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看二战历史,美国对德日都进行过战略轰炸,以此打击对方的后勤与军事目标。如果当时德国也能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会不会有效降低对方抵抗?有人会说轰炸机飞不了那么远,其实不用飞到西伯利亚,只要在进攻发起时对莫斯科附近铁路进行大规模轰炸,就可以有效瘫痪苏联军工后撤了

不是德国不想,而是以当时德国的情况,根本没有能力做到这一步!苏联幅员辽阔,想要跨过前线到苏联的大后方去轰炸,意味着德国需要航程超远的战略轰炸机!可是那个时候德国有吗?战略轰炸机都还没面世!即使有,德国能够跨过苏联的战斗机防线深入到后方去吗?

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之一,苏德战场上投入的兵力可以说几乎是整个二战中最多的。仅仅是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后的100天内,苏联军队就损失了高达170万的兵力,要知道当时苏联的军队总人数也不过400万,几乎损失了一半!

这样的兵力损失,即使是强如苏联,也是伤筋动骨了。不过好在后面因为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相继胜利,才给了苏联缓冲的时间,得以从大后方重新聚集兵力进行反击。既然苏联大后方对苏联如此重要,为何当初已经占据优势的德国,没有派遣飞机进行大规模轰炸?归根结底,不是德国不想,而是难以实现。

德国没有战略轰炸机,只有战术轰炸机,很难跨越大半个苏联对其后方进行轰炸

当时是在1941年,那个时候战略轰炸机还没有面世,以当时德国手中的容克-88轰炸机、Do217重型轰炸机而言,很难对苏联大纵深的后方进行轰炸。要知道苏联可不是英伦三岛,只有20多万平方千米,那可是拥有2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庞大帝国。

想要从前线轰炸苏联大后方,航程没有2000千米以上的轰炸机是很难做到的,这还是没有考虑返程的前提下的。所以即使德国知道苏联的大后方很重要,也没有这个能力和条件轰炸。

苏联的战斗机体系并没有崩溃,其拥有的战斗机数量依旧很庞大,德军很难跨越这个防线

尽管在苏德战争开始后很长一段时间,苏联都是在节节败退,无论兵力还是武器装备损失都极为惨重。然而这不代表苏联就完全没有一战之力,苏联的工业体系并没有崩溃,依旧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坦克和战斗机等各种武器装备。

据有关数据显示,苏联在二战爆发前,拥有的各类型战斗机高达3.2万架。到了1941年战争焦灼之时,苏联方面损失的飞机也不过是17900架(作战损失10300架)。也就是当时的苏联即使在损失惨重的1941年,其依旧还剩下1万多架战斗机。

而且后面的军工厂还在源源不断的生产,德军想要通过苏联东部和中部,到苏联大后方轰炸,就需要面对苏联庞大规模的战斗机群,即使德国再强大,它也不可能做到的。

德军是三面作战,可抽调的轰炸机数量有限

想要轰炸苏联的大后方,那么需要的轰炸机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在当时的德军,战斗机数量很多,但轰炸机数量比起战斗机可就少太多了。光是轰炸英伦三岛就牵制了一部分的德军轰炸机,虽然北非战场不用,但能够腾出来前往苏联大后方轰炸的轰炸机定然不多。

毕竟在苏联前线,德军也需要一部分轰炸机进行战斗的。可以说想要轰炸苏联的大后方,以当时德军的空军情况而言,实在是条件有限,难以做到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没有战略轰炸机仅凭战术轰炸机无法对敌方的战争潜力形成致命的危胁苏联大后方基本稳固故,此乃德军一大失算#凌远长著#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Do217M(道尼尔)轰炸机可能是德军在二战期间生产量最大的重型轰炸机,图片里看它的机翼下挂载了一枚Hs293空舰导弹,为了报复意大利的投降德国空军使用这两种装备击沉了意大利的战列舰。

二战期间的德军轰炸机很驰名,斯图卡轰炸机的俯冲尖叫声就代表着:残垣断壁和死亡。但德国在二战时期的轰炸机都是战术轰炸机,没有制造过B17、B24、B29这类的战略轰炸机,这其中的原因是:德国在欧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术思想限制了德国发展战略轰炸机。
不列颠空战当中的德军容克–88轰炸机,它也是双发中型轰炸机,总体性能和美军的B25“米切尔”中程轰炸机相当。

德国基本上地处欧洲中部,从德国境内起飞的轰炸机只要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就能覆盖整个欧洲,就算是英国也在其作战半径之内,鉴于敌对国家都在现有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内,至于说美国,即便是参战也是从大西洋的那面过来,现役轰炸机也能够到他们...所以,在现有轰炸机可以飞到敌对国家任何角落的情况下,也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制更大型的战略轰炸机了。

苏德战争爆发后,容克88和斯图卡轰炸机表现出良好的战役战术性能,有效的支援了坦克纵队实施“闪电战”和摧毁苏联的前线机场,为战争的初期胜利
立了很大的功劳。

但,苏联是国土纵深辽阔的国家,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将一部分重工业迁到了乌拉尔以东,战争爆发后又抢运了相当一部分机械制造设备到乌拉尔以东,甚至是新西伯利亚工业区(苏联的大三线),这样就远离了战场,德军轰炸机再想去轰炸已经超出了作战半径之外。
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目前仍然是俄罗斯重工业的核心地带,德军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有摧毁乌拉尔工业区的企图,而苏联拼死保卫也就是保住战争潜力。

制约德国发展战略轰炸机的最根本原因仍然是工业能力,工业产能的问题,理论上来说德国这种国土面积狭小和资源匮乏的国家根本没有资格发动世界级别的大战!就以德国Do217重型轰炸机来说,战争期间生产了不到1000架,这么点产量实在是“杯水车薪”!
珍珠港事件后,美军“大黄蜂号”航母搭载着B–25轰炸机横跨大洋去轰炸东京。

而美国在1941~1945年期间制造了12677架B–17轰炸机、19000架B–24、4500架B–29,即便是与Do217相当的B–25中程轰炸机也制造了9800架!这样庞大的生产能力是德国根本不具备的,连人家一个零头都不到这仗也就没法打下去了。

执行对德国战略轰炸的美军B–17轰炸机群,每一次出动都有300架以上之多!
虽然轰炸初期损失惨重,但是美军能经受得住损失,很快的就有补充...而德国缺乏铝和橡胶,即便是研制出来四发战略轰炸机也没有多少产能。

二战期间有资格实施战略轰炸能力的只有美国和英国,他们制造的四发战略轰炸机的单个型号数量都超过了5000架,出动一次编队至少要300架才行,才能起到彻底摧毁一个大目标区域的能力,比如:英美对德国“鲁尔工业区”实施战略轰炸,出动了上万架次和投弹上万吨,才将“鲁尔区”基本夷为平地,但战略轰炸具体到了德国可就没有此能力,不但没有产能,轰炸机机组的人数也不够!美军在二战期间培训战略轰炸机机组人数也在十几万之多!英国也有4~5万人之众...人力资源也是德国所缺乏的。英军“兰开斯特”轰炸机是二战时期美国以外的战略轰炸机,一共制造了约7400架,由于机身坚固它可以携带10吨重的“高脚杯”巨型航弹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

总之,德国在苏德战争中没有对苏联打后方实施战略轰炸是缺乏战争潜力所导致的。二战是人类第一次全面机械化战争,主要参战国比拼的就是工业能力、工业产能和自然资源储备,德国这种国家怎么能拼得起?所以,他们不是不想轰炸苏联大后方,而是没有能力做到。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这体现了苏联巨大战争潜力对纳粹德国的无情碾压。

战略轰炸是从二战开始兴起的一种战术,指的是动用大量,多架次的远程轰炸机编队,深入后方,打击敌对国的工业、民用设施、军事目标,从根本上削弱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

实际上,德军当年也曾尝试过轰炸苏联后方工业区,但发现,实施起来难度高、成本非常大,但作用并不明显。

先举个例子,老电视剧《战争与回忆》中有个情节。一个党卫军军官向情妇讲当前形势——“这儿是德国”军官指着地图上一小块黑的说。“那么,亲爱的,俄国呢?”情妇傻乎乎的问。“这里。”军官指着图上剩下的一大片绿色说。“天啊,天啊....”情妇吓坏了:“元首看过这份地图了吗?”

的确,苏联的大后方,那不是一般的“大”,苏联境内的战术目标都不够打击的,何况是广袤的大后方战略目标。加之,当时的纳粹德国没有重型轰炸机(战争后期,德国倒是研制出了下图这个四发的ME264远程轰炸机,但还没来得及用,就盟军被炸毁在了停机坪上),普通轰炸机航程、载弹量都十分有限,更分配不出那么多战斗机来护航。

此情此景下,费了大劲,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拼命飞了老远扔下几个炸弹,还不一定能安全返航,在苏军的防空火力下,弄不好就人机两空,战损率相当高,这种作战性价比,实在太低。

而且,到了苏德战场的相持阶段,德国四面临敌,从挪威到北非,广大的东欧、苏联占领地,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到处都需要分配空军和燃油,哪儿哪儿都不够用。

进入1943年秋,德国在制空权上愈发力不从心,在盟军的连番轰炸中,德国本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大批东线战场上的战机与飞行员被调回本土,来对抗盟军轰炸。此时,对苏联大后方的战略轰炸,更是没心思考虑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轰炸目标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从巴巴罗萨计划之初,苏联政府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把欧洲地区德工业产业向东迁徙。大批军工厂被迅速后撤到了乌拉尔山区甚至是更远的西伯利亚地区,加上原本位于亚洲地区的工业基地,所谓的“战略目标”几乎完全脱离了德国空军的作战半径。此外,本土作战有主场优势的苏军,一面在隐蔽中生产,一边还接收着大量的美国援助,加上军民一心的死战精神,可不是德军几轮轰炸就能搞得定的。

再看整个德国的宏观战争计划,是建立在其装甲部队的大纵深突击上,这就要求其空军部队高度配合陆军,陆军是主角,空军很难有全面建设的机会。

而战略空军是很烧钱的,德国缺乏美国或者苏联那种大国的战争潜力,不能同时生产大量战术飞机满足近距离支援的需要,又提供战略轰炸机来进行远距离轰炸,更难以源源不断的训练出配套的飞行员,此外,就算是三样都齐全了,燃油补给也是个大问题。

总之,除了技术原因,还有投入,期望值和收益的不平衡,方方面面,德国人都意识到了,对苏联的战略轰炸确实耗不起,也不划算。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实际上德国还是对苏联后方进行过轰炸的,只是相对规模有限。

由于摩尔曼斯克是盟军租借物资的重要转运港口,德军也是不惜血本持续进行大规模空袭。1942年4月开始,德军逐步加大了空袭力度。3月份出动了700架次,4月份达到1641架次,而6月份达到了2895架次。由于苏军防空部队的顽强抗击,德军轰炸机不得不将投弹高度提高到4500-5000米,并采用夜间空袭,这样大大减少了对城市的危害。 苏军统计,1942年德军共出动4222架次,苏军在摩尔曼斯克共击落德军飞机65架。

1943年5-6月,德军出动1315架次空袭该铁路枢纽,有742架次到达铁路枢纽投弹,被击落14架。之后,苏军又进一步加强了防空力量。 整个1943年,摩尔曼斯克地区防空力量击落敌机139架,击毁敌机30架。

1943年,德军在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对苏军后方的工业城市进行了空袭。德军的目的在于为准备发动的“堡垒攻势”扫清障碍,破坏苏军工业中心可以有效削弱苏军的防御作战能力。

1943年6月4日-6月22日苏军展开了抗击德军突击高尔基、萨拉托夫和巴拉绍夫的作战。德军数据是共出动轰炸机993架次,投弹1538吨。

军的这次空袭行动造成苏方有大小30个企业遭到损毁,其中几乎完全被摧毁的有雅罗斯拉法尔的合成橡胶厂、高尔基汽车厂、萨拉托夫飞机制造厂等。空袭对于苏军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如5月苏联各坦克工厂共生产2303辆坦克,而7月份仅有1481辆,下降了30%;由于萨拉托夫石油精炼厂的损失,造成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防御阶段燃油供应紧张,不得不采取限额以及调动紧急储备。

德军也被这些结果所鼓舞,准备再次进行类似行动。不过很快库尔斯克会战的爆发,延缓了行动的计划。而当会战以苏军胜利德军失败而告终时,昔日德军攻击这些工业城市的机场如今却成为了苏军空军的机场,准备空袭的方案从此只能束之高阁。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如果看到这个问题,小胡子希特勒一定会说,我不是傻子,你以为我不想?

德国人也不傻,难道不知道轰炸苏联大后方是釜底抽薪吗?

二战期间的美国就尝到过大轰炸的甜头。

美国在1945年春天,美国就出动上百架轰炸机对日本城市进行过燃烧弹轰炸,把东京烧得面目全非。

美国早在1943年就出动近200架飞机对德国的最大炼油厂,位于罗马尼亚南部的普洛耶什蒂进行了战略轰炸。美军一共投下300多吨炸弹,把德军的“油库”炸了个稀巴烂,让失去燃油供应的德军在苏德战场寸步难行。

德国也想跟美国人学习,去把苏联人的坛坛罐罐都打烂,让苏联人没有燃油供应,没有军工厂能生产武器,这样苏联人不是不战而降了吗?

怎奈德国空军腿生的短,德国轰炸机性能落后、先天不足,轰炸苏联太吃力。

那么,在二战时候,德军空军为什么那么不争气,不能跟美国人那样随心所欲呢?这还要从一战说起。

德国1914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被打败。德国政府被迫在1919年夏天在“丧权辱国的《凡尔赛条约》上签字,吞下发动侵略的苦果。

凡尔赛条约不仅让德国人对战胜国进行赔偿,也对德国的军队规模和武器研发设置了框框道道,以防它 死灰复燃再发动侵略战争。

希特勒之前的德国政府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不敢突破这个限制,希特勒上台后磨刀霍霍,打算重整旗鼓对外侵略扩张,这才开始违反规定扩充军备。

可是上帝给德国重整军备的时间太短,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希特勒就急不可耐,急匆匆就发动了二战。

希特勒虽然在短短的时间,把德国陆军扩充了十多倍,打造成欧洲老大;而且德国海空军也在很短的时间里鸟枪换炮,成了欧洲巨无霸。

但时间的仓促让德国在扩充军备的时候无法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

德国扩充军备工作始终是围绕着元帅的战略指导思想而进行的。希特勒的战略方针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闪电战。

在希特勒的指导方针下,德国发展空军的核心目标就是夺取战争的制空权,配合陆军协同作战,齐头并进。为陆军装甲部队闪击战保驾护航,创造条件,扫除障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德国空军更注重战术轰炸机的制造和研发,以精确打击见长俯冲轰炸机就成了德国国军挑大梁的中坚。

因此在德国空军800多架轰炸机,唱主角的都是He-111和JU-88这种中型双发轰炸机。

那么,德军的这一套做法的实际效果怎样呢?

事实证明,德国空军的这样做还是在战场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的。

在欧洲战场,德国的做法非常奏效。无论是在波兰、法国还是欧洲,德国人都牢牢控制了制空权吗,配合地面的坦克、装甲部队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闪击战和大兵团的歼灭战。

但在德国空军的战斗序列里,始终只有战术轰炸机,很少看见战略轰炸机的身影。

德国没有发展战略轰炸机的主要原因是造价太高,让当时的德国难以承受。

战略轰炸机本身造价高昂,而且有了战略轰炸机以后,还有有庞大的战斗机护航编队,这又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因此,德国人虽然有战略轰炸机,但是由于经费缺乏,数量少得可怜,跟摆设差不多。

依照当时德国的国力,德国空军无法多头并进,只能有所侧重。在德国人看来,发展造价低廉的战术轰炸机更实用、更迫切。

虽然战略轰炸机威力大,但一架战略轰炸机成本相当于10来架战术轰炸机了。如果投入巨资生产战略轰炸机,战术轰炸机的数量就要减少,这是万万不可的。

而且有了战略轰炸机,如果没有相应的护航战机来护航,也等于是一堆废铁,打击有战略纵深的国家就是白白送死。因此,战略轰炸机没有引起德国人的重视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那么有人又说了,随着德国进攻苏联前期战斗的胜利,德国空军肯定随着战线推进同步推进,这样航程不就不是问题了吗?

在苏联战场上,德国人也可以随着德军的步步深入把自己数量有限的战略轰炸机开过来执行任务,理论上也可行。

但是,德军推进了,苏联也向后转移啊。苏联人的设备也转移到了数千里以外,大多在德军轰炸机的轰炸半径之外;而且这些设备也藏得非常隐蔽。

没有有效的侦察手段,难以精确打击,打击效果存疑。同时飞机出发和返航都可能遭遇苏军的空中、地面的火力打击,飞机能不能达到、轰炸后能不能安全返航都是问题。

此外,战争后期,随着美英开始对苏联大规模援助的开始,德国轰炸机主要任务变成了轰炸苏联战略物资运输线。

到了1943年以后,德国的在罗马尼亚“油箱”被美国炸烂,德国燃油危机爆发,装甲车和运输车都没油烧了,轰炸机也无米下锅,战略轰炸就更无从谈起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