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和吕布一样投靠了很多人,还互相投靠,为什么有人说刘备留下美名,吕布却留下恶名?
谢邀!刘备是三国时期著名诸侯之一,创立了蜀汉帝国,一生以光复大汉为己任,差点就成功了。而吕布本为微末小吏,因为攀附各种义父上位,最终成为一方诸侯,却不思进取,为曹操所灭。这两个人虽然结局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投靠了各种人,可是历史给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刘备声名远播,而吕布却遗臭万年,这是为什么呢?江湖小晓生带大家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第一,刘备投靠了各种人,却待人仁厚。
刘备这个人在那个时候就给人一种厚道的形象,他投靠了很多人,每个人给他的评价都比较高。比如说投靠了公孙瓒以后,在当地积累了不少名声,这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后来他又转战投靠了陶谦,在陶谦这里,就更加了不得了,人家居然打算把整个徐州都让给刘备,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徐州被吕布骗走以后,刘备一度失魂落魄。不过曹操过来帮他解决了吕布,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是比较欣赏刘备的,认为天下英雄只有他跟刘备两个人。刘备知道自己呆不长了,只好离开。
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转战到了袁绍那边以后,刘备这才稍作安息,但是他发现袁绍并不能成大事,所以果断要离开。恰逢得到了关羽的消息,所以刘备走的很决然。他知道北方已经呆不下去了,只好来到了南方刘表这里,大家都是老刘家的人,怎么都好说。他虽然一直在投靠他人,可是他没有说出卖过谁,总是充当着仁义之人的角色。这就是刘备跟吕布不同的地方。
第二,吕布投靠谁,就算谁倒霉。
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吕布每次投靠的人,都被他给害了。他跟刘备不同,他是一个比较喜欢认义父的人。他第一个义父叫做丁原,是并州刺史。这个人本身对大汉朝还是比较忠心的,可是董卓来了以后,一切都变了。董卓想要夺取政权,却碍于丁原的阻挠。所以董卓收买了吕布,吕布果然杀了丁原投奔董卓,这是第一次杀义父。得到董卓信任的吕布,逐渐升官金爵,成为了赫赫有名的飞将。这个时候吕布又被司徒王允给收买了,斩杀了董卓,美其名曰报效大汉,这是他杀掉的第二个义父。到了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吕布有些可怕?
吕布杀了董卓以后,跟王允一起摄政。没想到吕布还想拜王允做义父,王允哪敢啊,果断辞去。历史告诉我们,只要被吕布拜过的,都没有好下场。董卓的残余部队西凉军的新领袖李傕郭汜回来攻打长安,吕布打了几下见打不过,就把长安给拱手让人了。王允也就在这一战中被西凉军杀害。他投靠各种人都不受待见,最终来到了刘备的徐州。刘备本来待他很好,收留了他,可是没想到吕布居然在夜里偷袭徐州,夺走了刘备的基业,这更是让人恨的咬牙切齿,直接导致刘备的前半生一无是处,毫无建树。这样的吕布能跟刘备相提并论吗?
第三,两个人后来的成就差距太大。
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现在的论调,可是在那个年代,只要是成功了,就会拥有庞大的话语权。刘备本人是做过皇帝的,他在益州建立了蜀汉帝国,当时所涉及的领地十分宽广,包含荆州益州汉中上三郡等地,是三国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而吕布在徐州一战过后,就被曹操给杀掉了,这种人居然还想跟刘备相比,实在是不能让人理解。他们虽然都是在不断投靠他人,但是他们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刘备不断投靠他人,那是因为他没有政治资本,他想要建功立业就必须要先打工,积攒经验和资本。而吕布投靠他人,完全就是为了投机,他没有雄心壮志,只想着有一出安身之地。这就是两人最大的差距。本文引用摘自《三国志》。
三国时期,刘备和吕布一样投靠了很多人,还互相投靠,为什么有人说刘备留下美名,吕布却留下恶名?
因刘备与吕布的身份不一样,呂布投靠是以私将身份,投丁原为丁原私将,对方没有利用价值就祸害人家要人家的命。投董卓也是私人主仆关系,只听董卓的,无人调得动他,为女色而杀董卓,投主杀主之所以白门楼曹操要杀吕布。刘备每投一处,别人都以客卿关系身份对待,没有人视他为下属,是合作双赢关系,公孫瓒利用他职权保存了兄第,投袁绍视为左将军,应属同缭,刘表是荆州刺史,家族有显赫的汉献帝。加上刘备仁德,受人尊重。
三国时期,刘备和吕布一样投靠了很多人,还互相投靠,为什么有人说刘备留下美名,吕布却留下恶名?
三国时期,刘备和吕布都相继投靠了很多人,但最终两人的名声却截然不同,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来分析刘备,刘备此人以仁义立身,在投靠别人的期间,不过多干涉别人的事情,安守本分,同时对老百姓施以仁义,收买人心,得到百姓的一致好评,因此留下美名,
然而吕布呢,吕布先是拜丁原为义父,董卓用一匹赤兔马就把他收买了,杀死丁原又投靠董卓,之后又在王允的鼓动下,以貂蝉的美貌相诱,又杀死董卓。后面又投靠刘备,趁刘备不备,又偷袭刘备驻地,抢占刘备的地盘。
吕布给世人的印象是一个卖主求荣,忘恩负义,出尔反尔,行为反复无常的人。与刘备相比,刘备成熟稳重,会做人;而吕布则是心智单纯,头脑简单,因此两人的名声差别较大。
三国时期,刘备和吕布一样投靠了很多人,还互相投靠,为什么有人说刘备留下美名,吕布却留下恶名?
刘备投靠从不背叛,吕布投新主而叛旧主。
三国时期,刘备和吕布一样投靠了很多人,还互相投靠,为什么有人说刘备留下美名,吕布却留下恶名?
汉末三国时期投靠人家而成事的并不只刘备吕布,曹操也是依附张邈袁绍之后成就大事。吕布在历史上有骂名,演义发展到三姓家奴的说法,在于他的无底线,并不是因为他投靠的人多,在丁原手下杀丁原,在董卓手下杀董卓,刘备收留他他夺了徐州,无所不用其极的唯利是图,才是骂名的根源。
吕布以骁勇闻名,被朝廷征辟,成为丁原主薄,何进谋诛十常侍,与何太后不协调,听从袁绍建议,召外兵入朝,丁原近在咫尺,率先来到洛阳外,何进却被宦官诛杀,丁原不敢进兵,不久,董卓来到,以疑兵计控制洛阳朝廷,见丁原陈兵在外,便诱降吕布,让他杀死丁原,然后拜他为中郎将,吕布听从了,这是吕布第一桩罪,为自身利益杀故主,别说古代,放在现在跳槽出卖旧东家也会被人唾弃不齿。(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本来偶一为之,以后改过自新,未必不能扳回名声,但吕布杀主上瘾,还一而再再而三。当上董卓干儿子后又与他的侍婢有染,常常心不自安,在对阵关东军因与胡轸不和而为孙坚所败后,董卓迁都长安,开始对吕布有所不满,曾因为一件小事拿手戟投掷他。加深了二人的裂痕,在王允,士孙瑞的挑动下,吕布再次配合故主的敌人,杀了董卓,当上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官虽越做越大,品行却坠至深渊。(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欢喜才一个月左右,西凉军杀到,吕布不敌李傕郭汜军,败退入关东,恶名在外,弄得各路诸侯都不想搭理,袁绍勉强收留,没过多久,小人心性再现,袁绍大为光火要杀掉他,逃走后的吕布得到张邈陈宫等人的青睐,利用他偷袭了曹操的兖州,惹出了一场大乱战,大败后的吕布,投奔刘备,得到热情接待,不久利用刘备在外抵抗袁术,张飞醉酒的机会,偷袭下邳夺了徐州,差点饿死在外的刘备,走投无路只能反过来投靠吕布,吕布反客为主再一次成功。之后因忌惮刘备屡加打压,惹得刘曹联手攻吕,吕布兵败身死,臭名千古。(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备少有大志,虽是刘氏宗亲,被推恩令推到这一代只得贩履织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交好,不知在乡里以何为业,有人认为是江湖人士,涉足马市。先投同学公孙瓒,再投徐州陶谦,官虽不大,贤名在外,在当平原相时,有仇人刘平派刺客行刺,被其人格感动而罢手。这一点与吕布恰恰相反,吕布以名利为最高人生追求,视名声如粪土;刘备虽没有视官位如粪土,却看重名声,举动合宜,这是他多次投奔诸侯,依然能受到厚待的原因。等到投曹操袁绍刘表,投奔的人越多,刘备的事业也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待到卧龙一出,遂翱然不可复制。
三国时期,刘备和吕布一样投靠了很多人,还互相投靠,为什么有人说刘备留下美名,吕布却留下恶名?
谢谢邀请。
吕布好像每一次改投的原因都很简单,就是利益,就是为了自己的短期目标,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样选择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长期利益,他看人也不够准确。没有一个核心的宗旨,就是谁强就跟谁,这样的选择看起来很轻松也很正确,但是很容易让所有人都害怕你,都想要远离你,自然你周围的人也都是因为利益和你在一起的,自然你的价值就比较低了。
刘备就不一样了,每一次的选择都是情理之中的,顺势而为,而且都很注重感情,情商特别高,好像每一次的选择都很少一样,其实他一直都有很多的选择,但是能够选择出来自己走的这条路,也是他很不一样的一点,内心十分的坚定,有自己的方向。刘备有自己的使命即兴汉,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断的奋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