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三顾茅庐、《隆中对》是琅琊望族精心导演的吗?

我是江湖小晓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三顾茅庐是历史上非常经典的君臣相遇的故事,当时的刘备因为寄居在刘表这里,急于得到高人相助,所以三次拜访了诸葛亮的草堂,这才成功将诸葛亮收入囊中。现在很多人却说,这是诸葛亮包括琅琊高人们的一场政治布局,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一,诸葛亮并非真正隐士,从各种角度来看,他都有自己的政治志向。

很多人误以为诸葛亮在南阳种地,就把他当成了村夫。其实这是非常严重的误解,那个年代的村夫其实并不好当,说不定哪天就被抓去当壮丁了,所以诸葛亮不可能安分地做一个随时被抓去参军的壮丁。而他有强大的政治背景,首先就是他的叔叔诸葛玄,此刻正在刘表手底下做官,其次就是他的妻子黄月英,跟刘表的老婆蔡夫人那是姨侄关系。而且他常常跟朋友们自比管仲乐毅,这是何等的英雄了得,岂能只是一个村夫呢?

第二,琅琊高人们为庞统和诸葛亮造势,卧龙凤雏名声响亮。

卧龙凤雏的名声,其实并不是通过实战得来的,他们早在出山之前,就有人为他做了一番宣传,这些人就是琅琊地界上的朋友们。诸葛亮的老师是庞德公,庞德公的侄子就是庞统,这么来看这两个人都是庞德公调教出来的。而卧龙凤雏或许也是庞德公给他们取的。再加上徐庶石广元这些朋友们的推销,诸葛亮的名声自然是非常好了,这也为三顾茅庐奠定了基础。谁来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人知道他的名声,主动前来。

第三,三次拜访显得有些蹊跷,后面应该是总导演庞德公在操盘。

这就引出了最重要的三顾了,庞德公知道人才难得才会珍惜,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轻易得到的东西,永远都不会珍惜,所以庞德公认为,如果想让刘备重视诸葛亮,就必须要刻意回避两次。第一次来刘备谁也没见到,第二次来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绪,其实他就已经很高兴了,因为又听到了诸葛亮的朋友们在店里吟唱他写的词,甚是奇妙,心里认定了诸葛亮是当世奇才。

到了第三次,庞德公认为火候已经到了,再遮掩下去把人家吓跑了就不好了,所以诸葛亮终于出场了。出场方式也牛的很,自己在睡午觉,让刘备干等着。醒来以后再吟一首诗,显得出神入化。要是不睡觉,可能两人见面,互相递一根烟就开始聊起来了,这就没有高人的感觉了。所以这应该是庞德公作为总导演,各路朋友纷纷登场相助,所表演的一场人才推销大戏。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三顾茅庐、《隆中对》是琅琊望族精心导演的吗?

这些不都是琅琊望族的导演。

可以不客气的说,生在那个时代,但凡有点智慧或者懂点政治的人,都会有诸葛亮那样三分天下的了解。为啥那?因为那个时代的大概走势就是那样,只不过重点在于是谁去完成,或者是是谁有能力去完成。

只不过这些三分天下的见解由琅琊望族诸葛亮说出来肯定可信度和份量会不一祥。

三国的作者为了给智绝诸葛亮锦上添花才有这些神鬼莫测的预言。

我敢肯定这些见解其实在那个时代早就有了,一传十十传百,再由世家大族的造势自然更加深入人心。但是这些都是由于琅琊望族导演我不敢苟同,因为有兵权才会有实力去造势,光靠文人世家的推动估计还是难以被民众接受。其实提问者想说的是谋士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但是他不可能有扭转乾坤的能力,这种谋士不过是随着大势顺势而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