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不听诸葛亮劝告坚持伐吴?
前言
刘备夷陵之战输掉了蜀国的国运,一直为众人所叹息,都希望他能重新来过,不要再发动这场输掉国运的战争。
那么,刘备为何非要发动这样一场不符合“联吴抗魏”立场的战争呢?
难道刘备玩了一辈子军事和政治,还不知道蜀吴最大的敌人是魏国吗?
△刘备
刘备坚持攻吴的真正原因一、关羽败亡的必要应对
关羽是蜀汉的二号人物,荆州是蜀汉的重要基业,结果东吴一个无耻的背后偷袭,就令蜀汉折了关羽,丢了荆州。
这个事很严重,考验很严峻:一方面大将被擒杀是十分折损团队士气和刘备威望的,另一方面蜀汉可是有着不少荆州系官员的,家乡被占心里能不慌吗?
这时的刘备如果不能有所表示的话,这老大的位置还坐得稳吗?
答案显而易见,刘备必须有所动作来平息关羽大败带来的人心浮动。
△关羽
二、北出伐魏的胜算太小
如果蜀汉丢失了荆州这个战略跳板,那么其出兵伐魏的东部出口将被吴国彻底封死。
这样一来,蜀汉只能从北边向曹魏进攻。
如下图所示,刘备有三个进攻方向可供选择:
一是向陇右进攻,目标凉州;
二是向关中进攻,目标雍州;
三是向上庸进攻,目标南阳。
△三国战略进攻路线图
可是,看似选择很多,但可惜这三条路线没一个是好相与的。
前两条路线,也就是陇右线和关中线,我们看看后来诸葛丞相的北伐就知道,难度有多大。
如下图所示,蜀军不管是走哪条路线都要经过大量的山区,部队运动艰难不说,这补给线也是过于坎坷漫长。
△诸葛亮北伐部分路线示意图
古代的运输队人吃马嚼耗费极大,运输路径越长,其成本越是高得无法承受。蜀地虽然是“天府之国”、“鱼米之乡”,但毕竟蜀汉安定不久,发动战争又过于频繁,粮食储备并不充裕。所以,大家看后来诸葛亮总是攒够粮食才能开打一次,粮尽就不得不退兵,蜀地汉军粮有限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条路线,由上庸直击魏国腹地南阳地区,看着挺不错的,其实这条路线更是连试都不用试。
因为,汉中——上庸这条路线绝不是什么康庄大道,而是两山夹一江的窄道,地形复杂。它的地理风貌如下方两图所示:
△上庸风貌1
△上庸风貌2
这样多山多水的狭长通道显然是不利于大规模行军的。
而攻打魏国这么大的事,兵派少了有意义吗?
兵派多了,这么复杂的地形运动得开吗?
就算缓慢有序地运动,粮食转运得过来吗?
就算粮食得转运过来,不怕魏国调集兵力堵在南阳盆地的出口,来个“闭门羹”吗?
就算不吃“闭门羹”,冲进了曹魏的南阳地区,不怕吴国从背后再捅一刀吗?是不是又要派大军防备吴国呢?
那么这样一来,蜀国的兵力哪里够呢?就算硬凑够了兵力,粮食又哪里够呢?
以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上庸路线的障碍,而且难以克服,所以说汉中——上庸路线绝不会是蜀汉优先考虑的路线。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蜀国如果把赌注都押在北方是胜算渺茫的,刘备一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三、刘备时日无多
△刘备托孤
称帝后,刘备年事已高,身体出了问题,时日无多。
史料记载了刘备给儿子刘禅的诏书内容,其中有刘备病情的记载: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从中不难得知,刘备的胃肠出了毛病,逐渐转为难治的杂症,自知活不了多久了。
而这时蜀汉初创,艰难重重,看透一切的刘备又怎么会不心急?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在死前放手一搏,兴许能搏个出路,这想必就是刘备的真实心理。
结语综上所述,刘备不听劝告坚持伐吴,其实是一种看透局势、被逼无奈的冒险行动,成则福泽后代,败则再难崛起。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蜀汉没能搏赢那关键的夷陵之战,便再也没有丝毫的统一机会。
刘备为什么不听诸葛亮劝告坚持伐吴?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问题,豹眼对于这类问题特别的有兴趣。
豹眼一再说对于历史要品味、要品味,真实的意思是平台要生存,创作者也要生存,社会环境要净化,网络环境也要净化。平台要自律,创作者也要自律。
所以,有些话不能说过头,只能点到为止。豹眼回答问题的原则是不说违心的话,但真话说一半留一半,不会一杆子插到底。因而,有些东西就需要仔细的品,这样才有味道。
就题主这个问题,一起来品味一下吧。
第一,做老板的都有脾气,有些老板还特别好面子,劝谏需要很大的智慧。
第二,劝谏者,自己也有利益需要保护,有时候需要明哲保身。聪明人不会“打不着狐狸惹得一身骚。”
01
刘备听不进劝告,是因为劝谏者方法不对。
夷陵之战惨败后,诸葛亮慨然长叹:“如果法正不死,就不会有夷陵之败。”
在这里,诸葛亮没有明说为啥法正就能劝阻刘备,也没说法正用啥方式劝阻刘备。
那就先看一下赵云是如何劝阻刘备的吧,赵云上谏说:
“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仔细品味一下就有味道了,国贼是曹操、曹丕,伐吴并非上策。这么简单的问题,刘备会不懂吗?
刘备一生天天喊着讨伐汉贼,匡扶汉室,难道曹丕称了帝就不是汉贼了吗?讨伐孙权就能一举成功吗?刘备心里门清,还需要你赵云教导吗?
至于曹丕篡位,引起公愤,讨伐逆贼,关东义士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这是忽悠鬼呢?
没有民意,没有大臣们的拥护,曹丕能称帝吗?那些大臣、将领们能不造曹丕的反吗?他们还不把曹丕扒了皮,点天灯吗?董卓不就是个活生生的实例吗?曹丕控制不了局面,会贸然称帝吗?
诸葛亮心里明白,史实也正如诸葛亮所虑。诸葛亮五次北伐,有几个义士裹粮策马来迎?除了孟达这种出尔反尔的小人,为了投机取利,反复无常外,有几人策应呢?夏侯霸、王平的投降,都是有具体原因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安南、、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蜀,那是惧怕诸葛亮大军,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军一撤,自然又归附了曹魏。
因此,赵云的话很没有说服力,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跟没说一样。愤怒的刘备不听谏言,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
赵云是实诚人,哪能跟一群千年老狐狸玩聊斋呢!
02
诸葛亮劝不动刘备,恐怕就没真心劝。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讨伐东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荆州那片山水也。
诸葛亮岂能不明白?
如果诸葛亮说:“先取荆州、进而取益州,静待天下之变,两路出兵讨伐汉贼,以争天下,这话我是说过。荆州对于陛下的确重要,襄樊之战,成都再困难也要救荆州,那时还有一线希望,我知道你想啥,就没建议你救荆州。荆州丢了,关羽数万精锐兵力没了。现在想夺回荆州,门都没有。讨伐东吴,必败无疑,蜀汉也跟着没了。”这倒是实话,难道刘备就不清楚吗?再说诸葛亮这么说合适吗?这不找死吗?
献帝的追悼会已经隆重举行过,已经对得起汉室,就不必再谈忠于朝廷的问题,那就只剩下一个兄弟之义可以做幌子了。不管刘备哭的是关羽还是荆州,但替关羽报仇是一个响当当的理由。不仅需要,而且是必须要做的事。否则,刘备的脸面往哪搁?
这个时候劝刘备不要进攻孙吴,要与孙权联盟,岂不是与仇人结好,背叛兄弟之义吗?
诸葛亮还算啥人,把刘备又当成啥人?
刘备需要一个台阶,但诸葛亮为了自己的清誉,明哲保身,知道如何做而不会去做。
诸葛亮不想去做这个不义之人。
赵云的忠义,天下尽知;而诸葛亮在江湖上却还没有混出来,不想背这个黑锅。
就诸葛亮的智慧,还会想不出劝阻刘备的办法吗?
办法肯定是有,但诸葛亮不会说。
03
法正不在,庞统在也行哦。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法正私下向刘备献密计,劝其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庞统就对刘备说:
"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庞统说得很明白,荆州这地方连年征战,已经没有多少油水了,而且曹操、孙权都眼热,你想守住也很难。其实,这个道理刘备不会不懂。
益州那可是富得流油,你不想成就大业也就算了,你要想的话,就必须夺取。
刘备难道不想吗?可刘备仍然担心:
"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刘备总算说了一次人话,庞统有幸听到了。庞统多么自豪哦,这是多大的信任哦,能不替刘备卖死命吗?
刘备需要一个台阶哦,庞统于是说:
"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这么好的事你不要,让别人抢了先就没你啥事了。逆取顺守,以后好好善待人家就是了。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就入川了。入川后做的那些事,就没有在荆州时说得那么仗义吧。
当时,诸葛亮也在,咋就不见有一言半语呢?难道诸葛亮不如庞统,看不出这一点吗?
绝对不是,但诸葛亮看到了,却绝对说不出庞统这样的话来。
04
法正要在,他会说啥呢?
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与蜀中豪强大族结纳关系。因此,群下劝谏刘备迎娶刘璋原部将吴懿之妹吴氏。既得美人又拉拢了当地豪强势力,这多好的事啊,刘备岂能不想呢?
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
法正进谏道:
"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其意是说,你们都姓刘,论远近关系,比晋文公与他的亲侄子晋怀公子圉的叔侄关系还近吗?
晋文公逃难到了秦国,为了得到秦国的支持,将来回到晋国执政,就娶了亲侄子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怀嬴是秦国人,这样晋文公就与秦国联姻,秦国自然支持他复国。
法正认为:晋文公能娶亲侄之妻,而没有遭到礼法的抨击,何况你刘备跟刘瑁之间是八十杆子都打不着的关系,这算个球哦。
于是,刘备就纳吴氏为夫人。可见刘备这人多么虚伪。
讨伐东吴这事,刘备口口声声要替关羽报仇,你不给他一个大大的台阶,他如何能下的来哦!
赵云是谦谦君子,他想不到也说不出庞统、法正那样的话。因此,除了让刘备更加愤怒,不会有任何效果。
诸葛亮也不会去说庞统、法正这样的话,那不有损自己的品行吗?不是在贬损刘备兄弟情义吗?
可法正不会考虑这些,就刘备假惺惺的那点虚情假意,法正一招就能解决。
但可惜的是,法正死了,究竟法正会如何去劝说刘备呢?不得而知,豹眼也不去瞎琢磨了。有兴趣的友友们,你们自己品味吧。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里替法正说说他的办法。
豹眼友情提示一点:诸葛亮说的没错,只要法正在,就一定能劝阻刘备不要伐吴。
豹眼深信不疑,也请友友们相信吧。
刘备为什么不听诸葛亮劝告坚持伐吴?
有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透彻,答的很好。愚以为(如下)
据《三国演义》中说,刘备等西征,关羽留守荆州,没有与吴主联姻,破坏与吴国联盟的谋略,他又擅自北伐,初时打了一些恶仗,水淹七军等,胜利冲晕了头脑。被吴抄了后路,亡于麦城。
刘关张桃园结义后,三异姓兄弟情深义长。关死后,刘张悲痛不已。刚当皇帝不久的刘没有审时度势,决定为报弟仇与吴决裂。议事时所有大臣均持异议,不赞成伐吴。后加上张飞哭闹(张又在催战备时被手下人杀害),刘决定孤家亲征。起兵七十万,初战尚可,后被吴火烧连营七百余里,蜀军所剩无几,刘备逃至白帝城临终托孤。
三国上下七十多年,伐吴那段写了几章,三言两话,说不清也道不明。
诸葛亮等劝不醒刘皇帝,大概是刘的命该如此,应验了刘关张“三人不求同生,但求共死”的诺言。[捂脸][耶]
刘备为什么不听诸葛亮劝告坚持伐吴?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早在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未出隆中便已为刘备定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之大计。
因此,孙刘之所以结成联盟是为了抵御强大的北方政权——曹魏。孙刘联合乃是刘备创业的核心战略,是一出“借鸡生蛋”之计。一直以来,刘备以“联吴抗曹”为战略,取得了丰富的战果。孙刘联盟以少胜多,战胜了强大的曹军。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又以荆州为基础,夺益州,吞汉中,拥有了大片土地和人口。此时,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之势已成。总的来说,刘备的成功,离不开诸葛亮的战略构想,更离不开“孙刘联盟”。
可惜,随着荆州的陷落,一位英雄的倒下,宣告了孙刘联盟的正式破裂。这位英雄便是关羽。关羽的死,是一出性格悲剧,也是一幕政治悲剧。关羽身在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却处处以强示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尽管关羽犹如天神下凡,但在曹,吴两家联合剿杀下,关羽败走麦城,兵败身死。
关羽的死与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是刘备伐吴的导火索。公元221年7月,刘备起数万大军正式伐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军还未正式出征,三弟张飞又为部将范疆,张达所害。这两人投奔东吴而去,致使刘备对孙吴恨意更深。夷陵之战就此展开,结局众所周知,刘备为东吴陆逊所败,火烧连营,刘备元气大伤,灰溜溜的逃进了白帝城。
其次,刘备伐吴的深层原因乃是刘备的帝王之心作祟。刘备创业多年,60岁才成帝业。二弟关羽新逝,荆州丢失,恢复汉室,一统天下对于刘备而言,无疑难度大增。为了实现平生夙愿,年已花甲的刘备只能拿较为弱小的东吴开刀。假如刘备此番伐吴成功,天下也就尽在其囊中也。谁曾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刘备急于求成,根本吃不下东吴。
刘备该有此败,因为他将自己成功的根本忘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联吴抗曹才是刘备的成功之道。失去了根本,刘备只能黯然尝下苦果,一切悔之晚矣。
至于诸葛亮,在这其中是否劝阻过刘备呢?《三国志》并无具体记载。只有《三国演义》有所描绘。说是诸葛亮带领群臣力谏刘备伐吴。
当下孔明引百官来奏先主曰:“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先主见孔明苦谏,心中稍回。——《三国演义》可以看出,诸葛亮行事谨慎,深谙为臣之道,他旁敲侧击,劝阻刘备以大局为重,不要伐吴。刘备最终也没能听进去。诸葛亮也只能作罢,作为臣子,皇帝一意孤行,诸葛亮最后只能默认与支持,并无其他想法。
刘备为什么不听诸葛亮劝告坚持伐吴?
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需作更多的介绍,作为一个三分天下的霸主,刘备兴兵罚吴绝对不是一时义气所为,这是他经历过权衡利弊、反复思量的结果,之所以现在很多人质疑刘备发动的这场战争完全是因为最终刘备输的太惨所导致的。现在简单从背景、原由和目的三方面分析一下刘备讨伐东吴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背景- 魏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继承曹操的王位,221年曹丕成功逼迫汉献帝禅让,自立为帝,国号魏。此时的魏国国家初立,曹丕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巩固魏国的统治,因此无暇顾及吴蜀两国。
- 吴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国大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曹操迫于关羽的压力不得不向孙权求和,承诺割让江南的土地给孙权并游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孙权害怕刘备势力进一步做大做强,于是背信弃义派吕蒙偷袭关羽后方,夺取荆州并诛杀了关羽,孙刘联盟彻底撕破脸。
- 蜀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经过两年的持续作战最终击败曹操夺取汉中之地,此时刘备的地盘包括益州、汉中、上庸和一半的荆州,军队士气高昂,又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拥护,于是刘备自立为汉中王,221年刘备因曹丕篡汉,遂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此时的蜀汉政权的实力达到了顶峰。
讨伐吴国正当其时- 第一点就是刘备起兵伐吴所提出的要为死去的关羽复仇。众所周知,刘备能从一介布衣混到三分天下的王者,所依靠的就是仁义。因此打着为结义兄弟复仇的旗号最能得到普罗大众的理解与支持,属于师出有名。
- 第二点刘备占据荆州多年,此刻为吴国新占,吴国还不具备足够的时间来收拢人心,巩固统治基础,刘备此刻伐吴打的就是对方立足未稳。
- 第三点蜀国连续取得对魏作战的胜利,军队士气旺盛,将士的战心可用。
- 第四点蜀国朝堂内部派系林立,必须通过持续的对外作战以转移内部矛盾,促使各方势力团结一致为强盛蜀汉而努力。
- 第五点吴国的水师强大,但是陆军作战能力不行,在历次对外作战中陆战表现一直不佳,且相对于魏国,刘备对吴国作战更有信心。
- 一是通过伐吴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如果有机会能够一举歼灭吴国,那么刘备就能够彻底以长江为界,达成与魏国划江而治的目标,占据半壁江山,从而真正能够积蓄力量,实现统一大业。
- 二是伐吴作战即使不能够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刘备也有足够的信心给吴国以深刻的教训,压缩吴国的地盘,从而打击吴国的野心,进一步巩固孙刘联盟,确保三国鼎立的态势得以持续。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刘备不是一时冲动,他做出讨伐东吴的决定是经过深刻思考的,但是他在执行的过程中吃了过分自信的高估自己的实力和低估东吴的战斗决心的亏,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自己沦为别人的笑柄,从而彻底走向万劫不复的道路。
刘备为什么不听诸葛亮劝告坚持伐吴?
刘备为什么要坚持伐吴呢?不仅仅我们后世一直在讨论,其实早在刘备伐吴之前,魏国的君臣之间就已经进行过一番分析,而且当时大部分人认为刘备是不会伐吴的。
《三国志·刘晔传》将这次魏国内部的讨论记载了下来:
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魏国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认为,虽然不久之前,刘备曾在汉中打败了曹操,其后关羽又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没有强大国力的支撑,终究只会是昙花一现而已。所以魏蜀吴三家之中,只是偏安蜀中一隅,如今又丢失了荆州的刘备依然是最弱的。
在后世演义中,刘备有关张马黄赵五虎上将名扬天下,但在实际历史上,当时人认为可以独挡一面称的上是名将的,关键是能够让吴魏两国感到恐惧的,其实只有关羽一人。如今关羽已死,荆州军也覆灭了,必然会导致蜀汉国内恐惧,怎么可能还有余力再向吴国报复。
但是唯独刘晔有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他认为蜀汉虽然弱小,但是刘备的谋略是“威武自强”,一定会兴兵复仇,向国内外展示自己还有实力。
第二,关羽和刘备之间,于公有君臣之义,于私又情同父子,现在关羽死了却不为他报仇,就和他平时仁义的形象不符了。
其后果然如刘晔预料的一样,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兴兵伐吴。我们如今讨论刘备为何会伐吴,一则年代久远细节不明,二则又有事后诸葛亮之嫌,难免会管中窥豹,不见全身。
因此我们通过刘晔的分析再来看刘备为什么不顾诸葛亮的劝告坚持伐吴,情况就明朗了很多。
首先,刘备在三家之中实力最弱,现今被盟友背叛,如果没有任何表现,必然会被吴魏两国所轻视,从战略上成为他们首先进攻的目标。有养过狗的都会知道,越是大狗越沉默,越是小狗越喜欢叫,这其实是一种虚张声势,动物生存的本能谋略,告诉对方我不是好欺负的。
正所谓打不打的过是一回事,但不去打一定会被欺负。这就是为什么夷陵之战虽然失败,却换来另一个结果。《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显然孙权即使是胜利的一方,但依然被刘备打怕了,换言之,刘备伐吴是今后孙刘两家能够平等结盟的基础。
其次,关羽和荆州是刘备能够统治益州的基础,如今失去后,最可怕的不是“国内忧惧”,而是人心思变。刘备至公元214年占据益州,次年与孙权湘水划界,之后便与魏国展开了对汉中的争夺,并在218年取得汉中之战胜利,但219年便被东吴袭取了荆州,关羽被杀。
这使得刘备更多的是以武力压制而没有余力通过政治逐渐控制蜀中,所以就难以避免当地门阀和豪族的蠢蠢欲动,甚至是反扑。所以刘备先是通过称帝安定人心,再是通过伐吴将军队控制手中,以保证益州的政局稳定。
最明显的就是刘备先以张飞为司隶校尉,在其死后又以诸葛亮为司隶校尉。而诸葛亮在刘备伐吴期间一直坐镇成都,而不是在永安统筹后勤,可见刘备对益州士族并不放心。
而在刘备夷陵兵败之后,也的确发生了反叛。《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曶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其次,失去荆州和关羽使得刘备帐下来自北方的元老派和由荆州带入蜀中的荆州派士族力量严重受损,从而打破了蜀汉内部的权力均衡。因此刘备伐吴能够夺回部分荆州最好,即使无法达到也可以通过战争消耗益州本土士族的实力,使双方重新达到势力均衡。
所以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曾经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一是刘备对法正的信任,二是法正的才能可以时时提醒刘备。所以裴松之在《三国志·法正传》这句话之后引注了一段故事: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三是刘备以法正为益州士人的领袖,压制益州本土的门阀豪族。而法正早夭,使得刘备不得不用伐吴来抑制益州门阀的实力。
最后,刘备的仁义之名,正是他前半生屡战屡败,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才追随于他,不离不弃的原因所在。历史上刘备和关羽虽然没有桃园结义,但是两人情同手足,世人皆知,所以刘备如果不为关羽报仇,不讨论他是否是真的仁义,其品牌形象都会瞬间崩塌。
诸葛亮是历史上著名的“CEO”,从一个员工的角度考虑,伐吴肯定是弊大于利的,但是刘备是老板,他所要考虑的就和诸葛亮有所不同了,纵然知道伐吴是错的,但他所处的位置注定了他不得不伐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