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今有些人吹《易经》而贬低孔子儒家著作?

易经准确来说只是一部早期古人类观察世界留下的肤浅算命书(用来灾难来临自我安慰,当今很多中国人用它自欺欺人)。而孔子思想却是中国式世俗人文主义(天下大同,民主社会,民贵君轻)雏形。虽然孔子也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不至于网络舆论一边吹易经一边踩孔子吧。

“《易经》只是一部早期古人类观察世界留下的肤浅算命书”。这个定义,打死我也不敢认同。周易学是在星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利用天人合一的方法了解世界。服务人类,即使在今天,周易的理论在天文学,考古学,建筑学,风水学等等方面,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在网上看到贬低孔子的不少, 鼓吹和贬低易经的都有。但这种把孔子思想与易经对立起来的说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因鼓吹易经而贬低孔子,这个行为的本身,就说明这样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窍不通的。他们既不懂孔子,更不懂易经。而如今,这种一窍不通而又自以为是的人,是比比皆是。他们之所以这样,也总是有其目的。

曾经在一个电视综艺节目中,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会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艰厚德厚物”,并说自己会学过易经。这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迹象。在这个小孩的眼中,会背这几句话,就是学过易经的证明。他背的这两句话,确实是易经中的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乾卦”的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坤卦的象辞。而象辞是易经的十翼之一。十翼被认为就是孔子写的。

《易经》是中国传统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被称为群经之祖。易经也不是一个人创造出来的。他的产生是我们的祖先在观察世界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他的作者被认为有四个,分别是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孔子所做的就是十翼。这样看来,《易经》和孔子是没有矛盾的。为什么会鼓吹易经而贬低孔呢?

孔子修订六经,就是把周之前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成果进行整理和保持。易经之所以能得以流传,与孔子的整理之功是分不开的。孔子的《十翼》,

既是对《周易》的阅读心得,又是对周易的发展。如果没有孔子,周易可能就是一部算命的书,经过孔子的发展。使得周易从象数之学扩展到义理之学。所以,易经的义理之学,所传承的就是孔子的思想。而义理之学,也是在象数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易经和孔子应该是同一会事。

当然,易经和孔子又有不同,孔子读易经,产生了《十翼》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儒家的哲学根基。老子也读易经,他读过之后,产生了《道德经》,产生了道家思想。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流。儒家与道家思想,都是在易经思想滋养之下产生的。通俗的说,易经是母亲,儒与道是两个儿子。现在,如果我们推崇母亲,压低儿子,把他们之间的联系人为割断,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

易经在孔子之后,继续发展,大体上是沿着两条路径向前走。儒家更关注的是义理之学,也就是孔子的十翼,儒家经典《大学》《中庸》里,都有十翼的思想。他们一起组成儒家哲学的大框架。许多不太了解儒家哲学的,在评论道家与儒家的时候,常常拿孔子的《论语》与老子的《道德经》比,认为儒家很浅。如果读了《十翼》再把《大学》与《中庸》读懂了。再做比较,结果如果,恐怕就很难下结论了。

战国末期,易学的研究中,在原来的阴阳八卦理论之中,又加入了五行的理论。五行理论是阴阳家所创。这个理论的加入,使得易经的象数之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儒家成为官方统治哲学之后,儒家知识分子继承了孔子的传统,继续发扬易经的义理之学。所有历史上著名的儒家知识分子,没有不通《易经》的。汉朝叔孙通,董仲舒。宋朝二程,朱熹,以至到明清时的黄宗羲等人,都是精通易学的。但他们的侧重点,在于易理。他们虽然知道易经可以算命,但他们更知道,“善易者不占”,也就是明白了易理的人,不用算,就知道事物的结果。

象数之学,所侧重的,在普通人理解中,也就是算命。儒家进入主流社会之后,对于算命之类的已经不瞧在眼里,算命技术便落到了阴阳家的手中。他们也成了江湖术士。比较有名的如京房,袁天纲,宋代的邵雍等等。邵雍以算卦闻名于世,一辈子没有当官。但是当时体制内的儒家知识分子对他是相当尊重的。原因就是,象数和义理是相通的。他的相通之学达到很高水平,义理之学当然也不低。这些体制内的比如二程等也不敢把他看成江湖术士。

这些年,传统文化强势回归。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同时泛起。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鉴别,现在讲易经,三句话不离算卦,三句话不离很神奇的,绝对是骗人的。真正研究过易理的人都知道,相数虽然有神秘主义的因素在内。但结果在易理上都是可以解释的。所以,懂易理的都知道“善易者不占”。

现在,推崇易经而骂孔子的人,决不是真的懂易经的人。他们就是些骗子,以易经为幌子骗那些愚昧的迷信之人。真正懂易经的人都知道,“不占而己矣”是孔子说的。大概是孔子的话挡了江湖骗子们的财路,于是,他们便往孔子的身上泼点脏水。这是骗子们的惯用的手段,没什么了不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