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左宗棠大人兴办水军,会是北洋水师的下场吗?
左宗棠如果兴办水师的话,会是北洋水师的下场吗?左宗棠是晚清著名将领,他带头收复了新疆,使得中国保住了数百万领土,乃是中华民族的恩人。那么他兴建水师的话,会成为第二个北洋水师吗?江湖小晓生认为不会,具体原因我们慢慢分析。
第一,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政治资本。为什么要组建北洋水师呢?李鸿章一定在心里问了自己很多遍。这个时候的李鸿章已经失去了淮军领袖的职位,因为他知道慈禧太后不会让一位汉人长时间掌握对国家有威胁的军队力量。他的老师曾国藩就是最好的例子,慈禧不仅把曾国藩调离湘军,更是下手解散了整个湘军。所以李鸿章必须要抛弃淮军,但是军队是他发家致富的通道,他必须要依靠军队在朝中才有地位。所以他想到了组建水师,当时列强们都是用军舰撬开了满清的大门,他们的水师力量非常强大,为什么满清不能拥有自己的水师力量呢?这件事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可,她认为有了水师,就不用害怕洋人了,自己也能在龙椅上坐稳当一些。
第二,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如何呢?据说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水师,清政府为了筹建水师,从英国和德国都引进了不少高吨位的战船。李鸿章一下子就成为了国际名人,因为他的壮举是想要复兴大清王朝。可是他忘记了一件事,这些东西都是买来的,国内没有铸造力量,这是十分被动的一件事。也就是说洋人可以卖给你,但是他们打你的时候,完全就可以不卖给你。再说了,人家卖给你的,难道一定就是好东西?可能是十多年前退休的老战舰也未必。不过李鸿章因为北洋水师走上了政治高峰这是没错的,至于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可以参见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炮弹都打不出来一个,直接拿军舰朝着对方撞,实在令人伤心。
第三,左宗棠得到胡雪岩相助,有了平定新疆的资本。左宗棠本人是不懂什么叫做往上爬的,他只想着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当时跟左宗棠有边防和海防两者之争。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而李鸿章则力主建立海军。最终在胡雪岩的努力下,左宗棠从外国银行借贷了一大笔钱,开始了收复新疆之旅。他在收复了新疆以后,李鸿章为了搞倒左宗棠,对胡雪岩实行打压政策,最终胡雪岩破产,左宗棠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此刻他已经在福建督办台湾建省的事情,可是想必下一步就要在这里建立南洋水师了。可惜胡雪岩死了以后,他也再无经济能力在这件事上着手,也成为了他一生的憾事。不过他去世以后,满清政府设立了台湾行省,也算是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
第四,左宗棠建立南洋水师,绝对会有不同结果。当时北洋水师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全都窝在威海卫港口,而且领导人李鸿章不让他们出手,所以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而左宗棠这边如果建立起了南阳水师,一定是在台湾海峡这边驻扎。只要日本舰队对天津有所行动,那左宗棠的舰队一定会挥师北上。这里不存在窝在港口的事情,只有跟对方硬碰硬的问题。李鸿章舍不得自己的舰队,怕舰队出去打光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结束了。而左宗棠毫不在乎,因为他本身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政治生涯,他自己也不在乎这些,他只想做点实事而已。所以必然会出手,哪怕全军覆没,也要把对手打个稀巴烂。如果是左宗棠来领导的话,甲午海战的结局也绝对不会那么窝囊了。
总结:左宗棠建立水师,一定可以改变北洋水师厄运。领导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左宗棠领导下的南洋水师,绝对不会像北洋水师那样窝囊,至少是敢于亮剑的。不管能不能赢,首先敢于亮剑就是好的。而且左宗棠不仅有清政府的经济支持,而且还有胡雪岩的鼎力相助,军舰的配置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至少不会比日本军舰差。而且比对方敢出手,绝对不会败给对方。可惜左宗棠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收复新疆之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左宗棠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如果左宗棠大人兴办水军,会是北洋水师的下场吗?
答案很简单不会。而且必然大胜。
(1)假设的前提
这个是要有前提的要么你把左宗棠卒年从1885年改到1896年,这样,左宗棠从1881年不回北京了,直接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左宗棠必胜。
要么卒年不变,但1885年左宗棠就去世了,还得李鸿章吧。他干北洋水师还得完蛋。
如果是前者,你得给左宗棠时间,而且淮军将领要全部更换为楚军将领,否则光换左宗棠和李鸿章是不管用的。
北洋水师换起来比较容易,因为所有的战舰指挥官都是左宗棠开创的马尾造船厂出来的学生,都是左宗棠的学生,指挥系统可以很容易搭建。
因为北洋水师的失败主要是以下两条原因。
(2)淮军战备松懈、空有中国最好的武器,却战斗力不行,主因是李鸿章以下贪腐问题严重。左宗棠及其楚军系将领没有这一问题。
从太平天国时期开始,曾左李就经常互相争军饷,左宗棠一直处于下风。像李鸿章军饷拖延两个三月,左宗棠则是其一倍以上。再加上淮军地处苏沪正是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地区,淮军军饷、武器购买比左宗棠要好得多。但对外战争淮军几乎没打过一次胜仗,楚军、西征军在左宗棠领导下败仗打过但最终或平或胜。
虽然有人说阿古柏不过是土匪武装,但问题是李鸿章可在阿古柏没平灭前称其为“虎狼之师”,左宗棠年老体衰不堪大用。结果如何?打赢了。
因此,军人打胜仗,首先就一个精气神!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这是真理!
慈禧、光绪、翁同龢都要求整个水师、海军不能再购置“西方战舰和武器”,为什么?一是因为当时的黄河大水灾!二是晚清海军的战略构想就是“自卫自保,保卫京畿”!三就是腐败问题。可贪腐问题在左宗棠身上不会出现,至少慈禧和光绪不会在这点上有共识。
(3)战争中,李鸿章“避战”“保船”战略明显。经常发出和光绪不同的指令,造成北洋水师两面难做。左宗棠及其楚军将领则必然听从光绪的命令。
从茁文“从左宗棠李鸿章的遗折,看文襄文忠二人临终前最真实理念”(头条文章2018年9月16日)就可以看出,左宗棠对慈禧是没有什么感情的,因此,他只会听从光绪的命令。而且,光绪“开战”本身也符合左宗棠的性格。
如此,君臣一体,慈禧想插手也不能了。李鸿章指挥北洋大军路陆、海陆都战败后,慈禧跳出来要求议和,面对战局光绪也没办法。李鸿章为何敢在战争中指挥北洋撤退、为何卫汝贵临被杀头前高呼冤枉:都是听从李鸿章的命令,为啥我被杀头,他安然无恙?
为何李鸿章给丁汝昌下命令不能打?为何丁汝昌最后必须要自杀?他不自杀也是死。这么大的战败,不杀一两个高级将领,怎么给李鸿章洗白?
如果左宗棠大人兴办水军,会是北洋水师的下场吗?
北洋水师的下场是时代的悲剧
北洋水师,又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此后,李鸿章通过向英德等国购买军舰,不断扩充北洋水师的规模。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北洋水师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其他三支分别是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堪称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当时翁同龢执掌户部,他主张“减省开支”,所以1888年以后,北洋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往他处。环顾世界各国,海军技术在当时正是突飞猛进之时,但由于上述原因,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水师却已多年未置新舰,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火力皆落后于日本海军,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进行。
北洋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主力覆没,这也标志着打着“自强”“求富”旗号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失败。战后,北洋水师虽然逐渐购置舰船,略有恢复,但是宣统元年(1909年)南、北洋海军被改编为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一事,却最终宣告北洋水师之名亦不复存在。
李鸿章以其才略和胆识为慈禧太后所倚重,可谓晚清政坛上的中流砥柱,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在国外,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 由此可见,李鸿章办不成的事,在当时的中国左宗棠也是无能为力。
归根结底,北洋水师的覆灭并不是由谁来办的问题,这是由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根本决定的。从外部来说,列强环伺,它们要的是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市场,要的是一个贫弱的中国;从内部来说,腐朽的封建体制束缚着中国,阻碍着一切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走得艰难而又曲折。所以,北洋水师的下场不仅仅是李中堂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本文文字为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欢迎您点赞、评论、关注、转发哦。
如果左宗棠大人兴办水军,会是北洋水师的下场吗?
如果换成左公是管理北洋水师的负责人,甲午战争一样会战败!左公是老陈某国的典范,是平定太平天国与收复新疆等地的肱骨重臣!后不管在哪里出任职务,都是尽心尽力的长久谋算!然而左公终其一生都是封疆大吏而非庙堂核心,万顷大厦岂能是一根栋梁支撑?
所以即使左公管理北洋水师,也不能改变清帝国不重视本次战争的心态,而日本朝野将那次战争视为改变国运的一次豪赌,全国上下尽全力备战,可想而知以必战对畏战的结果如何?妄自埋没左公英明而已!
即使左公管理北洋水师,也不能从腐朽的清帝国中枢争取到更多的财力支持,也不能改变军舰的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或许还会遭受清廷的斥呵!
如果左宗棠大人兴办水军,会是北洋水师的下场吗?
比较赞同北洋水师的下场是时代的悲剧这一观点,只能说如果是左宗棠组建水军,也许北洋水师并不会败得那么快,但即便会有一时的顺利,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大背景下,北洋水师仍然无法逃过最终落败的命运。
首先,北洋水师的悲剧从主观上来看,多与李鸿章的错误决定有关,可以说李鸿章的决策是导致北洋水师没有掌握先机而陷入被动最终导致失利落败的直接原因。从这一角度来看,与李鸿章相比,似乎由勤恳实干的左宗棠来组建水师的话,可能在策略和指挥上更占据优势,更善于调动军队,即便失败也不会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再重新扩充力量也不是不可能。虽然重大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历史的走向始终无法由哪一个人决定,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所以即使组建北洋水师的人由李鸿章变成了左宗棠,悲剧难道就真的会被逆转了吗?就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吗?
其次,从根本上来看,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实则在于晚清政府腐朽统治,李鸿章个人的决断只能说是加速悲剧的导火索,不加对某个历史人物的主观情感,才能更好地看待历史。虽然据现在考察,当时北洋水师从技术到军事实力都并不差,也许换一个睿智的人指挥是能够避免悲剧的,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来说,一次能够避免悲剧就真的能永远避免悲剧吗?一个好的指挥也许可以力挽狂澜改变一次战争局势,但却无法改变一个江河日下,不得人心,统治腐朽,思想封建的政府,无法快速而彻底地改变一个落后于世界潮流几经侵略的国家。而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左宗棠,事实上都无法逃脱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都服务于腐朽落没的晚清政府,都被束缚于封建思想,即使两人在性格和思想上有所不同,但控制他们,拥有最终决定权的都是一个腐朽落没,封闭狭隘的政府,因此很难保证换一个人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且李鸿章不论是在外交上的懦弱还是在军事上的懦弱多多少少也与给予他支撑的是一个岌岌可危的政府有关,在中国没有找到真正正确的出路,逐渐强大起来时,是无法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的。
因此,即使换一个人,如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仍无法保证悲剧不会重演,这也始终让我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和平来之不易,今日之幸福是往日之千千万万人流血牺牲换来的,强大的国家才是保证安危的决定性因素,而唯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强,更好!
如果左宗棠大人兴办水军,会是北洋水师的下场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喜欢,可以关注我,一起来探讨历史吧
其实左宗棠兴办水师,也会是北洋水师,也是这个下场,谁来办都一样,这是因为清廷政府的腐朽无能造成的。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次年惨败,北洋水师也全军覆没,之后签订马关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这是中国近代史最屈辱的事件之一。
北洋水师的组建,伴随一路的海防和塞防之争。当时大清国周围列强环伺,形势严峻,作为曾国藩的两个得意门生,左宗棠主张塞防,收复新疆,守好边疆,是典型的陆权思维。李鸿章认为东南沿海重要,主张海防,建立强大的海军,是海权思维。
于是借着洋务运动的时机,海防派建立了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创办,深得朝廷宠爱,南洋水师是沈葆桢创办。显然朝廷是倚重北洋水师,军费也比南洋水师多得多,李鸿章也大肆购买军舰,打造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如你所见,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灭了。
那么左宗棠呢?其实后来左宗棠也接手了南洋水师,从德国购买了“南琛”、“南瑞”两舰,又从福州船政局订购了两艘快船,南洋水师整体实力有所提升。但是他就是陆权思维的人物,不怎么重视海军,他甚至还挪用南洋水师经费。1882年,左宗棠上奏朝廷要在长江流域兴修水利以消除数十万顷圩田的水患。由于经费不够,他甚至还挪用了南洋水师上百万的银两来兴修水利,他大概认为治理水患比建设南洋水师来的实在吧。从此南洋水师由于经费不足,装备,训练这些就跟不上了,甚至连军饷都不能足额发放,这样的舰队,到战场上,应该比北洋水师更惨。
其实,当时无论谁兴办水师,都不可能有很强大的战斗力。一个是清政府腐败无能,旧官僚主义的海军不可能战胜新兴的西方军队。
最后大概说一下晚清这几个名臣。曾国藩做人,左宗棠做事,李鸿章做官。但左宗棠办成了一件福泽后代的大事,收复新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