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会失败?

按照日本的说法,那是他们天照大神保佑,有“神风”相助!

十二到十三世纪的蒙古帝国,可谓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帝国,横扫欧亚,怼天怼地怼空气。但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偏偏在日本这个弹丸小国身上吃了瘪!

忽必烈曾经两次对日本用兵,但是这两次大规模的征服战斗都因失败告终!

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分别是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其中文永之役爆发于1274年,当时元朝初建,忽必烈一直想拉拢日本,以期将南宋流亡朝廷逼入绝境。所以多次派出使者寻求合作。

但是那个时候的日本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同情汉人,看不起蒙古人,认为那是蛮夷,甚至于传说南宋灭亡时日本还举国哀悼。所以,日本对于忽必烈的示好一直不怎么搭理。

后来忽必烈以战争相威胁,日本幕府丝毫不惧!

于是“文永之役”爆发,元朝纠集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水手6700人,共计3.23万人,东征日本。结果战势高开低走,元朝军队无功而返。

文永之役以忽必烈失败而告终!

忽必烈对此当然不会善罢甘休,1281年,忽必烈借口斩首元朝使者,发动第二次元日战争,即弘安之役。此役元朝共集结蒙古、汉人、高丽人联军14万大军,誓要荡平日本。可结果大家也知道,元朝再一次输掉了战争,大军损失殆尽!

为什么会输呢?

第一:天气问题,日本有“神风”加持。

1274年,盛极一时的蒙古军团对着日本展开了征讨行动,本次蒙古共出动三万多兵力外加九百艘战舰。

本以为这样的兵力进攻日本,对方基本上没有抵抗的能力。当时的朝鲜已经算是蒙古的地盘了,以朝鲜为后方跳板,让这次的行动变得更加有保障。

随后,忽必烈带领这支舰队来到了九洲岛的最南端,在这个时候日本也拿出自己的一万兵力尝试抵抗,无奈兵员素质以及兵员数量皆不敌蒙古,这次的征伐行动从表面上看已经没什么问题了。不过当蒙古取得优势以后,一股剧烈的台风灾害侵袭了海岸,这支军团的大部分战舰和兵士都在这场灾难中被摧毁。面对着这样不利的局面,忽必烈也只好撤兵休整。

1281年,上一次的失败让忽必烈非常不甘心,毕竟“老爷子”征服了这么多强大的国家,这么一个岛国他还不怎么放在眼里。相比较于第一次出征,这一次蒙古准备的更加充分。

兵员增长到14万,战舰增加到1400艘,如此大的阵仗,他是想最快速的解决日本。本次出兵做了严密的部署,大军一共从两个方向进攻,其一是朝鲜,其二是今天的宁波。

大军的组成有近十万人是汉族和朝鲜人,剩下的是蒙古人,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后勤保障,这一次的军队都能让日本胆寒。不过还没等到双方真正的交战,又一场大型台风袭击了舰队,原先的1200艘战船仅仅剩下200艘可以继续作战,虽然剩下的人也想继续攻击日本,但是无论是兵力还是战船都没有什么优势了,在不敌对方的情况下只好再次撤退。

所以从上面的这些情况来看,日本的运气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如果没有两次突然的台风,如果当年的蒙古顺利到达日本,估计整个日本历史就要被颠覆了。

第二:人心不齐

元蒙军中有很多南宋汉人降兵和高丽部队,这些人也是被征服者,不愿为蒙元卖命!

第三:日本其实并不弱

诚然,在正面对抗上,当时的日本“村民”,无法抵挡蒙古铁骑。但是日本有着地利优势,后期蒙古人进入腹地,当地的山林地势,让蒙古骑兵没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当时后勤补给困难,日本是岛国,农业并不发达,深入腹地的蒙古人以战养战的办法也不管用了。

从整个战争过程看,日本方面情报扎实,战争准备充分,作战顽强勇敢,虽然武器、战法落后,最终得以取胜。元朝对于日本毫无了解,错误估计对方实力,军队内部矛盾重重,大部分军队出工不出力。

所以元军时处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的被动形势之下,最终输掉了战争!比起所谓的“神风”,这个原因才更加致命!

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会失败?

元朝两次大进攻,皆是被无情的海浪所掀翻。不是败在真刀实枪上,而是输在海洋狂风骤浪的摧残。日本人感谢狂风恶浪,并以神风来顶礼膜拜。二战末期,日本组织"神风敢死队“作自杀性的攻击,就是想借用神风来挽回败局。这一切,当然要遭到历史的惩罚,走向灭亡!

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会失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忽必烈没有打到过欧洲,他只是在中国境内打来打去,后来又远征日本、越南等地。

蒙古军队长于平原以及丘陵的作战,尤其是可以发挥骑兵军团威力的地方。

但是,蒙古人并不擅长复杂地形,比如水网、丛林、山地、海盗、滩涂的作战。

就战斗力来说,金国军力并不亚于南宋。

然而,金国在蒙古人的攻击下完全招架不住,百战百败。尤其是在北方平原几次决战,都被蒙古人以几分之一兵力歼灭数万甚至几十万人,最终金军彻底崩溃。

然而,蒙古人进入南宋江淮流域、武汉附近、四川的水网、山地地形,就寸步难行。

就一个钓鱼城依靠重庆山地,就阻挡了,蒙古大军36年。

蒙古人在襄阳一线水网也鏖战了40多年,这才消灭南宋。

如果说,这些作战都如此困难,攻打日本就更困难十倍。

不要说古代低技术条件下,就算今天的两栖登陆作战也是失败居多,胜利很少。

这是因为登陆作战期间,一次性投放兵力不可能很多,如果敌人有准备,登陆部队很容易被敌人围歼。

同时,即便初期有一定突破,能够登陆且控制一部分地区。然而登陆作战的后勤补给,完全依靠军舰运输,供应极为困难。

所以,除非敌我力量悬殊,不然敌人只要持续攻打登陆部队,后者很容易因为补给不足,援军无法及时赶到,最终崩溃。

蒙古打日本也是如此,还低估了天气的力量。

第一次蒙古人准备不足,草草登陆日本以后发现无法继续向内陆推进。

结果神风来看,舰队完全被摧毁,少量登陆部队陷入绝境,最终被日本人全部歼灭。

其实,日本人根本不需要歼灭他们,只需要包围等他们活活饿死即可。

第二次就更离谱了。

蒙古人这次准备比较充分,大军有备而来。然而双方激烈交手,蒙古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登陆,就被更厉害的台风将舰队全部摧毁,铩羽而归。

其实,当时就有很多人告诫忽必烈,这个季节日本沿海经常会有台风,但他还是执意进攻。

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会失败?

元朝当时被国际上称为“蒙古帝国”,在东亚可是打的诸多大陆国家闻风丧胆,按照现在的世界地图来算,当时蒙古帝国的元朝统治地区达到地球陆地地区的25%左右,大约有3300万平方千米,有3个以上现在的中国陆地面积之大。但是元朝在历史上曾经两次正式进攻日本,为何都以告败而终呢?其中又是什么缘由导致忽必烈进攻日本呢?

被蒙古大汗瞄上的日本

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中,将日本描述成一个到处是黄金的国家,但是日本在海洋之上,造船技术不发达的当时,很难有商人到达日本进行贸易。相传蒙古第五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听闻此事,于是最开始友好的向日本派去了使臣,表达了想和日本交好的愿望。然而日本认为他是想让日本臣服于他国之下,便杀了来使同时也无回信。

蒙古共向日本派去了6次使节团,但是很遗憾没有一人归来,全部命丧东瀛。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可是日本方面也无回复也无声,让忽必烈忍无可忍,建造1000艘船决定进攻日本。

第一次战役--文永战役

1274年10月3日,忽必烈命900艘军船搭载26000人,向日本进发。10月5日,抵达日本对马岛岩岸,大约有1000人蒙古士兵在对马岛登陆。而日本对马地区只有80余人进行反抗,首战全歼日本兵。紧接着,10月14日进攻壱岐岛。10月20日,蒙古军团在日本福冈博多港登陆日本本土。

初始的战役开始前,蒙古兵士凭借着新式武器让日本军吃尽了苦头。此时日本的武将菊池武房率领日本100名骑兵突入蒙古阵地进行近距离搏杀,传说是大败蒙古将士(或许有些夸张)。就是因为此事,导致蒙古军队暂时撤离。

虽然取得了部分性的进展,但是并未深入日本内陆地区,长久未下之际,蒙古阵营出现了两股意见:继续战斗和物资紧缺暂时撤退。最终将军认为物资重要,先行撤退。但是很不巧的是,大部分的船只在撤离途中,遭遇到了暴风雨的袭击,大约13500人蒙古将士溺亡。这次的战役并不是日本因为暴风雨而战胜了蒙古军队,而是因为蒙古军队在回程途中遭遇到了暴风雨而已,结果虽然蒙古军队插羽而归,但并不是被日本军队所击败的。

第二回合--弘安战役

随着上述文永战役的进行,蒙古也攻破南宋,最终成立元朝。1280年,日本斩杀来使的事情再次传到忽必烈的耳中,因此忽必烈再次动了进军日本的意向。于是以南宋降兵为主的军队瞬间集结,再次向日本发起进攻。

1281年5月3日,被蒙古征服的高丽军和南宋军并分两路,称为东路军和江南军,共14万人,大约有4400艘船进发日本。东路军和江南军在日本的壱岐岛合流,打算一举攻下日本博多。东路军先行达到日本博多所在的九州岛,于是见到日本在海岸线上搭建了高达2米的防御工事,于是东路军打算兵分两路,在日本長門发起进攻。另一路东路军在博多附近的近海进行驻扎,但是日本军并未给他有任何的喘息机会,对驻扎在博多附近的东路军进行了夜间突袭,东路军败走。

而原定6月15日与东路君合流的江南军,却随着总指挥使的生病一再延误,结果6月18日江南军才出港。盛夏时节,在日本福冈周边等候江南军的东路军军营中如同蒸笼一样,食物腐烂、传染病横行,导致有3000余人的死亡。于是在这样的状况下,终于等来了江南军,并进行了作战变更,打算进攻日本防守薄弱的平户。于是,7月上旬,在日本平户道附近江南军和东路军正式合流。

终于要打算总攻日本之时,日本九州地区却迎来了暴风天气(现在来说就是台风吧),大约14万人乘坐的船只几乎全部沉没。结果留下来的残兵只能随日军的处置。最终俘虏了将近3万人之多。

结束语

未战之前,就已经被日本恶劣的天气打败,如果没有这股被日本称为“神风”的天气,14万大军与日本进行决战的胜负确实难料!

部分文章介绍:

《孙正义放弃管理权也要争夺的5G,到底会给未来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新晋中国势力VS老牌汽车厂家,胜负难测!汽车界已硝烟四起!》

《日系8家车厂“江湖地位”最新排名,丰田傲视群雄依旧无敌!》

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会失败?

日本和中国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唐宋时期日本多次到中国遣使入贡,元代征服高丽以后,与日本尚未通使。

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高丽派赵彝等人来元朝修好。赵彝向元世祖奏称日本可通,请元朝派遣使者东行。元世祖忽必烈此时已经灭国无数,建立了万里江山,是一个好大喜功的雄主,听到赵彝的奏请后十分高兴。这年秋天,就任命兵部侍郎赫德担任国信使,礼部侍郎殷弘为副使,携带国书前往日本。使团到高丽后,高丽国王安排好船只和向导,使团一路航海到达日本。登陆以后,并没有日本官吏民众前来迎接,使团全然不得要领,只好悻悻返航西归。此后,元世祖又派遣起居舍人潘阜带国书前往,潘阜在日本停留了六个月,也没有得到迎接款待,只好无功而返。

日本作为一个海中古国,自然有君主臣民。元朝使者往来如织,他们为何置之不理呢?原来,此时的日本是由幕府将军当政,主张闭关锁国的政策。掌权的征夷大将军北条时宗性格顽固,无论哪国的使臣,他一概不予接待。允许元朝使臣入境,还算是格外客气的非常之举。可是元世祖不明情由,认为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竟敢藐视大元帝国,于是决定诉诸武力,征讨日本。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世祖鉴于高丽归附大元多年,态度恭顺,将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嫁给了高丽国王,并命令高丽发兵五千助征日本。于是,元世祖派遣凤州经略使实都和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领大小战船九百艘,装载水师一万五千人,会同高丽军马,航海登上日本国土。日本闻听元军攻来,也不派兵出战,只是命令士兵百姓坚守要隘,坚壁清野对付元军。元军长途跨海而来,对日本地形道路完全生疏,不敢贸然深入日本腹地。耽搁了好些日子,虚费了无数军饷,终于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只得俘虏了几个日本百姓以及若干牛马,开船西返。

第二年,元世祖又派遣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人出使日本,被日本拒绝。到了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再命杜世忠等东行。因为所携国书措辞严厉,致使日本君臣恼羞成怒,竟将杜世忠等人全部杀死。元世祖闻讯勃然大怒,立即派遣左丞相安塔哈、尚书右丞范文虎以及实都、洪茶丘等人率兵十万,浩浩荡荡杀向日本。

大军出海以后,南宋降将范文虎急于图功,不受统帅安塔哈的节制,率领所属舰队向日本的平壶岛进发。平壶岛四面环水,附近海域风向多变,暗礁密布,日本人称为“悬海”。元朝舰队到达平壶岛后,正准备靠岸登陆,忽然间天昏地暗,四面阴霾。飓风从海面升起,顿时白浪滔天,狂风呼啸。各舰无法抛锚,摇荡不止,水手船工纷纷落海丧命。船上的军将士卒也眩晕呕吐、东倒西歪。范文虎无计可施,掌控不了局面,眼看各船随风飘没,损失殆尽,自己也赶忙转帆调舵,带领幸存船只到附近小岛躲避飓风。

范文虎在小岛上修整船只,安抚士卒,准备乘势再起。可奈天公不作美,海上的飓风威势不减,接连不断。范文虎和属下各将领都被风暴吓倒,只好挑选了几艘坚固的战船,带领残兵剩勇,匆匆向西逃遁。

元朝水军失去了主帅,日本舰船趁机驶出海口追奔逐北。此时登上日本本土的元兵尚有数万人,但是粮草尽失,孤军无援,退路又被日本舰队截断,拼死奋战了几天,死伤惨重。一部分阵亡,一部分落海溺死,还有两三万人被日本俘虏。凡是蒙古兵和高丽兵,都被日本人杀害,只留下一万多汉族士兵在日本当奴隶。

元世祖此次东征日本,派出了几乎全部水师,但是没有料到飓风会突然到来,致使十万人马全军覆没。日本兵微将寡,凭借飓风侥幸保全了国家,后世为感谢上天的眷顾,将此次战役称为“庚辰神风之役”。

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会失败?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日、元水军海战,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失败之因

题主所问的问题是指忽必烈(元朝)针对日本的战争,为什么元朝会失败?忽必烈与日本共发生过两次战争,第一次是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撤退。第二次战争一般认为台风是造成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军舰队之所以被台风摧毁,是因为使用了错误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学家林田宪三的研究团队研究元朝舰队的沉船后,认为他们使用的是在运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第一次战争经过

1274年(日本后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农历六月,忽必烈委托高丽造大小舰900艘;八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统志愿军3,000人)、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古人及女真士兵15,000人(元代所谓汉人即指金朝辖下契丹、女真、及北方汉人,惟军人以辽金为主),高丽将军金方庆统高丽军5,600人,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组成共计超过3万人的大军,远征日本。

同年农历十月三日,元军从高丽合浦(今大韩民国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六日成功登陆对马岛,守护代宗助国父子率领80骑拦阻,被全歼。十四日,元军登陆壹岐岛,守护代左卫门尉平经高(平内左卫门景隆)率百余骑与元军激战,元军采用密集战术,与“铁炮”等武器,日军不敌,退守城内,次日城破,平景隆自杀。元军在逼近肥前国沿海岛屿时,遭到肥前守护松浦一族(松浦党)的强烈抗击,双方有一番激战,松浦党死伤惨重。

十一月十九日,元军在筑前国的博多港(位于今福冈县福冈市),进逼今津,次日即发生了博多港之战。虽然元军在兵器和战术上占优,但他们的人数远远少于准备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这些武士在得知对马、壹岐失陷后得到了增援。此外,元军登陆地点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且距当时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于是在坚持了一整天之后,元军于当晚撤回船上,准备次日清晨重新登陆发动进攻。

二十日晨(11月26日),元军分二路在博多登陆。幕府聚集了由少贰景资、大友赖泰、菊池武房、岛津久经、竹崎季长等统率的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1万人迎战。元军西路军在百道原登陆,藤原经资率500骑前来迎战元军,元军东路军在博多湾东部的博多箱崎郡成功登陆,击败守军,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突袭在百道原同元军作战的日军。日军腹背受敌,死伤惨重,余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于白江口之役战败后修筑的一座水坝兼防御工事)方向撤退。此时天色已晚,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元军停止进攻。当晚,元军召开军议,由于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撤退(金方庆反对)。于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当晚竟遭到台风侵袭,“会夜大风雨,战舰触岩崖多败”,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军损失1.3万余人,大多死于这场风暴。最后辗转回到中国的只剩下1万3千500人。而忻都则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

文永之役后,镰仓幕府为防元军再犯,沿博多湾海岸西从今津东至香椎,修造了约20公里的石垒,以阻止元军登陆,即所谓元寇防垒。

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第二次战争经过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败后,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侵略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钦差杜世忠等人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进攻。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之后,忽必烈于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军的这次侵略规模大于第一次,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率领蒙古人及女真、契丹(金朝降军,见汉人 (元))士兵19,000人,金方庆统高丽军10,000人,乘战舰900艘,加上高丽水手17,000人,携军粮10万石,由高丽出发;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蛮军(指南宋降军)10万人,乘战船3千5百艘,从庆元、定海(今浙江省宁波市)出发;两军约定于6月会合,东路军负责作战,江南军则在占领区屯田,生产米粮,以为长久之计。

自1275年起,幕府就开始积极为元军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准备,除了改进弓箭,使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同时更完备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还在很多元军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工事;北条时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区都建起了“元寇防垒”,这时起了重大防卫作用——元军的战舰在到达日本近海时,竟找不到登陆的地点,只得以泊于博多湾中的舰船为阵地长达一个月。这段期间,元军发动几次强行登陆作战均告失败,并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伊予河野氏)等人的袭扰(也受海贼草野党偷袭),直到七月初,南北两军在九州外海会合。元军会师后再度发动登陆作战,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军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许多蒙古军将领相继阵亡,战斗又持续了一个多月,元军的损失惨重,依然不能突破石墙。

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朝鲜军队夺取了壹岐岛,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八月一日(7月30日),元军再次遭到台风的袭击,风暴持续四天,军舰大部分沉没,范文虎落水被张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决定班师。平户岛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余人无船可乘,张禧将船上的七十五匹战马弃于岛上,载四千士卒回国。

被遗弃在日本九龙山的海滩上的元军尚有三万余人,日本发动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这些元军大部分战死,其余数万士兵被俘。

总计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军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还。有3名士兵拼凑小船回中国;通过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后大怒,将范文虎革职。

蒙古兵的帽子 福冈市元寇史料馆藏

蒙古国牒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