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真的是无言面对江东父老还是怕牵连江东子弟?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我觉得太史公将项羽的个人形象,描绘的实在是太伟大。这直接导致了项羽像神一样地被铭记在了历史上,我就不信项羽临死的时候,所说的那些话还能被记下来,难道他身边有史官帮他记录吗?这一切不过是后人传言或者是太史公杜撰的罢了。

项羽暴虐不堪,实在是不得人心。

项羽是在刘邦之前就一统天下的人,但是他没有称帝,而是按照春秋时期的做法啊,给自己封了个霸王,其他人则也各自有封地。不过项羽册封封地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满意,都认为不公平,这才引发了后来的争端。项羽本人也比较暴虐,他击败章邯以后,坑杀了二十万的秦军降卒,使得秦国境内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失去了儿子和丈夫,他们对项羽恨之入骨。

进入咸阳城后,他不管手底下人烧杀抢掠,他本人甚至将阿房宫付之一炬,所带的兵马简直残暴无比。所以你要是认为他是一个大英雄,那就大错特错了。他的确有英雄的一面,不过残杀百姓和无辜降卒,绝对不是英雄所为。

项羽根本考虑不到江东父老对他的态度。

项羽当时都已经杀红了眼,自己怎么带兵冲出去都不知道,还要去考虑江东父老怎么看待自己?想都不用想的。当时江东能够出来打仗的青年,早就被项羽带出来了,所以江东压根就没多少可以帮助他重新起事的人马。再说了项羽这个人在天下的名声已经臭了,他坑杀二十万人,就是最血腥的事情。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史记》

你能容许你家里人手里沾满鲜血吗?显然不能,就算是江东父老,也绝对不会再支持项羽。如果他这么想,就说明他实在是太天真了。项羽不是一个天真的人,所以他绝对考虑不到江东父老对他的看法。事实上那艘船绝对是太史公编纂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衬托项羽的伟大之处。

项羽如果担心连累江东父老的话,那他当初应该称帝。

项羽也不会担心连累江东父老,因为大汉朝一统天下以后,江东子弟也就成了刘邦的子民。难道刘邦自己会坑杀自己的子民吗?刘邦不像项羽这么笨,他不会坑杀自己的百姓。如果项羽真的担心江东子弟的安危,当初在一统天下以后,应该直接登基做皇帝,而不是做什么楚霸王。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记》

他做霸王的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想要打仗。只有霸王才可以随便干预各国的军事战争。他看谁不爽或者为了调和各方面力量,他一定会发动战争,这才是他的目的。他善于打仗,所以也喜欢打仗。如果真的做了皇帝的话,可能就养尊处优没有仗打了。他不断打仗对江东父老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项羽之所以不走,是因为无路可走了。

项羽是很少去考虑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的,他总认为自己天下第一厉害,根本就不可能有人能够战胜他。所以他不去思考以后的事情,现在的事情就够他折腾的了。在垓下战败的时候,他显然也没有为自己做好下一步的打算,他甚至都不相信自己已经战败了。所以压根就没有考虑过是不是应该要退回江东,找机会重新来过。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史记》

《史记》后面对项羽的描述实在是太伟大的,把他描绘成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硬汉子。的确是这样,他只是一个硬汉子,却不是一个会思考的英雄。所以他在兵败垓下的时候,压根就没有出路。不会有小船在千军万马跟前带项羽离开,这只是太史公的一厢情愿而已。我感觉太史公就是项羽的脑残粉,否则不会把他写得如此伟大。

总结:项羽根本无路可逃,更不会去想江东父老的态度。
  1. 项羽嗜杀成性,这么多年的战争生涯,让项羽充满了杀戮之心,他坑杀二十万降卒的时候,就已经将自己的形象定格在了历史上。
  2. 项羽在垓下已经杀红了眼,压根不会去考虑江东父老对自己的态度,当时的江东父老对项羽其实也比较失望,毕竟项羽杀戮新太重。
  3. 早在一统天下的时候,项羽就应该称帝,而不是选择作为霸王,这是对江东父老最大的回报。可是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喜欢战争,喜欢证明自己的强大,所以他宁可做霸王也不做皇帝。
  4. 项羽兵败垓下以后,压根不可能有小船前来接他,他之所以不走是因为他没有任何路可以逃走,这只是司马迁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项羽真的是无言面对江东父老还是怕牵连江东子弟?

项羽真的是没脸面对江东父老了,但并不是因为他的战败,而是因为他确实做了很多缺德的事,我们先不说他坑杀20万秦军降兵的事。我们今天只说他为了得到权力做的三件见不得人的事:用三个事例来说明:项羽在江东的起家史,是见不得人的暗杀史和兵变史。

1.为了争权,暗杀会稽郡守殷通

秦二世元年7月,陈胜吴广开始造反。到9月份的时候,会稽郡守殷通找到项梁,准备一起造反。(在这儿要说明一下殷通与项梁的私交非常好)

殷通对项梁说:“现在江西全部反了,这是老天要亡秦,我听说先发制人,我也准备造反,让你和桓楚来当将军”

项梁说好,我们把项羽先叫进来,让他把这个消息告诉桓楚,项羽来到太守府,第1件事就是拔剑把太守的头砍了。于是项梁拿着殷通的人头带着他的官印,封自己为会计郡守,征得了精兵8000人。开始了造反的第1步。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老项家做人做事太不地道了,如果说殷通是为了镇压他们起义而被杀。那我们会说老项家反抗秦朝暴政,逼不得已而起义。现在是殷通准备带着老项家在一起起义,但老项家为了夺权,竟然把人给杀了。下作!

2.为了争权,暗杀卿子冠军宋义

楚怀王让宋义当上将军,项羽为鲁公,次将,范增为末将让他三人带兵去救赵国。

宋义作为楚国的统帅考虑的肯定是楚国的利益。当时秦赵在巨鹿鏖战,宋义带兵,在安阳逗留46日不进。他要的是秦赵双方两败俱伤(我们相信任何一个以自己国家利益为首的人都会这么做)。而项羽杀了宋义,带兵去救齐国。

如果我们只说到这儿,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项羽是个大英雄,心中有天下。但少校再说下面四个细节,大家就会觉得,项羽真不那么君子。

细节1:暗杀宋义。项羽是在早上去给宋义请安的时候,在帐中暗杀了宋义。

细节2.假传圣旨。杀宋义后,项羽对部将说,宋义与齐国阴谋一起来反对楚国,楚王让我杀他。

细节3:拥兵自立。项羽杀了宋义后,马上自封为上将军(代)

细节4.斩草除根。项羽派人到齐国去,把宋义的儿子暗杀了

这4个细节环环相扣,心狠手辣,暗杀夺权。大家说项羽还是英雄吗?他还有脸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吗?

3.暗杀楚怀王,丧失江东人心

公元前205年10月,项羽悄悄的让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rui),临江王共敖,暗杀楚怀王,把他沉到江中淹死。(资治通鉴汉纪一)。楚怀王熊心,当时是天下义军共主。被尊称为义帝王。项羽为什么要杀他?

原来这里面有这样一个原因:当时楚怀王给天下立了一个契约:谁先攻占了咸阳,就飞就封谁为秦王。后来刘邦先攻进了咸阳,按理应该封刘邦为秦王(封地在关中,易守难攻,土地肥沃)。但项羽怕刘邦做大,就把刘邦封成了汉王,管理巴蜀及汉中之地(这是穷困的地方,穷山恶水)。

大家问楚怀王,到底要怎么办?楚怀王就说了一句,按原先约定的办(那就是要封刘邦为秦王),于是项羽大怒,就让人暗杀了楚怀王!

从上面三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在江东地区的无论是士子之心还,还是人民之心,还是帝王之心全部失去了。他彻彻底底成了一个独夫,所以当后来他被刘邦打败,逃跑至乌江时,确实没脸再回江东,只能自杀以谢罪。

项羽真的是无言面对江东父老还是怕牵连江东子弟?

笔者认为两者都不是。

自项羽从垓下之战失败后,被逼到乌江边上。让一个曾经霸气外露的项羽,对自己的失败有些失望。那他为什么不坐船到江东,而后东山再起,真的无脸见江东父老吗?

一:项羽失败后,不想连累属下将士

项羽兵败后,不想让众将士受连累,对将士们说,我死后你们拿着我的人头,去汉王刘邦哪里领上赏,我相信汉王不会为难你们。

项羽这样做想让将士们活命,不想因为自己,而连累出生入死的将士们。看出项羽的豪迈的气魄,舍去自己换取跟着自己的将士们。

因此,项羽便拿起宝剑,在乌江自刎,这样壮举被历史所记载。

二:项羽的自尊心,导致乌江自刎

对于项羽这样豪气冲天的英雄,打起仗来所向披靡,有万夫不当之勇,然而自己兵败了,跟着自己的将士也剩无几,心里感到无比的愧疚,也伤自尊心。

项羽想起来了,自己的虞姬离自己而去,将士们大多也因这次战役而牺牲,想到这些以后,心里更加的自愧不如,还有些难过。

在很多事情闪现在他的脑海中,让他想起了轻生的念头,所以,最后项羽拿起剑在走到乌江边上自刎。随着他的自刎,一切都结束了。

三:张良设计谋,导致项羽自刎

项羽在来到乌江以前,张良派人到乌江边,在一个棵大树上面刻上“项羽死于比”这样的字,然后在上面涂上甜汁,而后引来蚂蚁在上面。

当项羽来到此地便看到蚂蚁组成的“项羽死于比”的字,让项羽感觉老天都要亡他,看到此种情况,心里想自己是没有机会了,所以,导致他乌江自刎。

张良抓住了项羽的心里,比较了解的性格,所以就用了此计,让他自己处理自己。他知道刘邦会放过项羽,如果放了项羽,刘邦就不可能统一天下了。张良一心为主,反映了张良的忠心。

品史公曰:在项羽对将士的保护,心里的愧疚,以及自尊心,加上张良的计谋,无论那一样都会让项羽乌江自刎。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历史,请多多关注

项羽真的是无言面对江东父老还是怕牵连江东子弟?

《题乌江亭》只是杜牧的一厢情愿,垓下之战项羽大势已去,汉朝统一在即。项羽就算回到江东,有人支持的话也只能偏安一隅,拿什么和统一的汉朝对抗。对于题主这个问题,我认为不会牵连江东父老的,刚统一的汉朝,是正需要人心的时候,我想刘邦不会在江东大开杀戒,杀害手无寸铁的江东父老的。而项羽的确是无脸再面对江东父老了。

第一,当年起兵,杀死殷通也不是明志之举。

殷通也想趁陈胜的余辉,联络项氏一块起兵,谁料到项氏父子不是屈居人下之辈,反杀殷通,自己做了江东首领,号令江东8000子弟兵起义,这就是项家军的家底。

第二,江东子弟兵出生入死,却成全项羽的贵族梦。

项羽确实是史上第一猛将,以4万之力灭秦军主力,一战成名。按理说,下一步该当皇帝了,项羽的做法却是当霸主,恢复成战国的模式,这底下兵将做何感想,一个个跟你出生入死,到头来成全你项羽的贵族梦,还不如当皇帝,分点食邑来得实际呢?这使一部分江东子弟兵寒心。

第三,垓下之战,抛弃主力,自己带几百骑兵溜了。

垓下之战,四面楚歌时抛弃楚军,自己带几百骑兵开溜,你要是为了楚军着想你为什么不直接投降刘邦,这样也能保全楚军的性命,大可不必逃命。作为一名英雄,抛弃主力实在不是他的作风,这一点够让人嗤之以鼻的,怎么有脸再去见江东父老呢?人家交给你时,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战败不要紧,要头来你却要抛弃他们,楚军在江东的父亲兄弟能不寒心吗?

《史记》说江边有条船专门等着项羽渡河,我看十有八九是司马迁编的。司马迁对项羽推崇倍至,给他列本纪,编这些是让项羽更显得英雄一些,死得更有脸面一些,我还是认为他是无脸面对江东父老,也无法再得到江东的支持了,死反而才能解脱,才是最好的归宿。

项羽真的是无言面对江东父老还是怕牵连江东子弟?

从项羽这人的性格看,羞愧的成分较大。因为,如果是害怕江东子弟受牵连的想法,说明项羽是认真思考过了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而羞愧的念头,是说项羽在那种处境下的第一感觉,觉得愧对江东父老,是脸面问题。

纵观项羽一生行事,少有认真思考,多数时间都是跟着感觉走,行事鲁莽,忽善忽恶,别人骂他一句沐猴而冠,他能将人烹死。攻下齐国城市,因为城里人抵抗过他,他下令将城里十五岁以上男子集中起来杀掉,却又因一孩童几句奉承话改变初衷,赦免了全城人。一念佛,一念魔。

当项羽被韩信大兵重重围困之时,他凭借勇力,且战且退至乌江边,此时的项羽,全无初战时的锐气,难得的有了一丝羞愧之心。《史记项羽列传》中记载: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由此观之,项羽有羞愧之心的成分居多。

项羽真的是无言面对江东父老还是怕牵连江东子弟?

项籍由始至终没有把江东父老当自己人,8000子弟兵没听说谁当大官的,项籍手下都是他的老乡团(下相附近,江淮一带),江东人就是个打工命流血流汗就有份,吃香喝辣没份,试问这种情况下项籍怎么敢过江东?

项籍集团还有一个重量级的成员范增是安徽人,可以说由始至终就没得项籍信任过,后来受猜忌辞去,不久病死了,这么巧搞不好是项籍暗杀的,暗杀这事项籍做起来可以说轻车路熟。

ps:

项家起兵的地方吴中,也就是今天苏州一带,属于江(苏)南。

而项家老巢下相位于今天的宿迁,其他功臣基本上都是江淮一带,属于苏北。

其他西楚重量级大员如周殷(大司马)、曹咎(大司马)、季布(将军)找不到籍贯地。

除此之外高层还有诸项:项伯(左令尹)、项襄(将军,后降汉王)、项庄、项声(将军)、项他(柱国)、项焊(将军)、项冠(将军)。

西楚政权是以项氏家族为核心,下相附近同乡为延伸,其他地方为边缘的政治集团。

项籍带着8000江东子弟出战,吃香喝辣没份,死伤殆尽,还想回江东?不怕被江东父老追砍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