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董卓手下有哪几个猛将?分别都是些什么人?具体有何特点?

董卓是东汉末年西凉出身的沙场宿将,虽然名声差,但仗确实没少打,麾下很有底蕴,要不是他自己不上进,凭他手下的人才,足以称霸天下。

多年的军事生涯,董卓的身边形成了以凉州人为主的嫡系部队,在领兵入洛后,又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和朝廷所剩的其他兵马,军势由此达到了巅峰。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董卓大军巅峰时期的猛将构成及其特点。

△董卓

董卓麾下以六大中郎将为核心。

中郎将,是东汉时期常用的军职,位次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当时将军的称号还没有泛滥,中郎将通常都是手握兵权、统军征伐之人。比如镇压黄巾起义时,朝廷派出的皇甫嵩、朱儁、卢植就都是担任中郎将的职务。

董卓和他的六大中郎将,就好比集团军司令和其麾下的六个野战军师长一样,六大中郎将堪称核心骨干。

1、无情飞将——吕布

先从大家最熟的人讲起,吕布——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三国时期单挑最强的男人。

据《三国志》记载,吕布善于弓马,臂力超群,号称“飞将”。这个历史评价很高,因为上一个“飞将”是西汉的李广。

△吕布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人,原本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义子,随丁原一同领军入京,剿除宦官。董卓是个野心家,还和丁原不对付,如此一来便起了歹心,想干掉丁原。

不过直接来不行,并州军也是边军,战斗力不弱。于是,董卓就让李肃去策反吕布,而吕布见利忘义,竟毫无操守地杀死了义父丁原。只此一事,就能说明吕布是一个无情之人,“无情飞将”名副其实。

吕布改投董卓后,被封为中郎将,都亭侯。由于董卓自知作恶多端,害怕别人刺杀他,所以让吕布作贴身护卫,因而吕布多数时间是跟随在董卓身边的亲卫队长。

2、轻狂豪杰——胡轸

胡轸,字文才,凉州武威姑臧人,是西凉有名的豪杰。不过豪杰也不一定能打好仗,带好兵——阳人之战,胡轸就被吕布等人给戏弄了,最后还成了孙坚成名的“垫脚石”。不过,这事只能怪胡轸自己太轻狂

△胡轸

当时董卓拨给胡轸5000人马,吕布为骑都尉辅助他。胡轸急于成事,便发狠说要斩一位“青绶”的高官来整肃军纪。这一下可把吕布以及下面一票校尉们惹火了:敢情为你卖命打仗,还要被你拎出来立威,太不把兄弟们放在眼里了吧?

于是吕布联合其他军官,故意在战斗中放水,这孙坚可是汉末有名的悍将,如此一来胡轸被打得大败而逃,连手下的都督华雄都被斩杀了。(《三国演义》威风无比的华雄,在正史中只是孙坚刀下的亡魂。)

△华雄

董卓死后,胡轸投降了王允主政的朝廷,等到贾诩施展毒计,致使李傕、郭汜率领穷途末路的凉州军反攻长安时,胡轸和徐荣率军抵御。可惜当时朝廷兵少,而凉州军处于绝地求生的状态,基数也大。因此二人战败,胡轸投降,徐荣战死。

纵观胡轸有限的生平,他性格急躁、轻狂鲁莽,也不是个成气候的。正史虽然没有记录胡轸的死因,但是据《三国志·张既传》注引《三辅决录注》记载,胡轸投降朝廷后,被封为司隶校尉,与郡功曹游殷有仇怨,便诬陷游殷致死,数月后游殷的鬼魂来报复,胡轸患怪病而死。这个说法明显有神话色彩,但不管真实性有多少,胡轸后面既然跟着西凉军胡混,想必也会随着西凉军湮灭而消逝。

3、托大悔者——董越

董越,凉州武威人,从其重用程度和姓氏上推测,可能是董卓的董氏同族。董卓在火烧洛阳、退往长安后,命令董越、段煨、牛辅三人,分别驻守黾池、华阴、安邑,以阻断关东联军进攻长安的道路。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

△长安外围布防图

董卓死后,其他四大中郎将都投降了朝廷,只有董越和牛辅坚持不投降。(推测可能是二人与董卓沾亲的关系)董越寻思着牛辅作为默认的新凉州军老大,关于凉州系今后的出路,急需商讨一番。于是,他现巴巴地跑去找牛辅,结果却被牛辅莫名其妙地杀了。

董越错看了牛辅,致使自己死于滑稽可笑之人手中,自身也免不了成为笑柄。话说,乱世怎能轻易去他人军营中,那岂不是把自己性命托付于他人之手?董越行事还是太托大了。

△董越

4、善终将军——段煨

段煨,字忠明,凉州武威姑臧人,"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的同族兄弟,与牛辅、胡轸是同乡。段煨是六大中郎将中唯一得以善终的,也是做事最讲究、最稳妥的。董卓退往长安后,段煨奉命驻守华阴,他勤修农事,不骚扰百姓,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一点是其他人都比不上的,可见段煨不但有治军的才能,还有治理地方的才能。

董卓死后,段煨投降朝廷。后来李傕、郭汜乱政,挟持着汉献帝东迁弘农,经过华阴时,原董卓部将杨定与段煨不和,诬陷段煨谋反,发兵攻打段煨军营。段煨一边抵御杨定,一边还照常供应天子和百官的饮食,处置得极为稳妥。

△段煨

后来,曹操迎天子回许昌,段煨反正就是跟着朝廷走,相当于又听命于曹操。曹操遣使命令段煨讨灭李傕。段煨出色完成任务,李傕被灭三族,李傕的头还被拿到许昌示众。因为功劳,段煨被封为安南将军,后调镇远将军,领北地太守, 封闅(wén)乡侯。段煨日后最高做到大鸿胪、光禄大夫。 建安十四年(209年),段煨病逝。

在董卓集团祸乱横行、晚节不保的大背景下,段煨以其出色的军政素质和明智的局势判断,从而成为六大中郎将中唯一得以善终的人。

5、“烂泥”女婿——牛辅

牛辅,凉州武威姑臧人,在董卓军中,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他是董卓的女婿。所以即使他这个人昏庸无能,也颇受董卓重用,毕竟是自家人嘛,忠诚度高用得才放心。

牛辅虽得重用,但是自身能力一般,生平没什么建树,董卓让他去攻打白波军,结果他还失败了。

△牛辅

董卓死后,牛辅成为了凉州系默认的领军人物。当时牛辅已从安邑移屯到了陕县,再次叛变的吕布已投靠了王允,派李肃进攻牛辅,这次牛辅表现不错,顽强地击退了李肃,搞得李肃回去被吕布斩了。

但再往后面,牛辅却是不堪重任,啼笑皆非了:他先是杀了找他商量大事的董越,只是因为害怕被谋害外加找人占卜的结果不好,孰不知这就是占卜者公报私仇的手段。可惜,六大中郎将就董越和牛辅是不降派,牛辅还自断羽翼,头脑堪忧。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魏书曰:中郎将董越来就辅,辅使筮之,得兑下离上,筮者曰:“火胜金,外谋内之卦也。”即时杀越。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纪曰:筮人常为越所鞭,故因此以报之。

△月支胡人,赤儿

然后,某天夜里军营出现内乱,牛辅不想着镇压管束,反而认为全军叛变了,担心会伤了自己性命,便带着金银财物和五六个随从弃营逃走。结果被贪图财货的随从赤儿等杀害,斩首送往长安。

《三国志·董卓传》记载:乃取金宝,独与素所厚攴胡赤儿等五六人相随,逾城北渡河,赤儿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

牛辅为人怯懦多疑,昏聩平庸,真是可惜了他手中的资源,最终却是“烂泥扶不上墙”。

6、第一战将——徐荣

徐荣,辽东襄平人(以《三国志》为准),在汴水之战中击败追击的曹操,在梁东之战中击溃来攻的孙坚,可谓是董卓麾下第一善战之将。

△徐荣

·汴水之战

汴水之战,有说法是曹操个人追击董卓的战争,其实从史料汇总来看,曹操的目标是占据成皋,战略封锁董卓,至于后面会不会追击,要等先占了成皋再说。而且曹操也不是只自己带着5000人去的,而是有其他同盟军的存在,至少有鲍信的2万人和卫兹的3000人,推测总数在3、4万人左右。

但是这样不小的兵力规模,走到荥(xíng)阳汴水时,遭到了徐荣的截击,曹操惨败而归。

徐荣作为外乡人,不是董卓的嫡系,任务也一直是打游击或是防守最外围,手中的兵力不会太多,不是网上部分人传得那样徐荣是靠兵多取胜的。所以,徐荣的名将之名实至名归,曹操败得也是心服口服。

△汴水之战

·梁东之战

孙坚率领豫州军进攻董卓,结果在梁东遭遇了“四出虏掠”的徐荣,被徐荣击溃,颍川太守被捉住烹杀,孙坚自己差点也被徐荣的骑兵抓住,还是靠部下祖茂拼死诱敌,方才逃出升天。江东猛虎孙坚可是成名已久的战将,不比初出茅庐的曹操,这再次证明了徐荣的军事才能是极为优秀的。

董卓死后,徐荣投降了朝廷,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的时候,与胡轸一起率军抵御。结果寡不敌众,胡轸选择投降,而徐荣拒绝投降,力战到死。将星陨落,实在令人悲壮叹息。(大家说胡轸会不会是内奸?使得徐荣腹背受敌)

结语

综上所述,六大中郎将其实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牛辅,董卓的绝对心腹,能力一般,但是最为亲近重用,手中兵力最多;一类是董越、段煨、胡轸,这三人都是董卓的凉州老乡,属于凉州嫡系部队,都可以放心地独领一军屯驻在外;

△凉州

最后一类是徐荣和吕布,一个是辽东人,一个是并州降将,董卓对他们多少会有所防备。所以,徐荣只能当个游击将军、防御外围,干着最累的活;吕布则是大多数时间成了董卓的私人保镖,手中没有多少兵权。

其实,董卓麾下除了六大中郎将,还有好多后起之秀,不过他们的崛起都是在董卓死后,前期的影响力较小,比如牛辅麾下的校尉们:祸乱长安一时的李傕、郭汜、樊稠、杨定、占据南阳的张济、张绣叔侄、三国毒士贾诩、并州名将张辽等等,本文暂不详述,欢迎大家讨论补充。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分享历史,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

历史上的董卓手下有哪几个猛将?分别都是些什么人?具体有何特点?

董卓就像袁世凯,他的西凉军团如同“北洋军校”,培养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将领,这些将领在董卓去世后,搅得东汉天下狼烟滚滚。他们彻底葬送了东汉帝国复兴的可能,也间接催生了三国历史的萌芽。

董卓的西凉军“成分”很单一,陇右籍军人占了90%以上,他们以董卓为核心,拒绝接受朝廷命令,形成庞大的割据势力。董卓手下的将领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圈、中坚层和后备组。

核心圈——董卓的“五虎上将”

人们都知道蜀汉政权的“五虎上将”和曹魏阵营的“五子良将”,其实西凉集团也有五大悍将。

1.牛辅

董卓一生子嗣不旺,只有一子一女,且儿子早亡仅留下一个孙女董白,女儿董氏就嫁给了这位牛辅。《三国演义》说李儒是董卓的女婿,这不是事实。

在西凉五虎中,牛辅的战斗力最强,包括后来搅得天翻地覆的李榷、郭汜、张济、贾诩等人,都是他的部下。

董卓迁都长安后,在长安至洛阳之间布下几道防线,其中牛辅奉命驻守河东安邑。牛辅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四处分兵,一路渡过黄河在陕县附近打败了东汉末年最牛的将军之一朱儁,一路直接突入颍川,协助徐荣、胡轸痛贬孙坚。

董卓死后,失去主心骨的牛辅立刻智商归零,他居然杀害了前来相助的董越,以自断臂膀的悲壮走向灭亡。面对强大的压力,疑神疑鬼的牛辅害怕被暗算,竟然弃军逃跑,结果刚出城就被自己的奴仆暗算了!

2.董越

董越是牛辅以外对董卓最忠心的一个,他奉命屯驻渑池,将防线布在了洛阳西大门。董卓死后,面对王允的招降他誓死不降,并前往安邑企图联合牛辅反攻长安,替董老大报仇雪恨。

董越做梦也没想到,牛辅竟然鬼迷心窍,听信算命先生的鬼话,认为自己是来抢班夺权的。结果董越连争辩的机会都没有,就做了牛辅的刀下之鬼。

3.段煨

段煨的出身比董卓还要牛,他有一个官至三公的族兄段熲。段熲在东汉末年多次出征西羌,为汉帝国的安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退守关中时,段煨奉命驻防华阴,筑牢长安的东大门。董卓死后,段煨不墨迹,他毫不犹豫地接了王允的绣球,依旧屯驻华阴,远离了长安的军阀混战。

几年后,李榷与郭汜开撕,人们这才想起来段大爷手上有兵。于是段煨奉命护卫汉献帝,出兵斩杀了李榷。

汉献帝东归后,征召段煨入朝为大鸿胪,从此他告别军界,领份工资与世无争,活得优哉游哉,寿终正寝。

4.徐荣

徐荣是西凉集团极少数的非陇右籍人士,他是东北那嘎达的。

曹操对徐荣印象最深,当初在荥阳的汴水之战中,他被徐荣杀得大败,还身负箭伤,若不是曹洪舍身相救,估计就没有三国史了。

第二个对东北汉子胆寒的是孙坚,他在鲁阳与梁县之间被徐荣打得仅剩十余骑。部下祖茂换了孙坚的头巾吸引追兵,才让孙坚逃出生天。

正在杀得兴起时,董老大的死讯传来,徐荣成了无组织的人。于是徐荣“改邪归正”,宣布接受王允的领导,并奉命教训自己的小师弟李榷、郭汜。

哪知道青出蓝胜于蓝,徐荣居然被后起之秀打败,死在了新丰战场。

5.胡轸

胡轸脾气暴躁,又心高气傲,他奉命驻防梁县时放出大话:这一战必须砍几颗“青绶”的人头!

“青绶”即“银印青绶”的缩写,指代九卿级高官,仅次于“金印紫绶”的三公。

胡轸没想到遭到了“奸细”的暗算,一向跟他不对付的吕布在军中散步谣言,导致军心大乱,结果他惨败于孙坚,帐下猛将华雄还成了孙坚的刀下鬼。

董卓的死讯传来,胡轸迫不得已投降了王允。可王允一点也瞧不上这些大老粗,搞得胡轸很失意。所以当李榷等小师弟掀起大浪的时候,胡轸乘机对王允反戈一击,他联合李榷等人反攻长安,打碎了王允的春秋大梦。

搞不清楚胡轸使了什么手段,后来他再次归顺朝廷,当上了司隶校尉。在这个职位上,他公报私仇弄死了一个叫游殷的同乡。

游殷死后一个月,有一天胡轸突然得了怪病,他脱光衣服跪倒,对着空气说:“认罪,认罪,游功曹(游殷)带鬼来找我了。”说完就断气了!

中坚层——董卓的“第三只手”

由于董卓是历史反面人物,所以西凉集团很多人的历史被忽略,其实董卓的中坚层力量很庞大。

1.反正“三驾马车”马腾、韩遂、吕布

很多人将吕布归为董卓的核心圈,其实未必如此,吕布既不是西凉集团的老班底,更不是董卓的心腹,他是拿丁原人头当投名状的“反正者”而已。

在西凉军中,吕布虽然跟五虎一样授“中郎将”,不过他很少领军出征,即便出征也仅仅是给人打下手,而不是主帅。

跟吕布类似,后来搅得曹操寝食难安的马腾、韩遂,都因为败在董卓手下,做了董老大的马仔。

2.第二梯队的李蒙、樊稠、杨定、王方、华雄等

李蒙也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当初与徐荣一起打败了孙坚,李榷、郭汜反攻长安时就有他的份。后来他与李榷反目,被李榷在宴席上袭杀。

樊稠也参与了李榷、郭汜的反攻长安,并一度官居右将军。后来马腾联合韩遂与李榷火并,樊稠有点心猿意马,导致师兄弟反目,结果他与李蒙一起被李榷于宴席上杀害。

杨定在董卓死后官居后将军,是汉献帝东归的主要参与人。可惜那时候董老大的弟子们都杀红了眼,再也不认同门情谊,杨定就与段煨较上了劲,结果被郭汜痛贬,单骑逃跑,成了历史上的“失踪人口”。

《三国演义》对华雄的战斗力描写得足够精彩了,只是斩杀他的不是关二爷,而是孙坚。就这么牛叉的一个人物,在董卓阵营中既没有五虎的威名,也没有后起之秀的笑傲江湖。

后备组——董卓的“西凉军校”

后董卓时代,对历史影响进程最大的是以下几个人:李榷、郭汜、贾诩、张济、张绣等。

李榷、郭汜不用多说,他俩将半身不遂的东汉政权搞得只有出气没有进气,原本相对安宁的三辅地区,被他们活生生踩成了地狱!

在二人背后有一张看不见的黑手——贾诩!没错,号称三国第一毒士的贾诩。

当初董卓死后,李榷、郭汜等人就像没娘的孩子,可怜巴巴地准备领着残兵败将回到家乡当山大王。假如这样的话,东汉或许真的有还阳的可能性,至少不会那么快断气。

可就是贾诩的一条毒计摧毁了美好的梦想,他劝说李榷郭汜反攻长安,作最后一搏,成了上天堂,输了下地狱也不迟。真是一条舌头搅得天下风云动!

贾诩的命还特别好,他在李榷、郭汜、段煨、张绣、曹操之间横跳,每换一个新主,旧主还不生气。活到曹丕称帝后,他还当了太尉封了侯,最后以77岁高龄病逝。

张济、张绣叔侄原本名气不算大,张济送汉献帝东归后,又遭到董承排挤,一气之下跑到南阳打草谷,不小心被刘表干掉了,张绣接过叔叔的班。

张绣最牛叉的事就是差点要了曹操的老命!在宛城,曹操放肆地强纳张济的遗孀,因此激怒了张绣。一场关门打狗,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命丧黄泉。

后来张绣在贾诩的运作下,居然又神奇地与曹操勾肩搭背,结成了亲家,活得相当滋润。

一个“糙哥”董卓,他为何能打造出强大的西凉军团呢?

  • 其一、西凉地处边陲,养成了彪悍的民风

由于地理因素,西凉与西羌、匈奴接壤,长期与这些彪悍的少数民族武装发生冲突,因此当地的豪族势力都有自己的家族武装,民风彪悍得很。

以董卓为例,他就是在与羌人长期的“相爱相杀”中慢慢杀出了名气,进而得到朝廷认可和依赖,组织了一支半官半私的武装。

可以说离开了西凉这种特殊的政治地缘关系,董卓不可能被“养虎为患”,也不可能组织起如此彪悍的一支武装。

  • 其二、西凉集团基于政治诉求所爆发的凝聚力

西凉集团的凝聚力相当强,这是他们能走向帝国巅峰的很重要原因。是什么东西让他们获得了如此强的凝聚力呢?集团政治利益诉求!

东汉末年随着军功豪门集团的瓦解,关东豪门集团成了东汉帝国的实际领导者,排在第二位的是关中集团和河东集团。

但从军事战略意义上讲,西凉集团的地位不容忽视,只是政治利益这东西谁也不会谦虚地让渡,尤其是关东集团的袁氏、杨氏、陈氏、荀氏、司马氏等大佬,对西凉集团的崛起表现得忧心忡忡加虎视眈眈。

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让西凉集团如同小妈生的孩子,怎么办?只有团结起来对付嫡子。所以,东汉末年的政治版图,事实上是西凉集团不得不团结的外部力量。

  • 其三、董卓超强的领导能力

这一点史书不会去记载,但很显然,如果董卓没有出色的领导力,甚至人格魅力,绝不可能将一帮骄兵悍将,将西凉众多豪族融合在一起,这也是董卓死后西凉集团立刻分崩离析的原因。

按史书记载,年轻时候的董卓,能让西羌豪酋们俯首帖耳,以结交董卓为荣,心甘情愿地认他做大哥。

客观讲,董卓确实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抛开道德审判透视本质就不难看出,他与袁绍等人的矛盾,其实就是西凉和关东、关中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没有圣人与强盗之分。

历史上的董卓手下有哪几个猛将?分别都是些什么人?具体有何特点?

董卓是凉州陇西郡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其家族是凉州当地汉族豪强,但自幼与羌人为邻,养成一种江湖豪侠风气,喜欢结交、拉拢当地的羌族势力和汉族势力,后来又常年在凉州及周边地区为官,在凉州一带有一定的名声。

董卓先后担任羽林郎、军司马、西域戌已校尉,官至并州刺史、 河东太守,参与过东汉朝廷对羌人的战争,到汉灵帝晚期时,官至左将军,朝廷忌惮董卓的势力,曾经数次想要将他征召入朝为官,董卓都不肯。董卓宁愿在地方担任有实权,有兵权的将领,也不愿意到中央担任有名无实的高官。

由于常年在军中担任要职,因此董卓手下聚焦了一批出自西凉地区的猛将,从董卓后来进入京城的情况来看,董卓手下的猛将首先是六大中郎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吕布。

1、中郎将牛辅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也是吕布手下头号中郎将,至于那些在后来非常牛的李傕、郭汜、张济、贾诩等人,都是中郎将牛辅手下的校尉,级别比牛辅要低多了。

董卓身在长安时,牛辅驻扎在安邑(今山西运城),这里是关东进入长安的必经之处,牛辅率军在这里为董卓挡住关东联军,并且还派出自已属下的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到河南中牟地区讨伐东汉名将朱儁率领的反董军队。

董卓被杀后,牛辅不敢投降,吕布派出自已部下的李肃去攻打牛辅,当时牛辅手下的李傕、郭汜、张济等人都在外作战,牛辅手上的兵力空虚,但是牛辅还是凭能力击败了李肃,由于董卓手下六大中郎将有4个投降了朝廷,牛辅担心自已手下的士兵会引起兵变,因此带着财物和亲信丢下军队出逃,在路上被亲信胡赤儿杀害,首级被献给吕布。

2、中郎将董越

董卓被杀时,董越率军驻扎在渑池(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这里也是关东通向长安的必经之路,以阻挡关东联军进入长安。当时董越和牛辅是唯二不愿意投降朝廷的2个中郎将,在董卓被杀后,去找牛辅商量今后如何做,却被疑心病重的牛辅杀害。

3、中郎将段煨

段煨是凉州武威郡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是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的同族兄弟。

董卓被杀时,段煨率军驻扎在华阴(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董卓被杀后,率军投降朝廷,之后一直还是驻屯在华阴。

汉献帝东归时,路过华阴,一直受到段煨的优厚待遇,但段煨与护送汉献帝军中的杨定不和,杨定率军攻打段煨,无法击败段煨,后来段煨投靠了曹操,与关中诸将一起率军攻打李傕,击败并杀了李傕,并族灭三族。

段煨因功被朝廷任命为镇远将军,领北地太守,后来被调到朝廷担任大鸿胪、光禄大夫,段煨一直活到了公元209年,寿终正寝、正常死亡,名士贾诩曾经有一段时间投靠在段煨手下,后又离开。

4、中郎将胡轸

胡轸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人,曾经官至东郡太守,孙坚攻打董卓时,胡轸被董卓派支迎战孙坚,随同胡轸一起去迎战孙坚的还有吕布和华雄,华雄是胡轸属下的都督,中下级军官,但因为吕布与胡轸不知,内斗不已,吕布故意在军中放出敌军到来的谣言,导致胡轸军队溃败,都督华雄被孙坚所杀。

董卓被杀后,胡轸率军投降朝廷,后来李傕、郭汜等人在贾诩的怂恿下拥兵反攻长安,王允派出胡轸、杨定、徐荣等人攻打李傕等人,结果胡轸和杨定与李傕等人合兵,一起攻打长安,之后灭迹不详。

5、中郎将徐荣

徐荣是辽东人,是唯一的非凉州、并州系将领,董卓手下中郎将,董卓手下最能打的将领,没有之一。

曹操攻打董卓时,就是与徐荣交战,曹操首次领兵就被徐荣打得大败,差一点就挂了,要不是曹洪借了马给曹操,曹操说不定就死了。

长沙太守孙坚领兵讨伐董卓,最早是徐荣出战孙坚,徐荣与孙坚相遇,徐荣大破孙坚,还生擒了孙坚手下的颍川太守李旻,徐荣烹杀了李旻。

董卓被杀后,徐荣投降了朝廷,之后李傕、郭汜等人率军攻打长安,徐荣与胡轸等人一起领兵迎战,结果徐荣战死,胡轸等人投降李傕。

6、中郎将吕布

吕布就很熟悉了,吕布是五原郡九原县人(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吕布最早是并州刺史丁原的部将,丁原被何进招进京城担任执金吾,吕布随同丁原进京,被董卓引诱杀害丁原,之后吕布又被王允引诱杀害董卓。

李傕、郭汜等人率领大军攻打长安时,吕布曾与郭汜单挑,刺了郭汜一矛,后因为长安城中有人打开城门,吕布兵败,率领亲信逃出长安,出武关,投靠袁术,不仅就与袁术不和,后来又投靠袁绍,帮忙袁绍大破黑山军,袁绍猜忌吕布,吕布再次逃走。

之后被陈宫等人拥立进入曹操的地盘兖州,在与曹操在两年的兖州争夺战中,被曹操击败,逃到徐州,被徐州牧刘备收留,吕布却趁刘备在前方交战,在后方偷袭了刘备的城池,赶走了张飞,接管了徐州。

刘备被夺了徐州,无路可去,只得投降了吕布,吕布还曾经以辕门射戟为刘备解了纪灵之围,后来吕布看到刘备再次发展壮大,于是再次派兵攻打刘备,刘备不敌,与曹操联合,最后在下邳城击败吕布,曹操杀了吕布。

吕布的特点主要就是马上骑射功夫非常了得,为人勇武。

董卓手下除了六大中郎将外,还有一堆校尉也很历害。如牛辅手下的校尉:李傕、郭汜、张济、贾诩。还有董卓的部曲樊稠。

1、李傕

李傕是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省耀县)人,中郎将牛辅手下校尉,曾与郭汜、张济等人一起大破名将朱儁,董卓被杀后,因得不到赦免,与郭汜、张济、樊稠等人一起在贾诩的劝说下起兵,并攻破长安城,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成为朝廷最大的权臣。

李傕当权期间,与郭汜、樊稠等人争权夺利,并在一次会议上派人杀了樊稠,曾与郭汜率军大打出手,将长安城搅得一片混乱,郭汜被杀后,李傕兼并了郭汜的部队,之后曹操控制了东归的汉献帝,并派裴茂率领段煨等关西将领讨伐李傕,李傕被张横、梁兴等人击败斩首,并被曹操下令夷灭三族。

2、郭汜

郭汜是凉州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人,中郎将牛辅手下校尉,曾与李傕、张济等人一起大破名将朱儁,董卓被杀后,因得不到赦免,与李傕、张济、樊稠等人一起起兵,攻破长安城,在长安被吕布刺了一矛,后被封为后将军。

在之后的马腾、韩遂攻打长安时,由于郭汜有功,被授于开府权力,与李傕、樊稠等人一起掌控朝政。但郭汜其人基本上没有任何政治才能,在掌权期间与李傕内斗严重,经常互相攻打,不顾朝廷死活,同时放纵士军抢掠百姓,无恶不作。

郭汜与李傕之后讲和,又后悔放走汉献帝,两人又率军去追,最终也没有追回。不久,郭汜被自已的部将伍习杀死。

3、张济

张济是武威郡祖厉县(今甘肃靖远东南)人,原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的校尉,董卓被杀前,受牛辅之命,与李傕、郭汜率军数万与朱儁交战,并大败朱儁。

董卓被杀后,因不被王允赦免,与李傕、郭汜等人一起攻打长安,长安城破后,被封为中郎将、镇东将军,之外驻屯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

因张济屯兵在外,没有参与朝廷的争斗,一直相安无事,后汉献帝东归,张济领兵随行,后来李傕、郭汜后悔放汉献帝东归,于是领兵来追,而张济因为与董承、杨奉不和,也与李傕、郭汜一起攻打董承、杨奉,但没有追回汉献帝。

公元196年,张济因为军队缺粮,攻打荆州刘表下属南阳郡的穰城,中流矢而死,张济死后,他的侄子张绣接管了他的军队,与刘表议和,驻于宛城。

4、贾诩

贾诩是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后来曹魏的著名谋士,但是最早贾诩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的校尉,牛辅被杀后,出于自何,怂恿牛辅手下的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收兵攻打长安,李傕、郭汜等人按照贾诩的计策攻打长安,果然攻下长安,控制了朝廷。

贾诩虽然为李傕等人谋划,但并不想和他们一路,多次拒绝李傕封的高官,借母亲去世辞官而去,后来又投降段煨,见段煨有猜忌之心,离开段煨又投靠张绣,在官渡之战前,劝张绣投降曹操。

之后贾诩就成为曹操手下的谋士,随曹操参与赤壁之战,及平定凉州之战,曾在赤壁之战前劝阻曹操不要用兵,要先安抚好百姓,可是曹操不听,在平定凉州之战中,曹操任用贾诩的离间计,大破西凉联军。

曹丕建国后,贾诩官至太尉,终老一生,享年77岁。贾诩为人低调,人特别聪明,号称三国第一毒士。

5、樊稠

樊稠原本是董卓的部曲私兵,是凉州金城(治今甘肃永靖西北)人。董卓被杀后,与李傕、郭汜等人一起向王允请求赦免,王允不许,后与李傕、郭汜等人起聚集军队攻打长安,城破后,被封为中郎将、安集将军,之后升任右将军。

当时长安朝廷由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同把持朝政,当时朝廷中谏议大夫种邵、侍中马宇、左中郎将刘范等人策划让马腾攻打长安,里应外合一起除掉李傕等人,结果计划败露,李傕派樊稠等人击败马腾,斩杀种邵。

樊稠由于作战勇敢,又因李傕的侄子李利进谗言,对樊稠开始猜忌,在一次会议上,李傕令自己的外甥骑都尉胡封杀互了樊稠。

历史上的董卓手下有哪几个猛将?分别都是些什么人?具体有何特点?

董卓能专权,显然并不是个简单的胖子,正好小院前几天也写过一篇董卓手下猛将的文章,正好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提到董卓,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眼前可能浮现一个大胖子,性情残暴,荒淫好杀,最后自取灭亡。实际上,董卓并非这么简单,他在三国历史上是个重要人物,少年就有侠名,成年后作战勇猛又有谋略,封侯拜将,一度掌控朝政,是一时之枭雄。不过今天小院要说的不是董卓,成大事者必有助力,董卓能专政,其核心就是手下的军事力量,小院今天要讲的,是董卓手下的五名将领,也被称为董卓麾下五虎将。

有人不解,董卓手下也有五虎将?五虎将只是演义中的说法,正史里自然是没有的,既然演义中曹操有五子良将,刘备有五虎上将,河北也有四庭一柱,那评选一下董卓手下五虎将,似乎也未尝不可,事实上,董卓麾下五将人人可以翻江倒海,立下的功业连五虎上将也自叹不如。

董卓麾下五虎将,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般是在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徐荣、牛辅、胡轸、段煨、董越、华雄、吕布等人之中进行挑选。

论武力,自然是吕布最高,但考虑到对武官来说,除了个人武力,更重要的是统帅全军和战场指挥能力,毕竟单挑这回事只是演义和评书中热衷于渲染的,实际战场上很难出现。吕布跟随董卓时间并不太长,由于我们讲的是正史,华雄有点排不上号,所以两人予以排除,剩下诸将中,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徐荣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五人之中,实力最强的首推徐荣,其能力相当于蜀汉五虎将中的关羽,为何这么说?凭战绩说话。诸侯讨董卓时,曹操曾带本部兵马追击董卓,却在汴水遭遇徐荣,被徐荣大败,曹操胯下战马带伤,本人也被流矢所中,曹洪让出自己乘马才让其脱离险境,那句著名的“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也出自这场战役中。当时的曹操虽非日后孟德,但实力已然不弱,自带本部人马,兼有宗室子弟助阵,又仗盟军新胜之势,却仍然遭遇惨败,徐荣实力可见一斑。

除了击败曹操,徐荣还干了件更大的事儿,击破了江东猛虎孙坚。与曹操相比,孙坚当时成名已久,江东猛虎岂是浪得虚名,连董卓也忌惮三分,但在徐荣面前,还是撑不住,大败之余,连颍川太守李旻也被徐荣生擒,惨遭烹杀,更不用说徐荣只是奉命出外虏掠的遭遇有战争准备的孙坚军。

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群兵讨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烹之。

——《后汉书·董卓传》

相比徐荣,李傕、郭汜这俩人更为出名,原因当然是他们在董卓死后举兵反叛,大闹长安,逼死王允,赶跑吕布,接管了董卓的权力。有人认为,这两个人只是当时的二流乃至三流将领,为势所逼,或是用了贾诩的计策,才达到人生的巅峰。

不过仔细想想,在主子董卓被杀,董氏被灭族,长安已被控制的情况下,敢于决断,安抚部众,拉拢同盟,还能采取正确的军事行动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做到的。匆忙解散部队,逃回故里明哲保身才是普通人做的事,而敢于火中取栗,直捣黄龙,不失为一时人杰,撇开人品不说,这份胆色和领导能力,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攻陷长安后,李傕郭汜集团控制朝政长达三年之久,比董卓时间还长,也证明了这点。

樊稠相比李傕郭汜,在政治能力上要差点,但军事能力强于李郭。樊稠也是董卓部将,与李傕郭汜结成同盟攻取长安,樊稠亲自率军与吕布展开巷战,将他赶出长安。李傕郭汜军事集团占领长安后,并不太平,不断有军阀前来挑战。

西凉的马腾韩遂就是其中之一,率兵试图进攻长安,被樊稠郭汜击败,逃回凉州。没过几个月,樊稠又率军平定了冯翊地区羌人的进攻。不过由于政治能力偏弱,樊稠在军事集团中的地位在李傕郭汜之下,主要负责出征打仗,最后受到李傕猜忌,被李傕外甥刺杀。

而张济,在董卓五虎将中或许存在感最弱一些,更多时候,他只是作为李傕郭汜军事集团的第四号人物出现,攻陷长安后,他由于力量弱小,被排挤出城,屯驻弘农。最后在196年,张济出兵劫掠时中流矢而死。与张济相比,他的老婆和侄子要更有名一些,他的侄子就是张绣,张济之妻就是邹氏,后来让曹操神魂颠倒,险些使其送命的那位美女。

以上就是董卓麾下五虎将,除了徐荣早死,董卓在时,他们为虎作伥,击败曹操、孙坚,击退诸侯联军。董卓死后,他们重新凝聚手下部队,攻陷长安为旧主报仇,在政治上操控朝政,军事上击退诸路进攻长安的兵马,时间长达三年,在东汉末年的乱局之中并不容易做到。刘备手下五虎将名气虽大,真正能用者不过关张,而当时的关张,年龄已不小,与他们相比,却还只是无名小卒,经过罗贯中先生的渲染,才有如今的地位,而真正成就的事业,显然又并不如以上五人。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及讨论)

历史上的董卓手下有哪几个猛将?分别都是些什么人?具体有何特点?

董卓原本的凉州军阀,他的帐下猛将不少。他死后,他的军队分由李傕、郭氾、樊稠、张济等人统领,这四个人其实也是他帐下能征善战之人。还有徐荣、华雄等人。他们的特点大致相同:会有江湖义气、也有军阀作风、更有流寇思维。说穿了就是他们追逐短期利益,没有长远打算。有董卓在,他们尚能整合在一起,董卓死后,他们分裂、暴虐,直至灭亡。

历史上的董卓手下有哪几个猛将?分别都是些什么人?具体有何特点?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和吕布联合,诛杀了前来参加宴会的董卓,朝政大权重新回到了汉献帝刘协的手里。董卓之所以能够掌握东汉大权,主要倚仗手下的10员大将及战无不胜的西凉铁骑。那么在董卓被杀后,他麾下的10员大将结局如何,有多惨?10员大将,只有1人修成正果,其余9人皆死于非命,详情如下。

义子吕布

吕布原为并州刺史丁原军中吕布主簿,被董卓以金银珠宝策反(三国演义中是被赤兔马策反),诛杀丁原后成为董卓大将,并认董卓为义子。吕布不愧为三姓家奴,后又被司徒王允说服,杀了义父董卓,转入王允门下。不久之后,原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吕布出逃,逐鹿中原。辗转多年,吕布抢了刘备的徐州,成为徐州牧。这样反复无常的人,结局不好也在情理之中。刘备联合曹操,击败吕布,于下邳擒获吕布,最后将其绞杀。

五大中郎将: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

牛辅:董卓女婿,是董卓嫡系中的嫡系,董卓手下第一中郎将,董卓的左膀右臂。在董卓被杀后,牛辅击败李肃,由于军中哗变,他收拾金银珠宝弃军逃跑途中,被亲信胡赤儿害死。说实话,牛辅如果不是自乱阵脚,弃军而逃,凭借强大的军队,是很可能击败吕布的。

董越:看名字,很可能是董卓家族之人,自然也是董卓亲信。他在董卓死后,心乱如麻,投奔牛辅却被牛辅杀了,真乃冤枉。

段煨:董卓帐下大将,在华阴屯垦期间,大力发展农业,心向汉室。他在汉献帝刘协东归洛阳时,尽心尽力保护,并供给汉献帝一行人衣食。在曹操迎奉汉献帝后,段煨奉命追杀李傕等人,夷其三族,被封为镇远将军。此后,段煨没有反叛曹操,于公元209年寿终正寝。他是董卓手下唯一一个善终的大将。

胡轸:在董卓死后投靠了王允和吕布,是一个两面三刀之人。他在和李傕的作战中反水,带领军队投降了李傕。至于他的结局,据《魏书》记载,胡轸是被他害死的游殷的魂魄索命而死,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是传说。但是胡轸死于非命,是没有争议的了。

徐荣:董卓手下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在作战中多次击败敌人,获得大胜。他还击败曹操和孙坚等势力强大的诸侯,为董卓掌握东汉朝廷立下了大功。在董卓死后,徐荣投靠了王允,和前来反攻的李傕、郭汜等人交战。由于另一个伙伴胡轸叛变,徐荣寡不敌众,打了败仗,战死于乱军之中。

四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

李傕:本为董卓女婿牛辅手下第一大将,在董卓、牛辅被杀时,他还在陈留、颍川等地征战。直属上司和直属上司的上司都死于非命,李傕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前途在哪。他和同伴郭汜、张济、樊稠三人准备弃甲归田,逃回凉州避祸。此时,谋士贾诩制止了李傕等人的错误做法,劝说他们收拢军队,反攻长安。

不出贾诩所料,王允和吕布只是将董卓暗杀,但是他们依旧没有多少精兵,根本不是残存的西凉铁骑的对手,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夺取长安非常轻松。李傕占领长安后,把持朝政大权,做的坏事比当年的董卓都多。后来,汉献帝东归,李傕被在黄白城被梁兴等人所灭,传首许都。

郭汜:郭汜和李傕的经历差不多,都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大将,都反攻长安,共同掌握东汉大权。两人意见不合闹翻,自相残杀,被汉献帝等人利用,顺利逃出魔掌。混战中,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所杀,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

张济:张济前半生和李傕、郭汜两人的经历差不多。他的结局也不太好,由于军队缺粮,去荆州抢夺刘表的粮食,不幸中流矢而死。张济死后,军队被侄儿张绣接管,投靠了刘表,在宛城驻扎。张绣后来投降了曹操,死于征战途中。

樊稠:樊稠跟着李傕、郭汜、张济三位大哥反攻长安,并得到了想要的官职。他没有死于敌人之手,而是被李傕忌惮所害。有一天,李傕请樊稠来开会,在会上刺死了樊稠,吞并了其军队。

结语

董卓把持东汉朝政多年,死于非命,他手下的十个大将,只有段煨1人得到善终,修成正果,其他9人死于非命。

(本文参考《三国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