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冤,她的冤屈在官不在民,为什么要发下大旱三年这样针对百姓的毒誓呢?

“哭倒城墙孟姜女,六月飞雪窦娥冤。”在民间传说中,窦娥和孟姜女都是广为人知的女性角色,她们身怀极大冤屈,故事曲折悲凉,触动肺腑,感人至深。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唠一唠窦娥的事。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的名作,其中的女主人公便是窦娥。

有个疑问,窦娥为何要发下三桩毒誓?

因为窦娥太冤了,无人能够为她洗脱冤屈,所以临死前她想要让上苍开眼,证明自己是清白的。

那么,在窦娥身上到底发生了何种极冤之事?

自幼被卖,身世凄苦

人一生最不能把握命运的时期便是幼年——出身不能选,也没有抉择生活的能力。

窦娥就没赶上好身世,她3岁丧母,父亲只是一个穷秀才,名叫窦天章。

身世她没得选,但这还不算完。

窦天章为了筹钱上京赶考,就把7岁的窦娥卖给了蔡婆婆家当童养媳。

若只是这样倒也能勉强度日。

然而,窦娥17岁成亲,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她不得不和婆婆相依为命,过着孤单悲凉的生活。

这就完了吗?还不行!

流氓恶棍张驴儿父子看中了这对婆媳,强闯蔡婆婆家,想要胁迫二女嫁给他父子二人。

蔡婆婆为人怯懦,准备屈服恶霸,但是窦娥不甘心,决心抗争,同时嘲笑婆婆意志不坚、向恶人妥协。

黑白颠倒,蒙冤赴死

一个人的冤愤多到自胸膛满溢出来,便会化为汪洋大海,洗涤冲刷这个世界。

张驴儿为了逼窦娥就范,便想出一条毒计。他买来毒药准备毒杀蔡婆婆,这毒就下在窦娥做好的羊肚汤里。

谁曾想原本该是蔡婆婆喝汤,但是蔡婆婆难受没喝,结果就全进了馋嘴的张老儿肚子里。

老父中毒身亡,张驴儿不思悔改,反而想把罪责赖在窦娥身上。他买通官府,使贪官不分青红皂白地判定窦娥有杀人之罪。

窦娥原本拒不承认,据理力争,怎奈贪官以拷打蔡婆婆为要挟,窦娥顾及婆婆年迈,悲愤地认了这桩死罪。

临刑前,窦娥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向上天发下三大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

(血溅白练就是让自己的鲜血不落地,全部飞洒在挂在空中的白练上。)

天可怜见,窦娥死后,这三大誓愿都一一得以实现。

三年之后,当年卖女赶考得中的窦天章早已身居要职,来到了楚州,查明了窦娥的冤屈,惩治了贪官,大快人心。

窦娥之誓,感佩至深

有观点质疑窦娥死前发誓太狠,明明针对贪官,何必波及百姓,毕竟楚州三年大旱会饿死好多人。

我想说大旱会死人不假,但这错绝不能栽在窦娥身上。

窦娥之冤死,究竟是何人之错?

错在窦天章,不该断绝亲情,卖女求官;

错在张驴儿,不该横行逼迫,谋杀诬陷;

错在楚州贪官,不该收受贿赂,颠倒黑白!

依我看,没有窦娥之誓,如何吸引朝廷的关注?没有朝廷的关注,如何能够沉冤得雪、除掉贪官?

若楚州贪官仍在,即使风调雨顺,百姓依旧会处于水深火热;若楚州吏治清明,即使遭遇天灾,上下依旧可以携手克难。

贪官之祸患又岂止是三年大旱可比的?

有观点认为窦娥的誓愿不合理,不该波及百姓,大家怎么看?

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临死前所发的三桩毒誓,前两个是为证自己清白,最后一个大旱三年让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祸及百姓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结合一些古代的文学进行分析,就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了。

《窦娥冤》浅析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关汉卿的这部名作——《窦娥冤》。

故事讲述的是山阳县有一位身世凄惨的小女孩名叫窦端云,三岁丧母,七岁那年因为父亲欠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最后连本带利要还四十两。父亲窦天章无力偿还债务,只能把小端云送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不仅抵偿了四十两的债,还从蔡婆婆那里得到十两银子的资助,用于上京赶考的费用。

窦端云来到蔡婆婆家后改名为窦娥,长到十七岁时与蔡婆婆的儿子结婚,没想到丈夫结婚当年就死了。从此后窦娥与蔡婆婆成了寡妇寡母,两人相依过日子,所幸蔡婆婆颇有家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

山阳县南门有一家药局,老板叫赛卢医,此人欠蔡婆婆十两银子,加上利息要还二十两。这天是蔡婆婆上门要债,赛卢医不仅不还钱,还用绳子想把蔡婆婆勒死!

恰好张驴儿父子经过,将蔡婆婆救下来,并从蔡婆婆口中得知她家中有一寡妇,于是对方起了歹心,要蔡婆婆和儿媳妇窦娥分别嫁给他们父子做老婆。

蔡婆婆开始不愿意,张驴儿父子表示要是不愿意,就用赛卢医的绳子把她勒死。蔡婆婆没办法,只能暂时缓住对方,说要回家与儿媳妇商量,张驴儿父子一同前往,并在对方还没有答应的情况下,死皮赖脸地住在了蔡婆婆家。

窦娥听了婆婆的诉说,当即表示强烈反对,并劝说婆婆不要做这种糊涂事,自己一把年纪了,家里又不愁吃喝,婆媳双双改嫁岂不被人笑话?但蔡婆婆却始终举棋不定,对张驴儿父子也没有明确表示拒绝,因此才为后来窦娥的冤案埋下祸根。

张驴儿见窦娥迟迟不答应,以为是蔡婆婆从中作梗,便从赛卢医那里买来毒药准备把蔡婆婆毒死。

一切准备就绪,张驴儿把毒药混入羊肚汤内,没想到蔡婆婆此时突然呕吐,羊肚汤就被张驴儿的父亲喝了,当即一命呜呼!

张驴儿心有不甘,决定把父亲的死推到窦娥身上,于是上县衙告状。窦娥在公堂上受尽酷刑始终不承认自己杀人,县官把矛头一转,准备对蔡婆婆用刑。

窦娥担心婆婆,于是把不该有的罪责都担了下来,签供画押被打入死囚牢。

行刑那天,窦娥要监斩官准备一张干净的席子,旁边竖起旗竿,竿上挂一条丈二长的白练,并发下三桩毒誓:

  • 若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头落,席上没有半点热血,全都飞到白练上;
  • 若我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我的尸首;
  • 若我窦娥委实冤枉,从今以后,这楚州亢旱三年!

立誓后,三通鼓响,刽子手举起手中的鬼头大刀向窦娥砍去……

当时正值六月酷暑,窦娥死后,她的三个誓言全部应验,血不沾席,飞起来沾满了二丈白练,雪花也跟着从天上飘落下来。从那天起,楚州境内连续三年大旱,百姓颗粒无收。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赶考及第,官拜参知政事,他为自己的女儿平反了冤情,张驴儿被凌迟处死,剐了一百二十刀;经手这个案子的县官桃杌虽然已升任州太守,也因刑名违错之罪被杖责一百,永不叙用;赛卢医被发配到烟瘴之地,蔡婆婆则由窦天章代女儿收养。

《窦娥冤》这部作品是关汉卿参照东晋史学家干宝的《东海孝妇》所写,《东海孝妇》是婆婆自杀,小姑子诬告自己的大嫂周青,结果周青含冤而死,刑场上周青的血不往下流,而是顺着十丈长的竹竿往上流,颜色也不是红的,而是青黄色!

不管是周青还是窦娥,她们斩首后血往上流,都想说明一个问题:自己被冤枉!

血往高处流属于异常现象,现实生活中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文学作品是借这种现象表达受害者的冤情。窦娥的血飞到白练上,这是她向上天控诉,用自己的热血写下二丈长的诉文。

六月飞雪也是如此,天生异象,这是上天对窦娥控诉的回应。雪是洁白的,窦娥提出白雪掩盖自己的尸首,是要保全自己清白的身体和名声。遗憾的是,原文中窦娥的尸首并没有被雪掩埋,而是在徒刑后就送回给蔡婆婆安葬了。

最后说楚州三年大旱,很多人无法理解窦娥的这个毒誓,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窦娥的诅咒,当地百姓也因此对窦娥产生怨恨。我认为,这样的解读是错误的!

我们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如果普通百姓作恶,恶果会出现在他自己或者他家人身上,如果当官的作恶,恶果则出现在他所管辖的地界。

《西游记》第八十七回,凤仙郡的郡侯因为在祭祀玉帝的时候,夫妻俩吵架了,他把祭祀的供桌推翻,桌上的供品掉在地上被狗吃了。结果玉帝因此恼怒,不再给凤仙郡降雨,还安排了米山、面山和金锁,米山前有一只拳头大的鸡在啄米,面山前有一只小小的哈巴狗在吃面,金锁下有一盏灯在烧锁梃。

玉帝下旨,什么时候鸡吃完米,狗吃完面,灯火烧掉锁梃,他就给凤仙郡降雨。

玉帝的行为连孙悟空都看不下去,因为那些米和面根本吃不完,锁梃永远不可能烧断。这些惩罚皆因凤仙郡侯而起,然而遭罪的却是全郡百姓。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宋徽宗在一次焚表祭天的时候,把表上的“玉皇大帝”写错了,“玉”字的点给点到“大”字上面,变成“王皇犬帝”。玉帝非常生气,表示“王皇可恕,犬帝难饶”!于是派出赤须火龙下界转世为金兀术,搅闹宋室江山。

如来佛祖见此情景,认为“君昏臣暗,百姓无罪”,于是也派出金翅大鹏明王转世为岳飞,拯救黎明苍生。

从这些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古代封建社会的人对官员政绩的认可,也包括了自然环境。如果君王正,臣子明,就会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如果君昏臣暗,则四海不宁灾祸连连。

因此,窦娥冤死后楚州连旱三年,表面上看是祸及百姓,实际上是上天对昏庸县官的惩罚。

大旱三年的另一种说法:有人认为窦娥发毒誓让楚州三年大旱,是对当地百姓冷漠无情的报复。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当时旁观的百姓根本没有能力救她,甚至连她的婆婆也无能为力,只能反复地说“痛杀我也”。

但是在窦娥昭雪之前,她确实没遇到什么好人,无情地父亲拿唯一的女儿抵债,糊涂的婆婆引狼入室,张驴儿父子凶狠毒辣,黑心的医生助纣为虐,县官更是那催命的阎王……

站在窦娥的角度看,这世上还有好人吗?所以她在刑场发出毒誓,让楚州三年大旱,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反抗。

结语

《窦娥冤》是非常有名的元代杂剧,细读后我们会发现,这部作品与很多古代小说故事稍有不同。

在很多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里面出现矛盾的主体往往发生在贫与富之间,以此反映社会上的阶级矛盾。窦娥的案件中没有出现贿赂县官的情节,窦娥家有钱,反而被泼皮无赖告倒,而且是诬告,这样的情节更能反映出县官的昏庸。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主人公,《感天动地窦娥冤》被誉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原文中窦娥所发毒誓是这样的:(正旦云)竇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竇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麼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竇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掛在旗枪上:若是我竇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麼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掛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竇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长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著我尸骸现;要什麼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竇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著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窦娥所发毒誓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就是:第一血溅白练;第二六月飞雪;第三大旱三年。三个毒誓都是窦娥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向上天请愿。

窦娥从小就十分可怜,母亲早亡,父亲因为家里都穷,又要上京考科举,不得不用女儿换盘缠,把女儿卖给了蔡婆婆当童养媳。窦娥也没有反抗,而是顺应了父亲的做法,到了蔡家当了个好媳妇好妻子。

可是天公不作美,窦娥刚到蔡家两年。丈夫就不幸去世。窦娥恪守妇道,与婆婆两人相依为命。无奈被同乡恶棍张驴儿父子双双看中。蔡婆婆无奈只能答应,不忍被他们一直屈服。但是窦娥是个有节气的女子,不肯屈服。张驴儿为了得到窦娥,开始设计毒害蔡婆婆来要挟窦娥。不料,阴差阳错地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张驴儿便诬陷窦娥,窦娥有冤不能伸张,没人可以帮助自己。最后只能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呐喊。而窦娥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冤屈,只能求助于虚无的苍天,她发了三个毒誓。而这些毒誓在窦娥被斩杀以后也一一应验。

可以说这是元代普通的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反应。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朝代,而且元朝统治者不同于清朝,元朝反对融入汉文化,他们将自己的那一套带到了汉人居住地。为了实现自己的圈地养羊养牛,元代统治者通过暴力来征服汉人。汉人开始大规模的反抗,统治者只能下令不能随便圈地。

虽然有法律的约定,但是很多统治者依旧勾结地方豪强迫害汉人。元代出现了很多冤案,很多处在社会低端的劳动人民成为了他们的牺牲品。

关汉卿所写的这个故事来自于民间传说“东海孝妇”,第一和第二个毒誓都十分正常,常见于古代的冤屈故事中。被斩头以后得鲜血没有流到地上,而是飞上了素练。六月本该晴空万里,太阳当空的时节,却出现了下雪的非自然现象。这在古代没有科学研究的情况下,通常也会被赋予一种所谓“冤”的标签。

而这最后一种,为什么窦娥会用迫害其他无关的百姓呢?毕竟大旱三年,可能会导致颗粒无收,最后让老百姓不能生存,失去家园,流离失所。其实在古代很多鬼神之说大都如此,比如水鬼不就一样嘛。无故落水而死变成水鬼,不能投胎。而投胎的唯一办法就是拉过往的行人做一个替死鬼,这样才能重新投胎。可以看出古代神鬼之说都是会拉无辜的人当自己的垫背。

我认为这一方面是窦娥在惩戒世人,窦娥无故被人冤枉,世人那么冷漠,无人帮助自己,只得寻求上天的帮助。她必须惩罚这些冷漠的人,让他们明白,自己当初不帮助好人的后果。这也是在提醒他们,不能助纣为虐。

另一方面,其实窦娥也是在惩罚官府,一旦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最先被问责的便是当官的,冤枉他人的官员,怎么可能会有治理旱灾的能力呢?所以窦娥也是在为自己报仇,为了向官员报仇

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临死前发下三桩誓愿:一要鲜血洒旗枪,二要大雪将尸埋,三要楚州三年不下雨,前两桩完全可以自证含冤,为何还要让楚州百姓遭受残酷天灾?背后的原因令人绝望。

《窦娥冤》讲了什么故事?

这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并不多,故事开始时,窦娥母亲已在四年前去世,父亲窦天章一心要考取功名,却因贫穷寸步难行,便将七岁的她卖给了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窦娥在家时叫窦端云,到了蔡家后,被婆婆改名为窦娥,到蔡家第二年,窦娥的丈夫就病死了,蔡家只剩下蔡婆婆和窦娥一对寡妇婆媳。蔡婆婆守着点财产,平常放高利贷牟利,就这样过了十三年。

这一天,蔡婆婆出门去城外找赛卢医索债,不曾想赛卢医已打定主意要杀了她灭口消债,便骗她跟自己前往庄子取银子,半路上看着无人,便拿出备好的绳子要勒死蔡婆婆。

也是蔡婆婆命不该绝,这一幕被路过的张驴儿父子看到,将她救了下来。赛卢医慌忙逃走,张驴儿父子和蔡婆婆询问事件因由后,得知蔡家仅有蔡婆婆一老寡妇和窦娥一小寡妇,正好他们爷俩也没有妻子,便说要做蔡婆婆嫁了张老爹,而窦娥嫁给他张驴儿做妻。

蔡婆婆当场表示拒绝,称可以多给他们些银子做报答,然而张驴儿却耍起了无赖,拿起绳子说不答应就要当场勒死她,蔡婆婆害怕,只好将他们父子领回了家。

蔡婆婆带张驴儿父子到家后,和窦娥说起了路上遇到的事情,窦娥听到要改嫁,马上厉色拒绝:“你要招你自招,我并不要女婿”。

蔡婆婆见窦娥坚定不移,张驴儿父子又在一边紧逼,赶紧私下安抚张驴儿父子,让他们先在家暂住几天,等她好好做儿媳窦娥的思想工作。

不料几天后蔡婆婆就生病了,张驴儿便心生歹计,想着将蔡婆婆毒死,那窦娥年纪轻轻无人倚仗,就只能委身于自己。便往赛卢医处讨厌毒药,赛卢医原不肯,无奈张驴儿说要将他害人的事报官,便只好从了。

回到蔡家,窦娥为蔡婆婆端来羊肚汤后,张驴儿将窦娥支走,偷偷往汤里放了毒药。谁知这张老爹要给蔡婆婆喂汤时,蔡婆婆突然作呕,便让给张老爹吃了。

张老爹被毒死,张驴儿当然不会承认是自己干的,他威胁窦娥嫁给他,不然就报官称窦娥毒杀他爹。窦娥不肯,便和他见官,谁承想这官员桃杌却是个只认钱不认人的,见窦娥无钱贿赂便先来个屈打成招,窦娥死活不承认,桃杌便威胁换蔡婆婆来审,窦娥不愿让婆婆受苦,只好认罪。

施刑那天,心有不甘,满腔冤屈的窦娥,便对着天地发了三个誓愿:

一,“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二,“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血不落地洒向白练,三伏天里降大雪。凡有常识者,都知道这两件事情是非正常现象,如果真的出现,已足够证明窦娥是被冤枉的,然而窦娥却仍加上了一条:

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楚州三年不下雨,那将是怎样的惨况?农民颗粒无收,多少百姓饥饿而亡?多少个家庭因此破碎?可是,窦娥那么贞洁、勇敢、孝顺、善良,她为何要发此毒誓呢?为何要给那些无辜的百姓带来这么大的苦难呢?

其实说起来,有三个原因:

第一,这是令人绝望的原因,那就是窦娥所见之人,无一是好人

有句话说“当雪山崩塌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用在这里最适合不过了。

我们先来看看窦娥所接触的人,都是些怎么样的人。

先是她的父亲窦天章

女儿才七岁,便将其卖作别人的童养媳,他只想着换取盘缠进京赶考,女儿的人生根本比不上功名利禄。可以说,窦娥的悲剧,始于窦天章的自私。

令人更感齿冷的是,窦天章取得功名回老家后,看到窦娥这一宗文卷当夜,窦娥鬼魂前来哭诉冤屈,窦天章第一反应不是心痛女儿已撒手人寰,不是关心她那十几年过得如何,而是问那问卷上药死公公的女子是不是窦娥,窦娥还未来得及辩解,他便一顿痛斥,甚至称要她“永世不得为人,罚在阴山,永为饿鬼。”

这等冷漠,岂是一个父亲所为?窦天章眼里,功名和清白面子才是最重要的,女儿窦娥根本不算什么。

再是她的婆婆蔡氏

蔡婆婆与窦娥是一对寡妇婆媳,两人相依为命十几年,但一遇到紧要关头,窦娥就成了她推出去的背锅侠。

她在路上被张驴儿父子救下来后,言语中明明说自己家里还有个寡妇儿媳,但一回到家说服窦娥时,却不承认,只说是“不知他怎的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

她自己渴望温暖,想着“人无再少年,安乐是神仙”,却拉着贞烈的儿媳妇下水;

窦娥被冤,朝堂上为了不让她遭受皮肉之苦揽下罪名,她却一句替窦娥辩解的话都没有……

如果不是蔡婆婆的引狼入室,不是她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窦娥也不会遭此冤屈。

再有赛卢医

从他的出场诗可知,这是一个拿人命当儿戏的庸医“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因为还不起蔡婆婆的钱,就要将蔡婆婆勒死。张驴儿来讨要毒药,他始初不给是担心祸及自己,然而被对方要挟要曝光他的罪行,便赶紧答应然后远走他乡。正因赛卢医的卑鄙和无赖,才让张驴儿误毒张老头,窦娥的悲剧也因此而生。

此外便是直接造成窦娥悲剧的凶手张驴儿父子,还有太守桃杌等等,这些人,要么穷凶极恶要么贪赃枉法,哪里有一个好人?

窦娥就是处在这样一个极度恶劣丑陋的环境中,当窦娥因为他们而被置于悲剧之中,那种失望、绝望和愤恨便会挣脱了理性的束缚,她很难对现实后果再做出判断了。

其次,抗诉社会的不公

窦娥最初很对官府极为信任,所以在张驴儿威胁其改嫁“私了”时,她想的是“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她天真地以为天理昭昭、世道清白,却不知那官府太守只当来告状的都是他的“衣食父母”,窦娥最终只好做了个衔冤负屈的没头鬼。

想到整个社会“官吏无心正法”,想到广大百姓“有口难言”,窦娥自然异常激愤,这时的她不再仅仅悲愤于自己的冤屈,而是转向了对整个社会不公的控诉,因此她指天骂地,也因此她发下了最为悲愤的第三桩誓愿。

再次,第三桩誓愿是沉冤昭雪的关键

窦娥善良孝顺,可是并非软弱可欺之人,从她面对张驴儿父子时各种斥责讥讽、正言厉色来看,她恰恰很是刚烈。窦娥绝对不会甘心一直被冤枉,即便死了,也要讨个公道,正如她死后鬼魂仍旧徘徊在望乡台“我每日哭啼啼守住望乡台,急煎煎把仇人等待。”

窦娥要雪冤,要复仇,那么就只能让更多的人负担这件不平事带来的恶劣后果,从前文我们分析的来看,这也算是一种“集体责任”。只有这么多人遭受后果,窦娥的冤情才会被重视。不然,以当时她所处的环境,即便前两桩誓愿已经实现,但很快便无人记得,也无人敢做主为她雪冤。

据《汉书·于定国传》有载,东海有一寡妇周青,对婆婆非常孝顺,其婆婆为了不连累她偷偷自杀,谁知却被婆婆女儿告官,称其杀害婆婆,周青百口莫辩,临死前发誓若是自己受冤,死后东海三年无雨,后来果然如此。于定国到此任职后,为周青昭雪,亲祭其墓,东海才下了雨。

事实证明窦娥是对的。后来窦天章来到楚州,就是用东海孝妇作为例子,要求州官重新审理窦娥一案,窦娥最终得以昭雪。

如果没有这第三桩誓愿,窦娥的冤虽然世人已知,但终归是无人来雪了,那仇人更是得以逍遥法外、快活自在。

以上就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的原因,当然,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安排这三桩誓愿不仅起到了制造悬念的作用,还能因此引出窦天章复勘冤案的情节,另一面,只有将这三桩超现实的誓愿聚集一起,才能让作品的艺术气氛更为哀怨,让窦娥之冤有一种天地震怒,人神共愤的效果。《窦娥冤》也因此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临死前发下了三桩毒誓,除了是想说自己蒙受了千古奇冤之外,还有对这个无情的社会充满了怨恨。从说的誓言上来看,也能感受到她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力感。

此外三桩毒誓,冥冥之中有种层层递进的关系,窦娥没有办法再为自己伸冤了,于是只能祈求上天能显灵。毕竟无论是皇帝高官还是平民百姓,都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既然活在世上冤屈难以昭雪,那就乞求上天垂怜,能认清时间恶与善,为自己讨个公道。

三桩毒誓,一环扣一环

血溅白练,说的是窦娥蒙冤,刽子手刀起头落,窦娥脖颈处的鲜血激射,飞涌在半空,溅在刑场的白色绢条上,竟一滴也不落到污秽肮脏的人间土地,一身热血将只洒在这白练之上,这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成真,那么人们心里可能就会犯嘀咕,这窦娥或许真的是被冤枉的;

为了“坐实”这个冤情,于是便给了一剂猛料,也就是六月飞雪。说的是窦娥的冤情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从而将会在正值酷暑难当的农历六月,突降大雪来昭告世人,降罪人间;通过前两个在人们认知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告诉所有人,窦娥是被冤枉的。

于是便顺理成章的有了大旱三年这个惩罚社会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层誓言更像是一种控诉,是对毫无人情味的社会一种报复,也是警告所有人一旦有蓄意人为产生的冤屈,自有天收。

或许很多人都听过窦娥冤,但是不知道她到底因何而冤,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先被父亲卖掉,最后又被屈打成招,

话说有一个穷书生窦天章,流落到楚州。在此期间,他向当地有个放高利贷的蔡婆婆借了二十两银子做盘缠,后面蔡婆前来要账,但已经变为四十两。他为了抵债,无奈之下把女儿窦娥作为童养媳卖给了蔡婆婆。可怜窦娥当年只有七岁,三岁时母亲就病逝,跟父亲相依为命,命运已经对她极度不公平,谁知道狠心的父亲居然还将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拿来抵债!

然而由于窦娥从小就听从父亲教导三从四德,性格变得温婉贤淑。作为童养媳,虽然蔡婆有点对她要求严苛,但日子也是一天天的过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窦娥的丈夫生病,撒手人寰。留下这一苦命母女相依为命。但尽管是这样,窦娥依然不离不弃,始终照顾婆婆,像亲生母亲一样对待她。

后来蔡婆婆外出收账差点丧命,得张驴儿父子两人相救,不曾想引狼入室。原来张驴儿看上了貌美的窦娥,居然想强行逼婚。 可是窦娥本人刚烈的很,不愿意苟且偷生也要保住自己的名节。张驴儿就想办法要毒死窦娥婆婆,可是弄巧成拙,把自己的老子给毒死了。不仅如此,张驴儿还倒打一耙,一纸诉状将窦娥及婆婆告上公堂,让官府决断。

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原来这楚州知府是贪赃枉法之徒,背地里收受张驴儿的钱财,不问青红皂白就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窦娥受尽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可是知府是真小人,居然当着窦娥的面要对蔡婆婆用刑。善良的窦娥看到婆婆年老体弱,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供,承认是自己下毒。最终贪官知府便将窦娥定了死罪,押到刑场去处决。

最初的窦娥,只是想守孝道、保名节。但残酷的封建社会还是把她推向深渊。官子两张口,草菅人命,最终窦娥只能无可奈何,赴死前说了三句毒誓,但不少人说,有冤情却殃及一州的无辜百姓,是不是太刻毒了些。

祸及一洲,只为沉冤昭雪

上文提到,身为冤死之人,不仅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最重要的是,她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婆婆受刑而被迫认罪的。也就是说,刑讯如果只用在自己身上那是万万不会招供,毫不夸张的说,即便是死,她都不可能认罪。但是为了年迈的婆婆,百善孝为先,她甘愿牺牲自己。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她的孝顺,她作为封建社会,特别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女子,她绝不是一个心肠歹毒之人,不是故意要让大旱三年的。

其实她这么说,还是想要让更多人知道她的冤情,因为知道的人越多,事情就无法掩盖,捅得越大,最终就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能够还她一个清白。

窦娥冤,说的是社会的黑暗,人情的淡漠。希望人世间,从此以后再无张驴儿和贪赃枉法的官员出来祸害人间,也希望每个人都对社会多点善意。

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临死前发的这三桩毒誓,第一桩“血溅白练”是为了让自己的冤屈昭示天下,第二桩“六月飞雪”则是为了嘲讽这世界黑白不分,而第三桩“大旱三年”,其内涵就颇为复杂。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其故事渊源借鉴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讲述了一位善良朴实,却又一生充满命运悲剧的底层妇女的故事。

这位一生充满悲剧的女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窦娥。

窦娥的悲剧,从她年幼时便已经开始,她出生于一个贫寒之家,在她三岁那年,母亲患上了重病,因无钱医治,最终在贫困交加中撒手人寰,

而母亲去世后,家里也就剩下小窦娥与父亲窦天章。

说起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整部故事的开头,活脱脱是一个落魄书生的模样,身无长物,且无一技之长,最大的梦想就是想靠着读书老博取功名,改变自己的命运。

痴心于功名倒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由于不善于操持家务,因此窦家的境况每况愈艰,而最终也是因为窦天章,给年幼的女儿窦娥带来了深深的苦难。

因为需要生活,况且年幼的女儿还要吃喝拉撒,但家里却没有任何积蓄,窦天章本人也不会什么营生,所以,囊中羞涩的他不得不向邻居蔡婆婆借贷来维持生活。

最终,两人约定,蔡婆婆借出二十两银子,窦天章则支付相应利息。

当然,这个利息可不低,虽说窦天章明知如此,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而到了还贷之时,连本带利需要 还四十两银子,不出意外的,窦天章没有能力偿还。

没有能力还钱怎么办?那就只能拿女儿窦娥来抵债了。

这便是窦娥悲剧命运的开始,本身三岁丧母之后,幼小的她跟着一个“不靠谱”的父亲,生活就过得有上顿没下顿,这还不算完,如今还要被父亲当做抵债的“物品”。

但事实上,没有人问过她同不同意,有什么意见,当然,她即使有想法,在当时也不重要。

最终,窦娥在七岁那年,一脸懵懂地来到了蔡家,成为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而这一去,就是一生。

这边窦天章在将窦娥送至蔡家后,靠着“卖”窦娥,他不仅清偿了债务,还多得了十两银子,拿着这些银子,窦天章“意气风发”的赶往京城,踏上了赶考之路。

只不过,不知道窦天章在赶考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过自己那个年幼的女儿,在蔡家当童养媳的日子里,是如何度过的?

说回窦娥,坦白来讲,窦娥在来到蔡家之后,生活质量相对来说要比之前要好上一些,从蔡婆婆能拿出二十两银子借给窦天章,就知道她算是颇有积蓄,因此,至少窦娥能在蔡家吃饱穿暖。

单从这个角度来说,窦娥来到蔡家,也算是一件好事,至少比跟着她那“不靠谱”的父亲强一点。

到了窦娥长到十七岁那年,蔡婆婆的儿子也到了成年之际,两个年轻人随即在蔡婆婆的见证下结为连理,新的生活也从这个时候即将展开。

如果不是窦娥的丈夫在当年突然去世的话,相信窦娥的一生,至少也能衣食无忧。

但可惜的是,就在两人结婚不足两年,窦娥的丈夫,也就是蔡婆婆的儿子因病去世,留下了年轻的窦娥和年迈的母亲蔡婆婆。

人说一生三大苦,幼年丧父母,中年丧伴侣,老年丧儿女,而这三样,窦娥已经占了两样。

一夜之间,窦娥成了一个寡妇,改嫁是万万不可能的,第一是封建礼数的约束,第二则是窦娥也没地方去,最重要的是第三,蔡婆婆无论怎么说,都对窦娥有养育之恩。

因此,善良的窦娥决定,陪着蔡婆婆,两人相依为命。

但有道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尤其是一个家里还是两个寡妇,所以,就有打着歪主意的人盯上了蔡婆婆和窦娥。

这个打歪主意的人,是当地的一个地痞,名字叫做张驴儿,光是听名字,就知道此人不是个好货,他之所以盯上了蔡婆婆和窦娥,说起来还是机缘巧合。

离蔡婆婆家不远,有一个郎中叫做赛卢医,此人在早些年曾借过蔡婆婆十两银子,借了之后许久未还,如今蔡婆婆年迈,寻思着把这旧账收一收,当做自己的养老金,因此,就找了个机会,亲自登门,找那赛卢医要账。

不过,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赛卢医欺负蔡婆婆孤身一人,并且家里没有男人撑腰,因此他不仅不想还钱,还意图谋害蔡婆婆。

而就在蔡婆婆将遭赛卢医毒手之际,恰巧张驴儿与他父亲老张头前来抓药,当场制止了赛卢医,从而救下了蔡婆婆。

当然,张驴儿父子救蔡婆婆,可不是出于什么好心,他们一直想找机会占蔡婆婆家便宜,但始终没有机会,而如今救了蔡婆婆,正是他们得逞的最好时机。

所以,张驴儿父子就向获救的蔡婆婆提出一个条件,让蔡婆婆嫁给老张头,窦娥则要嫁给张驴儿。

父子二人同娶新娘,并且新娘还是婆媳,不得不说,张驴儿这个主意,实在是损到家了。

而对于张驴儿的“提议”,蔡婆婆自然是不应允,只不过,张驴儿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她不答应,那就勒死蔡婆婆了事。

最终,迫于无奈之下,蔡婆婆不得不委曲求全地答应了张驴儿的要求,而这一答应,便是万祸根源,窦娥最大的悲剧也从此开始。

对于婆婆的委曲求全,窦娥表现出了强烈拒绝,哪里有婆媳二人同时出嫁的道理?更何况,她对这个靠着胁迫想娶她的张驴儿也是极为厌恶,因此,在张驴儿提出非分要求后,窦娥坚决不从,并将张驴儿大骂一顿。

由于没有得逞,还被大骂一顿,张驴儿就此怀恨在心,开始寻思着如何逼迫窦娥就范,想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毒辣的主意。

那就是在蔡婆婆喝的汤里面下毒,只要将蔡婆婆毒死后,孤立无援的窦娥就会从了自己。

说干就干,张驴儿买来毒药,并暗中下到了窦娥做给蔡婆婆的汤里面,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不曾想最终却出了纰漏。

蔡婆婆没喝汤,反倒是张驴儿的父亲老张头把含有剧毒的汤喝了。

如此一来,张驴儿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把自己父亲毒死了,眼见自己弄巧成拙,恼羞成怒的张驴儿随即把杀人的罪名全部栽赃给做汤的窦娥,并一直诉状,将窦娥告到了楚州衙门。

从张驴儿强迫自己嫁给他开始,窦娥就一直处于被动之中,为了保护自己,不惜大骂张驴儿,没想到,如今却仅仅是因为做了一碗汤,就“变成”了杀人凶手。

所以说窦娥真的很冤,而更冤的还在后面。

楚州的知府,是一个贪官,贪官自然是喜欢钱,张驴儿投其所好,提前贿赂了他,因此,楚州知府明知这案子其中必有隐情,但却不管不顾,下令衙役们抓来窦娥,并不断对其折磨,妄图屈打成招,让窦娥认下杀人的罪名。

作为窦娥来讲,老张头并不是她杀的,她自然不会承认,但知府哪里肯放过窦娥,眼见她不招认,就把蔡婆婆抓来,当着窦娥的面一顿毒打。

看到年迈的婆婆被严刑拷打,窦娥再也坚持不住,本性良善的她为了不让婆婆继续受罪,最终含冤认下了所有罪名。

认下罪名的结果,就是被定了死罪,押到刑场处决。

故事中交代,窦娥在行刑之前,向监斩官提出了几个请求,就是要准备一张干净的席子,又要了一丈二白练,并挂在旗枪之上。

这些东西到位之后,窦娥赴死,在临刑前,她发下了三桩毒誓:

第一,若窦娥冤枉,那么刀过头落之际,所有的热血就会飞溅到白练上,身下的席子不会有半点;

第二,若窦娥冤枉,身死之后六月飞雪;

第三,若窦娥冤枉,那自今日起,祈愿楚州大地“大旱三年”。

这便是窦娥临死前发的三桩毒誓,每一桩都不是窦娥随口所言,而是都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我们从第一桩“血溅白练”开始说起。

“血溅白练”的最直接目的,就是窦娥要把自己的冤屈昭示天下。

在窦娥临死前,曾有一段唱词,其中她唱到了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分别是”苌弘化碧“和”望帝啼鹃“,之所以要提这两个典故,因为背后的故事正是窦娥当时所面临情况的真实写照。

”苌弘化碧“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忠心为主的臣子,叫做苌弘,他因为遭到了诬陷被流放到了蜀地,想到自己一心为主,却落了这么个下场,苌弘心灰意冷,最终自杀身亡。

在苌弘死后,其忠心为主的精神感动了当地人,因为,为了纪念苌弘,有人就将他的血收集起来藏在柜子里,等到三年之后打开,发现苌弘的血化成了碧玉。

而”望帝啼鹃“也是类似的故事,说的同样是战国时期的事儿,当时有个叫做望帝的人,不辞辛苦治理好了自己国内的水患,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不曾想,他手下的一个大臣,设计毒死了望帝,并抢走了他的妻子。

因此,含冤而死的望帝魂魄不散,化为了一只杜鹃鸟,昼夜悲鸣,直到吐血而死。

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者均是忠贞正直之人蒙冤而死,而了解了这两个故事,就知道窦娥为什么会发下“血溅白练”的毒誓,她是借这两个故事来比喻自己,同时,用“热血溅白练”的方式,来向世人证明自己真的是蒙受了极大的冤屈。

而第二桩“六月飞雪”,则是窦娥因苦闷无比的内心无处发泄,不得不借助“超自然现象”来对世界进行讽刺。

窦娥所处的时代,是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代,官吏们认钱不认人,而本应该被绳之以法的地痞,却能用钱财把一个好人送上断头台。

而作为一个好人,连自保的能力有没有,所谓的律法,也不是为向窦娥这样的底层百姓服务的,因此,即使有冤屈,也无处申诉,只能是黯然赴死。

这样的世界,在窦娥看来,全是黑暗,没有一丝光明可言。

所以,窦娥只能是寄希望于“六月飞雪”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同时,也蕴含了一种莫大的讽刺。

既然世界完全不正常了,那么六月酷暑下大雪,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另外,祈求六月飞雪,也是窦娥寄希望能在自己死后,让大雪掩盖自己的尸首,毕竟在窦娥看来,周围都是充满污垢的,而雪则是纯洁的,只有雪才能不让自己与世界同流合污。

上述两桩毒誓,有一个特点,就是均为从自身出发,向世人昭示自己的冤屈,并利用非常规自然现象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总体来讲,对周围的人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但这第三桩“大旱三年”,不仅有实质影响,并且极为狠毒。

为什么说这桩毒誓极为狠毒?因为在古代各种生产力低下,百姓们能吃上粮食,基本上是靠天,如果风调雨顺,日子就会好过一点,但若是碰上天灾,那么问题就十分严重了。

在史书上,随处可见的都是各类天灾下,百姓们无以为继的惨相,其中有蝗灾、涝灾等等,也包括了旱灾。

只要碰上旱灾,就会给当地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粮食从减产到绝收,并且旱灾之后往往有蝗灾和瘟疫,这一系列灾祸一旦形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都会失去生命。

而窦娥所发的毒誓,是要让楚州当地大旱三年,这就意味着,楚州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饿死、病死之人不计其数。

这就是窦娥的第三桩毒誓的狠毒之处,而这已经是波及无辜百姓之举了。

那么,窦娥为什么要发下这样一个毒誓呢?很简单,一是对当地知府的一种报复,二是窦娥对自己人生绝望的体现。

先说窦娥的报复,古代只要遇上天灾,往往都会归罪于是人为所致,像我们经常看史书中,皇帝就会在连逢大灾之年,祈告天地,并作出自我反省,检讨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并且,如果某个地方连续遭受自然灾害,那么当地官员同样也会被问责,是不是这个官员行为不端,或是贪赃渎职所致,再或者是不是办了什么冤假错案。

窦娥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冤屈被朝廷得知,从而让朝廷对当地展开调查,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让自己昭雪。

同时,只要自己能昭雪,那么定他死罪的官员,以及构陷她的张驴儿等恶人,也会接受正义的审判。

当然,这只是窦娥的一种美好愿望,真正让窦娥发下此种毒誓的,是她满身的绝望。

窦娥是一个善良的人,悲惨的童年并没有磨灭她的这种本性,尤其是在她与丈夫结婚不久便成为寡妇后,甘愿守着婆婆度过此生,更能彰显她的忠贞不二,以及善良的内心。

但这么善良的她,所遇到的都是什么人呢?

先是蔡婆婆为了自己活命,最终引狼入室,之后又遇到了地痞张驴儿,强娶不成竟然嫁祸于她,而窦娥骂她,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已。

总不能为了活命,不顾名节委身于张驴儿吧?

再往后,又遇到了不辨事实的知府,收了张驴儿的钱就直接对窦娥用刑,根本就不给她一个申诉的机会。

最终,窦娥被处以极刑,知府满意了,张驴儿也满意了,蔡婆婆也因为窦娥的“招供”免受责打活了下来。

而窦娥却死了,在所有人都满意的同时,窦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甚至在窦娥临行前,善良的她还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恳请刽子手不要让婆婆看到自己的尸首,因为窦娥害怕年迈的婆婆会因此而悲痛,弄坏了身子。

自始至终,窦娥做错了什么?什么都没有,甚至可以说,整件事从头至尾,都和窦娥没有关系,她只不过是想好好活着,哪怕日子苦一点也无所谓,她都不会抱怨,只会安分守己。

但可惜的是,命运却将本该无事的窦娥卷了进来,更可惜的是,没有人给她一个能活的机会。

这样的遭遇,如何不让窦娥绝望?如此绝望之下,发下“大旱三年”的毒誓,除了宣泄之外,同样也是对世界的反抗。

窦娥之冤,冤在她太过善良,而她的死,同样也是死于太过善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