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水平如何?
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水平是比较强的。这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正好赶上了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日本得以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日本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蒸汽机动力被广泛使用,机器代替了人的劳动,工作效率和能力都得到惊人的提高。借着技术革命,英国成了世界霸主。随后,法国和美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尤其美国,从英国偷了许多技术,引进许多人才,逐渐变得强大。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也进入了工业化阶段,虽然比英、法、美诸国要晚,但在亚洲是独一份,这也使日本没有被殖民化。日本也因工业进步,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农业大国中国,获得巨大利益和金钱,反过来又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亚洲各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来越大。也从这个时候起,日本逐渐看不起亚洲国家,有了“脱亚入欧”的想法。
总之,日本是最后进入第一批工业化的国家名单的,虽然比英、法、美、德、俄来得慢,但也有后发优势。明治时期,日本又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工制造,与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越来越小,有的方面还达到先进水平。
二、从二战时日军装备看日本工业水平二战开始后,美国突然发现日本的军工水平非常高,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的“零式战斗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美国弄一架来研究,直到很久以后才如愿。我们从他的“零式战斗机”、“大和舰”和460大炮来简单看看日本当时的工业水平。
零式战斗机由日本三菱重工公司于1937年开始研制,是日本二战中的主力舰载战斗机,也是当时产量最大的战斗机。零式战斗机的特点是轻灵快捷、火力强劲、远程多能、衍生型多。一度这种战斗机让对手一筹莫展,到了二战后期,美国的F4、F6等战斗机出现,才占得上风。“大和”号战舰排水量接近八万吨,是个海上巨无霸,日本打算建造三艘,分别是大和、武藏、信浓,第三艘信浓号由于二战结束,停止了建造工作。日本当时建造大和号的是海军自己的军工厂,在吴市的造船厂,武藏号是由私企公司三菱重工公司的造船厂,并且两家工厂建造的方式也不一样,大和号是在船坞建造,武藏号在船台建造。由此可见当时日本的工业制造水平是比较高的。460mm火炮也反映了日本在武器制造上的能力,以后有机会专门写一下这个大炮。
三、二战时日本工业的不足日本毕竟是个岛国,资源极度缺乏,又因为穷兵黩武,耽搁了性技术开发和工业升级,他们的不足也很明显。
不足之一是技术陈旧、固步自封,比如零式战斗机出来时很先进,但许多的改型没有大的升级,美国的F6F、P47/51等新的飞机出来后,零式就明显落后了;
不足之二是资源匮乏,日本的南下战略也就是被这个问题逼的,只好在太平洋和美国火并;
不足之三是新技术开发慢,美国、英国的新雷达都使用了,测高、测距都行,距离远,日本还是老式的电探技术,在后来的几次海战中他们在这方面吃了不少亏。
总之,二战时日本的工业水平在亚洲是最高的,但比英美等老牌的工业国差了不少。
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水平如何?
总体来看,可以这么形容——吊打亚洲其他各国,和意大利持平,离英法苏美德还有不小的差距。
日本的制造业份额排名世界第6,但考虑到其相对庞大的人口,人均工业产值上应该就不会如此出众,当然和之前日俄海战时主要依靠英国造舰技术的日本比起来,此时的日本工业制造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体来看,他们的工业制造很多还在向更发达先进的欧美学习,但已经注入了很多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因素。
以下举例。
☆1钢盔 日军的钢盔是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引进的,本来就是舶来品,第一种钢盔类似于美国的M1917型钢盔,这种钢盔在中国东北进行了测试,但很快就被放弃。日本钢盔的第二个尝试就是他们的未来盟友德国的M1935型钢盔,而德国人的制度和头盔都可以用无可挑剔来形容,相对于德国版,日军的钢盔圆顶更大,这明显是为了方便在冬季帽饰上佩戴,后来由于当时的中国军队也有很多装备着购自德国的M1935钢盔,日本也随之放弃这一版钢盔的发展了。
第三款钢盔就是日本人独立制造了,于1930年(皇纪2590年)正式装备部队,九○式铁帽就此登场,之后又升级为1938年的九八式铁帽,但由于贫弱的军工生产能力,实际装备的九八式铁帽比不上九○式普遍。
☆2枪械 日军的枪械总体来看属于自主研发配置的水准,但从战时的表现来看,很明显比起德国和美国等顶尖工业强国还差很多。二战中,日军的主力步枪是6.5毫米的三八式和7.7毫米的九九式,轻机枪是6.5毫米的九六式和7.7毫米的九九式。
但对于更先进的枪榴弹发射器,日本人就不得不向德国盟友求助了。比如二式枪榴弹发射器,实际是德国武器的仿制品,是1942年5月开始研制的,这得益于那批德国枪榴弹发射器和反坦克榴弹实物突破封锁运抵日本,大概是日本感觉自己的现有装备打美国人有些吃劲了,而在1942至1943年,这种武器大概生产了近5万个,而1942至1944年他们的德国盟友则生产了140万个。
这种武器的杯式和套筒式两种型号其来源实际上也就是美国和德国型号。
而从机枪武器的配置上,也可以看出日军工业生产的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九六式轻机枪,其性能要比之前的十一年式轻机枪出色,但没办法,武器生产速度跟不上前线需求,只能让十一年式部分配备服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时日本的很多工业制造品身上仍能看到很多欧美国家的影子,但他们自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创新了。因此,很多在战争期间或者前后注册的公司发展到了今天,成了国际上的名牌。
比如生产蓄电池的汤浅,生产干电池的松下,生产望远镜的尼康(前身是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阿司匹林等药物的武田药品株式会社,爱因斯坦曾经访问过的理化研究所(今天叫科研制药株式会社)。由体温计发家,如今研发医疗设备的泰尔茂株式会社,至于造航母和军舰的三菱就更加不用说了。
所以说,日本的工业水平在二战期间还是比大哥纳粹德国弱上一大截的,但今天的日本恐怕已经能和德国在传统和高新科技工业上并驾齐驱了。
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水平如何?
你看看德国和日本结盟,打的世界天翻地覆,就觉得德日是一个水平的了?
日本二战的工业实力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里的上就是是英法德苏美,过于依赖进口原料和进口技术是日本工业在二战中的瓶颈。
你从日本在战争中越来越差的表现就能知道日本的工业水平了。
先说说海军,其他回答中说的日本海军的强大,诸位知道这个强大是怎么来的嘛?攒出来的!沉一艘补一艘就不错了,人家盟军沉一艘补五艘。
英美两国造海军就和下饺子一样,一旦全国家投入战争,其造舰能力日本根本不能想想,美国4年不到生产100多艘航母甩日本脸上。
日本海军在战前就有10艘航母,一堆战列舰,那都是日本人不停压榨占领区甚至压榨本国民众攒了几十年才有的家当啊!
你看看南云忠一数次的谨慎行事错失战机不就是因为一口一个战舰是天皇宝贵的财产不能轻易动用嘛,大和号带着他的重巡兄弟们一次次在后方藏着掖着还指望决战不也是如此?
而且不光是造舰能力不行,日本二战中生产的航母20余艘许多是用巡洋舰战列舰改装的,搭载飞机少,更过分的还有用商船改装的……
日本起家太晚了,他不像德国,老子曾经富过,有大量人才储备,日本的人才储备少,比如飞行员,盟军国家战前拥有飞行执照和架势能力的普通人都比二战中日本全部的飞行员多,你看看日本在中途岛和瓜岛,损失了大批优秀飞行员直接导致飞行员青黄不接,后续进攻停止,战机彻底失去。
还有科研实力和技术工人,二战时日本本身科研人员少,各种技术用的都是欧美技术直接拿来用,就发动机这一项日本看了进口来美国和德国的发动机只能勉强仿造,改都没法改多少,技术工人就和欧美更比不了了,本来工厂就没人多,人家10个工时生产的零件你要30个工时,还玩个毛?
拿珊瑚海海战举例子,势均力敌的日美海军在珊瑚海碰面,打了个平手,日本甚至还占优势,结果由于损失飞行员难以补充,以及受伤的翔鹤瑞鹤两艘航母维修,导致整个第五航空队没有参加中途岛海战,而美国一瞬间就召集了更多飞行员,顺便三天内就把在这一战中受伤的约克城号航母修到强行上阵,中途岛一战日军输得多惨我不用说了吧。
日本二战飞行工业的骄傲零式战斗机,生产这东西完全出于国情啊,资源少工业能力差只能生产这个,前期还让欧美惊讶一下,后期各国总动员弄出来的机型一个比一个厉害,零式根本不够看,野马、海盗、地狱猫哪个比零式差?
而且零式飞机最致命的就是其对飞行员保护力度差,技术不行还想追求性能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装甲差而且发动机功率低,没有飞行员保护措施,可能和零式装甲一样薄的只有日本陆军的坦克了吧。
日军可玩不起苏德那样的陆军装甲洪流,能有一两个师团能全机械化都了不得了,日军坦克火力低装甲薄, 97式坦克在轻型坦克中都很难与其他国家坦克对比。
而且日军本质上还是骡马化严重的部队,整个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兵力不足的日本陆军在正面战场上仅有11军一支战略机动兵力可用,这支部队配备数万军马和更多的运输马匹。
而总在抗日剧出现的三八大盖,日军实际上是根本用不起冲锋枪,百式冲锋枪研究出来也列装不了多少部队,《亮剑》中山本特工队配备德国冲锋枪,山本的上级说:“如果所有部队都有这样的装备,战争早就结束了。”
日本的工业水平在二战远逊于欧洲美洲各国,但是比起尚未发展的东亚各国还是很强,但这个强不足以支撑他庞大的战线和狼子野心。
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水平如何?
谢邀,如果按照亚洲地区来看,日本无疑是一个第一的工业强国,但是如果按照全世界的工业国家来看,日本就成了三流国家了。
虽然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走着西方的道路,但是日本明治维新仅仅是一个启蒙运动而已,日本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走向维新之路,到二战前期则其实日本一共发展了不到70年时间。
由于在一战站队站对了,因此日本也以国联常任理事国身份获得了一定的国际地位。但如果从整体看还是底子很薄。
军工水平要看的是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W君找了一下二战前期各国的资料(按年产量来计算):
钢铁(百万吨):德国187.7,苏联93.6,日本48,美国511.7,英国99.2
媒炭(百万吨):德国3455,苏联903,日本411,美国3758,英国1464
石油(百万吨):德国46.2,苏联172.1,日本20.4,美国1466,英国93.5
电力(10亿千瓦时):德国414,苏联282,日本242,美国1678,英国315
基本上日本的工业品产量都仅仅是美国的1/8~1/10。也在美国、英国、苏联、德国之后。这就从一个角度上反应了日本的资源匮乏,无法像其他工业国家一样发展,同时也揭示了二战前以及二战过程中日本拼命扩张的一个主要原因。
基本上日本就只能算作一个工业国家中的三流国家。当然了,在二战期间我们的国家还是农业国家,根本和工业国家不沾边。例如钢铁,在1935年中国全国的钢产量为25.7万吨,注意看下上面表格单位为百万吨,我们是万吨。
只不过现在中国钢铁产量高了,1944年美国钢产量为80.7万吨,对比5年前唐山钢产量为130万吨(没有计算小钢厂瞒报数据,否则还得翻番)
日本在明治维新到二战期间,主要在钢铁、纺织、造船业上发力。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直至二战结束,日本的机械制造领域都并不是很强。原因就是机械制造更多的在于工程师的素养而非单纯人力的堆积。
这是日本的韮山反射炉(Nirayama Reverbatory Furnaces,1484-009)遗址,这个炉子位于位于静冈县伊豆之国市,建于1857年。黑船事件发生后,幕府决定在伊豆半岛的下田建造反射炉,用以铸造西式大炮。1854年3月,下田港的美国佩里舰队水兵闯入反射炉工地,反射炉被紧急转移到了韮山继续建设。1857年反射炉正式建成,之后一直运行到1864年停止使用。是日本最启蒙钢铁产业的历史痕迹。
而长崎的巨型船坞则是日本巨大航空母舰信浓号的出生地。所以说只要能够靠人力堆积起来的工业产业,日本在当时都做的还可以。
但反过来看但凡需要射击的工业产品其实二战之前日本都是在抄袭。
很多人在讨论92式重机枪为啥用24发供弹板的问题,说了半天日本资源匮乏云云的事情。
但是要知道92式和日本的三年式重机枪其实都是由法国的霍奇克斯重机枪仿制而成。
这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东西。同样的日本无论军舰、大炮、飞机、汽车、发动机等等一系列的东西都能找到20-30年前欧洲产品的原型。
这就是日本在二战中前期工业水准的一个表现了。
单就技术人员来说,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一段时间内,日本还真的没有办法比的过中国。
从1827年开始中国陆续派出大量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尤其是1909年庚子赔款留美学生。都在各自的领域称为了佼佼者。例如周厚申,赴美留学学习飞机工程,最突出的是——他是美国第一位航空工程硕士毕业生!什么概念?美国当时时间节点上航空工程领域内的第一人。
像周厚申这样的留学生比比皆是,这群人回来后本来可以极高的提高中国工业化程度。只是世事弄人,这群留学生回来之后,中国正值军阀混战时期。国家根本无暇考虑工业建设。“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期各个地方的人只能保命无法报国。紧接着就是日本入侵,这才将中国整体的工业水平抛后了数十年。
试想如果这批学生回来的时候是1949年之后的环境,那么现在世界上第一强国或许还真不是美国。不信吗?民国时期,1919年-1935年共有3417名留学生学成归国,都是在工程、通讯、机械、航空、医疗卫生、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的佼佼者。介一番热血回国报效。
而1949年至1955年间,留学回国的人员只有去去241人,虽然有钱学森这样的大神级别人物,但终究数量太少。
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水平如何?
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水平如何?
日本二战时期的工业水平到底怎么样,总的来说,大而不强,后劲不足。虽然日本工业为日军生产了大量的枪支弹药、飞机、舰船,但这是在拉满弦的情况下和西方强国相比无论是工艺质量还是数量都有不小差距。
日本的主战坦克97式战车,钢板处理还用落后的铆接工艺,重量只有15吨,不到T-34坦克重量的一半。
零式战机太平洋战争前期比盟国的F2A水牛、F4F野猫、CW-21B、霍克75A、P-40战机在续航机动性方面都占优,但是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很快推出了F6F、P-47、P-51很快压制住了零式战机,而虚胖的日本工业却不能迅速拿出替代产品。
工业水平的高低关键看它的工作母机工业的水平,因为这个指标直接关系到你的工业生产率,虽然日本明治维新后在过去的八十多年学习西方技术本领取得了令人钦佩的进步,但日本仍然缺少擅长西式冶金方法的专家,这一瓶颈,严重地限制了工作母机制造业,而其他一切冶金加工都有赖于工作母机的制造业。1939 年,日本仍然不得不从国外——主要从美国——购买几乎所有高级工作母机和精密仪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为啥日本的机床和精密仪器制造业水平这么高,这与吸取二战教训不无关系。)
机床,是武器生产的关键。现有的军事潜力已经转变和能够转变为武器的程度,取决于当时弹药和枪炮工厂的规模,甚至更多地取决于汽车、缝纫机和拖拉机制造厂等得以改装成生产坦克和军用载重汽车的速度。改装速度取决于资本货物部门本身的平衡程度;也就是取决于精密仪器和机床工业的规模。建立或扩大机床工业需要数量巨大的技术工人,而培养数量巨大的熟练的技术工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随着战争的扩大,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本的机床工业始终没有满足工业化和战争的需求,这也严重影响了日本军事工业的发展。在太平洋战争日本的工业无法短时间满足日军战损补充需求,虽然前期取得了优势,但是后期面对茫茫美国舰队,仍然是力不从心。
茫茫多的飞机是美国强大工业实力的象征
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水平如何?
能制造航空母舰,能制造潜艇,能制造零式战斗机,日本在亚洲制造能力第一,但与美英德法西方强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世界上第一艘航母是日本设计制造的,从这一点工业制造能力而言,日本的工业制造能力,日本工业制造的发展历程相比较比西方国家发展的快的多,而且完全是内部流动,不像西方国家跨国际流动,所以这一特点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日本从明治维新到与各东西方强国交战,日本国家的战争能力来自于独立的工业制造能力,但日本的短板就是资源不足,这是自身地理环境造成的。工业制造能力有些地方不足,比如陆军,但这是日本行政系统所制约,并不是制造能力真的不足,航空母舰和大和号如果没有完整的工业制造基础和系统的设计能力,这是无法完成的,德国制造航空母舰都有些难度,而且德国还处于西方文明的中心位置,可想而知,日本的制造能力有多强,二战期间日本工业制造能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为是当时所占据的大多是农业地区,J日本是需要投入的,不像德国所占据的大多顶级是工业地带,如果日本也是侵占的工业地区,那么二战的结果将是很可怕的。例如:有些西方的老电影表现的是德国占领军招聘占领地区的工业设计人员为德国服务,而日本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日本在二战期间所带的附属,在战争进程中证明是累赘,而不能为日本工业研发服务服务,这是与德国不同的地方,日本人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能对抗世界顶级武装国家,而且最终也是在“人类历史进程划时代背景下科技发展的转折背景下”战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