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子李建成身边没有什么顶级的文臣武将?

读隋唐史,李渊的几个儿子就属李世民出类拔萃,可是李渊好像更偏爱李建成,李建成也是太子,主要参与国政,没有带兵打仗,顶级武将没有可以理解,可是顶级的文臣谋士也没有几个,是大家都不看好李建成做皇帝吗?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理解题主的疑惑,从历史展现的角度来看,李世民的部下一数一大堆,什么房玄龄、杜如晦、秦琼、程咬金等等。而太子李建成那边却感觉没几个有名的属下,给人的感觉有些奇怪。我觉得这种现象会产生,不是因为太子李建成下面没有顶级的文臣武将,而是历史资料展示的偏颇性,毕竟胜者书写历史,自然对站队正确的人要多给些镜头,对于尤其像“隐太子”李建成这样的失败者,连他的信息都会被削减,何况是他的部下们。所以,到了今天看来,才会有一种太子身边人才太少的错觉。其实,在目前的史料当中,也是有好几个有名的顶级文臣武将最初是在太子一边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太子身边的主要文臣武将

1、魏征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最为大家熟知的一个人,他就是唐朝大名鼎鼎的谏臣魏征。唐太宗夸他是自己的“镜子”,以观得失。魏征这个人的经历其实非常的丰富,他最开始并不是效力于李世民的,而是地地道道的太子党。公元621年,太子李建成任命魏征为太子洗马,对魏征是礼遇有加。太子洗马说白了就是太子身边的侍从官,是天天围绕在太子身边的近臣。所以说魏征作为太子党代表是绰绰有余的。魏征还曾经向李建成谏言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没有重视或是下不了手。因而,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李建成能像李世民那般心狠手辣,说不定赢的人会是李建成。在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并没有杀害魏征,而是看重他的才能,收为己用。

△魏征剧照

2、王珪

王珪这个人虽说没有魏征在后世的名气大,但也绝对是太子府的核心人物。在李建成被封为太子的时候,他就被封为太子中舍人,辅佐太子,也是太子身边的近臣。这是个品行俱佳的雅人,颇有才干,深受李建成的器重。可惜在玄武门之变前两年,因为杨文干造反事件,为李建成背了锅,贬去了四川。玄武门之变时,他已不在太子身边,所以说也帮不上什么忙了。直到李世民登基后,他才被召回,并予以重用,后来还成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3、薛万彻

薛万彻和他哥哥都是唐初的名将,当时薛万彻跟随了太子,哥哥薛万钧跟随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薛万钧倒是在京城,还在听到太子死讯后第一时间带兵猛攻玄武门,可惜终究是有心算无心,慢了一步,李建成的人头被尉迟恭先一步斩了下来。于是,他便跑到山上躲了起来。李世民后来经过多次安抚,他才从山中出来谢罪。后来也被重用,四处征战,击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都有他的功劳。

△薛万彻剧照 李东恒饰

结语

以上便是从太子李建成一边中选出的名气比较大的三人,其实还有很多人,比如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左翊卫大将军罗艺等等。其实,作为一朝太子身边怎么可能没有几个像样的人才呢,只不过史料的篇幅有限,“隐太子”就更是如此了,因而能够显名的人只有那么几个罢了。

为什么太子李建成身边没有什么顶级的文臣武将?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隋唐英雄传》中,第七条好汉,白马银枪俏罗成的父亲,秦琼的姑父北平王罗艺,历史上确有其人,还是一个十足的太子党。

隋末唐初的乱世之际,罗艺在幽州起兵,占领幽营二洲,自称幽州总管,成为北方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窦建德、宇文化及等都曾遣使前去招揽,但罗艺却颇有战略眼光,最终选择了李唐。

评书中的罗艺忠厚正直,为国捐躯,历史上罗艺的人品和结局却是另一番模样。史书记载其“刚愎不仁”,凶狠残暴,但打仗是把好手,当然前期他也做过保境安民开仓放粮的好事。

(李建成剧照)

罗艺投唐后,第一次亮相便是与唐军合击窦建德部将刘黑闼的反叛,并在此时与太子李建成相识,引为心腹。李建成之所以能够领导并参与此次军事行动,与其帐下另一高人的指点有关,这事我们后文再说。

罗艺的投唐和其他人有所不同,他是带着部队带着辎重带着幽云的广大地区来的,属于“带资入股”。李渊对其也另眼相待,赐国姓李,所以有时也称李艺,封燕郡王,这也是初唐功臣中唯一一位被封的异姓王!小说中罗艺的身份被设定为北平王,也是说的过去的。

(唐太宗李世民)

罗艺不久便自请回朝任职,这有两个可能,一是罗艺确实不喜欢幽云边疆地区,二是有可能是太子李建成的授意,回京帮助自己对抗李世民。

回京之后,二人交情日加深厚。时为秦王的李世民有使者到李建成府中,罗艺多次无理殴打使者。这一方面因为罗艺居功自傲的性情所致,另一方面也有太子李建成这座大靠山的缘故。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罗艺的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加官进爵没得说。但罗艺心中仍是不安,于次年 627 年发动叛乱,后被部将所杀,时年 37 岁。

前文说过,罗艺是带着部队,带资入股的,手下有两员悍将,便是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二人。薛万均投入秦王李世民帐下,薛万彻则跟着太子李建成。

兄弟二人的不同选择。是政治立场的不同?还是兄弟二人都精通“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经济学理论?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关门打狗,薛万彻便带着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两千兵士猛攻玄武门,战况十分惨烈。久攻不下之际,薛万彻欲引兵转攻秦王府,一时众人惊骇无比。这时尉迟敬德带着李建成的首级,在玄武门城门上向士兵宣示李建成已死,士兵一哄而散,薛万彻随即跑路。

李世民是爱才之人,薛万彻这样的猛将他自然记在心里。多番招纳之后,薛万彻重归唐朝,为唐朝开疆拓土,南征北战,终李世民一朝。

公元 653 年,薛万彻卷入荆王李元景篡位之事,被长孙无忌所杀,此时李世民去世已过去 4 年。

前文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子李建成参与了镇压刘黑闼的军事行动,而指点李建成的这个高人便是唐朝名臣魏征。没错,魏征前期便是地地道道的太子党。

魏征的人生比较传奇, 617 年参与李密的瓦岗军,魏征也曾是一条瓦岗好汉。618 年随李密投唐不久,被窦建的俘虏,在窦建德帐下共事三年。直至 621 年窦建德兵败被杀,才二次投唐,被任命为太子冼马,成为李建成的心腹重臣。

李建成虽是太子,但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军功威望如日中天。为了扭转这种局势,魏征才建议李建成出兵平叛,以增加自己的军功和威望,这也足见魏征的高瞻远瞩,而非一个简单的谏臣。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任用任魏征为谏议大夫,开启了一场君臣相交,一代名相的华丽篇章,后面的事情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公元 643 年,魏征去世,享年六十三岁,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第四位。

当年同时被李世民任命为谏议大夫的东宫属官,除了魏征还有一位,便是王珪,王珪是跟随太子李建成最早的人之一。

王珪早年在隋朝任官,后因事隐遁钟南山。公元 617 年,李渊攻入长安后,王珪便进入李建成府里共事,成为李建成的心腹,。624 年,因杨文干事件而被流放,前后为李建成服务长达七年。

玄武门之变后,魏征王珪等被李世民征辟。和魏征一样,王珪也颇有胆识,多次向李世民进谏,后升任宰相,官至礼部尚书。公元 639 年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除了魏征王珪,薛万彻罗艺等人,太子李建成身边还有一位大牛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裴矩。

裴矩生于公元 548 年,这时隋朝还没建立呢。在这些人当中年纪最长,在隋朝便身居要职,是个八面玲珑的政治家、外交家、地理学家,先后攻击岭南,分化突厥,经略西域。

隋炀帝时期,裴矩依然身居高位,深受杨广的信任,杨广三征高勾里也是裴矩撺掇起来的,最终导致杨广身死国灭。

后来无论是在宇文化及还是窦建德时期,裴矩都受到尊重。窦建德死后归于唐朝,在东宫任职。玄武门之变后,裴矩仍然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官至民部尚书,于 627 年去世,享年 79 岁。

李建成身为太子,一国之储君,从常理推断,我们就可知道李建成身边不乏能人异士,只是我们不太清楚不太了解罢了。

这也告诉我们,天下之事千千万,我们不了解,不清楚,不明白的,并不代表不存在。海纳百川,三思而后行,善莫大焉!

为什么太子李建成身边没有什么顶级的文臣武将?

李建成身边的顶级文臣武将,其实并不比李世民少,甚至还要出众!

我们先说武将,在李建成被杀后,东宫的将领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依然率军反攻秦王李世民,并打得秦王府军队几乎招架不住,还杀死了支持李世民的将领敬君弘、吕世衡。

危急时刻,尉迟恭扔出了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东宫、齐王府的军心遂大乱,这几个人才无奈接受失败的事实,然后选择了逃亡。后来李世民不仅称赞他们为真义士,还把他们都招降到自己麾下。

薛万彻投降李世民后,受到李世民前所未有的重用,并成为贞观年间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李世民晚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其中这个万彻,正是这位薛万彻。

我们要知道,秦王府出身的骁将尉迟恭、秦琼、程咬金都不能位列李世民心中当世三大名将之列,而原东宫出身的薛万彻却可以,由此也可见他的能力之强。

还有冯立,他是李建成的心腹小弟,李建成死了,他继续与李世民顽抗到底;大有一副我生是太子建成的人,死是太子建成鬼的架式。

后来冯立归顺李世民后,盖棺定论就是童叟无欺的忠义之士。而且他还在二十四史中,被列在《忠义传》中,这是一种什么规格的肯定,大家可以想象。

李建成还有一位心腹小弟,叫做李安俨,他在李建成死后,也是依然与李世民玩命到底。最后被李世民俘虏了,李世民就说,你能这样忠于我哥哥,肯定也能这样忠于我,于是就让他负责自己的安保工作,并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信。

后来贞观十七年后,太子李承乾想造反,于是特意收买了这位李安俨。而当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直接惊得浑身冒汗,因为太子承乾要造他的反,还把李安俨这种关键人物收买了,那还了得?

当然,最后李安俨因此被杀,所以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就变得无法与前面两位相比。

说完武将,我们再来说文臣,最知名的当属魏征和王珪,这两位都是太子建成的铁杆亲信,而且都曾积极鼓动太子建成火并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就斥责魏征说,你为什么一直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

面对李世民的斥责,人们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并没有直接回答李世民,而是告诉李世民,如果太子建成愿意听我的话,就不会发生这种今天的事了。

看到魏征这种气势,李世民自然不敢再责问魏征,更不敢试图让魏征低头。因为这样一问一答下去,李世民有可能会下不了台的。因为魏征这种人,肯定是死,也不会输掉自己气场的。所以,李世民马上换了一种求贤若渴的面孔,开始对魏征各种拉拢。而后来魏征的地位有多高,就不用我多说了。

王珪呢,比魏征还要猛,他一直都是公开怂恿李建成与秦王争斗,以至于被唐高祖李渊点名批评,并因此被流放到了边远的地方,因为在唐高祖李渊看来,李建成、李世民关系越来越紧张,就是因为王珪等人从中挑拨。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第一时间召回王珪,并对王珪表达了自己的求贤若渴之情。

虽然后来王珪的知名度,不及魏征,但在李世民时代,他的地位之高,一点也不逊色于魏征。

最简单而言,王珪在贞观二年就是大唐宰相了。更主要的是,王珪和魏征一样,都是以直言敢谏,刚正不阿闻名于世。

有一件事情最能说明王珪的地位,李世民非常宠爱魏王李泰,因此要求公卿将相见到魏王李泰,都要下拜。但魏王李泰见到王珪从来都是行弟子之礼,而王珪见到魏王李泰,也总是摆足了老师的谱。而李世民也告诉魏王李泰,你对待这位王先生,应该就象对待我一样。

当然,上面所说的这五个人,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李建成的实际影响力、东宫的整体实力,远不是靠薛万彻、冯立、魏征、王珪等几个人撑起来的。

因为,李建成的太子府中,光从四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员,就有近三十个!至于下六品、七品的文武官员,就更是多的数不胜数。魏征在东宫系统中,不过是一个正五品的太子洗马,王珪的太子中允,也只是个正五品职位;冯立是正四品将领、薛万彻是从四品将领。

换句话说,他们这些牛人在李建成手下,除了冯立之外,其他人几乎都排在十名之外,尤其是魏征和王珪,都排到了三十名之后。只不过,因为李建成成为失败者,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展露自己的风采

为什么太子李建成身边没有什么顶级的文臣武将?

  一直以来我跟大家一样受到“玄武门之变”以及“贞观之治”的影响,总是认为李建成比李世民弱非常多,身边没什么厉害的文臣武将的样子。直到我认真研究了那段历史之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东宫的人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比秦王府差,或者更确切地说,侧重点不一样。

  东宫与秦王府的人才大致比较

  首先先罗列一下东宫集团与秦王府集团的主要人才,主要是在史书中有名字的,玄武门之变前的站队情况。

  东宫集团(李建成、李元吉):魏征、王珪、薛万彻、冯立、谢叔方、马三宝、杨文干(玄武门之变前造反被诛)、宇文颖(玄武门之变前造反被诛)、王晊(间谍)、薛实、罗艺等等。

  秦王府集团(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长孙顺德、尉迟恭、张公谨、侯君集、张亮、段志玄、程知节(程咬金)、敬君弘(玄武门之变中战死)、吕世衡(玄武门之变中战死)、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杜淹、宇文士及、屈突通、张士贵、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等。

  需要注意跟演义的区别,比如李靖、李勣(徐茂功)跟李世民亲近,但保持中立,与演义有区别;秦琼也类似,有一种说法是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接近中立的态度。

  乍一看好像秦王府集团人才济济,数量上占了优势。但是玄武门之变诛杀的东宫集团成员除了李建成、李元吉还有其他一百多名亲信,这一百多名肯定文武都有,具体名字就比较难考了。我认为他们应该是能力、名望不如魏征、王珪、薛万彻、冯立、谢叔方、马三宝等人,但又来不及逃跑的成员。

  但这些人能跟着李建成、李元吉去参见唐高祖李渊,说明本身地位是不低的,应该大部分是有官职的,大概率是文官居多。这么一看,貌似东宫集团的人才可能不止上面罗列的那些有名字的,只是因为成王败寇的缘故,早早亡于玄武门之变,无法在之后的贞观年间发挥作用,故而无法在史书中留名。

  再回过头来看秦王府集团,里面其实也不少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名气较小的,但政变成功后受到重用,在贞观年间大放光彩,是不是有一种幸存者偏差的感觉?所以我认为,至少是从人才数量上,东宫集团与秦王府集团是势均力敌的,甚至可能超过。

  那质量呢?我觉得得从李建成、李世民的分工说起。

  李建成、李世民的具体分工

  李渊实际很重用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在打关中地区的过程中,李建成、李元吉的军功并不比李世民差,可以说是非常接近。但在攻打长安的过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两的军事能力差别就表现出来了。

  攻打长安的策略李建成也有提过,但不同的是李建成是缓李世民是急。后来的事实证明,先夺下长安这个政治中心,是大唐建国最重要的一步。从这里开始,李渊就开始给他们兄弟进行分工了,让李建成镇守长安,主“文”,让李世民继续平定北方主“武”,一文一武,相辅相成,共同造就大唐基业。

  所以文官集团大多是站在李建成这边的,这也是李建成太子地位稳固的最重要原因。文官更讲究传统,对嫡长子制度更为在乎。

  然后再看看秦王府集团,文官主要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长孙顺德等人,实际在朝中的文职权力少,远远是比不上东宫集团的。李世民的实力主要还是在武官这边,归功于李渊给他的分工,使得他能分配到更多的武将,而且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自己也凭借个人魅力降服了不少,这才有了秦王府人才济济的现象。

  不过呢,打天下是重武轻文,跟坐天下重文轻武是不同。玄武门之变损失了很多来自东宫集团的文官人才,李世民意识到了,所以很快停止了杀戮,转而努力降服东宫集团剩余活着的文武官员。

  综上所述,我认为玄武门之变前夕,东宫集团与秦王府集团的人才数量、质量上总体是相当的,东宫集团的文官质量与数量要高于秦王府集团,武官的数量与质量则低于秦王府集团。

为什么太子李建成身边没有什么顶级的文臣武将?

这是被历史假象欺骗后的一种误判,中国历史由唐太宗李世民首开了篡改历史的恶例,因此,读历史、学历史往往不能浮于表面,“尽信书,还不如无书”。

秦王李世民麾下文臣荟萃、猛将如云确实不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出自秦王府的就有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屈突通、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李勣、秦琼12位;此外,还有高士廉、段志玄、长孙顺德在玄武门之变中站队李世民,李靖、柴绍、唐俭属于天策府成员,是天策上将李世民的下属;由此可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实质是李世民的功臣,而非大唐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家就更加看不到许多与太子李建成有关的人物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秦王府、天策府中文臣荟萃、猛将如云,同样以李建成为代表的的东宫也是文臣荟萃、猛将如云。魏征、王珪、韦挺就是太子东宫的文臣代表,冯立、薛万彻是太子东宫的重要将领,李世民都认为“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

李建成作为是李渊反隋活动的协谋者和组织者、建唐军事战争的指挥者、建唐战略方针的制定者、唐初对抗突厥总指挥,其麾下文臣武将也不仅仅局限于太子东宫的那点势力。甚至可以说,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的秦王府、天策府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铤而走险的翻盘方式。同样,在李世民成功后,不得不隆重安葬李建成、李元吉,满足宫府旧僚的哀思,释放反对情绪;重用魏征、王珪、韦挺等,进一步笼 络李建成旧部。即便如此,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当面议定开国元勋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食邑,也引来了李神通等人的不服,认为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之人,而李瑗、王君廓、李孝常、罗艺、韦云起、郭行方的反叛,也足见李建成培植的一批亲信的忠诚度。

为什么太子李建成身边没有什么顶级的文臣武将?

谁说太子李建成身边没有顶级的文臣武将?事实上李建成的势力并不比李世民弱多少,当时李建成有三大谋臣:王珪、魏征、裴矩,五大猛将:罗艺、薛万彻、冯立、李瑗、韦挺。这些人在当时和历史上都是名声赫赫的牛人,才干丝毫不比李世民手下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差。(不熟悉这几人的可以自己去百度就知道他们有多牛了,在此不详述。)

在此我想重点讲一讲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前因后果和李建成为什么争不过李世民的根本原因。

早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和李建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明争暗斗就已几乎公开化,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发生在公元624年的杨文干兵变事件,杨文干为庆州刺史,是李建成心腹。当时李渊正带着李世民、李元吉等人前往长安以北的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让李建成留守京城,突然得到密报(应该是李世民得到的消息让人报给李渊),说李建成暗通杨文干,正密谋造反。李渊大怒,立刻让人传召李建成往仁智宫见驾,李建成惊恐万状,有部下劝他据城起兵,另有人劝他孤身请罪。李建成听从了后者意见,孤身前往仁智宫请罪,见到李渊,倒地便拜,长跪不起,李渊盛怒难平,当即把李建成拘押起来,随后又让人去传召杨文干,不料传令之人却把李渊已获悉他要谋反的消息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随即起兵。李渊震怒,让李世民带兵去征剿杨文干,并许诺等他得胜回朝后,就废了李建成,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欣然率兵出征,大军还没到,杨文干军就已溃乱,杨文干也死于部下之手。

现在看来,此事其实是颇有诸多蹊跷之处的,李建成有着太子的名分只要不犯大错皇位就是他的,干嘛要甘冒奇险和杨文干密谋造反呢?李渊派去传令的人为什么又要把李渊已经知悉杨文干谋反的事告诉他呢?既然杨文干早有反意,应该准备充分,为何李世民的平叛大军还没到,他自己的部队就已溃乱,他自己还被部下杀了呢?我大胆猜测一下,这件事多半是李世民得知李建成要对付他,将计就计,逼反杨文干,又发动早已埋在杨文干身边的内应,杀死杨文干,不战而胜。

李渊多半也是事后想明白了这件事没那么简单,又有宰相裴寂力劝,所以事后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废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反而是各打五十大板,将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同时流放,说他们挑拨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不睦。

李世民从李渊态度的转变知道自己想用阴谋手段平稳抢夺皇位继承权的计划无望,正好李建成因为杨文干兵变事件实力大损,王珪、韦挺被流放,武力最强的罗艺镇守边境,不在长安,这才悍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武力夺位!

值得一提的是,玄武门兵变之后,李建成的部下除了后来起兵造反的罗艺、李瑗等少数人,大部分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成为开创贞观之治的功臣,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建成手下不是没能人,而是因为他谋事不密,优柔寡断,才斗不过李世民,他在玄武门之变的失败在杨文干兵变事件之后就已经注定了。

另外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李建成并不是如楼主所说的主要参与国政,没有带兵打战,李建成其实也是很有才干的,为开唐立下了不少功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平定刘黑闼了。如果李建成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也不可能得到王珪、魏征这些牛人的认同和辅佐,可惜的他有一个同样才能出众而且很有野心的弟弟,否则他未必不能成为一代贤君。

对于李建成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后世有很多说法,不过我认为主要还是他性格的原因,论才干李建成或许并不比李世民差多少,论势力在杨文干兵变之前他的势力或许还在李世民之上,为什么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呢?主要还是他优柔寡断,用厚黑学的观点来说是脸皮不够厚,心也不够黑,才会成为历史的失败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