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皇位真的想传给弟弟吗?
赵匡胤真的想传位给弟弟吗?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而他弟弟就是赵光义,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那么赵匡胤去世之前,确实是传给为自己弟弟的吗?还是说他不愿意,被赵光义篡位的呢?江湖小晓生认为,这次的传位有蹊跷,赵匡胤不是自愿的。
第一,什么是金匮之盟?那个时候赵匡胤的老妈杜太后还在世,她认为大宋朝刚刚一统天下,一切还没有稳定下来。所以后继之君一定要是一位成年的君主,她吩咐赵匡胤,等到他百年之后,皇位不要传给自己的儿子,要传给她另外一个儿子,也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等到赵光义去世了,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为了让这件事铁证如山,杜太后甚至让赵匡胤当着她的面把这件事写下来,然后让赵普找个金盒子装起来。这就是金匮之盟,等到赵匡胤暴毙以后,大家拥立赵光义登基,这金匮之盟里的就是传位诏书了,赵光义便顺理成章代替了所有侄子,登基做了皇帝。
第二,金匮之盟出现的时间有问题。赵匡胤在位的时候,从来没有提到过什么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登基后不久出现的。有理由相信,当时赵匡胤暴毙以后,大家都在怀疑宋太祖是怎么死的,这个时候目光都停留在了赵光义身上,他为了给自己撇清关系,必须要想一个合理的理由才行。赵普这些人都是提前收买好的,所以他找他们一起商量了一番,如何才能让自己这个皇位坐稳。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想到了金匮之盟的办法,这一切都是杜太后的意思,他们也没有办法。再说了赵光义本人跟宋太祖的关系也很好,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第三,杜太后没有理由这么做。我们都知道,杜太后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母亲,她丈夫当然也是一名战将,可是这大宋的江山,不是她丈夫打下来的,她这个太后是她儿子赵匡胤封的,所以她没有理由去干涉赵匡胤的皇位给由谁来继承。就算她十分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强行要求赵匡胤把皇位传给赵光义,可赵匡胤会答应吗?显然是不可能答应的,就算是赵光义有一百个理由必须要做皇帝,那也不应该由杜太后提出来,而是赵匡胤自己这么觉得才行。皇权的至高无上,在那个年代不是一句玩笑话,你是太后也不能这么干涉储君的人选。再说了你还是儿子册封的太后,就好像刘邦的老爸刘太公难道可以要求刘邦把皇位传给他其他的儿子吗?这不现实。
第四,斧声烛影后,赵匡胤便暴毙,并非自然死亡。当时赵匡胤找赵光义一起喝酒,估计是想聊聊未来的事情。可是当天晚上他们喝到很晚,随后外面的太监和宫女们就看到屋子里的烛光在不断地晃动,而且听到斧子凿地的声音。他们胆子小都没敢进去看,等到赵光义走出去的时候,他们进去一看,赵匡胤已经暴毙了。这还不够明显吗?难道说赵匡胤死了,赵光义会不知道?两个人可是关在一个屋子里喝酒的啊!所以有理由相信,赵匡胤本人是被赵光义给杀掉了,而皇位也是他从赵匡胤那边抢来的。古代人为了皇位,真的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唐朝开国的李世民不也是杀了两个兄弟,才夺取了皇位么?赵光义只不过是学了李世民而已。
第五,赵光义登基以后,赵匡胤的几个儿子相继死去。我们必须要注意金匮之盟中有这么一条,那就是等到赵光义去世以后,必须要把皇位再传给自己的侄子,也就是赵匡胤的儿子。可是赵光义做到了吗?显然是没有做到的,整个北宋都是赵光义这一支的后人在做皇帝,那么赵匡胤的儿子们都去了哪儿呢?都下去跟他们的老爸会合了。不管是被赵光义给逼死的,还是离奇死亡的,赵匡胤的四个儿子全都被赵光义给害死了,这就是铁证如山,他哥哥做到了金匮之盟,而他本人却违约了。所以说金匮之盟本身就是捏造的!
总结:赵匡胤防住了所有将领,却没有防住自己的弟弟。无疑的是,赵匡胤绝对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之所以最后赵光义登基成为了宋太宗,其实主要原因是赵光义害死了自己的哥哥,夺走了他侄子们的皇位。这种无耻的行径,在当时居然没有人出面指责,主要原因是赵匡胤把自己最器重的那些将领都罢了兵权回家养老了,朝中的文官跟文人出身的赵光义关系比较好,比如赵普。所以赵匡胤武将出身,防备手下武将夺权,杯酒释兵权后,却没想到成全了自己的弟弟。
赵匡胤的皇位真的想传给弟弟吗?
回答这个问题都是猜测,因为谁也不知道赵匡胤是怎么想的,这里做一个推测。
赵匡胤肯定不愿意将皇位传给赵光义,史书包括野史上说赵匡胤传给赵光义是赵匡胤母亲要求,就是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这么说赵母偏向老二,但皇位可不是儿戏,这个记载有点牵强。可能是赵光义当皇帝以后补上的。
特别是流传甚广的“烛光斧影”,既然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是法定的,那赵光义为什么要急着夺取亲哥的皇位呢?
当然以上都是推测,但历史应该是符合逻辑的,经得起分析和推敲,毕竟史书是后人写的。
赵匡胤的皇位真的想传给弟弟吗?
金匮之盟。应该是假的 ,他应该想传为儿子 但是 被太宗 政变了。要不赵廷美怎么会 英年早逝。
赵匡胤的皇位真的想传给弟弟吗?
基本上不可能。所谓的金匮之盟是什么时候才拿出来的?是赵匡义登基之后很久才由一心想复职丞相的赵普拿出来的。诚所谓欲盖弥彰罢了。赵匡胤当时儿子孙子一大堆,凭什么要让他弟弟继位?没有道理。但真实的历史谁能知道?赵宋历代皇帝都极其擅长修改历史,虚伪无耻到了极点,除了不杀士人一点颇有争议之外,其余什么以文制武,对外作战,外交策略等所作所为简直不能看。
赵匡胤的皇位真的想传给弟弟吗?
关于赵匡胤是否真的想过传位给弟弟这个问题,我想可能这样解释比较合理:有一段时间他可能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很明确的是最后他想废掉弟弟,让自己的儿子上位,可惜为时已晚,赵二羽翼丰满,至于赵匡胤之前的想法和后来的想法具体是什么?为什么发生转变?他想让谁继位?千古一帝、独具个人魅力的赵匡胤没有机会正常走完他的人生,所以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所有的观点都只是依据各种史料的判断。
赵匡胤即位后,赵二赵光义晋封晋王、开封尹。这一点就很值得人们遐想,要知道晋王、开封尹这一职衔在五代以降都是储君的象征,但是这个位置又明白无误的不是太子不稳定(五代没有一个以太子身份即位的皇帝)。然而太祖皇帝对自己的儿子亲骨肉却只封了个贵州防御史一类的官衔。关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做三种猜测:一、宋太祖真心想把皇位传于弟弟所以这样安排。二、真的有“金匮之盟”或者类似的太后口头要求,所以太祖不得已把弟弟置于准储君的位置。 三、太祖因为五代乱世,人人都觊觎皇位,家族中只有赵二年纪大些有政治才能,为了稳定局势做的权宜之计。
以上三种猜测,第一条我肯定不相信在法统森严的中国有人真心传位弟弟,尤其是太祖是开国之君,是他的天下。不同于后世一般的兄终弟及是两兄弟的父亲是皇帝的情况。
我倾向于第二条和第三条结合的原因,促使太祖将弟弟置于准储君的位置,但是置于准储君位置是不是有心传位只有太祖自己知道,毕竟不是太子,从后来的事看不是真心传位。“金匮之盟”显然是扯淡的,极有可能太后口头说过类似国有长君稳定之类的话,太祖鉴于太后的要求又结合第三条的原因暂时叫赵二准储君位置是比较合理的。
不论以上种种如何,最后的太祖是想传位给儿子的。迁都洛阳是想摆脱赵二的势力范围;提升儿子的地位到节度使(仍然没有封王,假如给太祖时间,逐步提升封王也是必然的),开始让儿子参与政事、接见吴王等活动,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开始出镜率比较高了,出镜率高了下边人自然会看风向。 太祖确实与众不同,可能他是唯一一个自己做皇帝而且开国皇帝,自己儿子连郡王都不封的吧??
可惜,直到太祖被杀也没有完成自己的部署!失去的权柄哪那么容易收回来呢?可怜太祖皇帝,直到死他的儿子一个都没封王。赵德芳赵德昭他们兄弟的王爵是后来的杀父凶手赵二封的。何其讽刺啊……
当然,面对皇位手足相残的事太多了,没有过多的解释,仅仅在道德层面谴责一下吧。好在诸如赵光义、李世民等杀死至亲骨肉上位的皇帝,因为背负这种心理负担,做皇帝都比较辛勤,想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当皇帝比他当要好。
赵匡胤的皇位真的想传给弟弟吗?
你管他真的假的,没人知道。但是事实是这么做是对了,真宗是个称职的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