
五、赵云道德高尚,不近女色。
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姿色貌美,赵范想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之后不久,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
综述,赵云是一个道德高尚、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备受刘备信任,且能独自带兵打仗的儒将。
赵云并不是刘备的保镖,而是刘备的大将,赵云只是缺少能立大功的机会,而战功才是衡量一个将领是否历害的依据。真实的赵云在蜀汉的武将排名也居于前列,位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李严、魏延之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