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论才干不输曹丕,为何落了个相煎何太急的下场?

曹植的才干不输曹丕,为什么没有得到曹魏王权呢?曹操有很多儿子,众多儿子当中,曹丕和曹植无疑是佼佼者。但是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曹丕全方面发展,曹植独有文学特长。

这就好像当今的高考,曹丕属于每一科都是优秀水平,但是每一科都不是全年级第一。而曹植就不同了,他的语文成绩堪称全年级第一,可是其他几门功课居然不及格。这种人当然可以被称之为偏才,但是他绝对考不上名牌大学。曹丕跟他是不一样的,他注重培养各方面能力,自然是可以考上名牌大学的。曹丕六岁就学会了射箭,八岁便可以骑马驰骋。十岁的时候,便跟着军阀老爸曹操一起南征北战。虽然那个时候没有亲自指挥过战争,但是耳濡目染之下,早就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反观曹植就完全不同了,他年幼虽然也跟着曹操征战,却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而是专心研究文学作品,所以他的文化程度极高,甚至比曹操要高很多,曹操最初喜欢曹植也是这个原因。

第二,曹操必须要从国家长远发展来考虑立嗣的问题。

曹植的确十分优秀,但是他最突出的才能便是诗词歌赋,对于治理国家这一块,他也属于人云亦云的那种人。那个时候的天下还处于一片混乱的时候,蜀汉和东吴都没有被消灭,曹操绝对不会放心将国家交给一个只会人云亦云的风流才子,他必须要找一个踏实肯干的人来继承自己的大位。其实这么多年来,他已经为自己培养了这么一位继承人,那就是曹丕。曹丕的文学才华虽然比不上曹植,可是不管是政治才能还是军事才能,都比曹植要强,为什么不选曹丕,反而要去选曹植呢?曹操作为一方诸侯,靠自己的实力征战天下,其实心里的继承人人选,本身就是文武双全的曹丕。

第三,为了帮助曹丕上位,曹操清除了曹植的党羽。

可以说曹操还是比较仁慈的,明知道曹植跟曹丕在争夺储君之位,可是曹操不忍心杀害自己的儿子,何况还是这么有才华的儿子。但是他必须要保证曹丕上位十分顺利,这就比较头疼了,所以他选择杀掉了曹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杨修。杨修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甚至比曹操还要聪明,能够一眼看穿任何人的心思,这是十分可怕的一个人。曹操在的时候还能够驾驭得住他,可是等到曹操去世以后,曹丕能够抵挡得住这么聪明的人的攻击吗?可能连一个回合都招架不住吧?曹操这么问自己,想来想去,他只有选择杀掉这个聪明人,这才是维持国家稳定,保证曹丕上位安全的最好办法。

第四,孤苦伶仃,沦落到了七步成诗的地步。

曹丕上位以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跟自己争夺储君之位的弟弟,所以他要杀掉曹植。但是他老妈不肯,因为曹植跟曹丕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曹丕自己也下不了手,便出了一个难题给曹植,让他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以兄弟为题材,但是不准出现兄弟这两个字。这就出现了流传千古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感情,却没有提到兄弟这两个字,而且在七步之内需要完成。实在是非常不容易,所以成为了千古名篇,而曹丕也因此大受感动,认为自己现在做出了相煎何太急的卑劣事情,所以他放过了曹植。然而这件事却实实在在被记载了下来。曹植失去了杨修,就失去了最好的庇佑,他的朋党接连被打压,自己也成了孤苦伶仃之人。

第五,有高手帮助曹丕,他转败为胜。

其实最开始曹丕本是处于下风的,因为弘农杨氏的帮助,使得曹植屡屡获得曹操的欢心。尤其是杨修还在曹操身边做秘术,更是深知曹操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曹植会成为接班人。可是曹丕是怎么上位的呢?他依靠的是大谋略家司马懿和贾诩。这两个人堪称三国时期一流的谋士了吧?贾诩就不需要多说了,那属于顶尖谋士,司马懿更是西晋王朝的开篇之人,所以能够得到他俩的相助,曹丕不赢也很难啊。当然了曹丕有自己出色的地方,比如当时曹操已经老的不行了,魏讽这个时候攻打邺城。曹丕作为储君,英勇奋战,最终解决了这次叛乱行为,再次博得曹操欢心,他上位是铁定了的。

总结:曹丕以全面发展致胜,曹植偏科最终落败。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应该在某一个方面突出,将来才能混口饭吃。其实这本身就是对教育的一种误解。教育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更需要考虑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单纯学一门技术自然可以混饭吃,但是孩子的发展在哪里呢?真正有未来的,永远都是那些全面发展的孩子。曹丕显然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取得了成功,而曹植因为过分偏科,最终只能迎来失败。

曹植论才干不输曹丕,为何落了个相煎何太急的下场?

最近由于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主要的思路是想从文学的角度来架构这部小说。于是,查阅的资料偏重于文学方面。

看到题主这个问题,就简单的回答一下吧。

01

文学成就比较

三国魏晋时代,人才井喷,英雄世出。文学方面,三曹开创的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曹植才高八斗,体现在文学上造诣很高,这毋庸置疑。

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这是对曹植文学才能的赞誉,不可否认其文学才华,七步诗足以证明。但在这方面,曹丕也不差,建安文学的三曹,有其一席之地,甚至有古学者认为曹丕文学才能不在曹植之下。

曹丕《典论。论文》开篇就说:文人相互轻视,自古如此。

谢灵运不好说老子天下第一,拿出曹植做第一,就可以觍着脸说自己第二啦。曹植敢做第一,谢灵运就敢做第二;事实上,曹植不是第一,谢灵运也做不了第二。

但是曹丕说的文人相轻,更是符合事实,可见曹丕的厚道,没有一般文人的浪漫情怀,更像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作为将来的继承人,曹植缺乏政治智慧,可谓政商不高,加之一些先天因素,最终败给曹丕,这就不奇怪了。

02

“立嫡长子”传统

曹操一生子女众多,有人统计过说儿子就有二十五个。在曹操的长子死了之后,曹丕成为了嫡长子,这在当时的继承人选立的传统中,占据了先天优势。在一般情况下,嫡长子不出现明显的过错,顺理成章上位。

03

政治智慧

有其师,必有其徒。看看曹植的师傅杨修教给他的那些本事吧,都是些小聪明而已。

曹操为了测试曹丕和曹植 的才能,派他们出 城门 ,同时安排门吏不要 放人 出去,杨修就教导 曹植 ,如有人敢挡,便斩杀他。曹植果然成功,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便不再喜欢曹植,同时也厌恶杨修。 这哪里是老师教学生,分明是老师帮学生打群架啊。

还有个 答教事件,杨修做的也很扯淡:大考之前,杨修为曹植预先猜了十几道题,并做了标准答案。每当曹操以军国大事问曹植时,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疑,调查后得知是杨修作梗,就更加厌恶杨修,并有了杀杨修的想法

师徒俩玩得不亦乐乎,一旦被曹操发现,师徒俩就玩完了。

曹操借口“鸡肋事件”就把杨修给杀了。因为是亲儿子,曹操又是文学青年,曹植算是把命保住了。却给曹丕留下了隐患。

04

煮豆燃豆萁

曹操舍不得杀掉曹植,仅仅把他的师傅杀啦,可是把曹魏的江山搞丢了。如何曹操把曹植一起杀了,或许曹丕压力就不会那么的大,就不用“煮豆燃豆萁”,或许能多活几天,也就不会把曹魏的政权拱手送人啦!

曹植论才干不输曹丕,为何落了个相煎何太急的下场?

论才干

历史上的曹植论文学才华要比曹丕厉害的多,可是比起政治手段来讲要输掉一大截。

曹植有才高八斗之称,这不是自己封的,而是历代文人给出的评价。

曹丕的《典论》虽然汇编精彩,开一代文学评论的先河,但是在当时看来,价值似乎比不上曹植的才华,而且曹植的内涵是真是确切的,经过了曹操的检验。而且在《铜雀台赋》中可以看出,曹植可以做到大笔一挥,一边华丽的文章就呈现在面前。

相反,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汇编作品,其作者肯定不是曹丕,而是他手下的那些文人,曹丕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曹植手下也有一群名士,其实他们早已经开始做了夺位之争。作为曹丕来讲,他对弟弟曹植的才华既妒忌,又害怕。

因为曹操似乎对曹植也很满意。

可是,论道政治才干,曹植不一定比得上曹丕,曹丕的性格谨慎小心,而曹植是那种放荡不羁的性格,文人才子型的。当然,从帝王的特点上理解,自然是谨慎小心的比较好,能够长远。

选择过后

曹操最终选择的是曹丕,没有选曹植。可以说,曹操是明智的,这是政治需要。

虽然如此,曹丕即位,却对自己的这个弟弟非常担心,他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因为那时候处于战乱,曹丕调兵遣将很容易离开许都,那么,这个时候,他和曹植会不会像袁绍的两个儿子一样互掐起来呢,不好说,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在谋臣们的建议下,曹丕决定除去曹植,于是,就有了《七步诗》中:“相煎何太急”的说法。

曹丕听罢,还是没忍心杀他,只是将他远封他地,直到曹丕和曹植相继离世。兄弟两个还是兄弟两。

文/牛在看你

曹植论才干不输曹丕,为何落了个相煎何太急的下场?

说曹丕迫害曹植,完全是出于一首诗,这首诗出自《世说新语》,名字叫《七步诗》,相传是曹丕让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里完成一首诗,否则就要杀头。

这首诗的内容是: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走七步路能有多少时间,了不起只有七八秒时间,曹丕让曹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一首诗,无非就是想找个借口杀曹植罢了,但事实远远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简单。

《世说新语》只是一本南朝时期,编写的文言志小说集,记载了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一些名士的言行和秩事,说到底只是一本小说集,相当于现在写名人或明星的八卦杂志一样的性质,因此不可信。

其实曹丕与曹植的关系,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差,同时曹丕对待曹植也没有想像中那么无情,兄弟俩的关系,总体来说并不是很差。

曹丕、曹植二人同为与“建安七子”齐名的三曹之一,另一个是他们的父亲曹操,相对来说,三曹之中,曹操的文学成就高 ,曹植次之,曹丕最差。

当然了,说曹丕与曹植关系不好最大的理由就是接班人之争,其实在曹操心中,接班人早就确定下来了,就是曹丕,只是在心中没有说出来,反而不断的征求身边大臣的意见,曹操并不是自已没有意见,而是想听听别人的意见,从臣子的角度想了解一下,以便让自已的决定更加放心而已。

为什么这样说呢?

之所以说曹操早就定曹丕为接班人的意向,是有几个原因的:

1、曹丕早就在211年就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当时曹植是没有官职的,而曹操本人的官职也就是丞相,曹丕是副丞相,这不是接班人又是什么?

2、曹操的三个嫡子:曹丕、曹彰、曹植中,最小的曹植最先被封候,211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后改为临淄侯,216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唯独曹丕没有被封候,并不是曹操不喜欢曹丕,而是因为曹丕是接班人,是要继承父亲曹操的爵位和官职的,曹操的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这个儿子只能是曹丕,其它封了候的儿子,就已经被排出继承人之外了。

3、曹丕是嫡长子。这个理由相当充分且有理有据,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就是嫡子继承制,曹丕不仅是嫡子,而且还是长子,嫡长子的身份优势无人可比,曹操曾经问过贾诩,关于立接班人的看法,贾诩不说话,曹操再问,贾诩来了一句: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马上就明白了贾诩的意思。

因为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导致内部争权夺利,最终整个势力的覆灭,贾诩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要曹操不要学袁绍和刘表一样,那就不等于变着戏说告诉曹操要:立嫡长子为接班人吗?

4、选接班人是要看综合能力,而不是看文学能力。曹植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文学方面,对于政治、谋略、治国、用人等等其它方面来看,都是不如曹丕的。并且曹植除了文学才能外,在其身上有一堆的坏毛病,举两个例子:

一是曹植借着酒劲擅闯司马门,司马门只有皇帝举行典礼时才能走的,曹植犯下大罪;二是曹植经常与一帮文人朋友通宵达旦的饮酒。

作为一个文人来说,曹植的行为没什么问题,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或者接班人来说的话,任性而为,随意处事不是一个最高领导人应有的性格,这样的人当上了接班人,整个国家也会陷入混乱,作为一国的领导人,需要的是综合才能,显然曹植比不上曹丕。

曹操最终在公元217年立曹丕为法定的接班人,而这一年离曹操去世也只有2到3年了,曹操在220年去世后,曹丕就继承了曹操的一切官职和爵位,成为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与曹植关系最差的时候,无非就是在曹丕还没有被立为接班人的那几年里,但是曹丕继承皇位后,对曹植是有提防,但并没有迫害曹植。

至少有三点说明曹丕对曹植并没有加害之心:

1、曹植曾喝醉了酒,辱骂监国使者灌均。监国使者代表的可是皇帝曹丕,如果曹丕真有心杀曹植,这个罪名就够曹植死了,可是曹丕并没有杀曹植,只是降了他的爵位。

2、东郡太守王机、 防辅吏仓辑诬告曹植谋反。曹植进京向曹丕解释,当时很多大臣为了迎合魏文帝曹丕,建立杀曹植,但是曹丕力排众议,并没有杀曹植,只是将曹植改封其它地方了。不仅如此,还在第二年将曹植封为雍丘王。

3、给曹植增加食邑。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孙权回来,路过曹植的封地雍丘,特意去看望曹植,并且给他增加食邑,这是曹丕生命中的最后第二年,可见曹丕还是顾及兄弟之情的。

但话又说回来,曹丕虽然屡次赦免曹植的死罪,但是对于曹氏宗亲一直是严加监视,防止这些人掌权,尤其是曹植和曹彰两人,但曹丕此举无非就是为了自已这一脉的江山和政权稳定,如同秦始皇设置郡县制一样的目的。

所以说,千万不要被七步诗误解,曹丕这个人虽然有些薄情,如赐死甄氏,严加监管曹氏宗亲,但并没有举起屠刀对着自已的兄弟,和曹植的关系虽然没有想像中的好,也没有你想像中那么坏。

至少“相煎何太急”是没有的。

曹植论才干不输曹丕,为何落了个相煎何太急的下场?

由于《七步诗》的故事流传甚广,使得不少人都觉得,曹植这个兄弟一直被曹丕打压。然而,历史上的曹丕除了文采出众以外,还着实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而曹丕这个兄长,对曹植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除了建安七子,当时文坛尚有大名鼎鼎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不过,就才干而言,曹操和曹丕都是文武兼备,而曹植则更像是个放荡不羁的文人,并没有什么从政的天赋。

如果我们翻阅《三国志》便会发现,曹植的性情太过耿直,也有些过于放浪。这是他十分致命的弱点。据史书记载,曹操有一次审阅曹植的文章,觉得写得太好,怀疑他找人代笔,结果曹植当下便急了,虽是急于辩解,但还是未免有些太冲了: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三国志》

当然,面对这样的“冤枉”,无论是谁,心中自然都很难平复。曹植称自己“言出成论,下笔成章”,也是史家所公认的。

此后,邺城铜爵台(铜雀台)建成,曹操命自己的儿子们凳台作赋。当时,曹植提笔便挥就成章,令曹操颇为诧异。当然,经过这一番惊艳的亮相,曹植也获得了曹操的喜爱: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车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三国志》

年少封侯,才华出众,且能被曹操作为留守大本营的人选,足见曹植被信赖的程度。可是,正如前文所讲,历史上的曹植太过狂放,且并不具备政治头脑,使得他很快又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时人见曹植得宠,杨修、丁仪等人纷纷依附于他,开始结党,谋求世子之位。这样的行为,已经引发了曹操的厌恶。所以,后来才有了杨修之死。不过曹植,

曹植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容易酒后失德,有时甚至会闯下大祸:

植厂乘车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三国志》

古代的驰道、司马门都是不容人侵犯的,代表着皇室尊严。曹植虽然是曹操爱子,且受封为侯,但其做法终究还是僭越太重,自然会引发朝臣非议。结果,曹操盛怒之下处死了公车令(负责掌管皇室车马),也对曹植失去了耐心。

更为可气的是,在曹操想启用曹植为南中郎将、征虏将军去救曹仁时,发现自己这个宝贝儿子竟然喝的一塌糊涂,根本不能领兵出征。

曹丕继位以后,曹植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收敛。而曹丕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也处死了曾经依附于曹植的丁仪等人,并让曹植和兄弟们到自己的封国去。

其实,曹丕虽然防备曹植,但也没有像传言的那样残酷打压自己的兄弟。只是,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曹植,经常酒后失言,乱发牢骚,加之他文采出众,一些酸腐之气不仅让魏文帝曹丕不爽,也令后人觉得他受了偌大的委屈。

历史上的曹植之所以被贬获罪,既有曹丕巩固皇位的考虑,但也不乏曹植咎由自取的因素:

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旨,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三国志》

曹植不老实在封地待着,还继续嗜酒,并失德乱性,对使臣不敬。而曹丕念及手足情谊,考虑到太后的感受,才从轻发落,贬其为安乡侯。不过,之后又先后改封为鄄城侯、鄄城王,赐食邑两千五百户。

总得来讲,后世称曹丕打压曹植,也应当理性客观的看待。曹冲死后,曹丕、曹植成了曹操最看中的两个儿子,也是世子之位的备选对象。就才华而言,曹植似略胜于曹丕,故而虽为兄弟,也免不了心存戒备。不过,曹植酒后失德乱性,为人狂放,也着实犯下了不少罪过。至于那首《七步诗》,大抵是此事的一个方面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植论才干不输曹丕,为何落了个相煎何太急的下场?

历史上父子文学成就最高者,称为一门三杰。而最有名的当属三苏(宋苏洵、苏轼、苏辙)和三曹(曹魏时的曹操、曹丕、曹植)。

而三曹中以曹植最出类拔萃,就连同为文学家的父亲曹操对他都赞不绝口。

东晋最狂的诗人谢灵运曾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健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至今共用一斗。连狂人都折服,可见其才能超群。

曹操正室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植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二人。应亲如手足,而为夺世子之位反目成仇。

曹操一度欲立曹植为世子,將来大位传给他。这下急坏了曹丕。亏得府中谋士献策,也逐渐挽回了危局:

一,以前曹操出征,曹植均吟诗作赋以壮行,甚得曹操欢心。而现在的曹丕却一言不发,只是哭泣。操不解,丕答,儿看父远征,辛苦操劳,于心不忍。几次下来,曹操竟为曹丕的仁孝动了心。反观曹植仍是老一套,曹操由喜爱也变成了华而不实的表演,从不关心老父出征的艰辛。

二,当丕探到第二天父亲要召见曹植时,晚上把曹植请到家中喝得烂醉,当第二天曹操见到曹植仍醉不醒的样子,很是生气。

三,植天性放荡,常邀一帮好友象杨修等人府中欢乐,彻夜狂饮,丕想法把此事传到曹操耳朵里,终于有一天被曹操碰到大怒。从此认为此儿不堪大用。很快立了曹丕。

兄弟俩的恩怨还不仅在于此,当初攻破袁府后,袁煕的夫人甄氏绝色貌美,只可惜曹丕抢先了一步,归了自己,曹植一直念念不忘,据说叔嫂之间也相互倾慕。这在曹植的传世佳作《洛神赋》也能看出端倪。

曹丕即位后,老帐新帐一块算。本欲杀掉曹植,碍于母后卞夫人出面,改为处处刁难。最著名的就是逼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不过从此曹植的日子很不好过,一直消沉頺废下去。四十一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生前封陈王,谥号为"思"。故称陈思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