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夷陵之战能成为三国三大战役?
谢邀。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为何夷陵之战能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同列入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显然,这三大战役被认为是最为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三个大型战役。那么究竟怎样的标准才够得上是三大战役之一呢?
△官渡之战
成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的标准1、战役规模大
首先既然是大战,那就必须有大战的派头,架势拉不起来还好意思说是大战吗?
官渡之战袁绍发兵约10万,曹操兵力约在2到3万,双方在黄河沿线展开了白马之战、延津之战等一系列的激烈战斗,战况焦灼惨烈。
赤壁之战曹操拿下荆州后,号称拥兵百万进攻东吴,其真实兵力约在三、四十万,刘孙联军则有约5万人。双方又是在长江上一番龙争虎斗,最终曹操惨败收场。
夷陵之战已是土豪装备的刘备亲率蜀国大军约十万东出巫山,在长江山岭之间与陆逊所领的五万吴军展开拉锯战,最终以刘备惨败告终。
可以看到,三大战役最起码都得有兵力多、覆盖地域广、战争烈度强这三个规模特点。
△赤壁之战
2、战役影响大
光是规模大还是不够的,战役的影响也要大方才在榜首站得稳。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的终极对决,谁赢了谁就是未来的北方霸主。结果,曹操笑到了最后。其实,曹操赢得很艰难,几度都想放弃。假如是袁绍赢了,那么天下的格局就要改一改了:曹操九成九要灭亡,北方袁绍独大,未来很有可能变成袁刘孙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是曹操统一天下最好的机会,可惜被刘孙联军翻盘了。虽然,我觉得曹老板其实是输给了长江,不算丢人。但结果就是孙权避免被灭,刘备有了喘息发展之机,三足鼎立之势初显。如果曹操赢了赤壁之战,那么没有了刘孙的阻挡,天下一统可期。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其实是蜀汉最后的翻盘机会,刘备清楚只有益州的蜀国只能龟缩等死。关羽死了,荆州丢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可惜,刘备的军事能力实在中庸,大好的优势却败给了陆逊,白白让东吴小将成名,实在可惜。这次惨败损兵折将,蜀汉元气大伤,使得蜀国的未来黯淡无光。
这三大战役皆是直接决定了势力存亡的生死之战,战役结果影响巨大深远。
结语综上,夷陵之战之所以被列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是因为它和另外两个战役一样规模大、影响深,是决定一国走势的命运之战。
为什么夷陵之战能成为三国三大战役?
黄巾军起义爆发后,大一统的汉朝帝国就变成了一个火药库。狼烟四起,征伐不断。大大小小的战斗恐怕是成千上万,有人说具备一定规模地战斗就有三百多场。这个不用去查阅资料,也会感觉得到的。
那么,在如此众多的战役中,为何“夷陵之战”能够脱颖而出,位列三大战役之一哪?
汉末三国时期,经典战役不少,而且规模,持续的时间都远超“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之所以重要,关键是战略意义重大,其结果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01
战役的定义
战役是整个战争的一个局部,是介于战争与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是为了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有全局性的目的,根据战略赋予的任务,在战争的一个区域或方向,于一定时间内,按照一个总的作战意图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战役的胜负,直接影响战争的全局,甚至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按照作战的目的和性质,战役可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守战役。
战役是由无数个具体的战斗组成的。而战斗是指敌对双方进行的所有的武装冲突。
宋•苏轼《教战守》里说:作战,战斗之事。泛指采用武力进行的一切对抗和攻击。
“战争”一词,在战国时期的兵书《吴子》中已有出现。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要求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军事行动。
02
三国十大战役
三国十大战役:北方统一战、江东统一战、西川统一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潼关之战、合肥之战、汉中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汉末三国时期 , 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有人列举了三国十大战役,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这个说法是不是准确,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较为肯定的是,这些战役都是规模巨大,历时时间较长,都不同程度的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决定了历史人物的命运,是具有历史转折性意义的大战。
简单提一下此时期的这些战役,尽管这些战役也很经典,规模也很大。但许多战役却没有夷陵之战意义重大,其中的原因,友友们可以自己去感悟。从另一个方面,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夷陵之战的战略意义。
03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历史背景
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遇东吴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三国三巨头之一的曹操220年去世,其子曹丕接受汉室禅让,即帝位。
曹操,关羽都是当时的大佬,都是左右历史进程的人物。
就是在此背景下,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
战役过程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亲自带领大约五万精兵(包括后期沙摩柯等五蛮夷的一万左右的兵力),出巫山峡口,沿长江东下,攻入吴境。
孙权面对蜀军的战略进攻,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帅约五万大军,奋起迎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分析双方的兵力,士气以及地形等条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果断实施战略退却,一直撤退到夷道,猇亭地带,转入防御,以逸待劳。经过几个月的相持,与刘备展开决战,最终在夷陵击败刘备,刘备逃入白帝城。
此战,刘备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不久,刘备在白帝城病死。
战役的意义
“官渡之战”,是北方两个超级大佬曹操与袁绍一决雄雌的战略决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大战”,曹操携“官渡之战”之余威,欲横扫江南,一统天下。孙刘联盟,积极应战,彻底阻止了曹操的战略进程。而刘备趁机崛起,占领了荆州,进而西进入蜀,三分天下有其一。
“夷陵之战”,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遭遇重创,元气大伤。迫使蜀吴,消除矛盾,再次联盟,共同抵抗曹魏。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魏蜀吴三国保持了一个相对的战略平衡期,疆域基本不变,此战也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最有意思地是,曹操一把火烧掉了袁绍的乌巢,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孙刘联盟一把火烧掉了曹操的战船,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进程;年轻的陆逊火烧连营,把老奸巨猾的刘备整没了。
都说水火无情,小心火烛哦!
为什么夷陵之战能成为三国三大战役?
你根据哪里是是十万人????
为什么夷陵之战能成为三国三大战役?
首先,夷陵之战的规模其实非常大了。
对比官渡之战,曹操方面兵力才一万多人(《三国志 武帝纪》“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当然这个可能有夸耀曹操武功的嫌疑,不过由此可见曹操兵力确实不多。
对比赤壁之战,赤壁东吴方面三万人(《三国志·周瑜传》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加上刘备方面约两万人(《三国志·诸葛亮传》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总共五万人左右。
夷陵之战东吴方面兵力就达到了六万人(《吴书·陆逊传》:“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另外,还有步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刘备方面也有五万人左,这个说法见于孙权给曹丕的信件,所以规模来讲,夷陵之战的规模在三国时期绝对是大战了。
更重要的是,夷陵之战和之前发生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都有改变整体形势的意义。官渡之战后,曹操彻底改变了袁绍集团处于攻势的局面,为曹操彻底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赤壁之战大大延迟了曹魏统一全国的进程;而夷陵之战则将三国的基本疆域确定下来,在司马昭灭蜀之前,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最后,按照田余庆先生的说法,在夷陵之战中,蜀汉元气大伤,因为遭到了全军覆没的打击,人力物力财力都损失殆尽,夷陵之战也充分证明了跨有荆益的不可实现,这也直接导致了蜀汉之后的北伐线路选择,只能是出秦川一路。这对于以光复汉室为目标的蜀汉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附上夷陵之战过程图,请横屏查看。
为什么夷陵之战能成为三国三大战役?
东安末年乃至三国时期暴发过很多大战,大家最熟悉的三大战役就是鉴定北方格局的官渡之战,为三分天下鉴定基础的赤壁之战,使得蜀汉彻底失去统一天下希望的夷陵之战,笔者先简单分析一下这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战役此战以曹操胜利结束,官方记载官渡之战双方的兵力比例是2:11,但是笔者认为这个数据有通过报低自身兵力,夸大曹操战功的嫌疑。当时袁绍固然雄踞北方四州(冀、并、青、幽),是东汉末年实力最强大的诸侯,但是曹操势力也不弱,先后击败袁术、刘备、吕布、张绣等人,豫、兖、徐、司四州都是曹操的地盘,曹操当时是实力虽然比不上袁绍,但是也是仅仅次于袁绍的强大诸侯,再加上天子在他手上,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具有极强的政治优势。攻击方的袁绍能够调动11万大军,防守方的曹操怎么可能只有2万兵马?他当初讨伐吕布都不止2万兵马。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5万对阵曹军23万,虽然孙刘联军通过火攻在赤壁击败了曹操,实际上曹军损失大多数都是荆州降军,曹操带来的北方主力并未受到多大损失。夷陵之战,在很多人印象中一直是说陆逊以少胜多,但是史料表明,夷陵之战其实东吴透露的兵力更多,刘备进攻东吴,实际上只带了4万人,加上武陵蛮沙摩柯率领一万蛮兵响应,也不过5万人,而陆逊率军抵御刘备之时带的兵力是5万人,再加上附近守军,兵力是高于刘备军的。
那么除了这三大战役以外,在三国时期还有哪些战争被称作大战呢?
TOP1:汉中之战汉中之战其实是很惨烈的一战,为了夺取汉中,刘备集团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程度,汉中之战从公元217年一直打到了公元219年,双方在阳平关互相厮杀,汉中之战的占据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凡尔登之战,可以用绞肉机来形容,刘曹双方都派出了及其豪华的阵容,刘备方除了坐镇荆州的关羽,能派上战场的文武大臣派上了,而曹操也派出了夏侯渊、曹休、徐晃、张郃、郭淮、曹洪、曹真应对。汉中之战虽然以刘备的胜利结束,但是其实是惨胜如败,双方各自损失数万大军,曹操损失数万大军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刘备来说却是元气大伤,刘备之所以在关羽发动樊襄之战时没有出兵响应,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有多余的力量进军了。
TOP2:洮西之战洮西之战是蜀汉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姜维在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歼灭魏军数万人,打得魏国西线边军几乎全军覆没。魏军损失兵力比当初阳溪之战损失的更多,这是诸葛亮时期都未曾有过的大捷!当然诸葛亮北伐时期还是有一场战争能够和洮西之战相提并论的,那就是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卤城之战,然而卤城之战只是记载于《汉晋春秋》和《资治通鉴》,并未记载于《三国志》。
TOP3:石亭之战东吴鄱阳太守周鲂通过诈降计骗得曹休进军石亭,曹休虽然知道中计,但是占着带甲10万的底气,认为吴军不足为惧,依然硬着头皮进入吴军埋伏圈。在陆逊的指挥下,吴军在石亭以少胜多,大破魏军,可惜的是,石亭之战只是一次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魏军仅仅损失十分之一,这战果是远远比不上姜维那场歼灭战的。其实陆逊原本可以打歼灭战的,丁奉曾提议提前在曹休退路部署伏兵,但是却被谨慎的陆逊否决了,魏军败退以后,如果真的有丁奉的伏兵,也许真的能够一举歼灭魏国10万大军!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为什么夷陵之战能成为三国三大战役?
导读:三国的三大战役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三大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改变或者扭转了某种趋势,彻底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如果说官渡之战使曹操从一隅诸侯上升到北方一统的话,那么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则彻底打破了江山一统的趋势,维持了三国长期存在的分裂局面。夷陵之战的时代背景
公元219年,东吴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关羽被杀。随后两年曹丕、刘备先后称帝。《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为全兄弟情义发兵几十万东征东吴。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为二弟报仇是一方面的原因也是一个理由和口号。更重要的事征伐东吴。
此时的刘备已经年过花甲,要想完成毕生的兴复汉室的夙愿东吴非征不可。花甲的年纪在三国时期就算是高寿了,如果他不来尝试完成统一大业还能指望太子刘禅?他怎能不知道刘禅的能力根本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主。所以即使关羽没事,东征东吴也会成为必然。原因如下:蜀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如果要突出西川的桎梏一统天下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北出汉中,以关中为基础高屋建瓴平定天下;另一路就是东出长江,统一南方后凭借半壁江山与曹魏决一雌雄。(为何是这两条路详见前文,主要是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势造成的)
相对于势力雄厚的曹魏,东吴还是弱一些。不都说吃柿子要捡软的捏吗?两害相权取其轻吧。所以刘备亲提精兵数万出巫峡东征孙吴。
夷陵之战的经过要说当时这三国之中谁最想安居一隅,非江东孙权不可。孙权一族是三国当中出身相对低微的。祖上既没有在东汉当过类似大官,也没有像刘备那样大汉皇叔的皇亲的高贵地位(虽然当初刘备就是卖草鞋的,但是由汉献帝续家谱的背书还是很有市场的)。所以能保持三国割据的局面就已经很满足了。所以说东吴最不想打仗,但是刘备都打上门来了,怎么着也得迎战啊。
东吴的主将陆逊采取避敌锋芒,防御为主。都说士气需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长达几个月时间的对峙严重削弱了蜀汉军队的士气。陆逊开始战略反攻,寻找机会与蜀汉进行战略决战。最后觅的战机,火烧蜀汉大营,趁机掩杀。刘备几乎全军覆没,到达白帝城一病不起。此战蜀汉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东征。(篇幅原因,具体战争过程不再赘述)
夷陵之战的重大影响夷陵之战的失败彻底关闭了蜀汉东出的大门。刘备一命呜呼,蜀汉元气大伤。从此蜀汉转入战略防御,并在多年后不得不主动携手东吴抵御曹魏。三国平分天下趋势已成,短期内不能改变。
后主刘禅继位后,胸无大志等过且过。丞相无奈之下,既然东出无望只得主动与东吴修好集中精力对付曹魏。在平定南中以后,蜀汉国力稍有恢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遵循蜀汉一统的另外一条路北伐。就像《出师表》中所说为报先帝的恩德,先后数次北伐无果。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