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却成为一生的污点?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三国历史中,于禁被俘投降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有些人会觉得奇怪,为何同样是投降,关羽和张辽就无损光辉形象,而对于禁却成了一生无法洗刷掉的污点,如此苛刻,是不是有些不公平?
△于禁
同事不同命,事出必有因三人同样都是被俘投降,然而于禁与关羽是表面相似但实质不同,与张辽是表面不同并且实质也不相同。下面就来逐一分析:
·关羽:关某忠义无双、威震华夏!
关羽被俘投降曹操,其实是令人同情的。因为当时,刘备假意投靠曹操,然后瞅准攻打袁术的机会便开溜了,并且重新夺回徐州。
虽然再度占据徐州,又恢复了海阔天空,但是刘备知道这下和曹操算是彻底闹掰了,回头曹老板一定会来收拾自己。
△曹操先下小沛,再破下邳,完胜刘备
于是刘备任关羽为下邳太守,镇守徐州境内,自己则领兵驻扎在豫州的小沛,以增加自己的战略纵深。
尽管是全力以赴了,可惜刘备最终还是被曹老板的东征给一波打残了。刘备北上青州,投奔袁绍,而关羽则战败被擒。由于史料中缺少详细的战斗记录,@清山雅舍推测当时刘备在小沛输得太快了,关羽在下邳力战坚守,可能也是为了给刘备争取逃跑时间,所以才没有早早逃走,否则没道理在前线的刘备都逃跑了,而在后面的关羽却被抓住了。
与关羽一起被抓的,还有刘备的妻子。关羽被抓投降,可能也有留着有用身保全主公家眷的意思,但是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此处仅做推测。
△关羽
那么,这次投降为何没有影响关羽的形象?
1、关羽是在坚守城池后被抓的,且被俘时刘备不知去向,其家眷还需要有人照应,不过这一条有推测成分,只作部分参考。
2、曹操很赏识关羽,对他十分礼遇,这在无形中为关羽镀金,使得关羽的形象拔高了一截。
3、关羽为报恩,在白马帮助曹操阵斩颜良,立下大功,算是忠义有为。
4、关羽在得知刘备还活着,且在袁绍处时,便立刻带着刘备的家眷归队,在曹操的默许下,反而成了一段忠义寻主的佳话。
5、关羽在后来,屡立战功,尤其是荆襄之战威震华夏,更是耀眼夺目,且最终为蜀汉尽忠,也算是彻底将自己洗白了。
·张辽:我张文远之名,可止小儿夜啼!
△张辽
张辽的情况比关羽还要清白些,因为在曹操杀死吕布后,张辽才投降的曹操。本身吕布薄情寡义、用人疑人,就是公认的昏庸之主,张辽完全没有同吕布一起赴死的必要和意义。
要知道在最开始,张辽和吕布还是同事关系,都是汉廷的军官。后来跟随吕布,也只是在吕布麾下任职,而张辽始终尽力职守,作战勇猛,并无对不起吕布之处,反而颇令人欣赏。
而高顺同吕布一起赴死,是因为高顺曾受吕布提携之恩,有吕布家臣的意味,这是个人追求问题,张辽完全不适用。
何况张辽在归顺曹操后,忠心不二,灭袁氏,破乌桓,威震逍遥津,以致于“辽来辽来”的大名远播日本,可以说其丰功伟绩一点不逊色于关羽,因而其光环也是耀眼非常。
·于禁:我……我恨洪水和庞德!
△庞德
于禁真的是时运不济的典型,因为他输的方式冤、输的时间也寸。襄樊之战,于禁在带兵支援曹仁时,已经是左将军,假节钺的头衔了,位居五子良将之首,其他四将最高只得到假节的头衔。
可惜,关羽用一场大水直接淹了于禁的麾下七军,天灾级的打击直接把于禁打蒙了,望着四处汪洋、哀鸿遍野,只得束手投降。有观点认为,于禁投降是为了曹军将士的性命,不得已为之。@清山雅舍也比较认同这样的推测,因为关羽当时也确实全盘接纳了降兵,要知道关羽当时缺粮,还接收这么多人,说不好就是于禁投降的条件,以关羽的性格,自然会遵守承诺。
然而,就算这种推测成立,也无法洗刷于禁的污点,理由如下:
1、于禁在失败时,已然是曹魏位高权重的大将,身份显赫,荣宠备至,一旦投降对曹魏声望和士气的打击较大。而关羽、张辽投降时,实质都是中级军官,都还在创业阶段。
2、曹操的失望和曹丕的嘲讽,对于禁名声的打击很大,毕竟被两位帝王认证为叛徒,还能有什么好名声。反观关羽处理得很讲究,刘备和曹操也都很配合,没有上位者的指责,只有上位者的褒奖。张辽就更不用说,吕布已死,人死如灯灭了。
△汉江两侧一马平川,雨季洪水泛滥,驻扎在樊城附近的于禁躲无可躲
3、于禁在被孙权送回去后,曹丕小心眼,没有再起用他,反而把他给抑郁死了。因而于禁没有机会用大胜之功,来为自己翻盘。
4、庞德一定是于禁最不想看见的人,因为原本投降之事还没有那么扎眼,但是庞德一个新进之将都知道舍身报国,一下子反衬得于禁黯淡无光。
结语综上所述,于禁之所以不能像关羽、张辽那样,在投降后洗刷自己的污点,是因为洗刷污点是需要一定代价的。关羽用的是威震华夏的军功、两位君主的器重和为蜀汉抛头颅的壮举,而张辽不但没有背叛的污点,还以军功和忠诚铸就了自己忠诚善战之名。反观于禁,既没有机会再搏军功,也得不到君主的赏识,因而只能郁郁而终,晚节难保了。
为何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却成为一生的污点?
多说无益,这就看谁说话顶事了,站在谁的立场说的。历史是谁编写的了。三国归晋,晋的源头是魏国,关羽、张辽投降的都是曹操,曹操后人建立的魏国,晋朝是在魏的基础上创立的。也就是说晋朝是魏的继承者,那也就是投降的晋朝。
历史是有晋朝创立的、编写的,那自然就有晋朝说话的权力了。于禁被关羽捉拿投降的是蜀国,那表明就是魏国的叛徒,自然也是晋朝的叛徒。后来蜀国被魏国灭了,那自然也就没蜀国说话的份了。
关羽、张辽投降的是曹操,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候。这说明他们两个也就是投降了以后的魏国,也就是后来的晋朝。按晋朝来说,属于弃暗投明,说关羽是投降了汉献帝而不是曹操只是戏话而已,一个说词罢了。曹操知道,关羽也明白,我也清楚。
关羽此人得益于历代对他忠的推崇,瑕不掩玉,使他的忠掩盖住了他的投降污点。虽然时间不长,但终归是投降。
关羽、张辽投降没有污损他们的光辉型像,于禁却是一生的污点,这些只是在头条上你们说的,我照你们的题答的,实际不碍我的事,你们题目说的事情是有历史來决定的,历史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说词,成者王,败者贼。
为何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却成为一生的污点?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一本好书。
罗贯中讲故事,说的跟真的一样,后人谈论三国之事,奉圭而信之,说而不倦,可见其影响深远啊。
关羽、张辽、于禁,演义中有名,三人皆有降史。
先说关羽,当初,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曹操允之,关公引数十骑来见曹操,曹操亲自出辕门相接,关公下马入拜,曹操慌忙答礼,后,关羽知刘备下落,挂印封金,只赤兔马自留,过五关斩六将,辞曹归刘,这事就让曹操自己说,也不得不叹关公为义人。
再说张辽,当初,高顺、张辽共事吕布,兵败为曹操所擒,高顺不降遭杀,张辽看在眼里,也毫无惧色,他大骂曹操国贼,真有英雄气概,曹操怒欲杀之,亏得玄德拦住,云长跪地求情,曹操遂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文远感其意乃降。
后说于禁,当初,曹操封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先锋,救樊城,在庞德箭伤关公之时,于禁怕庞德抢头功,鸣金而不追杀,这说明于禁不磊落呢,后,关云长水淹七军,于禁被擒,关公升帐而坐,刀斧手押来于禁,于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关公曰:汝怎敢抗吾?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看官们,你们听听演义中,于禁所说之话,这不就是软骨头吗?
今有后人小编小子,云三人皆有降史,关张降而名无损,于禁降身留污点,质疑之。
何因呢?
作者罗贯中先生,心中有想法,借笔抒意,后人观之,齐生暇想也!
为何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却成为一生的污点?
我觉得这主要看他们投降时的态度。
其一,是对原有主人的态度。不论是兵败,还是被俘,都不是出于本心,都是战斗到力竭无助的最后关头。始毫不背叛原来的主人,即使将要被杀,也不会动摇跟从原主人的初心和信仰。也即不背主。
其二,是对自己生命的态度。面临即将被杀,对内心的信念坚定无悔,不贪生、不怕死,不为了乞求活命而卑微地放下尊严。也即是条汉子。
其三,是对劝降者的态度。对劝降者的人格、品行、志向、才能较认可;对方必须是真正了解、敬重自己。必须要以发自内心的诚意和礼遇相待。也即不被小看。
关羽、张辽,虽然被俘,后也投降,但他们做到了以上三点,所以为后世人们所认可并称道;而于禁虽然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但在兵败后却主动举军投降。历史上,当曹操得知于禁兵败投降后,哀叹良久,说:“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由于其贪生怕死而主动投降的表现,所以不被后世所认可,一直被人们诟病。
一家之言,欢迎来喷!😀🙏🤝
为何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却成为一生的污点?
一个是公司倒闭了你还不允许他找个新工作?一个是公司老板疑似跑路了你还不允许他找个新工作?一个是公司把他提拔很高还给他钱和人让你做项目,他做赔了还想跳槽到对手单位,这你能忍?
为何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却成为一生的污点?
因为于禁的投降行为严重背离了封建社会普遍的忠君思想,所以为世人所不齿。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两句话,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还是很有分量的。无论大治之世还是大乱之世,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都是崇尚并欣赏忠义之士的。
于禁与曹操的渊源于禁是曹操刚讨董卓时就投奔曹操的,差不多是和夏侯惇他们同时加入曹操集团,是曹魏集团的元老。
于禁位列“五子良将”,是曹魏集团中仅次于曹氏夏侯氏的重要人物,位高权重,深得曹操器重。
曹操待于禁可谓“国士”。
于禁投降的时机建安二十四年,羽帅众功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
这个时候,是曹操修养生息了十年,才刚刚从赤壁之战的大败中恢复了元气。
这是曹操最需要胜利的时候。
于禁投降的影响作为曹魏集团的元勋,五子良将于禁的投降对曹魏士气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襄樊的位置实在太过重要,于禁的投降让曹操不得不在朝堂讨论迁都的事。
要不是曹仁后面硬抗住了关羽的攻击,守住了几乎不可能守住的襄樊,曹操就只能迁都了,三分天下可能就不存在了。
同样是因暴雨水涨被擒,于禁的先锋庞德选择了大骂关羽坦然赴死。作为被曹操多年以国士相待的于禁,却选择了向关羽摇尾乞怜苟且偷生,这就不怪世人议论纷纷了。张辽是主公吕布已经被灭,所在势力已不复存在,被绑后也曾大骂曹操,最后感曹操恩义而投降,这在古人看来是情有可原的,并无不妥。
关羽因刘备惨败生死不明,不得已“约三事”后投降曹操,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一有刘备消息就杀颜良诛文丑而去,更是忠臣义士的典范。
张辽、关羽的投降与于禁的投降完全不是一回事,于禁被后人骂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