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洪为什么要背叛袁绍?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臧洪其实在三国正史中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而大家对其不甚了解,主要还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上有所侧重,忽略了臧洪,而大多数人对三国人物的主要印象,还是来源于三国演义的影视剧居多。

△臧洪

我们往往通过历史人物在史书上的篇幅和顺位,能够一定程度上看出某一人物的历史地位,而臧洪在《魏书》第七卷中与吕布、张邈同列,就不难看出臧洪绝非是无足轻重的三国人物。

雄气壮节,烈志难立

臧洪,广陵射阳人,出生名门,他的父亲臧旻曾出任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臧洪体貌魁梧,异于常人,在郡中举孝廉为郎,后出任县长。

当时,董卓残暴无道,挟持天子,专断朝政,天下群雄结成讨董同盟,聚兵围攻洛阳。当时盟主袁绍屯河内,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驻扎在酸枣,袁术屯驻在南阳。

按照当时的规矩,联盟这么重大的事必须要先有一个联盟仪式,由盟主在高坛之上带领群雄歃血为盟,完成仪式。

结果奇葩的是盟主袁绍居然在河内没有来,以致于没有人敢僭越上高坛主持仪式,使得联盟居然停滞在酸枣徒耗时间。臧洪看不过去了,便挺身而出,自愿代替袁绍登坛主持联盟仪式。

△袁绍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代替袁绍登坛绝对是一件得罪人不讨好的事,毕竟袁绍为人器量狭小,之前群雄们个个畏缩不前,都是害怕得罪袁绍,臧洪为了大义而牺牲个人利益,其品行义勇着实可嘉。但看在臧洪为袁氏门生故吏的份上,袁绍算是勉强可以接受。

那么后来袁绍为何又杀了这个有名望持大义的门生故吏呢?这是因为臧洪在救张超的事情上,与袁绍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当时张邈、张超、陈宫等人密谋引吕布入兖州,反叛曹操,搞得曹操只剩下三城。后来曹操反败为胜,驱逐吕布,围困张超于雍丘,张超性命危在旦夕。要说明一下张超任广陵太守时,臧洪郡中任县长,张超正是他的郡君,在汉朝事郡守如君父乃是大义,因而张超对于臧洪而言是很重要的人。

△张超

已被袁绍表为青州刺史的臧洪得知后,便要从青州发兵救援并向袁绍请求增兵。袁绍自然不许,因为当时袁绍和曹操本是反董同盟,关系亲密,从这一逻辑上说,曹操平叛诛逆贼,袁绍又怎么好出兵妨碍。

最后张超身死族灭,臧洪气愤之下,便与袁绍断绝了关系。而袁绍面对臧洪的背叛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于是发兵围攻臧洪。臧洪在坚守数年之后最终城破被俘,袁绍本还想安抚招纳于他,但是臧洪认为袁绍不明大义,愤然拒绝。最终臧洪被袁绍杀害。

结语

与臧洪在同一天被袁绍处决的,还有他的追随者陈容。袁绍一天之内杀两位忠义之士,为时人所诟病,世人对于臧洪之死无不叹息,壮其大义高节,悲其烈志难续。

臧洪为什么要背叛袁绍?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藏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名人。他身材魁梧,做事干练,起初被地方政府推举为孝廉。后来由于董卓之乱的发生,藏洪跟随了张辽的弟弟张超,希望拯救江河日下的汉朝。藏洪得到了张超的赏识,可谓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后来,藏洪又服务于袁绍,袁绍给予了藏洪特殊的待遇。可就在此时,张超被曹操所围困,眼看着自己恩人有性命之忧,藏洪去求袁绍解救,可是被袁绍残忍地拒绝了,张超被灭了族,藏洪也就离开了袁绍。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匡扶汉室的人

藏洪是有家庭背景的人,他的父亲藏旻历任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守、太原太守,在当时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在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藏洪,对汉朝有着特殊的感情,始终感觉自己欠汉朝的太多。董卓杀害汉少帝后,藏洪一心想着救国家而找到了张超,希望可以化解危机。藏洪认为王室危机之际,正是忠义壮烈之士报答国家之时,希望张超可以召集本地人马,消灭乱贼,匡扶汉室,得到了张超的赞同和赏识。

从中可以看出,藏洪对汉室有着特殊的情结,是一个爱国的义士。

张超和藏洪的关系

当初,张辽向张超问道:“听说弟弟担任郡守,政令和教化、刑罚和赏赐,都不由自己定出来,总是委任给藏洪,藏洪到底是什么人?”。张超沉思了片刻,指出:藏洪的才能、胆量和权谋都超过我,我非常喜欢他,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于是,张辽也特别看重藏洪。

当然,藏洪对张超也很好。张辽、张超、刘岱等人结成了盟约,但是没有人敢出来主持这场活动,毕竟是乱世,枪打出头鸟!但是藏洪没有退缩,登上祭坛喝下了牲血,带头举行了宣誓活动,提高了张超的威望,令张超对藏洪感激不尽!

袁绍对藏洪的冷酷无情

有了董卓之乱后,此时的天下已然群雄并立。就在藏洪找刘虞商量匡扶汉室的路上,碰见了公孙瓒、袁绍等人。袁绍很看重藏洪,任命藏洪为青州刺史。藏洪心想,袁绍是“四世三公”之后,匡扶汉室一定指日可待。藏洪想起自己和父亲一样,可以为一方百姓带来安宁,心里由衷的满足。可是,另一件事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藏洪的人生。

这件事就是张超被曹操的围困,前面已经说过,张超和藏洪有着知遇之恩。张超有了困难,以藏洪的为人来看,肯定会出手帮助。于是,藏洪去找了袁绍,结局令人意外,袁绍拒绝解救张超,最后张超被曹操灭了族。正是袁绍的这种举动,导致了藏洪的背叛,也在情理之中吧!

结语

藏洪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人物,有着匡扶汉室的梦想!他早年跟随张超,得到了张超优厚的礼遇,加深了他对“士为知己者死”的认识。后来,藏洪遇到了生命中的又一位贵人——袁绍,藏洪得到了重用。但是就在这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张超遇到了危险,藏洪的求救得到的只是袁绍的拒绝,也导致了藏洪最终离开袁绍。

臧洪为什么要背叛袁绍?

臧洪是徐州广陵郡人,同时也是个官二代,他的父亲臧旻在东汉做过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官职,太守的官职在东汉也算是二千石的高官,在东汉当官一看出身,二看道德,三看才能,因此臧洪托父亲的洪福,在20岁时就被人举为孝廉为郎官,一只脚踏入官场。

臧洪无疑是个有才能的人,他的才能得到了广陵太守张超、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的肯定,很少有人知道,就连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臧洪才是始作俑者。

袁绍

臧洪生活的年代是东汉最黑暗的桓、灵二帝时期,因为朝廷黑暗,臧洪辞官回到徐州广陵郡的家中,被广陵郡太守张超征辟为功曹,也就是太守的辅佐官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东汉朝廷被董卓掌控,臧洪算是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就跟太守张超商议起义后匡扶朝廷,张超同意了,就去找自己的兄长陈留太守张邈。

当时的曹操正在陈留郡募兵,自然也认识陈留太守张邈,当时的曹操也是一心匡扶汉室的,所以曹操也响应臧洪、张超、张邈共举义后讨伐董卓的行为,之后关东诸郡都联合起来,汇集到一个叫酸枣的地方,共同推荐袁绍为盟主。

臧洪

而为关东联军起草讨伐董卓的设坛盟誓演讲就是臧洪说的,足以说明臧洪的才能,袁绍也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臧洪,也对臧洪的才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才会在张超派臧洪去幽州联络大司马刘虞时,袁绍在拜访了因为战争而被困在当地的臧洪,同时任命臧洪为青州刺史。

袁绍的这一行为有些不地道,因为臧洪在当时是张超手下的官员,却被袁绍半路上拉走了,但是袁绍给臧洪的职务是青州刺史,这一官职甚至超过了臧洪原来的老上级广陵太守张超的官职,可算是重用了,要知道袁绍当时也不过是冀州牧。

张邈

换句话说,袁绍用重用把臧洪从张超手下挖过来了,当然臧洪也同意了这事,如果当事人不同意,没有人可以逼臧洪留下来,毕竟袁绍在当时的名声非常大,又在冀州得到大量的士族支持,很有威名,袁绍和臧洪两个毕竟也算是你情我愿,于是臧洪就当了青州刺史。

臧洪在治理青州时,还算有些功绩,但是发生一件事,导致袁绍与臧洪翻脸,袁绍还亲自率军讨伐青州刺史臧洪,臧洪最终也因此而死。

臧洪在任职青州刺史时,兖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兖州刺史曹操在率军攻打徐州之际,后方留守的陈宫联合广陵太守张超、陈留太守张邈两兄弟,迎立吕布到兖州,与曹操为敌,兖州之战曹操经过两年多的战争,打败了陈宫、张超、张邈、吕布的联军,并在雍丘包围了张超,张超于是向曾经的手下青州刺史臧洪救援。

臧洪

这个时候的臧洪虽然名为青州刺史,但是没有实际权力的,因为臧洪的一切都是袁绍给他的,以从属关系来看,袁绍是臧洪的君主,臧洪向袁绍报告请求救援张超,但是袁绍不同意,因为当时曹操是依附于袁绍的,袁绍不可能为了臧洪去救张超,而在客观上与曹操为敌,于是袁绍就拒绝救援张超。

这边张超被曹操围了三个月后,城破张超被曹操诛死三族,臧洪因为张超之死而怨恨袁绍,于是宣布脱离袁绍而独立,臧洪的这一行为激怒了袁绍,袁绍发动大军包围了臧洪,臧洪誓死不降,在城中缺粮时,臧洪杀了自己的爱妾给将士充饥,但仍然无法扭转战局,经过一年的围攻,城中百姓七八千人被饿死,臧洪也被袁绍俘虏而杀害。

很多人赞叹臧洪的行为,认为臧洪是个义士,爱民如子、坚韧不屈、誓死不降的节气很多人敬佩,但个人认为臧洪的行为不可取,有以下原因:

袁绍

1、臧洪背叛张超投靠袁绍是他个人的行为,没有人逼迫他,袁绍是用高官厚䘵留下了臧洪,又不是拿马架在他脖子上,说起来还是臧洪贪恋官职,才舍弃了旧主,怪不得别人。既然臧洪舍弃了张超,投靠了袁绍,就应该为袁绍效力,却在旧主遇到危险时与新主翻脸,这种行为看起来叫怀旧,实际上叫喜旧厌新。

东汉时期有一种二元君主论,作为臣子的除了要效忠皇帝外,还要效忠自己的主公,袁绍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一个原因就是袁家曾经四世三公,提拔了很多门生故吏,这些人不仅要效忠皇帝,还要效忠袁家的,如果背叛,就相当于背叛君主,所以臧洪的行为理论上是背叛。

曹操

2、从道义上说,曹操是兖州刺史,经朝廷同意任命的,陈宫、吕布、张超、张邈等人发动政变想夺取曹操的地盘,是张超等人不义,而不是曹操,如果臧洪讲道义,忠君爱国的话,应该支持曹操,支持朝廷,可是臧洪并没有,他只是从个人情感上想问题,而不是从国家大义上想问题,这是小义,不是大义。

3、张超被围,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道义上,袁绍没有救援的理由,但是臧洪却以个人意气相逼,以独立来威胁袁绍,这是臧洪的意气用事,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战争,如果仅仅是臧洪一个人被杀也没啥大不了的,但是臧洪却导致整个城池的百姓跟着他一起死亡,这就是臧洪的不对了,毕竟百姓没有错,他们的死是无辜的。

臧洪为什么要背叛袁绍?

很高兴回答条友的问题,

首先在乱世中,一个人可能很难保证始终跟随一个主公,而主公的变化虽然不能阻止,但是主公有先后之分,并且能够忠于故主,这也以视为一种忠诚于主公的忠诚,这显然是一种乱世中的道德变通,臧洪正是这样一个早于关羽的行动者。

也正是乱世中,前一任主公与后一任主公,通过同一个部下的转换而达成了某种默契,也就是这个人对两个主公的基础效忠,都需要得到双方的尊重,谁也别坏谁的事情。而袁绍拒绝出兵,就打破了这种默契,坐视臧洪无法救援前一任主公。

臧洪的激烈选择,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三国即将到来的乱世中,道德的一直坚守已经非常困难,因为主公、友人甚至敌人的切换都实在太快,甚至还会反复切换,而在这样的乱世中,只有截取某一小段的恩仇,对于其他置之不理,才能够把正义与邪恶分的清楚明白,稍微再多截一点,就要混乱了。

而臧洪面对故主张超被杀,他截取的就是最直接的一小段,我要报恩,你袁绍阻止我报恩了,我要跟你死磕,也正是这种截取一段而不问其余,才能让后面一连串的感念其忠义而争相赴死的故事,得以发生。

臧洪为什么要背叛袁绍?

臧洪,这个名字似乎不太出名。其实,臧洪也是三国中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而且有着很传奇的一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当时,张茂的弟弟张超为广陵太守,此时的臧洪也颇有名气,所以,张超就请臧洪做自己功曹,董卓进京杀害少帝,祸乱朝纲,所以,臧洪就劝张超讨伐董卓,张超一直非常敬仰臧洪,后来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哥哥张茂。又联合了几个当时势力,他们在商议之后,决定誓师讨伐董贼。当时这个联盟的盟主就是臧洪,因为别人不敢坐。只是后来这个联盟没有成事,所以就不了了之了。所以说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前,就已经有一个盟主了,袁绍是第二个。

再后来,臧洪就与袁绍结识,袁绍对臧洪极为器重让他做了东陵太守。可是,后来因为一件事让二人反目成仇。

曹操围攻张超,张超不敌,便向臧洪求援。因为臧洪曾是张超的下属,而且对臧洪有知遇之恩。当他听到张超有难时,他嚎嚎大哭,赤着脚跑着去纠集部下要去支援张超,从臧洪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讲义气!他向袁绍请求兵马,援助张超,袁绍跟张超是对头,怎么可能会同意呢!

由于袁绍的不支援,张超最后被曹操破城,不但张氏兄弟被曹操杀害,而且被诛三族。就因为这件事,臧洪决定与袁绍反目,而且占着东陵与袁绍绝交,袁绍想要回东陵,只能派兵攻打,坚守了一年的臧洪,最终被袁绍攻破。

再破城前,臧洪命令手下将士带着自己的家人出城逃命,但是没有一个逃的,可见臧洪多么得民心。破城之后,城中将士百姓相枕而死,没有一个背叛的,足足有七八千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