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庞统齐名,大家帮忙分析一下,是什么主要原因导致最后的成就差距这么大?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可以看出两位的能力、名声应该差不多的,但是,为何最后成就差异很大,希望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以史为鉴,对我们后人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诸葛亮和庞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同门师兄弟。诸葛亮的师傅是庞德公,而庞统的叔叔便是庞德公。庞德公这位神秘人物,自己没有出山,却教出了两个天底下顶尖的人才。而这两个人应该是见过面的,至少在庞德公家中是见过面的。卧龙凤雏这种宣传手段,也应该是在那个时候,庞德公为他俩量身定做的。两位都有经世之才,为何后来的成就差距那么大呢?

第一,庞统寿命太短,死于落凤坡下。

对于庞统的结局,我们是非常了解的。为了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庞统为他献出了上中下三种计策,最终刘备选择了第二种。也就是在回雒城的时候,庞统不幸中了益州大将张任的埋伏,最终死在了落凤坡。当时他才三十六岁,论起英年早逝,他比三十八岁去世的郭嘉还要早两年。不过郭嘉已经辅佐了曹操十一年,可庞统才刚刚加入到刘备的队伍当中来,所以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就去世了。

而诸葛亮却足足活了五十四岁,虽然也不算年纪太大,不过这个年纪的他,该完成的功绩基本上都能完成了。所以诸葛亮后来能够成为蜀汉的丞相,甚至是千古名相,这是有原因的。至于庞统,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第二,庞统三心二意,诸葛亮一心一意。

我们都知道,庞统最初并不是为刘备效力的,他一开始是想在荆州发展。毕竟这块地方是他的老根据地,他的人脉关系都在这里。后来他发现刘表并不是一位英明之主,所以他放弃了刘表,转而投靠了当时正在壮大的孙权。在孙权这边干的实在是有些不如意,他终于遇到了刘备,所以就投奔到了刘备帐下。当时的刘备正在创业,得到这位谋士的帮助,如虎添翼,自然是十分器重庞统。不过庞统这么三心二意的行为,也是限制了自身未来的发展,毕竟荒废了年轻的时候

诸葛亮就不同了,他二十七岁之前并没有出山,一旦出山便跟随了刘备和他儿子刘禅一共二十七年,一直到了死都没有投奔过其他人。他在一家公司干久了,就算是做保洁的,都能混出头来。诸葛亮从业开始,就没有换过第二家公司,所以他在蜀汉的发展,自然是不可限量的了。

诸葛亮和庞统齐名,大家帮忙分析一下,是什么主要原因导致最后的成就差距这么大?

因为庞统死得太早了。

没有出山以前,卧龙凤雏名声相差无几,都是荆州的青年才俊。都与司马徽、庞德公等荆州名士交好。

但是相对来说,诸葛亮略胜一筹。

诸葛亮是名门之后。

他的叔父与刘表交好,所以诸葛亮一家在荆州的地位本来就很高,属于权贵阶层。成年后,诸葛亮又娶了荆州名士黄承彦的女儿(据说叫做黄月英),这个黄承彦是蔡瑁的大舅哥,与刘表是连襟,通过这一层姻亲关系,刘表就成了诸葛亮的姨夫。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与诸葛亮是表兄弟。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荆州的地位。所以他可以“躬耕南阳”,还能衣食无忧,还能结交名士,声名远播。这都是有根基有原因的。他不需要苦心钻营,到处投机。

相比之下,庞统的处境就差得多了。

庞统的父亲,无人知晓,连三国志都没有记载。说白了就是没有什么功名,只是一个普通人。庞统与荆州名士庞德公很可能没有什么亲戚关系。如果有,三国志庞统传会记载。而且发掘并大力推崇庞统的,恰恰是另一位名士司马徽。

老话讲,英雄不问出处。但是老话又讲,背靠大树好乘凉。特别是在东汉末年门阀政,zhi的年代,尤其讲究出身和门第。

由于庞统出身的卑微和地位的低下,他想成就功名,比诸葛亮要困难的多,道路也曲折的多。

为了出名,庞统主动去拜访司马徽。在司马徽的大力传播下,庞统的名声才渐渐宣扬起来。不久,他当了南郡的功曹。其实就是南郡太守的助手。曹操南征荆州,庞统还是当他的功曹。赤壁大战以后,周瑜攻下南郡。庞统还是当他的功曹。周瑜死后,庞统还亲自护送灵柩到了东吴。在江南逗留了将近一年。主要目的是结交江南才俊,想在孙权那里谋取官职。

公元209年,刘备占据荆州四郡以后,庞统才投靠了刘备。比诸葛亮晚了将近两年,对刘备夺取荆州又没有任何功劳,所以刘备刚开始只让他当了一个代理县令。诸葛亮则负责整个荆州四郡的行政事务。两个人的差距,从一开始就已经拉开了。

庞统死的太早,功劳太小。

投靠的晚已经很吃亏了,偏偏又死的太早。还没来得及建立功业,就挂了。

庞统是209年投靠刘备,214年就被射死。他的主要功劳就是为夺取益州出谋划策,但还没有成功就死了。这个功劳实在太小。

而诸葛亮呢,在这个阶段只比庞统的功劳稍微大一点。但是胜在多活了几十年,刘备死后,整个蜀汉人才凋零,功勋陨落,只剩下诸葛亮来主持大局,他就是蜀汉的擎天巨柱,声名当然显赫了。

假设庞统没有在落凤坡被射死,而是像诸葛亮一样又活了几十年,那么他的声名肯定不在诸葛亮之下。

因为庞统善权谋,又有德行,正好弥补了诸葛亮不善权变的缺点。诸葛亮守正,庞统用奇,诸葛亮坐镇成都,庞统随军出征,两人又都是谦谦君子,相得益彰。必定能够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兴复汉室。卧龙凤雏也能并驾齐驱,同传美名。

可惜,庞统死的太早了。所以说一切都是假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没有这个本钱,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

诸葛亮和庞统齐名,大家帮忙分析一下,是什么主要原因导致最后的成就差距这么大?

谢邀,凤雏和卧龙是齐名的谋士,凤雏庞统没有建立治世之功,主要原因是死的太早,没有赶上后来夺益州,争汉中,北伐中原等立功的机会,有治世之能力,可惜天不假年,奈何空有其名。

诸葛亮和庞统齐名,大家帮忙分析一下,是什么主要原因导致最后的成就差距这么大?

谢邀。

虽然说“伏龙、凤骓”是齐名天下的,但水镜先生并没有加备注说“排名不分先后”;也就是说,还是有分别的,“伏龙”在前,“凤骓”在后,而且龙和凤显然也不是一样的神品。水镜先生识人多矣,能入其法眼者只有诸葛亮,而庞统仅差强人意而已。

那么,诸葛亮与庞统的差别有哪些呢?

一,两人的形象气质不同。诸葛亮是丰神俊逸带点仙气的,庞统则容貌猥琐,好象比一般人还差,连刘备一看见居然会很生气的那种;

二,二人的学识有很大的差距。诸葛亮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庞统则偏重后面的智、体。当然,这里的“体”对于诸葛亮和庞统两位先生来说,仅指身体健康而已,不能与赵子龙他们去比;

三,两个人的“出身”不同,诸葛亮是刘备“请”来的,而庞统是“毛遂自荐”来的。

由于有以上几方面的差别,以至于他们的结果那是可以用“天渊之别”来形容的。

第一,由于庞统的形象刘备都看不下去,所以庞统不得不施展他的浑身解数以引起刘备的高度重视,而他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就是他的“智”了。庞统的机谋应该还是不错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水镜才把他列在诸葛亮之后的。

第二,由于庞统不注重“德”的修养,这使得他的“智”缺乏了一定的高度,仅仅适用于战场上的临机应变。为什么刘备会带庞统去收西川呢?可能刘备觉得庞统用起来更顺手,不象诸葛亮,几乎是刘备的导师了,态度上就得恭敬些;

第三,由于“出身”问题,庞统是急于建功立业的,以至于以身犯险,犯了冒进主义的错误,终于让“落凤坡”名符其实了。严格来说,也是对“德”的修养不够。他太想超过诸葛亮了。

诸葛亮和庞统齐名,大家帮忙分析一下,是什么主要原因导致最后的成就差距这么大?

第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有三顾茅庐,特别的体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而且这是多少文人的梦想,都想着有一个明主能够这样对待自己,那么多文人的偶像,当然要有很多的后世文人缅怀和羡慕!诸葛亮来到刘备这里后就做了萧何的角色,这个是极为重要的角色!想想刘邦没有萧何是绝对不可能成功夺取天下的,所以萧何才被刘邦称为“功人”,武将们是“功狗”!

而庞统就不一样了,是自己来的,而且庞统很丑,来了之后还不受待见,后来诸葛亮到刘备身边再次说起的时候,刘备才又把庞统请回来!这个待遇是千差万别的!这个时候庞统才开始做刘备的军师!

第二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更长,有了托孤的故事,还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有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故事,这个集中的体现了君臣之间的际遇!太难得了,所以才有人认为他们之间的故事是君臣典范,不管真实的刘备是不是这样想,但是刘备和诸葛亮是唯一的一个君臣在一个庙里供奉的祠堂“武侯祠”!这个可以说是独一份啊!

庞统就不一样了,在落凤坡早早的就死了,后面就没有故事了,也没有托孤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诸葛亮已经成了神一般的存在,形象太光辉了,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周瑜成了赤壁之战的配角,鲁肃成了一个忠厚长者!刘备成了一个只会哭的白痴一样的人,七擒孟获,骂死了王朗,与司马懿的一次次的精彩的斗法。那么这些都是为了什么,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多智而近妖的光辉形象!

庞统的故事早早的就结束了!而且还是争功劳把自己给争死了的感觉,这个也是天差万别啊!

诸葛亮和庞统齐名,大家帮忙分析一下,是什么主要原因导致最后的成就差距这么大?

1.两人格局气度不一样,庞统更像是一个战场的谋士,诸葛亮是眼观天下大势并终生实践隆中对的大政治家。

2.诸葛亮的才能结构更全面,政治、军事、外交、发明都较为精通,和曹操是三国时代唯二的综合性领导人才。庞统在军事和战略筹谋划策方面有专长。

3.诸葛亮的行事作风,光明磊落,忠贞坚韧,积极进取,感天动地,始终如一。又风度翩翩,一派名士风范。而庞统出谋不择手段,多走蹊径,格局气度和自身行止差得太远,也注定他最终成就有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