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伊稚斜单于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伊稚斜单于并不是很有名,要不是那个《汉武大帝》电视剧,很多人对他和中行月都不是很了解。

汉朝被匈奴人折腾得不轻,想尽了办法也不行,因为汉帝国就在那里,匈奴人居无定所,捞一把就在,真的不好打。汉武大帝被惹毛了,下决心狠打一次,结果犁庭扫穴,把匈奴打得到处逃跑。

匈奴虽然强悍,实际上一直过得挺苦逼的,并且越来越衰,最后被打得几乎灭绝;而伊稚斜作为匈奴单于,更是一个悲剧性代表,因为他是匈奴由强变弱时的领导,这样的领导是最不好干的。

匈奴是什么

实际上,匈奴是古代生活于蒙古大草原一带的游牧民族的通称,他们是夏朝的一支后裔,在夏朝灭亡后逃到北方,吞并了其他部族之后形成的。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从人种上来说,他们融合了蒙古人、白人等。

《史记·匈奴列传》还记载了匈奴的习俗:“其攻战,斩虏首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这种习俗与塞西安人的猎头习俗一样,包括将敌人的头颅制作成饮酒的器具。

所以,从古代的记录可以看出,匈奴实际是一个“部落联盟”,分布在北部广袤的地区。

匈奴作为一个融合了各个北方游牧部落形成之后,他们就一直在古代蒙古高原、阴山山麓一带游牧。游牧部落的特点就是到处迁徙,寻找优良牧场;同时,在不能放牧时,抢一抢农耕民族的粮食。

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烽火台是干啥的?就是为了防止犬戎的入侵的,犬戎可以看做是匈奴的一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学习匈奴人的战术,防止匈奴人的入侵;可见,匈奴对中原的入侵很早就有了。

匈奴挨收拾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面对匈奴不断地侵扰,在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大破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并屯兵上郡,筑5000里长城,令匈奴十几年不敢南下一步。“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但到了秦末汉初,匈奴因为进行了军事改革,又变得强大起来,不断地进犯汉室;西汉一开始想低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用和亲政策拉近关系。但是匈奴不吃这一套,和亲的公主来了就收下,但是抢劫、犯边的事一点也没少。

汉武帝时期,匈奴被逐出漠北,从此,匈奴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开始走下坡路;到汉宣帝时期,匈奴分裂,五单于并立,匈奴发生分裂,成为南、北匈奴。

公元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北匈奴西迁,进入中亚; 南匈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就是后来一直骚扰中原的大凉政权、胡夏政权的前身。

冒顿单于是个特别冷血的人

冒顿单于是头曼单于的儿子,在历史上很有名。他是个特别冷血的人,弑父杀妻,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伊稚斜单于是他的孙子。

在头曼单于时期,匈奴不断的发展壮大,他们侵扰汉朝的成本是很高的,虽然有所斩获,但也损兵折将。与他们相邻的月氏人当时是很强大的,头曼单于为了稳定局势,就冒顿去做人质。

月氏人本来就不喜欢匈奴,再加上冒顿脾气暴躁,好几次月氏人都想把冒顿杀了,每次都被冒顿躲过去。

头曼单于还是个偏心眼,他喜欢自己现在的王后给他生个儿子,想立为太子,就不顾冒顿的安危,带兵去攻打月氏,不知道是冒顿运气好,还是月氏人故意的,反正冒顿偷了一匹马跑了回来。

冒顿回来后训练了一支对自己绝对忠诚的部队,还发明了一种射出去带响的箭,在一次打猎中射杀了头曼单于,自己当上了单于;按照匈奴的习俗,头曼单于后娶的那些老婆都是冒顿的了。

冒顿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些妃子、王子和反对他的大臣都杀了。总之冒顿是个狠人,他一直和汉朝在打,也没讨得多大便宜,但是匈奴的军队变得很强大,起码他们的铁骑让别的部落闻风丧胆。

月氏一直和匈奴有纠葛,从冒顿开始,月氏打不过匈奴了,被打得到处跑。后来月氏人一直跑到印度,在那里还建立了一个贵霜王朝。

冒顿时期,匈奴的骑兵战斗力非常强,有“一胡敌三汉”之说,记载在《汉书里》: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到伊稚斜的父亲老上单于、哥哥军臣单于时,匈奴凭借着冒顿留下的老底一直侵扰汉朝,最南曾经达到现在的甘肃南部的彭阳,直抵汉朝中枢。

伊稚斜实际是个苦命的单于

伊稚斜是篡位上台的,他是军臣单于的弟弟,匈奴的左谷蠡王。军臣单于死后(也有说是被伊稚斜刺杀的),他打败了军臣单于的儿子於单,夺取了王位。於单一气之下,投降了汉朝。

但这时的汉朝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也有所改变。伊稚斜在骚扰了汉朝几次以后,又写信要求和亲。但是汉武帝没搭理他,而是整顿军备,派遣卫青、霍去病等人对匈奴进行了强有力的进攻。

匈奴的实力本来就有限,加上伊稚斜篡位造成的分裂,实力更是锐减;而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家实力大增,军队在汉武帝严格要求下,也变得更加强大。

几次战争下来,匈奴被打得节节败退;尤其是“王庭之战”,匈奴的主力差点被全歼,残余力量一直往西北逃跑,退出中原和河套一带。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后匈奴时代”,苦逼的伊稚斜正是这个时期的匈奴单于。

但是,匈奴打不过汉军,打周边的小部落还是绰绰有余的,这就是张骞出使西域时,被打怕了的月氏人不敢和汉朝联盟的缘故。因为他们打算继续跑,另一方面他们真的被打怕了,连他们首领的头都被匈奴人做成酒具了。

公元前114年(汉元鼎三年),伊稚斜单于死于公元前114年。他在当匈奴单于期间,一直被汉军压着打的,而他这个单于还是抢来的,所以更显得可怜。

伊稚斜死后,匈奴不断分裂

伊稚斜死后,匈奴不断北逃、分裂。一部分去了欧洲,和罗马人死磕去了,现在的中亚、欧洲就有他们的影子,历史上的阿提拉帝国就是匈奴人建立的;

一部分跑到蒙古草原,与北方的游牧部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后来的蒙古族、突阙族、契丹族等少数民族;还有部分留在中原,渐渐地汉化。

历史上的伊稚斜单于是个怎样的人?

提到伊稚斜,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老“败登”!

在《汉武大帝》中,伊稚斜纵横大漠,对内他大权在握唯我独尊,对外他欺凌西汉,差点把汉景帝气出心脏病。不过假如伊稚斜能看到这部电视剧,一定会面红耳赤:嗯,啊,我的理想是打败中国,只是……

电视剧中的伊稚斜,其实是其祖父冒顿单于、父亲老上单于和哥哥君臣单于的集合体。正史中的伊稚斜单于在位只有13年,他一辈子被汉武帝啪啪打脸,把强大的匈奴搞成龟缩漠北的原始部落!

匈奴的第一位单于叫“头曼”,是伊稚斜的曾祖,正是他统一了匈奴各部落,创建了一个统一的匈奴帝国。不过老头曼英明神武一辈子结局却很悲催,他被儿子冒顿用一支“鸣镝”射杀。

冒顿在位35年,是匈奴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单于,正是他把匈奴帝国带向了巅峰。这期间他消灭东胡、击溃月氏、吞并楼烦和白羊、侵占河套地区,在南征北战中,冒顿建立起一支30余万人的骑兵部队,又设置了完整的官僚统治体系,其疆域一度比西汉帝国还要大。

白登山围困刘邦,写信调戏吕后,都是冒顿所为,他逼得汉帝国只能以和亲的方式满足匈奴人的贪欲。

汉文帝在位期间的对手换成了老上单于。这位老上单于战力虽不如冒顿,可这家伙贪心远比冒顿远甚,他对西汉帝国几乎每一年一小打,数年一大打,每打一次汉帝国都要被迫割肉饲虎。

更要命的是,这期间还出了个大汉奸“中行说”,这位随和亲使团来到匈奴的宦官,一到匈奴就投降了,熟悉西汉政治的他助纣为虐,长期帮助老上单于侵略自己的祖国。

军臣单于在位34年,在《汉武大帝》上,与吴王刘濞勾结,多次入侵汉地,气得汉景帝捶胸顿足的就是这位单于。

不过,军臣单于统治后期的匈奴,明显跟不上经50年励精图治的西汉帝国的脚步了。嗯?历史似乎在重演耶!

当军臣单于在盲目自大中看着一位年轻的小皇帝登临九五时,他或许没想到,正是这位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的年轻人,摧毁了匈奴人的“霸主梦”。

刚刚长出胡茬的汉武帝,以“马邑之谋”第一次向“大匈奴”呲牙。三年后,一代战神卫青率1000汉军出上谷,直捣龙城俘虏700余人,第一次宣告大汉帝国对匈奴人的胜利。

两年后,卫青率3万骑兵出雁门,将匈奴人赶出了河套地区,解除了强盗对长安的直接威胁。此后汉武帝在北境筑朔方城,汉帝国从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可怜虫伊稚斜单于,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从哥哥手中“接班”。不,准确说是“抢班”,野心勃勃的伊稚斜看不起哥哥的无能,更蔑视嫩得能掐出水的侄子于单。

“在我的任期内,绝不允许汉帝国超过匈奴!”哈哈,我想伊稚斜绝不像某些人那么没出息!他要彻底打服汉帝国,夺汉人的土地财宝,杀汉族的男人,抢夺汉族的女人,他要做大汉的太上皇。

在《汉武大帝》中,“嫩宝”于单是汉武帝的外甥,其实那是扯淡,西汉虽多次和亲,可没有一次是真公主。正史中这位于单打不过叔叔,只好抬腿逃往长安,跪倒在汉武帝脚下讨生活。汉武帝封他为涉安侯,只是他命薄,才几个月就病死在了长安。

这位伊稚斜总统,哦不,单于,他的执政成绩单如何呢?我们晒一下:

公元前127年,伊稚斜借口汉武帝收容于单,发兵数万入代郡。第二年,匈奴骑兵再次侵入代郡、定襄和上郡,又多次侵扰朔方,一度踏进河套地区。

狠人汉武帝二话不说,任命卫青为大将军,率10万大军出高阙。卫大将军深入大漠,以匈奴人擅长的方式奔袭700里。匈奴右贤王完全没预料到汉军能坐“动车”,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右贤王部溃败,15000多人做了俘虏。

公元前125年,卫青原班人马出定襄,斩杀匈奴19000人。只是由于叛徒赵信的反水,让苏建部全军覆没,这竟然成了伊稚斜在位期间最“辉煌”的胜利。

公元前123年,卫青再次出定襄,斩杀匈奴一万多人。当然,在这次战斗中最耀眼的明星是第一次随军出征的17岁小伙霍去病,他率800人跨过祁连山千里奔袭,斩获2028人,俘获了包括伊稚斜叔祖等在内的一大批匈奴贵族。

这一战伊稚斜双腿发抖!连自家的大后方都成了汉军的“旅游胜地”,这“导弹”的射程太吓人了!汉武帝呵呵一笑,别急,汉军“核武库”满满,你慢慢消费。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突入河西走廊,连败浑邪王和休屠王,汉军越过焉耆山,六天急行军一千多里,俘虏9000人,顺便将匈奴的“自由女神像”祭天金人打包带走了。

接着霍去病继续挺进,又歼敌3万,还顺手俘虏了王爷、王子等59人,相国等高官63人。

伊稚斜根本不在乎叔伯大爷们的死活,可河西走廊被轰成筛子让他受不了了,因为那地方是匈奴人连接西域的要道,也是他们最肥美的牧场,更是从陇山袭扰关中的门户,这地方相当于“海外基地”,丢了此地就等于患上半身不遂,让匈奴失去了反击的支点!

于是伊稚斜的嘴气“斜”了,他张口大骂浑邪王和休屠王,还发誓要将他俩抓起来咔嚓了。

浑邪王回骂:去你M的“老败”,哦不,“老斜”,老子不伺候了,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我愿做你的奴仆,亲爱的大中国,我爱你。

就这样,浑邪王率数万民众降汉,其中就有休屠王的太子,后来成为汉昭帝辅政大臣的金日磾。河西走廊控制权的获得,让汉帝国打通西域,从此进入对匈奴的立体打击阶段,从此“一直斜”成了“一直瞎”。

公元前119年,汉匈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会战爆发——漠北大战,这是汉武帝对伊稚斜执政七年的“期中大考”。

汉帝国双星卫青、霍去病甥舅联手,东西两线同时出击,北击两千多里直达贝加尔湖畔,霍去病还在匈奴圣地搞了一次封狼居胥山。此战中,伊稚斜被彻底打瘫了,匈奴大军折损9万,漠北王庭被摧毁,漠南所有武装被扫荡。

《汉武大帝》上说伊稚斜在漠北大战中挂了,实际上匈奴人当初也是这么认为,右谷蠡王甚至还宣布自己为新任单于。可后来,伊稚斜居然一路歪歪斜斜,如同丧家犬般游荡回来了,右谷蠡王只好让位。

伊稚斜越想越窝囊,自己即位才七年,那个豪横的匈奴帝国咋就成了龟缩漠北的受气包了呢?西域盟友们咋也都不听话了呢?想想当初的誓言,自己竟然还不如无能的哥哥。

伊稚斜让出河西和漠南之后,汉武帝大搞“基建”,丝绸之路、筑城修路、人口迁徙、开垦草原、外交西域,忙得不亦乐乎。伊稚斜气得干瞪眼,只能靠酒精麻醉自己。

期间,降将赵信曾经建议伊稚斜:你没在汉地生活过,坐井观天盲目自大可以理解,如今咱最好跟大汉请求恢复和亲,要不然刘彻这家伙说不准啥时候就来看望你了!

伊稚斜一哆嗦,好主意,和亲不丢人。哈哈,脑子简直被驴踢了,还想着美事呢,还想“从实力的地位”跟汉武帝讨价还价呢。

汉武帝回复很简单,就俩字——称臣!想和亲不是事,前提条件你得先管我叫爹!

伊稚斜气炸了,你忘了俺是大漠之王了……俺至少还是漠北之王嘛!方寸大乱的他,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危险的动作——扣押汉使任敞。

汉武帝做事绝不拖泥带水,他下令,全国动员准备扫荡漠北。

假如汉武帝的计划得以实施,估计伊稚斜就是匈奴帝国的终结者了。很遗憾的是,一代战神霍去病突然暴病身亡,卫青又年老体衰常年抱病,汉武帝失去了可靠的统帅,只好按下汉匈战争的暂停键。

就这样,伊稚斜成功甩掉“亡国之君”的帽子,浑浑噩噩地窝在帐篷里度过了最后几年时光。公元前114年,伊稚斜死了,他的儿子乌维单于即位。

伊稚斜身后的匈奴帝国,很快陷入内部分裂,到汉宣帝时期,五单于相互杀伐,差点“自宫”全民族。直到呼韩邪单于抱住汉宣帝、汉元帝大腿,才让匈奴人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故事讲完了,伊稚斜单于真的就那么无能吗?他该对匈奴的没落承担多大责任呢?

其实匈奴的没落不能全怪伊稚斜单于,他只是很不幸生在了匈奴没落的通道中。匈奴原本就是个“跛脚帝国”,草原经济本就不具备称霸天下能力,可尝到霸权甜头的几代单于,误以为马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穷兵黩武的路上越走越远。

伊稚斜单于只是秉承了祖上错误的路线,加速了死亡进度而已。

与匈奴的强大历经几代人一样,西汉帝国的崛起也历经了高祖、吕后、文帝和景帝四朝,这是一个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多方位的协调发展,哪里是某些“没文化”的狂徒所能比拟的?喊口号是弥补不了民族文化基因的差距的!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只要走好自己的路,任凭外界风吹雨打,我们必然走向胜利,伊稚斜已经照亮了“老败”的路,匈奴的历史应该让某些狂妄之国警醒!

历史上的伊稚斜单于是个怎样的人?

在《汉武大帝》里,鸣镝所指,万箭齐发。”鸣镝响箭”几乎成为了伊稚斜单于凶残性格的标签。

但实际上真正的“鸣镝响箭”的主人,并不是伊稚斜。他真正的主人是匈奴的第二代单于冒顿单于。而响箭的真实名称为“冒顿鸣镝”。

匈奴一开始在草原上势力很小,冒顿单于正是利用了“鸣镝”,强化了族人对自己的服从性。他的“鸣镝”射向哪里,匈奴士兵的箭就要毫不犹豫地射向哪里,否则杀无赦。最终他把箭射向了自己的父亲——匈奴的第一代单于头曼单于。然后自立为单于,打败了东胡,开创了草原霸业。

但是冒顿单于这种“凭实力当单于”的优秀传统也被后来的匈奴单于们继承了下来。

历史上,伊稚斜单于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有野心,并且有能力的匈奴单于。他学冒顿单于一样,杀了自己的哥哥,夺了自己侄子於单的单于位子,原本也打算大干一场,但是他生不逢时,偏偏碰上了汉武帝刘彻。

伊稚斜原本是匈奴的左谷蠡王。他的哥哥军臣单于(《汉武大帝》说军臣单于是伊稚斜的父亲,是为了嫁接“冒顿鸣镝弑父”的故事。)和汉朝一直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

这其实并不是军臣单于有多友善,而是当时的汉朝南边有汉朝的南方有闽越国,匈奴的西方有月氏国。这些国家也在相继坐大,如果汉朝和匈奴之间相互打起来,这些小国便会趁虚而入。

但是随着军臣单于慢慢变老,局势实际上也在进一步发生变化,汉朝经过几代人休养生息,已经变得比以前更为更为强大。而且汉武帝刘彻即位,大汉国内形势稳定。

而匈奴内部却陷入了继承权之争的大分裂。军臣单于死后,伊稚斜打败了王位继承人、军臣单于的儿子於单,自立为单于。

逼得於单投降了汉朝,汉武帝封之为涉安侯,但是几个月后,於单却病死了。伊稚斜单于因为怨恨汉朝接纳於单,于是屡次派兵到代郡、雁门、定襄、上郡等地劫掠。汉武帝先后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对匈奴进行了进攻。

在於单死后的12年后,匈奴元气大伤,伊稚斜也死了,他的儿子乌维单于继位。匈奴势力从此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带,称为“漠北匈奴”。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历史上的伊稚斜单于是个怎样的人?

伊稚斜是汉武帝时期的匈奴单于,因为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热播。许多人认识了这位和汉武帝进行了多次交手的匈奴单于,但是这部电视剧对他的历史进行了改编和加工,特别是套用了他爷爷冒顿单于的历史在他身上。使人们对他历史产生了误读,这里我们就从正史对他的记载来分析他的真正面目。

匈奴版“靖难之役”:叔夺侄位

在《汉武大帝》中对伊稚斜最大的改编就是将伊稚斜变成了军臣单于之子。而正史的记载中,伊稚斜应该是军臣单于的弟弟。

  • 匈奴四号人物: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伊稚斜是君臣单于的弟弟,在军臣单于时期受封左谷蠡王。根据记载,匈奴单于之下,设置左贤王、右贤王、左谷蠡王和右谷蠡王并称“四角”。都是匈奴最高级别的官员和贵族,大都由匈奴单于子弟出任,而伊稚斜的身份出任左谷蠡王是显然符合匈奴官制的。因此伊稚斜就是当时仅次于军臣单于和左右贤王的匈奴第四号人物。

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大臣皆世官。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最为大,左右骨都侯辅政。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之属。《史记匈奴列传》
  • 叔夺侄位:而伊稚斜第一次出现在史书记载中,就是君臣单于死后,身为左谷蠡王的他起兵自立为单于,并且攻破军臣单于之子於单。而战败的於单逃入汉朝并归降,汉武帝封於单为涉安侯,但很快於单就死了。从这个历史记载看,伊稚斜发动了一场匈奴版的“靖难之役”,他发兵夺了侄子於单的单于之位。这场夺位内乱使匈奴产生了一定的混乱,据《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这场内乱时正值张骞第二次被俘虏扣留在匈奴之时,他正是借匈奴的这场夺位内乱才利用混乱逃回汉朝。

其後冬,匈奴军臣单于死。军臣单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军臣单于太子於单。於单亡降汉,汉封於单为涉安侯,数月而死。《史记匈奴列传》留岁馀,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馀,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史记匈奴列传》扩大战争的强硬派

伊稚斜自立为单于之后,与汉朝敌对的状态没有改变,而且相较于已经在单于之位上坐了三十多年的哥哥君臣单于。伊稚斜是一个更加强硬的单于,他一上台就扩大入侵汉朝的规模,采取更加强硬的策略。

  • 丧师失地:在军臣单于死前一年,汉武帝派遣卫青等人收复了河套地区。这是汉匈战争以来汉朝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自冒顿单于在秦末汉初重新控制河套地区以来,河套地区一直是匈奴威胁中原的一个战略基地,而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军发起河南之战收复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对匈奴而言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耻辱,毕竟从冒顿单于开始,他们已经几十年没有丧师失地了。

  • 疯狂报复:伊稚斜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登上匈奴单于之位,为了扭转颓势,惩罚已经敢于主动攻击匈奴的汉朝人,他决心扩大战争规模,以强硬的手段作为失去河套地区的报复。因此他一上台的公元前126年夏、秋两季都向汉朝发起进攻,第二年再次从代郡、定襄和上郡三个方向各派出三万骑兵入侵,这也是自汉文帝十四年,伊稚斜的父亲老上单于派遣十四万骑入侵萧关以来最大规模的入侵行动。

伊稚斜单于既立,其夏,匈奴数万骑入杀代郡太守恭友,略千馀人。其秋,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馀人。其明年,匈奴又复复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为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其众。《史记匈奴列传》

伊稚斜一上台就加大入侵频次,也扩大的入侵的规模,一次性出动九万骑兵分三路入侵的行动是他哥哥君臣单于在位三十多年中都没有出现过的。这也足以证明伊稚斜是匈奴强硬派的领袖,他一上台就代表着匈奴对汉朝的强硬对抗政策的扩大和加强。

生不逢时的单于

伊稚斜很强硬,但可惜他的对手汉武帝更强硬。本来汉武帝就没有打算与匈奴和解,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一直是他的梦想。在伊稚斜上台之前,他就已经主动进攻匈奴,如今伊稚斜上台后展开疯狂报复,汉武帝必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汉匈之间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汉匈主力决战。

  • 从公元前124年开始,汉武帝加大了对匈奴的主动攻击力度,先是派遣卫青率军十余万出征朔方,击溃匈奴右贤王。同年秋,伊稚斜再次派兵攻击代郡作为报复,但是此时匈奴出兵只有万余人,可见匈奴的实力已经大减,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入侵行动了,此后汉军开始频频主动进攻。

  • 公元前123年,卫青再次领兵十余万从定襄出击,大败匈奴军队,斩首俘虏匈奴一万九千多人。匈奴实力再次受损。但是此战中伊稚斜俘获了在汉军中效力的匈奴人赵信,伊稚斜接受了赵信的建议采取远遁漠北的方式来躲避汉军的主动出击。让缺乏远征能力的汉军无法有效打击匈奴,而匈奴则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可以继续袭扰和寇边。但这也反映了此时的伊稚斜已经没有和汉军正面“硬刚”的实力了。

  • 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领兵万骑出击陇西,斩首俘虏匈奴一万八千人。同年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击,又斩首俘虏三万。这一年秋天,匈奴浑邪王又率众四万投降汉朝。至此河西一带的匈奴实力全面瓦解。

  • 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破解赵信为伊稚斜定下的远遁漠北的策略。采取用硬实力压制的方式,筹集了众多的兵马钱粮,主动越过大漠攻击匈奴核心区域。这也是汉匈之战的主力大决战,伊稚斜的单于主力被卫青大败,只带了百余人逃出。

漠北之战后,伊稚斜的单于主力实力大减,匈奴在这场汉匈对决中彻底失败,从此匈奴再不敢跨过大漠,史称“漠南无王庭”。伊稚斜可谓生不逢时,空有重现昔日辉煌的雄心,但是面对雄才伟略的汉武大帝,他屡屡失败,特别是西汉帝国几十年休养生息国策带来的强大综合国力是他无法抗衡的。

舔舐伤口的晚年

在漠北大战中惨败的伊稚斜再也无法维持自己的骄傲和强硬,于是他派遣使者到汉朝来寻求和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结束这场战争。

虽然最终这场议和因为汉朝提出的条件让伊稚斜无法接受,双方没有达成和议,但是漠北大战消耗了西汉帝国众多的资源,特别是天才将领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汉匈之间事实上已经停战。

而让匈奴帝国从强盛走向低谷的伊稚斜依靠自己的能力仍然控制着帝国没有崩溃。据史料记载,漠北之战中,率领数百人逃跑的伊稚斜一度与匈奴单于本部失去联系,匈奴右谷蠡王以为伊稚斜已经死了,于是自立为单于。后来伊稚斜找回本部,右谷蠡王主动归还单于之位。此后伊稚斜仍然在单于之位上坐了五年,而且顺利让自己的儿子乌维接班。由此可知惨败之后的他仍然可以控制匈奴帝国。

历史上的伊稚斜单于是个怎样的人?

感谢邀请!历史上的伊稚斜是个怎样的人,我以为他是个“生不逢时”,但又改写了历史的匈奴王而已,为什么如此说呢,分析看看。

伊稚斜单于虽夺取了王位,但匈奴已非昨日全盛

《汉武大帝》中的伊稚斜

自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国名)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吞并其他部落之后成为匈奴族开始,这支古代游牧民族集团的全盛时期是公元前209—公元前128年。

伊稚斜单于的前任,即军臣单于死于公元前126年,而伊稚斜是打跑了王位继承人军臣单于的儿子,这才当上匈奴王的。

《汉武大帝》中的伊稚斜

根据史载,这个时期已不复当年了。匈奴在西汉初期可岀够风头,况且能让汉高祖刘邦吃苦头,并忌惮三分的也可称强大。

汉武帝时期,明面上汉匈开始了真正和平时期,暗地里汉武帝早已下定决心反攻匈奴,一雪前耻同时灭掉大汉帝国的心腹大患。

紧锣密鼓安排周全之后,便开始对匈奴的反攻,卫青、李广领命开始正式宣战。

卫青 李广 霍去病 出征匈奴示意图

大汉王朝此时已经变得强大起来,不可一世的匈奴早就拿捏不住了,伊稚斜单于就在这个时期夺权上位,难道不是“生不逢时”吗?

后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上留有英名的这些人,生生将匈奴赶岀了中原,而属于匈奴的国土几乎全沦为汉朝领土。

此后,伊稚斜单于所带领的匈奴,再没有能与大汗分庭抗礼的能力。

汉武大帝

伊稚斜单于是改写历史的人

据史载,匈奴军臣单于死了之后,伊稚斜打败王位继承人,即军臣单于的儿子于单,夺取了王位。

那么于单去了哪里?

据文献记载,他向汉朝投降,汉封他为涉安侯,但在这几个月后便去世了。

《汉武大帝》中的伊稚斜

这说明,假若伊稚斜单于没有抢夺王位,继承人于单即位后,投降汉朝的可能性非常大,那汉匈真正的和平时期最起码要提前十几年。

所以,伊稚斜单于就是一个当王“生不逢时”,却改写了汉匈战争史的匈奴王。

历史上的伊稚斜单于是个怎样的人?

在阅读汉朝历史或者看有关汉朝的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游牧民族的身影,那就是匈奴,而伊稚斜单于是匈奴的部落首领。

伊稚斜公然发动了政变,将自己的父亲杀死,伊稚斜单于本来是军臣单于之弟,军臣单于死后,他打败了王位继承人,夺取了王位。

伊稚斜之前在位的匈奴首领单于都是对汉朝很友好的,因此在汉武帝之前的皇帝对待匈奴都是尽量和平,有的时候即便匈奴南下抢劫汉朝边境的城镇。

汉朝的皇帝也是采取怀柔政策,为了不和匈奴起冲突,当时还将汉朝皇室的女儿嫁给匈奴首领,避免两国起干戈,因此一直延续着匈奴和汉朝的和平的局面。

而到了伊稚斜继位以后,由于当时的匈奴军中大多数都是好战分子,不满于之前单于的和平政策,因此对伊稚斜很拥护,伊稚斜一直有很大的野心,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机会带兵南下,征服汉朝所有土地。

因此匈奴部落在这位好战的伊稚斜单于的带领下,经常南下掠夺汉朝的城镇,汉朝本来想和伊稚斜和亲,但是没料到伊稚斜根本不买账,还把汉朝送过去和亲的公主给活活烧死了。

伊稚斜狂傲的态度,彻底激怒了当时汉朝的在位皇帝汉武帝,汉武帝也决定了要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派卫青和霍去病数次出兵打击伊稚斜单于。

从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到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十二年的战争彻底扭转了汉朝和匈奴两方的攻防格局,在卫青和霍去病两名天才将领的指挥了,迅速夺取了河南、河西两块军事要地,将匈奴的势力驱赶出了漠南。

而当时的伊稚斜带领的匈奴部落,虽然不断发动报复性战争,但是缺乏明确的战略方针,没有根本上改变被动的局面。

为了彻底击败伊稚斜,汉武帝在公元前119年发动了汉朝和匈奴战争史上最规模空前的大决战漠北战役。

这场战役是卫青和霍去病军旅生涯的巅峰之战,汉军投入兵力达三十万,大汉帝国以倾国之兵力北征,匈奴伊稚斜单于为了避锋芒,主动后撤到大漠以北,匈奴战士争先恐后逃窜,军心大乱,卫青抓住机会,纵兵追击,匈奴伤亡惨重。

经过这次失败,匈奴势力从此退出了河套以其以西一带,公元前114年(汉元鼎三年),伊稚斜单于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