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治世能臣,还是卖国奸贼?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李鸿章是治世能臣,还是卖国奸贼”这是一个一直有所争论的话题。但是我想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历史,无论是正面的历史人物还是负面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背后都站着一大批人,甚至是整个国家。

就好比冠军侯北伐匈奴功勋卓著,固然有个人能力卓越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身后有大汉的支撑。那么同样的道理,李鸿章签署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被很多人视为卖国贼,但这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主导的,他后面站着的是腐朽的清廷和羸弱的国家。所以,我不赞同极端地判定李鸿章,他的功过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

△李鸿章旧照

创淮军,平内乱,主洋务,建海军——治世不逢时,能臣太应当

1、能臣干才,不辞劳苦,呕心力挺

从李鸿章的过往经历来看,他想作为一个治世能臣,在能力和才干上还是足够的。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才学过人,后来拜于曾国藩门下,科考又高中进士,被曾国藩评价为“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后来的事迹证明,李鸿章确实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高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可惜他生不逢时,晚清大厦将倾,国家体制是根本性问题,这个时候十个诸葛亮都挡不住历史车轮的碾压。所以,李鸿章空有一番才干,也只能是为清廷临时性地修缝补缺、输血续命。但想要将末世改造成治世是绝难成功的。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所说的“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算是对李鸿章一生际遇的真实写照了。所以从结果上考察,评李鸿章为能臣是绝无问题的,但是前面的“治世”若要加上去就有些勉强了。毕竟,不管是创淮军、平内乱、洋务运动、组建海军,大多是为了维护清廷的统治且最终的实际结果都是失败的,因而他的诸多功劳是不可抹杀的,但是历史效果却是大打折扣。

△李鸿章旧照

2、何以不能“治世”?

李鸿章空为能臣却无以治世,具体说来无非三点:

一是没有学透西方政治改革本质,不管是洋务运动还是组建海军,都只是头疼治头,脚疼医脚,不解决根源上的政治制度问题,最后只能是照猫画虎、延缓衰亡;

二是受到数千年的忠君官僚思想桎梏,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局限性,没有及时吃透世界已然发生跨时代的巨变,不能打破格局从更高地眼光为国家促成革新和争取利益,始终局限在为了清廷皇族不断修缝补缺、俯首背锅的境界上。这也是为什么李鸿章的忍耐令世人惊叹的原因,因为他做不出破局重生的事情来。古往今来的时代英雄有哪个是因循守旧便成了事的,这也是限制李鸿章功业的本质原因。

三是在对外政策上,他偏于避战求和,息事宁人,其风格过于妥协软弱。对内他雷厉风行,铁血平乱,但对外他却失去了个人刚毅果决的风格,每每倾向于委曲求全,弃车保帅——虽然重视海防,但是曾一度要放弃新疆,如今看来罪责甚大;中法越南之战,明明胜利了还主动求和签约;中日甲午海战虽然败了,但是中国并非无再战之力,日本当时也是时局动荡、国事艰难,指望着借战争转移矛盾,攫取暴利,结果李鸿章就懂事地助攻了日本一把。说到底,李鸿章为何会如此软弱,风格大改?还是因为第二条所说的,他宁愿牺牲国事也要保皇室周全。因为当时的战争如果打得久了,虽然国家会得到名利,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清廷统治就岌岌可危了。

有人可能不理解,怎么打仗久了就威胁清廷统治了?这一点可以参考汉之诸侯割据,唐之藩镇割据,军事战争容易使地方武装力量膨胀,最后尾大不掉,失去控制。举最近的例子,曾国藩的湘军没有反,不是湘军老实,而是曾国藩老实。湘军的骨干曾数次请曾国藩反清自立,曾国藩都严厉拒绝了,否则曾国藩只要稍一松口,天下便是另一番光景。清廷就是怕这种事,所以始终对湘军的防范极其严厉。

3、小结

由上述观之,李鸿章可以称为能臣,但是成王败寇,用实际结果说话,他算不上是治世能臣。

△李鸿章全家福旧照

平乱伐重,外交过宽,避战主和,指挥失当——卖国不恰当,问责需客观

上段说了李鸿章的主要功绩,接下来说说他的失分项。首先,大家应当有个前提印象,那就是李鸿章其实是一个“超级背锅侠”。不管是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好,还是战争失利也罢,罪魁祸首是以慈禧为核心的晚期清廷。说得再本质一些,封建王朝发展到了极限,国家体制极度腐朽,阶级矛盾剧烈爆发,然后又很不幸地赶上西方列强崛起,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可以说李鸿章是背了“时代的黑锅”。因而在检讨责任的时候,应该将“时代的黑锅”从李鸿章身上解下来,这样才算客观公正。总结李鸿章个人责任主要有三:

1、平乱过程中,对同胞杀伐太重。李鸿章创建并带领淮军先后参与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和捻军之乱。这两个都是典型的内乱,也就是自己人打自己。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经对李鸿章说过,欧洲人都是以消灭外族敌人论功绩的,杀戮同胞只为了保全皇室一族在欧洲是得不到肯定的。虽说,俾斯麦的话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但是其中的道理还是没错的。你不能说自己是因为不得已才这么干的,这样只能博取同情,但是罪责还是要有公论的。李鸿章不管有多大的理由,他和他的淮军在平乱中,导致或牵连了许多同胞罹难,这个责任他是要负一半的,另一半算在清廷和战时军队的自主性上。

△镇压太平军起义图

2、李鸿章在外交原则上过于宽松妥协。上面也提到过他是因为不能破格,只能为清廷着想,所以忍辱负重。其实委屈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事情他自己心里清楚是丧权辱国是不好的,只是他认为这是不得不扛起来的担当,为了皇家自己算是鞠躬尽瘁了。但是作为朝廷重臣,执行了有损国家利益的事,那这个责任他就要负一半,另一半算在清廷高层身上。

3、对朝、日政策大意失误,甲午海战指挥不当

·对朝、日政策失误有三,李鸿章应负全责

失误一:光绪十年,日本人侵略朝鲜,李鸿章为了尽快息事宁人,采取了饮鸩止渴的外交政策——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其中规定如果朝鲜有事,中日欲出兵朝鲜,必须事先互相知照。如此一来,朝鲜就从中国的藩属国变成了自主之国,只是受中日共同保护。现巴巴地为后来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法理支撑,也为中日甲午海战留下了导火索。

失误二: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错误怂恿,导致对于朝鲜问题过于轻视大意,以至于发兵协助朝鲜镇压内乱。如此一来,日本以朝鲜保护者自居,以中国干涉朝鲜内政为由发兵朝鲜,最终酿成了中日甲午海战。

失误三:在日本不断增兵朝鲜并且表态不撤兵之后,李鸿章仅是动用外交手段,请英俄出面斡旋。结果耽误了本方增兵部署,而日本不但已是兵力雄厚,而且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最后仓促开战,局势被动,胜负还用现看吗?不是说用外交手段不行,而是应该双管齐下,做好开战准备。

·甲午海战指挥不当,李鸿章负半责

中日甲午海战以日舰击沉中国“高升号”运兵船为开端。甫一开始,陆军就接连失利,原因上文分析过。而海战也因为北洋海军“保船制敌”的策略装备老化落后而一败涂地。这里要单独讲一下何为“保船制敌”。北洋海军内部都把北洋舰队看作是李鸿章的私军,因而在对日海战中,顾忌保存实力,不愿全力施为。有道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国舰队本就落后,再不肯使全力,被击败也是符合常理的事情。当然,舰队老化、武器落后这事,不能全算李鸿章的责任,是清廷内部掣肘造成的。所以甲午海战的责任李鸿章也算一半,另一半算在清廷身上。

4、小结

由本段探讨可知,李鸿章虽然有诸多过失,但是站在他的位置考虑,却是只有对错之分,没有忠奸之疑。我们可以说他失策误国,但是说他卖国奸臣实在是太不切实际了。

结语

经过了对李鸿章正反两面的深入探究,我们发现他是一个忠于大清的能臣,一生都在为朝廷修缝补缺,却没有治世革新之才,但其中的辛劳心酸令人同情叹服。这样的李鸿章绝不是卖国奸贼,如果他都是卖国奸贼,那么那些真正的卖国奸贼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希望大家能够在深入了解李鸿章之后,再对他下评判,切莫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李鸿章是治世能臣,还是卖国奸贼?

导语

李鸿章既不是“治世能臣”也不是“卖国奸贼”。李鸿章就是一个悲剧人物!本文以实际案例来认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

一,李鸿章是“治世能臣”吗

1. 生于1823年的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之际,业己72岁了。在这半个世纪中,大清帝国发生了无数大事,他都参与其中,可以说为朝廷做到了鞠躬尽瘁,他办洋务、办外交、建海军,每件事无不倾注其大量心血。自道光经咸丰、同治、到光绪,历经四朝,十足的四朝元老。

宦海沉浮,官场险恶。他有很多的无奈,但是,哪个懂他?这一点应该说李鸿章倒也无所谓,但是夾在一个主战,一个主和的“帝后”之间,作为一个军事指挥的全权官员,李鸿章进退两难,战和两难。

从1884年到1894年,大清帝国处于一个“岁月静好”的时候,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军国主义此时迅速膨胀,大量资金投入到海军建设,这个十年,对日本而言实在是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朝鲜,与我国唇齿相连,日本却在光绪十九年(1894)加快对朝鲜的进犯。清政府命令李鸿章全权处理朝鲜事变。李鸿章于是命令淮军将领叶志超、聂士成率四营淮军赴朝。

第二天日本也在仁川登陆朝鲜。袁世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几次电催李鸿章增兵朝鲜。5月27日,光绪帝下诏:马上增兵入朝。李鸿章压下电文,拒绝增兵。原来李鸿章的背后是主和的慈禧太后在撑腰。同时李鸿章则寄希望于列强的干预和调停。

当光绪皇帝和日本明治天皇同一天颁布宣战书后,面对二国宣战,俄、英、美、德、意、荷、葡萄牙、丹麦、瑞典、挪威,先后宣布中立坐山观虎斗!

李鸿章气得用合肥方言加京腔,问候遍了列强的祖宗十八代。

李鸿章的严重误判,导致战争先机的丧失,这种消极怠战的态度,远不是一个“治世能臣”应该的担当责任。

二, 李鸿章是卖国奸贼吗

1895年二月十一、十二日,光绪召集军机大臣议事,经慈禧核准议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使,于2月22日同清廷权臣们共商对日议和的方针大计。

李鸿章:“反对割地求和,否则我不敢承担议和之事。”

翁同和:“赔款优于割地!”

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应该割地议和。”

几番争论,各大臣仍执己见。光绪皇帝不知所措。

几天的奔波,没有任何结果,最终由反对割地转为主张割地求和。

三月二日,光绪皇帝迫于形势,给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

三月4日,大清中央政府发布上谕,复原李鸿章三眼花翎及黄马褂,任命为头等全权大臣,率领大清帝国代表团及美国顾问科仕达等随员33人,赴日本广岛求和。

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屈辱谈判,李鸿章心中想什么,我们无法知道。饱经风霜的中堂大人,既是儒学大师曾国藩的学生,也是办洋务的急先锋,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内心不动声色的搏斗!

轮船一路向东,海鸥迎面扑来,中堂大人回想战争之初,政敌们骂他“软弱无能”、“辱国丧权”、“贻误战机”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今这样惨败的局面全靠自己去“搁平检顺”,而自己的后台老佛爷只晓得玩弄权术于后宫!面对这样千疮百孔的破局,哪个王爷大臣敢挺身而出?

而且议和的结局昭然若揭,我李中堂肯定是出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的悲惨下场!但是,我不去谁去?谁行谁上!全国无一人应答!

好在自己的怀中揣着光绪皇帝的上谕:“权衡于利害之轻重,情势之缓急,统筹全局,即与定议条约,减轻朕早晚之忧而慰中外之望。”

三月二十一日,第二轮谈判,日本开出停战条件:“清政府交出大沽、天津、山海关及其铁路、军需,三天内答复。这个条件几乎等于交出北京,任其“来去自由”。

光绪来电指示:“你要据理力争,不可退避不言,割地只限一处,赔钱1亿两为上限,去与日本人交涉嘛!”(我的翻译)

从4月11日到17日,双方谈判几乎撕破脸皮,伊藤博文最后威胁:“如再商改条约,即照和约决裂,此约中止之办法解决。”

(李鸿章全家照片)

4月14日,光绪帝最后决定:“原希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实在不可再商,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分别代表清政府、日本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共十一款,主要内容是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日本;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亿两。

此时的国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暴光后,上至庆亲王下至贩夫走卒,仇恨的眼光几乎把李中堂烧得体无完肤!国人皆曰可杀!李鸿章由此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之卖国贼。

后记

大清帝国的权利掌握在永远圣明的慈禧太后手上,而居庙堂之高的庆亲王奕劻等王公贵族,是一些只晓得贪污银两的官僚。大清的体制决定了李鸿章的命运,以此解释李鸿章身上出现截然相反的两极一一他扮演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角色。前者是出于他想中兴王朝的责任,后者则是因为体制的限制。悲剧由此产生。人们看不到暗箱操作,看不到幕后交易,只是看见了李鸿章在前台忙碌,奔波与外国人周旋;成功了,理所应当;失败了,去签城下之盟、去揹千古骂名。他在历史上的位置,决定了他要比那些庸懒昏噩的“铁帽子”王爷背更多的黑锅。但是,他别无选择,哪个喊他要答应去日本谈判呢?是我的话,装病躲嘛!所以话该!

李鸿章是治世能臣,还是卖国奸贼?

李鸿章与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他为“李中堂”,他是功过皆具的人物,人们对他的争议很大。

才能
  • 1、曾帅门下

李鸿章少年聪慧,攻读经史,在会试落榜后,幸运的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

他受业于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当太平天国发起暴乱之时,他也协助曾帅。

江南富豪地主,在太平军的攻击之下,逃到已形同孤岛的上海,他们频频请求湘军来救援。曾国藩本想派曾国荃去东援,可他志在攻取天京,建立首功,所以不愿前往;又请手宿将陈士杰出山,陈也托词母亲年老不肯去;最后找到李鸿章商量,李欣然应允。

2、组建淮军

对付太平军,各地办起团练。李鸿章回老家庐州组建淮军,都比较顺利。

淮军果然于1862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3、镇压天国、平定捻军

“翰林变作绿林”,本是文人出身的李鸿章展现他不凡的军事才能,在平定地方叛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洋务重臣

1865年,李鸿章时任两江总督,他扩建为江南制造局、扩建金陵机器局、创办天津机器局。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

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5、建设海军

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过失
  • 1、海军战斗力弱

尽管他组建了北洋水师,但不是强族,在作战中大败。

  • 2、鉴定不平等条约

战败的晚清,被迫鉴定了很多不平等条件。清政府的代表多是李鸿章,他一生共代表清政府签下30多个条约,多数为多不平等条件,包括《马关条件》《中俄密约》等。

总结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因为李鸿章是有治世之才,可惜清朝国力衰落,他只是一个朝廷的傀儡。

您对李鸿章有什么看法?

李鸿章是治世能臣,还是卖国奸贼?

哈哈哈哈……李为了维持清王室狠狠滴打压了一下地方势力滴!日后这部分势力又大力支持推翻清王室政权滴嘛!成了革命活动的财力来源滴嘛!😂😂😂😂

李鸿章是治世能臣,还是卖国奸贼?

这是个二者只能选其一的问题,和李鸿章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相比,我倾向于选择李鸿章是治世能臣,不能简单的把李鸿章一棒子打死,钉在卖国贼的耻辱柱上,因为在李的上面还有一个卖国头子慈禧太后,李鸿章只不过是受过者,没有慈禧的授权,他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先来谈谈李鸿章对大清有哪些功绩,我们讨论李鸿章一定要考虑到他的历史局限性,他忠于大清无可厚非,那时的大清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合法政府,忠于大清就是忠于中国。

其一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维护了清廷内部稳定和统一,由于太平军发展实在太猛,且太平军接连取得对湘军的胜利,曾国藩渐感独木难撑,1860年秋,太平军二次攻破江南大营,压垮了曾国藩的最后一道防线,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亡上海,他们到上海后会同当地的买办地主,上书要求成立一支新军保卫上海,鉴于上海还有大批洋租界,朝廷不敢轻视,于是在曾国藩的建议下由李鸿章负责组建淮军。

淮军建立之际,正值太平军二次进攻上海,能否保住上海是淮军成立后第一次考验,很多人质疑这支新建军队的战斗力,不过李鸿章组织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大的战役,成功击退了太平军,守住了上海。

随后李鸿章受命镇压其他地方的太平军,由于他的指挥得当,淮军在用兵太平军上节节胜利,1864年五月十三日,李鸿章的淮军和曾国藩的湘军顺利会师,共同进攻天京,十六日,天京城破,不久洪秀全绝望中自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接下来就是剿灭捻军,考虑到捻军的实力不弱,李鸿章坚持打持久战,共历时三年,先后将东、西捻军剿灭,此时的李鸿章已然成为朝廷的倚重之器。

其二发起洋务运动,奠定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李鸿章创办了一批近代意义的军工厂,包括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这些军工厂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除军工企业外,李鸿章还开办了一批民办企业,同治十一年,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它以盈利为目的,带有“官督商办”的性质,随后又创办诸如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等一系列的民办企业,这些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其三、组建北洋水师,强化了大清的海防建设,187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提议购买外国船坚利炮,组建新式海军,中法战争后,清廷决定成立海军衙门,随后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海军力量号称亚洲第一,不过满清贵族不重视海防,经常克扣北洋海军的军费,导致后续无力添船购炮,北洋海军陷于进退两难的地步,这也为后来的甲午海战失败埋下隐患。

从历史局限性来看,李鸿章成功做到了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在镇压农民起义方面,他延续了大清的国祚,对大清是功不可没,在支持洋务运动上,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对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也是功劳大大的,组建北洋水师,加强国防,抵御外敌,更是有远见,要知道,鸦片战争的失利正是由于大清的海防很薄弱,被西方列强轻而易举就攻破。这些功绩都表明李鸿章是一个治世能臣当之无愧。

然而很多人说起他的痛点就是签订很多卖国条约,简直就是卖国贼,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李鸿章当时是慈禧太后倚重的大臣,无论中外,都把他当成大清第一能臣,很多西方列强谈判非得指定他,慈禧太后根本无法拒绝,在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时,李鸿章自己根本无法做主,一切都得慈禧圣裁,而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心态,才是真正的大卖国贼,李鸿章只不过是个执行者,他必须服从慈禧的命令,否则小命不保。何况在谈判赔偿问题上,他都尽力将赔偿金压倒最低限度了,他也只有这个能力,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是无外交的。

一家观点,欢迎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李鸿章是治世能臣,还是卖国奸贼?

分析李鸿章,要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清朝在乾隆后期,所谓“十全武功”的几次战役后,满族八旗的精锐基本消耗殆尽,北京满族当时有句老话,叫“好样的(精壮八旗兵丁),都死新疆了…”,指清军平定准噶尔等西北战争,到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八旗劲旅已经名存实亡,绿营兵更很难对抗刚刚崛起的太平军,维护清朝统治自然落在汉族地方团练武装身上,而李鸿章是汉人,正是镇压天平天国淮军行伍出身,从而走上清末政治舞台。

满清虽然开始衰败,但还是全国核心统治政权,还不至于彻底崩塌的情况下,他的角色和作用,还是在满清贵族的统治框架内,去维护自身的汉族官僚集团利益。作为洋务派大臣,开办洋务直接受益人还是李鸿章自己,其次才是朝廷和国家,北洋舰队更间接成了李鸿章的私人财产,舰队成了李鸿章政治资本的一部分,他不会考虑民族大义为中国一战,也直接导致了保守战略得产生,最终失败,海权的丧失也成了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再者,李鸿章本人在官场上并不干净,收受贿赂中饱私囊,中外通吃的情况,也是其写照。当时人国家观念淡漠,更多的思维还是在为太后办事,为自己办事而已。

虽然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等满清皇室贵族的授意下,负责全权与列强谈判,签订丧权辱国条约,最终历史责任更多的还是西太后所代表的最终决策者,但李鸿章再巧舌如簧,维护清朝利益,他也是清朝统治集团的核心成员,他同样难辞其咎。

李鸿章的发迹和发达,也说明了清末的社会政治生态,有能臣之力,也有奸滑之态,但更多还是代表了保守与没落,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政治虽然不成熟,但这个才是当时的忠良有明确的报国之心,但却无法生存,时代清明则有魏征等贤臣,李鸿章在那个时代生存,实在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所以更昭示了清朝必然灭亡,清朝不具备让中国走向独立自强的能力,它的灭亡才会让后来的中国走上更进步的道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