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没有把后金扼杀在萌芽状态?
女真族本来就是大明的一个民族,你会扼杀自己家里的人吗?努尔哈赤是大明朝亲封的将军,是大明的官员。所以在他没有造反之前,是根本没有理由镇压他的。也就是说,他可不是在发展自己的势力,而是在帮助大明王朝镇守边疆。这么来看这个问题,似乎就简单的多。那么有几方面原因,使得努尔哈赤壮大了呢?
第一,李成梁养寇自重,任凭努尔哈赤做大。如果江湖小晓生说努尔哈赤一开始并不打算造反,不知道大家反对不反对?当时的辽东一把手是李成梁,这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将领。在万历初年就已经被派遣到了辽东,由于战功卓著,所以短时间内就成为了辽东的一号人物。他的上台也就是努尔哈赤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努尔哈赤希望通过李成梁这条线,将东北的奇珍异宝换成银子,发展东北本地的经济。李成梁在当中不知道捞了多少好处,所以逐渐就只信任努尔哈赤。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李成梁时常会以大明将领的身份,给与努尔哈赤特权,使得他在东北地区势力不断增强。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不想造反,他只想在自己的地盘上好好发展军事。可是李成梁却不幸落马,这跟他过去的生活作风有关系。李成梁的离去,使得努尔哈赤彻底失去了跟大明贸易的枢纽。眼看着手底下一票人都没饭吃了,他只能选择起来造反了。
第二,以夷治夷的方针失去平衡,努尔哈赤一家独大。万历以前对东北这一块地盘并没有什么重视,因为大明朝对这里的处理方针是以夷治夷。希望他们内部能够达到一种平衡,不让任何一家势力得到飞速发展。只要是大家都不想被消灭,那各部落之间就不会有打破平衡的可能性。可是努尔哈赤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他使得建州女真一家独大,其他几家逐渐被他吞并。后来的大明王朝想要改变方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在这里控制不住局面了。如果早点发现这种情况发生,那么大明朝一定会扶植另外一股女真力量,对努尔哈赤进行围剿,使得双方再次出现平衡。
第三,对蒙古的防备,使得大明朝忘记了女真人强大的战斗力。大明朝时期,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对蒙古势力的防备始终没有松懈。因为蒙古部落并不好控制,而且人家曾经也是这片土地的领导人,自然不会屈服。所以大明朝一直以来的主要作战方针就是防备蒙古,也为此耗费了不少钱财。可是他们想不到的是,在东北那么一点大的地盘上,居然冒出来一个女真族。这个民族的人在当时并不算多,所以大明朝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待后来努尔哈赤发出了七大恨以后,大明朝才真正领略了女真族强大的战斗力。他们的人马不多,但是战斗力彪悍,大明朝只能防守,没有进攻的能力。
第四,制衡的策略发生了改变,失去了制约女真族的手段。李成梁虽然是养寇自重,但是他在位的时候,努尔哈赤是不敢动手的。主要原因很简单,女真人通过李成梁这条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人手一本三国演义,足以说明他的小日子已经过的相当不错了。能够过好日子,谁愿意去造反呢?更何况是要对付强大的大明王朝。可是在李成梁下台以后,后任者完全忽略了这种手段,他们只是强行逼迫努尔哈赤臣服,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所以努尔哈赤造反了,主要也是因为他们手段用错了。
明朝为什么没有把后金扼杀在萌芽状态?
后金的产生和崛起是偶然,也是必然。
说是偶然,因为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丶父亲塔克世之死是一场意外,是无良明军将领的个人行为所致,而非大明朝本意。而身负家仇的人之中,也罕有努尔哈赤那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人。
说是必然,因为明朝后期朝政混乱,导致法纪混乱,纲纪荒废,无良官史肆意妄为,草菅人命。非但是努尔哈赤家族遭遇不该有的惨祸。内地汉人也揭竿而起。
可以说后金从诞生到崛起,明朝政府要负主要责任:
1,觉昌安、塔克世是明朝的边关官吏,因公枉死后,朝庭应认真调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给予死难官吏及家人以丰厚的补偿。而不应只承认是误杀,给几匹马就了事了。而这事的案件宗卷很可能从没上书过朝庭,搞不好就是由边关大官,一手遮天就这么处理掉了。反正朝政混乱,很多官员就会目无王法,将政纪国法不当一回事。
2,当努尔哈赤开始起势,并且开始吞并其他女真部落时,明朝政府没有及时制止,甚至还认为正好利用女真人内斗,削减女真人数量。从这一点看,明朝政府失德。女真诸部隶属大明,各部头人也是有籍册的明朝官吏,因此女真百姓也是大明子民。朝庭抛弃子民,置其生死于不顾,实属缺德行为。
3,由于明朝政府内斗不断,派系林立,官吏腐败,至使朝庭一直忽略了努尔哈赤的崛起,甚至还有官吏暗中接受贿赂,替努尔哈赤遮掩,导致朝庭对边关地区失察,给努尔哈赤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
4,当努尔哈赤彻底崛起后,边关大吏不但不努力进剿,反而一边暗中接受努尔哈赤的馈赠,一边养寇自重,以图稳固自己的军政大权。
5,当后金建国,彻底与明朝翻脸,并且开始大举入侵辽东时,明朝政府各派系还在互相掣肘,争夺辽东和关外的军政大权,以图巩固本派势力。根本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眼中。
6,当后金彻底崛起,并且已经能和明朝分庭抗礼之时,明朝政府不能接受现实,不肯与之议和,不肯承认其地位,导致在国库空虚,内政混乱的时侯,还要支付大量军费用于和后金的战争。这使得大明内外交困,最终难以支撑,最终遗憾亡国。
后金的产生和崛起是明朝内政混乱造成的,战争的胜负仅是表象而已。通常大国的灭亡,都是亡于内政。对国家内政威胁最大的是腐败和党争,而这两者很多时侯是交织在一起的,也是密不可分的。
明朝为什么没有把后金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明朝之所以不能消灭后金,使后金得以坐大,静夜史认为这和明朝面临的内外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以下原因:
1、明朝全面收缩的战略
明朝建立后,大举北伐驱逐元朝,将版图扩展到东北外兴安岭地区,明成祖时期,设置奴儿干都司,管辖外兴安岭以南的东北广大地区。
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此时的奴儿干都司并不是明朝的直属管理结构,在奴儿干都司治下的各地区也不是明朝的直接统治区,而是由当地少数民族组成的羁縻统治区域。
他们承认明朝为宗主,定期向明朝进贡,而明朝也赐予其封号,承认其在当地统治的合法性地位。
由于明朝未在其地驻军和派驻流官,因此明朝对东北,特别是北部的管理力度微乎其微。明成祖时期,宦官亦失哈9次北上巡视奴儿干都司,修建永宁寺碑,并宣示大明国威,代替皇帝册封当地首领。
而到了明成祖之后,明朝连这些羁縻统治区也失去了。
明宣宗时代,是著名的“仁宣之治”时期,同时也是明朝全面执行战略收缩政策的开始。在此期间,明朝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撤销奴儿干都司,内迁长城以北全部卫所,北京成为国门!
明宣宗之后,明朝实际统治的范围大致为两京一十三省,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
在奴儿干都司撤销后,明朝在东北的统治北界限定在铁岭、开原一带,再往北,则成为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虽然明朝势力很强,但是和铁岭以北的少数民族向来井水不犯河水。铁岭以北的少数民族也乐意认明朝为宗主,只要明朝不来打自己就成!而明朝则是不受到少数民族威胁就成!
因此,只要后金的势力不威胁到明朝在辽东的统治,明朝是不会主动将后金扼杀的。而因为在相对固定的辽东范围内,明朝只占据了南部一隅,这就让后金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后金的崛起是必然的!
2、后金崛起的时机好
努尔哈赤的崛起,运气真的是很重要的因素,这个运气,主要是李成梁给的!
作为明朝的“东北王”,李成梁一度掌管着东北女真、蒙古等各部的生死,是真正的大BOSS。
然而,李成梁却一再纵容努尔哈赤,甚至亲自出马为努尔哈赤的崛起扫清障碍,直接导致了努尔哈赤的坐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明朝国力的衰落有直接的关系。
朱元璋驾崩后,其呕心沥血创立的卫所制度也走向衰落,并最终在朱棣之后名存实亡,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不得不通过整顿卫所的形式,比如严查逃户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不过朱棣之后的明朝已经开始了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此时的腐败问题更是加重了土地兼并的速度。卫所所掌握的土地被军事地主和地方官僚侵吞殆尽,卫所制度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卫所制度的崩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明朝无法阻挡,只好实行募兵制。嘉靖年间,明朝开始允许募兵的存在。
募兵相对于卫所制的军户而言更专业,战斗力也更强,但是募兵听命于将领,更容易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李成梁就是典型例子。
明朝之后的国力衰退,无力保持对边疆的控制,所以不得不倚靠地方军阀,所以李成梁成为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因此李成梁的喜好决定了东北少数民族的兴衰。
李成梁违背了明朝在边疆搞均衡,搞对立的既有方针,培养出了努尔哈赤这样的庞大大物。可以说努尔哈赤崛起的时机很好,他的对手明朝,代言人李成梁正好是自己的“亲人”。
这不是扼杀,这是扶持!后金焉能不成功?
3、环境条件更有利于后金
在明朝和后金的对决中,明朝居南,后金居北,在环境上有利于后金。
明明是北方更冷,为什么更有利于后金呢?
这是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越往北气温越低,气候越恶劣,对于古代技术条件不发达的情况,封建王朝自南向北用兵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失败的几率也更大!
1618年的萨尔浒之战的失败,除了明军指挥官杨镐的胡搞,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朝不仅深入后金区域作战,容易被后金以逸待劳,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朝自南向北用兵,每向北一步,补给线就长一步,后勤的压力就增加一分,因为明朝不可能就地取材补给。而后金则自北向南,气候越来越温暖,当然越打越顺。
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喜欢南下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关键的是,因为气候越往北越寒冷,这导致后金对寒冷的适应性要远远高于明朝,在导致明军深入后金区域作战,必然是败多胜少。
而且此时的沙俄还未向西伯利亚扩张,在这样的条件下,后金的后方意味着无限宽广。如果被明朝打败,后金可以退到更北的地区,一直到明朝军队追不到为止。
后金是渔猎民族,有着游牧民族的特性,来去如风。而明朝则是农耕文明军队,在机动性上远远不及后金军队,并且受制于气候和后勤条件,所以明朝军队不可能一路追下去,因此后金的崛起是必然的,或者说明朝以北的渔猎民族崛起是必然的!
所以明朝无法将后金扼杀在摇篮状态!明朝能做的,就是推迟他们崛起的时间,不过很可惜,李成梁还加速了这一过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明朝为什么没有把后金扼杀在萌芽状态?
明王朝中央很早就注意到了崛起中的努尔哈赤,持续十年的三大征为努尔哈赤壮大提供了战略机遇期,也彻底消除了明朝直接干涉的可能;明朝与努尔哈赤进行的贸易战与代理人战争都没阻止他的崛起,历史就这样划开了新的一页。1、温顺依然会引起关注
有人说努尔哈赤给李成梁做过家丁,努尔哈赤早期对明王朝很温顺,所以明王朝不会在意,甚至去鼓励他发展。
(努尔哈赤)
显然不是这样,在万历十三年就有一份关于努尔哈赤的情况报告到达御前。但对明朝而言,西南缅甸的战争更为重要。
2、三大征关乎存亡没过多久,宁夏叛变,陕西震动,明朝廷花了很大精力才平定下去。同时,日本人长驱直入基本平了半岛王朝,为了宗藩体系,也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更是要在半岛牵制甚至消灭日军,以防日军乘船糜烂东南沿海。
(壬辰战争)
明朝陷入了七年的半岛作战中。之后大批宿将投入西南站场平定播州杨应龙。
这三大征,明朝显然没有精力直接去干涉周边部署,而且三大征直接把中央财政打空,皇帝都得靠矿监税使来解决开支问题。
3、朝政与财政双乱十七世纪最初的十几年,明朝廷的主要任务就是党争,斗来斗去,皇帝也不办公,进入一种半疲敝的状态。
而财政上依然空虚,能解入中央钱粮的矿税也渐渐被地方截留,中央依然虚弱,而九边的开支还在增长,察哈尔部落的危险很大。
当然明王朝这时期也不是不管,只是不直接管,进行代理人战争,诸如扶植哈达、叶赫,以保持边外均势。但凡事总有例外,雪国列车的头车没注意到的就是他们竟然能过了那车厢。
(士绅阻止的反矿监税使)
明王朝很早就注意到崛起中的努尔哈赤,三大征持续十年为努尔哈赤壮大提供了机遇期,也彻底消除了明朝直接干涉的可能;明朝与努尔哈赤进行的贸易战与代理人战争都没阻止他的崛起,历史就不自觉的迈向了“七大恨”。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明朝为什么没有把后金扼杀在萌芽状态?
明朝为什么没有把后金扼杀在萌芽状态?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是仅仅着眼于明末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而是放眼于整个有明一代,那么其实明朝最大的外患根本就不是女真,而是蒙古。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这标志着朱明王朝推翻了蒙元王朝,可事实上元朝并没灭亡——在失去中原汉地之后元顺帝又在漠北草原重建了北元政权。这一时期的北元政权不仅控制着蒙古故地之外,山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辽东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仍奉大元正朔,与此同时北元同高丽、畏兀儿等藩属仍保持着政治、经济上的联系。1369年徐达在沈儿峪大破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奔和林,明军平定陕甘地区;1381年七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将蓝玉、沐英一同远征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投滇池自杀,明军平定云南;1387年明将冯胜率大军二十万直逼金山,迫使辽东故元将领纳哈出降明;1388年亲元的高丽王朝命大将李成桂北伐辽东明军,结果李成桂在威化岛果断回师京城发动政变掌控朝政,四年后李成桂废黜高丽王朝的末代君王,建立了接受明朝册封的李氏朝鲜王朝。当北元政权羽翼尽失之时北元政权的核心蒙古本部也遭到明军的打击:1388年三月明将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与此同时蒙古人自返回草原后就始终存在一个问题:脆弱的游牧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帝国模式,因此蒙古贵族们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
蒙古各部的分裂为明朝提供了分而治之的天赐良机,然而即使如此也仍没改变蒙古作为明朝第一大外患的现实: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虏,也先将朱祁镇扣为人质并带着他攻打明朝,在明朝都城北京城下被于谦击败。1506年达延汗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漠南蒙古。达延汗之子俺答汗在位时控制了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辽阔地域。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汗率军犯大同。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直入内地,扎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致使京师戒严。相比蒙古咄咄逼人的气势而言:东北的女真人则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始终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明代的女真势力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等几大分支,同明朝和蒙古比起来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有限,甚至连李氏朝鲜也不断向北蚕食女真人的土地。洪武二十年(1387年)北元太尉纳哈出降明后明王朝的疆域拓展到辽东地区,此后明朝在东北女真族聚居地陆续设置了一批羁縻卫、所,用以统治或控制当地民族: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永乐七年(1409年)明政府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以统辖各卫所。东宁卫指挥康旺被任命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并任命为都指挥佥事。明成祖朱棣在选配奴儿干地区的官员时选择了出自海西女真的宦官亦失哈——他既会女真语,又会汉语,既熟悉东北地区的风土民情,又熟悉明朝的典章制度。永乐九年(1411年)春亦失哈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管辖大约300个羁縻卫、所,都司驻于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囊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
在经历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短暂开拓之后从仁宣时代起明王朝就开始进入到战略收缩期: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和奴儿干都司都在这一时期被废止,同时内迁长城以北全部卫所。奴儿干都司内迁后明朝仍直接管理着今天的辽宁地区,至于其以东和以北的女真部落多以册封任命当地部落首领的形式进行间接统治。然而实际上这些女真部落却一直在明朝和蒙古之间扮演着墙头草的角色,甚至在蒙古势力强势时曾一度向东完全控制了整个女真地区。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女真部族并不被明朝视为打击的对象,而是视为与蒙古争夺的对象,视为牵制蒙古的对象。早在永乐三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先爱新觉罗·孟特穆(也有的史籍翻译为爱新觉罗·猛哥帖木儿)就亲自前往南京拜见明成祖朱棣,这次朝见后孟特穆接受了明朝册封的官爵,他的妹妹还成为了朱棣的妃子,此后爱新觉罗家族世袭建州左卫都督一职。朱棣此举当然是为了拉拢女真势力,事实上当时与明朝争夺女真势力还不只是老对手蒙古,甚至还有作为盟友的李氏朝鲜王朝。李氏朝鲜王朝是在推翻了亲元的王氏高丽王朝之后得以建立的,自立国伊始即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由于李氏朝鲜和明王朝都同时面临南倭北虏(南方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带来的战略压力,于是整个有明一代朝鲜在藩属国中最以恭顺闻名。元明易代之际东北地区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李氏朝鲜王朝认为这是向北拓展疆域的天赐良机,于是开始对女真部族实行军事打击和政治招抚并行的政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李氏朝鲜授予孟特穆“上万户”官爵。朱棣对蒙古和朝鲜在女真族地区的扩张是心知肚明,于是他通过拉拢以孟特穆为代表的女真上层人士实现了对女真地区的控制。
朱棣时代拉拢孟特穆是有坚实的国力作为支撑的——尽管明朝需要通过拉拢女真上层人士实现了对女真地区的控制,但与此同时这些女真部族首领们也需要借助强势的大明王朝的支持稳固地位,双方属于互相需要的关系。然而随着明王朝进入国力衰退时期之后明朝对东北女真部族首领的依赖程度日渐提升,而羽翼渐丰的女真部族首领们对明朝的控制已渐渐心生不满:由于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和腐败问题已使明朝的卫所制度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以致于明军的战斗力至少从明中期开始就已出现重大滑坡,这也是戚继光自行招募戚家军抵抗倭寇的原因所在,因为之前的明朝官军大多已不堪使用。万历三大征之后明朝的财政已相当难以为继——仅仅只是为支撑三大征之一的抗倭援朝大明王朝花费的经费支出平均每年高达240万两左右,战后的明朝迅速出现了财政赤字。与此同时本来作为明朝在东北方向牵制倭寇和游牧民族势力的盟友存在的李氏朝鲜这时在经历长达七年的抗倭战争后已根本无力担负起遏制游牧部族崛起的作用。此时负责镇守辽东的李成梁在明朝军力、财力不继,而传统盟友朝鲜又指望不上的情况下只能对蒙古和女真势力采取分化瓦解的措施——李成梁将自己的主要打击目标设定为蒙古和海西女真,而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却恰恰成为了他眼中可以依赖的盟友。在努尔哈赤崛起的早期阶段不仅不是明朝扼杀的对象,恰恰相反还是扶植的对象。努尔哈赤竭力向明朝展示自己的恭顺,以明朝册封的建州左卫都督的身份对其他部落进行吞并,对外则宣称是为朝廷征讨不恭顺的部落。努尔哈赤此举成功瞒过了明朝统治者——他不仅没被视为威胁而加以消灭,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明朝的支持与鼓励。
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起兵反明后万历皇帝才如梦初醒。3年后明朝联合朝鲜以及尚未被后金消灭的叶赫部出动十一万大军征讨后金。事实上这时的后金政权还并不强大。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曾给努尔哈赤去书声称:“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致书水滨三万女真之主”,由此可见后金立国初期的实力之弱。当然林丹汗所说水滨三万女真之主也过于夸张了,至少后金在得知明朝、叶赫、朝鲜出动了十一万大军后调集了六万大军迎战。明朝、叶赫、朝鲜的联军几乎是后金的两倍,按说胜算还是挺大的。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明朝一方没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中任何一点优势:本土作战、以逸待劳的后金军自然占有地利上的优势,而明朝选择出征的时间正是二到三月,这个季节的东北正是严寒时节,从南方调来的明军极难适应当地气候。更为糟糕的是:明军将部队分成东、西、南、北四路并进,而后金方面则充分集中优势兵力对各路明军各个击破,以致于在总兵力上占优势的明军其实在每次实际交锋的具体战场上都成为了兵力劣势方。短短五天之内号称十一万的大军就被后金消灭了五万,此时明朝四路大军中已有三路被破,战争以明朝的失败告终。这场后来被称为萨尔浒之战的战役彻底扭转了明朝与后金对峙的格局:明朝开始由攻势转为守势,而后金则开始步步进逼。面对后金步步进逼形势下的明朝内部还同时出现了朝政与财政的双重混乱现象:明末的各种内外问题不仅没促使满朝文武齐心协力,反而引发了更为强烈的党争,而明朝的财政体系也日益紊乱,以致于不得不一再加征三饷,可这么做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进一步激化了民变。自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叛乱开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四处涌现的民变使明朝实际处于内外两线作战的格局,此时手忙脚乱的明朝实际上已错过了将后金扼杀在萌芽状态的最佳时机。
明朝为什么没有把后金扼杀在萌芽状态?
第一次见这个题还是😂😂。
明朝为啥没把后金扼杀在萌芽中呢?因为明朝政府也没想到女真人能够崛起啊!从明初到晚明,来自北方的敌人主要还是蒙古人,女真多半是跟着蒙古人来打个酱油,并没有形成能够威胁大明江山的势力。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是对女真战士战斗力的嘉誉,虽然拥有着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女真多是渔猎民族,事实证明,猎人比放羊的和种田的都能打),但是女真内部分裂严重,就拿建州女真来说,名义上是一个大部族,其实还是好几个松散的小部落。
因为位于长白山猎区,女真掌握这一种名贵的物资-貂皮皮草。对于明朝来说,东北是皮草的唯一来源,同时皮草贸易也是女真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中原皮草象征着地位,故而这也是一种热销产品,因此长期以来,女真和明政府都维系着一种贸易关系,并且建州、海西还受到明政府的庇护。
然后就要说到努尔哈赤了,努尔哈赤是明政府亲封的将军,而且女真也受到明朝的羁弥统治,这就是介于附属国和领土之间的灰色区域,我们不做讨论。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父亲因为明政府的失误,死在了乱军中,总兵李成梁一方面是有些愧疚,另一方面也是重视努尔哈赤的才能,可以说给努尔哈赤放了很多水,充分利用建州女真打压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已经部分蒙古部落,作为回报,李成梁成了努尔哈赤的貂皮中原中介,努尔哈赤也被李成梁培养成了东北唯一的供货商。
原本边境相安无事,但是北京发生了巨变,万历朝的党争达到了最高峰,屹立不倒的李成梁终于在弹劾下顶不住了,被撤职带离了辽东。李成梁一走,努尔哈赤就慌了,没有了中间商,女真的经济会陷入瘫痪,好不容易统一的女真部落就会为了各自谋生而分散。当然也是努尔哈赤本来就有割据一方的帝王之志,于是乎1616年,实力成熟的努尔哈赤称汗(注意不是皇帝),建国大金,史称后金。1618年,后金经济面临崩盘,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同时率步骑2万向明朝发起进攻。由此,明末漫长的明金之战(明清之战)拉开了序幕。
可以说后金攻明是为了经济发展,因为自身没啥生产力,所以只能打仗抢劫。其实可以看得出,努尔哈赤对于征服大明没啥信心,他就是希望大明承认他这个政权,然后互贸,最好可以签订澶渊之盟这样的协议,来维系后金的发展。
而大明驻蓟辽的官员可以说除了李成梁,都没有可持续的经济头脑,忽视了建州女真势力的壮大有可能成为大明的另一个威胁。故而没有继续采取以胡制胡的方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