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儿子多达26位,若是黄泉相聚,他会狠抽谁?

明朝灭亡后,明太祖朱元璋思念儿子,于是在黄泉下召集诸子,朱家26位儿郎齐聚一堂。

大殿中,朱元璋看到一众儿子济济一堂,威严如他也不禁老怀大慰,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咱的老大啊,父皇终于又见着你了!”朱元璋欣慰地对长子朱标说道。

△朱元璋

“儿臣不孝,没能一直侍奉于左右,让父皇担心了!”再见朱元璋,朱标也是颇为动容,眼眶泛红地拜道。(懿文太子朱标,37岁英年早逝)

朱元璋走下台阶扶起朱标道:“老大啊,你小子走得可真不是时候。老子辛苦培养你一遭,临了却是白发送黑发。更难办的是,你能压得住你那些弟弟们,可是你的孩儿们却不行。咱千防万防,还是算漏了咱家的老四!”(靖难之役,燕王造反成功)

说到这里,朱元璋怒瞪了四子朱棣一眼,吓得朱棣一个激灵,忙低下头,避开朱元璋的目光。

见状,朱标上前回护道:“父皇息怒,靖难之事也不能全怪老四,何况今天是我们父子重逢的喜日,还望父皇莫要动怒。”

“你啊,”朱元璋指了指朱标:“还是那么的维护弟弟,当初要不是对他们太过纵容,哪会有后来那么多烂事。”

朱标并不辩解,只是笑着微躬一礼,以示默认。

△朱标

朱元璋示意朱标在自己身边落座,然后看向了老二朱樉(shǎng)。

朱樉瞅着轮到自己,连忙上前拜道:“不肖子朱樉拜见父皇。”

“老二啊,老二,你既然知道自己不肖,当初又何必做下那么多暴虐之事?”与对朱标时的怜惜不同,对朱樉时朱元璋满是恨其不争的意味。(秦王朱樉性格暴虐,压榨百姓,屡教不改)

“父皇,儿臣……儿臣……”朱樉一时吞吞吐吐,不知该如何作答。

“你也是个带兵的王爷,怎么说起话来反倒像个娘们儿?”朱元璋不满地斥道。

“是,儿臣就是觉得打天下甚苦,后面享受一下也是应该的。”朱樉磨蹭了半天才找出这么个理由。

朱元璋听罢不屑地一笑:“老二,你拿这鬼话糊弄你老子,你觉得能过关吗?咱一再告诫你不要施虐他人,不要祸害百姓,你为何不听?最后被三个厨妇下毒,可见你天怒人怨到何种地步,这些年可有悔过之心?”

“儿臣不觉有错,我贵为秦王,享受一些是我的权力。”朱樉梗着脖子辩道。

△朱樉

“混账!你那是享受一些吗?皇帝尚且要爱惜民力,何况你一个王爷?死过一回了还冥顽不灵,你当真是死有余辜!来人,把他拖下去给朕狠狠地抽,50下!”

被殿内侍卫架了出去,秦王愣是不求饶。

朱标在一旁有些不忍:“父皇,这惩罚是不是有些重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一点儿也不重,你听听他说的话。咱生前没把他这执拗性子扳过来,那现在就继续扳!”

稍微顺了顺气,朱元璋又指向老三朱棡(gāng)道:“老三当初和他二哥一个性子,但是老子教诲了几次,他倒也知错能改,这就是咱朱家好儿郎!你再看看老二那德性,错了不认,认了不改,丢尽了咱老朱家的脸。”

晋王朱棡忙上前劝慰道:“父皇息怒,二哥性子倔,其实心里是知道错了的。”

△朱棡

“行了吧,你也甭替他找补。既然你们兄弟关系好,那就应该平日里多多规劝,而不是只知犯错时互相包庇。”

“谨遵父皇教诲。”朱棡恭敬应是。

接下来,朱元璋斜睨着老四朱棣,朱棣见状赶紧跪拜道:“儿臣叩见父皇!”

“咱家老四真是出息了,自己都能打江山、当皇帝了,咱是不是该夸夸你啊?”没有想象中的暴怒,朱元璋反而风轻云淡地问道。

燕王朱棣倒是知道好歹,干脆认错道:“儿臣有错在先,不敢当父皇夸奖,愿意领罚。”

朱元璋笑指着朱棣对朱标说道:“老大,你四弟当过皇帝后,是不是长进不少?这话儿递得让咱都不好太过苛责他。”

朱标陪笑道:“父皇,四弟有长进是好事,儿臣觉得还是应该以鼓励为主。”

△朱棣

“允炆的事,你不介意?”朱元璋问道。(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燕王朱棣奉天靖难)

“儿臣认为允炆和四弟都有责任,错不在一方。”朱标认真答道。(朱允炆是朱标的第二子)

“嗯,就按老大说的,以鼓励为主。”

说罢,朱元璋颇有意味地对朱棣说道:“朕知你心思,你的文治武功都摞在那儿等朕瞧呢。击蒙元、收安南、编大典、下西洋,朕都看到了,你做得很不错。但功是功,过是过,即便有一千个理由,谋逆篡位也必有一罚,下去自领100鞭。”(明成祖朱棣,开创永乐盛世)

“谢父皇,儿臣愿意领罚!”朱棣跪叩应道,起身后又朝向大哥朱标作了一揖,然后才退出大殿。

“老大,你就这么放过他了?”朱元璋看着朱棣远去的身影问道。

“回父皇,儿臣哪里有放过四弟,这不还是惩罚了100鞭。说起来,欲行仁主之事,需有霹雳手段,允炆只知前者,焉能不败。”朱标颇有感慨地回答道。

“嗯,难得你看得通透,咱也就不多说了。”朱元璋也是叹道。

“父皇,这事都过去了。您看看五弟,在医学上颇有一番成就。”朱标向朱元璋推荐道。

老五朱橚(sù)适时上前跪拜道:“拜见父皇。再见父皇,儿臣喜不自胜!”

“起来说话。听老大说,你在医学上颇有成就,说给咱听听。”朱元璋颇有兴致地询问道。

周王朱橚起身答道:“回父皇,大哥过誉了,儿臣酷爱医道,组织编纂了《救荒本草》《保生余录》《袖珍方》和《普济方》等医书。当初一是为了满足兴趣,二是为了造福大明,后世传播得那么广泛,都到了国外,这是儿臣没有想过的。”

“好啊,医道救人于水火,普济万世万民,老五行的是大功德!”朱元璋不吝夸奖道。

难得朱元璋如此夸人,周王朱橚也是喜笑颜开,但也谦虚了几句这才退下。

△《救荒本草》传扬世界

接下来,老六朱桢向朱元璋跪拜:“儿臣拜见父皇。一别经年,父皇可安好?”

朱元璋笑道:“咱好着呢,就是偶然想起一些不争气的子孙,心里有气。不过这不包括你老六,你这个楚王帮咱镇住了南方,是咱朱家的好儿郎!”

楚王朱桢又是端正一揖:“谢父皇夸奖,儿臣替父皇分忧实为分内之事,若有来生依然如故。”

朱元璋很满意地点头,表示赞赏。

朱桢退下后,看到紧随上前的人,朱元璋的脸色立马有些不好看了。

老七朱榑(fú)抹了把额头的汗,跪拜道:“儿臣拜见父皇。父皇……可安好?”

“有你这种混账,咱怎么安好?因为立了些军功,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肆意妄为,视王法于无物,你好大的威风啊!照你这种想法,是不是中山王和开平王都可以骑到朕的头上了?”朱元璋怒斥道。(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大明最强武将,王爵是死后追封,二者生前分别是魏国公、鄂国公)

齐王朱榑慌忙磕头认错:“儿臣不敢,儿臣生前顽固不化,让父皇和四哥费心了!”(朱榑骄纵不法、冥顽不灵,永乐年间被朱棣废为庶人)

△藩王分布图

朱元璋冷哼道:“知道认错就不加倍罚你了,下去领30鞭!”

朱榑虽然受罚,但起身时似是松了口气,赶忙退下领罚。

轮到老八朱梓,出班跪拜道:“儿臣拜见父皇。儿臣……”

话到嘴边却是化成哽咽。

朱元璋看着朱梓年轻儒雅的模样,不禁重重一叹:“咱的痴儿啊,你有什么想不开的,非要自焚?”

潭王朱梓悲戚道:“儿臣的岳丈家卷入胡惟庸案,儿臣担心会遭严刑,与其受辱不如一死了之。”

“你糊涂啊!虎毒尚不食子,咱顶多是敲打你一下,让你来京师也是为了安抚你,可你怎么还能吓破胆呢?”朱元璋纳闷道。

“儿臣……儿臣还以为要被拘禁受刑,这才出此下策。”朱梓嗫嚅道。

朱标起身边安抚朱梓边叹道:“八弟,你实在应该先和父皇见上一面,不该如此草率行事,误了自己也让父皇伤心。”

△朱标

“大哥说得是,如今看来,我确实是草率了。”朱梓也是懊悔不已。

朱标将朱梓送回班列后,接下来的老九朱杞(qǐ)是宫妇抱上来的。

看着襁褓中的赵王朱杞,朱元璋眼眶湿润:“咱苦命的老九啊,就得了一岁阳寿,苍天不佑啊!”

“对了,还咱的老幺,快抱上来让朕瞧瞧!”

另一名宫妇赶紧上前将老二十六朱楠抱给朱元璋,朱元璋一手抱一个,念叨道:“咱家老幺是咱65岁时出生的,可怜才刚满月就折了,活得比他九哥还短。唉,都是可怜的孩子!”

朱标见父亲悲伤连忙劝慰道:“父亲且宽心,生死有命,两位弟弟下辈子定能长命百岁。何况,您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大成人了二十四人,这已是苍天护佑了。记得在民间走访时,儿臣看到百姓之家子嗣夭折甚多,十中能存五六已是大幸。”

朱元璋默然地点了点头:“老大说的咱也明白,可事情轮到自己,终究不能免俗啊。”

朱标示意两位宫妇接回朱杞、朱楠,然后让她们退下。

接下来,老十朱檀上前跪拜道:“儿臣拜见父皇!”

朱元璋有些气愤地指着朱檀:“你两个弟弟想活,却没得活。可你一身才学,本能活得很好,却偏要去找死,真是愚不可及!”

鲁王朱檀忙请罪道:“父皇息怒,儿臣误信方士之言,服食金丹以求长生,谁想竟是被骗了!”

“老大,你看看你这些弟弟们,大多不让我省心啊!”朱元璋怒其不争地说道。

朱标忙打圆场道:“好了,十弟,前事算是你被蒙蔽所致,快向父皇保证再不可做此荒唐之事。”

“父皇,如大哥所言,儿臣已然醒悟,再不会被蒙蔽了。”

朱元璋摆了摆手:“现在说还有甚用?下去吧,领10鞭,长长记性!”

鲁王之后,老十一朱椿上前恭敬跪拜:“儿臣拜见父皇!不想在地府能再见父皇,儿臣激动莫名。”

“咱家的蜀秀才来了,”朱元璋总算又露出了笑脸,夸道:“还是你让咱省心啊,学问做得好,封地管得好,事情做得正,你那些不争气的兄弟有你一半明理,咱就舒心喽。”

蜀王朱椿忙谦虚道:“父皇过誉了,儿臣不敢和几位兄长相比,只不过是好弄些文墨罢了。”

对于朱椿得体的应答,朱元璋很是满意,又夸赞了一番方才作罢。

接着是老十二朱柏上前跪拜道:“儿臣拜见父皇。父皇仙逝后,儿臣便觉大明已经大不如前了。”

“怎么看你一副心有怨怼的样子,是不是被自己的侄儿逼得自焚,心里还有气啊?”朱元璋问道。(湘王朱柏文武双全,建文削藩时,因不甘受辱而自焚)

△建文帝朱允炆

“削藩是国事,儿臣岂敢有所不满?”朱柏明显有气道。

这时朱标起身对朱柏一揖道:“允炆行事不当,我这个当父亲的责无旁贷。十二弟,为兄在这里给你赔礼了。”

朱柏连忙回礼道:“大哥莫要折煞臣弟,臣弟从未对大哥有怨。”

“好了,都是自家兄弟,不要搞得像朝堂一样。老大这礼赔得应当,允炆着实是处置不当,老十二也确实是受委屈了。今天在这里说开了,就不要再纠结了。”朱元璋一锤定音道。

朱标、朱柏一同行礼称是。

紧接着,一脸忐忑的老十三朱桂跪拜道:“儿臣拜见父皇!儿臣对父皇日思夜想……”

“打住吧,咱可不敢被你惦记,免得像封地的百姓一样,惦记谁谁倒霉。”朱元璋丝毫不留情面地揶揄道。(代王朱桂横行不法、荼毒百姓、屡教不改)

代王朱桂再叩首请罪道:“父皇,儿臣就是手头紧,向百姓们多要了几个。”

“呦,咱还得感谢你只是多要了几个,是吧?这样都闹得民怨沸腾了,你要是再要几个,咱的大明恐怕都要被你装进去!”朱元璋语气愈发严厉道。

朱桂匍匐在地不敢再狡辩,只是作痛哭流涕状。

朱元璋不为所动,冷哼道:“来人,拖出去,50鞭!”

看了眼接下来的几人,朱元璋笑道:“老十四、老十五、老十六,你们三个一同上前来。”

朱楧(yǎng)、朱植、朱栴(zhān)三人应声出班,一齐跪拜:“儿臣拜见父皇!”

朱元璋笑着起身踱步上前,分别拍了拍这哥仨的肩膀道:“你三人同为九边塞王,一个守甘州、一个守广宁、一个守宁夏,皆是恪尽职守,尽心本分,这很好,很让咱省心!比某些人强多了!”

“比如说你,”朱元璋走到老十五朱权面前,然后训道:“平时挺机灵的孩子,咱不在了,怎么人都变蠢了?跟着瞎蹦跶什么!”(宁王朱权被朱棣蒙骗,一同靖难造反)

宁王朱权忙跪下告状道:“父皇,不是儿臣想反对朝廷,都是四哥蒙骗于我,最后儿臣被他裹挟行事,并非情愿的。”

朱元璋不屑地冷笑道:“你十五哥怎么就没有被裹挟?还不是因为你本就有不安分的心思,这才让你四哥有机可趁!”

朱权被说得哑口无言,沉默着不敢吱声。

朱元璋摇了摇头,又走回了主位,挥手示意几人退下。

朱权有些不确信地迟疑了一下,朱标在一旁使了个眼色,示意他赶紧退下,免得父皇改了主意,到时可得受罚。

朱元璋看着后面剩的不多的几个儿子,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老十八、老十九,滚上来!”

岷王朱楩(pián)、谷王朱橞(huì)连忙出列跪拜,都是神色紧张、满头冷汗。

“你们的性子一点儿不随咱,咱虽然对官员严苛,却从不曾虐待百姓。你俩可好,鱼肉百姓毫不眨眼,没良心的东西!统统重责50鞭!”朱元璋怒斥道。

“等等。”朱元璋又想起一事。

“咱差点忘了,咱家的谷王爷真是出息了,也学着他四哥造反。结果,造反也没造明白,真是废物一个。再加30鞭!”

朱楩、朱橞哭嚎着被人拖了出去,朱元璋连多看一眼都欠奉。

接下来,朱元璋将老二十到老二十四一起叫了上来。

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jìng)、郢(yǐng)王朱栋一同上前跪拜道:“儿臣叩见父皇!”

看到这些出生较晚的儿子,朱元璋又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好,好,都是咱的好儿子。都起来,到咱身边说话。”

最大的韩王朱松都是朱元璋52岁时出生的,老来得子分外宠,因此这五子从小就在朱元璋膝前玩闹,朱元璋也颇为享受这种天伦之乐。

朱元璋摸摸这个,拍拍那个,感慨道:“你们几个小的还好都长大成人了,咱心里舒坦。可惜受你们四哥影响,就藩都晚了,心里难免憋屈。不过不用担心,父皇已经教训你们四哥了。”

一番亲情满溢的答对之后,朱元璋这才看向剩下的最后一子——老二十五朱㰘(yí)。

老朱一改刚才对幼子们的宠溺之色,面色不善地怒喝道:“逆子,咱怎么生出来你这么个泯灭人性的东西?残害百姓,杀人取乐,这种事你都干得心安理得?”

看着暴怒的朱元璋,伊王朱㰘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忙不迭地磕头认错。

不过,朱元璋这次没有心软。诸藩王中,朱㰘的伊藩最恶,行径惨绝人寰,而且世代恶棍辈出。就是朱元璋想回护自己的儿子,也过不去心里的坎。

“多说无益。来人,拖下去,鞭100!”朱元璋丝毫不手软地重责朱㰘。

朱㰘撒泼放赖不肯去,终是被卫士强行带走。

最终惩罚结果统计

老二秦王朱樉:50鞭

老四燕王朱棣:100鞭

老七齐王朱榑:30鞭

老十鲁王朱檀:10鞭

老十三代王朱桂:50鞭

老十八岷王朱楩:50鞭

老十九谷王朱橞:80鞭

老二十五伊王朱㰘:100鞭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