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为何痛恨宦官?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三国时期,曹操在年少时曾有一段小故事,当时曹操为洛阳北部尉,设立五色棒用以严格执法。而大宦官蹇硕的叔叔因为犯宵禁,而被曹操用五色棒打死。这件事颇为不正常,一方面蹇硕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十常侍之一,权威甚重,另一方面犯宵禁本是可大可小的事,但通常罪不至死,曹操却是为了扬名,硬生生地打死了蹇硕的叔叔。要知道曹操可是原大长秋曹腾的后人,也是宦官之后,可他为何要出来和宦官集团顶牛呢,他为何会通亨宦官呢?△曹操剧照

心怀壮志,治世能臣

曹操在《三国志》中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曹操作为宦官之后,却痛恨宦官,这是因为曹操少时便有匡扶正义、为国效力的正见。而宦官们的嚣张拨扈和倒行逆施令曹操很是看不惯。同时,作为宦官之后,曹操的身上天然就被贴上了“阉党”的标签,这让有心建功立业的曹操很是被当时的主流士人社会所蔑视。既不能与宦官们同流合污,又无法为士人集团所接受,这令夹在中间的曹操深感羞耻和困扰。所以,在曹操出仕之初,便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杀了蹇硕的叔叔,借此来扬名天下。虽然后来通过父亲曹嵩的关系,曹操并没有遭受到蹇硕的激烈报复,只是被远调外放。但是不得不说,曹操为了摆脱自己“阉党”的皮囊,宁愿做一些政治冒险举动,也可见他对自己的“宦官之后”标签有多么的厌恶和痛恨。

成也宦官,败也宦官

但是不得不承认,曹操对于宦官的事情上,有些过河拆桥的意思。因为正是因为曹操有着很深的宦官背景,才能使他的出仕之路走得那么顺利。在汉末那会儿,“豪门皆上品,寒门难出头”是一个十分现实的现象。曹操不管是举孝廉,拜为郎,还是后来迁为洛阳北部尉、顿丘令,他靠得都是宦官的关系。如若不然,他毫无背景的情况下,做官想都别想。大家要知道,一个郡国一年只有一个举孝廉的名额,都是被世家大族垄断的,一般人哪里能轮得上呢。

所以说,曹操仕途的起点高,靠得是宦官的力量,这是难以否认的事实。而曹操知道这一点,但是又不得不在自己弱势的时候暂时接受这份优待。被自己讨厌的人所帮助,又不得不领情,应该是最让人受打击的事情。但是历史伟人厉害就厉害在心智坚韧上,曹操不愿屈服,所以他就毅然反抗,这一点还是让人敬服的。

结语

曹操作为宦官之后,本可以和宦官集团同流合污。但是曹操此人胸怀大志,刚正有为,不能苟且于污浊,所以才会痛恨宦官,并且作出与宦官集团决裂的行为。

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为何痛恨宦官?

答,结合《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后汉书》我为大家进行解答,如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曹操的历史背景,当时处于东汉末年,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就来源于宦官干政和奸党误国。尤其是汉桓帝和汉灵帝在位时期,党人清议所制造的举动更是遭受到宦官集团的残酷打压,并引发两次党锢的祸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宦官集团自然而然地沦为天下士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到了汉灵帝后期,更有“十常侍”乱政,朝纲崩坏,民怨沸腾。

所以严格地意义上来说,不仅宦官,甚至于任何和宦官集团沾上关系的人,都会成名士排挤和打压的对象。直到黄巾军起义爆发,汉灵帝担心党人集团与黄巾军勾结,这才在皇甫嵩、何进等人的劝说之下解除党锢,不少名士也再次踏入仕途,他们得势之后,对宦官的打压排挤更甚。然而在宦官集团被无数人痛骂之际,有一个宦官后人却堂而皇之步入了朝堂。令人惊奇的是,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不仅没有和党人集团作对,而且还以激烈鲜明的政治动作,表明自己与宦官集团割裂开来的决心。此人便是曹操。不难发现,尽管曹操顶着宦官后人的身份,但他在仕途之上,可谓是如鱼得水,而且很少有人以宦官后人的身份来鄙夷羞辱曹操。

所以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分析,把结论告诉大家。

1.《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曹操确实刺杀过一个名为张让的奸臣,此人乃是宦官集团的一个头目。刺杀张让一事令世人注意到曹操,也令曹操收获无数好感,至少很多人开始对曹操刮目相看。曹操此举其实也是向党人集团表露心迹,自己对于宦官集团十分痛恨。当然,这也很符合曹操为自己树立起来的“人设”:一位心怀国家的血性青年。所以,史书以及我们所看到的百家讲坛对于曹操的评价真的非常正确,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曹瞒传》记载:“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党人集团的代表之一李膺,曾强杀过张让之弟张强。曹操很佩服这位前辈,于是在他出任洛阳北部尉时,便用自己的行动致敬李膺,通过严格执法树立起赫赫威名。所以说此时的曹操还是不畏强权的。

3.尽管此举让曹操遭受到了很多人的痛恨,甚至将他排挤出了洛阳城一段时间,但曹操越是受到奸臣打压,越会让不少名士觉得曹操是一个爱国志士。这样一来,曹操便顺利摆脱了自身“阉赘遗丑”的恶名。后来曹操入太学,他所结交的朋友也都是袁绍、张邈、何顒这样的名士清流。

综上所述,曹操的时代来了,这是属于他的政治时代,他也为他的这场政治生涯开始了伟大的序幕!

望采纳!

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为何痛恨宦官?

曹操痛恨所有祸国殃民的贪官,并非仅针对宦官!

先说曹腾,后世争议其功劳是被重新编纂,且怂恿外戚将军梁冀诛杀汉质帝,是其难以洗去的污点,而他推荐陈留虞放,南阳张温,弘农张奂,颍川赵典等人,初衷是讨好汉恒帝,但间接帮助东汉王朝度过艰难时局,曹腾终究只是局限于时代。

陈琳曾替袁绍写檄文骂曹操,提到曹腾“饕餮放横,伤化虐人”,从曹腾任职东汉宫廷三十余年却未有过错,纵然养子曹嵩依靠曹腾关系且耗费巨资捐官,但从曹操能够秉持公正爱民看,曹腾家教确实值得令人信服,至少在汉末特殊时代算得上好官。

曹操当洛阳令时打造“五色棒”,宣称不避豪强皆敢棒杀,但曹操也并不傻,皇亲国戚不仅根深蒂固,更代表着皇权的尊严,远非曹操所能够招惹,而宦官逞凶行恶百姓深恶痛绝,曹操即便杀也仅是除其亲眷,以宦官而警示所有人,“杀鸡儆猴”却扬名于天下。

曹操真正掌权以后,曹魏亲族旺盛充任要职,不需要宦官进行协助,反倒拉拢“党锢之祸”曾被宦官压制的世族,顺应世族的想法惩治宦官,巩固曹氏集团稳固地位,这才是曹操作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而“清廉奉公”也是历代帝王对官员的基本要求。

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为何痛恨宦官?

宦官在汉朝那个时侯,可不是阉割后失去能力的那一类人,而是权力小而又能干政的人,应该属于那种与皇帝臭味相投的人,要不他们怎么能近到皇帝身边,搬弄事非,祸国殃民,象赵高那种,蒙昧胡亥,可以达到指鹿为马的地步,最后害的大秦帝国分崩离析,强大的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只存在了相当短暂的一段时间,这是大秦帝国的不幸。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痛恨宦官,这属于正常。作为一个正常的有能力的人,是应该鄙视这类人的。宦官干政对一个政权来说这是很不正常的,也是非常危险的,甚者达到越俎代庖的地步!这是国家和人民的不幸,可以说宦官干政危害极大,最后亡朝灭国,沦为笑柄。

曹操是一个清醒的有远见的政治家,早就看清了宦官的本质,对宦官也绝对不会迁就姑息的。老婆可以换,孩子可以再生,作为父母曹操是无法选择的。作为宦官之后这是他无法除却的痛点,但不能忍受宦官的存在他是可以决定的,对宦官的认识他是可以决定的。所以痛恨宦官的态度对他来说也是明确的。曹操杀李傕,郭汜等也充分证明曹操对待宦官痛恨的态度是明确的。

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为何痛恨宦官?

曹操痛恨宦官的原因可以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经历两方面来讲:

一.造成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有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原因,因饥荒致使民不聊生,进一步导致了黄巾起义,加上连年各种军阀的混战,皇权衰弱……但根源还是在于统治阶层内部。

东汉统治阶层分为三股势力:1、宦官势力。2 士族势力。3 外戚势力。这三种势力互相倾轧 互相牵制 互相斗争,呈此消彼长 你死我活的激烈的焦灼状态。

当时势力强大 左右朝政的是宦官势力,我们知道的"十常侍"就是宦官集团的核心代表。他们架空皇帝,一手遮天,蛮横跋扈 作恶多端。顺其昌 逆其亡。严重地侵蚀破坏了外戚势力和士大夫的势力。

外戚势力的代表人物是大将军何进,他不满太监把持朝政已久,联合了士族集团的一些人想要铲除宦官势力。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是何进手下的心腹马仔。由于何进轻敌冒进,被十常侍设计杀死。

亲眼见到何进血淋淋的人头,对年轻的曹操和袁绍刺激很大,他俩都属于士族集团。袁氏家族四世三公,袁绍是正经根正苗红士大夫阶层,曹操出身虽然没有袁绍高,又随了太监祖父的姓,但他父亲曹嵩也是在朝廷做官多年,官至太尉,也位例三公。所以曹操不能算是"宦官之后",而属于士大夫集团。何进之死更加强了曹操和袁绍等士族集团的有为青年子弟翦除宦官势力的决心。虽然后来曹操与袁绍为争天下 势不两立,但他俩在消灭宦官势力上的立场是一致的。

二,从曹操个人成长经历和心理上来讲,他自幼聪明好动,鬼点子也多。曹操的老师早就看出来这小子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与袁绍 袁术等袁氏高干子弟一起长大,耳濡目染也对宦官势力深恶痛绝。想必童年小伙伴中袁氏兄弟也有可能拿曹操的爷爷是太监这事开玩笑。所以他从心理上就想与宦官集团做彻底的切割与决裂。

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为何痛恨宦官?

曹操不是一开始就痛恨宦官的,主张杀宦官的是袁绍,这事要从头说起。

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汉灵帝禁锢士人,崇信宦官,搜刮钱财,卖官鬻爵,搞得天下乌烟瘴气。那时以张让和赵忠为首的宦官“十常侍”势力很大,汉灵帝曾说“张常侍是我父亲,赵常侍是我母亲”。百姓困苦不堪,爆发了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汉灵帝不得不解除党锢,派数路军队镇压黄巾起义,董卓、曹操由此起家。为了壮声威,汉灵帝让大将军何进召集军队,他亲自检阅,自称“无上将军”。同时,汉灵帝建立自己的御林军西园军,让宦官蹇硕当统帅,他的属下有中军校尉袁绍和典军校尉曹操。汉灵帝非常信任蹇硕,大将军何进也归蹇硕领导,这造成两人以后的矛盾。

曹操与袁绍对宦官的态度

何进是屠户出身,但他有个好妹妹当了皇后,因此他做官一路高升。汉灵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辩是何皇后所生,次子刘协是王美人生的。汉灵帝比较喜欢刘协,想立刘协为太子,但没能如愿。汉灵帝死前,让蹇硕扶持刘协。蹇硕想杀了何进,推刘协登上皇位。不料蹇硕的阴谋泄露,何进躲过一劫,刘辩继位,何皇后成为何太后,大将军何进和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共同辅政。

何进掌权后,与宦官势同水火,计划诛灭宦官。本属蹇硕阵营的袁绍倒戈了,让何进的亲信劝何进为国除害。蹇硕知道消息后惶恐不安,向“十常侍”求救,建议捕杀何进,但没得到支持。何进动手抓了蹇硕,把他杀了,将其部属收归门下。当何进要进一步清除 “十常侍”等重量级宦官时,遭到了他姐姐何太后和弟弟何苗的反对,因为宦官对她们有恩,还贿赂了何进的母亲舞阳君与何苗。

何进犹豫不决,袁绍又为他出谋划策,建议他调外地将领进京助威,董卓因此带兵奔洛阳来了。主簿陈琳——就是为袁绍写征讨曹操檄文那位,劝阻何进道:“如今将军手握兵权,只要您当机立断,很容易达到目的。然而您求助外援,他们来后,强者就会称雄,将会带来大乱。”

这时,曹操站出来说:“宦官古已有之,只是皇上不应该宠信他们,让他们为所欲为。现在要收拾他们、除去首恶,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必征召外军呢?”

曹操与袁绍为何反戈一击

在清除宦官这件事上,曹操与袁绍应该都支持何进,不过他们主张的方式不同。要知道,他们的起家都与宦官有关,为什么要反戈一击呢?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期当了三公之一的太尉。曹操在这样的门第里长大,起点很高,很早就被推荐做官。在洛阳北部尉任上,曹操整顿治安,用五色大棒打死了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也许从那时起,曹操感到了宦官的危害,连宦官家属都狐假虎威。在曹操议当议郎的时候,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要诛杀宦官,反被宦官所害。曹操上书为窦武等人伸冤,未被汉灵帝采纳。

曹操可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干了一件大事——刺杀大宦官张让。曹操潜入张让的府内,被张让发觉后,舞动着手戟冲到庭院,翻墙而出。不知他是否蒙面行刺,方正未被追究,安然无恙。

再说袁绍,他家祖上为官,四世都有人当过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的高官。到东汉末年,宦官当道,袁家也依附宦官。太监袁赦想抬高自己的门第,与袁家攀亲,袁家接纳了袁赦。在袁赦的庇护下,袁家官运亨通,袁绍的父亲袁逢、叔叔袁隗继续位列三公,袁绍和他弟弟袁术均受益匪浅。

袁家依附宦官可谓见风使舵,当宦官成为千夫所指时,袁家便坚决地拥护清除宦官。

董卓入朝与曹操、袁绍的崛起

接下来的故事可以看《三国演义》了,何进清除宦官的事泄露,他自己先被宦官干掉了。之后,袁绍和袁术等人带兵杀进皇宫,几乎将宦官们屠戮殆尽,还捎带杀了何进的弟弟何苗。张让等宦官走投无路,投河自尽。

”螳螂扑蝉,黄雀在后。“董卓趁机带兵进入洛阳,把持了朝政,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施行暴政,激起众怒。袁绍和曹操等人会盟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董卓迁怒袁家,杀了袁绍的叔叔袁隗等族人五十余口。

再后来,董卓灭亡,诸侯割据,袁绍与曹操在北方争霸,曹操胜出,统一北方,成为魏国的奠基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