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谁的功劳最大?
康熙雍正与乾隆,这三位皇帝当政期间是康乾盛世的主体,也是满清王朝最繁华的一段历史。非要拿这三位君主做一个对比的话,我认为康熙的功劳是最大的,其次是雍正,乾隆的功劳最小。
康熙南征北战,是满清王朝一统天下的推手。从顺治登基以后,满清王朝算是正式入主关内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即使后来通过战争和妥协,勉强完成了一统江山,却留下了太多的隐患。比如说云南的吴三桂,台湾的郑经,蒙古的噶尔丹等等这些都是威胁大清王朝完整性的障碍。
圣祖(康熙)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於今不能已。---《清史稿》尤其是在康熙亲政以后,三藩的问题异常尖锐,吴三桂几乎成了半个皇帝,大清王朝的一半领土都成为了吴三桂的地盘。这一战就打了八年之久,要不是吴三桂病死了,那还要打很久。后来从郑经手里收复了台湾,从噶尔丹手里完成了蒙古地区一统的局面,这些都需要康熙花费大量的精力。这些他都做到了,这才保证了后世子孙们不需要多动刀枪,享受太平盛世就好了。
雍正皇帝改革吏治,实行新法,使得官场焕然一新。跟康熙不同的是,雍正皇帝没有太多的武略,他大多数是文韬。在治国方面雍正是要比康熙略胜一筹的,因为雍正敢于出手,而康熙则比较喜欢纵容手下。雍正上位以后,惩治了一大批贪官,并且实行改革政策。虽然得罪了权贵,却使得国家收入增加了不少。
圣祖(康熙)政尚宽仁,世宗(雍正)以严明继之。论者比於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於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清史稿》而且新政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让士绅们开始吃苦头。这是一种魄力和胆略,一般皇帝是做不到的。康熙到了晚年留给雍正的其实是一个烂摊子,国库里几乎没什么钱了,都被康熙打仗给打光了。这个时候就需要雍正这样的皇帝来积累财富了。如果再上台一个康熙,那满清可能就提前结束了。
乾隆皇帝享受了一辈子,保证了太平盛世。乾隆皇帝是有福气的,爷爷康熙皇帝帮他把天下给打下来了,老爹雍正皇帝为他攒了不少钱。他上台以后,便开始享受生活了。因为没有什么仗需要他去打了,也没有贪官需要他惩治了。他甚至将雍正的很多新法都给废除了,因为他认为这些新法得罪人。他处处都要跟康熙学习,其实打心眼里是不服气雍正的统治的。
高宗(乾隆)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惟耄期倦勤,蔽於权倖,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清史稿》所以乾隆也想做个康熙那样的皇帝,大肆挥霍国库里的钱财,却不知道该如何攒钱。他老爸留给他的钱,没几年功夫就给花干净了。所以乾隆皇帝并没有多大的功绩,他最大的功绩就是保持住了爷爷和老爹留给他的江山,维持住太平盛世的景象,让老百姓们免受灾难之苦。
三位皇帝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康熙皇帝最大的特点是雄才大略,他的目光长远,从整个国家的层面出发,从而解决足以让满清王朝混乱的不安因素。所以他常常出兵打仗就是这个原因,只有先扫荡了这些障碍,才能让后世子孙享福。
- 而雍正皇帝则更加细致化了,他对国内的制度产生了怀疑,发起了改革政策,这本身就是一项创举。过去只有大臣想到改革,比如王安石、张居正,所以在皇帝半梦半醒的情况下,改革是很难实施的。而雍正皇帝本人就是改革的倡导者,他有这方面才能去实行改革,这是历代帝王中所少见的。
- 乾隆皇帝,是一个吃吃喝喝的大爷,最大的特点就是会享受。
-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剿灭噶尔丹,收复了台湾,对大清朝版图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所以他当然排在第一位。
- 雍正皇帝改革吏治,不怕得罪人,实行新法,让老百姓和国家获得好处,让士绅吃苦,其实都是为了给后世子孙攒钱。
- 乾隆皇帝舒舒服服地享受了六十多年,将雍正留给他的那点财产全都给败光了。到了他儿子上台以后,只能杀和珅来填饱肚子了。
- 这三位皇帝每一位都是聪明人,都知道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只是不同的是他们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而已。
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谁的功劳最大?
毋庸置疑,清朝最厉害的皇帝,肯定是康熙。康熙不仅是清朝最厉害的皇帝,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四五百个皇帝当中,最厉害的皇帝之一。翻开人们对中国历史十大皇帝的各种评比,你会发现,无论怎样评比,康熙皇帝总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也变相佐证,康熙的确是清朝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最厉害皇帝。
平定四方,谁与争锋,开创高度统一的大清帝国。
康熙8岁即位。即位之初,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给这个幼小的皇帝,造成了极大的政治压力。然而,自古英雄出少年,16岁那年,康熙开始绝地反击,通过培养一批青少年勇士,愣是把鳌拜这个勇猛武将、不可一世的“大咖”彻底收服。
专权的鳌拜铲除了,朝政理顺了,少年的康熙成熟了。于是,康熙开始一展雄心抱负,一个大手笔接着一个大手笔,一个奇迹接着再创造另一个奇迹。
20岁那年,康熙与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彻底摊牌PK。最终,20岁的康熙完胜了60多岁的吴三桂和另外两个藩王,将三藩之乱彻底平息。
30岁那年,康熙经过多年准备,对台文武之道,张弛有度,综合施策。在福建,康熙重用姚启圣,在统兵攻台上,重用降将施琅。最后由施琅率领大清水军开向澎湖,最终一举收复台湾。
31岁那年,台湾刚一收复,康熙就将战略目光转向北方,开始对沙俄的侵略骚扰进行反击。通过雅克萨之战,最终将沙俄打服,双方签订了著名的《尼布楚条约》。这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也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37岁那年,康熙第一次亲征葛尔丹,与明英宗亲征落得个土木堡之变被俘结局不同,康熙的这次亲征,将葛尔丹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之后康熙还进行过两次亲征,直至将葛尔丹彻底平定。
作为清朝进关后第二个皇帝,康熙接手的摊子并不太好。然而,雄才伟略的康熙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生生地把国家彻底地打理一遍、梳理一通,甚至完全可以说是重塑了一番。于是,在康熙的领航下,大一统的大清王朝出现了。一一东起大海,西至葱岭,最南到曾母暗沙,最北抵外兴安岭,西北一直到巴尔喀什湖,东北一直到库页岛,大清王朝总面积高达1300万平方公里。
精心施政,社会和乐,开创足以傲人的康熙盛世。
康熙皇帝不仅是马上打天下的高手,同时也是治世理国的能手。他一边平定四方,另一边也从未放弃对国家的有效治理,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振兴社会经济的活动。
圈地问题是康熙与鳌拜之间最关键之争。鳌拜被清除后,康熙即明确下令,废除清初入关时推行的不得人心的圈地令,“诏满兵有规战民间房地者,永行禁止,仍还诸民”。这一举动,不仅巩固了满汉团结,而且极大地激活了农业生产力。
康熙十分重视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他下令凡新开垦的土地,六年内可不用向朝廷交税。后又下旨:“诏民间垦荒田亩,以十年启科”。这样,康熙把第六年开始征税的时间一下子又延长到了十年。老百姓对康熙鼓励开荒政策十分叫好。一时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极为难得的垦荒热。据统计,清朝垦田面积从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到康熙六十年,即1721年,翻了一番还多,高达7.30亿亩。
康熙为了维持漕运和消除河患,大力治理河道。特别是针对黄河16年决口达67次之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实际,康熙下决心对黄河进行大规模综合治理。康熙曾这样下谕说:“黄运两河运道民生攸系,朕日切心劳”。这充分体现了康熙对河道治理的高度关切。经过十多年的科学治理,黄河终于“水归故道,漕运无阻”。
康熙十分重视民情,特别痛恨盘剥老百姓的赃官。他曾明确下旨:“诏赃官遇赦免罪者,不许复职。”每当遇到自然灾情严重的年份,康熙总能以百姓疾苦为重,主动减免赋税,“今兹仲夏,久旱多风,阴阳不调,灾孰大焉。…………政令有不便于民者更之”。据资料统计,从康熙元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共减免钱粮9000万多。这一重大政策举动,对老百姓无疑是大有实惠和好处的。
在康熙精心治理下,大清王朝一扫明末清初百废待兴的国势。除前面提到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外,还有人口大幅增加80%,国库收入大大增加,康熙四十八年户部储存银两即高达5000万两。总的说,康熙王朝国势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一个后人津津乐道的康熙盛世最终出现了。
崇儒重道,满汉融合,是在文化方面很有建树的皇帝。
康熙自幼就受汉文化的熏陶,谈史论今功夫十分了得。康熙对文化政策高度重视,他以儒学为统治思想,以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注重振兴文教,注重兴办学堂,大力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也注重外来文化为其所用。可以说,康熙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上,做得还是非常突出的。这一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最高统治者,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十分了不得的。
康熙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他的崇儒重道的文化理念,特别设立南书房,并特许南书房大臣参与政事。南书房也是康熙与诸位大臣特别是各种学派的大儒们谈经论史的重要场所。康熙执政期间,先后共任命汉大学士20人,满大学士11人。作为西方传教士的南怀仁和汤若望,也都得到了康熙的礼遇和重用。
康熙十分注重典籍编撰工作。他将一大批饱学儒士集中起来,共同参加典籍编纂工作。除翰林院外,康熙还专门设立了武英殿修书处。《康熙字典》《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这些光辉的经典文献,都是那一时期编纂成的。像康熙字典,到现在还是我们经常使用的重要的工具书。
众所周知,明末清初易朝换代之际,一些大思想家和著名人士,包括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傅山等人,都是反清复明的志士斗士。但到后来,这些人都被康熙所感化,都不在对康熙持有意见。黄宗羲晚年甚至称康熙为“圣天子”,还派自己的儿子参加清廷修史工作。这种感化,既是对康熙统治力执政力的认可,也是对康熙个人人格魅力的认可,更是对康熙大力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高度认可。
天资聪慧,智商极高,是综合素质非常全面的皇帝。
如果评选历史上智商最高的皇帝,爱好最为广泛的皇帝,综合能力素质最为全面的皇帝,康熙位列第一或许存有争议,但无论如何应该不会在前三甲之外的。
在文学书法方面,康熙的诗词虽然没有他的孙子乾隆写的数量多,但诗的整体格调水平,要显然高于乾隆的。康熙的书法遒劲有力、古拙厚重,堪称上品。他写的福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福,经常被书家爱好者推崇和临摹。
在数学方面,康熙学习了代数和三角,朝廷当时编写的《数理精蕴》,倾注了康熙的很大心血,可以说是在他直接领导下编成的一部数学著作。
在历法和天文学方面,康熙皇帝亲力亲为、涉猎很深。他亲自观察天象星侯,亲自计算日晷阴阳位置,居然还神一般地纠正了钦天监的错误。
在地理学方面,康熙三十六年出征葛尔丹,他在宁夏组织测量时,说过的这段话足可以体现他的地理学水平:“朕至此以仪器测量北极,较京师低一度二十分,东西相去二千一百五十里。”
在农业学方面。康熙说他“自幼喜观稼穑,所得各方五谷菜蔬之种,必种之,以观其收获”。他还亲自在丰泽园培育“御稻种”,称自己吃的都是这些“御稻种”米,并将这种优质米“广布江南,以便民生才好”。
不仅如此,康熙还在音乐、绘画、雕刻、钟表制造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功夫和造诣。比如,康熙不仅懂得乐理,除能演奏中国乐器,还能演奏一些西方乐器。他还举行过西洋美术展览。
康熙精力充沛,身心健康,骑马射箭,样样高手。他晚年自称共打死53只老虎、12只熊、25只豹、96只狼、几百只鹿。特别是他曾创造过一天打死318只野兔的神迹。康熙的身心是健康的,身体是强壮的。特别是康熙将这种健康和强壮,直接注入到他的治国理政当中。某种程度上说,康熙盛世的出现,应该是与康熙这种健康和强壮有相当的关联度的。
当然,康熙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他的历史局限和时代局限,他也有很多治国理政上的失误。康熙当政时兴起的文字狱,就被很多人诟病过。他重视科学也懂科学,但却没有把这种科学用在生产力的提高上,这个失误是重大的。他在执政晚期宽和过多、包容过多,使得朝中出现了大臣结党现象。他在接班人的安排上,也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历史悬剧。但不管怎么说,康熙绝对是清朝最厉害的皇帝,绝对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以上照片均来自于网络)
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谁的功劳最大?
康熙的功绩,主要在于巩固和稳定了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然后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行政机制。
天命、天聪、顺治三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推翻明王朝,巩固战果,入关建立政权。到顺治退隐之际,这个任务并未完成,至少还没建立统一的稳固的全国政权。
康熙作为千古一帝,年少即位,首先要巩固政权,他英勇果敢地除掉了鳌拜,恢复了自己的话语权。接下来,大展宏图—— 削平三藩, 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反击侵略。这基本上给后来的清王朝留下了一个完整的疆域和统一的帝国。
如果说康熙能再活三五百年,那么相信他还能更有作为,然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完成了开辟基业,统一江山的历史任务,然而晚年执政能力退化严重,留给雍正的,是国库的空虚,吏治的腐败。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经过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等几位君主的奋斗,雍正继承了诺大的家业,然而,他面对的只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子,背后处处是深渊。实际上在康熙末年,清朝的吏治就已经腐败到了极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前馆长薛瑞录统计,自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八年(1710-1719),仅《康熙实录》所载的贪腐大案就达30余起。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负责监察的吏科给事中崔致远估计,国库亏空”当在千万两之外矣”。也就是说,雍正接手帝国的时候,国库亏空白银千万两以上。按照当时每次救灾、征战大概要耗银四五百万两的规模计算,当时国家只要是遭受大一点的灾荒,叛乱,中央政府基本上一分钱都拿不出来,只能坐以待毙。
所以,如果没有雍正帝大刀阔斧的改革,入关以后的清王朝可能难逃三代而亡的厄运。
雍正元年(1723)正月初一,一天内接连发布多达11道谕旨——《谕总督》《谕巡抚》《谕布政使》《谕按察使》《谕道员》《谕知府》《谕知州县令》《谕提督》《谕总兵官》《谕副将惨将游记等官》《谕督学》。足以见得雍正帝的勤政,以及其改革的决心。
雍正帝上台以后,首先是雷霆反腐,清理国库亏空,然后大力整顿吏治。这些都是行政上的作为,而在经济建设上,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功,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得当朝人口从一亿增长到了四亿,国库丰盈,所以后来西北平叛也是胜券在握。
雍正帝是活活把自己累死的,而留给儿子乾隆的,是富得流油的遗产。
清朝的灭亡,是从乾隆开始的。
作为一个皇三代,乾隆最大的特点便是自大,跋扈,什么“天朝上国”,什么“十全老人”。墨守成规,洋洋得意,固步自封。在他的治下,作为传统的封建王朝,清帝国无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所以相比之下,清朝最伟大的创业君主是康熙,最伟大的守业君主是雍正。而乾隆,败家子而已。
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谁的功劳最大?
明显是康熙历史功绩大,但是远远称不上千古一帝,叫康熙大帝也很勉强。
康熙历史功绩有三,
一,军事上:打击漠西蒙古,开始了清与准噶尔的百年战争;收复台湾,解决海上威胁;平定三藩之乱,剪除异姓王;防御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二,政治上:清除南明残余势力,对明朝遗老遗少开展文字狱迫害,维护政权稳定。结束顺治暴政如圈地投充等。大量重用汉人,促进民族和解。
三,经济上,休养生息,发展人口。到康熙晚年,颁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禁止发展造船和海外贸易,重农抑商。
很明显,你会发现康熙的政策是双刃剑,
看似强大的军功实际上大多是自作孽。吴三桂是被逼反的,准噶尔有望一次性解决,与沙俄开战了还不主动加入国际社会。
为了打击明朝参与势力用文化钳制把中国人彻底变成奴隶和文盲。
海上安全后依然不愿意开放海商办海军。
与明朝的朱元璋和朱棣相比,顺治和康熙感觉就像鸠占鹊巢,踏踏实实睡觉的主,制度上没有开创性。而雍正改革也不过是延续一条鞭法以来的改革成果。至于乾隆,比嘉庆风流,比道光浪费,典型的亡国之君。
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谁的功劳最大?
康熙、雍正、乾隆,作为清朝历史上存在感最强的三位帝王,共同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按照日本清史研究学者的说法,“康乾盛世”乃系一个“康熙为之开垦,雍正为之种植,而乾隆得以收获也”的整体过程,不可分割。就历史发展规律而言,康熙宽大、乾隆疏阔,两者之间就必须有一个整饬弊政的雍正才能将大清王朝推向鼎盛。
一定程度上讲,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就能代表整个大清王朝的发展史,康熙皇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雍正皇帝“严明继之,整饬弊政、推行改革,创定清朝财政之基础、鼎盛之开端”;乾隆皇帝“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但晚年的诸多错误让大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那么,就具体历史功绩而言,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足以代表整个清朝历史的著名皇帝,谁才是贡献最大的那一个?
有清史学者认为,“宵旰焦劳,勤于庶政”的雍正皇帝,革除了康熙朝遗留之诸多弊政;奠定了乾隆朝的社会、经济、政治秩序;为大清鼎盛状态的到来立下了首功。也有人认为,“内则削平大难,巩固统一之基础,外则战胜强敌,恢张帝国之威信”的康熙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疆域版图并为边疆安稳、抵御沙俄入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甚至有人认为,真正的“大清鼎盛”并非出现于乾隆朝,而是中国疆域辽阔、民族政策开明、文化氛围宽松、社会经济发达的康熙朝。至于雍正皇帝,只是恢复了康熙皇帝倦于政务之前的开明政策、发展规划并稍加清理而已。如果没有康熙皇帝提供的肥沃土壤,饶是雍正皇帝再“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也断难使大清王朝结出盛世果实。
可诸多学者独独忽略了乾隆皇帝的历史功绩,只对其风流成性、奢侈浪费、思想僵化的后期表现予以负面评价。就笔者看来,乾隆皇帝才是历史功绩贡献最大的那一个!
对近代中国疆域版图的贡献对比就国土疆域的贡献而言,康熙皇帝团结蒙古、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抵御沙俄,将西南、东北、西北边疆范围予以明确和稳固,基本确立了近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历史功绩不可谓不大。仅就此一项,康熙皇帝绝对担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
但在康熙皇帝晚年,诸如《雍正王朝》所演绎“传尔丹六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桥段,开始频频于西北战场上演;新疆、西藏乃至蒙古地区的战乱频频,一度让大清疆域版图受到了严重挑战。康熙皇帝收复台湾以后,甚至生出过“得之无所加,弃之无所损”的消极思想,一度想将台湾租让给荷兰人,收取租金。此事虽未成事实,但这种思想却一直贯穿了康熙皇帝的晚年。也就是说,康熙朝晚期的疆域版图并不稳固,甚至几度更改。
而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发动的唯一一次边疆战事,虽然将青海彻底纳入中国版图,但终雍正一朝都未能实现对西北地区的完全平定。这个被雍正皇帝视为“蒙古之巨害,贻中国之隐忧”的西北地区,也成了雍正皇帝临终都耿耿于怀的“志愿未竟,不无微憾”。除此之外,始终将工作重心放在内政上的雍正皇帝,再未发动边疆战事,甚至对于附属国安南的主动挑衅,雍正皇帝也始终主张“以和为贵”。
乾隆皇帝,一生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多达13次,其中平定大型内乱6次、边疆战事5次、对外作战2次。在乾隆皇帝生平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中,虽然也有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非正义战争,但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犯我国土者,虽远必诛”的大国豪壮。
整体而言,乾隆皇帝彻底解决了西北地区长达百年的战乱,将准噶尔东犯喀尔喀、威胁京师及大西北的祸根彻底斩除,西北、漠北、青海、西藏的安定一直保持到晚清时期。那些跟随雍正朝一同发展壮大的边疆部盟、附属国家,让乾隆皇帝彻底打回了原型,大清边防从未如此强悍!就此来看,乾隆皇帝将“强藩,外患”的彻底消除列入自身政绩中,至允至当。
正如清史研究学者戴逸所评价的那样,乾隆皇帝“以强大的武力和比较正确的政策,平定西北,保护西藏,加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华的版图。文治武功,臻于极盛”。就国土疆域的历史贡献而言,乾隆皇帝排在首位,当之无愧。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对比对于社会经济的贡献,我们仅从三方面做出对比,就能得出结论:
1、康熙皇帝“普免钱粮”、“固定丁银”、“修治漕运”甚至是“废黜匠籍”等具体经济改革措施,都始终未能脱离封建社会对小农经济、以农为本的偏爱。归根结底,也只是为了国家赋税、朝廷财政的稳步提升打基础、做贡献。
雍正皇帝对于财政政策的大力改革,有利于国家财政;有利于预防官方贪腐;更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但其“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的消极经济思想,和康熙皇帝如出一辙。雍正皇帝甚至还专门制定了阻碍商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使得商业经济的发展一度处于停滞乃至倒退状态。
而乾隆皇帝在延续康熙、雍正“务本足国,首重农桑”政策的基础上,对商业发展十分重视并给予了诸多宽松政策,甚至以免收部分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的破天荒举措促进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乾隆皇帝的积极引导下,商业经济开始迅速发展、金融机构首次出现,国家财政也得以稳步提升。
2、国家财政收入自乾隆二十年开始稳步提升,乾隆四十二年达到了惊人的8100万两,这绝对是封建社会无法想象的状态。
3、自乾隆三十年到乾隆六十年,大清国库存银始终保持在6000万两白银以上,康熙、雍正两朝远不能及。
对“康乾盛世”的贡献对比我们将雍正皇帝视为有为君主,视为“康乾盛世”的功劳最甚者,绝大部分原因在于他通过推行改革、革除积弊、整顿吏治,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南怀瑾所言,雍正皇帝“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儿孙好自经理”。
就此来看,雍正皇帝的历史功绩似乎要胜于“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的康熙皇帝,而乾隆皇帝也不过是躺在父、祖集成大业上吃老本、啃果实的“幸运儿”。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雍正皇帝为了稳固皇权,已经使得统治阶层内部关系失调;为了整饬吏治,已经使得政局紧张、官员惶恐不安以致“不作为便无错,无错便无罚”的负面状态出现;为了推行改革、整饬弊政,已经严重得罪了满洲勋贵、官僚富商、文人士大夫等各个阶层。如果乾隆皇帝延续雍正皇帝的执政风格,大清鼎盛状态的到来将遥遥无期。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也必须像雍正皇帝一样,革除前朝弊政、消除各种矛盾,再“宵衣旰食、勤于政务”才能重新推动国家的发展。雍正皇帝这样做,让大清王朝重新回到了良性发展轨道上;乾隆皇帝这样做,将大清王朝推向了鼎盛状态;谁的贡献多,功劳大,一目了然。
正如一代清史研究大家萧一山先生所言,“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武功文治,堪称极盛,有清二百六十余年中,固属绝无仅有之时代”,乾隆皇帝的历史功绩不应被其晚年的昏聩和错误所掩盖。被康熙、雍正两代帝王同时看中的乾隆皇帝,绝非“败家子”,更非全凭幸运,而是历史功绩最大、最应该予以正名的一代有为君主。
参考文献:《清实录》、《清史稿》、《清代通史》、《正说清代十二帝》、《啸亭杂录》
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谁的功劳最大?
清王朝努尔哈赤打天下,顺治整治国体归统,康熙保边肃贼。雍正巩固朝纲以杀戳镇国。乾隆坐享太平。都有治国方略。都厉害。乾隆之后逐步衰败至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直至清王朝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