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安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访妻制”?
这个问题不准确,“访妻制”在平安时代有,并且很流行,但不是出现。实际上,“访妻制”在日本出现得很早,可以追溯到他们历史确切记载的“古坟时代”,到“弥生时代”非常盛行;一直到明治维新前都还有这种习俗。这起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日本的历史没有他们吹的那么久远;二、日本的婚姻传统很原生态;三、日本贵族在两性关系上很会为放任找借口。
一、什么是“访婚制”所谓“访妻制”如同我国少数民族现在还流行的“走婚制”,但是具体的形式略有差别。访妻婚又称妻问婚,这种婚姻是夫妇别居,就是男女不组成家庭,而是分别住在自己的家中,当然,他(她)自己的家也只有母亲和兄弟姐妹,没有父亲这一说,这些兄弟姐妹是同一个母亲生的,但不一定是同父的。“访妻”时,男方都是天黑以后进入女方家中,时间短的住一晚就走,时间长的也就住几天。如果女方生育了孩子,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生活费用,但孩子和女方一起生活,这时一个只有母亲的家庭成立了。
当然,一日夫妻百日恩嘛,访妻制在实行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男方可以有多个走访的对象,而女方一般只在家里接受走访,不过她们也可能有多个来访对象;比如男方不喜欢女方,不再来访,或者因为别的原因,长时间没有走访,这段婚姻也就结束了;比如女方实际上可以拒绝接受某个男子的来访,或者拒绝以前来访过的男子再访。所以,访妻制实际就是群婚制的一种变种。
由于访妻制的特殊性,这就造成了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关系的复杂性:有同父同母的也有同母异父的;在不同的家庭中,又会有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存在。由于不在一个家庭中间共同生活,所以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感情比较淡漠,而在同一个家庭中生活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感情都比较亲密。
显然作为母亲,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这对她的孩子今后的婚姻又造成了影响。实际上在日本,同母的兄弟姐妹之间很亲密但不可能有超越以外的关系,而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就不一样,因为没有母亲的影响,即使长大后的访妻,他们之间仍可能发生关系。所以,对于近亲的释义,日本古代有它自己的理解。
二、“访婚制”实际是母系社会的特点,是女性地位的体现人类发展过程中,婚姻制度也在不断变化,最早的原始社会,基本是一种群婚制,后来发展到“走婚”、“访妻”,实际这是母系社会的传统,是女性社会地位高的体现。只有女性才能生儿育女,组建家庭,一家之主是“母亲”。这时的婚姻实际就是一种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婚姻。
再后来,男性成了生产活动的主力,家庭组成也发生了变化,男性成了家庭的决定权威,“一夫多妻”倒是保留下来了,“一妻多夫”没有了。现在是“一夫一妻”的婚姻,据说将来可能会发生变化,毕竟几百年的时间在人类发展史上只是一瞬间。
“访妻制”正说明这个社会变化的时间不长,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还像母系社会那样比较比较高。日本的历史他们自己说有很长时间,五万多年。他们的历史记载有《古事计》、《日本书记》,实际这两本书都是神话,和我们的《山海经》差不多的书,作为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历史就勉强了。他们真正确切的没有争议的历史应该是“绳纹时代”的考古发现,这就是一种结绳记事的时代,距今约一万年。
“访妻制”在日本的“弥生时代”很盛行,“平安时代”很流行,正好说明日本的历史实际并不是特别长,他们的婚姻制度还没有脱离母系社会的样板。这也间接说明了他们史书中为什么有八代天皇没有记载,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这八代天皇,但古代的史官要编书,还要编的长久的年代,只好硬加上许多没有过的时间。日本现在也有人在研究“阙史八代”,他们越研究越奇怪,因为非常确切的历史记录总是指向一个叫“徐福”的人,是他给日本带来了农业文明,再以前的历史几乎就是传说和神话。
三、日本史料记载的“访妻制”传统日本史书对“访妻制”有很多记载,尤其日本有名的“源氏物语”记载得更是详细,这是日本平安时期女作家紫式部的作品,说明“访妻制”在平安时代的贵族中还是比较流行的。《源氏物语》中,男子到女子家夜宿事件正常不过的事,贵族家的男子还对女方有专一方面的要求,而自己却到处“访”,有点向“一夫多妻”过渡。
还是这部书,男方不但“四处访妻”,他们还挑选那些漂亮的、才艺好的女子;而富贵人家也是要求自己的女儿从小多学,精通各种才艺,待人接物做到尽善尽美,这样才能有好的归宿。尽管这时已经有家庭、婚姻,但为什么还流行以前的“访婚”呢?只能解释为:一方面是习俗的流传,他们脱离母系社会并不太久;另一方面。这些贵族更是喜欢这样,明目张胆地寻花问柳、四处留情,不必担负责任和义务,他们把“访妻制”当做借口。
日本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文学作品《万叶集》里记载的男女婚姻,是逐渐由原始的群婚向“访婚”进化的,而《源氏物语》、《令集解·户令》又是多种制度并行,有“访妻”,也有“择婿”,这就进化到更高一些了。
说了半天,他们到底怎么“访妻”的呢?看看他们的操作,这是我国史书《三国志》里的记载:“其宿作婚姻,言语已定,女家作小屋与大屋后,名婿屋。婿暮之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中国的三国时期大约是日本的弥生时代,可见“访妻”是当时很普遍的事,大家都能接受。
总之,“访妻制”在日本流行很久,起码说明日本社会演变的两个特点:第一:古代日本社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直到平安后期。因为“访妻”制,形成的家庭格局是女性为主。虽然后来的农业社会,女性在体力上比不上男性,但是他们的地位还是得以维持,说明许多的社会活动和农业生产,女性也是主要力量。第二:日本是个岛国,面积不大,但全国范围内战乱不断,小小的日本就要“五畿七道六十六国”,打战是男人的事,家庭是女人维持的,他们这种松散的“访妻婚”就非常合适日本这地方小、国家多、战争频的特点。
“访妻婚”实际影响了日本很久,甚至现在的文艺作品,或多或少还有一点这方面的影子。比如高仓健主演的电影《远山的呼唤》。
日本平安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访妻制”?
一个日本男人从自己的妻子家中出来,马上掉头又去了另一个女人家里并且留宿,这种情况在平安时期非常常见,这就是日本的访妻制。
访妻制其实非常好理解,用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访问妻子,也就是去妻子的家里,在那个时代,日本人结婚并不是住在一起了,还是各住各的,当然啦,这种婚姻关系是十分松散的,也几乎没有什么名分可言,婚后,男的自己住一起,女的和娘家住一起,当男的有需要,就会去女方家里,这就是访问,如果女方接受的话,男人就可以留宿,一般就是留宿一晚上,男女双方研究一下孩子的问题。偶尔也可能小住几天,这就算比较长的了。
而男子从女方家中出来之后,很有可能就会转头去另一名女子的家中,也是访妻,因为另一女子也是他的妻子,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平安时代,日本其实是一夫多妻制,但这种表述不太准确,如果女方愿意的话,一妻多夫也是可以的。所以当男子去往另一个女子的家中,前去拜访并且留宿。而他上一次留宿的妻子家里也很有可能有另一名男子前去拜访,这都是10分常见的事情,即便两拨人碰到了,也不会觉得尴尬,顶多是打个招呼就各回各家了。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访婚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日本社会还是一个母系社会,简而言之就是女性的地位比较高,是一个女性婚姻的表现,这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如果双方有了孩子,孩子是不会跟父亲一起居住的,还是要由母亲单独抚养,作为母系的一员。那么为何女性的地位当时会比较高呢,首先是当时存在着生殖崇拜,女性生孩子,自然会获得崇拜,地位也就更加高,而且就当时的生产情况来看,女性的作用明显也高于男性,因为在那个时代,男性很少会去耕耘,所以这些事情大多也由女性承担,因此慢慢的,女性的地位就高了起来,产生了这种母系婚姻的现象。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平安时代是武士道精神非常浓厚的一个时代,所以这个时候的日本男性,基本上都已成为武士为目标,所以就产生了一大批的浪人或者忍者或者武士,这样的结果就是,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基本上约束不了他们,经常就是一言不合就开打,所以男性的生命很难保证,毕竟大家出门都是要带着刀的,保不齐哪天就会把性命丢了。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果女性和男性正常的结婚,很有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寡妇,所以采取这种访婚制,降低了婚姻的约束,这样即便男方有一天去世了,也不会波及女方的正常生活,而且孩子也可以获得正常的抚养,这也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结局了。
当然,这种访婚制也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孩子到底是谁的,这个问题经常弄不清楚,上面也提到了,不仅男方可以访问多个女子,女子也可以接受多个男子的访问,也就是说一妻多夫一夫多妻都是可以的,所以,如果一个女人短时间内有了几任丈夫,那么她怀孕之后,这个孩子到底是谁的,就成了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你发会根据孩子的时间来进行推算,也会根据孩子的特点长相推算孩子的父亲是谁,当然了,这样的推算难免也会出错,不过好在是男方对这些也不是很在意,毕竟孩子都是要由女方抚养的。
不过后面还是有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后代通婚的问题,万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儿子,喜欢上了这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的女儿,这个问题就有些有悖伦理了,不过当时公认还是有解决的办法,就是,如果这两个孩子的母亲不相同,那么就可以通婚,因为当时是母系婚姻嘛,所以要以母亲不同为主,但是如果两个孩子的母亲是同一个,那么就不可以。
不管怎么说,访婚制是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的婚姻方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而且在现在看来,很多事情也不是符合伦理道德,所以像这种婚姻的存续方式,被淘汰是必然的,也永远不会再出现在历史的潮流当中。
日本平安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访妻制”?
当夜幕降临,女子梳洗完毕后就静静地呆在闺房,满心期待地等待着心上人来与自己翻云覆雨,待云雨完毕后男子就悄悄出走,或趁着清晨离开,而女方父母则心知肚明的看着这一切发生却不发一言,这就是日本著名的访妻制。
其实日本的访妻制从大和时代就已经存在,而不是出现在平安时代,而且平安时代是访妻制到访夫制的初级过渡阶段。
在我们今天看来,访妻制感觉十分的荒唐可笑,因为访妻制女方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居住在自己的父母家,男方只能深夜造访,当夜离开或者清晨离开,即使女方为男方怀孕生子也都是在女方家中完成,男性只需要付一部分物资和赡养费即可。
从这里来看,似乎男方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去见自己的妻子还要深夜进行,就像做贼一样,但是当我们深入了解以后,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访妻制对于男性来说简直就是福音,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说说原因。
访妻制是为了保存劳动力而产生的婚姻形式很多人都说访妻制其实是母系社会的一种体现,其实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母系社会女性的地位是要高于男性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在日本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女性地位比较高的时代,仅仅只是出现过母系婚姻形式而已。
日本从神话时代开始一直到奈良、平安时代,大多数都以招赘婿的方式进行婚姻,但是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保护自己家的财产、二是古时候女性是农耕的重要劳动力,不让女方出嫁到男方是为了留下可以干活的人,但是不管是什么目的,都没有明确表明男方的地位低。
日本直到平安时代,家中都习惯于称呼年龄比较大的女性为“刀自(toji)”,也就是一家之主的意思,但是女方除了有户主这个名头以外,基本上没有啥实权,就光从访妻制这个形式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访妻制首先是不让女方居住到男方家以外,其次是男方不需要花费过多的钱财和精力在女方身上,有了孩子也是如此,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女方只能等待男方的到来,不能主动去找男方,并且男方若是有了新欢是不用通知女方的,就直接不去找女方就可以了,女方要是长期没有等到男子,才会知道自己已经被离婚了。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来,在访妻制中,实际上女方是没有主动权的,女方唯一拥有的权利就是男方第一次来的时候,要是女的不喜欢,女方可以拒绝,仅此而已,但是一旦双方确认关系以后,婚姻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了男方的手中,并且有传言称,因为女方只能等待,当女生身体不方便的时候,男方是有可能会去幽会其他女性的。
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会说我并不赞同一部人的说法——访妻制是母系社会的体现,本质上访妻制只是出于劳动力保存而已,与女性地位无关。
访妻制到访夫制的转变平安时代是日本访妻制最后一段时光,平安时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达和文明的进步,日本社会开始出现了武士阶级,并且随之产生了室町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女性劳动力的依赖开始逐渐减少,相反的要考武人去拼搏。
武人就只有男性能做了,身为武人,肩负固守领地、扩展势力范围和领土的责任,但是单一的武士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的,所以就必须有亲族帮衬,家族之间就要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境况下,访妻制显然就已经显得格格不入,况且女性这时候也必须依靠男性来保护自己的家族,因此访妻制渐渐地退出舞台,访夫制开始出现并且迅速扩张开来。
其实在室町时代,与其说是作为妻子嫁入男方家庭,不如说是作为人质,是女方家族用来保证自己家族平安的筹码,因此在这个时候,其实女方的地位反而要高一些,因为虽然女方是作为“人质”嫁过去的,但是男方也要优待自己的妻子,否则女方家族就会发起战争,讨伐对方,这时候的男女双房家族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挟制。
最后关于访夫制要告诉大家的是,在室町时代日本仍然没有完全进入访夫制,在农村偏远地区,百姓依然以耕种为主,因此很多偏远地区依然是执行访妻制,访夫制只存在于经济发达的地方。
写在最后不知道大家对于访妻制是怎么看待的?在我看来,访妻制实际上是损害女性权利的一种体现,女方父母将其留在家中并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仅仅只是出于劳动力的考虑,在那样的情况下,女性更像是生产力的主要工具。
除了上述的一方面,因为男性拥有婚姻关系维系与否的主动权,实际上访妻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和我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非常像,男的今天高兴了就去小美屋里,明天去小梅屋,后天去小花屋,而女子则只能坐以待毙,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无论哪个国家还是哪个朝代,婚姻制度的转变其实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在改变的,当一种形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就会有另一种形式来代替或者并存。
关于日本的“访妻制”就说到这里,如果大家有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补充,也欢迎大家发起讨论,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本平安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访妻制”?
说起日本的“访妻制”,先说一个众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作为这个故事的发源地,牛郎织女七夕相聚鹊桥,是因此受到天河阻隔与王母的惩罚,不得已之下,只能每年七月七相见一次。
然而,这个传说流传到日本之后,内容却发生了改变,日本的版本是牛郎与织女住在银河的两边,每年七夕,牛郎就乘坐小船渡过银河与织女幽会,缱绻一番之后,约定下次再见。
同样的故事,完全不同的版本含义,日本人眼中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似乎就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恋爱而已,而关于婚嫁的文化观念,日本也与中原之地大相径庭,比如日本传统的“访妻制”,这在中原是绝不允许的。
访妻婚,又被称作“妻问婚”,这是日本古代的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早在大和国兴起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一直延续到了平安时代,之后虽然减少,但仍旧零散存在于日本的民间,直到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开启之后才真正消失绝迹。
访妻,类似于云南纳西族分支摩梭人的走婚制,不过与走婚制施行一夫一妻不同,访妻还是属于一夫多妻制的,并且,走婚制之下,男方并不需要支持照顾妻子儿女的生活,但访妻制之下的话,男方还是需要在经济上照料妻儿的。
当时日本访妻婚之下的男子,在日落之后前去女方家里过夜,第二天天亮之前就会离去,这种另类的风俗,在日本古坟时代已出现雏形,原始时期的群婚制,通常都是族内通婚,之后演变成族外婚,子女由母亲养育,最终,群婚制逐渐演变成了访妻制。
《三国志》之中的相关记载证实,邪马台王国之中,往往都流行一夫多妻,访妻婚虽然也是一夫多妻制,但是日本早期的家庭形式中,妻子对于丈夫的从属关系并没有那么明显,女方嫁人之后还是居住在母家,婚前婚后的生活状态基本没什么改变。
婚姻关系缔结之后,夫妻关系还是很松散,男性往往都有好几个妻子,而妻子们平时也并不生活在一起,几乎不接触甚至不认识,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嫡庶之别、先后之分,所有妻子之间的地位是一样的,而这种婚姻状态下,男子“访妻”,才有婚姻之实。
访妻之下,女子是婚姻的主体,有择夫的权利,同时婚姻只要得到女方家长的认可就可以,妻子可以命名子女,母权要高于父权。
日本大化改新时代,效仿学习中原隋唐的制度,按照《唐律疏议》才正式区分先后嫡庶,将先访之妻称作妻,后访之妻称作妾,但这只是名字上,在《令集解》中,日本妻妾地位还是完全一样的,没什么差别。
由于访妻婚之下,夫妇分居生活,很少才会相聚在一起,妻子往往只能等待丈夫来访,一旦丈夫不来,甚至不再来的话,那么这段婚姻关系就自动解除,女方可以寻找其他男子缔结新的婚姻关系,若妻子拒绝丈夫来访,也是一样的。
此外,虽然有了夫妻的名分,但是访妻婚之下的夫妻,都可以与其他已婚者过夜生活,所以出现了一种非常杂乱的现象,这在中原地区,是绝对不允许正当存在的。
为何日本会有访妻制如此奇异的婚俗呢?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日本的这种访妻制,带有浓烈的母系氏族时代的风俗,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世界其他地方,由于文明的演变发展,通常父权兴起之后,这种风俗就消失了,但日本却并不一样。
地处孤岛的日本,文明演化非常缓慢,直到中原的隋朝时期,那时的日本仍旧处于奴隶时代,虽然弥生时期的日本已进入农耕文明阶段,农业经济取代了绳纹时代的自然采集经济,生产方式的改变凸显了男性的优势,但日本当时男性的地位还是低于女性。
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并没有否定女子的价值与作用,日本的母系风尚也并没被父系所取代,也正因如此,日本女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保持着相当的家庭财产支配与继承权,而这些,奠定了访妻制在日本出现与绵延的基础。
大化改新后,日本直接从原始状态跳跃到了封建时代,到了平安时期,日本经济基础与整体制度的进一步改变,家庭结构才由此发生明显变化,这样的背景之下,日本的访妻制裁开始出现了没落与被取代。
也正因访妻婚的长期存在,日本古代子女往往都随母生活,同母的兄弟姐妹感情更加深厚,异母的兄弟姐妹却截然不同,也由此,造成了另一个特别现象,就是亲缘婚姻,姐弟兄妹之间的嫁娶司空见惯,但是,这限于异母,如果是同母的双方,那么就是不允许的。
总而言之,日本的访妻婚,其实就是原始时代的一种母系风尚的遗存,因为日本从原始时代过渡到封建时代并非自然演进,而是外力催动,所以非常仓促,因而留下了大量母系时期的风俗习惯,一时之间难以迅速消除。
日本平安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访妻制”?
日本平安时代流行一种“访妻制”,也叫“问妻制”,即男方前往女方家访问,女人同意后就留宿一晚。
“访妻制”的意思是两个人结婚后并不住在一起,女方一直住在自己娘家,娘家也会为女儿搭建一间简陋的房子,那个时期叫做“妻房”。
而男方则不定时去女方家走访,得到女方同意后,两个人就在“妻房”中度过难忘了一夜,而第二天凌晨时,男方就会离开女方家。
那个时期,日本女性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在婚姻生活方面拥有与男性一样的选择权和自主性,这是古代女本女尊男卑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应。
而随着日本派大量人员学习和效仿中国文化,父系制度被渐渐地引用,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开始推行父系制度,这一点从姓氏、官位、爵位就能看到出来。
而伴随着武士精神的爆发,日本男人为了成为武士,整天抱着一把刀在大街上晃荡,遇见其他男人就会拔刀相对,因此那个时期很多男人都惨死在大街上。
男人数量的下降,导致很多“访妻制”下的女人年纪轻轻就守寡,而崇尚武道的日本男人则更喜欢占有多个女人。
在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一夫多妻盛情,一个男人不仅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妻子,还可以同时拥有多个不同的“正房”。
也正是那个时候,“访妻制”达到了最混乱的状态,往往今天男人刚到女方家拜访完,第二天又去拜访另外一位女人。
这种婚姻制度在私有制社会,即男权社会、夫权社会时更加的明显,日本女人一下子沦为丈夫的私有财产和工具,发泄性欲的工具、生儿育女的工具和家务劳动的工具。
而中国古代的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社会以男性为中心,而女性应遵守“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随着日本男权制度的强化,女人的权利被进一步剥夺,日本古代的女人除了在家学习一些礼仪外,她们完全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似乎只是为了一个人而活着,即丈夫。
伴随着男权的节节高升,日本给予男人的权利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无礼,比如男人认为妻子是个长舌妇,那么他就可以休掉妻子。
相反,如果丈夫偶尔放荡、野蛮,妻子就应该加倍地对丈夫温柔体贴。
在这种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日本女人成为世界上最忠诚、最温顺、最勤劳的妻子。
非但如此,现在日本流行男女援助,一些结了婚的男人想找婚外的性伙伴,又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就会找个临时的女学生,青春可爱,钱不用花很多,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日本还有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妻子有时会“鼓励”丈夫到婚外去发泄一下。
例如看到丈夫在外太忙碌,回家又无聊,就会建议他出去“散散心”,丈夫也明白这是叫他去出去玩,于是也高高兴兴地去做了。
这是因为,许多日本妻子相信丈夫的这点风流事绝对动摇不了婚姻和家庭的根基,所以很放心,再说想控制丈夫也不一定控制得了,乐得大方些,这是日本妻子“聪明”之处。
结语:“访妻制”其实是日本古代当官贵族给自己淫乱生活找的借口而已,寻常男人很难拥有这么多的妻子。
而作为全世界最疼爱丈夫的日本女人,她们从小到大受到的都是男权教育,她们为日本男人放弃了太多,不得不说她们其实也挺可怜。
而在世代男权的制度中,日本女人允许男人出去放松,在她们看来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是悲哀还是幸运呢?
日本平安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访妻制”?
提到访妻制,就必须要提到“宇治桥姬”这个日本古代的神话人物。话说古早年间,宇治桥姬和离宫八幡神是恋人关系,八幡神每夜顺着宇治川前来见桥姬,而他们之间的婚姻形态,便是访妻制。
传说中,离宫八幡神通常在日落后,前往宇治桥姬家过夜,第二天一早离去,所以每天黎明时分,宇治川的浪涛最汹涌,于是人们便认为众神的婚姻形态也是访妻制。
而访妻制虽然延续到了平安时代,但其实真正兴盛是在大和时代,也就是公元250年到538年之间,那时母系氏族组织和观念仍未瓦解,所以产生了访妻制这种婚姻形态。在《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文献均有记载。
在这种母系氏族组织和观念下,当时的丈夫和妻子是分居两地的,双方都跟自己的母亲居住,而男子也大多是一夫多妻,要分别去不同的妻子家生儿育女,
孩子出生后,也要继续跟着自己的母亲居住,集中在母亲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下,丈夫的责任就是为自己的妻子儿女提供赡养的费用和物资。
由于访妻制是一夫多妻,男性往往同时有多名妻子,而妻子们因为并不共同生活,平时甚少接触,所以妻子对丈夫的从属关系并不明显,夫妻关系也相对松散。还不如同母兄弟姊妹的关系受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往往只对母系的家庭成员才有亲缘关系的认同感。母权也因此更受尊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婚姻习俗是古代日本女尊男卑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究其原因,还在于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制度的坚固性。
到了平安时代,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访妻制开始了向招婚婿过渡,婚姻的决定权转移到女方父亲的手上,这也就表明家庭中最高的位置已经从女性转向了男性。
时至今日,日本成为了世界上收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的合法收养记录超过8万,其中98%的被收养人都是2、30岁的年轻男性,成年男性的收养一般都是婿养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倒插门”,而这正是访妻制过渡到招婚婿的产物。
不过,爱收养子的日本企业,如丰田、铃木、佳能等,正是通过这个习俗,得已延续家族企业的长久发展,也使得这一习俗成为日本文化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