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袁绍,袁术四世三公,势力强盛,怎样被曹操打垮的?后来又如何?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袁绍、袁术占着先天优势却没能在汉末乱世脱颖而出,反而都为曹操所败,原因为何,让我们分别来探究一下。
一、不知用人,好谋无决《三国志•魏书》记载,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我们看史料记载,袁绍不是没有优点,他是四世三公的望族子弟,又占据着冀、幽、青、并四州之地,粮草丰足,带甲百万。堪称头号种子选手。
当初许多中原士人为避战乱去投奔袁绍。但后来都因袁绍无能,非明主而纷纷离去。比如曹操的文官之首荀彧,再比如曹魏的谋略奇才郭嘉最初都曾投奔过袁绍。我们先看看郭嘉是怎么评价袁绍的。
《三国志•魏书》记载:“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大家看到了郭嘉对袁绍的印象很差,所以拜见完了就打消了投奔的念头,直接回家了。郭嘉看得很准,他发现袁绍这个人不懂得用人,这一点就很要命了;不仅如此,这位袁大老板还喜欢胡搞一些条条框框,却没有一条是做在点子上的,没有水平啊;这还没完,他虽喜欢谋划事情,却又优柔寡断,迟迟拿不定主意,就是个没主见的人。有此三点,像郭嘉这样的智绝之士直接给袁绍下了定论——难成大事。
我们从实际去印证对比一番,也确实是差距巨大。曹操自己本身的能力就很强,不管是军事还是政治,都处于当时的一流之列。而且曹操任人唯贤,用人不疑,从善如流。身边网罗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比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戏志才、陈群、钟繇等等,人人都能得以施展,人人都对曹操的领导表示信服,曹操一路走来每每都是这些精英属下们帮他度过难关。
再看袁绍,好不容易有田丰、沮授两大忠心谋士,却完全不懂得珍惜。田丰在官渡之战前因劝谏冒犯了袁绍,因而被关了起来。结果袁绍大败归来,心中羞愧,悔不听田丰之言。这要是换作曹操就会立即认错道歉,来一出折节下士,重振士气。但是袁绍听了逢纪的谗言就直接把田丰杀了,自断一臂,这简直是荒唐。
而沮授随袁绍出征屡屡提出正确的谏言,可袁绍都拒绝采纳,这都是用人疑人,好谋无断的表现。就这样沮授还宁死不降,曹操不得不杀了他。
剩下的逢纪、郭图、许攸之流虽也有才能,却都是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货色,这些不该过于重用的人,反而往往能左右袁绍的意见,何也?无外乎嘴甜会讨欢心罢了。
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袁绍从根本上就输得一塌糊涂。
二、荒淫无道,妄自尊大《三国志•魏书》记载:用河内张炯之符命,遂僭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穀,余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看看袁术的为人就知道,这就是一个荒淫无道、妄自尊大的富家公子哥儿。比他的哥哥袁绍都差得远了。袁绍虽然“败絮其中”,但至少还“金玉其外”;而这个袁术就真的是从里到外的大草包。因而在面对兵强马壮,人才云集的曹操时,袁术早就注定了败局。
结语由此观之,这哥俩会败给曹操,最终都在大败后病亡,就没那么令人意外了。
《三国演义》袁绍,袁术四世三公,势力强盛,怎样被曹操打垮的?后来又如何?
据《三国志》记载,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意思是聪明的人善于估量主人的能力,事事得心应手,可立功名,袁绍想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就是不懂得用人的方法,多谋而少决,多疑而无断,想和他一起匡扶社稷,建霸王之大业,难啊!)于是就离开了他。曹操和郭嘉对袁绍的品评非常一致,都说这个人难成大事。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有大约十万兵力,而曹操只有二万),还拥有充足的粮草供应。所以,他的失败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自己的个人能力问题。
袁绍刚愎自用,性格又多谋而少决,多疑而无断,不能好好用人,骄傲自大,是导致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官渡之战中,谋士们好的建议袁绍一句也没听,对自己太过自恋,自负才高。
谋士沮授让袁绍用缓兵之计消耗曹操粮草,不要着急出兵而被监禁,又因批评袁绍不该安排嗜酒如命的淳于琼镇守乌巢看管粮草而被杀害。田丰谏言袁绍在曹操东征刘备时出兵袭击曹操后方,阻止袁绍当时征伐曹操而以“扰乱军心”被袁绍下令监禁。在袁绍看来,这些都是没必要的。因为他的兵力占绝对优势,根本用不上这些“小小伎俩”。
下一个就是关键人物许攸了。许攸本来是向着袁绍的。他得知曹操粮草快用尽了,就建议袁绍分兵占领许昌,但却被袁绍怀疑与曹操有密谋,最后许攸反而带着大量有用的信息投奔曹操。曹操连鞋都顾不上穿就出帐迎接,让许攸非常感动。曹操最后依靠许攸的情报,突袭只有淳于琼看守的粮仓,并设下围歼之计,最终获得官渡之战的全面胜利。而袁绍几乎折光了老本,狼狈逃回北方,从此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后在公元202年夏天平冀州叛乱之战获胜之后病死。
至于袁术的失败,除了才德不匹配,就是因为他太高调了,弄了个传国玉玺就自己加冕当了皇帝,不料大汉虽然衰微,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导致他遭到众人围攻,加上他的统治区内士兵和民众生活贫困,民怨沸腾,最后终于一败涂地。
《三国演义》袁绍,袁术四世三公,势力强盛,怎样被曹操打垮的?后来又如何?
袁术、袁绍四世三公,地广人多粮足,却被势力不及他们的曹操打败,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最好的解释。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认识到以下两个重要因素:
一,这个家族外强中干,内部不团结,四分五裂,内斗内耗,肢解了这个家族的力量。
首先袁术、袁绍不团结。袁绍得了冀州,袁术想找袁绍要一千匹马,袁绍不给,袁术大怒,从此两兄弟不和。说老实话,这叫什么事呢?一千匹马,对于兄弟感情来说,对于两兄弟团结协作对外抵抗各方力量,这一千匹马算什么呢?这两个人竟然会因此不和,而且是断裂得很彻底。
曹操攻打袁术,袁绍袖手旁观,无动于衷。等袁术快不行了,才想到要和袁绍结盟,可是已经晚了,曹操派刘备拦截袁术北上,袁术大败,刘备拦截袁术,袁绍也不会派兵接应救援,袁术穷途末路,最后吐血而死。
其次,袁绍的儿子也不和,斗得死去活来。
袁绍被曹操打败,也是吐血而死。他的大儿子袁谭和老三袁尚争得元气大伤,郭嘉知道他们不和,建议曹操不要攻得太急,让他们自相残杀,然后各个击破。曹操果然不打他们,他们也果然自相残杀,袁谭竟投降曹操,想依靠曹操的力量打败袁尚。他也想得美,他想利用曹操打败袁尚,然后他自己再打败曹操。结果,袁尚打败逃跑,投奔袁绍的二儿子袁熙那里。曹操打败袁谭,杀了他。
曹操打败袁谭后,追击袁熙、袁尚,一直追到辽东,郭嘉临死前留下计谋,叫曹操不要攻打公孙康,因为如果攻得太猛,公孙康和二袁会团结起来对付曹操。不打,公孙康会因为袁绍攻打过他们的怨恨,而杀了二袁,结果,袁熙、袁尚被公孙康设计杀害,公孙康归顺曹操。
这个家族不仅兄弟不和,谋士之间也不和,互相之间扯皮,推卸责任,互相伤害。这中间的故事真的很复杂。比如,田丰在狱中上书给袁绍,建议袁绍不要起兵攻打曹操,袁绍不听,官渡之战失败以后,袁绍羞于见田丰,本来袁绍还不至于杀田丰,他的谋士逢纪添油加醋,挑拨离间说:“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袁绍大怒说:“竖儒怎敢笑我?我必杀之。”田丰无罪被杀。
袁绍的大儿子袁谭和三子袁尚互斗,谋士之间也分派,辛评、郭图支持袁谭,审配、逢纪支持袁尚。没有一个识大体的,内斗内耗搞得乌烟瘴气。
袁绍的老婆也斗,袁绍死了以后,他的老婆刘氏把袁绍的其他五个宠妾杀了个干净。还怕她们死了和袁绍相会,刘氏把她们一个个毁尸毁容,袁尚怕她们的家属为害,连她们的家属也全部杀了。袁绍的家里鸡飞狗跳。
曹操之所以能打败二袁,不仅两代二袁里里外外不团结,而曹操的自家兄弟却非常团结。曹操兴起义兵,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他们都是曹操的自家兄弟,战场上都是互为救应,互相支持,通力协作。曹操的文臣武将都很团结。所以曹操看起来力量不如二袁,但团结就是力量,他可以把不团结的两代二袁各个击破。
二,袁术、袁绍没有远见卓识,能力差,把握不了机会,让大好机会悄悄流失。
且不说像曹操那样把汉献帝留在自己的身边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说曹操攻打袁术,袁绍不懂得救援袁术,不懂得两兄弟夹攻曹操。就说袁绍和刘备,袁术已死,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向袁绍求救,这本来还是个大好机会,袁绍因为小儿子得疥疮,放弃了和刘备合作攻打曹操的机会,曹操打败刘备,把刘备打得逃跑投奔袁绍,把关羽逼得投降曹操,曹操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一门心思攻打袁绍,袁绍不得不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曹操对抗。如果他和曹操交战的时候,有人攻打曹操的后方,曹操必然不能首尾相顾,可惜,袁绍没有抓住机会,没能保存刘备的力量,离开袁绍的刘备虽然也攻打许都,但是太晚了,不济于事,袁绍已经被曹操打败,曹操得以掉转头接着打刘备,刘备寡不敌众,逃跑投奔刘表。
曹操有识人之能,袁绍没有。曹操拼命留住关羽,袁绍却要杀刘备、杀关羽,吓跑刘备,等于吓跑关羽,同时也吓跑赵云。
这些都是袁术和袁绍被曹操打败的重要原因。
《三国演义》袁绍,袁术四世三公,势力强盛,怎样被曹操打垮的?后来又如何?
袁绍败于曹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袁绍在政治上沒有打维护刘汉的招牌,反而过早暴露出自己称帝的野心,不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高明。二是他假装礼贤下士而实际心胸狭窄,不能知人善用,导致许多谋士战将都离去投靠曹操,如沮授何攸文丑等。三是他在军事指挥上优柔寡断,见事迟,如官渡大决战中延误战机,一败涂地。而曹操早就看透了袁绍的弱点,机智诀断,以少胜多,乃致击败袁绍及其二子。
《三国演义》袁绍,袁术四世三公,势力强盛,怎样被曹操打垮的?后来又如何?
袁绍和曹操,一起发动反董卓联盟,董卓西逃瓦结死掉以后,中国已经是军阀各立山头的时期,就这一初期,袁绍统领黄河以北幽燕冀一带,北中国已在他的掌控之下,这一区域,历来争天下成帝成王的战略基地,得此地,得天下便无忧。而曹操占领的许昌的兖、豫一带,东有吕布刘备,东南袁术,南有刘表,四周虎视,四战之地,腹背受敌,不是风水宝地。袁、曹从土地、人口、人才、物力等各个方面,悬殊巨大。可是,一盘好好的棋,袁绍下得一塌糊涂。原因有两个,一个猪一样的自己,一个狼一样的对手,大好时机,大好江山,拱手相送:
一,决策迟疑,拱手让出良机。一是在挟天子令诸候上,袁绍的谋士也曾向其建议,袁绍决策拖踏,等他迷过来之后,曹操已先下手为强了。
二,行动老套,动作迟缓。兵者,诈事也。观袁绍与曹据官渡之战。此战是袁绍挑起,理应兵贵神速,四周呼应。实则是从其决策到实施,部署在一年左右,早让曹操灭了吕布,攻了黄河沿岸,以西、南、东三个方向都给袁绍下了楔子。而大军出动之机,袁绍兵无变化,从安阳到许昌,走的是直线,用兵连个变化都没有。用兵的棋路极臭。
三,内耗不断,有人不会用。杀谋士田丰,内部拉帮结派,内哄不断,互相挖坑。这种乱象,袁绍却睁一眼闭一眼,不败天理不容。
反观曹操,身先士辛,内心强大,从善如流,积极应对,主动出击,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队伍团结,将士一心,关键时降许攸烧袁绍粮草乌巢,败袁绍军营却烧了曹营将领与袁绍的通信,谋战、明势、收人心,曹操是在老虎牙缝找机会,硬是赢了这场对决,天不辅曹,天理亦不容。
历来兴亡事,成败良有因。袁曹一事,可叹良多。后来用事者鉴。
《三国演义》袁绍,袁术四世三公,势力强盛,怎样被曹操打垮的?后来又如何?
袁绍,汉未西园八校尉之一。大将军何进欲除掉十常侍,袁绍献策请凉州刺史董卓领兵进京相助。何进总领全国兵马,西园有三万禁军,对付手无寸铁的十常待需要从千里之外请调虎狼之师,袁绍的智商不足八岁小孩,与何进之谋是豕犬不如,注定了袁绍日后的失败。。。董卓进京,是引狼入室。祸乱朝廷,欺凌群臣,袁绍出逃自领渤海太守。陈留太守张邈声讨董卓,邀请十八路诸侯参加,袁绍以四世三公的光环被推为盟主。以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袁术总督粮草,曹操、公孙瓒等诸侯帐前听令,袁术自私自利,调度粮草无力,袁绍领导无方,十儿路诸侯无功解散。。。袁绍回河北占居冀州,以袁氏四世三公的威望凝聚人心,大量文臣武将投其麾下。著名谋士有沮授、田丰、许攸!、逢纪、郭图、荀湛,辛毗、辛评等,武将有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高览、张郐,还有猛将麴义、淳于琼、韩猛、高干等。袁绍继而攻取青州并州,于199年夺取公孙瓒的幽州。此时的袁绍是天下最大诸侯,谋臣如雨,战将如云,带甲将士百万。然袁绍多谋不断,志大才疏,失去迎接献帝号令诸侯的最佳时机,主要谋士的正确意见多有不听,不能正确决断。公元200年袁绍曹操决战官渡,袁绍以七十万兵力对曹操十万,曹操迷惹袁绍拖延时间,出奇兵骚扰袭击袁绍,战局僵持,曹操粮尽欲撤军,谋士许攸获取曹操断粮情报报于袁绍,郭图等怕许收立功攻击许攸,说其子在邺城有诸多不法行为,许收为曹操发小,嫌疑通敌。许攸遭到袁绍叱责,决定投靠曹操,曹操一听许攸来投,连鞋子也顾不上穿了,赤足相迎,救星来了。在许攸的建议下曹操亲率五千精兵火烧袁绍粮草重地乌巢,袁军大乱,名将高览张郃来降,曹军发起总攻,袁绍大败,退回邺城。。。202年,袁绍因官渡大败,文臣武将兵力损失过半,士气低落,忧虑成疾而逝。长子袁谭与三子袁尚为争世子之位大打出手,严重削弱袁绍集团力量,曹操兵发河北,轻而易举地拿下邺城,坐观其变,袁谭袁尚走投无路,投靠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惧曹操之势,诛杀二袁来献,袁绍集团就此覆灭。。。袁术雄踞淮南,踞有颖川南阳富庶之地,比袁绍聪明但太奸诈。孙策为求发展以玉玺从袁术处换取兵力,袁术以为天命所归妄自称大,自立为仲氏皇帝。与汉室与诸侯为敌,手下无高端谋臣,无智勇双全的能征善战猛将,被曹操刘备轻松赶出寿春,在投袁绍的路上被赵云困在寺院,因断粮吐血而亡。袁术是势力小人,无胸怀天下之志,自取灭亡。因袁术袁绍嫡嫬出身,为争家族利益,反目成仇,若二袁联手,天下诸侯谁与争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