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有人说希特勒军事嗅觉灵敏准确,后来为何短路了?

希特勒这个人确实有战略眼光,也很善于在政治活动中抓住问题关键,然后直取胜利。这被后世一些人认为是希特勒“天才”的地方。

自1933年上台以后,希特勒一直都表现的极为出色,他强大又直接的政治嗅觉和毫不犹豫的下注手段,令其干脆利落的获得了许多胜利。

包括30年代后期一系列国际军事行动都是如此,希特勒将政坛上的敏感与果决用在了国际政治上,不仅利用了英法“绥靖政策”疯狂发展壮大,还游刃有余的周旋于列国之间,表现的极像个明星政治人物。

然而当1939年对波兰的战争开始后,实际上希特勒的政治运作空间便已经没有多少了。战争中各国站队的阵营越明朗,希特勒的活动区域就越少,已经没有他政治天分活动的国际舞台了。

有句话我们很熟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实这句话大体来自于德国人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希特勒遇到的局面就是如此:大家都在通过政治解决问题的时候,希特勒很能发挥自己的天才,而政治牌被打烂了,大家开始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时候,谁还陪你哔哔?

实际上战争还是希特勒先挑起来的,过度膨胀的成就激发了希特勒的赌博心理。攻打波兰前,他对将军们承诺不会在1945年前发动战争,然而转个背就闪击波兰了。更好笑的是,他此前言之凿凿的判断“英法不会插手”,结果英法很快就宣战了,被啪啪打脸的希特勒听到消息还不相信,对身边人表示“他们怎么能这样?”

二战后来的走向其实很简单,大家都没什么好说的,看谁拳头硬,谁打输谁是孙子。希特勒失去了国际政治活动的舞台,也就失去了通过政治搞战争赌博的能力。他所谓的“军事能力”在赤裸裸的战争杀戮面前就是个菜鸡。

所幸德国军队名帅辈出,之前的军事化建设也相当出色,还早早就策划了几十年的攻法方案,这才让希特勒的法兰西战役取得了突破。倘若阿登闪击战没打好的话,德国可没法有后世的成就,他们只会被马奇诺防线堵死,然后与英法荷比波联军拼一阵子消耗战,继而如一战那样陷入颓势。

所以说阿登的奇袭造就了顶峰的第三帝国,然而这种胜利与希特勒的战略干系实在不大,它的层次仅仅到参谋部罢了,胜利的是德军几十年的策划,以及德军科学的新型作战方式。

当然,我也不想辱法,但事实就是法国表现的太渣了,达拉第总理领导下的这个法国完全没有强国的精气神,更毫无战略思维,只知道跟在张伯伦身后跑,还满脑子投降和妥协主义。其实希特勒并没有高明的战略,他就是看出达拉第和张伯伦这俩怂惧战畏战罢了。

但正如前面所说的,纯粹的战争白热化以后,便没有政治活动的余地了,否则还为什么要这个“政治的延续”?在敦刻尔克撤退后,希特勒就不存在啥“英明”了,他只是在无法扭转的敌方硬实力面前,延缓着第三帝国的灭亡。

反倒是丘吉尔这老顽固发挥的比希特勒出色,他扶持了逃出来的亡国将军戴高乐,彻底分化了维希法国,切断了德国一大助力。继而又说服了美国,以租借法案对英国大力支持。最后他还预测到了绥靖政策依然有效,苏德必然一战的结局,提前就安排好了对苏援助。顺带还在非洲、马耳他、西西里控制着战场节奏,拖得德国叫苦不迭。

二战初期,有人说希特勒军事嗅觉灵敏准确,后来为何短路了?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希特勒与其说是军事嗅觉灵敏,倒不如说希特勒是个赌徒,喜欢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的压上全部。这样虽说赢了可以全部通吃,赚到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利益,但一旦输了也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甚至把德国也搭进去。

二战中,有一个地方最能体现希特勒的赌性,这个地方就是阿登森林。

纳粹德国占领波兰之后,就对西欧虎视眈眈,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开始制定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时任德国A集团军参谋长的曼施坦因提出:以阿登森林地带为突破口,实施主要突击。这是攻其不备、出奇制胜攻入法国,切断南北盟军之间的联系,分割合围英法联军,迅速灭亡法国。这个方案受到德国陆军高层的一致反对,要知道一旦德军无法及时突破阿登森林,等待德国的将是一场慢性自杀似的消耗战。

结果这次希特勒赢得盆满钵满,两个月内击败了法国,希特勒也走上了神坛。

而到了1944年,希特勒决定在西线准备一场决战,将美英赶回大西洋,扭转不利的战略形势。这场战役中,德国将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将盟军防御线突破。之后在强渡马斯河,夺取安特卫普港,将盟军补给切断,让盟军彻底分成两半,并让盟军进行第二次敦刻尔克撤退。等这一系列作战任务完成后,重点对付苏联。

而希特勒这场战役选择的突破口,还是阿登森林,没错这就是阿登战役。结果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打空了。这一次希特勒输的很彻底,搭上了德国所有的战略预备队,德国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就立即秘密重整军备。

1935年,德国实行陆军普遍征兵制,并正式成立空军,接着又大造军舰和潜艇。

1936年,希特勒派兵占领了“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明确规定的“非军事地带”莱茵兰

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署: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

随着希特勒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希特勒的赌徒心理越来越严重了,甚至可以说欲罢不能,他还想继续赢下去,赢得更多的利益。于是进攻苏联的议案又被希特勒提上了日程。

但这次希特勒失算了,苏联坚持了下来。之后希特勒就像输急眼的赌徒一样,为了翻本开始投入更多的本钱。而随着希特勒越输越多,希特勒也逐渐失去了一名合格政治家该有的冷静和沉着。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二战初期,有人说希特勒军事嗅觉灵敏准确,后来为何短路了?

因为好运不会长伴,幸运女神不会永远垂青你!

二战初期,有人说希特勒军事嗅觉灵敏准确,后来为何短路了?

二战时期,德国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大陆,占领了33个国家,同时又与美国,苏联,英国等一众列强作战,纳粹万字旗几乎无处不在。这样的战果与德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分不开的。而希特勒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才能似乎倍受争议。

起初,他的军事嗅觉确实很灵敏。他让德军进驻莱茵河非军事区,试探英发动向,而英法的无动于衷,让他看到英法的软弱。后面他通过一切不光彩的手段,先占领一些小国家,例如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的简单谴责,让他明白了英法在真正的危机面前毫无用处。而后就开始大举入侵波兰,发动二战,并且果断入侵法国,这一系列举措都提现了他的军事嗅觉灵敏。

但是后面他至少有四大军事失误,直接导致了德国的战败。

第一:敦刻尔克下令停止前进,导致三十多万英法联军成功撤退,保留了英军大量的有生力量,这些军队成为了后期反攻的主力。第二:他下令援助他的盟友意大利,攻占巴尔干半岛,但是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巴巴罗萨几乎延误了一个月,让德国的闪电战未能在冬天来临之前打垮苏联。第三:当中路集团军推进至莫斯科时,他下令装甲军团南下援助基辅,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失去了攻占莫斯科的最好时机。第四:他猜错了盟军登录的方向,将驻扎在罗曼地的德军撤走,使盟军很快开辟出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二战初期,有人说希特勒军事嗅觉灵敏准确,后来为何短路了?

先说观点,希特勒在地缘战略层面具有相当灵敏的嗅觉,但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至于军事方面更不值一提。正因如此,德国在二战中出现的一系列“短路”状况就可以理解了。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二战中希特勒的地缘战略方向,以及一些军事错误的成因。

希特勒和豪斯霍费尔的战略设想

豪斯霍费尔是一战后德国的地缘战略学者,曾在希特勒啤酒馆暴动入狱之时与其进行过交谈(在豪斯霍费尔弟子、纳粹接班人的引荐下)。豪斯霍费尔主张德国英国抛下成见,与苏联联手组成陆地联盟,共同肢解英法、瓜分亚欧大陆。同时必须将美国排挤和孤立于南北美洲范围之类,这就必须得到日本的支持,利用日本在西太平洋的海军力量和政治影响力牵制美国。如此以来,欧洲以及非洲将成为由德国主导的泛德区,东欧、西南亚和内亚成为由苏联主导的泛苏区,东亚、东南亚以及澳洲则成为由日本主导的泛日区,剩下的南北美洲则成为由美国主导的泛美区。

然而希特勒并不这么想,作为德国一战老兵,他本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人。然而当时整个德意志空间存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氛围,希特勒也不例外。这导致他屡次要求入伍德军,并如愿以偿。正因如此,在希特勒的地缘观点中,狭隘民族主义占据绝大部分比重。希特勒认为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同时也是雅利安人的后代,所以印度人就是德意志的堂亲、英国人则是德国的表亲(这一观点与一战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类似)。据于此,希特勒一方面对衰落中的大英帝国表现出了极大的心理善意,另一方面却又强烈希望英国将自己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即印度释放出来。英国人自然对希特勒的设想嗤之以鼻,更为重要的是希特勒非常瞧不起斯拉夫人的沙俄、黄种人的日本和被犹太人控制和多民族混居的美国。

二战前夕世界各大国的战略处境

二战前夕,英国、法国正处于殖民体系的最后阶段,陷入不断衰落之中。此时的美国早已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苏联也经历了两个五年计划,崛起成为世界工业称之第二大国。于此同时,日本海军不断发展并挑战英国在远东、南洋地区的利益,意大利在北非、地中海沿岸伺机而动。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在欧洲普遍受到同情,其国内民众则心心切切的想要复仇。

对于此时的英国而言,稳住德国、或者将德国的怒火首先引向其他大国,才能占据战略主动权。同时英国还需要防备法国对德国的压制太厉害,从而破坏了大陆均势政策。在此背景之下,魏玛政府传奇外长施特雷泽曼在面临法国、比利时联合占据德国鲁尔工业区时,以退为进,促使英国干涉,成功解决了“鲁尔危机”。希特勒上台之后,英法绥靖政策逐渐占据上风。前文提及,此时的英国世界霸主地位遭受挑战,因而打算推动德国率先于别国发生冲突。至于法国,在鲁尔危机之后,依据一战的经验,开始大肆修筑马奇诺防线,并有意放松比利时方向,迫使历来重视欧陆低地国家的英国不得不派兵与法、比协防。两国绥靖政策之下,德军进驻莱茵区。

入驻莱茵区之前,希特勒军队其实并未准备好,因而他对领队将军下达的命令是“一旦法国人有所动作,就撤回来”。法国人毫无作为,他们正处于内阁更迭的混乱之中,莱茵区顺利被德国拿了回来,希特勒国内声望大增。此后他合并奥地利、吞并苏台德地区、联合波兰肢解捷克斯诺伐克,均是在英法的默许下进行的。不过,由于对捷克斯诺伐克的肢解,英法上层对波兰极为不满、民众则对希特勒的背信弃义十分痛恨。受民意裹挟,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被迫辞职,并举荐丘吉尔上台。

丘吉尔上台之后,在民意要求之下承诺对波兰、罗马尼亚和希腊予以保护,这将苏联、意大利这两个国家完全推向了德国一边。苏德密约瓜分波兰造成了两个影响,既形成了苏德同盟的愿景、又消除了两国之间的缓冲。意大利、日本、罗马尼亚等国纷纷通过德国渠道加强与苏联和解,英法却在波兰受难之时,于西线来了一场“静坐战”。祸水东引、以观其变。此时的英法、苏联和美国都不希望率先被卷入战争,因此苏联很快就与日本达成初步和解、美国也逐步完成了与英国的和解。

如若德国与日本联手,则苏联将陷入两线作战;如若日本与英国联手,则美国将陷入两线作战。

闪击战的威力影响希特勒

当希特勒乘坐飞机视察波兰战场时,曾误以为满地狼藉是戈登空军的杰作,当得知是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遗留之后,大吃一惊。这说明他在战前压根没有预料到机动性作战的威力。

内燃机革命注定了二战的战场形态将于一战大不相同,德国凭借空军和装甲部队的优势,迅速北进、西进,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从阿登森林地带直插法国腹地。其实,战前法国对于德军穿越阿登森林是有预案的,当地的地理位置意味着一旦受阻,德军就只能背水一战。法国当时在北部比利时、南部马奇诺防线、西侧巴黎方向均部署了机械师,却未曾料到德军不顾一切,抛下后勤辎重和步兵,在工兵和空军的掩护下,付出惨重代价的快速渡河突进。只是希特勒显然不明白装甲部队闪击战的精髓,当德军从后方穿插合围英法军队之时,竟然下达了命令暂停进军,防止突进部队被诱敌深入,最终错失良机,导致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军陆军有生力量得以保存。

曾有人认为希特勒的那次暂停命令是源于装甲师的油料储备不足,但从当时资料来看并非如此。另外这场行动更多的是以来德军前线将领的专业素养,希特勒在对波兰、对法的战事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并未起到太多掣肘作用。

希特勒的地缘观念和冒险作风

虽然采纳了豪斯霍费尔的部分设想,希特勒选择与日本联手,用以制约英美苏在远东的力量。但是本心而论,希特勒依然希望与英国结盟,而不是苏联。为此,德国提出了完全平等、宽大的和约条件,但遭到英国民众和丘吉尔的坚定拒绝。对于英国来说,欧陆已经被德国统辖,此时英国即便求和,也将被德国霸权所笼罩,这是不可接受的。希特勒并不明白这一点,他认为英国是在对苏联报以期望。毕竟苏德两国的结盟谈判已经因为斯大林对巴尔干部分需求而陷入了疆域,当然斯大林并不担心德国此时会发动对苏军事行动,这并不仅仅是希特勒对苏联的伪装,更源于其冷静的战略判断。

一战德国之所以战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两线作战,斯大林认为希特勒既然对英作战并未结束,必定不会犯如此糊涂。但是希特勒并不这么看,他愿意冒险。斯大林的判断正好成为德国出奇制胜的机遇。在夹击波兰前后,希特勒的眼中最看重的世界大国,除了德国自身之外其实只有英国。当时美国的陆军规模甚至还不如德国盟友罗马尼亚,经历了肃反运动的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惨不忍睹、勉强惨胜。于是希特勒再度冒险,发动“巴巴罗萨计划”。

很显然,希特勒忽视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家的战略纵深、经济潜力和战争动员能力,失败已经可以预料。此后的二战进程就不需要多加详述了,由于希特勒的战略灵敏性不复存在,对苏战争、对英战争相继陷入僵局,他的一系列政策也失去了战前的定力。此后希特勒的许多军事政策往往都顾此失彼、政令不一,几乎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二战初期,有人说希特勒军事嗅觉灵敏准确,后来为何短路了?

过犹不及,能力没跟上野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