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陆军在世界水平怎么样?
一个国家的陆军水平如何,要从“军队规模、武器装备、战场执行力、战斗作风”这四个方面来做一个粗略的衡量。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日本陆军的水平也就是中等偏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一、军队水平的四个方面军队规模不用说,就是人数多少的问题。冷兵器时代,这是决定性因素;热兵器时代,人数多也是实力强劲的表现;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作战,冲锋陷阵的现象已经没有了,更重要的是单兵作战能力,人数也是军队规模的体现。
武器装备是体现军队水平很重要的条件。美军现在非常厉害,其实就是厉害在武器装备上。比如热兵器时代,有马克沁重机枪的军队可以秒杀没有重机枪的军队;有连发枪的军队就是比燧发枪厉害。如果热兵器对上冷兵器,那就是屠杀,历史上这种屠杀的例子特别多,清朝时期,蒙古僧格林沁王爷的骑兵就是这么被英军屠杀殆尽的。
战场执行力,就是能实现作战决心,通俗讲就是“指到哪,打到哪;攻无不克”。我们不要神话那些牛哄哄的将军,实际上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战略高度和军队的实际能力掌握得好,知道怎么样把战果最大化。作战时,把一个战略地域拿下(或守住),自己的军队就能拿下(或守住),这样的军队执行力强。上甘岭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显志愿军的执行力强于美军。
战斗作风是一个军队最客观的表现。训练时刻苦、管理上严格、进攻时勇敢、防守时顽强、撤退时有序等等,都是战斗作风的体现。最简单的总结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二、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打过的仗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打过哪些仗呢?实际上日本陆军从明治维新以后,也就在亚洲打仗,主要在东亚;所以,不妨把他们主要的战争都拿出来看看。
1、日俄战争,日本在装备上落后,最后惨胜。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一开始就围绕着旅顺展开,接着战争蔓延至辽东半岛,扩大到远东、朝鲜半岛。实事求是讲,俄军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打得特别顽强,日军只能是惨胜。
特别是旅顺争夺战,俄军开始只有两个师、1.6万余人;包围旅顺的日军兵力达6万人,海上还有52艘战舰。打了一个月,俄军伤亡3500人,日军伤亡约2万人(占总兵力1/3),愣是没有完全拿下旅顺,只好利用兵力优势,围困旅顺。
2、侵华战争,日军执行力一般,陷入泥沼。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个成熟的战略,他们从东北开始打,张学良因为各种原因不抵抗;打到关内后,日军沿着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向华北地区扩大占领,叫嚣“三个月控制中国”。
战术上来看,面对装备落后、内斗不断、派系控制的国军,日本打得比较顺手,麻烦从徐州会战开始,但战术上总体是成功的;从战略上看,日本简直一塌糊涂,不知道到底想干什么,很多战略大家,实际上从“七七事变”就看出日本必败的命运。
从执行力上来看,日军很多重要的战役,在优势装备的情况下,都没有达成计划目的。三条铁路线没有完全打通;沿长江也不顺利;兵力想加没有,想撤不行。
3、太平洋上的陆战,日军输在规模和后勤上,也输在装备上。太平洋上的岛屿争夺战,日军被美军打得很惨,一方面,日军兵力明显比不上美军,他们在许多小岛上分散部署,被美军各个击破;另一方面,装备、火力也没有美国的先进和规模。后勤补给更是一塌糊涂,海军没有制海权,没法补给,把守岛的日军饿得吃土。
4、南亚陆战,日军后劲不足。一开始,在马来半岛,日军把英国军队打得一路往西,差点连印度都丢掉,南亚小国纷纷投降。在缅甸,日军被中国远征军阻击,不得不停下来,使逃跑的英军获得时间,在印度东部的英帕尔好好部署。打了一场英帕尔战役,日军惨败,所有南亚日军几乎崩溃,从此日本陆军再也没有西进一步。
三、二战日本陆军到底是什么水平1、规模方面
二战时,日本陆军规模不小,总人数大约有300万,投入到中国的人数约200万。但是日军战线拉得太开,光是中国就陷进三分之二兵力,其他100多万均匀地洒在太平洋小岛、南亚各地。所以,军队规模不支持战争决心。
2、武器装备方面
武器装备上,日军在二战时,仅比中国先进;与英国和美国比起来,不在一个层次上。士兵主要使用6·5mm口径的三八大盖,单兵最多配单120发子弹。这种枪还是不错的,精度高,但致命缺点杀伤力不大,因为它不能连发,口径小、弹丸速度高,只能形成贯穿伤。
军官用的是“南部14”手枪,就是电影里常常看到的“王八盒子”,这个破枪非常不好用,精度差、故障高;连发的机枪只有“九二”式重机枪和“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这些机枪看着威风凛凛,故障率却出奇地高,打一会就卡壳。美军、英军就不一一罗列了,反正在武器种类上、射速上、杀伤力上,都要高出日军一个档次。日军的那些装备被美军和英军缴获后,全部扔掉;不像我们那样,缴获后当宝贝。
3、执行力方面
这样的军队规模和装备,必然导致战场执行力不行。在侵华战争中,日本面对装备奇差的中国军队,打得还不是很顺手。当中国军队装备上美式装备以后,日军就被打得找不着北。缅甸远征军就是例子。
在太平洋战场,日军坚守的岛屿一个也没有守住,打到最后,只能做同归于尽的挣扎;在南亚战场,日军计划占领英帕尔,以此为基地面向印度,再谋进退,结果被逃跑的英军和吃素的印度军队干得找不着北,9万多人的陆军,死掉2·5万,伤者不计。
一支部队战损三分之一基本就不能再打了,因为士兵面对这样的伤亡已经崩溃了。日军战损四分之一,这样的军队已经接近崩溃;如果再打,不能把人重新收拢再战,因为剩下士兵在一起,心里阴影太大,只能把部队打散,增加新的兵力,重新编成。
4、战斗作风方面
战斗作风方面,日军应该说是不错的,二战时很少被俘就是例子。日本陆军有“敢、狠、勇”这三个特点:敢死、凶狠、勇敢。
日军在所谓“武士道”的灌输下,在“效忠天皇”思想的麻醉下,几乎不要命,不怕牺牲,这是一支军队最起码的要求。日本陆军在这方面一直做得不错。
日俄战争时,日军在旅顺争夺高地,就是人肉冲锋加上自杀攻击;在太平洋岛上,基本打光所有军队;“硫磺岛”战役,面对11万美军,包括栗林忠道中将在内的2·4万日军几乎全部战死;在冲绳战役中,10万日军面对24万美军,全部战死,总指挥牛岛满中将自杀。
日军战斗意志还是不错的,特别在后期,他们的“神风特攻”、自杀攻击等,把美军也吓坏了,招来了两颗原子弹。
四、总结一下1、二战时的日本陆军的水平,也就一般化的水平;
2、日本陆军一般化体现在:战略缺乏,做不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也做不到清晰的战略规划,他们在战略选择上的错误是惊人的;
3、日军的规模支持不了他们的野心,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把规模限定在实际规模的三分之一,最后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起码失败时,还有点资本谈判;
4、武器装备方面,日军只是比中国好,但与英、美相比,差的不是一点两点。这也符合实际:英国、美国是老牌工业国,日本是从英国、美国那里学习的工业化,而中国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兵工厂只能造数量有限的、比三八大盖还差的“汉阳造”;
5、执行力,日本陆军不行,所以的陆上战争,几乎到后来都没有达到目的。要么是不能“知己知彼”;要么是“实力与决心不匹配”;
6、战斗意志方面,日军可圈可点。
二战时,日本陆军一般。
二战日本陆军在世界水平怎么样?
先看看各国陆军总数
曰本1937年末60万,1939年初140万左右,1941年初211万6700架飞机,火炮迫击炮12000门,坦克约2000,1942年260万,火炮迫击炮14000门,坦克自行火炮2800门,1943年330万坦克估计3000辆。
德军1940年初270万,7800门火炮,2800辆坦克(三号和四号占700多,其余的都是一号和二号,这样的轻型坦克)3400架飞机1941年初400万,1942年520万火炮迫击炮45000门,坦克自行火炮5000辆(入侵苏联时一半是一号和二号这样的轻型坦克),飞机12000架
意大利1940年45万3200架飞机(现代化战机200多架,其他大多过时)坦克1200辆其中1100辆是cV33这样的超轻型坦克,1942年200万(北非投入30万,苏联投入20万,南斯拉夫/希腊巴尔干半岛50万,西西里岛20万),火炮迫击炮17000,至1943年投降时被德军俘获100万人,英国军队俘获50,算上意大利投降时俘获100万人
德军的人数一直是日本陆军的两倍。可见,二战初期日本陆军勉强挤入前三或第四。但是,但是,此后各国的整体国力就显现出来了。到45年,英国陆军仅仅机枪就100w挺,总数是日本机枪的2.5倍。美国陆军坦克产量105000,是日本的21倍。德国105炮的产量20000门,是日本陆军所有1500门105炮的13倍。因此可见,日本陆军在二战中后期就掉队了,靠充人数勉强算个第六吧。
二战日本陆军在世界水平怎么样?
抛开情感立场,就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的表现来说,挤进当时的世界前五是没有问题的。
当时日本虽然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 ,是世界列强之一 。但由于日本工业化的时间比较短暂,所以日本的工业基础在各列强之间,,是最脆弱和最不成熟的,远逊于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美列强。
像与军工生产密切相关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尚不能满足战时的全部需求,缺额必须仰仗进口 。机械工业发展也不平衡,重工业基础过分薄弱, 在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举个例子,当时的日本还不是现在的汽车王国,汽车工业发展很是落后,在欧美当小汽车已成为普通工具时,,日本所拥有的只限于少数人的高级车和公共汽车;且生产数量也远逊于欧美列强,从1930至1945年的16 年间,日本的汽车总产量约40万辆,最高峰是1940年年产5.7万辆,而在1940年, 苏联生产了 14.54 万辆汽车、德国约30万辆,英国40~50万辆,美国则达 447.1 万辆)
而像高精尖的电子器材和光学仪器领域,日本的技术水准和生产能力更是低下。同时重要的原料如铁矿石、石油、煤炭、橡胶、棉花等 ,日本不是完全没有便只有极少量的供给。
可以说,在二战几个主要参战国里,就工业基础来说,日本也就强过中国。而敦弱的工业基础,使得日本在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远逊于欧美列强。
首先,日本武器生产数量与其他主要参战国(除中国外)相比就要差了一大块。就拿军队中最基础的武器步枪来说,美国生产了1233万支步枪,苏联生产了1213.9万支步枪,英国生产了245.7万支步枪,德国生产了1032.7万支步枪;而日本则生产了356.9万支步枪。美、苏、德三个主要参战国在步枪产量方面对日本构成压倒优势。而英国虽然步枪产量不如日本,但英国却将主要生产力量投入到技术兵器中的缘故,二战中英国生产了近3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日本只生产了不到5000两坦克和自行火炮。
其次,日本研制的武器性能远逊于美、苏、德、英等国。比如,二战中,日军装备的坦克,火炮口径小、装甲薄弱 、吨位低、速度慢、行程短。这在实战中直接导致了火力 、防护力和持续力的低下 。此外, 在悬挂装置 、发电和传动装置、液压气动装置、机件坚牢度、无线电通讯 、光学器材等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综合性能,比苏 、美 、英、德各国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与法国比也落后不少,仅能与意大利为伍。
日本敦弱的工业和科技实力。导致了日本陆军兵器生产和研制的落后。所以,在日本陆军建设的指导思想中, 弥漫着浓厚的唯意志论倾向,过分抬高人的精神、体能的作用。这一思想贯穿日本陆军建设的始终,并对日本军队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虽然,唯意志论的过分盛行(没钱、没资源发展武器,只能锻炼意志,最后自我催眠成功)导致了日本陆军在心理上放松了实现陆军现代化,尤其是坦克这样的技术兵器现代化的紧迫感。但也使日本陆军具备了旺盛的斗志 、坚定的战斗意志、高超的格斗艺术和坚韧耐劳的精神。使其在武器不给力的情况下,还是打出了“不俗”的战绩。(中国战场就不说了)
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解密了一批关于诺门坎战役的文件。据文件显示,诺门坎战役,苏联战神朱可夫指挥一个拥有近千辆坦克装甲车的苏军装甲集团军,面对日本一支二线部队23师团。整个战役,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3比1的兵力优,弹药消耗几乎相当于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结果投入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损失近400辆;500架战机,损失207架;人员伤亡2.5万人。最后,苏联虽然击退了日本,但实际却是一场惨胜。
在太平洋。硫磺岛一役,2.3万日本守军与11万美军,大战一个多月。美军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一共伤亡28686人,其中阵亡6821人。在冲绳岛战役中,日军第32军,兵力7.5万,以冲绳岛为防御重点,给拥有绝对优势兵力,掌握了制海权和制空权的美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冲绳岛战役之后,丘吉尔评价道:“冲绳岛战役是史诗般的战事,将列入军事史上最激烈、最著名的战役而流传后世!”由此可见战斗之惨烈。
在东南亚,而英国当初为了应对日本的进攻,抽调了不少精锐部队赶赴亚洲,其中包括在北非被德国人称为野人部队的澳大利亚第9师,还有出色防御了托布鲁克的英国第70师,在北非表现优秀的英印第17师和英国第18师,以及从北非调动的6个轰炸机,4个战斗机中队和5个炮兵团。这些部队在1940年12月开始到1941年3月结束的北非作战中,以不到5万的兵力就歼灭了22万意大利陆军,还与隆美尔指挥的德国北非军团打的你来我往,堪称精锐。结果,日军歼灭和重创了大量英联邦军队,英军只能退守印度。
总的来说,就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的表现来说,列入世界前五名,一点问题也没有,在二战时期也称的上是精锐。不过,有道是邪不胜正,在大势面前终究是螳臂挡车,无法阻止日本法西斯政权的消亡。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二战日本陆军在世界水平怎么样?
二战日本陆军在世界应该进不了前三甲,第四名左右的水平。
请看我的分析。二战时陆军第一的应该是德国人数最多时超过1000万人,装备和战斗力强劲。苏联红军和美军的陆军排在二、三位。苏军陆军最多时候也超过1000万人,战斗力和装备要比日军强。美军在二战期间的总兵力超过了1000万人,成为一支横跨亚欧战场的庞大军队,但是美军的只有陆军有562.7万人,陆军航空队有237.2万人,海军有345.7万人。海军陆战队有70万人左右,所以美军可以用于作战的陆军在600万到700万,战斗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逐岛和日军作战中也得到检验,就是战斗力不比日军差,大概排在第三。日军陆军最多时候也是600万人左右,但是600多万人时的日军陆军质量明显不行了,很多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老弱残兵,所以最多能够排在第四位。英国军队在二战后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要比日本高,但是考虑到英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东南亚战场的表现,就是被人数不占优势的日军打得一塌糊涂,我只好把英军排在第五位,排在日军的后面。
可能有些人不服,认为我低估了法军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但是法军和意大利军队在二战时的表现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军在几十天内就被德军击溃,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没有取得一件拿得出手的战役胜利;你让我怎么把这两国军队排在日本军队前面。至于中国军队,抗战后期,得到美援的中国远征军战斗力在是可以一对一抗衡日军的,但是抗战中前期,日军大概可以对国军打个一对三到一对五;所以中国陆军也排不到日军前面。
放眼世界其他国家陆军,比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有欧洲其他国军的军队,在人数和装备训练水平上都是有各自的不足,无法和日军比较。综上所述,我认为二战日本陆军在世界上处于第四的水平。
二战日本陆军在世界水平怎么样?
恩,确实,如果单论军事素养、装备水平、战斗成绩等等,说世界前五也没啥问题,毕竟数据在那摆着,当年清朝的北洋水师也曾被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嘛,这个很正常。但是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虽然在东南亚横扫英美军队,但在中国大陆的战场上却始终不能全歼国军与共军,反而受其所累,牵制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在这里。号称世界第一的现代美军,不一样在阿富汗、伊拉克、索马里等等区域折戟么,意大利不也败给了埃塞俄比亚么。你能说打败了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军队实力就很强了么?这恰恰说明,衡量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强弱,不能单看账面数据。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与其装备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战法和战场。说白了就是预设战场和战术思想。从这点上来说,日军确实就是一战的水平。
一战和二战的战法有什么区别?
一战属于典型的堑壕战。双方由于缺乏能够快速机动、具备强大火力的突击能力,无法形成快速突破,最终演变成互相挖堑壕的旷日持久的僵持战。二战则因坦克、飞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交战双方可以依靠坦克、飞机以及各类机动载具(如自行火炮、坦克歼击车等)对地方实施单点突破并快速突入纵深,打掉地方的组织度,从而达成快速歼灭的目的。
二战德、美、苏军队基本战略战术大概是这样的:以大量的火炮与飞机进行火力准备,摧毁敌军前线防御工事、压制后方机场,然后组织装甲集团配合机动步兵协同进行前线突破,在突击过程中,前线火炮实施工事摧毁,飞机进行地面支援,进而快速打开突破口,击溃当面之敌。
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很多人都说二战苏军实施的是大纵深突破战术,这点不是很准确,苏军的战役理论一直在变,尤其是前期一直面临的是防御作战。
反观同时期的日本陆军呢?在东南亚战场上,基本上由于战役的突然性,没有太多参考价值,我们重点看看在中国战场上的情况吧。这里有很多攻坚战、运动战,是很能看出日军战术的。
我们不妨从国军和美军两个视角来看待日军:
国军眼中:日军重火力很猛,压得我们打不了只能转进;
美军眼中:日军毫无重火力,全凭掷弹筒轻机枪掩护万岁冲锋。
日军的大口径榴弹炮普及率极低,主要火力支援都是靠的小口径山炮(不要被电视剧骗了,好好看看山炮是个啥玩意)。日军在战术上注重的是在有限的炮火支援后由小队长协调,以掷弹筒和机枪为主要掩护发起白兵冲锋,以求在正面战线上局部集中击溃敌人。所以日军的核心不是火炮,而是刺刀机枪和榴弹,基本上属于轻步兵战术。这种战术和一战的炮兵轰完步兵冲的情况基本没有差别,又由于其缺乏大口径重炮,难以实施宽大战线上的火力覆盖,依我看,日军的战术思想还停留在“前一战”时期。
其实如何评价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我觉得还得看这只军队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你看,我八路军、新四军能够以极其简陋的装备扛住日军的反扫荡并广泛发展根据地,这就是指导思想带来的成果,要是这样的装备水平去打阵地战,八路军这点家当可就全报销了!
二战日本陆军在世界水平怎么样?
二战时日本的总体军事实力在当时应该能排在五六位的样子,如果把他的陆军单独拿出来比拼的话,我认为能进前三,当年日军有几项能力可是世界第一,日本陆军的实力在当时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小觑的。
我们习惯性的称日本为小日本,相比起我国,日本不仅国土面积小,人口也不多,关键是当年的日本人身材也确实矮小(当年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不足1米6),叫他小日本倒是蛮贴切。若是把日本放在全世界来看,日本怎么着也是中等以上的国家了,它的国土面积比英国,意大利,德国都要大,论人口,当年日本就有超7000万的人口,不论是放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妥妥的人口大国。当年苏联,美国人口也就一亿多,当年我国的人口也就4亿。
当年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他的综合国力在亚洲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当亚洲国家的国民普遍都处于吃不饱穿不暖,大字不识一个的时代,日本各大城市的街道上已经是车水马龙,那个时候的日本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达到了初中,据说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甚至超过了美国。
当年的日本是亚洲唯一一个能够独立研发并制造所有武器装备的国家,当年的日本在武器研发方面还保持着好几项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艘正规的航母就出自日本人之手,那就是1922年日本建造的凤翔号航空母舰,之前英国和美国建造的航母都是由货轮或者游轮改建而来。整个二战最大的航母也是出自日本人之手,那就是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信浓号,当时美国的重型航母埃塞克斯级也就三四万吨左右。
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也是日本建造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满载排水量超过了7万吨,美国建造的依阿华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也就只有5万多吨,这一世界纪录直到现在也没有被打破。二战中最大的潜艇也是日本人建造的,这艘水下排水量超过了6000吨的伊400型潜艇,就这个头放在现在比起核潜艇也不逊色。
当年日本还研制出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零式战斗机,在二战初期简直就是无敌般的存在,1940年9月13日,13架零式战斗机跟我国的27架战斗机打了一场遭遇战,结果是我国的27架战斗机不是被击落就是被击伤,而零式战斗机无一损失。该款战斗机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打得连美军都没有还手之力。后来美国人痛定思痛,研制出了地狱猫战斗机,才逐渐改变了战场态势。
这些例子无一不说明二战时日本的工业实力已经是相当之强了,评价一支军队强与不强?不能抛开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来评判,只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够打造出一支足够强的军队。但综合国力又不能与军队的战斗力直接划等号,日本的经济在当年不能进入前三之列,但他的军队,尤其是他的陆军我认为完全能进入前三,下面就说一说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就是日本陆军规模相当的庞大,就总人数而言,不逊于当年的美,苏,德,英等国。高峰时日本陆军拥有164个师团700万人,日本的师团可不能简单的看成是常规意义上的师,它的师团在满编时普遍都超过了20000人,甲种师团在战时补充的情况下甚至能达到3万,这已经相当于是很多国家的军级规模了。
早在1937年,日本就把他的常设师团扩编到了17个,到1942年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扩编到了58个,到了1944年,进一步扩充到了99个师团,到1945年的时候,基本上是全民皆兵了,扩大到了164个师团,此时日军的战斗力已经是参差不齐,在早期和中期的时候,日军绝对称得上是强悍。
很多人把二战时的日军看成是一支二流的部队,主要是日军当年的武器装备比起那几个主要西方军事强国有较大的差距。对此我并不太认同,当年日军确实在装备上有所欠缺,当日军的战斗意志力和单兵素质很好的弥补了这一块。日军打仗就像是一伙亡命之徒,西方国家被包围了就投降这个概念不存在于日军的头脑中,他们宁可自杀也不做俘虏,想死了都要拉一个垫背的。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单单是日本的陆军实力,那么海军和空军(当年一些国家是陆军航空兵序列)就应当剔除,二战时的几个主要军事强国中,法国和意大利最先被淘汰,剩下的就是德国,苏联,美国,英国和日本这五个国家来角逐,美国的陆军在珍珠港事件之前都是比较弱鸡的,在1939年,美国陆军总共只有三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总兵力不足10万,坦克也只有300辆老旧的,而日本仅驻扎在我国东北的关东军总人数就超过了100万。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如果是在二战的初期和中期,当时的日本陆军完全能够吊打美国陆军。哪怕是到了太平洋战争的中后期,日本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这些功劳也应该算在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头上,美国陆军参战的人数并不多,主要还是集中在菲律宾战场上,美国陆军的主要战场是在欧洲。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体上是处于不利的态势,那是在美国海空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就是这样,日军也给美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一场登岛战斗下来,往往就是几千几万人的美军伤亡,当然,日军付出的代价基本上是全军覆没,假如太平洋战场上,把美国的海军和空军剔除掉,只要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来参与夺岛作战,我估摸着美军哪怕是多损失几倍的将士,也很难取得太平洋战场胜利。
太平洋战场上的岛屿争夺战是不利于日军的,最根本性的原因是日本的后勤保障能力跟美军不是一个级别,在茫茫大海上开展岛屿争夺战,最考验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后勤障运输能力,美军士兵在太平洋战场上能够吃到冰激凌和火鸡,日军能找到野菜,树皮充饥都不错了,后期日军更是出现了人吃人的事。
前面也说了,相比起几个西方的主要军事强国,日本陆军主要吃亏在装备上,但很多事情要一分为二的看,在欧洲战场上,地势平坦,一马平川,装备有大规模坦克装甲集群的军队自然是占尽优势。可在亚洲战场上,重型装备多未必就会是优势,亚洲战场上平原少,山地丘陵多(很多还是很陡的山),机械化部队未必就有骡马部队好用。
日本陆军就相当于是为亚洲战场量身打造的一支部队,非常适合在亚洲战场上作战,如果把美国,德国这种重装甲部队运用到亚洲战场上,很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日本当年大量装备的89式坦克只有13.6吨重,美军的主战坦克谢尔曼30吨左右,德国的豹式坦克40吨左右,虎式坦克则超过了50吨。
论火力和防护力,日军坦克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但轻也有轻的好处,当年亚洲大部分国家的桥梁要通过欧美的坦克,估计要特别加固,而且当年这些国家普遍都是黄泥路,碎石路,不仅窄,而且弯。几十吨重的大家伙开上去,估计驾驶员都有些心虚,日军的坦克小巧轻便,开起来就比较称手了。
当年德国,美国,苏联的陆军中,一个师级的炮兵部队,装备的大炮口径105毫米,155毫米应该是标配,这些大口径重炮威力大,射程远,缺点就是重,随随便便就好几吨,靠人力是无法运输的,操作起来也不方便,没有几个人奈不何,就亚洲的那些泥巴山路,安全快速的到达指定地方都是个大问题。
而日军的主力基本上是几十毫米的山炮,日军也装备有大口径重炮,不过那主要是装备方面军以上级别了,而且数量也不多,日军是把它们当宝贝疙瘩来用。92式70毫米山炮是日军的明星装备,也是日军装备量最大的火炮,他的全重只有212公斤左右,而且他能够快速的拆解,拆解后几名士兵扛着就走。可以说只要人能够到的地方,这门炮就能快速安到那里。
假如美国陆军在亚洲战场上跟日本陆军开战,未必能讨到什么便宜。崇山峻岭之中作战,并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集群,轻装步兵更适合,同样是山,亚洲的山比欧洲的山也更陡峭,很多都是绵绵不绝的群山,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坦克,车辆这些重型装备只能沿着公路展开作战,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优势,也很容易被对手利用地形来打伏击。
欧美人身材高大,按道理说体能和负重上要比矮小的日本人更好,但美国人缺少的应该是那种吃苦的精神,叫他们跳下坦克,卡车,扛着枪支弹药爬山作战,估计后面来个督战队都行不通。退一步讲,就算美军愿意扔掉重装备轻装进山,那么美军(陆军)的火力优势将尽失,美国陆军将退化成只能依靠轻装备跟日军硬碰硬的较量。
而这种较量恰恰就是日军的优势,都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虽然能够研发制造出所有的武器装备,但却没有那么多资源支撑起那么高的产量。没有那几个西方列强豪气,就只能“开源节流”了,日本士兵虽然没沦落到要数着子弹来打战的地步,但怎么也没有那几个西方列强的士兵豪气,为了弥补这个差距,日军就在士兵的枪法和刀法上下功夫了,所以日军的枪法和拼刺刀的技术在当年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据说一名日本合格新兵的标准是在200米内要保证80%的命中率,如此高的水准估计就是美国,英国,德国的士兵也难以做到。美国人打仗惯用的套路就是火海战术,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每打出一发子弹,就会招致几十发子弹反击,美军最终赢得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就是靠子弹和炮弹堆积出来的。
都知道二战中美军的制式步枪是m1加兰德,日军的三八大盖比起来就不是一个档次了。在亚洲战场上打那种军需物资靠人扛马拉的山地仗,M1加兰德还不一定有三八大盖好用,M1的突出优势就是射速快,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弹药的消耗大,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加兰德步枪就难以发挥他应有的威力。三八大盖虽然射速慢,但它是二战中精度最高的制式步枪之一。
士兵的枪法好再配上一把精度较高的步枪,手持汤普森冲锋枪和加兰德步枪的美军就要头疼了,在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士兵的战斗意志力就显得很重要了,日本人打仗是出了名的不怕死,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狙击手为了尽可能多的杀死美军,把自己绑在树上搞自杀式的狙击。面对这样一个狡猾和凶残的对手,如果失去了重火力和空军的支援,这场较量还真是胜负难料。
英国陆军对阵日本陆军就更加不用提了,在缅甸的仁安羌战役中,装备着大量坦克,装甲车的7000英军,竟然被人数和装备都不占优的日军团团围住,要不是孙立人调派远征军去解围,估计这7000装备精良的英军要被包饺子了。英帕尔之战应该是英军在亚洲战场上少有的能拿得出手的战绩。不过这也是在英印联军,再加上我国远征军助阵,还有英军占据空中运输优势的情况下取得的。
排除了美国和英国,就只剩下苏联和德国了,苏军和德军也是重装备居多,但客观来讲,二战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是美军,其次是英军,然后才是苏军和德军。当年德军部队中还保留着相当数量的马匹作为运输工具,苏军中也保留着一定数量的牛马作为运输工具。德军和苏军都有较为丰富的山地丛林作战经验,就算是在亚洲战场上跟日军较量,也占据了较为明显的优势。二战时德军跟日军是盟友,自然不可能开战,让日军跟苏军在诺门坎可是真刀真枪的干过,这一仗直接就把日军准备入侵苏联的野心给打没了。
同时这两支陆军部队也没有美军对重装备的依赖程度高,毕竟德军和苏军在零下几十度的战场上都打得有来有回,这样恶劣的情况都能适应,估计适应亚洲的崇山峻岭也不是什么难事。最重要的还是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他们的陆军部队规模在这个国家的军队中是绝对主力,这一点跟美国和英国有很大不同,英美的海军和陆军基本上是平分秋色。苏联,德国最倚重的就是陆军部队,投入最多的也是陆军部队,战场也主要是在陆地上展开,不仅规模庞大,动辄就是几百万,总而言之吧,我个人观点是二战时日本陆军能够排进世界前三,仅次于苏军和德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