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发射井在核打击中生存能力低,为何核大国都保留井射洲际导弹?

因为固定式发射井可以发射体型更大的洲际导弹!这是核潜艇水下发射不具备的!况且即使固定式发射井生存率低,那也是一种发射方式,在自己国家内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国之重器。如核潜艇、核武器、洲际导弹、战略轰炸机以及航母等等,都可以称为一国之重器。其中,洲际弹道导弹是重中之重,因为其关系着一国的生死存亡,没有了航母,海军顶多失去部分优势,没有战略轰炸机,顶多失去空中威慑,可如果没有洲际弹道导弹,那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目前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方式有三种:水下潜射、陆基车载发射以及固定式发射井发射。其中生存率最高的要属核潜艇水下发射,毕竟只要一进入深海,以核潜艇的下潜深度,敌对国家想要找出来很难,核潜艇可以潜伏到世界任意一个角落对敌对国家发动突然袭击。

再往下,生存率较高的则是陆基车载发射形式,洲际导弹可以跟随车辆移动,在所属国家任意一个地方发射。但因为受限于国家大小,加上有敌方卫星监控的风险,其生存率远没有水下发射高。

而生存率最低的,无疑就要属固定式发射井发射了。因为发射井是固定的,一旦被敌方侦查出具体位置,发射井里面的洲际导弹几乎就是活靶子。那既然固定式发射井生存率这么低,为何还有这么多国家花费大价钱保存?

固定式发射井生存率虽低,但好歹也是一种发射方式,只要在敌方打击前发射,威慑力不比水下发射低

不可否认固定式发射井生存率极低,但那是建立在敌对国家发现了具体位置且能提前发动打击的前提下。只要在敌对国家的袭击没打到本土,只要固定式发射能提前发射洲际导弹,那么其威慑力不比水下发射和车载发射差多少。

而且固定式发射井是在自己的国家内,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的,哪怕是敌对国家发现了位置且实施打击,所在国还能提前进行拦截,并不是说发现了就能摧毁的。相反在游弋在大海深处的核潜艇,虽然很自由,活动范围很大,可一旦被敌方反潜舰队发现,那么其想要逃脱就相当难了。

固定式发射井可以发射体型庞大的洲际弹道导弹,这是水下核潜艇甚至是车载发射形式所不具备的

固定式发射井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可以发射体型更大的洲际弹道导弹。在拥核国家中,洲际弹道导弹并非只有一种类型,而是拥有很多种,其中核潜艇发射井大小极大地限制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大小,车载发射形式的也一样。

但固定式发射井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毕竟是陆基,不管导弹有多大,都可以修建更大的发射井容纳。洲际弹道导弹的体型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射程和威力,对于敌对国家造成的威慑和破坏力自然也是天差地别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固定发射井在核打击中生存能力低,为何核大国都保留井射洲际导弹?

谢邀,导弹问题问W君没毛病!

固定式导弹发射井生存能力的高低咱们先暂且不论。

先说说如何打导弹发射井吧。搞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可以真的了解固定发射井生存能力到底是怎样的。

这是一个从空中拍摄的导弹发射井外部设施图,一个导弹发射井和其周边外围设施尽收眼底。

但是这是飞机在低空拍摄的自家发射井照片,设施才可以清晰可辨。

同样的发射井如果从中空去看,基本上就已经很难辨认设施了

如果是在卫星上去看同一个导弹发射井,就已经十分难以辨认了

首先的一个论据——导弹发射井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被发现。

之前出过一个段子,美国兴冲冲的通报,发现了一个我们的导弹发射井群。

其实走进了看那只是我们的土楼。

东风-5导弹的直径只有3.35米,而一个东风-5导弹发射井的范围也就只有方圆10米多一点,这个大小在卫星上第一不好辨认、第二则是很难精确定位。

那么我们继续走近一个发射井看看发射井的样子:

大多数导弹发射井上面覆盖了1-2米厚的钢结构井盖。通过精心设计的泄压结构对整个发射井提供完善的保护。基本上目前服役的导弹发射井的防护标准是30万吨当量核弹直接命中不影响使用,俄罗斯的是50万吨级核弹直接命中不影响使用。

所以这里就引出了一个论据二——弹道导弹发射井并不容易摧毁。

用钻地炸弹去炸可以吗?还真不行!

从结构上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导弹发射井边缘的防护并不比顶部防护更弱。

为了能够切实的摧毁对方的导弹发射井,美国和苏联不断的加大了自己核弹当量。本来仅仅需要一枚30万吨当量的核弹就能够重创一座城市,而美苏却开发了大量50万吨-80万吨甚至一百万吨级的核弹头。这些核弹攻击城市就是杀机的牛刀了,它们唯一要摧毁的目标则是——对方的弹道导弹发射井。

所以只有用超大当量的核弹精准打击才可以摧毁导弹发射井。

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导弹发射井是一个黑箱,平时盖着盖子覆盖伪装后很难判定井内是不是有一枚导弹,也许就是一个空的假目标。

所以对于真正摧毁一个导弹发射井使这个国家丧失掉一枚洲际导弹,往往需要发射10-15枚洲际导弹进行摧毁。这种交换比还是很划算的。

因此固定发射井导弹还是很有威慑能力。

说回东风-5(上图就是东风-5的发射井),由于采用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东风-5的射程更远载荷更大。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固体火箭能够达到东风-5的性能。

这也是为什么东风-5能够至今不断改进一直服役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军事这东西,千万别觉得一个型号老了就没有价值了,可挖掘的价值多了去了。

固定发射井在核打击中生存能力低,为何核大国都保留井射洲际导弹?

固定发射井果真在核打击中生存能力低吗?这个问题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有关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学术界也颇有争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陆地核打击只保留了民兵-3固体发射井发射,俄罗斯主推无依托机动发射,同时也保留了固定发射井手段;至于英法两国当前已经放弃了陆基和空基核打击手段,转而只保留海基核打击力量,不同国家的战略需求不同、作战体系也不尽相同,因而在核威慑手段的选择上也有各自的独到见解。

其实,固定发射井发射技术对于导弹发射技术来说并不是很古董,最早使用的发射技术就是现在发射卫星使用的固定发射架发射,在其之后才相继发展出了固定发射井发射、机动发射以及最新的无依托机动发射技术。另外,有关早期的机动发射技术实际使用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核心的东西还在发射阵地上,它与固定发射井相似的是需要预设阵地,只不过这个预设阵地在数量上有优势。

现代战争的作战理念讲求的是体系作战,包括了军事力量的各种攻防作战,其背后都是由一个庞大的作战体系来支撑的。这一点在国土防御中显得尤为突出,也是各国建设的优先方向,同样是作战体系建设最完善的一个领域。通常拥核国家将战略打击力量都是纵深部署,在前线部署了大量的防空导弹和空军部队,想要进行有效突防必须作出较大的牺牲来完成。尤其是反导防御体系发展的今天,这种概率在不断的被放大。

也就是说,想要打击固定发射井,首要就要考量如何突破层层防御体系。当前普遍的做法无外乎强化导弹的突防能力、发展隐身打击力量等几种方法;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情报获取问题。想要打击固定发射井,首先要确定固定发射井的精确地理坐标,没有地理坐标,后续的打击行动根本就无法实现,要知道发射井的精确地理坐标将是导弹系统火控制导的重要参数之一。

解决了发射井位置坐标问题后,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摧毁发射井了。我们知道当前各国的战略弹道导弹打击精度大多在300米以内,部分型号达到了100米的水平,但这个打击精度只适合打击面目标,但对于点目标的打击精度明显不够。诸如我国的东风-5B战略核导弹的直径约为3米左右,整个发射井的井盖尺寸也不过13个平方左右,10米的打击精度也够呛,更何况十倍左右的打击精度。

此外,一般发射井都经过高防护工程处理,设计指标最初都要确立抗击核打击的能力,对于后续的核打击防护都有较为完善的防御体系。那么除了使用核打击之外,剩下的手段就无外乎类似美国的“炸弹之母”这种重磅钻地弹了,不仅要打得准,还要有有效的毁伤,方能对固定发射井产生致命的威胁。

由此可见,固定发射井的生存危机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低,在国际上具备这种打击能力的国家不会超过三个,目前保留固定发射井的也无外乎中美俄三国,其中俄罗斯还研发了最新的萨尔马特液体洲际弹道导弹。另外,固定发射井的坐标等数据都是高度保密的国家核心机密,想要获取是很难的,同时在战时还可以通过设置假目标来进行隐真示假,打击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固定发射井在核打击中生存能力低,为何核大国都保留井射洲际导弹?

很多人认为固定发射井在核打击生存力低,实际并不如此。

在苏联战略火箭军1959年成立之时,苏联核力量还相对弱小,而且所有的导弹发射阵地对方都通过航天侦察了如指掌。在30分钟之内,大洋彼岸的导弹就会飞向苏联的导弹发射阵地,然而此时多数苏联导弹反击准备时间需要几个小时。显然,在这种状况下,解决生存力问题迫在眉睫。按照苏联自己的内部测算,自身任何一个地面导弹发射装置都可以被美方100万吨级弹头在5千米距离内消灭,而此时美国的洲际导弹都是300万吨TNT当量而且命中精度不超过3千米!

在解决生存力方面,美国动作比较快,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就开始将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部署在发射井中,到了1962年,已经有87%的战略导弹部署在发射井中并在那里保存,不过发射之前需要将导弹从井中取出。

苏联差不多也在50年代末开始了地下发射井的研制。1963年苏联最初的地下发射井系统

Р-12У“德维娜”导弹系统开始战斗服役。系统为4个发射井以及相应的导弹发射装置指挥中心和保障系统。发射井互为直角分布,分布距离70-80米,发射井深度24.1米,钢衬套内径4.8米,外径7.2米。新的地下发射井导弹发射装置使得防护力提高了10倍,当然由于是集群式发射井,如果在对方一次密集射击下,整个阵地也会无法幸存。不过,这毕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在此之后,双方的地下发射井技术不断提高。比如美国的民兵III洲际导弹发射井,美军自己测算,即便苏联最大威力的SS-18导弹在距离发射井1公里处爆炸,也无法做到摧毁发射井。而苏联的导弹发射井同样抗打击能力也很强。所以两国无论谁先动手,都不能以较高概率摧毁对方全部发射井。这也就是为何核大国保留发射井的真正原因。

固定发射井在核打击中生存能力低,为何核大国都保留井射洲际导弹?

一是,能建“井”式洲际导弹的囯家,其核导弹预警发射反应在5~10分钟。有这个能力,敌方就别想攻击我“井”式洲际导弹了。因为双方战略导弹打到对方都在20分钟以上,所以谁也不敢玩火。你敢来攻击,我核弹随后也出“井”反击了!

据网上信息,中国也在大量建“井”,很具威慑力!

二是,幅员广阔的大国建上千个战略导弹“井群”,其中有真有假,这也是《孙子兵法》的兵不厌诈,更让敌方心里没底,不敢乱来。

补充一下,所谓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在今天的技术层面上说,就等于不先发射核导弹,但敌方一旦发射,我方也毫不犹豫反击的。因为这我空基、海基、陆基、天基全方位预警系统在全天候工作,这是大国能力!

固定发射井在核打击中生存能力低,为何核大国都保留井射洲际导弹?

固定式发射井当然要保留了,如果敌人要摧毁这个发射井,普通常规导弹肯定不行,只有用核弹头,而且有可能一个核弹头还摧毁不了,毕竟,远程或者洲际导弹打击误差在那呢。摧毁不了,那么固定井导弹就可以反击了。

即使被摧毁了,至少也是一比一地交换,甚至一比二的导弹交换,肯定划算,至少不吃亏,任何国家的洲际导弹数量就那么多,打击了发射井,那么打击其他目标比如城市的导弹核武器就少了,相当于固定井导弹阵地替城市挨导弹。所以,不管怎么样,部署固定井导弹发射阵地都是划算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