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谁对国家贡献大?

左宗棠第一、李鸿章第二、曾国藩第三,没什么好争辩的。

左宗棠和李鸿章是清末陆权与海权两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国家发展理念;而曾国藩最大的贡献就是剿灭了太平天国,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

那时的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只是在苟延残喘罢了,所以,曾国藩让它续命了一段时间,对历史,意义不大。

一、陆权、海权之争,都是民族、国家发展之争

清朝之前,东方大国从来没有怀疑自己“陆上大国”的王霸地位,实际上也的确很厉害,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而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还没产生“海权”意识,所以封建王朝“陆权”意识严重,就一点也不奇怪,世界都是一样的。

工业革命开始后,先发国家产生了“海权”意识:欲控制世界,必先控制海洋。作为几千年的中原大国落伍了,他们还在“陆地大国”虚幻的繁荣中消磨时光。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世界国家间的生存规则,大清朝被打得奄奄一息是一种历史必然。我们今天在这里谈论“海权、陆权”,实际经验是几百年发展得来的,没有历史局限性。

清朝末年,人们对“陆权、海权”的争论,具体表现在“塞防、海防”的争论上,是有历史局限性的。那时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当时局势的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左宗棠、李鸿章都是有贡献的,他们都坚持要“师夷技”,搞“洋务运动”;

但在对待国家生存危机,两人看法不同:左宗棠要保证陆地领土不流失,李鸿章要牺牲陆地一些利益,优先发展海上。

现在看来,幸亏左宗棠的坚持,才有了完整统一的国家,他的贡献是巨大的。而李鸿章在海上的坚持,换来了甲午惨败,也让国家、民族惊醒,从此走向图强之道,但这个经过是痛苦的、屈辱的。

曾国藩也赞成“洋务运动”,他还有“识人之明”,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出自他的门下。

曾国藩有中国古代臣僚的圆融处事观点,少了历史发展关键时期需要的“大破大立”精神;有明哲保身的为官为家之道,少了奋不顾身的历史担当。

以曾国藩的才能地位,他本可以更有作为,或改变没落的大清王朝,或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但是他没有做,他选择隐忍退让,在剿灭太平天国后,他再也没有大的作为。

这三个人对今天的意义在于:使我们知道,无论陆权、还是海权,都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

我们既要有强大的陆防,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陆上大国;我们还要向海图强,因为我们也是海洋大国。所以,我们既要搞好“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也要搞好“一路”:海上丝绸之路。

对于发展权的认识,人类有一个认识过程。早期,人们只能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谁知道控制海洋的作用;

现在,知道了海洋的作用,甚至发展到“空天权”,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空天、海底、地下都是决定人类发展的空间,谁落后,谁就会挨打,如同当年大清在海上挨打一样。

二、左宗棠:一个“霸得蛮”的湖南人

左宗棠是湖南人,1812年出生;少年时就很有才名,但在20岁中举后,就没有再进一步。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结交当时名流,关注天下局势,对时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受到社会推崇。

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他提出“更造火船、炮船之式”,应该是他心向“洋务”的开始。1850年1月,左宗棠在长沙舟拜见林则徐,议论天下形势,提出应对之策,被林则徐赞为“不凡之才” 。

1852年,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左宗棠被湖南巡抚张亮基聘请,加入到抵抗太平天国的军队里,从此开启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这一年他整整四十岁。

1863年,随着太平天国被攻克,左宗棠也一路高升闽浙总督的位置,成为一方大员。

在平定太平天国过程中,左宗棠进一步意识到先进的西方科技对国家的影响,他在积极恢复闵浙经济民生的同时,大力推行“洋务”:奏请设局监造轮船,建福州马尾船厂;向外国购买机器,创办船政学堂,培养急缺的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

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但搞乱了内地,也让西北边陲风雨飘摇,祸乱四起。为了平息西北边患,左宗棠在1862年被调任陕甘总督,直到1873年底,他才平定陕甘的捻军和回变,还顺便推行“洋务”,在兰州设立“兰州制造局”。

陕甘祸患刚刚告一段落,新疆又出现了受英国、沙俄支持的阿古伯。英国和沙俄在阿富汗勾心斗角,却在瓜分大清的问题上意见出奇的一致,他们一个明面上就支持阿古柏,一个趁机侵占大清的领土。

左宗棠这时站出来,坚持要收回西北,剿灭叛乱的阿古柏政权。而这时的清政府,刚刚过了几年安稳的“同治中兴”,对外来的侵略第一反应是忍让;

同时,朝廷那些满清贵族对远在西北掌握重兵的左宗棠还有点不放心;日本在海上的侵扰也让朝廷痛苦不堪,决心游移不定。

所以,伴着朝廷的不放心,顶着外国的压力,还要与朝廷“海防派”陈述自己“陆防”的意图,左宗棠坚持“领土尺寸不可让人,我退寸而寇进尺”的原则,坚决要求“出塞平叛新疆”。

实际上左宗棠并不反对加强“海防”,当时他只是觉得“陆上危机更甚”,要优先处理。

湖南人性格“蛮霸”,左宗棠不但“蛮霸”,还很有计谋,他给自己打了一口棺材,效仿三国大将庞德“抬棺决战”的精神,表明自己不首服领土决不罢休的意志;他还朝英国洋行借军费,付给高一些的利息,从内部瓦解敌人。

终于在1875年(光绪元年),清廷下诏授左宗棠“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令左宗棠择机出塞平叛新疆。

1878年,左宗棠率军剿灭叛乱政权,为国家、民族立下大功。

随后,左宗棠亲自坐镇哈密,开山筑路、开荒种粮、训练军队,实行有效的“屯田垦荒”政策,“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1881年10月,左宗棠被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他兴办水利,改良盐务,支持洋务,重视海防。1883年、1884年,左宗棠带病协调清朝的南疆政策,积极准备中法战争事宜;倾心协助海防事务。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一代名将离世前还在惦记国家边防:惟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左宗棠一生都在打仗,他重视民生,坚决维护领土完整,积极推进“洋务运动”,认真主张“陆防、海防并重”。

连曾国藩都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国幸有左宗棠也。英国作家华莱士说: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视线扩展到俄罗斯,到整个世界……我对他抱有崇高的敬意。

所以,左宗棠排在第一,不应该有什么争议。

三、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李鸿章比左宗棠年轻,他出生于1823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少年聪慧,学问功底扎实。1844年中举,1846年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所以,后世说他是曾国藩的学生,是实事求是的。1847年中进士。

在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期间,李鸿章和左宗棠一样,是曾国藩的左膀右臂,曾国藩每有犹豫难决之事,都要从李鸿章那里得到有用的意见。

李鸿章是个书生,在与太平天国打仗过程中,他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组建“淮军”;自己也从曾国藩手下的幕僚,转变为清朝统治集团重要的一员,并在军事上取得独当一面的指挥权。

李鸿章还专门雇请外国人训练装备洋枪洋炮的新式军队,大大提高了“淮军”的战斗力,这是清朝军队“洋务”的先行者;淮军也在短短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6、7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担心自己功高震主招来杀身之祸,一个月之内就解散了“湘军”;而李鸿章则认为:大局稳,仍可远征他处···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

也就是说,李鸿章看得更远,他不同意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因为军队的作用不止于“靖内寇”,更在于“御外侮”。从这一点上,李鸿章就比曾国藩有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67年,李鸿章任湖广总督,成为一方大员;后来任总督直隶,成为朝廷的核心成员。

李鸿章在处理动乱时,心狠手辣,常常砍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太平天国时的“杀降”、天津教案的处理,都是如此。

但李鸿章在1871年就清楚看出,将来的变化需要熟知世界事务的人才,他开始培养人才,送他们到美国留学;同时,从日本在海上的咄咄逼人态势,李鸿章也看出:日本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1872年首批赴美留学生合影

基于此,李鸿章坚持“海防优先”政策,因为清朝很多颠覆性危机都来自海上,更何况日本马上要祸患大清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

这时,李鸿章是激进的,他认为:要大力发展海军,“海防”为重;陆地上的战争“乘胜即收”,不要扩大。

在李鸿章这种思想指导下,中法战争,清朝取得大胜,却签了一个法国得利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滑天下之大稽。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毕生心血,他坚持认为:危险在海上,列强来自海上。所以他要打造“亚洲第一舰队”。

他也做到了,但是在日本和清朝腐朽没落政策的联合绞杀之下,但是雄霸东亚的“北洋水师”昙花一现,在甲午海战后不久就全军覆没。

李鸿章的认识、作为应该说都是对的,但是,他没有办法做到,因为真正掌握实权的皇室最看重的是自己的位置,他们甚至怀疑一个大臣如此着迷军队,是不是有什么目的。

这种上下不一致、君臣各有心的形势下,注定了李鸿章随后只能做个“裱糊匠”,代替朝廷签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些条约也把李鸿章死死地绑在历史上,骂名不断。

李鸿章在甲午战后,从上海出发,先后访问了沙俄、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见了德皇威廉二世、德国名相俾斯麦、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等,他是第一个放眼世界的清朝重臣。

李鸿章回国后,对国家的积贫积弱非常忧心,但他的意见得不到朝廷重视,本人也未获重用;风烛之年,再当了几次“裱糊匠”之后,他于1901年11月在北京病逝。

李鸿章一直想改变清朝因循守旧的风气,坚持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变法,让国家强盛起来以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但他失败了。

不过李鸿章为了实践“练兵以制器为先”的策略,招募外国工匠,开办军火工厂,自制枪炮,建设了许多制造局,在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开了“洋务”之先河。

诗人丘逢甲作诗写到:宰相(李鸿章)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梁启超也以: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三句话写尽了李鸿章的苦闷与辛酸。

日本著名的首相伊藤博文说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是一个尽力想改变国家的能臣,但大势所趋,他失败了。尽管如此,他比能作为但不作为的老师曾国藩要胜一筹。

“水浅而舟大也”,这是主席老人家对李鸿章的评价,六个字,言简意赅,可以定论了。李鸿章第二,实至名归。

四、曾文正公:少将兵之力,多将帅之才

曾国藩也是清朝重要的人物,他支持洋务运动、重视海军建设、狠抓军队战斗力、努力整顿吏制,是清朝不可多得的人才。尤其他打败太平天国运动,维持了清王朝,深受清朝皇室倚重。

曾国藩还有个不可多得的优点,他能识人、会用人。打仗,他不一定有手下将军的本事,但管理这些大将,他驾轻就熟。“少将兵之力,多将帅之才”。

但随着大局稳定,曾国藩却在国家急需军队之际,把骁勇的“湘军”解散了,为的只是“不让朝廷怀疑自己,免得招来杀身之祸”,这就有点局限了。

他说到底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改变历史的人物,他只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历史的过客,最大的功劳就是维护了旧的统治。

市面上流行很多“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处事名言”···大致翻过一些,没什么东西,就是一些鸡汤罢了。也许他说得太过高深,我等浅陋之人不明白。

不管怎么说,曾国藩比不上他两个下属,起码这两个人都不顾个人得失,很有担当;而且,这两个人都在太平天国之后干了一番大事,而曾国藩却就此消失,他甚至不希望后代再当官,有点避世思想。

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本领,如果太过关注“毁誉”,注定成就不了大业。当然,曾国藩作为“个人修养”的楷模,倒是很好的样板。但他的名言,现在被玩成了“万金油”,各行各业都挂上边,这不是一个好事。

所以,论对国家的贡献,他只能是第三位,比不上左宗棠、李鸿章。

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谁对国家贡献大?

站在历史和民族大义的角度来看,左宗棠功劳更大,就凭左公收复新疆这一点,就不愧是我中华民族的大英雄![赞][赞][赞]

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谁对国家贡献大?

请把李鸿章去掉。宰相合肥天下瘦,当时百姓看的很清楚,不是今天靠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就能洗白的。

在曾国藩和左宗棠之间选,必须左宗棠。没有左宗棠,今天的新疆已经易主,可能西藏也守不住。

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谁对国家贡献大?

从满清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无疑曾国藩对国家的贡献是最大的。因为他凭一己之力,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延续了满清王朝50年的国祚。贡献第二大的应该是左宗棠,率领赢弱的满清军队, 收复了新疆整个伊犁地区。如果没有左宗棠的运筹帷幄,在李鸿章这些主和派大臣的主持下,整个新疆都独立出去了。李鸿章是这三个人当中官做的最大的,但是李鸿章对国家的贡献并不比曾国藩和左宗棠大,相反,因为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身居高位,不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使国家丧失了很多的主权和领土,称之为民族罪人,一点都不为过。

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谁对国家贡献大?

曾国藩,是腐败没落清朝的杀人机器,曾屠夫镇压太平天国,只是让狗🐶延残喘腐败的清王朝多活几十年。他把杀人的刀枪对准汉人和南方各个少数民族进行屠杀。对洋人和清狗满人,像狗🐶奴才一样,崇洋媚外,软骨头。如果拿出内斗屠杀自己人的劲一至对外驱逐洋洋鬼子。今天的中国历史可能了会改写,到现在还是满狗🐶清王朝的。现在有些文人认贼作父,作祖宗。为他戴高帽儿,正名。把曾剃头,曾屠夫摆上儒家圣人之列,你们把孔子,朱熹往那搁?沾满那么多平民百姓的鲜血,怎么能称之为圣人。这是近代,现代文人的悲剧。所以说曾剃头,曾屠夫是杀人魔王的罪名,罪人。清狗🐶,汉奸走狗🐶。是永远,万世都洗不脱罪名的。他和他的学生都是利益集团,清狗🐶,官绅,地主阶级,乡恶霸。都是汉奸走狗🐶同出一辙。都是欺压当时的低层老百姓,南方汉人和少数民族的恶魔,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平论功德。李鸿章,软骨头,汉奸走狗🐶,清狗割地求和,赔款。卖国求荣,崇洋媚外,像条哈爬狗🐶。连太平天国的将士兵都不如,最起码他们见了洋人就敢杀,敢打,敢驱逐,毫不留情。有英雄的胆量和气魄,有血性,爱国爱民族爱中华。这一点是曾国藩利益集团不敢做的事情。他们贪生怕死,只会拿着刀枪对准自己的汉人,自己的同族,同胞和少数民族。至于左宗棠还有一点血性,是条汉子,收复新疆,镇压西北回民。这是功劳相对于腐败没落的封建清王朝来说的。对于现在的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而言不在一条道上,也不在一个频率。没有得谈论功,要谈论功德找痴死太后老妖婆去拿。注意了,小篇你不要发这样的白痴文章问题来愚弄天下的农民百姓。

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谁对国家贡献大?

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必须澄清摆正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国家!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基本是属于同时代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功业都相仿,都是靠平定太平天国起家,而且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和走向都起到了划时代,关键性的历史作用。

而且无一例外的极度忠于清王朝,是清王朝的铁粉。

也难怪,半世公候,出将入相,全拜清廷所赐。

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那个话题,什么是国家?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政治文化中(注意,此封建是专指"分封诸候,以屏藩周"那个封建),朝代就是国家。

所以,在这个意识框架下,忠于朝廷,就是忠于国家。朝廷亡了,国家也就亡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抒发的就是这种理念,认知和情怀。

曾,左,李等中兴名臣作为传统文化的膜拜者,践行者当然也概莫能外。

忠,孝是他们的登天梯,敲门砖,自然奉之唯谨。

在他们的心中,他们所忠于的清朝廷就是天下,就是国家,就是全部,就是所有。

所以,摆正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所忠于,所奉献的是清廷,而不是国家,至少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

鉴于历史的局限性,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是不能强求的。

正本朔源,提纲挈领,我们再来分析这三人究竟对国家的贡献何在,孰大孰小。

就我们现在所认知,所统一的国家层面和后来国家现实状况来讲,他们早期平定南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剿灭北中国捻军起义,对清廷的政治利益和统治来讲,是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虽然我一再强调,要尊重历史,要客观的看待和认识历史局限性,辨证,唯物的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但是,我们还是要面对铁一样的历史现实,那就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尽忠,才使得清王朝这个腐朽透顶,愚昧透顶,顽固透顶,落后透顶,封闭透顶的封建王朝在中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统治,失去了接轨,赶超世界强国的契机,短暂的平衡犹如把头埋进沙堆的驼鸟,逃避不了随后血腥的侵略,宰割和掠夺。

而且,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监督干预机制的缺失,在他们身后埋下了军阀割剧,地方干政,战祸不息,干戈不止的隐患。

其实,他们都是百代之翘楚,一时之俊杰,如能领袖群伦,打破陈规,跳出藩篱,不拘小忠小节,启民智,更国体,效强国,合潮流,其与国家功业之伟,当不可计量。

只不过,历史不能假设。

所以,我认为,就三人这一段共同经历来讲,与清廷则有功,与国家则有过。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待他们平定内乱,秉政中枢,放眼世界的时候,才惊觉中国面临数千年来世界一大变局,自已所处的时代和世界比起来,差距是如此的惊人,身为统治阶层的中坚力量和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得不严肃认真地面对这个现实。

"放眼看世界,师夷长技制夷,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等逐渐形成了他们的共识。

曾国藩首倡洋务运动,并奏明朝廷,选拔幼童出洋留学,左宗棠,李鸿章在各自辖区都相继予以开展,为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军事,教育,法律,科技,工商等社会全方位进步打下了基础,储备了人材。

同样,在这一方面,他们的功业并肩,难分伯仲。

唯有左宗棠,除此之外,力排众议,年逾七旬,舆梓(棺材)率部出关,独战强俄,血染天山,收复新疆全土,其功厥伟。

综上所述,左宗棠对国家的贡献最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