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三个国家?究竟有何目的?
后世号称“龙、虎、狗”的诸葛氏三兄弟,分别投靠了蜀、吴、魏三家。
看着有点意思,莫非这里有什么目的?
△“狗”即功狗,形容诸葛诞对君王社稷立有战功,不是贬义。
的确,三人分投三个阵营,很容易让人联想是家族的策略——鸡蛋不放一个篮子里。
古代门阀士族确实有这样的习惯,多样站队,确保家族屹立不倒。
但具体到诸葛氏三兄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三人的仕途选择其实是形势使然,并非是家族的安排。
虎入江东我们知道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是亲兄弟,父亲都是诸葛珪。
诸葛瑾大诸葛亮7岁,诸葛亮与诸葛均的年龄差不超过3岁。
后来诸葛珪去世,其弟诸葛玄将诸葛亮、诸葛均以及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带走抚养,偏偏没有带走诸葛瑾。
这是为什么呢?
搞清楚其中情况,我们就能了解诸葛瑾的人生轨迹,进而搞清楚他的阵营选择。
183年,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去世。当时诸葛瑾10岁。
188年,诸葛亮8岁,父亲诸葛珪去世。当时诸葛瑾15岁。
吴书曰:……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遭母忧,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
诸葛瑾少年时,曾去国都洛阳游学,后来遭逢母丧,回家守孝,并且侍奉继母很恭谨。
从这一段记载能看出,诸葛瑾和诸葛亮的生母大概率不是一个人。
如果诸葛瑾的母亲也是章氏,那么守母丧时他10岁,反推他游学时年龄更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汉朝学子外出游学,一般是在14-20岁之间,公孙瓒、刘备去洛阳游学就是很好的例子,游学也是为了将来成年后的仕途做铺垫,哪有让小朋友去的道理?
所以,按照吴书的记载,诸葛瑾与诸葛亮可能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诸葛瑾的生母去世时间较晚些,合理推测,应该在诸葛瑾游学之后,原因上面讲过,小朋友游不了学的;同时也必须在诸葛珪去世之前,因为如果诸葛珪先死,何来的继母呢?
这样诸葛瑾生母的去世时间就可以被推测锁定了——诸葛瑾14岁时最为合理。
从侧面再印证一下,187年,诸葛瑾14岁,当时汉灵帝还在,东汉朝廷还没垮台。等到189年,汉灵帝驾崩,何进被杀,董卓进京,那京城就去不得了。可见大的时间线上也是没问题的。
好了,我们设想一下,诸葛瑾刚满14岁去洛阳游学,数月后听闻母丧,回家守孝。
同年父亲诸葛珪娶了继母。
又过了一年,到了188年,诸葛瑾15岁,父亲去世,长子诸葛瑾成为家中支柱,恭谨侍奉继母,为人称道。
兄长去世,诸葛玄回到家乡琅琊阳都,料理丧事,并接手抚养年纪尚小、不能独立的诸葛亮、诸葛均。
193年,曹操因为父亲曹嵩被杀,疯狂地进攻徐州,四处屠戮。
△诸葛氏住地——琅琊阳都
为了躲避战祸,诸葛玄带着诸葛亮等人逃往庐江避难,当时那里归属于割据淮南的袁术,诸葛玄好歹也是士族子弟、朝廷官员,因此他在那里得到了袁术的礼遇。而在逃难的过程中,诸葛瑾没有跟诸葛玄一起走,原因不详,但我推测无非是诸葛瑾先行去江东游历了,或是逃难途中双方走散了。
之后,原豫章太守周术病逝,诸葛玄被袁术推荐为豫章太守,前往江东赴任,诸葛亮、诸葛均自然也跟着走。(诸葛玄去豫章上任的具体时间不详,推测应该在193年到195年之间的某个时间点)
理顺到这里,诸葛瑾为何会和诸葛亮分开,就比较清楚了。
一方面,刚成年的诸葛瑾是长子,已经可以支撑门面、独立行动,没有理由再让叔叔照顾。而诸葛亮、诸葛均还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跟着诸葛玄。
另一方面,尚年轻的诸葛瑾独立门户,担子已经不轻,再带小孩儿恐怕有心无力。诸葛玄这个叔叔当得很有责任心,主动为大侄子减轻压力,亲自抚养诸葛亮等人。不过这样一来,诸葛玄的离开便也造成了诸葛亮的离开。
如此一来,当诸葛亮被叔叔诸葛玄带去庐江避难时,兄弟二人就此分开。
△诸葛玄转移路线
那么诸葛瑾后来为何不去找叔叔,而去了江东呢?
上面说了,诸葛瑾是长子,可以独立门户,自主行动。说白了,诸葛亮从跟叔叔走的那一刻起,诸葛家的长房和二房就已经分家了。所以,诸葛瑾没必要非去找诸葛亮他们。
再者,诸葛玄后来混得也很一般,诸葛瑾去了也是弊大于利。
而后来,诸葛瑾入江东,完全是被逼无奈。
200年,衣带诏事件惹毛了曹操,刘备逃出曹操魔掌,袭取了徐州,徐州战火再起。与此同时,曹操和袁绍两大北方巨头一直在对峙,中原的战火也是一触即发。徐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在劫难逃。
徐州刚消停了没几年,诸葛瑾出游后,回到老家也想过个安生日子。
但暴怒的曹操不允许大家消停,诸葛瑾一看形势不妙,趋利避害之下,渡江避难,就这样逃到了江东。
在曲阿遇到了孙权的姐夫弘咨,两人一聊,弘咨十分欣赏诸葛瑾,于是推荐给了孙权。
孙权刚执掌江东,求贤若渴,很器重诸葛瑾,待为上宾。
后来诸葛瑾又与步骘、严畯一起游历吴地,三人皆是年轻俊杰,名声愈发大了。
△诸葛瑾转移路线
就这样,逃难到江东的诸葛瑾,反而在江东干得风生水起——领导器重、人缘深厚、职务重要,换作是你,你也不会走了,自然就在江东扎根了。
总而言之,诸葛瑾加入吴国是当时的战争形势所迫,并非是家族计划好的事情。
龙潜于渊说完了诸葛瑾,接下来再看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这个问题比较明朗,就简单一讲。
上段说了,诸葛亮跟着叔叔诸葛玄辗转去了豫章郡,不过当时的朝廷也任命了豫章太守,这人叫朱皓。(汉末三杰朱儁之子)
195年,诸葛玄没争过朱皓,战败后只能逃到荆州,投靠老相识刘表。
就这样,诸葛亮跟去了荆州。
197年,诸葛玄去世,而诸葛亮等人也扎根在了荆州。
自此,诸葛亮躬耕于隆中,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乐毅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辅臣,都为本国的崛起起到了主导作用。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求职期望很高,要受重用,要主导一国内政。
显然,曹操和孙权的人才格局都太稳固了,诸葛亮一个新人想出头阻碍太多。
只有刘备是一直辗转颠簸,而且内政人才急缺,诸葛亮只有投资刘备,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所以说,诸葛亮投靠刘备也不是家族安排,而是出于高远的职业志向。
狗择北主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三兄弟中诸葛诞年龄最小。
200年,诸葛亮20岁,刚成年;207年,诸葛亮27岁,出山辅佐刘备。
△隆中对
诸葛诞具体年龄不详,但是肯定比诸葛亮小,那么他成人出仕的时间,势必在201年以后。
200年底,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
202年,袁绍忧郁病死,曹操最强诸侯的地位更是稳固无比。
诸葛氏的大本营毕竟还是在徐州琅琊阳都,而徐州属于曹操的地盘。
在形势如此明朗的情况下,族中子弟自然优先投靠曹魏,诸葛诞也是其中之一而已。
所以说,诸葛诞投靠曹操更多也是当时的形势使然,正值曹魏强盛之时,诸葛氏子弟自然会纷纷投效。
结语综上所述,诸葛氏三兄弟之所以会分投三国,并非是家族有意安排,而是因为三兄弟年龄不同,汉末时局变化多端,势随时移,从而导致了三兄弟走出了不同的三条职业轨迹。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诸葛亮三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三个国家?究竟有何目的?
这个说法不严瑾。诸葛亮的三兄弟分别是:诸葛瑾、诸葛亮与诸葛均。其中诸葛瑾是效力于东吴,诸葛亮与诸葛均都效力于蜀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效力于曹魏的诸葛诞,并非诸葛亮的亲兄弟,而是其族弟。
在三国时代,诸葛氏家算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家族,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诸葛瑾是东吴的大将军,诸葛诞是魏国的征东大将军。三人同出于一家族,为何分别效力于三个国家呢?
我按照出场顺序,来说说三人何以走上不同之路。
第一,诸葛瑾出道最早,他为何跑到东吴?这得从诸葛瑾与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说起。诸葛家族本是琅邪郡的一个望族,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公元187年,诸葛珪去世,当时诸葛瑾十五岁,诸葛亮八岁。由于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年龄尚小,便跟着叔父诸葛玄生活,而诸葛瑾年龄比较大,就早早开始独立生活。
建安五年(200年),由于中原战乱不断,而江东则比较安定,于是诸葛瑾便避乱于江东。由于诸葛瑾才华横溢,博览《诗经》、《尚书》、《左氏春秋》等典籍,当时也比较有名气。后来有人把他推荐给了孙权,孙权对诸葛瑾的才华十分欣赏,诸葛瑾也因此步步成为东吴政权的重要人物。
在孙权与刘备结盟后,由于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因此成为孙权与刘备之间的一条纽带,地位更加重要。后来孙权与刘备反目,刘备大举进攻东吴,孙权派诸葛瑾前去与蜀汉交涉。当时有人站出来造谣说: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心怀异志,表面上与刘备议和,暗地里却打算投降刘备。对于这些风言风语,孙权的答复是:“我与诸葛瑾有生死誓盟,他不会负我的,就如同我不会负他一样。”
孙权与诸葛瑾相识既久,交往甚密,对他的为人知道得一清二楚。诸葛瑾为人正直,不合道义的事他不干,不合仁义的话他不说。孙权曾经想让诸葛瑾说服弟弟诸葛亮归顺东吴,诸葛瑾答道:“我弟弟已经投奔刘备,就有了君臣的名分,从道义上说不能再有二心。弟弟不留下来,跟我不会投奔刘备是一个道理。”
这就是诸葛家的家风,为人臣者止于忠,兄弟两人效忠于不同的君主,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到自己的本分。
第二,诸葛亮为什么效忠于蜀汉?诸葛亮在八岁时,由于父亲去世,就跟着叔叔诸葛玄。当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后来又投奔荆州刘表。诸葛亮就跟着叔叔,从豫章到了荆州。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哥哥诸葛瑾呢?从史料分析,有几个原因:其一,诸葛亮与诸葛瑾的关系,似乎很一般,两人并没有深厚的兄弟感情。毕竟诸葛亮年龄尚小时,就跟哥哥天各一方了。其二,诸葛亮志向远大,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这种人,只能做大,不能做小。当时诸葛瑾在东吴还不是重量级人物,诸葛亮去投靠哥哥,只能从更低的位置干起,这不符合他的个性。
幸运的是,诸葛亮遇到了刘备,当然,这也是刘备的幸运。从诸葛亮出山那刻起,他就是刘备集团的重要人物,他不是从底层摸扒滚打上来的,而是一步到位。为此,诸葛亮内心深处,是十分感激刘备。
后来诸葛亮回顾往事时,这样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那个时代,“士为知己者死”。刘备无疑是诸葛亮的知己,诸葛亮对他的报答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不可能再去投靠东吴或曹魏。同样,孙权也是诸葛瑾的知己,一手提拔了诸葛瑾,因而诸葛瑾也坚定不移地辅佐孙权。
第三,诸葛诞生活于魏国,效力于魏国是很自然的事诸葛家族本是在琅邪郡,但诸葛瑾、诸葛亮却早早离了家,因而一个选择去了东吴,一个选择去了蜀汉。但诸葛诞则不同,他一直生活在北方,而这里是曹魏的地盘。
其实诸葛诞与诸葛亮兄弟虽然同出一族,但只能算远亲。他们的共同先祖是西汉元帝时期的司隶校尉诸葛丰,那都已经是两百年前的事了。
诸葛诞与诸葛瑾、诸葛亮虽然是同族兄弟,但是年龄似乎比他们要小很多。在诸葛亮与诸葛瑾去世后,诸葛诞才在魏国军界崛起。那么,诸葛诞的崛起,与诸葛瑾、诸葛亮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有很大的关系,尽管他们可能从来也没见过面。
我们知道,从魏国时代开始,兴起了一股社会风气,就是极其重视门第出身。在诸葛亮、诸葛瑾之前,诸葛家族虽然也算是名门望族,诸葛珪、诸葛玄也当过郡丞、太守等,但是比起袁氏、曹氏等望族,相差太远了。但是,在诸葛瑾、诸葛亮之后,诸葛家族声名大噪,一举成为天下最负盛名的家族。
应该说,诸葛诞是沾了诸葛亮的光,如果不是诸葛家族的背景,我怀疑他仅靠自己的实力,能否当上魏国的征西大将军。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诸葛诞能交上好运,主要是与夏侯玄的关系特别好。曹爽专权后,重用夏侯玄,而诸葛诞就水涨船高了。他与夏侯玄交情那么好,这里是有门第的因素,这是一个入门槛。如果诸葛家族没出诸葛亮、诸葛瑾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可能就衰败了。失去门第优势的诸葛诞,就不具备结交高层人脉的机会,只靠自己的奋斗,是很难登龙门的。
诸葛亮三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三个国家?究竟有何目的?
三国时期,诸葛家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家族,他们家族出了三个非常厉害的人,分别是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且他们都是身居高位,在当时都非常有权力。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诸葛亮这三兄弟分别投靠了三个国家,这是为何呢?他们这样做究竟有何目的?
诸葛瑾
诸葛瑾和诸葛亮其实是亲兄弟,诸葛瑾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他就开始了独立生活。而由于当时中原动乱,遍地战火纷飞诸葛瑾为了免遭兵祸,选择了远避江东。而在江东时,诸葛瑾由于才华出众被推荐给了孙权,受到了孙权的重用。后来由于诸葛亮在刘备集团效力,诸葛瑾就长期作为孙刘两家的纽带,联络两家的感情。刘备和孙权翻脸后,诸葛瑾也并没有受到孙权的怀疑,反而是一如既往受重用。
孙权称帝后,还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诸葛瑾一生深受孙权器重,而在他死后,他的儿子诸葛恪也十分受孙权看重,被封为丞相,成为了托孤重臣。
可以看到诸葛瑾之所以投靠东吴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实势逼迫,当年中原战乱,到处打来打去,只有东吴相对安稳,所以诸葛瑾选择了来到东吴。二是在来到东吴后,诸葛瑾受到了孙权的重用,能够一展才华,于是便一直在东吴效力,扎下根了。
诸葛亮
诸葛亮父亲去世后,他就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了。诸葛玄投靠荆州刘表后,诸葛亮也在荆州安下了家。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下来,平时就是和好友畅聊一下时势,自己也亲自动手干干农活。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于是上演了著名的隆中对。而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刘备成功的联合孙权,于赤壁大败曹操,之后占荆州、夺益州,奠定了蜀汉的基业。
刘备夷陵大败后,刚建立的蜀汉国事飘摇,人心惶惶,又是诸葛亮于危难中挽大厦于将倾。诸葛亮凭借逆天的能力,硬生生将蜀汉拉回正轨,短短几年就恢复了国力。之后他更是以弱小国力压着曹魏打,给当时的蜀汉臣民和心系汉室之人带来了汉室中兴的希望。诸葛亮一生,为了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世人动容!即便是时隔千年,只要提起诸葛亮,大家都会对他佩服有加。
诸葛亮身负大才,自视甚高,常常自比管仲乐毅,所以一般的人他是看不上的。当时曹操虽然实力强大,最终很可能成为天下共主,但是他手下谋士众多,诸葛亮投靠他也不可能会得到充分重用,所以诸葛亮没有选择曹操。而东吴那边,他的兄长诸葛瑾已经在那里为官,且当时的官位不是特别高,诸葛亮如果选择东吴,短期内肯定是超不过诸葛瑾的上限的。
选择来选择去,只有刘备最合适,刘备对他比较真心,愿意三顾茅庐来请他出山,而且承诺了给他发挥才能的巨大空间,对他掣肘比较少,且刘备属于初创团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他才最终选择了刘备。
诸葛诞
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两人虽是同一个家族之人,但两人其实并不十分熟悉,因为诸葛亮早早的就随叔父去到了荆州。与诸葛亮和诸葛瑾相比,诸葛诞混的位置并没有那么高,甚至曾被魏明帝曹睿罢官。不过在曹爽当政后,由于诸葛诞和夏侯玄关系好,他又被封为了扬州刺史,加号昭武将军。
后来由于好友夏侯玄、邓飏等先后被诛杀,诸葛诞心中十分不安,加上又不满司马氏兄弟擅权,遂起兵反抗,最终兵败身亡。三兄弟中,诸葛诞的能力其实是最差的,结局也是最惨的。
诸葛诞岁数比诸葛亮和诸葛瑾小,且身在曹魏的土地上,很自然就选择了在曹魏做官。其实当时虽然诸葛亮在蜀汉地位很高,诸葛诞在东吴也混得不错,但是在诸葛诞看来,曹魏的实力还是要强于另外两家的,魏国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所以跟着曹魏,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而且站在家族的角度来看,三方下注,每个阵营都有自己人在其中,最符合家族的整体利益,毕竟鸡蛋是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的。
结语
诸葛亮三兄弟,最终之所以选择投靠了三个国家,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时势原因,大家都被时势裹挟,加入了不同的阵营。二是他们各自的想法和目标不同,选择不一样。三是他们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家族更好发展,魏蜀吴任意一个统一三国都不影响诸葛家族。
诸葛亮三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三个国家?究竟有何目的?
诸葛亮三兄弟为何分投三国?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诸葛亮在三国中也是神一样的存在,其文韬武略举世无双,排兵布阵神鬼莫测,通晓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常自此管仲乐毅,辅佐刘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确立了蜀汉政权。然而诸葛家族除了诸葛亮,还有两个举世无双的人才,一个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其文韬武略相对于诸葛亮稍逊风骚,但在东吴也是屈指可数。
另一个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诞,武艺超群,勇猛过人,在曹魏被封为大将军。三国中最为怪异的也要数诸葛亮三兄弟了,三人各怀绝技,德才兼备,最重要的是三人各归其主,并且都有非凡的成就,互补来往,又中心耿耿。为何诸葛家三兄弟不联合起来共同辅佐一位主公?难道诸葛家意图天下,下一盘大棋?诸葛家这样安排究竟是何用意,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家三人的前途命运。
其一诸葛亮。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后开始忠心辅佐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让诸葛亮一战成名。诸葛亮有让赵云巧夺荆州,以借荆州为名让刘备有了安身立命之地。之后又辅佐刘备攻占益州,占领汉中,一举确立蜀汉政权,这也让刘备有机会和曹操对决。刘备死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连刘禅对诸葛亮也是言听计从,诸葛亮几乎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诸葛亮为了继承刘备的遗志,先后六次北伐中原,直至病逝在五丈原。
其二诸葛瑾,字字瑜,三国时期吴国重臣。由弘咨推荐,为东吴效力,因其宅心仁厚,诚信忠诚,深受孙权的赏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诸葛瑾跟随吕蒙偷袭荆州讨伐关羽,吕蒙死后,诸葛瑾被封为宣城侯,领南郡太守并驻守公安。黄初三年(222年),孙权被册封为吴王,诸葛瑾被被任命为左将军、宛陵侯。黄初八年,曹丕病逝,孙权大举北伐,命诸葛瑾攻取襄阳,后诸葛瑾被升任为骠骑将军。赤乌四年(241年),孙权兵分四路伐魏,司马懿出战孙权,孙权兵败。同年诸葛瑾去世,享年就十八岁。
其三诸葛诞,字公休,三国时期曹魏将领,自幼喜爱舞枪弄棒,武艺超群,在曹魏官至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是诸丰的后人,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在曹魏开始为荥阳令,入京后被任命为吏部郎,后来因为为官清廉被升任为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关系甚好。曹芳继位后,曹爽辅政专权,重新起用诸葛诞,让他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正元二年(255年),诸葛诞辅助司马师剿灭叛乱。后来东吴丞相孙俊率军袭扰丘俭,诸葛诞率兵驰援,斩杀留赞。诸葛诞被封为征东大将军,邑三千五百户。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命魏帝下诏封诸葛诞为司空,诸葛诞因惧怕发动叛乱,据守寿春。甘露三年,寿春城中粮食枯竭,诸葛诞突围失败,因与文钦在战略和粮食上有分歧而将文钦杀害,文钦之子文鸯、文虎投降司马昭,同年二月司马昭攻克寿春,诸葛诞率军逃亡,被胡奋部将斩杀,并被夷三族。
其次分析诸葛家三兄弟分投三国有何意图。
其一三国魏晋时期,伴君如伴虎,分投三国不会被株连。诸葛家三兄弟都是聪明绝顶之人,都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尤其实在动乱的年代,一人有罪株连三族甚至九族都是常有之事,三人如果同事一主,有可能一起被杀,这样诸葛家的命脉前途也就尽毁了。而分投三国怎么也不会被一起诛杀,最主要是异国他乡还有亲戚可以投靠,仍然可以安身立命,这样诸葛家的香火就永远不会断。更重要的是一但一国被灭,很有可能大开杀戒,想诸葛家这样聪明能干的人,敌人也会恨之入骨,定然也不放过。而分投三国,一国战败,诸葛兄弟也可求个情,这样也不至于被灭族。
其二兄弟共同辅佐一位主人,竭尽全力,必然会招致猜忌。三人的文韬武略都是登峰造极,如果在一国任职,必然声势浩大,很有可能国家重要官职都是这三个人的。其他文武百官必然会眼红,即便三人没有操纵朝廷,结党营私,也会被其他人诬告。而事实是三人也一定有足够的能力操控一国的军政大权。这样三人很有可能被小人陷害,而被灭族,因此分投三国,是明智之举。
其三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三人势均力敌,共投一国必然生乱。三人的才华都是举世无双,在朝堂之上也会明争暗斗。如果三人不和,相互尔虞我诈,互相排挤,不但会给国家带来动乱,诸葛家也会一损俱损。这样不仅被同僚取消,万一皇帝大怒,恐怕三人姓名不保,因此在一个国家无法展示三人的雄才大略,最主要是三人的政治目标和理想也不一样,三观也有差异,这也是为何三人愿意分投三国吧。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共事一主,会有很多分期,还是各自奔前程的好。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三兄弟?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诸葛亮三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三个国家?究竟有何目的?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诸葛亮三兄弟分事魏蜀吴三国,堪称历史奇观。但事情也并不那么简单,结局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诸葛亮到底兄弟几人?诸葛氏为当时琅琊的名门望族,祖上诸葛丰曾做过汉朝的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从父诸葛玄官至豫章太守。
诸葛亮兄弟三人,兄诸葛瑾,弟诸葛均,亲兄弟。诸葛亮六岁时父亲去世,跟随从父诸葛玄一起生活。
史书说诸葛氏「龙虎狗」所指何人?成书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御览」中说,「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诸葛亮在蜀,诸葛瑾在吴,诸葛均也在蜀,这「狗」又指向哪里?
这里又得引出另一个人物,诸葛诞。他其实是诸葛亮的从弟,并非亲兄弟,留在魏国,在魏国做官,官至征东大将军。
三人缘何各为其主?上文说诸葛亮六岁丧父,由从父诸葛玄抚养,诸葛瑾长诸葛亮七岁,后为躲避战乱移居江东。因有才学被举荐给孙权,从此在吴国为官。
诸葛诞年纪应比诸葛亮小二三十岁,不算是一代人。等他成人汉朝已灭曹魏立国,从此效忠曹魏,情理之中。
诸葛亮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在此不在赘述。带上小弟诸葛均去蜀国,诸葛均也做到长水校尉之职。
三人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诸葛瑾在吴国,官至大将军,后病逝。其子诸葛恪掌权后,在政治斗争中糟灭门之祸。
诸葛诞在魏国,官至征东大将军。曾参与平定毋丘俭,文钦叛乱。后因不满司马氏专权,又担心自己生命安全,举兵反叛,兵败被杀,夷三族。
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的五丈原,其子诸葛瞻也在蜀国亡国前的绵竹之战中战死。
令人稍安的是,诸葛亮的后人现在大多居住在浙江一带,有数千人之多,武侯后继有人,香火绵延。
诸葛亮三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三个国家?究竟有何目的?
诸葛亮兄弟共有三人,除了诸葛亮自己,还有长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均,另有一个族弟诸葛诞,四人里面,诸葛瑾效命于东吴,诸葛亮和小弟诸葛均则投奔了蜀汉,诸葛诞与诸葛亮兄弟素无来往,一直在魏国为将。
为什么诸葛亮四兄弟会分别效命于三个国家?其实,这也不是他们约定好的,更谈不上有什么目的,古人云“良擒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适”,诸葛亮兄弟分事三主,不过是各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做出的选择。
诸葛亮兄弟的父亲诸葛珪(汉末任兖州泰山郡丞)去世的时候,诸葛亮才八岁,弟弟诸葛均则只有四岁,兄长诸葛瑾已经十五岁。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在父亲病逝后,便随叔父诸葛玄一起投奔荆州刺史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与幼弟在南阳卧龙山的隆中结庐隐居。而此时的诸葛瑾,他又在何处?
诸葛瑾早在建安五年(200年),便因中原战乱而避乱于江东,因为年龄上的差距,在父亲去世后诸葛瑾并没有尽到“长兄如父”的责任,而是早早出仕,扎根于东吴。
在江东,诸葛瑾以其博学多才,得到了孙权的姊婿曲阿弘咨的欣赏,被他推荐给吴侯孙权,至此便在东吴平步青云,两人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孙权形容与诸葛瑾的君臣关系的是“神交”,曾经公开在别人面前动情的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可见诸葛瑾在孙权心里的分量之重,贤臣得遇明主,诸葛瑾是感激涕零,又岂敢不“竭肱骨之力效忠”。
魏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受封吴王,诸葛瑾被封为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成为东吴的辅国重臣,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他的长子诸葛恪,后来成为吴大帝孙权的托孤重臣,辅佐太子孙登继位,被拜为丞相,领荆、扬二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东吴头号权臣,其在东吴的地位与叔父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不相上下。
既然诸葛瑾在东吴如此受重用,而弟弟诸葛亮的才学又胜于己,诸葛瑾为什么不推荐自己的弟弟诸葛亮一同为孙权效命呢?笔者以为,与诸葛瑾早年离开家乡投奔东吴有很大关系,诸葛瑾离家早,与二弟诸葛亮,三弟诸葛均的兄弟之情比较淡薄,而且二弟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吞吐宇宙之才,不管是出于于私心也好,还是兄弟之间真的感情变淡了,总之,诸葛瑾绝对不会邀请二弟诸葛亮到东吴辅佐孙权,以免威胁到自己在东吴的地位和好不容易和孙权建立起来的“神交”之情。
而即便诸葛瑾邀请二弟诸葛亮到东吴辅佐吴侯孙权,我想诸葛亮也断然会拒绝,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诸葛亮是一个既传统,三观又很正的经世大才,他要等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汉室后裔刘备。
诸葛亮在隆中结庐而居,日耕夜读,虽远离政治,却对天下大势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远见。诸葛亮与徐庶、崔均等人是好友,徐庶曾短暂做过刘备的军师,崔均是东汉太尉崔烈之子,崔烈后来为董卓所害,崔均便与袁绍一起在山东起兵讨伐董卓,此二人都是当时的名士,以效忠汉室为宗旨,诸葛亮与他们二人相交,说明他的政治理念和抱负,就是通过自己所学,来尽已所能助刘备夺取天下,恢复汉朝江山。
当时,汉室地方诸侯不止刘备一人,还有荆州刘表,益州刘焉,刘璋父子等,诸葛亮为什么独对刘备另眼相看呢?
因为刘备的起点实在是太低了,刘备虽然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到了他这一代早已经褪去了皇族的光环,成了靠织席贩履为业的平民,在讲究门第出身的汉末,刘备这样的寒微之士要想成功其实是很难的。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乐毅当年辅佐弱燕连陷强齐七十余城,差点使齐国灭亡。刘备的形势就如当年备受欺凌的燕国,以诸葛亮之才,辅佐刘表、刘焉这样的庸碌之人,还不如辅佐“潜力股”刘备,最为关键的是,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诸葛亮向他陈说的三分天下之计,便是为刘备将来建立蜀汉基业,与魏、吴成为鼎足之势所打造的宏伟蓝图。
最后说说诸葛亮的族兄弟诸葛诞吧,这也是个狠角色,在魏国官至征东大将军。
诸葛诞与诸葛亮同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但他们的关系显然因为分事三主而极度疏远,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什么交集。
既然没有什么交集,那么世居北方的诸葛诞入仕曹魏便显得再正常不过了。诸葛诞在魏国同样得到重用,而且对魏国很忠心,齐王曹芳继位后,大将军曹爽专擅朝政,诸葛诞得到曹爽的重用,被任命为扬州刺史。
诸葛诞与诸葛亮家族之间唯一的交集就是吴国和魏国的东兴之战,吴国的主将是诸葛瑾之子,太傅诸葛恪,东兴之战中时任镇东将军的诸葛诞与镇南将军毌丘俭、征东将军胡遵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东兴之战最后以魏国的惨败结束,此后诸葛诞与诸葛亮家族再无任何交集。
诸葛诞曾协助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为好友夏侯玄、王凌等人被诛,心自不安,于甘露二年(257年)起兵反对司马昭,并求援于东吴,东吴两次来援都被打退,诸葛诞最后被胡奋所斩,并夷灭三族。
诸葛亮三兄弟中,诸葛亮与幼弟诸葛均的感情最深,诸葛均从小便由二哥诸葛亮悉心照顾,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时候,诸葛均陪着兄长在南阳隐居晴耕晚读,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诸葛均积极留在隆中种田度日,直到后来兄长诸葛亮把他引荐给刘备,蜀汉建立后诸葛均出任长水校尉一职,蜀汉灭亡后,诸葛均随后主迁往洛阳,途中病逝。
诸葛亮兄弟的不同人生,都是他们各自的选择,志趣不同,理想不同,自然无法走到一起共事一主,他们各奔前程,在不同的阵营里面效命,也是尽到了人臣应有的本分,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兄弟所得到的待遇,可谓是空前的,这绝对属于智商、能力都爆满的兄弟。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