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前期很忠勇有谋略,为什么到了晚年选择投降关羽?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于禁作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武将。他在曹魏建立的前期贡献卓著,被曹操倚为左膀右臂,是一位以善于练兵统兵的严将。但是在他达到巅峰后,却在关羽手中吃了亏,还被活捉投降,前后的反差太大,让人有些大跌眼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跟着我一起仔细分析一下。
五子良将,名副其实于禁在三国时期也算是老资历武将了,从184年讨黄巾开始就参军入伍。最开始是跟着同乡人鲍信,后来鲍信死了,又在192年被王朗推荐给了曹操,从此便开始了他在曹魏的“五子良将”生涯。于禁是一个善于统兵作战的武将,随曹操一起参加过曹魏前期几乎所有的战役,攻城拔寨,破军拒敌,打了很多硬仗,包括击黄巾、平兖州、灭吕布、讨袁术等等大小百余战,军功累累。其中在讨伐张绣失败后,约束士兵,坚守阵地,击杀作乱的青州兵而令曹操格外欣赏,被誉为是将领中的楷模。官渡之战时,于禁率两千人为先锋,率先在延津阻击袁绍大军,首挫袁绍锐势。之后又和乐进一道,率军五千跨河攻击袁绍别营,在汲、获嘉二县大获全胜,打击了袁绍军的士气。于禁的果敢善战可见一斑。
在这之后,于禁作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一直活跃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被曹操倚为左膀右臂。于禁带兵严厉,训练出来的队伍严肃庄重,战斗力强,是一个善于练兵统兵、严格执法的将军。在216年,曹操进魏王,于禁也随之达到了人生顶峰,他被升为左将军,假节钺。假节钺代表着皇帝的持节使臣,如皇帝亲临,可以斩杀所有犯军令之人,以及代君王出征并且可以斩杀犯法节将,权利极大。在五子良将中,只有于禁一人是假节钺,其余四人都是假节,低了一等。由此可见,曹操对于禁的信任与看重。可是这样忠诚果敢的于将军,又为何在襄樊之战投降了关羽呢?到底是贪生怕死,还是另有隐情,让我接下来继续分析。
襄樊折戟,晚节不保于禁在襄樊之战中,是在曹仁告急后,作为支援部队参战的。当时天助关羽,天降暴雨,让关羽有机会决堤,使汉水泛滥,水淹曹军。从地图上不难看出,当时于禁率军驻扎在樊城外,樊城周边地势一马平川,一旦汉水淹过,连个可以据守躲避的山头都没有。按照《三国志·于禁传》的记载:
“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其实说白了,樊城周边都被淹了,关羽军乘着大船到处割韭菜,于禁军根本不用打就投降了。某种程度上说,打败于禁的不是关羽而是可怕的洪水,人力不能抗衡。曹仁当时也差点弃城逃走,不过被满宠劝阻了,若非关羽缺粮退兵,否则樊城也有危险。那么如此看来,于禁兵败被抓本不算是意外,意外其实是庞德英勇就义了,而于禁却是苟且偷生,没有杀身成仁。“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从曹操得知兵败后所说的话,便不难看出曹操认为,这个时候于禁应该自尽以示忠诚。
1、贪生怕死论
于禁为何投降,目前主流的看法是人老了,心也软了,变得贪生怕死了。但我不这么看,由于史料记载不足,无法得知当时于禁的想法,但是从于禁过往的戎马生涯来看,他也是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人,这样的人不太可能那么软弱地就投降了,显得毫无风骨,至少我不愿意这样揣测一个沙场宿将。
2、保全三军论
在《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到“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这样的记录,推测于禁的投降很有可能是为了保住手下不被斩杀。因为当时关羽军中缺粮,按理养不起俘虏,势必要屠杀殆尽,但是后来没有这样做,那么不妨推测很可能是于禁在当中做出了妥协牺牲。我个人更倾向于该种猜测。
结语对于于禁而言,前半生戎马倥偬,后半生痛苦难熬,我们目前只知于禁在襄樊之战落败并且投降,但是个中真相却是因缺乏直接证明的史料,而仅能停留于猜测中。但以他前半生的功绩,不管他的投降是因为贪生怕死也好,还是保全三军也罢,总归是一个值得后人敬佩的名将,实在没必要一战将人拍到底。
于禁前期很忠勇有谋略,为什么到了晚年选择投降关羽?
经过资料的查证这件事有很多不同的说法,首先于禁的投降可能事关于手下的三万士兵,在当时于禁大败因此三万士兵士气低迷,因此于禁选择了投降于关羽,因为即使与关羽决一死战,在士气如此低迷的情况下也是会大败,手下士兵的性命难以保全。
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原为鲍信部将,鲍信战死后被王朗引荐给曹操,之后便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战功。因为敢于攻击不守军纪的青州兵,且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被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
于禁
关羽围攻襄、樊时,于禁督七军前往救援,被关羽利用秋季大雨打得全军覆没,投降后被监押在南郡。而后关羽被吕蒙击败,于禁流落至东吴,孙权向魏国称藩后,将于禁送还魏国。虽然魏文帝曹丕表面安慰于禁,却暗里让人作壁画羞辱于禁,于禁因此惭恚而死,被恶谥为厉侯。
于禁带军严肃庄重,战斗中所缴获的财物从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麾下外姓将领中唯一一个假节钺的人。但同时于禁常以军法处理下属,不得士卒欢心。[1]后世将于禁与张辽、徐晃等合称为“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
在史料之中于禁爱兵如子,因此为了保三万将士的性命才做此妥协。而关羽一向为人忠义,如若投降于关羽的话,关羽也不会拿这三万将士的性命怎么样。而另一方面来讲,杀掉这三万降兵对刘备的影响也很大。
关羽也不会拿这三万将士的性命怎么样。
建安二年(197年),于禁随曹操至宛,张绣投降。旋即张绣复叛,曹操的阵营被张绣军队忽然袭击,应付来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乱。唯独于禁约束部下,且战且退。一些士卒虽然战死了,于禁也不允许散乱。还没有退回曹军大本营,于禁路上发现十多个衣衫不整的伤兵,一问之下,原来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青州兵原是黄巾贼,后来投降了曹操,仍称青州兵。曹操对他们很宽容,因此他们经常放肆,乘机抢劫。于禁一听,便追讨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有些青州兵不敌,逃回曹营打小报告,诬告于禁也造反。有人劝于禁首先向曹操处报备,但于禁说:“如今贼兵就在后面追来,我首先抗敌,至于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谣言止于智者,怕什么?”于是,于禁先筑好了濠沟以防敌人进攻,然后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释。曹操听了,认为于禁的做法很对,当众说:“当时敌人来攻,相当混乱,于禁能在混乱中整顿军队,追讨抢掠的恶行,安营筑寨地坚守,真是好将领的榜样。”于是录于禁前后功,封为益寿亭侯。
建安二年
而第二种说法就是在当时于禁其实是被关羽的水淹七军吓到了,下意识地投降了,毕竟身处于乱世之中,在生死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够不顾及生死做出大义的举动呢,而谁又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而第三种说法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种说法来讲我们很多人都被投降这二字给误导了,在古代归属于受降一方,并为其效力。而于禁其实是战败被关羽关于江陵,在当时其实于禁应是一个败军之将。
但是当时在之前庞德被抓了一次,因为当时庞德有太多的把柄,如若战败家人性命难保,只有不投降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于禁不同,只要于禁忍辱负重只要被释放就能继续回去当官,所以于禁只要保留自己性命即可,但是很悲剧的是曹操逝去了,曹丕即位以曹丕的性格来讲是放不过他的,所以才会落得此下场。
曹丕
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攻吕常于襄阳、围攻曹仁于樊城。曹仁命令庞德屯驻樊北[35],又向曹操请求援军。曹操准备让曹植带兵解救曹仁。但在命令到达曹植那里时,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而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反悔,不再以曹植督领援军。
于禁督领七军,共三万人[38],去樊城协助曹仁。当时,曹仁据守的樊城被关羽攻打,但没有被包围] 。于是,曹仁命令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驻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汉水河道的改道处)。 时值秋季,关羽利用秋雨过多、汉水暴涨,将于禁连同庞德打的全军覆没。庞德宁死不屈,于禁举军投降,被关押在荆州江陵。曹操得知于禁兵败后,哀叹良久,说:“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吕蒙攻破江陵后,于禁从荆州获释而到了东吴,有次和孙权同骑马出行。虞翻见二人并排十分不满,大骂于禁只是俘虏,没有资格与孙权并排;更手持马鞭要鞭挞于禁,孙权立刻喝止。随后孙权在楼船与群臣宴饮,于禁听到演乐曲时伤心流泪,虞翻又指于禁是装可怜。于禁虽为他所恶,但犹赞叹其忠义。
曹丕即位,孙权称臣。黄初二年(221年),孙权遣于禁回魏国。于禁回魏后,却遭受其他人的嘲笑。当时于禁的胡须和头发都雪白了,脸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被追谥为厉侯。
安二十四年
于禁前期很忠勇有谋略,为什么到了晚年选择投降关羽?
胜败乃兵家常事,自古常胜将军又有几人。战败之后的选择,投降?舍身?无论哪种选择,对一个曾经优秀的将军都没那么简单,有时候还不如莽夫来的干脆。于禁投降关羽,关羽败于孙权,孙权礼遇于禁,于禁回魏,郁郁而死,一切源于襄樊那场大雨。
于禁其人
于禁是在曹操取得兖州之后归入曹氏军团旗下。此后讨伐吕布、张超、刘辟等势力时,都表现优秀为曹操称赞,最令曹操称道莫过于,在征讨张绣的战役中,曹军大乱,独于禁镇定自若,全军而退,而士兵却借战败四处抢掠,于禁惩治乱兵,即使被告黑状,也不为所动,曹操大为赏识,封他做益寿亭侯。
曹魏阵营中的名将,也就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与于禁这五人。张辽、乐进在东,张郃、徐晃在西。只剩下于禁能担当大任了。
一个英勇善战,临危不乱,品德优佳的于禁是怎么败于关羽的呢?选择投降而不是舍身的呢?
一,敬畏之心变为畏惧心理
关云长的名气之大,可想而知,之前关羽杀颜良,虽未亲眼所见,闻其亦胆怯,颜良有多厉害。
《三国志》中孔融评价他们:“颜良、文丑,勇冠三军。”袁绍说过一句话:“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此时的于禁畏惧关羽的心理产生,加上此次他只是曹仁襄樊方向的支援,所以作战方针以坚守为主,心想只要守住襄樊就算完成任务了。
二,作战方式不同的队友庞德
于禁不是一个人来的,他还有一位战友,名庞德,庞德跟于禁的想法正好相反,他是来证明自己能力的。庞德以前是马超的手下,马超现在刘备那边,自己的堂兄庞柔也在蜀中做官,人人都说庞德不行,所以这次庞德是打了鸡血了。
史书《魏略》记载了庞德的原话: “今年我若是杀不了关羽,就让关羽杀我!”庞德带着他的人马见到关羽就主动出击,一顿厮杀,皇天不负有心人,关羽竟然被庞德打中,不过只是轻伤,关羽不退兵,就这样僵持着。
三,一场大雨的裁决
正当他们相持不下时,最终的裁判出现了,这时襄樊下起了大雨,这场雨有多大呢?《三国演义》里有生动描绘:说这夜风雨大作,那庞德坐在帐篷里,听得外头那雨水简直就是万马争奔、征鼙震地。
于禁山东人,庞德西北人,根本没见过那么大的雨,更别说雨中打仗。水深已丈余,士兵个个跟水鸭子似的,只得蹲在高的地方,那还有心打仗。天助关羽也,关羽本就擅长水战,撑着小船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天亮时分,为曹操杀敌数十载,不曾出岔子的于禁竟然投降项羽了,庞德呢?这个在马超和张鲁战斗中已经投降过一次的人呢?关羽觉得他也会投降,不料此人誓死不投降,关羽只得斩杀之。
于禁失败开始在思想就胆怯,失败的种子就埋下了,战场上瞬息万变,成败有时候就一瞬间的事情,天公是完完全全站在了关羽这边,最后打了败仗。
投降就是不想死,尤其对年纪大的人来说更怕死。估计于禁一种想法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有可能认为天下没有统一,最后谁统一天下还指不定,说不定是刘备呢?不管怎样,当下不想死,可是世事无常,最后无君王之才的曹丕拿襄樊之战讥讽他,心理崩溃,忧郁而死,没有给他一洗前耻的机会。
于禁前期很忠勇有谋略,为什么到了晚年选择投降关羽?
这个问题有意思。
像东汉末年这样的动荡时代,谁又算是正统的君主?白手起家的曹操,自称皇叔的刘备,还是名将之后孙权?依我看,当时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便是:乱世无大义,强者定章程。且不说别人,以忠勇闻名于后世的关羽,不也是曾寄居在曹操的麾下吗?既然如此,我们拿什么来评判乱世中的那些武将文臣呢?
那么,我们具体来分析下于禁这位著名的武将。
曹操为何哀叹?首先,于禁得到了曹操无可替代的信任。
诚如曹操所言,于禁追随他已有三十年矣,自认对他了如指掌,常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不徇私枉法,因此十分看重他。曹操曾赐节钺给下属将军,而五子良将中得到此殊荣的只有于禁和张郃,然而张郃受节钺于魏军危难之间,由此可见,于禁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是非他人可以取代的。
其次,于禁投降,而庞德守节。
于是,等到襄樊开战时,曹操特意让于禁率师协助曹仁,西凉猛将庞德从征。曹操的本意是,关羽天下无敌,曹军中诸将唯有庞德可与其一较高低。然而,庞德旧主马超如今投奔刘备,曹操也担心庞德是否会念旧,而在战场上放水,甚至是临阵倒戈。如果于禁在场,又手持节钺,庞德如反水便可立斩之,庞德不反,曹军便多了几分胜算。
令人遗憾的是,汹涌的汉水,使得于禁等人被围困于小坡上,面对关羽,他最后选择了投降,而庞德却宁死不屈。这样的结局对曹操打击有多巨大?就好比他派人去锄奸,结果“奸”的英勇就义了,“锄奸的”屈膝投降了。
最后,于禁投降,动摇曹魏军心。
之前,曹操除掉朱灵,仅凭着于禁在军中的威信,区区几十人便收回了朱灵的兵权。正因为于禁在军中影响力大,像他这样手持节钺的都举手投降了,曹操的军心是否还会如以前那样稳定呢?不得不说,于禁给军中将领起了个坏头。曹操才因此哀叹很久啊。
于禁为何投降?首先,曹操曾是天下文臣武将的明主。
在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向来是所向披靡,而他也是天下文臣武将心目中的明主。所谓良禽择木而栖,纵观天下英雄,如荀彧所言,袁绍心胸狭窄,优柔寡断,而曹操不拘小节,惟才是举。因此,能投奔曹操也是很多将领心中的理想。
当时的于禁也是这么想的,跟着曹操好好干,将来必定能闯出一番事业。因此,便有了三十年不离不弃的主仆之情。
其次,天下格局已变,刘备也是不错的选择。
那么为何襄樊被困后,于禁就甘愿背负骂名而投降了呢?他为何不和庞德一样舍生取义呢?
此一时彼一时也。当时的天下格局已然大变,刘备不再是织席贩履之辈,曹操也不再是天下最强的诸侯。自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后,刘备以坐拥益州和大部分荆州,麾下集五虎上将、左诸葛右法正的蜀汉最强阵容,傲睨群雄,可与曹操分庭抗礼,更何况蜀汉与东吴结盟。因此,当时之势,蜀汉已经不在曹魏之下了。
当时,于禁陷入绝境之中,他会认为,一旦自己全军覆没,那么曹仁肯定会丢襄樊,如此,蜀汉与东吴联手,曹魏必然危在旦夕。因此,他的临阵投降不过是重新选择明主,何况对面是名震天下的关云长,败在他的手下也不算难堪。
最后,刘备毕竟是汉室之后。
于禁改投刘备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刘备是汉室之后,追随他将来可以说是弃暗投明。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数不胜数,管仲改投齐桓公,百里奚改投秦穆公,韩信、陈平改投刘邦等等。只要蜀汉最后取得天下,自己照样是复国功臣,历史上也不会埋没自己的名声。
相反,如果曹魏灭亡,于禁即便现在英勇就义,恐怕史册上也会将自己评定为篡夺汉室的乱臣贼子吧。
可惜,他不知道孙权已和曹操暗通曲款,共同对抗蜀汉。如果他能领悟到三足鼎立之微妙,也不会轻易投降了吧。
结语:乱世之中,何以评判于禁之忠勇?也许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待之。
从曹操与于禁之君臣小义来说,于禁背叛曹操,有负曹操对他的信任与厚望,且容易动摇曹营军心。
从光复汉室的大义上来说,刘备为光复汉室的正统之后,而曹操疑似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窃国贼,于禁投奔他亦算是弃暗投明。
从强者定章程的角度来说,于禁投奔刘备也可谓是良禽择木而栖,识时务者为俊杰。
于禁前期很忠勇有谋略,为什么到了晚年选择投降关羽?
于禁,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一,与张辽、张郃、徐晃是后来投诚曹操有所不同。于禁和乐进,可是“五子良将”中资历最老的,从一开始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是曹魏阵营中,元老级别的将领。特别是于禁,爱兵如子,奉法至公,善于治军,绝不徇私情,曹操至交好友昌豨,在军营中犯了军规,在不关照曹操时就将其杀了。曹军被张绣杀败,兵败如山倒,唯独于禁约束部下,且战且退,杀了打家劫舍的青州兵;于禁参与了破黄巾、败袁术、征张绣、打袁绍等,立下了无数的战功。于禁,因功升迁为左将军假节钺,食邑一千二百户,封一子列侯;此时的于禁,已经是一方大员,拥有生杀大权,其事业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状态。关羽来犯,攻打樊城,于禁起兵,支援曹仁抵挡关羽的进攻,此时大雨连绵,汉水暴涨,七军都被大水淹没,最终,于禁、庞德水中被关羽所擒;其中,庞德宁死不降,被关羽斩杀;于禁则选择了投降,被关押在荆州江陵。吕蒙白衣渡江,攻破江陵后,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国军队所擒,不愿降服被斩杀;于禁,以俘虏身份辗转落入东吴手中,受到了虞翻等名士的侮辱。于禁投降,被曹魏阵营所鄙视,毕竟于禁名望非常高,左将军假节钺,却投降了关羽,正因为庞德宁死不屈,与于禁选择投降,形成了鲜明的比对,这个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曹操闻讯后,哀叹良久说:“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兵败的于禁,选择了投降,可谓晚节不保,之所以于禁不似庞德这般宁死不屈,可能于禁作为主将,想保住手下数万官兵的性命有关,如果当时不降关羽,以关羽的脾气,于禁手下数万水淹的官兵,定会被悉数斩杀。爱兵如子的于禁,无奈选择了投降,尽管保住了数万官兵的性命,却让自身失了忠义;后来于禁被吴国送回到魏国,曹丕表面上任命他为安远将军,实际上是在嘲笑他;此后,于禁想去祭拜主公曹操,结果却被曹丕所羞辱,于禁羞愧得病死去,谥号厉侯。
于禁前期很忠勇有谋略,为什么到了晚年选择投降关羽?
于禁在前期确实忠勇而有谋略,因此而立了不少军功。然晚年却选择了投降关羽,前后判若两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思想观念的改变。
于禁追随曹操大半生,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终于搏得了高官厚禄。安享日久,人的思想观念往往容易随之改变。不管古今中外,大多如此。于禁也不例外,他到晚年已是变得随波逐流、贪生怕死了。
第二、上命差遣,身不由己。
客观的说,于禁的武艺、智谋、声望,较之于关公,差距过于巨大。连曹操宗族之猛将爱将曹仁尚且大败于关公之手,何况才干较之还逊一筹的于禁!当时关公已夺取了襄阳,使得大将曹仁大败亏输、惊慌失措。曹操却随意点将:
曹操指班部内一人而言曰:“汝可去解樊城之围。”
可见,曹操指派于禁前去和关羽对敌,实在是草率之举。而于禁却还得打脸充胖子,吹牛皮于众人面前:
“某愿施犬马之劳,生擒关某,献于麾下。”
第三、将帅不和。
自古军队出征,凡将帅不和者,少有能取胜之例。
由于庞德原系马超手下副将,而此时马超现居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他的亲兄庞柔也是在西川为官。于禁为此曾向曹操反映过,无奈曹阿瞒还是坚持让庞德为征西都先锋,辅助于禁。于禁心虽不爽,然王命不可违,只得勉强接受。
于禁不仅对庞德猜疑,更是心生忌妒。
“原来于禁见庞德射中关公,恐他成了大功,灭禁威风,故鸣金收军。”
此时的于禁,已成了心胸狭小、妒性大发之小人了。
在贪生怕死、差距悬殊、违心受命的情况下,被关公水淹七军遭生擒后,马上跪地求饶,也就豪不奇怪了。这结局和庞德的坚贞不屈形成鲜明对比,今人唏嘘不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