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以后,要是关羽入川,诸葛亮赵云,马超守荆州,蜀国会如何?
蜀汉最辉煌的时候,其实就是刘备拿下汉中的同时,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所有人都看好刘备能够夺取天下的时候,孙权在背后捅了关羽一刀,将荆州集团彻底瓦解。从此不仅荆州落入了孙权的手里,上庸三郡也回到了曹操的手中。刘备成了一只被困在四川的狮子,难以施展自己的拳脚,这就是为什么刘备一定要出川的原因。那么如果这个时候关羽回荆州,由诸葛亮带着马超赵云来防守荆州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第一,工作调动过大,交接起来不是很方便。关羽独自镇守荆州,已经度过了六个年头,他在这里早就根深蒂固。此刻让他直接离开荆州,前往益州,工作的衔接是非常巨大的。首先就是荆州各郡兵马的问题,如果都还留在这里,那是否能够像过去那样齐心协力,这需要很长一段的磨合期。马超是西凉军领袖,他不擅长水战,荆州军以水军为主,所以工作交接上,有很大的难题。
第二,诸葛亮未必能够抵挡曹魏和东吴凶猛的攻势。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在小说中诸葛亮的战争谋略是天下无双的。但是现实中的诸葛亮更适合治理国家。当时的荆州跟西川是不一样的,他没有任何屏障。直接成为三个国家兵锋所指的地方。每一个集团都想占领该地,所以诸葛亮一边要应付东吴的偷袭,一边还要对付曹操大举反攻的危险。而他手里的猛将只有不擅长水军的马超,和难以服众的赵云,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第三,荆州一定会成为三国必争之地,夷陵之战或许会提前爆发。早在孙权要拿下长沙三郡的时候,刘备便从四川带着三万人马,前来支援关羽。大战一触即发,如果不是后来汉中事情紧急的话,可能孙刘之间的夷陵之战就已经开始了。所以说,这个时候关羽离开荆州,是荆州防务最薄弱的时候。孙权没有理由会错过这么好的一次机会,而曹操的援军也已经赶到,诸葛亮两面受敌,一定会向刘备求援。刘备的蜀中大军便会开拔来到荆州。大战一触即发,这个时候的刘备不仅仅要面对孙权,还要对付曹操。生存下去的希望十分渺茫,不过曹操和孙权也一定损失惨重。
关羽水淹七军以后,要是关羽入川,诸葛亮赵云,马超守荆州,蜀国会如何?
关羽水淹7军,俘虏于禁。军事上达到了顶峰,如果在这个时候刘备让关羽入川。那荆州会让谁来守呢?
首先:最适合守荆州的是诸葛亮。但第1个排除的也是诸葛亮。他肯定不会守在荆州。虽然诸葛亮守荆州是最合适的。但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头号谋士,完全是须臾不得离开刘备半步的。所以我们首先排除了诸葛亮。
其次,以赵云的文韬武略也很适合守荆州,但赵云是第2个被排除的。赵云最大的优点是对刘备忠心,同时他的武力值,在三国住武将中也是排名靠前。为人也非常正派。但赵云在刘备心里属于侍卫队长,或者说保卫司令的角色。身家性命,妻儿老小,交给赵云,刘备放心,所以刘备不会把赵云放出去做官只会留在身边。
最后,以马超的能力,守荆州也绰绰有余。但刘备肯定不会让马超离开他的视线。马超投奔刘备的时候,官职比刘备还大,投奔刘备后刘备是在逐步架空马超的权利的。况且荆州所处的地方属于三方交界。魏蜀吴三方必争之地。刘备是不允许马超做一个有实权的封疆大吏的。
题目中所说的三人都不可能来守荆州,只能让关羽守荆州。所以后来的关羽走麦城这也是改变不了的。
关羽水淹七军以后,要是关羽入川,诸葛亮赵云,马超守荆州,蜀国会如何?
关羽守荆州仍然是最优选择,但是等到水淹七军后再临时换将已经为时已晚。但如果在关羽北伐前做好充分准备就可以了,而最主要的准备就是给关羽派一个能镇守后方,足兵足食的人物,而蜀汉最合适的只有一个,就是诸葛亮。
马超的身份注定了在刘备手下不会有太多实权,而且马超的前科的确不少,嗜杀成性。关羽以荆州三郡之力打的曹操都想要迁都,就算换成诸葛亮也未必有这样的战绩,而后方空虚是关羽的漏洞,一方面是荆州的兵马数量有限,既要防东吴,又要进攻,兵力很吃紧,而益州方面因为刚刚经历汉中之战,也没有派出援军,所以关羽就成了孤军,但是即便这样,如果能维持好和东吴的同盟,也没有太大问题,可是偏偏此时和东吴的关系也已经出现了裂缝,而且东吴主军的吕蒙一直有心吞并荆州,这种时候关羽的处境就很危险了的。
此时如果诸葛亮能及时出现在荆州,缓和东吴的关系,诸葛亮一直都是要东和孙权的,也很明白同盟的重要性,诸葛亮若在荆州,必能处理好和东吴的关系,即便再退一步没有完全处理好,那也可以守住关羽的后方,不至于让关羽进退失据,大不了就是打不下樊城,再退回来,荆州三郡还是可以保住的。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便诸葛亮入荆州,稳住后方,关羽也很难打下樊城了,擒于禁、斩庞德之后,徐晃大军已经到来,合肥方向的张辽也在赶来的路上,曹操亲帅后续部队也已经到达前线,而樊城的曹仁善守,前期没有快速拿下樊城,关羽就该及时撤军,特别是擒于禁、杀庞德之后,此时的关羽就像是一个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僵持下去对兵力有限的关羽来说没有益处。
而上面说的马超、赵云也入荆州,这个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诸葛亮入荆州稳住后方,关羽基本就算是有命了,而且基本也可以守住荆州三郡。但是如果真的是想拿下樊城,跟曹操再硬碰一下,才会出动其他人,当时上庸等三郡已经被刘封、孟达拿下,刘备如果真的想拿下南阳郡,可以从刘封孟达刚拿下的东三郡出兵,对南阳郡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刘备当时已经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再加上一些小将至少可以保汉中一段时间,刘备如果此时再带领汉中之战的大军,当时张飞、赵云、马超、法正都在,从东三郡出兵支援关羽,那樊城之下就还有的一打,否则关羽必然扛不住曹操的多路大军的。
问题提出的换关羽之策是不可行的,临阵换将更是大忌,即便是这些人都进入荆州也只是辅助关羽,而绝不是替换关羽。当时刘备军已经无力再战,所以联合进攻樊城,拿下南阳郡是很难的,也不太现实了,派诸葛亮入荆州守住关羽后方是最佳选项,关羽在威震华夏后就退兵防守就可以了。
关羽水淹七军以后,要是关羽入川,诸葛亮赵云,马超守荆州,蜀国会如何?
题主这么出题,无非是想寻找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蜀汉依然能守住荆州三郡的可能性,可惜这属于伪命题。
因为,第一,关羽发动北伐,刘备应该是不知情的,甚至可能还沉浸在夺取汉中,东三郡的胜利喜悦中。要是关羽水淹七军后,刘备这边还能有派诸葛亮,赵云,马超入荆州代关羽的时间,那还不如直接派援军给关羽。第二,派诸葛亮,马超,赵云以代关羽,这事要么就早点完成,不能等到关羽发动战争了,才临阵换将,岂不知这是兵家大忌,刘备军事再差,也不会如此。第三,要说对水军的了解,关羽是最好的人选,诸葛亮毕竟是荆州本土,赵云为人威重,前又兼任桂阳太守,这三人最适合。但是,马超就不适合了吧?马超是关西名将,擅长骑兵作战,本就不适合放在荆州,还不如把马超调东三郡,好处更多。为何这么说?
这就和蜀汉的荆州战略有关,其实关羽北伐,东吴必然偷袭荆州,但是这不代表蜀汉丢失荆州的必然性和绝对性。首先,关羽北伐后,守护荆州的主力部队是糜芳和士仁,一个是刘备的“小舅哥”,一个是早年就跟随了刘备《三国志.杨戏传》。另外,荆州周边地区还有詹晏,陈凤的军队,大约一,二千人,还有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的几千夷兵。这些外围部队因为外无援军,又缺乏统一的指挥,最终被陆逊横扫了。这里的关键就是吕蒙白衣渡江,拔除了公安的预警系统,先后迫使士仁,糜芳的投降,导致以江陵的中心的蜀汉防御形不成体系,丢得太快。假如糜芳,士仁一人中有点骨气,抵抗一阵,大概率就能让关羽回军布防了,而且道路畅通,起码能派使者遥控防务。
另一方面,关羽围攻樊城时,就呼叫刘封,孟达来援,可惜二人不和,因此谁也不愿意离开东三郡,去做搞不好要背锅的事。如果东三郡的主官换成了马超,而不是刘封,那就有很大的概率改变局势。有朋友会说,马超不是驻守临沮,当时为何不救败走麦城的关羽?不要冤枉人家马超,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就升为左将军,假节,而且还是马超领表劝刘备进位的,此时恐怕已经不在临沮,而是在成都了。所以,不是马超不救,是没法救呀。所以,如果让马超都督东三郡,好处就多了。
第一,马超擅长骑兵奔袭,兵贵神速。第二,援助关羽,可以取得刘备,关羽的信任,提高在蜀汉的实际地位。第三,关羽,马超都让曹操忌惮不已,有望推动曹操迁许都的进程。第四,攻下樊城后,一马平川,十分有利关羽和马超的军事行动。第五,即便荆州失陷,关羽有马超军的帮助,起码不会落入身边无兵的状况,起码命是保住了。第六,退一步说,关羽和马超反攻荆州,即便攻之不下,完全可以退守已经拿下的襄阳,起码蜀汉在荆州留有火种,保证东山再起的战略要地。
所以,荆州用诸葛亮,赵云自然不成问题,问题是刘备没有预见东吴的战略转向,自然没有准备。但是,由于马超本属名将,刘备要让马超英雄早点有用武之地,个人觉得莫过于了东三郡了,更何况有以上的诸多好处,只是历史没有如果,可惜了。
关羽水淹七军以后,要是关羽入川,诸葛亮赵云,马超守荆州,蜀国会如何?
关羽水淹七军以后入川,怎么入川?水淹七军之后,关羽马上俘虏了于禁,包围了樊城;紧接着徐晃军到,关羽就被击败了,败归途中,才发现东吴已经拿下了荆州;一路围追堵截之后,身死于麦城;——这一系列战役期间,关羽是没有机会入川的,因为樊城之战时间很短,蜀国根本来不及人员调度!!!况且关羽“水淹七军”打的是胜仗,刘备找不出任何理由让这些人去替换关羽;
强行调度,会导致什么后果;
- 刚水淹七军的时候,关羽就回益州,换取诸葛亮、赵云、马超;那么?诸葛亮等人估计还没到襄阳,汉水就已经退去了;这时再去对峙徐晃、于禁、曹仁三方的兵力,只会败得更惨;
- 而且短时间内,根本无法修复“孙刘联盟”,东吴该偷袭荆州,还是得偷袭;即便是诸葛亮等人知道东吴偷袭,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因为早期吕蒙装病,加上陆逊多次写信吹捧;关羽早就上天了,把大部队全都开往了襄阳、樊城,荆州实际上近乎空城,剩下的只是老弱病残;
水淹七军俘虏于禁后,关羽就回益州,换取诸葛亮、马超、赵云;那么?诸葛亮、赵云、马超估计还没到襄阳,关羽的包围圈就已经被徐晃打破了;此时,诸葛亮、赵云、马超再来,还能起什么作用,能做出任何补救吗?显然不能!!
荆州方面,与之前一样,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孙刘联盟”;
所以,除非在水淹七军之前,就做好人员调度,否则短时间内,根本就来不及;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人还没到樊城,恐怕战役就已经结束了,战役结果八九不离十;唯一的好处在于,关羽不会被斩;
蜀国的话,变化应该不大;汉中方面,马超虽然离开阳平关,但可以让张飞等人去镇守;成都方面,诸葛亮离开成都,对内政的影响肯定是有,但毕竟时间很短,所以影响并不大;蜀国的结局肯定还是那个结局,刘备攻打东吴,发动夷陵之战,最后兵败身死;诸葛亮联结东吴,修养身息,国力强盛后,举兵北伐,然后北伐失败,诸葛亮身死;——没多大变化!!
关羽水淹七军以后,要是关羽入川,诸葛亮赵云,马超守荆州,蜀国会如何?
关羽水淹七军以后,要是关羽入川,诸葛亮、赵云马超,守荆州会如何?
这个部署,除了把张飞换成马超,简直就是建安十七年(212)庞统去世后,诸葛亮率张飞、赵云,分两路入川的翻版。但要实现这一大换防,实在太难,这时候的局势,关羽威声大震,占据襄阳,包围樊城,志在必克;孙权、吕蒙也已经磨刀霍霍,筹备多时,可能都已经琢磨,怎么给曹操书信措辞;曹操一方,可能已着手第二次救援,徐晃也许已接到通知,准备进京谒见曹丞相,接受秘密指令。
具体操作中,是关羽先入川,还是反过来,诸葛亮、赵云马超先荆州行?不管怎么安排,这都是一个难题。因为,当年诸葛亮、赵云、张飞从荆州起程时,刘备还很弱小,还在拼命玩刘璋,曹操、孙权不屑、也无暇顾及,是一个难得的消停时段,刘备这才顺利、安全、无障碍,实现了战略大调头。
水淹七军后,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这是一个敏感时刻,刘备也已经“有枪便是草头王”,由当初的左将军,变成了“汉中王”,不敢再轻视;曹操在垂死挣扎,大概多半年后就要走路;关羽决心攻克樊城,巩固襄樊;孙权窥视动静,精心谋划,侍机而动。表面形势一派大好,实际上,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两地相隔千里,交通不便,即使事先定好方案,准备充分,一到荆州就动手,这样的调整,至少也得四五十天,那就到了约八月下旬,时间十分紧迫。 因此,这次诸葛亮重返荆州,关羽集团除关羽本人外,其余骨干仍应留守荆州,帮助诸葛亮,尽快熟悉情况,过一段适应期后,根据实际再作调整。
诸葛亮到荆州,因为长时间不在,情况不了解,两眼一抹黑,而关羽原来布置的眼线、侦探,提供的情报,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研判。最棘手的是,关羽留下这个半砬子,如何取舍?是据守襄阳,与曹仁长期对峙,还是主动撤退,回防荆州?如果按照提问,刘备来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突然举动,估计曹操、孙权吕蒙,一下子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弄不清楚。开始的小动作,先收敛收敛是肯定的,既然双方都有点糊涂,那就先磨合、熟悉、适应一段吧!这给了诸葛亮极好机会,必须抓紧抓好。
第一,安排赵云接管襄阳防务,周仓为副将,给予重兵,至少一万。停止攻击樊城,修缮、加固襄阳城防,并在当阳一线建立后援基地,以廖化为司令,囤积一定粮草,派驻至少五千兵马,策应北向防务。加强与刘封孟达联络,强化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军令政令,派出骨干,逐步改组上庸中层、直至高层领导班子;
第二,派出使者,联络东吴,探查态势,摸清企图意向,同时,尽力修复、改善双方关系,在重申建安二十年(215)双方盟约前提下,根据实际,灵活谈判,争取时间,努力巩固联盟基础;
第三,抓紧教育、改造俘虏。如果关羽还没处理庞德,就积极作工作,争取归顺,即使庞德死硬,也不杀害,先关起来,留待以后。其余士兵,摸清其籍贯、家庭情况,对于襄樊籍士兵,有条件的,一律抚恤家庭,优待本人,加强感化教育,并充分利用曹魏降将于禁,动员于禁现身说法,给俘虏们讲政策,作演示,通过加派老兵、增配骨干、重新组建,尽快形成战斗力;
第四,加强沿江巡防,发现异常,比如大量船只,蔽江而上时,各烽火台一律不得松懈,要传知下一站驻军重地,及时阻截检查,严防化妆假民真军。各城防部队,夜间一律不得打开城门,以免失误。以马超驻防南郡,取代傅士仁;马岱驻守公安,取代糜芳,命赵累接管荆州城防,王甫总领江防事务。
第五,令关平组建五千人马🐴快速、精悍骑兵队,加强训练、演习,随时策应紧急危险事件。通过一系列措施,荆州的危机,短期内有望缓解,至少半年至一年,不会有危险。但是,益州方面,主要干部缺位严重,应尽快研究益州、荆州长期战略,并需要持之以恒,不断调整、完善、改进、提高,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005)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