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的抚远大将军王胤禵根据什么就认为皇帝位置是他的?

不要说 胤禵自己认为,就连我都认为皇位应该是传给他的。康熙在临终之前,一直都没有说出传位给谁,所以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就连蠢的跟猪一样的十阿哥,都是有机会登基的。那么为什么说康熙会将大位传给 胤禵呢?

第一, 胤禵代替康熙远征西北,成为大将军王。

对康熙来说,到了晚年最喜欢的儿子应该就是老十四 胤禵,因为这个儿子跟自己十分像。不仅有谋略,而且在战场上作战勇敢,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西北发生动乱的时候,康熙已经到了晚年,这个时候他不可能御驾亲征了,所以必须要在众多皇子当中推选出一位来,代替天子出征。这件事的意义就完全不简单了,因为谁能够代替康熙出征,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继承人,而且希望非常大。所以每个皇子都希望争夺到这个位置,甚至连八阿哥这种从未上过战场的阿哥都想做大将军王。可见康熙选中 胤禵绝对不是偶然。

第二,手握十万大军,是新皇登基的巨大威胁。

胤禵做了大将军王,他手里可是又十万大军,都是满清的主力人马。如果他不登基做皇帝,反倒是换成其他任何人的话,对新任皇帝都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康熙没有理由不考虑这一点,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是这么发生的,所以康熙看中 胤禵做接班人是非常有可能的,他将军权交给未来的皇帝,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而 胤禵后来的举动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是一为优秀的统帅,成功平定了西北的叛乱不说,并没有用手里的十万大军为非作歹,这才是他最可贵的地方,可能康熙看中的就是他这种最可贵的品质。

第三,雍正一母同胞,将来可以得到雍正有力的支持。

雍正在没有登基之前,一直都是康熙手里最得力的干将。他宁可做一位孤臣,也不会攀附各种势力,所以他的个能能力很强,而且有脑子有魄力,这种人如果留下来辅佐下一任君主,是非常合适的。最关键的是,康熙认为雍正没有做皇帝的心思,看八爷想做皇帝,拉拢了一大帮子人,包括前任太子,大阿哥这些人手底下都有不少嫡系人马。然而老四这边除了几个得力的奴才,什么人都没有,这是康熙比较欣慰的一件事。他可以留下老四来辅佐下一任皇帝,但是下一任皇帝未必就是老四,说不定是老四的亲弟弟 胤禵。让 胤禵继承皇位,老四依旧能够得到重用,国家才能稳定发展下去。

第四,年轻有干劲,能够成为下一任明主。

雍正继位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在古代来说,这个年纪根本就做不成多少事情了,因为随时都有向康熙报道的可能,所以正常情况下康熙不会选择年纪这么大的皇子来继承皇位。而老十四当时只有三十五岁,是非常适合做皇帝的年纪,正值壮年,又比较有头脑,根本不用担心权臣乱政的情况发生,也能够应付国内的战乱。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西北再次战乱的时候,雍正只能跪在佛堂里祈祷,让年羹尧在外地厮杀。换成康熙执政的话,会是这种情况吗?所以胤禵上台的话,也绝对不会让臣子做大,因为他自己就有雄才大略。

我是江湖小晓生,你们认为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雍正王朝》的抚远大将军王胤禵根据什么就认为皇帝位置是他的?

雍正王朝老十四胤禵为什么认为皇位是他的?这几个疑点无人能答!

一、

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大家都对雍正帝到底是正常即位,还是篡位而争论不休。

而篡位之说,主要是说篡的老十四胤禵的位,关于这个历史问题,杨角风不便多说,也无从分析,我们只谈《雍正王朝》。

老十四胤禵什么时候开始具备抢夺储君的实力呢?

那就是在他被康熙帝任命为大将军王的时候,而那时候的政治格局是这样的:

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并且永无翻身的机会,同样没有翻身机会的还有大阿哥,也是被永久圈禁。在之前争嫡最热门的老八胤禩,经历了刑部冤案和举荐太子一事之后,也基本与皇位无望。

剩下一个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一事被康熙帝当着满朝文武批评,并且在火烧百官行述一事之后,为了自保,自己的势力被打击的七零八落,自己也进入了十年的沉寂期。

整个朝廷都对谁出任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的储君一事达成了高度一致,即使是老四胤禛,也是拉开弓想试试自己的箭法,想自己出任大将军王,可惜射出的箭跟穿天猴一样乱穿,只得作罢。

尤其是康熙帝对老十四胤禵的出征规模是空前强大,从任命大将军并特意加了一个“王”字,足以让老十四胤禵浮想联翩。并且特许他以天子亲征的礼仪出征,并承诺得胜回朝,必不亏待他,这些迹象都表明了,老十四胤禵就是为了储君的人选。

再加上之前的他冲撞康熙帝,不仅没有受罚,自己的生母还被封为了皇贵妃,而出任大将军王以后,这一切也都解释的通了。

二、

正是怀着对皇位的憧憬,老十四胤禵开始了夺嫡之路:

先是老八胤禩的阵营对老十四胤禵产生了深深的嫉妒,不仅老九老十说话酸溜溜的,连老八胤禩都阴阳怪气地说以后的皇位就是你老十四胤禵的。

弄的老十四胤禵赶紧明誓,表明自己永远支持老八胤禩。

可惜,他一到大西北前线就把老八胤禩给忘了,开始不服从指挥……

另一方面的老四胤禛,也向老十四胤禵伸出了橄榄枝,并表明自己支持他出任大将军王。还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什么亲兄弟啊,本是自家人啊,自己本来就看好他啊,等等。

深受感动的老十四胤禵,面对老四胤禛提出的让年羹尧出任甘陕总督,一口答应了下来。

岂不知此时的老四胤禛就是利用他跟老八胤禩的矛盾,让老十四胤禵误认为选择年羹尧,对自己有利。

第三方面则是康熙帝方面了,康熙帝的小算盘也打得啪啪响,从举荐太子一事上,他已经感受到了老八胤禩一派的强大,他急于分散他们的势力,不管是把乌雅氏立为皇贵妃,还是把老十四任命大将军王,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除此之外,康熙帝也刻意营造一种谁出任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皇帝的氛围,让所有人都信以为真,包括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

从后来康熙帝迟迟不做过寿的安排来看,他就是等着老十四胤禵胜利大捷的消息,这父子俩必然通过很多信息,也难免康熙帝会透露一些诱惑给他,才让他不惜得罪老八胤禩,奋力一战。

大胜之后,康熙帝很高兴,老八胤禩很生气(死鹰事件),老十四胤禵其实更高兴,因为他觉得皇位已经唾手可得了。

三、

可惜晴天一声霹雳,老四胤禛即位了: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手握重兵的老十四胤禵不造反呢?

其实不光我们有这种疑问,老十四胤禵同样有这种疑问,这个疑问伴随了他很多年。

从回京的路上,他就在问图里琛三个问题:

康熙帝的大位到底传给的谁?老四胤禛即位后为什么让年羹尧两省戒严?供应粮草的军官为什么从按月供应变成了按日供应?

图里琛只回答上了第一道问题,其余两个都回答不出来,其实不仅图里琛回答不出来,时隔几年后的老十三胤祥也回答不上来:

“皇阿玛当初究竟把皇位传给谁?你为什么赶到丰台大营夺兵权?雍正为什么急急忙忙地部署年羹尧暗中断我粮草?

老十三胤祥面对质疑也只能回答上第一个问题,其余两个也是回答不上来。

正是由于这几个问题太尖锐,老十四胤禵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既然皇阿玛名正言顺的把大位传给了雍正帝,他为什么还要做这么多不够光明正大的安排呢?是不是他心虚?

老四胤禛如果是正大光明的继承的皇位,为什么不像当初举荐我当大将军王时关系亲密,为什么还像押犯人一样把我押回京?

四、

这些还不足以激怒老十四胤禵,关键是雍正帝的另一道圣旨彻底惹恼了他:

一个本来认为皇位已经在手的老十四胤禵,结果突然大军的粮草被断了,不仅川陕两省戒严,连粮草都每天按量供应,自己这里一有风吹草动,粮草就没。

然后自己的皇阿玛驾崩了,自己回京奔丧,却是几乎被押着回去,身边有几十个大内侍卫看管,后有三千绿营兵监视,马上到家门口了,结果不让他进城门,却让他在驿站休息。

这彻底激怒了他,更让他坚信自己之所以被雍正帝这样防着,就因为自己可能才是真正的继承人。

违抗圣旨的老十四胤禵一路跑进灵堂,抚着康熙帝的棺失声痛哭,他的哭不仅仅是为了康熙帝,更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皇位。

因为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一切都完了,再加上周边不怀好意的阿哥们拱火,说当时传位的时候没有听清,好像是传给十四阿哥的。

可惜一切都迟了,自己已经没有兵权了,京城的兵权也牢牢控制在雍正帝的手中,一切都晚了。

老十四胤禵的这种不满也在破庙里发泄过:

“八哥、九哥、十哥你们在京城做什么吃的?你们这些酒囊饭袋,饭桶……”

是啊,你们为什么不制止,为什么不乱,只要你们乱了,我就可以进京勤王了,可惜一切都晚了。

而这些疑点,不管是图里琛还是老十三胤祥,甚至是雍正帝自己,都无法给老十四胤禵解释,怎么解释?

难道直接说怕你造反?

正是无法解释,也难怪老十四胤禵发出这么一句感慨:

“可这样子输法我至死也不服!”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的抚远大将军王胤禵根据什么就认为皇帝位置是他的?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是在九子夺嫡中,作为四爷同胞兄弟的十四阿哥,居然站在了哥哥的对立面,跟着八爷党一群人对抗自己亲哥哥。果然在权力面前,亲情是薄如纸啊!

爱新觉罗胤禵,是康熙皇帝的第十四个儿子,也是雍正皇帝继承皇位之前,最有威胁的一个竞争对手!那么,胤禵的竞争资本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很巧的是,这个胤禵,和雍正皇帝胤禛乃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他们的母亲是乌雅氏,封号是德妃。原本,乌雅氏只是一个见习宫女,在中秋节的时候,因为皇宫内的人手不够,就临时将她送入宫内!

当时,康熙皇帝的原配赫舍里皇后刚刚过世。康熙心情不好,喝醉了酒。遇到乌雅氏之后一时兴起,便宠幸了她。雍正皇帝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

然而,乌雅氏并没有因此得宠,反倒是落入了比较不幸的境地!

由于当时乌雅氏地位低贱,子凭母贵,所以她对于大儿子胤禛,她根本没多大帮助。咱们四爷的出身并不算好。

而小儿子胤禵则不一样了,她出生的时候,乌雅氏已经晋升为妃子了,整个人的仕途也处在上升期!所以对于胤禵,作为母亲的乌雅氏便能够提供相当大支持的

而且由于老来得子,胤禵这个小儿子,又天资聪慧,深得康熙喜爱,赏赐频繁,兄弟中无人能比。而乌雅氏也更喜欢这个小儿子,毕竟咱们四爷只是一个“意外”!

所以得宠,成为了胤禵的第一个竞争资本。

当然,在康熙年间,乌雅氏的身份并不是特别的尊贵,康熙也并没有独宠他一个,这些资本并不足以让这个非嫡非长的小十四膨胀到去争夺皇位。

事实上,胤禵之所以成为皇位的热门人选,跟他后来随军出征的这段阅历是分不开的!

康熙五十七年,胤禵任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奉命平定西藏。后来西藏叛乱彻底平定,胤禵也因此威名远震。

清朝原本就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所以有着军事背景的皇子,更容易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军功赫赫,胤禵有着其他皇子所没有的资本,虽然他非嫡非长 ,但在清朝,嫡长子继承制不是第一评选标准。

能者居之,才是正途!

不可否认,胤禵皇子在保卫边疆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皇太子胤礽被废之后,许多人都把未来的希望放在了胤禵的身上。

特别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阿哥党,一直在鼎力支持这位十四弟!

八阿哥所建立的阿哥党,可以说是九子夺嫡期间最大的一个团伙,有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其实八阿哥也想要争夺皇位。但是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的希望都非常渺茫了,只有十四阿哥有着比较高的希望!

于是乎,哥儿几个一致决定,将十四阿哥推到皇位上。只要十四阿哥当了皇帝,另外几个人也都是铁皮蛋子王!毕竟十四阿哥和八阿哥的关系那是铁的不得了,当年八阿哥犯错,胤禵不惜挨板子也要为其说话,可见两人的关系。

只是,他们最后还是失败了,康熙最终选择了胤禛为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雍正。雍正继位后就夺了胤禵的兵权,软禁于景陵读书!

最后说说立储之谜,有人说是雍正篡位,原本康熙说的是传为于十四阿哥,结果呗改成了四阿哥。这个说法也被搬上了影视剧。但事实上,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人家是满人,有自己的文字,十四和四这个文字游戏,在满文里面没法儿用啊!

再者其实康熙将胤禵派往边疆领兵,差不多就是意味着放弃了他,因为古来储君,大都是监理国政,出征在外的很少有成为继承人的。当然,李世民除外,他是自己抢的。

《雍正王朝》的抚远大将军王胤禵根据什么就认为皇帝位置是他的?

老十四胤禵是让老八胤禩给害了。

当初,西北起了战事,康熙在皇子中选择大将军王时,老八曾和老九老十老十四有过一次私下的分析。

大家知道,老十四一直是老八一派的,而且对老八一直非常信服,对他说的话也深信不疑。当时老八分析,康熙选择哪个皇子做大将军王,谁就是将来的太子,是未来的皇帝。

这个分析有道理吗?当然有,但只是表面的道理,而没有深入本质。

老八的理由有二:第一,当上大将军王,就可能立下大功,提升自己在朝廷的威望,这样的皇子当然更受到康熙青睐。康熙若是立他做太子,也能够服众;第二,大将军王手握20多万兵马,如果不是深得康熙信任,怎么可能被赋予如此之大的兵权?康熙最信任的皇子,当然会被立为太子。

听了老八的话,老十四深以为然。所以,他不惜与老八争夺大将军之位,并且在老四胤禛的帮助下,最终成功获得。

此时的老十四志得意满,他肯定认为自己得胜回朝时,就是被立为太子之日。

可惜,没等他回朝,康熙就驾崩了,继位者是老四胤禛。于是,老十四就一直猜忌,觉得老四是改了遗诏,得位不正。

按照老十四自己的说法,如果雍正不是篡改遗诏,为何要派老十三去夺取丰台大营的兵权,为何又要断了他老十四的粮草,夺了他的兵权?

这两条其实很容易回答:如果不夺丰台大营和老十四的兵权,老八就可以借此作乱,雍正就没法顺利继位。

事实上,还是邬思道说得对:如果康熙皇帝真的选了老十四做储君,就不可能在自己年迈之时,让他离开京城半步。否则,康熙一旦驾崩,而太子又不在京城,其他的阿哥们又都是如狼似虎,如何保证太子顺利继位?

可惜,老十四看不到这一点。或者他不愿意相信这一点。

《雍正王朝》的抚远大将军王胤禵根据什么就认为皇帝位置是他的?

胤禵是个骄傲很自负的人,他也有骄傲的资本。

首先,他很严格自律。

追缴国库欠款的时候,十爷为修戏楼修院子欠二十多万两银子,还把东西抬出去典当打朝廷的脸,丑态百出。九爷有任伯安小金库不怕。老十四却气定神闲,说明他根本就不欠钱,平时花钱有节制,毫不骄奢淫逸。

再者,老十四有胆略。

在承德的时候,敢假冒太子的笔迹调兵,促使康熙下决心废了太子。要知道再怎么像也跟真的不一样,信造了把柄就捏在康熙手里了。可老十四就是敢弄。

年羹尧被赐死后,老十三找老十四想让他去西北带兵,老十四以为雍正要赐死他,慷慨激昂地陈词,说如果把他抓到菜市口明正典刑,他会谢谢老十三;如果是悄悄赐死他,他会把所有太监宫女叫过来看着他施刑。悍不畏死。

还有,老十四有手腕。

鄂伦岱本是老八派来监视他的眼线,老十四却用一封假信先挑拨了他们的关系,激怒他之后又突出他跟老八的实力悬殊,让他觉得自己处境危险,然后许诺他跟自己干,打了胜仗升官之后就能转危为安了,一连串下来让鄂伦岱成为了自己的心腹。

并且,老十四有真才实学,康熙就评价他〖整兵精武很见成效〗。

所以老十四并不把自己当成池中之物,再加上很多人都认为大将军王就嗣君人选,老十四当然认为皇帝的位置是他的。

《雍正王朝》的抚远大将军王胤禵根据什么就认为皇帝位置是他的?

康熙一生有三十五个儿子,多子多福是康熙根深蒂固的观念。老十四胤禵生母乌雅氏为康熙生了六个孩子,是康熙后宫中的生育冠军,所以深受康熙宠爱。子以母贵,康熙对胤禵也非常喜欢,一般的皇子结了婚就要搬出皇宫单独居住,胤禵结婚后仍然住在宫中。康熙的喜爱是他认为康熙会传位给他的原因之一。

乌雅氏为康熙生孩子多,也就是说康熙宠幸乌雅氏的机会多。虽然乌雅氏不问政事,但见面多了总得说话吧!孩子是女人离不开的话题。乌雅氏的大儿子,也就是老四胤禛,从小被佟佳氏领养,感情比较淡,二儿子早死,谈的较多的当然是三儿子,也就是老十四胤禵,还有三个女儿。

当妈的关心儿子的前途无可厚非,在九子夺嫡的关键时候,乌雅氏在康熙跟前吹点枕边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乌雅氏不会向康熙提出任何要求,精明的康熙当然也不会向乌雅氏承诺什么。但是,康熙会营造气氛,让乌雅氏感觉到他对胤禵的关怀和器重。

西北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康熙选胤禵代自己亲征,并封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王,出征送行的规格之高,形式之隆重,足见康熙对胤禵的重视。而且平叛成功胤禵建立功勋,威望得到提高,继承皇位也就有了本钱。关键还在于康熙刚刚决定要默定储君,紧接着就派胤禵出征,这让朝廷上下都认为康熙要立胤禵为储君,胤禵自己当然更会这么认为。

康熙要默定储君,不可能把事情挑明,他要对候选人进行考察,胤禵自然是被考察对象。胤禵平叛成功,康熙当然要给予表扬,胤禵会很自然以为自己通过了考察。

康熙一贯痛恨结党营私,但他曾经让胤禵结交九门提督隆科多。这件事非常关键。隆科多是未来皇位交接的关键人物。胤禵把结交隆科多的情况向康熙汇报。他的汇报康熙应该不太满意,因为康熙觉得,胤禵没有真正控制隆科多。一方面说明胤禵政治意识不强,另一方面说明胤禵控制能力不够。胤禵没通过考察,但是他自己是不知道的。

感谢您阅读点赞留言转发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