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占印度人口2%的锡克族,为什么感觉影响力在印度国内如此巨大?
我们说到印度人时,一般大家都能想到的是:包着头巾、留着大胡子,名叫“辛格”,“辛格”是“雄狮”的意思。这就是典型的“锡克人”,印度有一百多个民族,但在世界上最能代表印度形象的就是“锡克族”,虽然他们在印度人口中,只占2%。
锡克人主要生活在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锡克”一词来自于梵语“shishya”,意思即“弟子”或“学生”。如同“塔利班”意思为“神的学生”一样。从名字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对宗教信仰的极端与狂热。
实际上,锡克人不但在印度影响力巨大,他们在西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英国,“锡克人”社区是仅次于犹太人社区的富人区,他们都很有钱,几乎藐视大英帝国那帮不争气的家伙;在美国,锡克族人也非常团结,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有所作为。
为什么“锡克人”有这么大的成就呢?这个印度的特点和“锡克人”自身的品质分不开。
一、印度人的口碑不怎么样,但“锡克人”和“贾特人”是印度人中的清流印度是个“人种博物馆”,什么人都有,还因为特殊的种族文化,搞得人种融合在印度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看到的印度人,有的黑不溜秋,有的白皙漂亮;有的高大威猛,有的矮矬穷酸。
锡克人生活在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以前在那里还建立了锡克帝国。锡克人典型的装束是:包头、蓄须、身带短刀;他们身材高大魁梧,性格倔强、自尊、高傲。
锡克人为什么总是包头呢?据说与印度被穆斯林统治有关。当时,印度进入了穆斯林统治的莫卧儿王朝,贵族穆斯林是包头的,他们不准印度教徒包头,说他们不配。
但锡克人偏不服,偏要包头。因为锡克人倔强善战,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穆斯林也就不管了,结果,包头成为锡克人骄傲的象征,谁也没法叫他们改过来。即使在军队,锡克人也不戴军帽。
印度很多人实在讲,并不怎么样,偷奸耍滑、不讲信用。但“锡克人”就很重诺守信,如同“贾特人”一样,给人以“堂堂正气、威风凛凛”的感觉。“贾特人”是以前大月氏人的后代,也是和匈奴死磕几个世纪的主。
二、锡克人从小受锡克教影响,养成了许多很好的品格锡克人之所以有比较好的口碑,与他们从小生活的“锡克教”环境有关。锡克人一般都聚居一起,非常团结,讲究忠义、守信;他们自尊心特别强,不苟言笑、尚武骁勇。
“锡克教”教规规定:教民不准吸烟;必须蓄长发、戴发梳;男人要随身佩短剑、戴手镯、穿短裤、着长衫,随时准备战斗;教民不得崇拜偶像,提倡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锡克人内部要团结,大家互为兄弟。
在婚姻方面,锡克人特别重视。在锡克人看来,婚姻是神圣的,是人生存的根本和家族繁衍的必须;良好的婚姻有利于个人健康幸福、有利于社会稳定团结。所以,适龄的锡克人必须结婚,并且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对婚姻的忠诚。
锡克人的勤快与印度人的懒散对比明显。上世纪六十年代,印度推行农业改革,搞“绿色革命”,就是用先进技术加上农民的劳动,提高产量。结果全印度只有锡克人居多的旁遮普邦成功了,他们把旁遮普邦搞成“印度的粮仓”。其他地方的印度人才不干呢,他们得过且过,天天拜佛,等下辈子当富人。
印度有很多乞丐,因为印度人认为:要饭是“神”赋予穷人的权利。但锡克人从不要饭,他们鄙视不劳而获,从而打心眼里看不起要饭的人。你在印度不会看到乞丐向包头的人要钱,因为要不来,还可能挨骂。不过这不是锡克人没爱心,他们对妇女、小孩有特别照顾;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也愿意帮助。他们反对的是“不劳而获”。
锡克人妇女很漂亮,大多白皙高大,印度的电影明星、选美冠军几乎都被锡克人承包了;锡克人内部还很团结,一人有难、大家帮助。很有意思的是,锡克人还喜欢“路见不平一声吼”,爱抱打不平,他们打抱不平搞不好就会动刀的。
有个新闻:为了防控疫情,印度旁遮普邦的警察到市场检查,印度警察吗,一直学者英国殖民者那一套,喜欢拿大棍子抽人,经常打得印度老百姓“嗷嗷”叫;这一次不知道怎么搞的,把几个卖菜的旁遮普人惹火了,他们拿起大刀就砍,把警察打得四散逃窜,还有个警察的手被砍断。
“锡克人”的暴脾气在印度是出了名的,但是,他们有很讲道理,所以口碑还不错。历史上,锡克人也是统治者头痛的“刁民”,印度从来就没有王朝把他们归化;就连莫卧儿王朝嗜血的巴布尔、好战的胡马雍都做不到,比如:巴布尔不让他们戴头巾,他们不但戴,还包头。
英国殖民印度过程中,简直顺利得快乐加愉快,几百人的“东印度公司”就把各个土邦打得跪地求饶,唯独旁遮普邦的锡克帝国,让英国人费力不少劲。他们从1845年打到1849年,死了五千多人,才吞并了旁遮普邦,完全征服印度。
三、印度人就服“强人”正因为印度是个四分五裂的状态,所以,印度人基本服膺“强人”。比如现在的莫迪,上台以来基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但是他的位置在印度超级稳,因为他够“狠”、够“强”。
对于“锡克族”这个特性的强势民族,他们尽管人少,但在印度这片土地上却影响巨大。印度教徒怕他们,也服他们。印度政坛、军界很多重要位置都是锡克人。比如:以前的总统贾尼·辛格、总理曼莫汉·辛格、首席大法官贾格迪什·辛格;等等一堆的“辛格”。
军界就更厉害了,他们的空军元帅阿扬·辛格、五星上将阿贾·辛格、陆军元帅尔巴格·辛格等等,还是一堆的“辛格”,在军界,都形成一个“锡克族军官群体”。要不是法律规定,印度的军队就被这个人口只占2%的民族包圆了,因为锡克人热爱当兵。
“锡克人”喜欢当兵,这是有传统的。英国殖民期间,他们并没有特别让锡克人当兵,而是更多招些印度教的士兵和穆斯林士兵。但是就因为让印度士兵口咬牛油纸,犯了他们的忌讳,导致一场巨大的兵变,差点干翻英国人的殖民统治。
镇压完这次兵变以后,英国人不愿意在印度教和穆斯林中间招兵了,转而招彪悍、尚武的锡克人当兵;也就是从这时起,军队里到处都是头顶“大磨盘”的锡克人。到现在,印度的“锡克人”占比不到2%,但军队里的军官有20%是锡克人。
锡克人当兵是真滴能打,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骗印度说:你们帮着打仗,战争完毕之后就给你们自治。在这个信念支撑下,120万印度兵到处帮英国打仗,其中大部分是锡克人。结果,战后英国人食言了,印度不但得不到独立,反而被英国压迫得更厉害。
暴脾气的锡克人受不了这个,在“阿姆利则事件”之后,他们发动了一次著名的暗杀事件,一会我会写到。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人还希望印度帮着打,军队里也有锡克兵,这时,他们不打了;不但不打,还处处找英国麻烦。
四、“不服就干”的锡克教徒“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处事作风,在印度影响巨大锡克族一直保持着尚武的传统,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锡克人一般不啰嗦,能动手就少说话,真正的是:人狠话不多。比如:
一战结束后,英国人不但没让印度自治,还变本加厉压迫印度人;1919年3月,推出一个《罗拉特法案》,就是要延续以前的政策。其他地方的印度人很佛系,在甘地的带领下搞“非暴力、不合作”,让英国人的大棍子抽死不少。但是旁遮普邦的锡克人哪里忍得了,他们要争取自己的权利。
许多从一战战场上回来的锡克军人和当地的老百姓一起,不管旁遮普邦总督奥德威尔的禁令,开展了罢工、罢市;在他们的领袖被抓起来后,对抗活动渐渐变得激烈。英国人奥德威尔决定武力镇压,他秘密调来军队。
4月13日是印度教与锡克教的重大传统节日丰收节,就跟我们过年一样,印度人聚集在锡克教圣地金庙附近的一个小公园。这时,奥德威尔调来的军队包围了公园。当印度人冲出公园时,英国军队开枪射击,据后来英国人统计,英国士兵共射出1650发子弹。打死印度人超过千人。
这就是屠杀啊。英国人没当回事,把总督奥德威尔调回英国,放在贵族俱乐部保护起来。英国人以为这次屠杀和以前的一样,过几年就淡忘了;但他们小看了锡克人,他们可没忘。
一直到1940年7月,一位自称为罗摩·默罕默德·辛格·阿扎德的锡克人在伦敦刺杀了奥德威尔,他是当着很多英国权贵的面,用手枪顶着奥德威尔的胸脯杀死奥德威尔的。他说自己就是当年“阿姆利则屠杀”的幸存者,他为这个机会已经隐忍了几十年。
当然,罗摩·默罕默德·辛格·阿扎德不是他的真名,他只是个锡克人。他说他的名字代表了印度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的先圣之名。在法庭上,这个锡克人笑眯眯地,法官问:你为什么要刺杀?他说:我恨他,他杀了太多印度人,21年了,我只为这个机会。
这个锡克人在英国被绞死了。他的骨灰回到印度,印度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总统尚卡尔·德亚·夏尔马到机场恭迎。这就是典型的锡克人性格。
后来还有很多著名的暗杀,比如: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刺杀;1984年10月31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被自己的警卫刺杀。都是因为他们的政策让锡克人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于是,本着他们一贯的做法,刺杀是他们唯一选择。
总之,锡克人在印度影响非常大,与他们一贯的作风有关,与民族性格有关,也与印度人普片不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关。在印度,锡克人被其他民族衬托得格外突出;格外有影响力。
只占印度人口2%的锡克族,为什么感觉影响力在印度国内如此巨大?
印度的锡克族,人口占比虽仅占总人口的2%,但影响力非同凡响,不仅当地人会对其另眼相看,放眼全世界也是极特点鲜明的一个群体。
举例相较,锡克族相当于幕府时期的武士、中世纪时期的骑士和春秋战国时的士族,以鹤立鸡群的姿态跟印度人区分开来。
锡克人的傲气,跟信仰带来的高标准、严要求有关,他们讲究保护弱小、团结互助、正直勤劳,若让其在街头看见有女性被调戏甚至殴打,随身佩戴短刀的锡克人决计不会冷眼旁观。
并且族内人员极度团结,一家遭难则邻里都会鼎力相助,为人也相当正直,游客在景点被坑诈,印度人大多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锡克人则能仗义执言,帮人讨回公道。
经年累月,锡克族就在印度人心里赢得好口碑,认为果真是名不虚传,没错,锡克人自来在印度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早在穆斯林建立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时,他们因自己贵族男性包头,就下达一则颇具羞辱的命令,不许印度人包头。
碍于权柄的强势,大多数人都敢怒不敢言,只有锡克人硬刚到底,为此爆发多次冲突,他们虽人口不多,但各个勇猛能打,逐渐莫卧儿帝国也不想招惹锡克族,黑不提白不提就默许其包头。
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锡克族再度大放异彩,英国为让印度参战,就许诺事成可以自治,想着哄骗先把眼前的事情解决了,印度人压根没想到还有食言这茬事,殊死在战场上搏杀,其中战绩惊人的就是锡克人。
结果迎来更残暴的压迫,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印度人许多在英国的软硬兼施下还接着作战,锡克人则被戏耍一次就刻骨铭心,跟英国处处针锋相对。
由此可见,莫卧儿帝国的包头事件,是锡克族对尊严的誓死守护,从不掂量博弈双方实力,搞什么忍辱负重这一套,被羞辱,会以死相搏。
世界大战时跟英国的两次交手,第一次能看出锡克人的尚武并不是虚招子,在残酷无情的战场上也有不俗的表现,第二次则凸显出对诚信的看重,本能就认为该一诺千金,遇到出尔反尔的英国人,再次不顾人口的悬殊也要较劲到底。
由于锡克族全民皆有信仰,所以性格特点代代相传,此时生活在印度的锡克人依然不改初心。所以印度执政者同样不想招惹他们,但碰上意识形态的冲突,难免会发生剧烈摩擦,可武力上又打不过,因此影响力直线提升。
具体印度和锡克族会发生什么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关键就在于宗教,锡克族信仰的是锡克教,15世纪末由种姓为刹帝利的一位名叫那纳克创立,本是一种思想,经过发展演变成门徒无数的宗教,提倡平等、友爱、实干,反对歧视妇女和偶像崇拜。
平等既然是教义首位,那与印度种姓制度自然水火不容,并且实干就要脚踏实地地做事情,就一百个看不惯些许印度人身体健康却沿街乞讨,温和的锡克人看见大约沉默摇头,刚烈的则投之以白眼,蔑视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存在感太强,搭配上不好惹的个性,影响力就很高。
尤其锡克人喜欢抱团居住,如果按印度总人口换算锡克族大约有两千万人的话,印度北方的旁遮普邦,就生活着一千多万人,筷子十根远比一根难以掰段,千万的锡克人待在一起,那必然是一股不和小觑的力量。
再加上锡克教从政教一体增添为门徒全副武装,旁遮普邦又是印度鼎鼎大名的粮仓,地理位置北跟克什米尔接壤,西面是巴基斯坦,信仰的力量让人心还拧成了一股绳,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占齐,可以说完全有一言不合就搞独立的资本。
优势如此充沛,锡克人的上进心仍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目前印度的军官里很多都是锡克族,军人更是数不胜数,比例可以高达20%,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亘古不变的真知灼见,影响力不高才是怪事。
那么锡克族的人在外貌和生活习惯上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锡克男性要包头,这是他们抗争的象征,头巾最短的都足有13米长,留大胡子、佩戴臂镯,随身携带短刀,特征还是很鲜明的。
锡克妇女则不用戴面纱,可以穿着长衣拥有跟男性一样的工作权利,出嫁时娘家要准备丰厚的嫁妆,并办一个盛大且庄严的婚礼。这里还有一个跟印度不太相同的地方,锡克族因信仰是“一夫一妻”制,估计其女性权利也让印度女孩羡慕不已。
锡克族男女肤色偏白,女人五官深邃且身材修长健美,印度许多知名女星都是锡克人,男性长得也挺精神,只是窜脸胡和刚正不阿的气质,令人很难打量五官,并且他们也不在乎颜值,认为能打、守住做人的准则远比漂亮的脸蛋重要。
综上所述,锡克族在印度影响力超群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致,摆在明面上的,就是锡克人在军队里握有话语权、一线女星里也占比极多,实力跟知名度带来的影响力就高。
并且锡克族抱团且尚武,聚居在旁遮普邦形成不容忽视的一股势力,尤其此地即是与各国接壤所在,还是印度的粮仓,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整个时局。
另外软实力也惊人,悠远历史延续下来的正直勇猛大事件,让他人必然会以敬重的心态高看一眼,同时也勉励着一代代的锡克人,旁遮普邦的治安绝对没得说。
宵小无论如何也不敢在这里干偷鸡摸狗和骚扰女性的勾当,再跟他们踏实做事,再难都不会放任到不劳动沿街乞讨的地步相结合,丝毫不严以律人,疏以律己,以身作则的硬茬子很难不让人钦佩。
只占印度人口2%的锡克族,为什么感觉影响力在印度国内如此巨大?
摊上锡克族,谁都要小心伺候着,这个民族极其尚武,成员军事化、政党化,专打各种不服。典型的事件还比较多,比如古代在南亚硬生生搞出一个“锡克教王国”,后来跟英国殖民者也是杀成一片,现代印度女总理【英迪拉·甘地】被惹怒的锡克族士兵枪杀。
因此,吃瓜群众对锡克族的普遍影响就是“好狠斗勇”,最显著的特征是头上缠着厚厚的头巾、脸上留着长胡子不刮。现在锡克族人口约占印度总人口的2%,并在印度军队里占有相当大比例的军官,有人统计印度军人有20%属于锡克族,其实在建国初期锡克族的比例还要更高。
简单粗暴的说,锡克族就相当于“现代版的刹帝利”,人家手里握有暴力武装,在印度的政治生活里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有一个隐含的因素,锡克族居住的旁遮普邦,北面是克什米尔、西面是巴基斯坦,地缘政治非常重要。
旁遮普邦是锡克族的最主要聚居区,该邦超过52%的人口是锡克族,这里也是他们信奉的锡克教的发源地。锡克教信徒,在公元16世纪初形成锡克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信仰。
锡克教的创始人【那纳克(Nanak)】出生于印度教刹帝利种姓家庭,吸取印度教虔诚派、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思想,提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新教义。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完善,锡克教从民间的小教派发展为独立的地区宗教,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与世界上其他的宗教的最大不同点,锡克教在第6代祖师【戈宾德】的时候,完成教徒的军事武装化。这也说明,历史上的锡克教面临很多外部威胁,最终选择以暴制暴来抵御外侮。直到现在,锡克人还享有特权,可以随身佩戴短剑,连飞机上都能携带。
尽管锡克族在印度影响巨大,但是跟印度教徒的冲突时有发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教义上的分歧严重,锡克族反对种姓制度跟印度教不相容。此外,印度政府倾向支持印度教徒,存在拉偏架的情况。
大多数情况下印度政府是“投鼠忌器”,对于锡克族采取两手抓,一手抓安抚、一手抓镇压。前者如1966年被迫把旁遮普一分为二,建立锡克族为主的“旁遮普邦”、印度教徒为主的“哈里亚纳邦”。后者如英迪拉·甘地下令,出动5000多人精锐部队,攻克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金庙。
简单来说,锡克族在印度的影响巨大,原因有几个方面:1、锡克族尚武,男女老少都是战士,特别在印度军人里占有重大比例。2、锡克族主导的旁遮普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还是著名的粮仓。3、锡克族长期跟当权者斗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让印度各族人民影响深刻。
只占印度人口2%的锡克族,为什么感觉影响力在印度国内如此巨大?
脑袋上包着厚厚的头巾,最短的展开都要有13米长。
印度历史上的穆斯林统治者为了彰显与众不同,曾明令禁止其他教徒的包头习俗,但剽悍尚武的锡克族人竟公然打破禁令,全部包上头巾走上街头抗议。面对如此桀骜不驯的种族,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此都无可奈何。时至今日,就算穆斯林都放弃了这一习俗,锡克族人仍然固执执著地拿起头巾缠在了脑袋上。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国家,数量达到了13.24亿之多,国内大大小小的民族也有一百多个。主要的民族有斯坦族(人口5.9亿,占总人口数的46.3%)、泰卢固族(人口1.04亿,占总人口数的8.6%)、孟加拉族(人口9000万,占总人口数的7.7%)。和这些民族大头比起来,锡克族就显得十分逊色,因为他们的人口仅有2000多万。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种族阶层十分严重且固化的国家,这也直接导致人们对锡克族产生偏见:这个民族在印度的地位一定十分低下,饱受其他民族的摧残。
但如果有这种想法可就大错特错了,锡克族在印度国内不仅没有受到欺凌,相反还一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以致于被外界称为“印度的战斗民族”。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凭借剽悍的民族性格,锡克族人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锡克族民风究竟有多剽悍,看看印度阅兵时的摩托车方阵就知道了。几十辆摩托车缓缓向前行驶,而驾驶员居然还用肩膀撑起队友,尽管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车毁人亡的后果,但他们仍然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这种舍生忘死的境界无人能及,这也和他们的民族性格有关。
当年英国对印度发动殖民战争的时候,在广袤的平原、高地上如入无人之境,所有当地原住民纷纷放下手中的武器,只有居住在北方的锡克人与之正面硬刚。这样剽悍的民族性格和战斗力让英国殖民者都为之折服,所以将他们招入军队为自己所用。
无论是英国抢夺上海租界、还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都能看到印度士兵的影子,这一点不用感到难以置信,因为他们就是在英军中服役的锡克族人。
印度独立之后,锡克族所在的旁遮普邦被有意地划分成两部分,其目的就是将锡克族分隔开,降低他们的民族凝聚力。这样的结果他们怎能接受,于是在领袖阿卡利·达尔的带领下,锡克族人发起了旨在民族独立的卡利斯坦运动。
在二十多年的抗争中,印度政府不断派兵镇压,而锡克族也不断奋起反抗,终于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1966年9月份,印度政府重新划定旁遮普邦范围,最终承认了锡克族在此地的自治权力。
所以,锡克族能够在国内取得平等地位,并且获得巨大的影响力,和他们剽悍的民风、以及反抗精神是分不开的。
锡克族人口虽少,但是名流辈出,而且不少都是政界、军界的领导者。前面我们介绍过,锡克族只有2000多万人口,在13亿这样的大基数下显得微不足道。但我如果告诉你,印度陆海空现役的114万兵力中,锡克族人占20%还要多,而且军队中三分之一的重要军官职位,也全部被锡克族人收入囊中,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可置信?
自古以来,他们都是骁勇善战的代名词,英国殖民者入侵时他们奋起反抗、国家沦陷后他们又加入英军被派遣到世界各地征战、印度独立后为了民族利益再次举起武器。虽然锡克族曾一度与印度政府闹得不可开交,但自从政府承认旁遮普邦拥有自治权后,双方再也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自然而然冰释前嫌。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印度军队就开始大量吸收锡克族人加入军队。他们高大的身躯和蓄满两腮的胡须彰显着自己的战斗力,很快就成为印度的重要兵源地之一。
在政界,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前总统贾尼·辛格、前首席大法官贾格迪什·辛格都出身于锡克族;而在军界,陆军元帅迪尔巴格、空军元帅阿扬·辛格、五星上将阿瑞坚也是锡克族人。
他们就是锡克族的骄傲,也是这个民族博得巨大影响力的原因。
保护弱小的宗教信仰,简直是印度种族歧视热潮中的一股清流。锡克教虽然也是印度教的一个分支,但无论是教义还是旗下教徒,它都当之无愧是印度“最有良心”的宗教。
当印度教的10亿教徒利用种姓制度、把国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的时候,锡克教徒却破天荒地提出众生平等的教义。这自然得到吠舍、首陀罗等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的拥护,虽然他们不敢明面上放弃印度教、转投到锡克教的门下,但10亿穷苦劳动者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不断传播锡克教,使得他们的影响力愈加深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印度就被冠以“强奸大国”的名号,女性随时随地都会被一群贼眉鼠眼的家伙围住,而过往的路人则事不关己一般毫不作为。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太低下了,以致于遭到侵犯的时候只能束手就擒。
对于这种恶劣的社会现象,锡克族人敢于站出来大声说不,只要身边发生侵犯案件,他们都会出手相助,并将女孩安全地送回家,因为他们遵奉的教义里写得清清楚楚:侵犯妇女是违背神的旨意。
锡克族身上的标签很多,剽悍善战、正直善良、人才辈出,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民族基因,让全体印度人对他们刮目相看,虽然只有2000万人口,但当之无愧是印度数一数二的“大”民族。
只占印度人口2%的锡克族,为什么感觉影响力在印度国内如此巨大?
通常说起印度人是什么样子,许多人脑海中估计就会浮现出那种头上裹着头巾的模样,但实际上在印度,并非什么人都会这样打扮,一般裹头巾的,是印度的锡克族人。
印度是个族群复杂的国家,但是被外界认为是印度标准形象的锡克族,却并非是印度的主体族群,甚至于锡克族的数量并不占什么优势,仅仅占印度总人口的2%上下。
尽管人数不是很多,可锡克族在印度却拥有着非凡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军界,可以说印度战斗力最强悍的族群就是锡克族人,当年英国雇佣的印度士兵也大多都是锡克人。
所谓锡克族,并非是什么民族概念,实际上锡克族是印度信奉锡克教的各族群体,主要是旁遮普人,另外也有许多其他的族群掺杂其中。
锡克教,原本是印度教的一个改良派分支,在十六世纪的时候才完全形成,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大多数的锡克教男子的名字里,都有个“辛格”,意思是雄狮。
锡克人的传统就是男子裹头巾,而且蓄发留胡子,崇尚勇猛彪悍的作风。
当年锡克教建立不久,穆斯林在印度建立起了德里苏丹国与莫卧儿帝国等,穆斯林禁止其他教徒裹头巾,而锡克教徒不管,我行我素,因此头巾成为了锡克教人的标志之一。
从当年反抗穆斯林王权的时代开始,锡克教就养成了崇尚武力的作风,这个族群也就成为了一个战斗力惊人难以驾驭的存在,英属印度时期,让英国人也吃尽苦头。
英国征服印度之后,大量的锡克人应征入伍,成为了英国的雇佣兵,前往海外英殖民地进行各种作战,与当时的郭尔喀雇佣兵几乎齐名。
那时候在租界的印度人,也几乎都是锡克族,被上海等地的人称作是阿三。
锡克族全民信教,但没有专门的传教士与神职人员,崇尚男女对等,这对于印度教与伊斯兰都是不可想象的,而这些使得锡克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印度是很不好惹的。
印度脱离英国之后,虽然锡克族的人口不占优势,却在军界具有极高地位,印度军中有两成以上的要职与一成半的精锐,都是锡克族人。
在印度,那些名字里带辛格的重要人物,也几乎都是锡克族人。
锡克族人是在不断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不管是反对当年的莫卧儿帝国、英国殖民者,还是后来想要阻止他们高度自治的印度,锡克人都从不手软。
可以说锡克族现在的地位,几乎就是用武功实力跟不断的战斗获得的,能够在印度错综复杂的环境当中求存站稳,建立极高的威望,这也是锡克族的成功之处。
只占印度人口2%的锡克族,为什么感觉影响力在印度国内如此巨大?
从民族划分的角度来看,锡克人并不算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印度的锡克人指的是印度国内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旁遮普人本身就是印度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在印度各民族中排名第十位,占到印度人口总量的2.3%左右。因为印度国内大部分旁遮普人都信仰锡克教,很多人都喜欢称印度的旁遮普人为锡克族。虽然锡克人在印度属于少数民族,但是锡克人在印度国内的地位非常高,印度军队20%的军官都是由锡克人担任。
锡克人能够在印度有着较高的地位,主要是因为锡克人民风彪悍,内部也十分团结。锡克人普遍信仰锡克教,锡克教起源于15世纪的印度,当时的印度人主要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印度教倡导的种姓制度让印度底层人民受尽了痛苦,伊斯兰教的传入又引发了更多的社会矛盾。在这种背景下,锡克教的创始人那纳克上师提出了人人平等,平等待人的口号,引起了大量印度底层百姓的支持,那纳克上师晚年居住的旁遮普地区也成为了锡克教的大本营。
那纳克上师去世后,锡克教继续在旁遮普地区传播。到了第六代上师哈戈宾德掌权时期,锡克教开始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也为日后锡克教的强大建立了基础。1675年锡克教第十任上师戈宾德·辛哈继位,当时锡克教因为日渐壮大遭到了莫卧儿帝国的围剿。于是戈宾德·辛哈对锡克教进行了改革,戈宾德·辛哈要求信徒必须要从小接受英雄主义和献身主义的教育,并且从小接受军事化的教育。锡克教在戈宾德·辛哈的领导下,逐渐从一个教会组织,发展成了武装组织。
等到戈宾德·辛哈去世的时候,锡克教已经发展成为了旁遮普的地方割据武装。莫卧儿王国被英国灭亡后,锡克教控制的旁遮普还一度跟英国人爆发了战争,但是在武器装备的巨大差异下,旁遮普最终还是被英国吞并。英国人占领旁遮普之后,因为锡克人勇猛善战,英国开始大量招募锡克人参军。在英国殖民时期,锡克人一直是英属印度军队的中流砥柱。印度独立之后,锡克人仍然是印度军队的中坚力量,
目前印度国内有10%左右的士兵都是锡克人,这些士兵大部分都属于印度的精锐武装。由于锡克人从小就接受英雄主义和献身主义的教育,大部分人锡克人都勇猛善战,锡克人在印度军队中的地位也要高于其他民族的士兵。而且锡克人都有着共同的信仰,都属于同一地区的同一民族,因此锡克人内部也非常齐心,遇到问题总是能够团结一致。
如果你经常关注国际新闻的话,就会发现印度锡克教经常会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爆发冲突,而且锡克教很少会吃亏。印度有11亿印度教信徒,有2亿伊斯兰教信徒,锡克教信徒只有2000万人。如果从人数上来看,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打锡克教几乎是手到擒来。然而锡克人的民风彪悍,打起仗来不要命,打起架来同样也不要命。再加上锡克教人内部团结,在印度只要是得罪了锡克教的人,就算是总理也难逃一劫。
1984年6月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用武力镇压锡克教极端分子,造成了数百名锡克人死亡,锡克教的圣地金庙也在冲突中遭到损毁。在锡克人眼中,金庙的地位等同于伊斯兰教的耶路撒冷,天主教的梵蒂冈。尽管英迪拉·甘地攻打金庙是为了对付锡克教的极端分子,但是英迪拉·甘地损毁金庙的行为还是没能得到锡克人的原谅。同年10月英迪拉·甘地被她的两名信仰锡克教的保镖枪杀,英迪拉·甘地遇害后,英迪拉·甘地的儿子拉吉夫·甘地继承了印度总理的职务,并且宣布释放锡克教的部分领导人,才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冲突。
除了民风彪悍和内部团结之外,锡克人还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在印度上流社会有着较高的地位。锡克人能够掌握大量的社会财富,跟锡克人喜欢参军的风俗有很大的关系。印度国内军官的待遇非常高,而锡克人担任军官的比例又远高于印度的其他民族,因此很多锡克人都通过参军获得了第一桶金。再加上锡克人内部团结,相互之间互帮互助,又没有种姓制度的制约,这些先天优势让锡克人更容易致富。事实上锡克人不仅在印度混的风生水起,在西方国家也是混的游刃有余,英国的锡克人是仅次于犹太人的“第二富裕民族”。
锡克人在印度政坛上同样影响力巨大,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就是锡克人。曼莫汉·辛格能够成为印度总理,与锡克人在印度国内巨大的影响力分不开。在曼莫汉·辛格担任印度总理之前,印度总理一直都是由印度教人担任,就连人口超过2亿的伊斯兰教人,都没有担任过印度总理。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一直在竭力打击伊斯兰人,却不对锡克人动手,就是忌惮锡克人在军队和政坛的强大影响力。
事实上锡克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锡克教教的教义就是在教导信徒要平等待人,做到人人平等互帮互助。不管是任何一个民族,能够真正做到这几点,都可以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印度人和锡克人的人种差异并不大,锡克人也不是天生就比印度人聪明,但是锡克人要比普通的印度人活得更有尊严。这也是为什么只占印度人口2%的锡克人,却能够占到印度军队人数的10%,军官比例更是占到印度军官人数的20%的主要原因。
当然尚武的锡克人目前也在面临着一项危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战争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未来各国需要的士兵数量肯定会越来越少。现在战争更注重士兵能否熟练地操作高科技武器,而不是士兵是否勇敢不怕死。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锡克人可能都要面临失业的风险。不过从英国锡克人的成功来看,即使印度军队未来不再以锡克人为主,锡克人还是能够从其他方面崭露头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