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

看到魏延谋反四个字就有些气人啊,人家压根就没有谋反,为什么小说里要那么写呢?其实魏延是没有谋反的,他只是不服气杨仪的管理而已。如果是你,肯定也不服气。

魏延是镇守汉中的一方诸侯,杨仪是个小秘书。

在没有北伐之前,魏延是破天荒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镇守整个汉中地区。这个职位连张飞都没有争取到,可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和支持。魏延也不辱使命,他从刘备手里接过汉中以后,从来没有让曹魏大军前进过一步,可见魏延的实力是很强悍的。后来跟着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好歹也是侯爵、大将军的头衔。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

而杨仪是什么人呢?他是丞相府的长史,那就是诸葛亮的秘书。虽然深受诸葛亮的喜爱,可在职位和级别上跟魏延差了太远了。杨仪就是不服气魏延这种人的管理,所以魏延跟杨仪的关系非常差,魏延多次用刀指着杨仪,把杨仪给弄哭了,所以杨仪对魏延的仇恨其实是侮辱之仇。而后来诸葛亮去世以后,居然将领军回成都的大权交给了杨仪,反倒是让魏延这样的大将军给杨仪断后,还说出魏延如果不听话,那就不要管他这样的话。这显然是杨仪的阴谋,魏延自然是非常不服气了。

魏延带兵烧掉回成都的栈道,却没有带兵逃亡曹魏。

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魏延当时非常生气,但是他没有带兵投降曹魏。这一点十分关键,如果魏延真的要造反,他肯定将曹魏大军带进来,可是他不仅没有这么做,反倒是抄近路来到大军跟前,烧毁了进入成都的栈道。这件事想来大家就会明白,魏延这是在跟杨仪置气,大军只能由他带回去,杨仪一个小秘书还是靠边站好。

杨仪的脾气也不小,他索性联合了几位将领,准备弄死魏延。魏延估计平日里跟这些将领的关系都不怎么样,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没有人支持魏延,全都站在杨仪这一边。尤其是魏延身边的马岱,居然提刀斩杀了魏延,这是魏延所想不到的。

魏延是蜀汉后期唯一的大将,却因为小事被杀,实在可惜。

要说蜀汉后期能够带领军团作战的大将,其实根本就没有几个。当时除了诸葛亮以外,就属魏延的领兵能力是最强的了,至少他镇守过汉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所以如果后期魏延能够接过诸葛亮的接力棒,说不定可以为蜀汉政权夺取更多城寨,至少不会坐以待毙。可惜他命里犯小人,遇上杨仪这个家伙。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

魏延虽然对杨仪无礼,可是谁都知道他就是这么个脾气,没想到杨仪却当真了,非要找魏延的不痛快。这种小事都能酿成大将被杀的惨剧,蜀汉的未来真的是岌岌可危了。人才凋零的蜀汉,在失去魏延以后,几乎有十多年的军事断档时间。一直等到姜维掌权以后,才算是恢复了北伐的政策。

总结:魏延命犯小人,从未谋反,被杀是蜀汉的损失。

  1. 魏延和杨仪的地位悬殊太大,魏延是镇守汉中的一方诸侯,而杨仪是诸葛亮府上的秘书。这两个人不对付,主要责任还是在杨仪身上。
  2. 魏延在诸葛亮去世以后,烧毁了大军回成都的栈道,并没有投靠曹魏大军,所以他压根就没有叛国。
  3. 魏延是蜀汉后期最后一任大将,他因为小事被杀以后,蜀汉十多年都没有能力再次北伐,实在是蜀汉最大的可惜。
魏延的确没有谋反的行为,不过如果杨仪将他逼急了,说不定会有问题。因为魏延是战败被杀了,如果他战胜了,那就武力夺取了蜀汉军权。这对刘禅来说是致命的,因为魏延武力夺权,不是刘禅册封的,所以对刘禅势必没有那么恭敬,最终架空刘禅甚至取代刘禅,都是有可能的。

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

我是履和斋主。我个人认为:魏延没有造反蜀国。

魏延不仅没有造反蜀国,而且对于刘备及刘备政权始终忠心耿耿。

我们一起来说说魏延的几件事:

一、刘表死后,两个儿子刘琦、刘琮都不足以担当重任。蔡瑁张允主持下,荆襄投靠了曹操。此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并力主刘备进城主持局面是谁?魏延。刘备回来奔丧,远远看见城下打起来,那是魏延和文聘厮杀。魏延心向刘备。可惜刘备这次既没有上前劝架,也没有私下慰劳魏延,任凭城上乱箭齐飞,使得魏延跑走。

二、魏延的第二件大事,杀了韩玄,献了长沙。要知道这可是关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打下来的。长沙,您一定知道他有重要性,还记得抗日战争时期的长沙会战吗?魏延拿下长沙,谁能说这不是奇功一件呢?诸葛亮是咋干的?竟然要把魏延推出去斩首,说魏延有“反骨”。欺负人呐!

三,通过前边两件事,说明魏延有能力,有远见,但是情商不高,不招诸葛亮待见。但是魏延忠心可鉴,他是奔着刘备这个集体来的,不是冲着诸葛亮来的。

四,魏延在刘备手下一直得到重用,而且屡建奇功。比如在汉中问题上,他力压张飞。说明他既有能力,又被重视。无论刘备顺境还是遭遇夷陵之败,魏延的阵线始终稳如泰山。包括邓艾给蜀汉致命一击,也是因为后人打破了魏延防务布局的结果。恰恰说明魏延的水平很高。

五,魏延孤傲,情商不高,他是唯一敢在诸葛亮面前表达自己的人。子午谷出兵是一步险棋,魏延自告奋勇,是不是有勇有谋?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办事,怎么会造反呢?

六,诸葛亮临终会议,作为二号人物的魏延被排除在会议之外,谁在制造分裂?已经昭然若揭了。

七,如果魏延真的造反,他应该向着曹魏方向走,不会走向蜀汉。以他多年的作战经验,即使再急功近利,也该重新整顿布局再行攻伐。断然不会如此脆败。答案只有一个:魏延是回来讨说法的。他没有意识到斗争的残酷性。

个人观点,喜欢可以点赞留言,不喜欢也欢迎讨论、指正。

#萌新作者进阶计划#

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

此文纯参考史书,不涉及演义,观点纯属个人臆断,素质阅读,不喜勿喷。

在回答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魏延这个人。

1,先帝旧将,位极人臣。魏延公元211年随刘备入蜀,到公元234年被杀,在汉军中摸爬滚打二十几年。官拜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爵南郑侯。是汉军中头号战将,地位仅次于丞相诸葛亮。

2,恃勇而骄,亲将卒而慢士大夫。根据史书记载,魏延为人骄横,诸将都避其锋芒。但并未见记载他与哪位将领不和,只提到与文官杨仪和刘琰水火不容。这一方面他和关羽有相似之处,对同自己一样刀口舔血的兵将不错,但对只知道舞文弄墨的士大夫极不待见。

3,坐镇汉中多年,与曹魏恶战无数。自刘备集团占领汉中起,魏延便成为了汉军在汉中军事力量的统帅,这一头衔直到他被杀后才让给了王平。因为紧挨着曹魏,他也没有错过任何一场与曹魏的战争。

了解了主角,再回到问题上来。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

谋反的动机。古今中外,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闹革命无外几个原因,才不遇,道不同,命不保。

魏延被刘备提拔前只是区区一介部曲,刘家两位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显然不存在怀才不遇。魏延出身微末,刘家皇帝同样出身微末,不像代表门阀大族的司马懿和阉宦之后的老曹家那样有尖锐的阶级矛盾,不存在道不同一说。说他有性命之忧,史书上也未见记载。综上,他并没有谋反的动机。

谋反的经过。魏延得知诸葛亮死讯,杨仪取得兵权后,立即率领原本应该断后的本部军马,最先翻越秦岭,返回汉中。并且放火烧掉了栈道,飞表成都指责杨仪谋反。最后很快被追击而来的汉军击败,身首异处。

这一系列的操作很值得商榷。魏延想要谋反,一是投降曹魏,二是杀回成都。投降曹魏的话,他在关中就可以率军投降,然后带着曹军杀进汉中,何必自己急匆匆的跑回去。杀回成都的话就必须先主动进攻击溃杨仪,乘其不备突然袭击是最好的选择。可偏偏魏延又没有这样做,反而烧断了栈道做出一种守势。假如魏延真的谋反,那么不得不说他的战术选择实在是烂到极致,这也与他蜀汉第一战将的身份极为不符。

所以从动机和事件经过来看,魏延都没有谋反的理由,说他谋反的确是冤枉他了。

至于魏延为什么要这般作死。主要原因应该是与杨仪的私忿。他不能容忍杨仪指挥全军骑在自己头上,一时意气用事,结果弄出个阖门屠灭的一场。更可悲的是,千百年后又被一位姓罗的大才子写进话本子里,坐实了一顶反贼的冤帽。

魏大将军的经历印证了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

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

历史上,魏延到底有没有反叛之心?

反叛之心,魏延应该说是没有的。因为如果反叛的话,作为统兵大将,又在前线作战,机会是非常多的。别的不说,诸葛亮去世后,本来安排魏延断后掩护,后面再没有蜀军,魏延可以很轻易的投往曹魏,然魏延不但不往北,反而冲到整个队伍前面,烧毁栈道,堵住南谷口,即就是最后,杨仪命马岱追杀时,魏延也没有设法投北,而是奔往汉中。这表明,魏延发泄个人情绪,不满杨仪是主要因素。

但毋庸讳言,魏延的具体作为,不讲究方式方法,太过任性,比如,烧毁栈道,带兵堵截大军返回等等,不但没有搬到杨仪,还导致自己丧命亡身,得不偿失。在当时诸葛亮去世,全军处于敌国境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作为高级将领,魏延如果冷静思考,与其他将领配合,暂时接受断后任务,待返回汉中,全军安全,诸葛亮后事处理完毕,接班的蒋琬稳固之后,再通过正常途径,串联同党,收集证据,灭掉杨仪也不是啥难事。

事实就是,在刘禅按照诸葛亮遗嘱,封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军马,完成新一届班子组建后,杨仪见自己没有进入中枢,心中不平,耿耿于怀,到处散话,说什么当初诸葛亮去世,自己大权在握,那时如果率全军投魏,不至于如今受此冷落。结果,有人告诉费祎,费祎密表刘禅,刘禅大怒,欲杀掉杨仪,亏蒋琬求情,才被贬为庶人,杨仪羞愧难当,自杀而亡。

从这里不难看出,魏延心直口快,杨仪心胸狭窄,两个一对冤家,同在一处共事,是无法避免的祸患。最好的处置,就是蒋琬上台后,用魏延所长,去前线带兵;杨仪给个闲职,把两人分开。

魏延最后的疯狂,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去世后,在当时,功劳、武力、影响等等,魏延算是最高,资历也和蒋琬相当,而杨仪由于任丞相府长史(相当于秘书长),一直和魏延不和,诸葛亮在世时,魏延、杨仪就常常争执闹事,那时候,碍于诸葛亮,加上费祎多次劝解促和,魏延只好忍让。诸葛亮一死,魏延被压抑的愤怒😠,一下子爆发,自以为再没有人能控制自己。但事实上,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无法无天,即就是皇帝,也会受到一定约束。特别是,魏延还属于高级将领,是军人,手下有兵,这容易让人联想 : 那个敏感词“造反”,搞不好就会上纲上线,果不其然,魏延的过激行为,虽然针对的是杨仪,却被众口一词,解释成针对刘禅,特别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是毫不奇怪的。

这件事情,最可悲的是,魏延不但把自己以前功绩,全部抛弃,甘愿背上黑锅,还搭上全家,害儿子、害老婆,赔着自己上路。而且是一条道走到黑,罪名背到底,世世代代,永远没有平反昭雪的一天,也难怪常常被人念叨、提及。

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

冲动是魔鬼,人在情绪冲动时,往往会干出过激之行为。魏延也是人,他干了过激之行为,但若说他谋反,那是不致于的。

应该说,魏延的愤怒是有道理的。

诸葛亮在弥留之际,密召长史杨仪与司马费祎,嘱咐身后事宜:一旦自己去世,大军应当退回蜀国,保全实力,由魏延负责断后,姜维负责第二道防线。

此时的魏延在军队中的职位是前军师,也是皇帝封的征西大将军,实为蜀军将领中的第一号人物。史书记魏延性格“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能节制他的,惟有诸葛亮一人。诸葛亮若死了,他会服从撤兵的命令吗?

诸葛亮指示:就算魏延所部不服从,其他部队也要按照计划撤军。

然而,诸葛亮生平最后一件事,做得并不漂亮。他与杨仪、费祎做出这样的秘密决定,却瞒着魏延,这是引发内乱的一个重要导火索。诸葛亮在的时候,他既是丞相府的一把手,也是军队的一把手。要是他死了呢?这支军队是要听命于丞相府呢,还是听命于军队的将领呢?杨仪是丞相府的代表,魏延是军方的代表,谁来统领军队?

在军事指挥权的归属问题上,在撤军事宜上,诸葛亮居然把军方一哥魏延抛在一旁。一支军队,两套领导班子,这个最终要惹大乱的。就算诸葛亮要把军队指挥权牢牢控制在丞相府手上,也理应把魏延等军方代表一起召来开会,宣布自己的决定。

这件事的背后,牵扯到丞相府与军方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杨仪与魏延的斗争,两人形同水火,不可相容。

我们来看看杨仪与魏延在军队中的地位排名。在第四次北伐后,诸葛亮曾上一道“废李严表”,联合一批军队高级将领上书,从这道奏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各将领在军队的排行情况:排第一位的是中军师车骑将军刘琰,排第二位的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长史杨仪的排名仅第七位,费祎排第十位。

后来刘琰死了,魏延在军中的地位毫无疑问已是排名第一,而杨仪仍然是长史,只能排在第五、第六的位置。但是作为丞相府的长史,有点类似大管家,杨仪的实际权力反而比魏延要大,显然,诸葛亮是要把军权牢牢控制在丞相府的铁腕之下。

诸葛亮临死前,只与杨仪、费祎两人密议。这两人严格意义上说,都不属于军方系统,而是属于幕府系统。诸葛亮不仅没有召魏延前来商议后事,其他几位排名靠前将军也没有。

诸葛亮去世后,费祎见到魏延后,传达丞相遗嘱:由杨仪率军撤退,魏延负责断后。魏延听到这里,怒气冲冲地说:“丞相虽然去世,还有我在。丞相遗体可由幕府亲信官属送回安葬,我当亲自统率诸军痛击敌人,岂可因为一人之死而废弃天下大事呢?再说了,我魏延是何许人也,能够被杨仪约束、当他的断后将军吗?”

费祎跑回去后,跟杨仪一说,两人认为事不宜迟,应该马上执行诸葛亮的遗命,通知各营,马上向褒斜谷撤退。

各兵营都通知了,就是没有通知魏延。当然,魏延也没闲着,他早派人去各营侦察动向,发现部队都要撤了。他心里的怒火“腾——”地烧起来,他奶奶的,要溜也不告知老子,这不是让老子当炮灰吗?好,尔等无情,休怪我不义。

想到这里,魏延也拔营就走。魏延得能带兵,他的部队纪律是比较严明的,一下命令,就行动起来。这支本来被诸葛亮安排作为断后的部队,居然最先开溜。不仅如此,一肚子牢骚的魏延做得有点绝,部队退入褒斜谷后,他索性烧毁一段栈道。这件事干得太荒唐了,大部队还没过去,他把栈道给烧了,岂非绝了退路。搞不好杨仪的部队可能全军覆没,被彻底消灭在褒斜谷以北。

当时魏延虽放火烧了栈道,一来烧得不彻底,并没有全部破坏;二来悬崖上凿的孔洞还是在的,重新架设木材较方便。杨仪率主力蜀军便修路边撤退,倒也没遇到多大麻烦。

魏延固然是蜀国最有才气的将领,却没有以大局为重,自个拉部队撤了不要紧,还把栈道给烧了,差点断了许多人的命,这就显得心胸十分狭窄。

魏、杨二人的战争迅速升级。两人几乎同时向朝廷上书,指责对方的“叛逆”行为。皇帝刘禅看到魏延与杨仪各执一辞,看得两眼昏花,没有主意,只好找来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看法。董允、蒋琬都是文官系统,自然偏向杨仪,怀疑魏延有“反骨”,有谋逆之行为。皇帝刘禅马上派蒋琬率领宿卫诸营迅速北上汉中,平息这场祸乱。

此时魏延已出褒斜谷,占据南谷口,打算在这里给杨仪迎头痛击。这一幼稚的举动,彻底葬送他的前途了。你想想,魏延先是断了杨仪后撤的路,又要邀击其部,这是什么性质的行为?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干掉杨仪,自己就可能接替诸葛亮成为蜀国的辅政大臣。只是他没想到,他的做法已经形同谋反了。

杨仪费了好大劲,总算走出褒斜谷,不想魏延已亮出刀锋,看来这场较量,非得有一个倒下不可,否则没完没了。论打仗,杨仪不是魏延的对手,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只是将领的个人素质。魏延的意气用事,导致部下离心,没有人想打内战,向来善待士卒的魏延丝毫没有察觉部队的心态正发生微妙的转变。

两支军队阵兵于南谷口,杨仪派出蜀军中战斗力最剽悍的无当兵团,由王平(改名何平)指挥。王平不认得几个大字,大道理他讲不来,但做人基本的道理他是知道的。他冲着南谷口的守军喊话道:“诸葛公刚死,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这样做!”

魏延的部众面面相觑,说实话,他们对主帅的做法也是莫名其妙。自己撤了军,把兄弟友军的退路给烧了,这是什么道理?如今兄弟友军好不容易撤回来了,又要兵戈相向,这是什么道理?想到这里,谁也不想为魏延卖命。有的人把武器一扔,跑了;转眼间,魏延成了光杆司令。

这个结果,魏延始料不及。他的嚣张气焰被恐慌所代替,带着几个儿子,跨上几匹马,直奔汉中。杨仪派马岱率一队骑兵追上魏延,可怜魏延父子几人,哪里敌得过一队骑兵,马岱手起刀落,魏延硕大的头颅便从肩膀掉了下来。

魏延一死,这桩事变本可告一段落。但杨仪竟然疯狂报复,竟然夷灭魏延三族,真是杀红了眼。其实所有人心里都明白,魏延绝不致于谋反叛变,要叛变在五丈原就投降司马懿了,何必大费周章呢?魏延的所做所为,只是为了干掉杨仪而已,被怒气冲晕头脑罢了。若是真的谋反,势必要有一个酝酿过程,绝不可能是冲动用事。

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

魏延没有谋反,只是不服杨仪。分析如下:

魏延受刘备的知遇之恩,提拔之恩,在他心中是理想的主公,从荆州到长沙,努力向玄德靠拢。

打下汉中,全军上下大家都看好的是张飞来镇守,结果想不到,最终任命结果是魏延为“汉中太守”。可以看出,魏延认同刘备的政治理念,而刘备则认同魏延的军事才能。

刘备死后,诸葛亮北伐中原,魏延的愿望也是北伐中原,打击曹氏集团。然而,可惜的是诸葛亮一生谨慎,而魏延的计谋多是奇谋,得不到诸葛亮的采纳,有些郁郁不得志的意味。但是,诸葛亮却对魏延也是十分信任。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断后,就需要强兵能将。让魏延断后,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可以看出,诸葛亮知道魏延不一定服从军令,那么便让他领着军队自由行动。换句话说,诸葛亮并不认为魏延是一颗定时炸弹,会有反心。

真正让魏延过不去的是诸葛亮死后,杨仪执掌军权。魏延和杨仪客是解不开的死结!杨仪下令,全军撤退,魏延断后,但是杨仪是长史,而魏延已经封侯,所以,他死也不会接受杨仪的指挥。他认为,攻打司马懿是必须的,诸葛亮去世不能影响北伐的大计,他还想要继续北伐。

但是,杨仪抢先他一步行动,下令撤退,魏延一气之下,为了抢夺军队的指挥权,烧掉了撤退必经的栈道,并且发兵攻打杨仪,打算除掉杨仪,仅此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