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是什么?难道仅仅空耗蜀国的实力?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或许是当时所有蜀汉人心目中最想说的一句话,这已经成为了整个蜀汉君臣,生活下去的理念。其实在历史上偏安于四川的政权,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只有蜀汉是最让人惋惜和痛心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蜀汉被认为是正统的延续,跟南宋、南明是有几分相似的味道的。而其他政权都是割据政权。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不断坚持北伐,是有这么几条原因的。

第一,只有不断北伐,才能告诉世人,曹魏不是正统。

诸葛亮先后进行了六次北伐,虽然成效都比较微弱,但是所达到的效果却是比较不错的。当时的蜀汉只占据了天下十三州当中一个州郡,而强大的曹魏占据着富庶的中原地区。如果这个时候诸葛亮保守不出的话,那不用曹魏前来讨伐,他们自身都会混乱。一个大汉王朝的正统继承者,逐渐会变成小国寡民的地方割据政权,久而久之就会从内部土崩瓦解。诸葛亮的北伐,是为了宣布蜀汉才是天下正统,而曹魏只是篡夺大汉的逆贼,也只有带着这样的口号,才能够让蜀汉上下都有一颗奋斗的心。

第二,北伐才能找到机会,自守只能等着被消灭。

当时的蜀汉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一个,但是它的军队却十分强悍。这是一个比较意外的事情,我们知道曹魏虽然人口众多,但是到了后期兵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诸葛亮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不断北伐,他认为只要北伐成功一次,那他们恢复中原就有了希望。跟曹魏的对战从一两次的突击战,变成了六次持久战,这是诸葛亮无奈之举。不过如果不打,那只有等着被人消灭,只有不断奋斗,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第三,加强中央集权,军民一心。

诸葛亮无疑是当时蜀汉最高领袖,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诸葛亮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刘禅虽然是皇帝,但是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引导孱弱的蜀汉走上光明大道,所以只能把一切都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心里明白,权力集中在一起的时候,这个集团才不会垮掉,所以他不允许李严开府,他知道分权以后的可怕之处。他心里是向着刘汉天下的,而其他人可就未必了。但是要想一直掌握权力,就必须要掌握军队,掌握军队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北伐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我们对诸葛亮最好的描述,他一生的志向并没有实现,但是这阻挡了他流芳百世了吗?并没有,反倒是成功的曹魏包括司马家族,成了大家诟病的对象。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是什么?难道仅仅空耗蜀国的实力?

诸葛亮北伐是一种政治象征,是蜀汉政权能够存在延续的法理依据。

北伐意味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北伐的对象曹魏政权,虽然已经自称皇帝了,但不过是篡汉之贼,沐猴而冠,我们蜀汉政权才是“嗣武二帝(汉高祖与光武帝)”的正统,所以要北伐,要对乱臣贼子“龚行天罚”!

魏、蜀、吴三家都坚持自己才是受之于天命的合法政权,尽管三方都只是占居了局部区域,但是各自的官职设置都具有全国性。就连最缺乏合法性的东吴都不断北伐,“志在平世,奉辞行罚”,以标榜自己是正统,蜀汉又岂能例外?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汉只有十三州里面的一州之地,如果什么也不干,就等于默认汉室禅让给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那样就是自我矮化,慢慢地沦为一个分裂国家的割据政权。那样,蜀汉也就不战自败了,因为已经没有了理想信念,没有了法理依据,文臣武将、士人黎庶,都没有忠于蜀汉的必要了。

蜀只是魏和吴的蔑称,实际上蜀汉一直都是自称“汉”,坚信自己才是正统,那么就必须北伐

不要小看正统和法理这些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中国有句俗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为什么曹丕要强迫汉献帝搞个禅让仪式,不就是为了宣扬自己称帝是合法的、正统的吗?刘备死后,曹魏立即对于蜀汉政权加强了和平演变的舆论攻势,“名士”华歆、王朗等人给诸葛亮写信,陈述曹魏政权的法理正义,奉劝诸葛亮不要凭借益州之小国寡民、逆天行事,而应该取消国号、“举国称藩”。这就是从法理上否认蜀汉是继承东汉的合法政权,从精神上打倒你!

刘备不仅仅是蜀汉的创建者,还是蜀汉的精神领袖,凭借他的强大人格魅力和社会声望,足以使蜀汉政权思想统一,坚信蜀汉才是东汉的真正继承者,只是暂时偏居一隅。但刘禅也好,诸葛亮也好,都没有这个威望,所以建宁太守雍闿在叛乱后才为自己辩护:“我们都知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但是现在天下鼎立,却有三个君主,这让我们这些位于僻远地方的人们都很惶惑,不知究竟应该归附于哪一方面。”

所以诸葛亮专门写了一篇《正议》来驳斥曹魏的理论攻势,提出了刘备后蜀汉时期的两大指导思想:

一、曹丕称帝是非法的、不义的,必将重蹈王莽之覆辙。

二、天命是永归蜀汉的,蜀汉政权北伐是奉天之命讨伐有罪。

姜维是完全接受了诸葛亮思想的,所以才会坚持北伐,即使蜀汉灭亡后,也绞尽脑汁来恢复汉室。所以古今皆视其为诸葛亮的真正继承人

光有批判的武器只能沦为嘴炮,还需要武器的批判,所以诸葛亮才要北伐。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除了李严等少数滚刀肉不信这一套跳出来被当典型办了,蜀汉政权内部是非常团结和谐的。即使到了蜀汉灭亡之时,前线将士接到刘禅让他们投降的命令后,不能接受,拔刀砍石,可见蜀汉军队始终贯彻执行了诸葛亮恢复汉室的思想。

即使面对盟友东吴,使臣邓芝也必须义正辞严地强调蜀汉才是正统:“等到我们共同灭魏之后,如果您要不承认我方是天下唯一的天命正统,那么我们之间一定会战端再起,而且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诸葛亮死后,他的第一继承人蒋琬资历太浅,身体也不好,无法继续推动北伐,只能采取战略收缩状态。而到了第二继承人费祎时期,这种不得已的收缩居然成了常态,费祎也公然否定北伐,导致蜀汉内部思想陷入混乱。即使后来姜维重新树立北伐大旗,但为时已晚,连诸葛亮的旧部董厥、儿子诸葛瞻都反对。

“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任何一个政权,思想乱必定先从知识分子乱起,蜀汉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谯周。他公然支持曹魏的立国依据——代汉者,当涂高,公然反对姜维的北伐政策,直到兵临城下时公然主张投降。谁能想到之前谯周在刘备时期积极支持刘备称帝,在诸葛亮时期积极支持北伐呢?

到了蜀汉末年,除了一直打仗的军队,文臣和士人已经完全丧失正统思想,自我矮化为地方割据政权,所以才会轻易投降

所以我们可以想见,如果诸葛亮像蒋费时期那样不北伐的话,蜀汉不可能在刘备去世后再延续四十年,实际上蒋、费都是在消耗诸葛亮思想留下的余荫,消耗完了也就是和平演变开始的时候了,这时只有姜维还能够勉强保持这种思想在军队中的存在,但对整个政权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慢慢瓦解,他既认识不到,也无能为力——否则他应该写篇文章来驳斥谯周的《仇国论》。

至于蜀汉的实力,其实在诸葛亮时期没有消耗多少。前三次北伐时间很短,后两次北伐都是三年来一次,每次一季度,蜀汉军也没有打大的败仗,军力国力消耗程度都控制得比较好。

姜维就没有这种可持续性北伐的头脑,基本上是每年一打,这才是消耗国力。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是什么?难道仅仅空耗蜀国的实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的话,要岀兵北伐。从公元228年春到公元234年春,诸葛亮五次北伐,并在公元234年八月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前线。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空耗了蜀国的实力,这个说法言重了。而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肯定不是诸葛亮要急于获得战功,然后取代刘阿斗,篡位。米粒闲聊,在下文中聊聊自己的看法。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也是诸葛亮在岀师表中的话。表明了,北伐的目的。但是,诸葛亮知道蜀汉政权与曹魏政权的实力差距,是较大的。所以,不会经过一、两次会战就能彻底打败对手。而他的战略意图有五。一是,想用多次的小胜,来换取大胜。二是,先取陇右(甘肃省),再夺关中。也就是,先夺取曹魏政权的薄弱地区,然后从陇右和汉中,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夺取关中。作到这一步,蜀汉政权就能与曹魏政权,一争高低了,甚至具有一定的优势。三是,政治方面的考虑。在三国之后,有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之争。而在三国时期,就已有谁是正统之争。而诸葛亮要用“庶竭驽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北伐战争,来显示岀蜀汉政权的正统性。也就是要占领政治“高地”。四是,公元223年十月,吴蜀实现了联盟,共同对抗曹魏。在这个联盟中,双方在政治方面是平等,是不存在高低、主从之分。而蜀汉政权,又以正统自居。正因此,如果蜀汉与曹魏之间平安无事,那么孙吴政权会怎样做呢?划江而治吧!正如一句话所说的“你若不勇敢,谁会为你坚持”。仅从这点,诸葛亮也必须北伐。至少也要做些姿态岀来。这表现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中,都不采取冒进策略,以谨慎行动、保存实力为根本政策。最后,以攻代守、掌握主动权。

米粒闲聊,认为以上五点是诸葛亮北伐的真实意图,并且使曹魏政权分兵防卫蜀汉与孙吴,至少在这个时期,避免了曹魏集中力量针对吴、蜀中的单独一方。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是什么?难道仅仅空耗蜀国的实力?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表示自己是延续了大汉政权,是汉室正统。而曹丕所建立的曹魏政权是非法的,是篡权得来的。在法理上不予承认,在军事上需要北伐进行剿灭,以维护汉室正统和权威。

北方士农工商中还有心向汉室之人,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汉室的影响力仍然很大。到曹丕时敢于逼汉献帝禅让,说明这种影响力已经弱到只是稍加顾忌的地位了。此时北伐,还能得到汉室拥护者的支持,等汉室旧臣、遗民故去后。新生代只知曹魏而不知有汉。

三国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中原地区,虽然北方经历了多年战乱,但经过曹操、曹丕父子的治理,北方经济、生产已逐渐恢复。仅人口一项,在灭蜀国前,曹魏在籍人口有443万;蜀汉在籍人数108万。这还不包括不在籍人口。人口就是生产力,有人就有财源、兵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和蜀汉国力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趁着国力差距小,北伐还能有胜算。

战争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最好手段。东汉末年,士族和豪强地主势力崛起,把持地方大权。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势力,进入到西川后,必然和西川、汉中当地势力产生摩擦与矛盾。 关羽丢失荆州,刘备兵败夷陵,荆襄势力的武力威慑趋于弱化。发动北伐,把曹魏确立为敌对目标,既可以集中西川地区的经济、军事力量于蜀汉朝廷,转移国内视线,不至于发生内乱;又可以整合国内人力、物力资源,顺利推行生产发展政策,一举多得。

蜀汉疆域范围主要包括四川、云贵、陕西汉中地区等,地大人少,有盐井有铁矿,还有蜀锦,资源丰富但国内市场狭小,盟友东吴政权也是地大人稀,市场不大,以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言,想要发展,想要扩大国内市场,只能从敌国曹魏那里占土地、抢人口。

从地理上讲,西川、汉中地区四周环山,易守难攻。这意味着别人很难进来,自己也很难出去。一旦被曹魏堵住出去的道路,紧靠一隅之地,发展是妄想。想生存、想发展、想夺取出蜀通道,只能不断北伐,以攻代守。

北伐也是继承刘备遗志,实现诸葛亮个人理想的手段。他二人都有恢复汉室江山,统一天下,重建盛世的愿望。北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战争本身就是对资源和国力的一种消耗。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向北扩展了部分疆域,有小胜无大败,总体消耗不大。战场主要是在曹魏境内进行,对蜀汉生产、建设没有造成大的破坏。

北伐既是实现蜀汉战略目标的措施,也是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之举。诸葛亮之后,蜀汉困居一地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最明显的就是人才上的差距,蜀汉灭亡,亡的是综合国力上的差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