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多次投靠他人,为什么没人说他是三姓家奴?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三国历史中的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创业前期曲折多艰,始终不得志。但是他坚韧不拔,绝不言弃,最终还是守得云开见明月,立下了蜀汉根基。那么在他颠沛流离,四处转战的,辛苦拼搏的二十多年中,他曾投奔过许多势力,可为何天下人没有像指责吕布那样,指责他是三姓家奴呢?

△刘备

三姓家奴,吕布唯是

三姓家奴这个称呼固然是形容吕布不守忠义之道,多行背叛之事。但吕布能被称为三姓家奴,那条件也是相当苛刻的,刘备远远不符合这一点。

我们知道吕布本姓吕,他的第一位义父是并州刺史丁原,而第二位义父则是祸乱汉末的董卓。所以吕布作为义子,也算是兼有丁姓和董姓,这便凑成三姓了。在汉代,义子就相当于是义父的家臣,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家奴。

但是为什么要说得难听一点呢?那是因为吕布做了让世人极其惊骇的事,他先是背叛杀害了一号义父丁原,而后又背叛杀害了二号义父董卓。汉朝社会十分讲究忠义孝悌之道,吕布如此行径无疑是无君无父,不忠不义。因而,吕布得了这个“三姓家奴”的称号。

而刘备既没有拜过义父,更没有背叛甚至杀死义父,所以又怎么能称为三姓家奴呢?但是有人还是会疑惑,为何刘备投奔又背叛了许多势力,但是却从没有被世人所诟病呢,这岂不是有些区别对待?

△吕布

仁义无双,皇叔厚望

刘备与吕布自然要区别对待,而且完全是一个天,一个地。何解呢?我们要看到同样是投奔过很多势力,又最终选择离开,刘备与吕布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其一,刘备从来没有认过义父,不是任何人的家臣。刘备起兵之初,便是自成一部,带着关羽张飞等部曲,转战各地,颇立了些功劳。而吕布则是与丁原、董卓确立了臣属关系。这就决定了刘备的自由度其实是很高的,而吕布则受到主臣关系的约束,一旦背弃便是不忠之人,更何况吕布还杀了他的两任主子。

其二,两人背叛的契机和方式也不同。吕布背叛丁原时,丁原、董卓二人正在对峙,而董卓用高官厚禄拉拢了吕布,吕布便因此背叛杀害了丁原,后来吕布背叛并杀害董卓也不是迫不得已,是被王允怂恿,心中暗恨董卓导致的。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吕布每次背叛都是纯从个人利益出发,心中毫无操守。

而刘备则大不一样,刘备在公孙瓒处从别部司马一直做到了平原相,帮助公孙瓒对抗袁绍多年,但最终公孙瓒兵败身死,刘备也是无可奈何。

△刘备

后来刘备被吕布逼的走投无路,投奔了曹操,在汉庭刘备被认作皇叔,还暗中参与了反曹行动。最后虽然失败,但是刘备这是替汉室除贼之举,背叛曹操不但不会被世人诟病,反而是一种美谈。

被曹操击败后又投奔袁绍,帮助袁绍抵抗曹操,但那也只是临时合作,二人并没有主从之实。后来刘备看袁绍难成大器,便又投了刘表。

在刘表那儿,刘备给荆州看北大门儿一直到刘表去世,也算是不负所托了。

一路走来,刘备不曾负过谁,每次都是竭尽全力了,事虽不成,却是仁义尽显。

结语

所以,从上面不难看出,吕布和刘备虽然都投奔过许多势力,但是二人的行为和事迹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刘备多次投靠他人,为什么没人说他是三姓家奴?

三姓家奴的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三国演义》中,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是因为吕布本来有一个姓吕的爹,后来投靠丁原又认丁原为义父,改姓丁(丁布);再后来吕布再认董卓为义父,再改姓董(董布)。三姓吕布也就是这么来的。

家奴的意思是说,吕布虽然认了丁原和董卓当义父,但他没有继承权。也就是说,吕布认了丁原和董卓为义父,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区区家臣而已,不过是名义上好听罢了,本质上还是一个家奴身份。

因此,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并不说吕布投靠了多少个主公,跳了多少次槽。而是特意强调他认贼作父,不要碧脸的给自己找干爹。而干爹又不拿他当儿子对待,只当他是个家奴罢了。

需要说明的是,三姓家奴这个词,出自《三国演义》中。是罗贯中专门为了讽刺吕布认义父而杜撰的一个词。在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吕布是“三姓家奴”的记载。只是演义中杜撰而已。

搞清楚了三姓家奴的真正含义,刘备到底是不是三姓家奴也就显而易见了。

历史上的刘备(也包括演义),从来没有认谁做过义父。他投靠的军阀,除了公孙瓒勉强能算是主公外,其余的人与他的关系,都只是合作伙伴罢了。

刘备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军阀们也需要利用刘备的势力以及他的声望。这才是刘备与他的“主公”的真实关系。

尽管刘备多次改换平台,但是他改换平台的性质,和现在的跳槽基本没有任何区别。刘备和军阀是好聚好散(除曹操外),他并没有做过坑人,背后捅刀子的事情。

也就是说,刘备一直是客将的身份,拥有独立的个人武装。他在跳槽之气,都会跟之前的原主公说一下,在对方同意后,他才会带着人马走。

如果硬要说刘备有什么污点,也只有两个可以理解的案例:一是他与刘璋翻脸,二是他与曹操翻脸。

刘备和刘璋的翻脸过程,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问答,详细的论述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专门翻出来看看。我个人认为,刘备和刘璋都是在利用对方。刘备不是正人君子,但刘璋也不是白莲花。双方其实都很腹黑。只不过刘备的实力更强,打败了刘璋而已。

并且,再三强调!刘璋不是刘备的主公,他们两人是盟友关系。

至于刘备和曹操翻脸,除了刘备本身不愿意屈身于人外,他反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参与了董承诛杀曹操的衣带诏行动,曹操不可能容他。因此他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一辈子都跟曹操硬抗了。

相比于刘备,吕布就完全不一样了!

吕布每次改换门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走了之。他是把前主公杀掉后,才会罢休。

换句话说,吕布是个打工的。他上班上得不爽了,想跳槽。如果他好聚好散,走合法的流程辞职,没人会说他人品差。但是吕布不走寻常路,他每次走之前都要搞点破坏,让后面的人无法正常工作,那他的人品就必然要被别人嘲讽了。

并且,刘备投靠的次数,也没有吕布多。按照刘备跳槽的标准来看吕布,他何止是三姓家奴啊?丁原、董卓这都不说了,后来他又投靠了王允、张杨、袁绍、袁术、张邈。舍去他投靠刘备不说,吕布一共投靠了八个军阀。难道要说他是八姓家奴?

所以说,刘备既没认爹,也没弑主,只是单纯的跳槽而已,这种选择很正常,骂他是三姓家奴就太过分了;

而吕布的跳槽,居然要杀掉自己的干爹,然后再认新干爹,这就没得可洗了。说他是三姓家奴,没有毛病;

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跳槽是很正常的。哪怕是背主,又岂是刘备、吕布二人之所为?

其他的小角色不提,就说曹操和孙策,当年也都给人当过小弟,然后背叛了大哥,搞死了大哥。

先说曹操。他最早没有地盘,连最起码的官职都没有,比刘备也好不到哪去。当年十三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完全就是袁绍的小弟。他后来的东郡太守,还是袁绍替他表举的。再后来张邈、陈宫勾结吕布反水,杀得曹操在兖州只剩下三座城,加之时值饥荒加蝗灾,连饭的吃不饱。

在这期间,是谁帮曹操挺过来的?这个是不是别人,还就是老大哥袁绍。袁大哥不仅援助曹小弟人员物资,还提出直接将曹操纳入麾下的提议。当时,曹操差点就同意了!是程昱及时阻止,曹操才没有归顺。

於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

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

可想而知,当年曹操最低谷时,若是没有袁大哥资助他(袁绍也是有条件的),曹操怕是不知道死几回了?

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

然而结果呢?曹操翅膀硬了,立刻就跟袁绍翻脸。还变着法的坑袁绍。最后灭了袁绍的势力不说,还杀光了他的儿子。

仅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和刘备有啥区别?刘备坑了曹操,难道曹操没坑袁绍?当时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刘备有一点就污点就拿出来反复黑,曹操有一点亮点就拿出来反复吹。这个双重标准太明显了吧?

再说孙策。当年孙策在袁术帐下时,袁术对他当干儿子看待,没有对不起他。是后来孙权称帝,让吴国的史官著书骂袁术,说他故意打压孙策,逼得孙策不得不自立。明目张胆的给孙策洗白,明目张胆的黑袁术,他的名声才那么臭的。

然而事实上是,袁术割据淮南时,他手上大概有七个郡:其中孙策的堂哥孙贲,担任豫州刺史;孙策的叔叔孙香担任汝南太守;孙策的舅舅吴景担任丹阳太守。可以说,袁术的半壁江山都在孙氏一族手上。

后来孙策替袁术打下庐江郡,袁术不给他庐江太守一职。吴国的史书上,用这个事情把袁术反复的黑,说他打压孙策。这简直就是无端指责,刻意的抹黑了。

毕竟袁术要从全盘来考虑问题,他的部下又不止孙氏一族。他要是把所有的要职都给了孙氏一族,其他人会怎么想?

然而孙氏一族是怎么对袁术的呢?袁术他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孙氏一族会打着他旗号和他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夺取江东。夺了江东之后又乘袁术僣号之时,又更替太守,把袁术的人赶走,与袁术划江而治。

可怜的袁术爸爸,他对孙氏恩宠有加,结果孙家一干白眼狼几乎集体背叛。

值得一提的是,周瑜一开始没有投孙策,他是在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在袁术几乎快穷途末路的最后时刻,看袁术不行了,才无奈转投靠了孙策。

所以说,凡是说话都要讲良心。就算刘备不是正人君子,其他的人难道就是白莲花?当时就是那种频繁跳槽的时代。曹操、孙策这些人反起水来,都比刘备心狠!怎么就没人说他们是白眼狼,专挑刘备黑呢?

至于吕布,他杀丁原、杀董卓。这两个污点根本洗不白。说他是三姓家奴已经是客气了。若是按照他投靠主公的履历来看,说他是九世野鸡都不过分。

刘备多次投靠他人,为什么没人说他是三姓家奴?

刘备只是投靠别人并没有做别人的干儿子,这是其一;其二是,刘备属帝室宗亲,是皇叔。毕竟在古代人们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时的天下从名义上来说还是汉室天下,不管他投靠谁都是以大就小,可看成客居。所以,人们并不认为他的投靠是投降,而是理所当然的客居,跟吕布投靠是有本质区别的。

刘备多次投靠他人,为什么没人说他是三姓家奴?

这辈子谁还没个绰号啊,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成家立业,一个人总会有三五个绰号,长的瘦的叫猴子,长的壮的叫老牛,佛系的叫小唐,龟毛的叫阿贱。

三国里面也有起绰号的习惯,绰号有俗有雅,有褒有贬,褒的都是自己人起的,如许褚叫“虎痴”,诸葛亮叫“卧龙”,郭嘉叫“鬼才”,典韦叫“古之恶来”;也有贬义的,吕布管刘备叫“大耳儿”,管张飞叫“环眼贼”,张飞管吕布叫“三姓家奴”。

吕布这个“三姓家奴”绰号,就是张飞首先叫出来的,张飞声若巨雷,自带扩音功能,一嗓子能吼死夏侯杰,震退曹操十万大军。他“三姓家奴”这一嗓子喊出去,方圆几十里外都能听见,吕布这个绰号就此一下子“名扬天下”。

三姓家奴这个绰号,硬生生揭了吕布不愿被别人看见的伤疤。这也活该!也谁让他干了这么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坏事:先是杀了旧主丁原,认董卓为父;后被司徒王允唆使杀了董卓,归附袁绍。

在三国背叛旧主投靠新主人十分常见,良禽择佳木而栖,良臣择明主而侍,在三国这种无君无父的动荡环境中,无可厚非,无需横加指责。但吕布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认贼作父,而又亲手杀了干爹。三姓家奴这个绰号,他这辈子是扔不掉了!

刘备呢?其实反复无常的事做的比吕布还多,先后投靠了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刘璋等等。曹操待他不薄,给了他五万军马打袁术,刘备倒好,直接杀了大将车胄,白得了徐州城和五万大军,也难怪后来曹操对刘备恨之入骨。

后来刘备又投靠刘璋。刘璋待他如兄弟,他却鸠占鹊巢,硬生生把刘璋打跑了,还占了人家城池,而且还饮酒庆祝,自得其乐,连军师庞统都看不过去了,趁酒意说了句:“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意思就是你刘备假仁假义啊,什么仁义之主,都是装出来的。

刘备如此不讲究,为何不是“三姓家奴”呢?这还得感谢罗贯中啊,罗贯中是尊刘抑曹的,所以把刘备写成了仁义之君。要是曹操的后人写《三国演义》,那刘备就是“三姓家奴”了!

刘备多次投靠他人,为什么没人说他是三姓家奴?

刘备是寄宿,寄人篱下,但不乱叫阿爸。人一走,就无牵无挂。

吕布是认干爹,还认贼为父,被人收买后就喜新厌旧,杀了老干爹再认新干爹。如此反复无常,才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

因此,对刘备来说,都是一个个驿站,不管是三星级也好,还是五星级也罢,都不会留恋,更不会瓜葛,人一走,茶就凉。

而吕布是拜了码头,拜了老头子。拜码头要讲个义字,江湖义为先。拜老头子,要讲究忠孝。吕布收了赤兔宝马,就可以背叛码头,不仁不义;吕布迷了四大美女,就可以杀了阿爹,不忠不孝。先后认了两个干爹,就杀了二个干爹,被张飞大骂"三姓家奴",也无话可说。

刘备曾在公孙瓒、曹操、袁绍、陶谦、吕布和刘表等处暂栖。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依存而不屈从。既是曹操为刘备讨来了"刘皇叔、左将军并领虚幻的豫州牧,也没有奴颜媚骨地投靠曹操,为虎作祟。一旦脱身,就海阔天空任鸟飞。

刘备到公孙瓒处,是以同窗好友相处。到曹操处,是自耕自力远离一切事务,连曹操也不得不假惺惺般"英雄相惜。"是处于随时拍屁股走人的状态。

刘备不卑不亢,中庸平淡,没有吕布急吼吼般认干爹,做手下第一大将。又极易被人收买,屡屡中计去杀死干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背负天下骂名。

两相结局当然不一样,吕布的棺材板,只能用白门楼白板草草掩埋。而刘备以帝王之躯魂断白帝城,国葬隆重!

刘备多次投靠他人,为什么没人说他是三姓家奴?

吕布字奉先,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割据军阀,其勇力过人,但少智谋。《三国演义》中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说。

《三国演义》情节,张飞与吕布对阵,骂其为“三姓家奴”,是因吕布本姓吕,早年曾又先后认丁原和董卓为义父,后又亲手杀之,实为不忠不孝。

丁原(?-189年),字建阳,东汉末年官拜执金吾,领并州刺史,其义子吕布勇猛过人。董卓与丁原交战,派部属以赤兔马相赠,诱使吕布将其杀害。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收义子吕布,后吕布在王允的策动下,将其杀死。

公元199年曹操攻吕布,吕布兵败被擒。吕布向曹操表示归降,为其效命。曹操问于刘备,刘备提醒曹操不可忘丁原、董卓的前车之鉴,吕布被杀。

古人崇尚“忠、孝、节、义”,吕布先后背叛主公丁原、董卓为不忠、失节,先后杀义父丁原、董卓为不孝和不义。而刘备则不同,虽先后投靠几个主公,但没有认人为父。加之《三国演义》作者,有“拥刘”的思想。所以,吕布就成了”三姓家奴”,刘备则成了“忠厚仁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