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背叛曹操,反而却留了个好名声呢?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刘备背叛曹操应该是指刘备复夺徐州并杀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当时刘备暂时委身于曹操麾下,可为何在刘备背叛曹操后,名声却日益彰显呢?按理说,背叛者不应该遭人唾弃吗?

刘备与曹操的恩怨情仇

△刘备剧照

探讨刘备背叛曹操的性质,首先就要理清刘备和曹操的身份问题。刘备在公元191年已经做到了平原县县令,后来又升至平原相(相当于一郡太守),算是汉朝的两千石高官了;而曹操此时也刚被袁绍表奏为东郡太守,和刘备平级。后来北海太守孔融黄巾围困,都是请刘备出兵救援。所以刘备本就是有名气的大汉高官,自成势力,不是谁都可以轻易招揽的,曹操也不行。之后在公元194年,刘备收到徐州牧陶谦的求救,带兵前往徐州协助抵御曹操的进攻,曹操退兵后,陶谦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但这是虚的,毕竟刘备并没有实际掌握豫州。第二年,陶谦病逝,将徐州牧让给刘备,刘备于是真正地再进一步,成为执掌一州之人。在这一步上,刘备慢了一拍,曹操早在公元192年就被推举为兖州牧。但是不管早晚,官职还是平齐的,都是一州之首的实权位置。

△曹操剧照

二人差距拉大发生在公元196年。曹操在这一年迎汉献帝,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表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而被曹操打败的吕布,趁刘备与袁术作战,偷袭了下邳,并且后来又在小沛彻底击败刘备,刘备不得已前往许昌投靠曹操,但名义是上还是投靠朝廷的,毕竟大家都还是大汉的官员,而当时的东汉朝廷就在许昌。刘备在朝中改任豫州牧,封左将军,也算是名义上再进一步。而刘备在许昌干了一件大事,让他注定不会因为背叛曹操而身负恶名——他参与了“衣带诏”事件。这“衣带诏”事件说白了就是为了除去奸臣曹操的朝廷自救行动。只不过这个事情最终败露了,涉及的官员都被曹操严厉清除。事发时,还好刘备已经提前背弃曹操,重新夺了徐州准备与曹操开战。虽然刘备最后战败了,但是在天下人眼里,刘备当初归附的不是曹操,是大汉朝廷。而且后面刘备参与了反曹行动,这是表露心迹的铁证,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是大汉忠臣。最后刘备虽然战败,但是摆明旗号地和曹操对战,这就是匡扶社稷的栋梁,而曹操是天下唾弃的权臣。

结语

刘备为何在背弃曹操后,反而名声更好,一是因为刘备和曹操在汉末都算是一方诸侯,身份上其实是对等的;二是刘备是汉室宗亲,而且还参与了反曹行动,被认作是大汉栋梁,这是双重认证;三是曹操的权臣行径——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暴露于天下,令天下士人唾弃,在舆论上是需要被讨伐的人,所以与之抗衡的刘备就是锄奸卫国的正面典型。

为什么刘备背叛曹操,反而却留了个好名声呢?

这也正是曹操憋屈的地方:我曹某人干的好,不如刘大耳生的好。

都说吕布是三姓家奴,但实际上,说到跳槽频率,刘备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但人家无论怎么更换阵营,却次次都能落得好名声,关键就在于人家姓刘,而且还扯起了匡扶汉室的大旗,这就充分体现了根正苗红、政治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关于时代“正统”心理

无论是看《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东汉末年,几乎所有地方势力都认为汉室“气数已尽”,但却没有一个人敢公开喊出替代汉室的口号。哦,不对,有一个袁术,不过下场惨不忍睹:一见他称帝,周边本来互相间打得头破血流的诸侯们立即空前团结起来,瞬间将其分食得干干净净。

这跟战国时期颇有些相像。在战国前期,虽然早已“礼崩乐坏”、周王室的实力还比不上一个小诸侯;但周天子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大强国的君主甚至还多次前去朝拜。比如在公元前370年,“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当时强大的齐威王独自朝拜周天子,引起了各方的敬重:“天下以此益贤威王”,以至于其后很多国家跟着他同去。而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初步强大起来后,也是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后才彻底扬眉吐气:“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

东汉末年与战国时期的状况极为神似:周王朝已存在600多年,两汉也持续了近400年,此时虽已日渐虚弱,但名义上仍是各位诸侯的大老板;各诸侯虽然强大,但毕竟没有强到能够吃下其他各方的地步,所以暂时没人敢打破局面、取老板而代之。这个时候,表面上竖起“坚决拥护老板的统一领导”的大旗、实际上闷声发大财扩充实力,反而是最有利的方式。

一言一概之,在东汉末年,对外号称“拥护汉室的统一领导”,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在士大夫阶层中很有市场。而刘备则是扯起这面大旗的最有利人选之一。

刘备的顶级舆论包装

在《三国志》中,刘备的祖宗被认定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但在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中,汉室的宗亲并不只有刘备一人:刘焉、刘表都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刘虞则是东海恭王刘强之后;而且与“贩席织履”的刘备相比,这三位一登场就是地方大员,起点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但正是因为起点低,才让刘备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敢于旗帜鲜明的喊口号。大家也许都听过一个段子:

记者采访路人:如果你中了1000万,愿意拿出一半捐给有需要的人吗?几乎所有人都斩钉截铁的回答:愿意;当记者再问:你愿意捐1000块吗?回答再次很一致:不行,因为我真的有1000块!

无论刘备,还是刘焉、刘表,这三位“汉室宗亲”,其实都是上述心理;当汉献帝一行为了躲避李傕、郭汜等人的胁迫,如同乞丐一般往洛阳流浪时,刘焉、刘表这二位确实有实力的宗室,压根没想过前去救驾,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拥兵自重、自立山头;而刘备正是由于一穷二白,才敢四处义正言辞的振臂高呼:匡扶汉室。

所以,当刘备因形势所迫,不得不流浪于公孙瓒、陶谦、袁绍、刘备、刘表等各路势力时,正是由于他以自己特殊身份树立起的舆论优势,使得各方都有一丝“投鼠忌器”的顾虑,不但不会嫌弃他当墙头草,反而纷纷客客气气、礼遇有加;而当他真的翅膀硬了以后,立马置仍旧活着的汉献帝于不顾,在蜀地自行称帝。而即使到后世,出于对“汉”这一符号的尊敬,人们仍会自然的对刘备另眼相看;他的跳槽经历,反而成了为振兴汉室而不得不忍辱负重的大丈夫行为。

为什么刘备背叛曹操,反而却留了个好名声呢?

刘备叛曹却落个好名声的原因,在于他参加了“衣带诏事件”,欲“为国除奸”,代表了正义力量。

刘备领徐州牧后,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又助其败吕布。“先主(刘备)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吕布被消灭后,刘备“从曹公还许。”曹操对其很够意思,“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曹操甚至公开对他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可是,“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时,具有皇族血统的刘备义无反顾毅然加入了反曹集团,因为,汉献帝的处境令天下人心寒。

汉献帝被曹操迎奉许都后,成为标准的傀儡皇帝,受尽曹操欺侮。汉献帝忍无可忍,用鲜血写成诏书缝在衣带中,秘密送给嫔妃董贵人之父、车骑将军董承,“使(之)结天下义士共诛之。”董承遂联合刘备等人谋划共诛曹操。事泄,“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身还小沛”,公开与曹操决裂。此举获得东海义军及一些郡县的支持,“多叛操为备。备众数万人,遣使与袁绍连兵。”曹操亲自东征,刘备战败归袁绍。

显而易见,刘备为皇室而背叛恩人曹操,而曹操又是逼得汉献帝走投无路的权臣。所以,刘备奉衣带诏反曹,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获得天下汉民拥戴,故能使“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从此与曹操分道扬镳,走上对抗之路。

为什么刘备背叛曹操,反而却留了个好名声呢?

你好,我是怒江潮,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1

同样是离开一个旧团队加盟一个新团队。为什么有的叫弃暗投明青史留名,有的被叫背主弃义遗臭万年?关键要看旧团队和新团队的老板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不过这个书写历史的胜利者都是有自身观点的,那么他书写的这个历史也会围绕观点展开态度。《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一个忠君思想的人,他同情西汉,同情刘备,在他笔下刘备不仅是汉室宗亲、根正苗红还是爱民如子宅心仁厚的好人,而曹操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嗜血残忍杀人如麻的坏人,因此刘备的离开不仅不是可耻的背叛,还是光荣正确伟大的抉择。

2

刘备不是曹操的嫡系班底,属于半路加盟,而曹操因为刘备与汉献帝的关系,也一直没有放松对刘备的警惕和戒备。况且汉献帝写给刘备的衣带诏如果被曹操发现,即便刘备不离开曹操也得是性命不保。

3

刘备正因为离开了曹操另起炉灶,才建立了蜀汉基业,形成了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从这个角度上说刘备是一个逆袭的成功者。巨大光环下的一些瑕疵被人忽略,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怎么可能被后人诟病呢。

综上所述就是刘备弃曹不污反光的原因。

END

为什么刘备背叛曹操,反而却留了个好名声呢?

三国志尊曹贬刘,三国演义尊就贬曹。汉末三国历史人物本没有高低贵贱,都是想凭借自己的能力早一点结束乱世,推动历史发展。

后人喜欢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演绎,他解读的不是历史人物,而是自己。比如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他说的冯唐和李广吗?不,他说的是自己。

刘备离开曹操是意见向左,政见不同。何来谁对谁错?

其实三国应该更像火影忍者的世界,没有坏人,只有行事方法和思维理念的不同。

刘备不是离开曹操以后名声好,事实上他的仁义之名伴随其一生。哪怕法力不支持,也要先给关羽张飞报仇。

同样的事,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当成奸诈,把刘备当成仁义。其实,后人的解读尤其重要。他导致人物对历史人物的理解都会出现偏差。

曹操也干好事,刘备也干坏事。希望我们解读历史不要单纯的拿好人坏人来做区分。

为什么刘备背叛曹操,反而却留了个好名声呢?

谢邀,我是专注历史的“呆到天然萌”

不绕弯子,没有铺垫,直接进入题

1、刘备为什么背叛曹操

首先是曹操通过“青梅煮酒论英雄”,在席间对刘备多番试探,刘备虽然装傻充愣的演戏,但曹操做为一代雄主,识人用人还是很厉害的,当时心中对刘备已经开始怀疑甚至已经起了杀心。刘备自己也知道纸终究包不住火,自己再会演也有被拆穿的一天。

其次,当时是公元199年,曹操经过三年的时间的准备,已决心平定北方,正屯兵官渡要与袁绍决战。当时袁绍兵多将广,钱粮丰厚,总兵力达到近十万人。反观曹操却只有刚成立几年的青州军,将领也无不过曹氏兄弟几人,当时的刘备不看好曹操,认为曹操在以卵击石,日后将有必败的结果,不想把自己绑在一条沉船上。

最后,曹操在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在赤裸裸的打刘备的脸,毕竟刘备是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号,一直标榜自己是“汉室宗亲的刘皇叔”。曹操的行为让刘备处在尴尬又难堪的局面,如果不脱离曹操,一生将会被人耻笑。

2、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在小说中,一直表达的是“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塑造了刘备“仁德爱民”的艺术形象。原文中徐庶这样说:

“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

通过刘备携民渡江中将刘备如何“仁德爱民”刻画出来,同时又塑造了刘备“义重如山”的正面人物,“桃园三结义”“长坂坡摔阿斗”等等描写也刻画着刘备的“义重如山”。整部小说中,刘备是近乎完美的,被定位于“仁君”,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刘备形象是基于这个历史人物,经过删减、艺术加工之后塑造的,这种将刘备人物形象理想化主要的目的是对刘备的歌颂,对奸雄的鞭挞,使得《三国演义》更能够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所以,对刘备背叛曹操一事,也就变成了无伤大雅之举。

3、现实中的刘备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刘备逢人介绍自己时,必祭出“吾乃汉室宗亲”这一法宝,但后依附于同是汉室宗亲的荆州之主刘表,刘表死后,刘备控制了荆州这个相当大的地域。可念“汉室宗亲”?

公元211年,同是汉室宗亲的益州之主刘璋遵从张松倡议,派法正约请刘备入川协助本人对付北边的张鲁政权,刘备却鸠占鹊巢占取乐川地,成为了其霸业的根底。

公元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征伐东吴,关羽虽是死于吴军之手,但是关羽的死却是曹魏与东吴联手的结果,为啥不举全国之力征伐曹魏?汉室正统汉献帝在曹魏活的好好的,万一征伐胜利了,刘备将如何处置,其实刘备最想当皇帝了,从一个卖草鞋的出身到皇帝,不知用了几诡计多端,怎肯把皇位让与别人,伪君子比真小人可怕的多。

4、总结

中国的四大名著,即使没读过也能说出很多内容,尤其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更加符合百姓心中对“仁君”的一切要求,因此也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对背叛一事并没有深究。但历史终归是历史,是真实的,是存在的。刘备前期的背叛如上文中所表达的,更多的是想要保命,而非吕布一样的“三姓家奴”。所以,站在个人的角度能理解,但不必美化和遮盖。

对于这个问题,你的想法肯定和我不一样。留言你的想法,咱们一起交流。

我是专注历史的“呆到天然萌”,留言必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