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攻陷天京后为何要屠城?

遇到屠城这种事情,千万不要找任何理由为他开脱。屠城永远都是错的,但是做错有做错的原因。曹操屠杀徐州地界三城,淮水为之断流,目的是为了泄恨,因为他老爸和全家人都被徐州牧陶谦给杀了,所以曾国荃这次的屠城,自然也是有他屠城的原因。

曾国荃拔得头筹,上报时却说太平天国国库没钱!

谁都不是傻子,曾国荃顶着巨大压力,攻打了天京很长时间,就是担心隔壁的淮军抢先一步拿下这千古奇功。李鸿章压根就没打算跟曾国荃争,毕竟曾国荃是李鸿章老师曾国藩的弟弟,抢了曾国荃的功劳就是抢了曾国藩的功劳。所以曾国荃如愿打下天京,消灭了太平天国,可是李鸿章让出去的,可不仅仅是这次的头筹,更是太平天国内部数不清的财富。

谁也不知道天京城内有多少财富,反正上报给慈禧的数据是零。曾国荃告诉慈禧,太平天国的国库是空的,这简直就是把慈禧当成傻子嘛!赶到不安的慈禧,随后便开始分化湘军,也没有给曾国藩应有的殊荣,直到解散他们为止。屠城的目的很简单,太平天国国库里的钱都被湘军给分了,而这个消息不能传出去。

为什么要独吞天京的财富?不仅是为了贪婪。

财富的诱惑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的魔性就体现出来了。我想当时的曾国藩和曾国荃很显然就是体会到了这一点。他们此刻显然已经变得贪婪,这些财富足够他们装备一支精良的队伍,足以可以稳定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足以让他们长久拥有权力。一切都是欲望惹的祸,不过我认为不仅仅是这样。

因为当时湘军的军饷朝廷是拨不出来的,清政府所支持的那点钱根本就无济于事。人家是拿命给清政府剿匪,可是清政府却只是口头嘉奖而已。这让湘军十分失望,既然上头不给钱,那他们只有靠自己了。曾国荃肯定是下达过这样的命令,除了太平天国国库里的钱不能动以外,天京城内,但凡你看到的钱财,都可以抢。抢钱自然是要杀人了,这才造成了屠城的结果。

天京城虽然打下来了,可是太平军并没有完全消灭。

不得不说太平军是非常有信念的一支队伍,一直到天京城北攻破以后,他们都没有投降的意思。这让曾国藩十分头疼,因为攻城已经很不容易了,进城以后,剿灭这些太平军的残余部队,那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会是太平军中的一员,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向你发起攻击。

所以曾国藩必然是吩咐手下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保护自己的前提就是看到怀疑对象,那就可以杀掉。而且当时有不少城内小规模的战争,都被当成了屠城。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跟太平军的性命比起来,曾国藩自然是更加看重湘军士兵的性命。

总结:其实都是钱闹出来的事情。
  1. 曾国荃打下了天京城,每个人都盯着的太平天国国库居然是空的,这让慈禧大跌眼镜。本来以为可以好好发个财的慈禧十分生气,这才导致后来湘军和曾国藩的下场。
  2. 曾国藩和曾国荃拉起湘军这么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队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除了自身要出钱出力以外,还必须要不断筹款,因为满清政府是没钱的,他们根本养不起也不愿意养湘军。所以把天京城里的钱拿出去分了,岂不是对大家都有好处?而这个秘密是不能告诉其他人的。
  3. 天京城虽然打下来了,可是城里的太平军依旧在负隅顽抗,曾国藩的人马必须要出来平定这些叛乱,而且他们要保证自己的安全,这就造成了屠城的现象。

曾国藩攻陷天京后为何要屠城?

为了争功,争脸,曾国荃也是豁出去了,急行孤军进驻雨花台,曾国藩替他捏了一把冷汗。而最终攻破天京,曾国荃拔得头筹,功劳自是他的,“黑锅”也该他来背才对,与曾国藩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曾国藩几次劝阻曾国荃不要驻扎过近,几次想要增兵保其周全,但都被曾国荃拒绝了。

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讲解天京屠城始末,前后有些反差,以便于我们更好的从中发现问题,探寻真相。

同治元年五月进驻雨花台直至同治三年六月攻占天京夺取胜利,这段时间充分显示了曾国荃的指挥能力,并没有某些朋友说的那么不堪,本事还是有些的,而湘军的作战精神也值得夸耀,否则断坚持不了几近三年,一般情况下,坚城不下,军心很快就会不稳,如果再加上攻城战中减员过多,那无论怎样,士兵也都不会再冲锋了,努尔哈赤死磕宁远就是个例子。

虽未见史料记载,但天王府该是高层授意特别看护,否则很难幸免。城中最重要的府邸是需要最高长官首肯才能动手,因为不同于其他府邸,天王府中有的不仅仅是黄白之物,还有很多诸如资料,信件,文书,亲眷(重要人犯)等等。另外,士兵要劫掠,各级军官也要有些好处,普通士卒都瓜分一空,领导脸色一冷着令上缴那就得不偿失了。

自入城后,湘军四处劫掠,杀人不计其数,放火多处无法统计,为何要烧?和皇宫失窃后直接大火的道理是一样的,啥都没有,自然就啥都没抢。财物无算,几天过后,就连城中四十岁以下的妇女,也一人皆无。

曾国荃并非治军无方,统兵不严,早在接掌兵权之初就“无时不以扰民为虑”,对于严明军纪则“每于爱惜苦民、苦兵之处,三令五申,禁止骚扰”,大家都知道湘军缺粮,其实天京城内何尝不是,尤其是后期,所有一切形式的援助都断绝了,粮食短缺,所以放出了五六万平民,以减少城内粮食需求,而这些人都是曾国荃以本就不多的钱粮遣散的,至少八成的人都被他资助返乡。而他自己则经常惴惴不安,担心自家钱粮不够闹了兵变。

究其原因:

并不是攻下城池战斗就结束了,城内的巷战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止杀?那还是让士兵自己上吊抹脖子去吧,既然不能止杀,士兵浑水摸鱼捞些油水,高层们也只能佯装不知了。

“克城宜多杀,切不可假慈悲而误大事。”如果太过仁慈,放过了大部分太平军,今后势必再起燎原之势。

前文讲过,将士用命。没因为粮饷的匮乏引发兵变,曾国荃就拜谢天地了,奖励那是没有的,即便朝廷后续有奖励,均分到士卒手中也没多少,所以这可以算是一种筹军方式。

士兵烧杀掳掠的时候,曾国荃的恻隐之心并没放到百姓身上,而是这些士卒。湘军的裁撤,绝不是临时起意,这是曾国藩两兄弟早就商量好的,并且连曾国荃的“后路”都想好了,“解甲归田”。

基于这几点原因,曾国荃并没有下令停止杀戮,一是城中敌军势力并未清剿干净,执意止杀会让自己的士卒直接面临死亡的威胁,二是出于恻隐之心,跟着自己打仗三年,士兵们用命也不过混碗饭吃,混个饷银花花,大好处是没有的,自己给不了,朝廷不会给,因为湘军的命运早已经定下。三是出于害怕,历时三年的战争,鱼龙混杂的湘军,好处没有捞够的话,憋屈的士兵发起哗变毫不稀奇,胜利之后直接面临的就是部队无法控制。还有一点就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以免死灰复燃。所以纵容之下,发生了屠城惨剧。说了诸多原因,只是对当时状况的分析,并不是给曾国荃找借口,他是罪不容诛的,这点毫无疑问。

曾国藩攻陷天京后为何要屠城?

我是花木童说史,回答这个问题心情无比沉重。1864年,太平天国的天京保卫战失败,古都天京(今南京)被湘军攻陷,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纵容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城行动。

天京保卫战历时50多天,城破后湘军屠杀无辜百姓,肆意糟蹋踏妇女,掠夺财宝。曾国藩的机要秘书赵烈文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城破后,整个金陵城中“尸骸塞路,臭不可闻。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担货物又无窖可挖者,尽情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是老者,其幼儿未满二三岁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老者无不受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哀嚎之声达于四野。其乱如此,可为发指”。其实这并不是湘军第一次大屠杀,在湘军击败太平军,占领安庆后,就屠杀了16000多名降卒。曾氏兄弟由此获得“曾屠夫”的恶名。

如此令人发指的屠杀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其一, 由于当时太平运动席卷中华大地,清军的八旗兵已无力镇压,清政府不得不借助民间“团练”地主武装。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在湖南组建了湘军,招募的兵丁主要是穷苦农民和乡间无赖。湘军不属于政府正规编制,没有兵饷,这样曾国藩就只有通过战绩才能从政府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存在感。

其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财政已极度拮据,根本无力支付湘军军费。湘军购买武器及士兵军饷都要靠战争抢夺得来。曾国藩就只有通过纵容士兵杀戮,抢夺来激发士兵斗志。天京保卫战后,民间流传曾国荃湘军掳掠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一时间,长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满载这些财宝驶向湖南。

曾国藩虽然对近代中国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他和他带领的湘军所犯下的杀戮罪行,是他永远抹不去的黑点。

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区谈论。若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曾国藩攻陷天京后为何要屠城?

湘军攻陷天京之后,确实对天京城实行了大开杀戒。当然了这件事都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干的。

既然把天京城给攻下来了,太平军也投降了,这时候的他们死的死,逃的逃,为何还要屠城呢?

很多人对于这件事有点难以费解。

但是,湘军尤其是湘军的领导,肯定不是这么想的。因为湘军正是天平军的敌人,他们和太平军这个仗一打就是十几年。

可以说他们之间的这种仇恨是刻骨铭心的。

这么长的时间,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与生离死别,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精神和肉体双方面的折磨。

这一点没有人能比曾国荃等人更能理解的了,所以,对于誓死抵抗天京城的人,曾国荃只好屠城了。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牺牲了的无辜的百姓,但是,那时候他们根本就顾不了这么些。这说明天京被攻破之后,天京城就陷入到了混乱当中。也许,这个混乱是湘军的领导人刻意的制造的。

后来,曾国荃还在天京城里放了一把火,索性来了一个毁尸灭迹。

这样做当然也是对曾家有好处的了,毕竟太平军尤其是洪秀全等人在占领天京城的十几年里,敛财无数。

这些被太平军聚集起来的财宝,只要城乱,失火,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被湘军的领导人给洗白了。

也就是说,曾国荃可以把所有的宝贝,都给运送到自己的老家去。而不是上报给朝廷,最后归功到朝廷的国库当中。

等他们把财宝都运送完毕,然后再给朝廷上报的时候,就说全部东西,都毁之一炬了。

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做法,真的是天衣无缝呀。

你看这件事曾国荃和曾国藩干的是不是很漂亮,令古今之人叹为观止吧。

说白了皇帝即使想找一件事来处理他们,都没有办法抓住他们的把柄。当然了既然当时他们敢这样做,就不怕上面追究责任。

毕竟太平军对于清朝来说,是一场足以让他们亡国的运动。对于清朝领导人来说,只要湘军能够帮助他们灭了太平军,就是祖宗显灵了。

再多的奢求,他们也不敢有了。

还有就是毕竟清末真的是太乱了,他们还需要曾国藩,曾国荃这样的人来为自己效力呢。

万一再来一场叛乱,无人可用也不行呀。

不过,曾国藩可能也知道在太平军被灭之后,若是清政府腾出手来的话,可能就会对他们有所打击了。

所以,曾国藩提前就把湘军给裁剪了,只保住了他的学生李鸿章的淮军。

总之,湘军屠城,防火毁尸灭迹,并没有对他们带来坏处,反倒是他们可以利用屠城,制造恐慌,谋取私利。

曾国藩攻陷天京后为何要屠城?

其实说曾国藩下令在天京屠城,是有些冤枉曾国藩,围攻天京是曾国荃的手笔,下令屠城也是曾国荃下的令。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用不到下令,士兵们就会屠城。这里有三个理由。

太平天国和湘军仇深似海

湘军都是由同乡同族组成,士兵中有很多都是族中兄弟,乡亲父老。甚至还有亲父子上阵的,所以湘军打仗才能勇往直前,不避生死互相救援,形成强悍的战斗力。

湘军自1854年成军,到1864年攻克天京,湘军与太平天国的军队,苦战了十年之久。大小数百战,双方死伤无数,可谓是仇深似海。

据史料称,仅湘军的兵源之地湘阴县,一县就有湘军两万人牺牲,5000多人受伤,十年的征战,整个湘军又有多少人死亡呢?这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无法统计。

湘军中的大佬,死在太平军手下的,就有儒学大师罗泽南,湘军悍将李续宾,以及曾国藩的胞弟曾国华等。

曾国荃的湘军,围困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长达两年半。这其中的艰辛险难,数不胜数。围困天京的曾九部队,死伤高达数万人,兄弟们都是从尸山血海中,生存下来的,和太平天国的仇恨,不可化解。

此时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想到这些血海深仇,不屠城怎么能解心头之恨?所以报仇心理是一大理由。

大索三日是湘军惯例,屠城也非初次

太平天国的兵员,是来自贫苦百姓,往往太平天国到达一地,就把百姓都编入军队中,军民不分,有妇女营,有青壮营,有工匠营等,百姓都被裹挟在队伍中。

曾国藩本人就有曾剃头之称,它并不避讳多杀,并且说“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才能最有效的,剿灭太平天国。才是最大的善举。”所以他并不避讳多杀人。

湘军在攻下太平天国占领的城池时,往往把青壮男子逐一杀光,只留下妇孺不杀。而且大索三日,把城中财物抢掠一空,是湘军攻打城池的常态。

根据赵烈文的日记,湘军有记录的大规模屠城就有三次。第一次,是李续宾占领九江,杀死城内军民2万多人;第二次是安庆。安庆被攻陷以后,曾国荃杀死城内军兵4万多人,城中财物,抢掠一空;第三次就是这次天京大屠杀。

据曾国藩上表朝廷的奏折,太平军被屠杀多达十几万人,真实数字只能比这更高,有说是20万的,有说是50万的,比较可信的应该是20万人左右。

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为的就是升官发财。此时城池攻下,如果不让士兵抢掠财物,让他们宣泄兽欲,士兵们恐怕就有哗变的可能。

而且围攻天京的统帅曾国荃,曾九就是个视财如命的人。每获大胜,必请病假数月。把整船整船的银子、财物亲自押运,送回湖南老家。

有一次左宗棠与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荃对话,左问:“九帅一生有何得意事”,曾回答“挥金如土,杀人如麻。”两人相视大笑。

所谓上行下效,主帅曾国荃如此,他手下的官兵自然有样学样。都抢掠财物,奸淫妇女,曾国荃曾字营军纪之坏,在湘军中是出了名的。

屠城为的是毁尸灭迹

湘军当时不是朝廷的正规军,主要兵源都来自于乡下募兵。朝廷虽然拨给他们一部分军费,但是因为军队庞大,又连年征战,导致军队开支入不敷出。

后来,曾国藩又想到办法,在江南各省开设厘金局。统一征收过往商民的厘税。所得收入充作军费,缓解了湘军的军费压力。

朝廷又让各省协饷,帮助湘军。即便这样,湘军还是拖欠了士兵饷银,有的甚至已经拖欠半年饷银,最长的拖欠了一年。

此时要想军队不哗变,唯有纵容军队强掠攻下的城池,所以这也是湘军,军纪不好的一大原因。

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被攻陷,所有将领、士兵们都把它看作是,最后一次发财的机会。

都说洪秀全把从江南各省搜刮的财物,都放在他的私人钱库里,号称“圣库”。都传言天京城里的财物堆积如山,不可胜数。

士兵们人人都想进城发财,可是人多眼杂、嘴杂。湘军抢劫的实情,难免会由天京的百姓传到朝廷,怕朝廷下旨降罪,自然要杀人灭口。

毕竟死人是不会说话的。让所有人闭嘴的最好办法,就是屠城。

再加上仇恨使他们怒眼圆睁,瞳孔发红。如同野兽一般逢人便杀,遇财便抢。天京城也就变成了人间地狱。惨状让人不忍卒视。

曾国藩攻陷天京后为何要屠城?

要不然怎么能销毁抢光的证据。和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是一个时期,当我们痛恨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野蛮时,可以回头看看中国人自己攻下南京时干的什么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